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1 道试题
1 . [新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土地政策]

材料   土地高度集中是在近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下存在的一种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到南京国民党政府建立时,这种土地高度集中的趋势非但未能遏制,反而逐渐加深。国民党在执政中试图改变这种土地高度集中的社会现象,出台了土地法令和《细农保护法草案》,提出“佃农缴纳租项等,不得超过所租地收获量的百分之四十”。中国共产党也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和法令,并不断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适时进行调整。两党政策制定的基本出发点都是“平均地权”,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但两党的土地政策所取得的成效有很大的不同。

——摘编自廖光珍《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土地政策的比较)

根据材料,围绕“国共两党的土地政策”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2 . 【近代女性角色变迁】

一部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妇女解放史。在革命的洪流中,不同女性选择的角色不同,所带来的人生命运迥然不同。

人物生平事迹
许广平鲁迅的妻子,参加过五四运动,1922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1936年10月,鲁迅与世长辞后,许广平决心完成鲁迅的未竟之业,组织出版《夜记》《鲁迅书简》《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等。积极为抗日将士募捐日用品、药物和其他慰劳品,为《上海妇女》《妇女界》等报刊杂志撰稿, 发表了大量纪念鲁迅的文章。
秋瑾“绍兴三杰”(秋瑾、鲁迅周恩来)之一。1904年赴日留学,1905年加入同盟会。以“鉴湖女侠”等笔名,在杂志上发表了《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等文章,抨击封建制度丑恶,宣传女权主义,号召救国。1906年,创办中国公学。1907年在浙皖起义中英勇就义。
蔡畅曾任中央妇委书记,主要在根据地从事妇女界的领导工作。40年代后期,频频代表中国解放区妇女出席在苏联和中东欧国家举行的国际民主妇女大会。
向警予被毛泽东称为“我党惟一的女创始人”。1924年,直接参加并领导上海闸北丝厂和南洋烟厂的女工罢工斗争。1928年3月,在法租界三德里被捕,同年5月被押赴刑场,终年33岁。
张琼华郭沫若发妻,全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实际两人并没有感情,也没有离异。以后68年中郭沫若两次婚姻,张琼华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张琼华在郭家孝敬公婆。1939年郭还乡时向还在守活寡的张琼华鞠躬表示歉意。1980年张病逝于乐山,享年九十岁 ,没有留下子女。
张幼仪徐志摩原配夫人,1915年包办婚姻成婚,育有二子,但被徐视为“乡下土包子”。1922年离婚后,深受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影响,个性沉默坚毅,举止端庄,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打理财务都甚为得力。1927年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1928年担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1949年移民香港,1954年与苏纪之医师结婚。

------节选自高华《革命年代》、网络资料等


围绕上述女性生平事迹和主要活动,选择其中一个或者多个女性人物形象,提炼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加以说明。
2023-05-20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代武梁祠画像石

画像简介

图1 夏桀人辇图

图中夏桀侧身向右,肩扛带长弯钩的战戟,骑于两女子身体之上,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他的昏庸与残暴。“夏桀图”被配置在西壁的最左端,也是帝王像的最后一幅,而且在武梁祠的帝王图像除了夏桀是暴君,其他都是圣贤之君。

图2 梁高行图

此图取材于《列女传》,描绘的是梁高行割鼻拒聘的故事:春秋时期,高行丧偶,寡居在家,梁王爱慕其出众的容貌,于是派侍从捧黄金前去求婚,但高行誓死不从。为保全贞节,不惜用割鼻自残的方式拒绝梁王。

图3 曾母投杼图

图中描绘了孔子弟子曾参恭顺地跪坐在母亲身后,双手呈作揖状举至胸口,母亲坐在织布机前,转过身,手中之梭掉落的情景。图上下皆刻有“曾子质孝,以通神明,贯感神,著号来方,后世凯式,以正抚纲”。

图4 蔺相如完璧归赵图

图中蔺相如举起玉壁站在右边,秦王在左边紧张的看着蔺相如,伸臂扬手阻止;身后的大臣也显露出惊慌的神情。画像中蔺相如不畏强暴,大义凛然之气跃然石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汉代武梁祠画像石的思想内涵”为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服饰本身所承载的文化符号性意义,“丝绸之路”上的服饰交融是各地区、各民族文明交融的集中体现。从中国的长纤维丝绸纺织品到改良的吐蕃“撒答剌欺锦”,再到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吐蕃贵族袍服。从综合了中国、中亚、西亚多个地域术与艺术的织金锦“纳石失”,到元代贵族的最尊贵的礼服(质孙服)。我们可以看到,“丝绸之路”不仅有丝绸织物的传输和流通,还有以服饰为载体的更纵深的技术和艺术、物质和文化的交融。

——刘瑜《以服饰为视角的“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都在大踏步前进,与此同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女装也应运而生。保罗·波烈无疑是这个时期最受关注的变革者。他设计了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宽松女外套,又借鉴了东方剪裁手法推出“自由”装,还设计了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这些设计不再刻意去强调女性的曲线美,而是将服装设计为直线,以人为本,将女性从紧身胸衣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波烈服装的成功是文化融合的产物,却又使得文化的融会贯通更加的深入。

——凌玲《浅析东方元素对保罗·波烈服装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服饰变化与文化交流”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5 . 【理论和实践的环形链】

材料     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选集》第 1 卷第 241 页)

理论所以重要,就是在于它来源于实践,又能正确指导实践,而理论到底是不是正确地指导了实践以及怎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一点也离不开实践的检验。

——摘编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依据材料提取一个观点(整体或局部均可),并结合所学中外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来论证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发展历程
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为政以德”,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战国孟子提倡“仁政”,荀子主张“隆礼重法”。
西汉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
宋朝程颢、程颐和朱熹等儒学代表人物将佛教、道教与儒家义理相结合,形成新学 派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
明朝中期王守仁吸收佛教禅宗的观点,提出“心即是理,心外无理”,形成心学,主张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变迁历程。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论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3-04-18更新 | 15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育才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3年2月21日新华社《在文明辉映互鉴中破解难题共同进步——习近平主席给希腊学者的复信引发热烈国际反响》。习近平强调,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绚丽多彩的百花园。习近平指出,历史充分证明,只要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人类文明就能不断发展繁荣。

根据材料,请围绕“世界文明的交流”为主题自拟论题,并运用世界古代史相关史实予以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4-15更新 | 139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中世纪之问:光明还是黑暗

中世纪始于5世纪,止于15世纪,整整横跨1000年。仍有些人认为,这1000年是人类走过漫长而愚蠢的弯路,这1000年的贫穷、迷信和黑暗横亘在罗马帝国古老的黄金时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新黄金时代之间……而在15世纪的某个时刻,这种黑暗就烟消云散了。欧洲苏醒了,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下,开始重新思考。在经历长时间的停息后,人类再次迈出前进的步伐。

这种落伍的观点最早是由中世纪末期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们提出的。人文主义者希望回到古罗马的盛世,而新教徒则希望恢复基督教最初的传统,中世纪这1000年是一个障碍,是过去的荣光和当前的希望之间那沉睡的荒原。

由于种种原因,中世纪的人士早已入土,即使我们用“原始”来形容他们的习俗,用“粗野”来形容他们的生活方式,用“可怕”来形容他们的价值观,他们也无法起身抗议。他们的静默让我们得以安全地孤芳自赏,以他们的时代为参照,我们的时代才显得非常不错。

——朱迪斯·M·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材料中评价中世纪欧洲的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
9 . 【历史上的重大时刻】

材料   要在过去500年间挑出一个最重大、最具代表性的一刻,一定就是1945年7月16日上午5点29分45秒。就在这一秒,美国科学家在新墨西哥的阿拉莫戈多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从这时开始,人类不仅有了改变历史进程的能力,更有了结束历史进程的能力。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不同的人对历史上的重大时刻有不同的认识。结合所学,选取20世纪以来中外历史上某一个重大时刻,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3-10更新 | 247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八市2023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原始社会民主推荐部落首领时,形成了“选贤与能”的选人标堆,强调所选人才是 否具有征服自然和做人的能力。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普遍重视人才,招贤纳士,礼贤下士,重用布衣之士,千方百计 争夺能言善辩、能征善战和治国富民的人才为本国所用。

西汉
系统地强调德才兼备,“四科”规定:“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 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 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
选人的标准是“身、言、书、判” ,即体魄丰伟,言辞辩证,书法遒美, 文理优长。四者均可,则先看德行,德均取才,才均取劳。
通过考满而观绩,通过考察而观德。考察分为八个项目:贫、酷、浮躁、 不及(能力不及)、老、病、罢(不勤劳)、不谨。
用“四格”、“八法”评判官人。“四格”为“守、政、才、年”,“八法”为贪、酷、不谨、罢软无为、浮躁、才力不及、年老、有疾。

——摘编自齐秀生《从古代人才标准看执政能力建设》

提取表格中的有效信息,围绕中国古代人才标准的变化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03-09更新 | 623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奥赛班论述题集训(二)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