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朝设“土均”之职,“掌平土地之政,以均地守,以均地事,以均地贡”。商鞅变法提出“赋税平”的税赋改革原则,认为“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东汉末,曹操颁布的《收田租令》规定,任何人都必须按照所拥有的土地数量和户口交纳田租、户调,“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隋唐时期的均田制,将耕牛、奴婢等都纳入税赋征收的参考依据中。唐朝中期推行的“两税法”,确定了按能力承担税赋的原则。王安石变法、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等,基本上延续了“两税法”的思路。

——摘编自陈忠海《古代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

材料二   国民政府财政部认为过于依赖间接税的税收结构并不合理,应建立以所得税、遗产税为主的直接税体系。1936年7月,国民政府公布《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所得税按营利事业所得、薪给报酬所得、存款利息所得三类开征。同年10月1日,公务人员薪给报酬所得税率先开征。1937年1月1日,营利事业及存款利息所得税也全面开征。1943年1月,政府公布《财产租赁出卖所得税法》,将所得税扩展到财产税类别。1943年2月,国民政府颁布《所得税法》,提高了起征点,但同时也提高了税率,强化了罚则。据统计,1937—1940年,所得税在税收收入中占比由4.15%上升到16.34%。

——摘编自魏文享《近代所得税的税制演变与征收实践》

材料三   2008年,中国正式颁布了《企业所得税法》,主要着力点在于在开放环境下保障内外资企业公平的税收环境,内外资企业无论在税率、税基,还是税收优惠、纳税期限等多个方面均给予了统一。其中,将区域性税收优惠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仅保留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地区以及西部大开发等有限的区域性税收优惠。由此,中国统一了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建立了税收法定主义的宗旨和与国际接轨的税收制度。

——摘编自李旭红《40年税改实践,中国逐步建立现代税收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直接税体系得以建立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08年中国改革企业所得税的意义。
2 . 近代欧洲历史错综复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签订了托尔德西拉斯协议,在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格处划定了南北走向的界线,规定界线以西是西班牙的势力范围,界线以东是葡萄牙的势力范围……西班牙人随即进入这些地区进行早期殖民,他们征服了南美洲,抢夺当地财富,屠杀当地居民,并且从西非洲输送大量黑人到美洲从事奴隶劳动,进而开发美洲。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托尔德西拉斯协议”的实质,并分别列举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据点或殖民地;结合所学,从“多元文明”的角度,分析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材料二:从17世纪早期开始,英王试图绕开议会增加新的税目,而此前300多年中,设立新的税目必须经过议会的同意。……作为圣公会的教徒,国王支持相对浮华的仪式和服从国王权威的主教等级制度,但是议会出现了一些特别胆大而又毫不妥协的声音,这些人要求去除英国教会中与罗马天主教会有关的任何残留因素……查理一世与议会的关系陷入僵局,无法进行任何合作,甚至不能进行有效交流。…此后,国王同意,与议会合作统治,保证贵族、商人和其他支持者参与政府事物的决策。

——摘自杰里·本特利(JerryBentley)赫伯特·齐格勒(HerbertZiegler)《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结合所学,阐述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是如何逐步解决的。

材料三:棉纺织业是第一个进行革命的行业,在其他行业中,我们很难看到有那么多私人企业家被推向革命……棉花和棉纺织品的价钱要比毛纺织品便宜,遂使得它们在国内为自己挣得一个虽然有限却很有用的市场……在西印度群岛,采用奴隶劳动的种植园为英国棉纺织业提供了大量原料,种植园主人反过来又大量购买曼彻斯特的纺织品。……从1750年到1769年,英国棉纺织品出口增长了10倍以上……带动棉纺织业的新发明———简单方便,投资低廉,通过增加产量,马上可以回本,它的利润不是5%或10%,而是100%,百分之几千……

——摘编自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

(3)根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棉纺织业的原因。根据上述三段材料并结合所学,请用精炼的语言勾勒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屈原对故国始终怀着一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情感。在《天间》里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一连提出100多个问题,叩天:敬畏自然;问地:顺应自然;论人:天人合德,仁民爱物,万物一体。在《离骚》中,他痛惜人民在战乱中遭受的苦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在《远游》中,他写道“涉青云以泛涩游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怀余心悲兮,边马顾而不行。”

——摘编自刘晨琤《再解“离骚”——兼论屈原思想的独特性》

材料二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朱熹认为,教人为学在于“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为学方法则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以外,从“修身、处世、接物”等方面进行道德的体验与践行。从明代开始,书院制度移植到朝鲜、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乃至欧美等地,成为当地了解、接受中华文化的窗口,并融入当地的文化传统,有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有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文献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屈原思想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积极作用。
2024·江西·模拟预测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唐太宗开始,唐代就遵循着“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奉行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唐代外国人的来华与留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来唐朝贺、奏事、进贡等使臣;入质或入充侍卫的外国蕃王子弟、酋长;慕中华之风而归附或流寓中土者;来唐传教的僧侣;来唐贸易的商胡。外国使臣由鸿胪寺接待,来唐传教士由礼部和鸿胪寺管理,市舶司和互市监负责管理来华外商。唐朝对寓居或定居中国的外国人不排斥,不歧视,他们几乎享有同唐人一样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待遇,外国人可以在唐朝参加科举、做官为将、殖产、娶妻妾,政府也保证外商的经济权益不受侵犯。

——摘编自田廷柱《唐代外国人来华与留居述略》

材料二   晚清时期,随着中外条约关系的发展及列强在华条约特权的不断扩大,愈来愈多的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开展游历、传教、经商等活动。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开及外国在华条约特权的扩大,各国商民旅居中国各口岸者其数日增。据统计,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各国商民共计9755人,及至1902年,各国旅华人数已达19119人。为了规避和减少因游历而产生的纠纷和交涉,清政府要求入境游历者“必须请领护照为之限制”“无照者不准前往也,发照之权,专属之领事官,签照之权,专属之地方官”。无护照之外国人不得到中国内地游历。1880年,在中德《续修条约》中,中国政府首次以条约的形式取得了对无照洋人的经济制裁权,这对那些无照擅闯中国内地的洋人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除此之外,清政府还依据相关约章和国际法对外交涉。其实施效果尽管不尽如人意,但却促使近代中国以愈益主动、开放的姿态向国际社会靠拢。

——摘编自付超《晚清对赴华内地游历外人的管理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外国人来华的原因,并概括唐代对外国人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加强对赴华内地游历外国人的管理的背景并进行评价。
2024-05-03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广东潮州韩江上的广济桥建于南宋时期,长五百多米,分为三段。东西两段采用石墩石梁的建筑形式,中段采用可随时解缆移动的浮桥形式。这种组合形式,可谓近代所谓的“开合桥”的先声。

——摘编自李晓杰《桥上桥下的中国》

材料二   19332月建成通车的海珠桥,是广州市第一座连接珠江两岸的大桥,也是中国第一座钢结构开合桥。桥的南北两跨对称布置,中跨设置为开启式结构。借助沟通“河南”与“河北”的海珠桥,广州迈出了城市向南扩展的一大步。

——据苏俊杰《珠江之桥——海珠桥》等整理

材料三   196751日,广州人民桥竣工通车。人民桥是广州市横跨珠江的第二座大桥,由广东自主设计建造。人民桥建成后,缓解了海珠桥的压力。此后,每天都有无数自行车驶过人民桥,驶向“河南”的工业区、港口、码头,货车也满载着工业品通过人民桥,去往“河北”。人民桥直接与工业大道相连,为助力广州工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广州日报《势若长虹珠江桥求精图变座座新》

材料四   201810月正式开通运营的港珠澳大桥,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联结粤港澳三地的“民心桥”。截至2023年底,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超过1630万人次。

——摘编自钟夏《港珠澳大桥开通五周年:一桥越沧海湾区谱新篇》

(1)指出材料一、二中“开合桥”“开启式”桥梁的优势和作用。
(2)根据材料三,概括建设人民桥的目的。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港珠澳大桥被称为“民心桥”的依据。
2024-05-0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希腊文明的兴起,在某种意义上是希腊人与地中海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互动”的产物。在碧波荡漾的爱琴海上,星罗棋布的众多岛屿成为早期航海者永不消逝的航标。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然其中某些情节离奇荒诞而未必可信,但依稀反映先民海上活动的模糊记忆。代代相传的航行经验和乘风破浪的英雄故事,正是他们勇于下海的力量源泉。黄河和长江两条横贯中华大地的河流,哺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这两个主要的发源地之外,还有许多文明的遗存散布在各地。长江、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的人们,都过着农业生活,有着大致相同的需要,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就容易,也频繁。以血缘为纽带关系,发挥着巨大的维系文明的作用。“君子贵人而贱已,先人后已”是中华文明思想内涵的一个反映。

(1)根据以上材料,比较古希腊文明和先秦时期的中华文明特征的差异。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两种文明特征的差异对后世西方文明及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15年及以后,在英国和美国中,以英语为母语的移民数量激增,他们不断开拓殖民地,乃至遍布全球,此举为英语世界主导其他国家政治、文化局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工业城市的蓬勃发展,如英国的殖民地(悉尼、新加坡和孟买等),美国的洛杉矶、旧金山、圣路易斯、芝加哥和纽约,移民的数量也随之成倍地递增。

——摘编自【美】詹姆斯·贝利奇《盈满大地》

材料二   1870年之前,迁往美国的所有移民中,有半数以上来自不列颠群岛。但随着工业全球化进程的推进,19世纪50年代后,其影响深入到越来越多的社群,人口迁移模式也逐步多样化。

——摘编自【英】保罗·莫兰著《人口变迁如何改变世界》

材料三   1848年后,全球移民数量激增。截至1940年,已有超过5500万人迁入美洲,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大西洋彼岸的移民,也有一部分来自印度、中国、日本和非洲,占比虽小,数量却仍十分可观,约在250万上下。同一时期,另有约5000万人横跨印度洋、南太平洋(其中大约400万人来自更远的地方),5000万人跨越中亚大陆、进出日本。上述人口迁移中,相当大的部分(尽管并非尽数)发生在1914年以前。

——摘编自【新】马特耶·阿本霍斯《万国争先:第一次工业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15年以后迁往美国的“移民的数量也随之成倍地递增”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850年至1940年“人口迁移模式也逐步多样化”的主要表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摩邻国在秋萨罗国(今耶路撒冷)西南,渡太(通‘大’)碛,行二千里至其国。其人黑,其俗犷。少米麦,无草木,马食干鱼,人餐鹘莽。鹘莽即波斯枣也。瘴(毒)痈(皮肤或皮下组织化脓性炎症)特甚诸国。

——摘编自【唐】杜环《经行记》

材料二   东非宋朝钱币出土统计表(单位:枚)

国家名称出土地点钱币总数量宋朝钱币数量
索马里摩加迪沙4414
布腊瓦21
梅尔卡10
肯尼亚给地32
安哥瓦那65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10
桑给巴尔岛236156
马菲亚岛93
基尔瓦岛2825
总计330206

——根据马文宽《非洲出土的中国钱币及其意义》编制

材料三   1413年,郑和访问了“去中国绝远”的“麻林国”(今肯尼亚马林迪),1415年,“麻林遣使附船来中国贡献麒麟(长颈鹿)”,引起轰动。永乐帝(明成祖朱棣)极为喜悦亲往奉天门主持欢迎仪式,接受“麻林国及诸番国进麒麟、天马、神鹿等物”,并允许其在明朝境内交易。

——摘编自《明史·成祖本纪》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经行记》中的记载和东非出土的宋朝钱币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与“麻林国”的交往内容及其实质。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吴起(前440—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面对战国的社会现实,吴起认为“内修文德”与“外治武备”是相辅相成的,他告诫魏文侯只“修文德”不“治武备”无法确保国家安全,提醒魏文侯不要重蹈“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的历史覆辙。他在《吴子》中还指出,军事人才的选拔任用必须“简募良才,以备不虞”,认为通过“礼”“义”的教育可以提高军人的思想觉悟,可以形成“进死为荣,退生为辱”的荣辱观,必须重视军队的教育和训练,增强其守纪观念。《吴子兵法》从战争观、治军思想、作战思想三个方面建立起较为完备、深刻的军事思想体系,反映了战国初期军事斗争的实践经验。

——摘编自付海滨、薛国安《〈吴子兵法〉军事思想综论》

(1)根据材料,概括吴起军事思想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吴起的军事思想。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于1902年发起“小说界革命”,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进入20世纪后,晚清的小说数量激增,大部分出版于上海,晚清最著名的四大小说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等,都在上海编辑发行。时人称,“自文明东渡,而吾国人亦知小说之重要,不可以等闲观也,乃易其浸淫‘四书’‘五经’者,交而为购阅新小说”。从1900年到1912年,又是士大夫大批移居上海的时期,先是庚子事变,后是辛亥革命,上海的租界成为士大夫避难的庇护所。近代作家黄人在1907年也提出:士大夫“昔之视小说也太轻,而今之视小说又太重也。”士大夫本来是小说的潜在市场,他们有文化,有闲服,有购买力,一旦形成读小说的风气,自然急剧扩大了小说的市场,不少士大夫还加入了小说作者的队伍。从晚清开始,小说已经成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像古代那样受到文学的排斥。这也意味着当时的小说已经代表了当时的文学。小说一旦进入了文学,就逐渐取代诗文,居于文学的中心,成为“文学之最上乘”

——摘编自袁进《试论晚清小说读者的变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小说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小说变迁的原因。
2024-04-29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九师联盟大联考高三下学期4月教学质量检测(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