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13世纪到17世纪,亚欧大陆上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似乎都在“沉默中”为工业革命的破壳而出做着准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最早受益者是欧洲,欧洲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成为称霸全球的殖民者。但是,工业革命的孕育者是包括欧洲在内的全球经济体系,美洲的金钱市场和原材料,亚洲的生产市场贸易和辗转流传的东方文明,非洲的劳动力和原材料,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明遗风都是工业革命的“助产士”。亚洲非洲和美洲帮助欧洲实现了崛起,同时也成为被盘剥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摘自余东华《工业革命的驱动因素———对人类工业文明演化的多维思考》


依据材料,围绕“工业革命”,自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论题明确具体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易强在《帝国即将崩溃》中说,1793年马嘎尔尼对中国的出使是一场鸭同鸡的对话。这种结果的出现,有的认为是马嘎尔尼与清政府之间的“礼仪之争”导致的,但是即便马嘎尔尼同意给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乾隆皇帝也不会同意英国人提出的在中国增加通商口岸、在北京设置仓库等方面的请求,因为在中国的统治者看来,与增加通商口岸、在北京设置外国使馆等事项带来的好处相比,它们对统治秩序带来的冲击或负面影响更为突出。也有的人认为是两国历史与国情完全不同造成的。作为大西洋岛国的英国,其空间与物产有限,其文化重海洋而好动,热衷扩张、推崇贸易,又因重视贸易而讲究平等,中国则地大物博,重农轻商,认为生产是唯一能创造价值的工作,其文化重土地而好静,主张内敛,不喜扩张,且历经千年,周边小国纷纷臣服,天朝上国心态已成,再难平等看待其他国家。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1793年马嘎尔尼对中国的出使是一场鸭同鸡的对话”这一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

材料一   辛亥革命爆发数天后,在汉口一家外国商行任职的美国人鲍布写给母亲的家书:“亲爱的妈妈,我从来没有想到会看见一场革命,但是现在我正在目睹着一场真正的革命。”

——据【美】鲍布《辛亥首义目睹记》

材料二   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已经被辛亥革命彻底埋葬,这个腐朽的封建帝国已经轰然倒塌,中国人民迎来了更加自由和光明的时代。放眼全球,纵观人类的整个历史,还有比辛亥革命的胜利更加激动人心的时刻吗

——【美】阿瑟·贾德森·布朗《辛亥革命》

材料三   我在这里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赞同革命,甚至比较开明的低级满族官吏也反对他们的政府。现在要得出目前最好该做什么的意见还为时太早,但我想,在现在绝对君权和如此众多的中国人正在酝酿的共和制之间,要有个中间阶段。清王朝终究还有一种使中国各省和人民凝成一个整体的影响。

——《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致对外新闻部主任的信(19111027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加以阐释。(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问题是:中国人是如何获得长达800余年的稳定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在13世纪形成了一种平衡,并且在当时的思想、技术条件下达到了完美的程度。这种完美的平衡到了1920世纪,在经受了外界的剧烈破坏和撞击仍未完全打破。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中国人为他们辉煌的过去而感到骄傲,大约也是很有道理的。”

——费正清《传统与变迁》


提取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2-08-31更新 | 306次组卷 | 6卷引用:历史(湖北A卷)- 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5 . 【社会主义城市化】

材料   社会主义城市化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有计划进行的,根据各种非农业劳动部门的要求,提出城市人口的需要量,再根据各种农业生产的商品,确定城市人口的可能量。将需要与可能综合起来,确定社会主义城市的规模,二者缺一不可。对一个城市的社会主义性质要从两方面来考察,首先是城市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其次是城市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是否得到保障。社会主义城市化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苏联模式,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主张发展大城市,要“乡村向城市看齐”,不主张“城乡结合”。但由于城乡的悬殊太大,乡村流入城市的人口大量增加,使农业区缺少劳动力,使农业生产损失很大。另一种是罗马尼亚模式,积极扶持农业发展的同时,十分强调生产力的合理分布。把工业集中在首都等五个地区,众多小城市把周围乡村的农业同城市的工业结合起来,这样既解决了乡村人口外流的问题,又改造了落后地区的经济,有利于消灭城乡差别。罗马尼亚的小城市,集中了城乡优点,即没有乡村的“单调和简陋”,也没有大城市的“拥挤和嘈杂”,小城市具有“吸引力”了,这点很值得我国借鉴。

——摘编自秦仁山《关于人口城市化的问题》


结合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相关知识,以社会主义城市化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充分。)
2022-08-10更新 | 9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研究】

材料   对辛亥革命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将辛亥革命的研究推入一个新的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近20年来,学者们从国外资产阶级革命的横向角度和中国革命历程的纵向角度这两个方面对辛亥革命作了相当程度的比较研究。

(一)横向的比较研究艾周昌撰文对亚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与辛亥革命进行了比较,他认为,辛亥革命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部分,对亚洲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起过一定的鼓舞和推动作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积极支持过亚洲各国的革命斗争;辛亥革命对于破坏欧洲在亚洲的统治起到了一定作用。章开沅将法国大革命与辛亥革命作了比较研究,认为,辛亥革命在思想方面、纲领方面和策略方面均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二)纵向的比较研究陈锡祺、桑兵对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作了比较研究,认为,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之间有着承继关系,辛亥革命如果没有太平天国革命的扫荡予以清政府的沉重打击,就不可能取得推翻清王朝、结束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的巨大成就。黎仁凯则着重分析了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之间的重要区别,认为,孙中山发挥知识分子的优势,重视舆论宣传,利用知识分子指挥会党、策反新军是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的重要区别。

——摘编自张艳华/章慕荣《近二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综述》


对辛亥革命进行比较研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方法。请任选角度,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8-0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新高考联盟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5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德文版序言里说道:“《宣言》是一个历史文件,我们已没有权利来加以修改。”因此,对《宣言》内容的补充或是进一步的说明,则只能通过撰写《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了。同时他们也说道:“很明显,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整的,因为这一批判到1847年就停止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理论家,他们会依据时代、实践的发展变化,对《共产党宣言》进行补充、丰富。最直接的体现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于1872年、1882年、1883年、1888年、1890年、1892年、1893年为《共产党宣言》写了七篇序言。

——摘编自郝立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一卷)》


围绕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相关史实,谈谈自己的认识,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认识表述明确,运用材料中的信息和相关史实,史论结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延续时间最久,又最能够持续改进的制度。为了使政权稳固社会安定,中国古代政治家十分重视国家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设计的核心就是分权制衡。中国古代制衡管理模式主要有:帝王式三权分立制衡;皇族、功臣和外戚间力量的制衡;朝中文武分权制衡;内廷和外廷之间的平衡;谏臣对权臣的制衡等。

——摘编自《古代制衡管理模式值得借鉴》


材料蕴含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诸多特点,围绕中国古代某一制度的特点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论题需写明制度与特点,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9 . [工业革命和工业化]

材料   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是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现象和事件,学者对两者存在不同的看法:

一类观点1.工业革命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2.到20世纪初,日本就基本上实现了由手工业生产到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工业革命,成了以棉纺织业为主、主要轻重工业都已建立并有一定发展的资本主义工业国。
3.19世纪3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德国进行了工业革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不同观点1.1851年“农业还是英国最大的行业”。1861年,英国城市人口已占总人口的62.3%,农村人口则只占37.7%。英国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
2.美国工业革命在19世纪60年代初基本完成。1859年,在美国工农业生产总额中,农业占62.5%,工业只占37.5%。1860年,农村人口仍占绝大多数。从1884年起,工业所创净产值已超过农业,美国的工业化在19世纪80年代实现。
3.德国19世纪80年代初基本完成工业革命。1890年,农村人口占57.5%,城市人口占42.5%,1900年,农村人口占45.6%,城市人口占54.4%,1910年,农村人口占40%,城市人口占60%。20世纪初,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国。
4.日本工业革命在20世纪初基本完成。1914年,工矿业产值占49.5%,农业(包括水产业)产值占50.5%,到1919年,前者达61.1%,后者则为38.9%。1920年前后,日本成
为工业国。

——据许永璋《有关工业革命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对于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认识,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7-1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州市部分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中国的陶瓷尤其是“青花瓷”大量输往国外,对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当时的欧洲,诗人写诗赞美青花瓷,集市上热销青花瓷。显贵以拥有瓷器为傲,不将瓷器收入橱柜中,而是作为墙面装饰摆放在接待室,如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修建特里亚特瓷宫,普鲁士皇宫建筑了世界著名的"中国瓷器厅",都可见当时欧洲人民对中国青花瓷的追捧。甚至因为中国"青花瓷"的影响而出现一种特殊的"克拉克瓷"。克拉克瓷意为"来自中国的精美瓷器",典型风格特征是胎藻、中心纹饰为人物或动物纹样、口沿处分为数个扇形或椭圆形的开光。这种特殊的瓷器源于荷兰语的"kraken",因为17世纪荷兰是海上霸主,是与中国瓷器贸易最大的欧洲国家。这种精美的瓷器是结合欧洲人审美喜好而制作的,最早的装饰题材都是东方的元素,后结合西方的审美,绘制的是西化的中国元素,也可以说是欧洲人眼中的东方世界。纹饰构图饱满,繁而不乱,错落有致,既洋溢着东方传统文化艺术的特色,又有浓郁的西方异域风情,可谓是东西方文化合璧的结晶。

——摘编自夏明来《青花瓷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围绕“文化交融”,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