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5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每一个剧烈变动的历史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思想解放”运动。生活给人们提出了解决矛盾、促进社会发展的任务,进步的思想家们站在矛盾的新生方面,解释这些矛盾,提出解决的方案,阐明发展的前途。新时代的思想家们,好像是暴风欲来时的狂飙,又好像是战斗准备前的号角,他们以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抨击过去、歌颂未来。横扫前进道路上的许多旧传统、旧观念,动员并号召人们投入战斗。在历史上,差不多每一次经济和政治变革的同时都会相应地出现一次思想的解放,而思想的解放反过来又成为经济和政治变革的推动力量。

——摘编自戴逸《戴逸自选集》


选择一个中国“剧烈变动的历史时代”,结合所学的中国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历史时代的“思想家们”对于社会变革与发展作出的贡献。(要求:选择的“剧烈变动的历史时代”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坚持理论创新,既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新征程.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摘自人民网《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合理,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最早向西方介绍科举制度的是16世纪回国的葡萄牙的传教士。18世纪启蒙思想家敏锐地发现科举制度的思想价值和政治上的优越性,并由此对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作出高度的评价。科举制度在欧洲最早对国家政治产生持久影响的地方是英国,1853年英国格兰维尔伯爵在上议院指出,中国清朝就是由于采取了科举制度把最有才华的文人学士吸收到政府中来,所以少数民族满族能够统治庞大的帝国二百年,不久英国正式建立文官制度。1883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彭德莱顿所提出的改革法案,该法案被视为以公开、公平的竞争性考试和考绩制为核心的美国现代文官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担任同文馆教习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认为科举考试,“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摘编自施忠连《科举考试与西方文官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文官制度”拟定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政治合法性指的是政治统治的正当性问题,是一个政治体系得以存在、持续、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从历时性演变的视角来看,中国古代政治合法性传统的演变特征主要表现为经历了由“神权”“宗法”到“民本”这一转变过程。这三种合法性传统分别在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充当着政治合法性来源的主导角色,进而影响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国家形态和社会结构。中国政治合法性的塑造与变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反而表现为一种长期的渐进性历史演变过程。其演变过程,不仅仅是指从时间性方面进行把握,更要着眼于政治合法性基础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情境”以及相应的“历史社会条件”的变化。

——摘编自赵帅《神权、宗法与民本:中国古代政治合法性的演变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政治合法性的演变”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2005版世界文化遗产入选的标准,具备其中一条或多条可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Ci代表一项具有人类创造性天赋的杰作
Cii展现了一段时期中或某一世界文化区域内,有关建筑或技术、纪念物艺术、城市规划或景观设计的人类价值的重要交替
Ciii为某一现存或业已消失的文化传统或某一文明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Civ作为说明人类历史中某一(或某些)意义重大阶段的某建筑或技术整体,或景观风格的突出范例
Cv作为代表某一(或某些)文化的传统人类聚落、土地利用或海洋利用,或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突出范例,特别是它在不可逆转的影响下业已变得脆弱的情况下
Cvi与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事件或者与现有传统、思想、信仰、艺术和文学作品有着直接或实质联系
请根据材料的标准结合所学世界历史内容来为某一处文化遗产写一份申报书。(要求:明确写出所选文化遗产名称并阐述申报理由,阐述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近代以来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交通运输发展与崛起情况表。

国家

交通的地位

基本概况

英国

近代交通革命与大不列颠的称雄当英国获得“世界运输者”绰号的时候,他们也常常骄傲地自称为“世界工厂”。19世纪20年代以来,占世界工业产品一半的英国货中,又是一半内销,一半外销。

德国

运输技术更新与德国的跃进德国火车头的动力由内燃机代替了蒸汽机。1866.年制成发电机后,内燃机车又开始被电气机车取代。火车动力更新,也促进了整个运输业发展。

美国

交通先行战略与美国的致富空中运输是20世纪新兴的交通事业。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并试用飞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飞机工厂有24家,年产2万余架。1930年,飞机工厂扩大为122个航空公司,航线近25000千米。

日本

运输优惠政策与日本的崛起明治政权以其“打破旧有陋习”和“向世界求取知识”的行动口号,特别优遇那些水陆交通运输的经营者;凡建筑铁道所需的土地,可以免征其租税,造船所需资金,每年可向政府领取25万元以上的补贴等。

——摘编自郭正忠《交通与文明——关于交通经济建设的历史考察》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交通革命”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文明的形成都发生在一定的地域内,这个地域的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该地域文明的产生。世界古文明的发源地,如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盆地以及古代中国的黄河流域等,均位于地理条件优越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区。

——摘编自张宁、张纯成《浅述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该主题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09-17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横州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为了扩张天主教势力,一批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他们除了传播西方基督教宗教文化外,也带来了当时西方的一些哲学、科学知识和器物文明,在这次中西文明的相遇和交流中,发生过许多冲突,主要是传统礼仪与宗教观念方面的冲突。随着天主教的发展,一些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国风俗,引起人民和清政府官员的不满,1723年,雍正下令禁止传教,驱逐大量的传教士。

材料二   传教士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我们通常称呼这个国家为中国或中华,之所以叫这个名称是因为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而中国则叫位于这块平原的中央。”因此,他像中国士人展示世界地图时,不得不做出修改。“抹去了福福岛的第一条子午线,在地图的两边个留下一道边,使中国正好出现在中央。”

材料三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预告资产阶级到来。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下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角度,阐明观点,并予以论证。(要求:写出所选择的角度,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学术史的角度考量既往的新文化运动,一般来说,学术界对于具有深远意义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学术研究较为充分,成果丰富。对“五四”期间各地所呈现的“新思想”研究也有涉及,但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事实上,随着五四运动的深入,运动本身的影响已经超越了起初的地域范围,一大批深受“五四”新思潮影响的青年、学者,怀揣着“民主”“科学”的理想奔赴各地,奔走相告,积极推动着新文化运动在各地的广泛传播,推动着各地新文化运动发展,实现了“新文化”运动在各地的新高潮。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在校长经亨颐的领导下,成为宣传新文化思潮的重要场所。在“一师风潮”的推动下,浙江思想文化界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新旧思想相互荡涤,“新思潮”获得了广泛传播。

——摘编自江齐里《“五四”期间浙江新文化运动研究——以“一师风潮”为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3-09-15更新 | 6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仍在继续,但随着轴心国的不断溃败,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已经到了着手安排战后世界秩序的时候。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他认为战争结束后,国内外形势都将发生重大变化。所以,必须在战争结束前利用盟国有求于美国,而美国国内普遍关注击败法西斯的时机,拟订安排战后世界秩序的具体方案。在罗斯福及其幕僚们看来,法西斯的巨大威胁促使苏联与美英建立了战时联盟,尽管战后法西斯的威胁会消失,但仍存在维护和平的共同需要。况且苏联在战争中遭受巨大损失,战后为了获得上百亿美元的美国援助以重建经济,将不得不继续与美国合作。因此,战后大国合作仍有可能。基于这一设想,罗斯福设计了以美国为主导的美、英、苏、中等大国战后合作的蓝图,力图通过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维护战后的世界秩序。

——摘编自沈志华《冷战国际史24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罗斯福所设计的战后世界秩序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