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4 道试题
1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认为,自唐朝开始, 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这场革命的根源可以在中国经济生产率的明显增长中找到。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到了宋代,商业的发展遂导致坊市制崩溃。商业活动不再局限在官方设立的市内进行,而是随时随地都可进行。人们在城内任何地方都可建立商店,开设作坊店铺,还可以推车挑担沿街叫卖,当然也更不存在时间上的限制了。一些大都市还形成了一条又一条的商业街,有的同行业集中经营,有的则是不同的众多行业错杂相邻。……宋代草市进一步发展,国家在那里设立镇这一行政单位,以进行管理,在镇的下面,还设立了市这一行政单位。镇市都是新兴的工商业城市,在宋代广泛出现,有的镇在人口、商业税收等方面,都超过了管辖它的州军的治所城市,它们不是政治中心,而是完全意义上的工商业中心城市,所以有些学者把这一现象称之为中国的城市革命。

商业的兴盛,导致货币需求的增加。……唐代的飞钱到宋代称为便钱,仍由官方经营,并发行一定面额的便钱券。在宋代真正具有纸币性质的货币是交子。因四川使用铁币不便,当地大商人就联合发行一种纸币,称作交子,也是在一地交钱后到另地取钱。不久交子改由政府发行,并设立了机构管理,交子遂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流通纸币。……宋代的汇兑业务比唐代有更大的发展,除了沿袭唐代使用飞钱(宋代称便钱)外,国家还发行一种钞引,可以持钞引到各地换取需要的货币或实物。为便于便钱、钞引、金属货币等之间的兑换,宋代出现了许多金银钞引铺,进行货币兑换、汇款等业务。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并分析出现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西欧商业革命相比,宋朝的商业革命“为什么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2023-05-25更新 | 842次组卷 | 10卷引用:北京市怀柔区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材料一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部分研究成果

主题1曲青山《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胡德坤《从日本战史资料看中共敌后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高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人民军队》
主题2薛毅《近代时期日本侵占中国煤矿述论 (1895—1945)》
王宜田《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侵华酷刑犯罪初论》
程志峰《伪满时期日本对东蒙地区的殖民奴化教育》
主题3谢尔盖·沙赫赖《经受战火考验的友谊: 二战年代的苏中合作———历史与当代》
陈谦平《抗战后期的中美苏关系及其影响》
谢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和印度》
主题4李嘉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文化意义与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
米德《抗日战争记忆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史》
麦金农《全球之战: 比较和关联欧洲战区和中国战区》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在1941年7月7日《解放日报》上发文,提出“拥护国际反法西斯阵线,促进中、苏、英、美及其他一切反对法西斯的国家民族一致联合,反对德、意、日法西斯同盟”
 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官邸旧址
(美国四星上将、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抗战时期在重庆的旧居)
在缅甸中国远征军士兵与被解救的英军士兵合影

(1)依据材料一中研究成果的分类,概括相应主题。
(2)结合所学,简述材料二中三则史料在研究“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的价值。如果研究该主题,还需补充哪些方面的史料?
2023-05-21更新 | 247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人口迁移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1846-1875年,900多万人离开欧洲,大部分流入美国。移民的动力来自于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条件,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欧洲移民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政治版图,使商品生产在世界各地实现分工,移民家庭将自己的母语带到了当地,改变了世界语言的分布,也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


(1)依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欧洲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欧洲对外移民的背景。

材料二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导致世界人口迁移出现了新的特点,世界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传统的从较发达地区流向不发达地区及新开发地区不同,从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亚非拉发展中地区向欧美、大洋洲发达地区迁移。另一个特点是:国际移民成分的多样化。随着新的国际分工的出现,不同的劳动力满足了不同的市场需求,由此构成了多样性的移民群体。经济全球化为具有技术专长的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技术移民剧增成为全球化的一个突出现象,并呈膨胀之势。同时,从发展中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的工人逐渐增多。世界人口迁移对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提炼一个观点,进行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5-21更新 | 267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河泊所遗址

材料一   上(汉武帝)使王然于以越(南越)破及诛南夷兵威风喻滇王入朝。……滇王未肯听。元封二年,天子以兵临滇。滇王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

材料二   近年来,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河泊所遗址(云南省昆明市滇池东南岸的晋宁区上蒜镇河泊所村附近)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挖掘出了道路、建筑基槽与河道等大量遗存。道路路面总体宽约12米,主体部分分层明显。在洪积层堆积中出土了大量的陶片、瓦当、砖块、红烧土块、铜器、铁器、铜钱等,共计2000余件。其中铜钱有“五铢”、“大泉五十(王莽新朝通行货币)”等字样。


滇国相印                                 益州太守章               遗址中出土的部分简牍残片

2019年,在90号灰坑中发现了官印封泥“滇国相印”,这是继1956年“滇王之印”出土后,古滇国考古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弥补了传统文献关于古滇国史迹记载的缺失。2021—2022年在河道废弃堆积中发掘出837枚枚封泥,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官印封泥,有“益州太守章”等,涵盖益州郡24县当中的20个地名。此外在周边区域还发现了一些简牍残片,目前已辨认出的文字包括“滇池以亭行”、“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等,是反映当时益州郡行政往来的文书。

——摘编自蒋志龙等《河泊所遗址——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西南缩影》


(1)阅读上述材料,指出材料中所述史料的类型。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河泊所遗址的历史价值。
2023-05-16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 . 义乌模式

义乌:浙江省金华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是目前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更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全国文明城市等。

义乌县城始建于秦汉时期,当时没有城墙,主要以周边的山水为城防,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开放与包容。宋代时义乌经济繁荣,丝绸、酿酒、陶瓷等产业较为发达,出现了代替金属钱币的关子与会子。元代和明代,义乌的商品经济更是对工商业集市的发展带来了重商文化传统。明嘉靖年间,骁勇善战的义乌兵跟随戚继光南下平定倭寇,立下赫赫战功,又北上修长城,用他们的血与肉书写了“刚正勇为”,赤胆忠心的家国情怀。到了清代,义乌城镇集市继续发展,数量达到了29个,并出现了许多注重商业道德,受到乡里、亲族的尊崇的良商义贾,例如顺治年间的杨人杨思睿,咸丰、同治年间的佛堂人王文彬等。

——摘编自《义乌县志》等

义乌模式的历史变迁过程

时间段/年核心特征内涵
1978—1992市场化通过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推动全市工业体系不断完善,经济实现新的跨越。
1998—2002城市化依托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途径,促进全市由农村市场化、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城区经济主导转变。
2003—2008国际化包含市场提升、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区域分工协作等诸多县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模式。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商汇天下,货达全球。

——摘编自钱泓澎《多重制度逻辑下义乌模式研究》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义乌的经济、社会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析“义乌模式”。(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3-05-16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历史解释

下表为学者对“历史解释”的不同观点。

序号观点
1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强调人们对同一历史现象,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不尽相同,千人千语。

——(美)卡尔·贝克《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论历史与政治》

2只有因果性解释可以当做严格意义上的一种解释。因果性解释是历史学家超出简单的事件描述,并且将他的研究与科学规律和理论研究结合起来的基本程序。

——(波兰)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

3每一代就有权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看待历史和重新解释历史……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

——(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4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叶小兵《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


(1)分别指出上述学者定义“历史解释”的依据。
2023-05-1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中非关系

材料一   应该承认,非洲一系列独立国家的建立,正是暴力斗争与和平手段相结合的产物。尽管这些国家的确是最终以和平方式获得独立的,但这并不排斥暴力斗争在其整个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陈香零《试论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道路》


二战后非洲国家独立进程示意图

材料二   2000年10月12日,中非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本着“平等协商、增进了解、加强友谊、促进合作”的宗旨,通过了《北京宣言》和《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双方一致决定在21世纪建立和发展南南合作框架下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大力推动中非在经贸、金融、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合作,促进中非共同发展。从此,中非合作论坛这一对话平台和合作机制正式建立,开辟了中非关系发展的新纪元。

——摘编自齐建华《中非合作论坛充满生机前程无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新中国为促进中非友谊做出的努力。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科技规划

材料一科技规划的理论源自规划科学。20世纪20年代,苏联提出“规划科学”的思想。1930年,苏联科学院首次制订全面的科学研究计划。1931年起,“规划科学”的思想被引入西方。1940年,美国成立国防科学委员会(后扩展为科学研究与发展局),以集中管理国家实验室、工业实验室、高校实验室、私人基金会和非营利机构等科研力量。1945年,该局局长在报告中系统阐释了政府“为何”和“如何”支持科学,强调国家资助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该报告被视为二战后美国科技政策的蓝图。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过多个科技发展长期规划。其中,《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简称《十二年规划》)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的影响尤为深远。

规划方针内容摘要
《十二年规划》(1956年制定)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要的科学技术任务,在目前人力不足的情况下抓住12个重点;对数学、力学、物理学、地质学等八门科学的发展方向做了说明;对于少数重要的空白和薄弱学科的研究机构,如原子能、无线电电子技术等,必须采取紧急措施,优先给予支持
《规划纲要》
(2005年发布)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
选择任务明确、有可能在近期获得技术突破的68项优先主题进行重点安排;确定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重大新药创制、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6个重大专项;超前部署一批前沿技术,发挥科技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从学科发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方面对基础研究进行部署
(1)阅读材料一,分析科技规划兴起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我国《十二年规划》和《规划纲要》的认识。
9 . 中国的“世界史”书写

中国传统史书总体采用“中国中心”的书写视角,一直盛行到晚清。1874年出版的《四裔编年表》虽仍在彰显中国的尊贵,但也融入了一些圣经历史,并将传统纪年方式和西方公历纪年相结合。黄遵宪在1895年刊行的《日本国志》中主张以“华夏”而非“中华”为国名,以淡化“自尊卑人之意”。

进入20世纪,“欧洲中心论”影响较大。从20年代起,有不少中国学者对此提出挑战:1924年,陈衡哲《西洋史》出版,她希望借此“揭穿武人政客的黑幕,揭穿他们愚弄人民的黑幕……国际的混乱状态,不但不是西洋文明的精神,并且是他的一个大缺点”,提出“国际主义的目的,是在求人类的彼此了解,及各国文化的成为世界的共产”。

20年代末,共产党人杨贤江在译著《世界史纲》中,将世界划分为三个阵营:苏维埃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和被帝国主义盘剥的广大殖民地,并指出“这一新时代——即帝国主义时代,又普罗列塔利亚特(无产阶级)获得政权时代”。

1934年,何炳松《外国史》认为:“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功,关系世界前途确是非常重大”“旧式外国史总以欧洲一洲为中心;东洋史则以中国一国为中心。欧洲和中国固然为东西两洋文化的重心,不可忽视;但亦不宜偏重。”


(1)阅读材料,概括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世界史”书写视角转换的过程。
(2)结合所学,对民国时期中国学者挑战“欧洲中心论”的现象进行阐释。
10 . “艺术赞助人制度”与欧洲近代绘画

材料一15世纪以来,罗马教廷和意大利的一些大商人,都有对文化事业的爱好,他们乐于充当文化赞助人。艺术家把作品卖给赞助人,买家也会委托艺术家制作特定作品。有学者称其为“艺术赞助人制度”。《蒙娜丽莎》是达·芬奇为富商约稿所绘,米开朗琪罗应教皇要求创作了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西斯廷圣母》则是拉斐尔为西斯廷教堂创作的祭坛画。此后三个世纪,欧洲画家们也多依宫廷贵族的委托进行创作。画家被委托人和贵族阶层供养,几乎等同于显贵家族的仆人。这段时间盛行祭坛画、肖像画,风景画普遍遭到鄙夷。

材料二19世纪之后,新一代艺术家们不再依附教皇和贵族,画家们的创作目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法国画家库尔贝宣称:“(我)一时一刻也不违背我的良心,一分一寸也不画仅仅为了取悦于人、易于出售的东西。”雷诺阿的名言是:“如果画一个东西不能给我乐子,我画来干吗呢?”他们相信自己可以画一切事物。随着照相术的发明,传统的“画得像”失去了意义,“风格”变得至关重要。1872年,莫奈创作的《日出·印象》标志着一个新画派——印象派问世。他们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


(1)阅读材料一,结合历史背景,分析15世纪以来欧洲画坛“赞助人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欧洲画坛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简述变化的原因。
2023-05-12更新 | 262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