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69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农业逐渐走下坡路,危机不断凸显。1900年,美国1/3的耕地是为数以百万计的马匹和骡子生产饲料的,但随着汽车取代这些牲畜,越来越多的耕地用于生产粮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粮食的巨大需求造成了一种假象,但到20世纪20年代,粮食供应激增,而农村的收入却因农产品供过于求而大幅下降。1921-1929年农产品价格指数较1920年下降了35%,农业赋税却占农民纯收入的30%以上。美国垄断资本通过银行金融机构,利用贷款剥削农民和农场,1930年负债农场从1920年的37%扩大至42%。1929年,美国农业生产率较1913年提高了26%,机械设备减少了对体力劳动者的需求,但食品价格随着利润的减少而下降,小农无法支付新设备的成本。更加不幸的是,大萧条期间,美国一些地区气候异常,干旱持续了很多年,沙尘暴增多。一位露宿街头的农民说道:“1927年我种植棉花赚了7000美元,1931年失去了所有,1932年开始流浪。”

——摘编自孙树强《伯南克的“圣杯”: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的背景及诱因》

材料二   民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在下降,大大低于清代平均水平。1926-1937年总平均,农业收成只相当于丰年的64.4%。1931—1935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场深刻的农业危机,农业生产萎缩,耕地大量荒芜。这一时期,中国农产品输出贸易总指数逐年下降,1935年比1929年下降一半。而1934年农产品价格总指数比1930年下降28%。随着西方剩余农产品和工业品源源流入,现银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海外,到1933年,全国农户大半处于负债之中,农民大批死亡。由于大众购买力萎缩,国内市场缩小,使完全依赖国内市场的民族工业如棉纺织业破产。……面对严重的危机,许多省份征收田赋不得而归,为此一些省份还征收各种杂税和提高税率。财政当局还实行新进口税则,降低税率,推动进口品汇价倾销。而此时中国共产党直面农村突出问题并开展土地革命,通过农民运动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对中国农村展开了全面改造。

——摘编自符长泉《三十年代中国农业危机及其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农业危机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农业危机与中国农业危机表现的异同。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国共两党处理农业危机的不同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作为旧社会的象征,保甲制度在新政权得以稳定之后必须清除。于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些城市自发形成的一些基层管理组织,如清洁卫生委员会、福利委员会、冬防委员会等。但也造成多头指挥、组织混乱等现象。为此,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条例,也成立了一些城市管理组织。1954年,党和政府颁布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城市居民委员会条例》,这两个条例是基层管理的法律依据。全国城市基层组织统一后,设立了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城市街居制即城市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制度也随之建立。

街道办事处为市政府或市辖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居民委员会的性质为“群众自治组织”,实质上是街道办事处的组织延伸。条例还对居委会的组织架构作了规定:“居民委员会设委员七人至十七人,由居民小组各选委员一人组成;并且由委员互推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至三人。”到1956年,居委会在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建立起来了。在街居制的组织下,兴办了较多福利性质的居办经济和各类服务组织,在单位制各类社会保障和服务的基础上,辅助治理了辖区范围内的治安、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问题。

——摘编自肖洒《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建设研究(1949—1956)》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街居制在全国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街居制建立的积极作用。
3 .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重要领域主要成就
科学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综合国力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里程均居世界第一;电视剧数量和图书出版量稳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
国际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这一主题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2)班级可以通过哪些活动展示改革开放的成就。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你得出怎样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8年,明治政府陆续接收了幕府时期各级外交机构及事务。受西方影响,1869年日本改变过去外交官由高官兼职的做法,设立外务省,最高负责人称"外务卿"。随后颁布《外务省法则》明确职权,该法则要求省员“应鞠躬尽瘁、勤力互勉,以报无穷之皇恩”。1871年,王政复古的功臣,岩仓具视就任外务卿并率庞大使团访问欧美,寻求修改不平等条约,探求发展之路。不久,明治功臣副岛种臣出任外务卿,又对外务省进行大幅改革和完善。经过四五年的时间,日本基本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外交体制,在此过程中,明治政府用刚学来的西方外交手段吞并琉球,侵台湾,掠朝鲜,走向了对外侵略扩张的不归路。

——摘编自宋志勇《明治维新与日本近代外交体制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近代外交体制建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近代外交体制建立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三下学期仿真演练(二)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有多方面内容。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颜渊》中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梁惠王下》中最早提出“忧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荀子·大略》中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唐太宗李世民专门写了《民可畏论》,强调国家的安危、存亡、兴衰、功业,均取决于人民。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说:“未论行事之是非,先观众心之向背。”朱熹说:“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摘编自张弓《民本思想促进中华文明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王韬等人关于民的观念呈现出新的气息。王韬提出:“故今日我国之急务,其先在治民,其次在治兵,而总其纲领,则在储材。诚以有形之仿效,固不如无形之鼓舞也;局厂之炉锤,固不如人心之机器也。”“治民之要,在乎因民之利而导之,顺民之志而通之。”王韬认为中国取士的方法必须改变,取士之法不变则无法产生真正的人才,必须改革学校制度,重视实学和政学。他把西方的君民共治看作国家富强的根本原因,因此他提出,中国要富强、要救贫,就必须开议院以通下情。

——摘编自韩丽雯《近代中国民本思想演变的机缘和桥梁——以王韬为例的思想史解读》

材料三

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以民为本”是孙中山一贯的主张。从同盟会成立乃至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改组国民党,其理论和实践活动无不体现着他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

——摘编自肖飞《孙中山民本思想探析》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相比,王韬关于“民”的观念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有利条件。
(3)材料三展示了孙中山将传统民本思想发展为民主思想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三,简述这一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中西文化开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和碰撞。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的呼唤下,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兴起,推动了中西文明对话的渠道打开。西方传教士带来的部分西方近代科技使不少思想趋新的士大夫产生了浓厚兴趣,如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他们出于对新事物探求的热忱,渴望从外来文化中得到启发。明末清初西学的输入,还往往为最高统治者的个人兴趣所左右,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皇帝的需要。

——摘编自骆利红《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论述》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随着教会学校、洋务学堂等新式学校的设立,人们的知识结构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新式学校除了传统的中学课程外,还开设许多近代西学教育课程,如化学、电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哲学、外语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西学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西学课程在整个教育课程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除了西学课程外,影响人们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还有各类报刊和各种新式书籍。据统计,从鸦片战争结束到19世纪90年代,中国先后创办了中外文报刊250种左右,其中西人创办的有200多种,大约占同时期中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当时,许多报刊都经常刊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这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郑大华《西学东渐:晚清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桥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产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明末清初相比,晚清“西学东渐”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新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81889年,日本明治政府围绕“富国强兵”这一总目标进行了深刻的军事改革。改革首先是废除封建军事制度,逐渐解散了各藩的士族军队,剥夺了封建武士的军事特权,统一兵权,建立一支直属中央政府的常备军。并在1872年仿照欧美制度,撤销兵部省,分别设立陆军省和海军省。1878年模仿德国,设立参谋本部,首先在陆军系统实行军政、军令分离的双轨制。随着新军队的建立和发展,新政府着力改革军事教育,创办军校,培养具有近代军事知识的各类专业人才。同时通过直接从西方国家购买武器装备,用高薪从西方招聘技术人才,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等方法发展近代军事工业。此外,还大力宣传“武士道”、“忠君”等封建思想,强化军纪。

——据谢朝晖《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军事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军事改革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军事改革。
7日内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成都石室中学高三下期适应性考试(二)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期间,日货逐步取代欧货成为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原住民的重要消资品。如1915—1918年,日棉(棉纺织品)在印尼的输入额实现了成倍增长。与此同时,英属马来   西亚抵制日货运动演变为抢米风湖。印尼华商也逐渐展开正面的抵制日货运动。此时印尼的共产主义者则开辰暴力斗争。荷兰殖民当局向华人商会等组织施压。声明政府将严厉处罚与共产主义有关联的群体和组织。殖民当局惧怕华侨中的马克思主义者与正在组织全国哭工的“东印度社会民族联盟”(1920年改纽为东印度共产主义联盟,印尼共产免早期组织之一)结成联盟,严格禁止任何形式的马克思主义传播。

——摘编自费俊英《近代海外华侨民族主义的多重面向——以荷居东印度中华商会兹创日货运动为倒的分析》

材料二   1945年8月5日前,日本殖民当局不断向印尼人灌输在“大东亚共荣图框架下许诺他们独立”的思想,以此争取印尼人的忠诚和屈服以便对两方殖民者展开“圣战”;8月5日后,日本人则宣称“日本与印尼的独立毫不相干”,声称假如卷入印尼的独立就会伤害自己的民族尊严,违抗盟军要求保持其政治现状的指令,进而扰乱本国的民族政治。1995年4月一名印尼民族革命的亲历者在东京大谷大学发表演讲称,张予印尼国家生命的弦立空言(1915年8月17日)完全是印度尼西亚人的事情,除了个别的同情者之外,日本当局仿佛就是一位漠然视之的旁观者而已。官方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赋予印尼人政治自由。1945年8月16日下午,苏加诺等印尼民族主义领导人无视日军同您与否.堤前逝请“独立筹务委员会”成员开会。

——摘编自梁展《普遍差异、殖民主义与未完成的共同体——本尼迪充待·安幽森约民族主义想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及战后初期,影响印尼民族民主运动的因素。并简评当时的印尼民族民主运动。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结束前夕日本侵略者对印尼独立态度的变化,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尼取得独立的原因。
9 . 乡里制度是古代中国的“治国之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约抄写于秦灭六国前的秦简《法律问答》记载,里典(里正)、里老共同负责里中的户口,赋税和治安……典、老一般由乡里中年长无爵者担任。

——摘编自陈侃理《秦汉里吏与基层治理》

材料二   ……县级以下的乡保是个关键人物……乡保一般按自己意愿行事,他们处于国家和社会的交汇处具有两面性。

——摘编自黄宗智《国家与社会二元合一》

材料三   ……历代乡里制度,无论怎样变化,都声称遵从《周礼》确立的乡里制度的基本原则。

——鲁西奇(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问题:
(1)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秦乡里制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分析材料二中乡保的“两面性”。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7日内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广东高考历史真题(部分)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世纪欧洲最有名的集市是香槟集市,它们是巴黎东面香槟地区的四个城市。商人用马车或驮畜拉来货物,在预订时间、地点相互交易。香槟伯爵在骚乱年代维持秩序,为商人和旅行者提供居所和保护。到12世纪中叶,香槟集市因贸易量而斐名整个大陆。14世纪,香槟集市成为法兰西国王属地,国王收取比贸易费用更高的费用,如棚的租赁费和销售税。随着欧洲贸易量的增长,集市城市里的运输和交易不能满足需求,香槟集市的重要性逐渐减弱。

——(英)诺尔曼·库兹《中世纪城市》

材料二   12世纪中期出现的汉萨同盟是一个松散的商业联盟,由波罗的海、北海沿海诸地独立城市和城镇组成。1370年,同盟获得丹麦、波罗的海等国的贸易垄断权,在北方所有商业中心建立贸易站。……同盟的影响力有所下降……巴黎等贸易站的特权被所在国收回。17世纪,中欧、北欧的战争成为对同盟的最后一击……

——(美)布莱恩·蒂尔尼《西欧中世纪史》

问题:
(1)根据材料一简析香槟集市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萨同盟衰落的原因
(3)综合上述内容,总结12-17世纪欧洲贸易发展的趋势。
7日内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广东高考历史真题(部分)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