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自古就有所谓“下南洋”,即移民东南亚的历史,根据其动力和规模,可分为四次大潮,如下表所示。

次别划分依据(动力和规模)
第一次17世纪以后,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殖民开发,吸引大量中国人“下南洋”
第二次19世纪60年代以后,大规模中国工人出国,华工贸易兴盛,有些中国人到了“南洋”
第三次20世纪初以后,东南亚经济繁荣,西方宗主国工业革命所带动的新兴产业发展也陆续波及其东南亚的殖民地,中国人“下南洋”的高潮又一次涌现

——摘编自庄国土《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5-0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00年之前,世界市场有着多个中心,不同文明的国家处于相对平等的世界秩序之中,但随着以追求无限积累为目标的资本主义不断扩张,包容性、多中心的世界市场被等级制、单中心的世界体系所取代,战争、剥削与压迫成为世界秩序近五百年来最显著的特征。在这一体系中,霸权转移的基础源自世界市场主导权的转移。在21世纪之后,世界市场浮现多中心趋势,作为世界市场重要中心之一的中国,凭借其文明传统为世界秩序提供了新的蓝图。世界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了经济基础。

——摘编自释启鹏《作为世界秩序“底层逻辑”的世界市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市场与世界秩序”拟定一个论题,予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论证充分);
2024-05-01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唐山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二次模拟演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每一个历史时段.世界上总有某些地区因其有更多的人口、更具影响力、更具塑造世界的力量而比其他地区更为突出。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中国相对占据了更多的优势,这并不是出于认同上的原因,而是因为中国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影响全球的创举的确极其丰富。

西方人总是从中国学到许多,而不是中国人从西方学到许多。直到18世纪,西方的劣势才开始逆转。

——摘编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从材料(整体或局部)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要求:明确写出所提取的观点,评析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4-30更新 | 117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影响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可能重塑各个国家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进而引发未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调整。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大国博弈正日益向着太空、极地、深海海底乃至网络空间扩展。……在新科技革命形势下,如果科技成果得到正确合理的利用,必将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历史上科技成果被错误利用的事例可以说比比皆是,今后谁也不能 保证科技成果不再被错误利用。

——摘编自冯昭奎《论新科技革命对国际竞争关系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以“科技革命”为主题,自拟观点,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4-3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化是晚清民国思想史的主旋律。鸦片战争以降,古老的中华农业文明遭遇发轫于西欧的现代工业文明的挑战,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代代民族精英对中国的现代化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改革实践和思想探索,各种新观念递嬗,呈现了晚清民国思想史上早期中国现代化理论形态的曲折演进。

“晚清民国思想史中现代化理论”关键词表

现代化文明思想史洋务西方化
富强维新启蒙革命进化
新民科学反传统权利个人

——据高力克《文明的求索:晚清民国思想史中的现代化理论》整理

从材料表格中任意选出三个关键词,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指出所选关键词,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面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需要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其思想基础和内在逻辑。“连续性”是“不变”,“创新性”是“变”,统一性是“一”,“包容性”是“多”。连续性与统一性、创新性与包容性是相辅相成的,有连续性才有统一性,有包容性才有创新性。和平性可以看作是中华文明的总体特性。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既有其相对稳定的价值系统,又在开放包容中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明,从而能够保持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推进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处理好“不变”与“变”、“一”与“多”的辩证关系,诠释好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特征,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新时代进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摘编自汪家琪翟奎凤《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哲学基础和内在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明突出特征”之间的关联,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世界,社会的迅速发展都是在思维活跃的时候。社会发展有突进和渐进两种形式,突进表现为打碎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暴力革命。这时,思维活跃犹如翻江倒海一般,表现得尤为明显,形成不可遏止的思想解放运动;渐进则是政治上的改良和生产力的改进,此时,思想则呈现出比较活跃的状态。而一切暴力,如果没有思想解放运动作为先导,只是按固有的思维模式提出一些纲领或改革措施,其结果只能是改朝换代,而单纯的暴力,则只能对社会造成破坏,无益于社会的进步。

——摘编自赵立史云谋《思想解放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需有理有据,逻辑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四运动前后,一大批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从东(日本)、西(欧洲)、北(俄国)三个不同渠道把这一先进思想传入中国(如表 所示),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留学国家或地区概况
日本留日学生的传播影响最早,其杰出代表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他的宣传深深影响了许多进步青年。自1918年起,李大钊发表了一系列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成为许多进步青年的启蒙之师
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旅欧勤工俭学运动,周恩来和邓小平等人还创办了旅欧团组织的机关刊物《少年》,赵世炎、朱德、陈毅等人回国后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
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宣布废除沙俄时代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在中国攫取的一切特权,促使先进的中国人把目光由西方转向俄国。1921年春,刘少奇、任弼时等人赴俄学习。经过系统培训后,他们被培养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回国后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展和马列主义的深入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徐行《留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发展的杰出贡献》

围绕“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主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4-28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衡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60年代中后期,英国政府谋求强化对北美13个殖民地的管理和控制。鉴于此,殖民地民众展开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大辩论。这场政治大辩论从伸张殖民地居民的权利开始,逐步发展到否认英国对北美的宗主权,他们阐述了反对英国政策的理由,为进行革命寻找理论根据。通过这场辩论,北美民众对殖民地的地位和命运的认识更为清醒,维护自由和争取独立的信念逐渐明确。欧洲的政治哲学在辩论中转化为北美民众的常识,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国政治自由主义。

——摘编自李剑鸣《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的政治辩论及其意义》

材料二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出现了“弗吉尼亚方案”“新泽西方案”“康涅狄格妥协方案”。“弗吉尼亚方案”提出“各州在国会的投票权应按照各州财力贡献的大小或自由民多少的比例进行分配”,“完善中央政府的组织,国会设两院,国会外增设行政和司法机关”,试图通过一场平静的革命,把陈旧无能的体系扔在一边。而“新泽西方案”则主张统一赋予联邦国会征税权、管理商业权、司法权,同时保留邦联条例关于大小州有同等表决权的规定。此次制宪会议最终通过了“康涅狄格妥协方案”:中央的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不得受地方侵犯;各州立法不得与中央相违背;两院制立法机构中,众议院每州代表数目由州内自由民加上五分之三的奴隶数目决定,每州都有两名参议院代表。该制宪会议辩论进行了近4个月,最终达成的宪法草案对美国宪法、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摘编自张友伦等《美国通史: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1775—1860)》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60年代中后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开展“政治大辩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的具体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

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摘编自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纪录片解说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或多个国家,以“新航路的开辟-(          )的崛起”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