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1 道试题
1 . 【中外法律制度】
中国西方
公元前536年,《铸刑书》: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引发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公元前450年左右,《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一定程度上维护平民的利益。
公元7世纪,《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是中华法系形成的标志。公元6世纪,《罗马民法大全》:蕴含平等、公正、保护私有财产等内容,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
1374年,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1215年,英国《大宪章》:确立法律至上、王权有限的原则
1646年,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以德教化,以刑粥教”,要求立法用刑宽严适中。1689年,《权利法案》: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国,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外法律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 . 【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

材料   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独特道路。 这条独特道路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一脉相承与长期延续。 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国家治理体制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这是当代中国制度自信的文化底气。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王朝前后更替或同时并存,但治理体系却没有因此中断,根本原因正是制度建设的承前启后。 各朝各代的国家治理都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并固化为制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请以“制度建设”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1-26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晚清中国社会巨变】

材料   晚清时期(1840-1912年)中国社会的巨变是全方位的,也是多层次的。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学者就其表现列出了以下几方面

①社会性质方面

②社会矛盾方面

③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方面

④阶级结构方面

⑤经济结构方面

⑥国际地位方面

⑦外交和国防观念方面

⑧思想文化方面

⑨政治制度方面


请你选择上述关于晚清社会巨变的任意两个方面,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说明。(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是小明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的资料

宗教

唐大秦景教(基督教)流行中国碑,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科举

按规定外国人应参加宾贡科考试,大食人李彦升参加科举考试,并考中进士。

婚姻

《唐律·户婚》从法律上承认了成年男女有自主择偶的权利;李唐皇室的公主和宗室女多有再嫁者,二嫁、三嫁不在少数:民间女性也有择偶权和离婚权。

政治

贞观年间、唐太宗大规模地任用蕃将,并以蕃将为其武官的主要组成部分;武则天称帝后,入朝蕃将群体成为武周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

长安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唐朝妇女常常身披仿自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结合材料和所学唐朝知识,为该研究性学习拟定一个合理的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84年的干部招聘

1984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永远不会忘记,并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县委作出了重大决定,史无前例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不脱产乡镇干部(一边劳动一边工作,只挣国家钱、不吃国家粮的干部),以提高乡镇干部的素质,充实乡镇基层工作力量,解决乡镇干部青黄不接的问题。根据《招聘不脱产工作人员合同书》,招聘干部实行三年一聘用,最多只能聘用三次共九年,聘用期满后各自回家种田。县委这一决定,不仅超预期实现了目标,而且还改变了141名农村青年的人生。我有幸成了其中的一员。

我们这批招聘干部,在当时是有明显优势和特点的:

其一,每个人都没有任何关系和背景,全凭自己的实力,经自愿报名、集中考试、组织考察、层层筛选后招聘的。

其二,清一色农民子弟,既熟悉农村生活环境,又经历艰难困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于担当的品质和懂得感恩的情怀。

其三,全是高中毕业生(那时乡镇干部多是小学、初中文化,高中文化程度的很少),有的还是复读了几年,并经过一次或多次高考,虽然都是高考落榜生,但文化基础雄厚,知识水平较高,接受新事物快,适应社会能力强。

其四,年龄都在二十岁左右,身强力壮,风华正茂。

——摘编自熊东阳《我们是“84招聘人”》

结合材料,围绕“1984年干部招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6 . 历史阐释

16-19世纪上半期三大洲重大历史事件简表(部分)


欧洲亚洲美洲
16世纪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九十五条论纲》发布;《至尊法案》颁布;法语成为法国官方语言;官职恩赐制盛行。八股取士;明朝内阁票拟制度化;乡约逐渐改为宣讲“六谕”;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葡萄牙人获得澳门租住权。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
17世纪《权利法案》被接受;《战争与和平法》出版;凡尔赛宫修建。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中俄《尼布楚条约》;日本锁国加强。“五月花号”到达北美;墨西哥爆发黄热病。
18世纪珍妮机被发明;法国大革命爆发。军机处设立;《大清律例》制定;马戛尔尼使团来华。1787年宪法颁布;政党分肥制形成;海地爆发起义。
19世纪上半期《拿破仑法典》颁布;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维也纳体系形成。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西属拉丁美洲独立;门罗宣言。
从上表中任选三个事件,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提取的事件,论题明确,事件要有关联性,史论结合。)
7 . 【社会治理体制变迁】

材料   历史制度主义在分析制度变迁时强调宏观社会背景的重要性,关键节点的重大事件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契机,观念、权力结构、行为者之间的变化会影响新的制度选择。新制度则会维持初始路径不断自我强化保持均衡,直到下一个节点,呈现“均衡—断裂—均衡”的演变过程。下图为学者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绘制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图。


   

——臧雷振、潘晨雨《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变迁的轨迹、逻辑与动阻力机制—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


请围绕“制度变迁”,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中外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3-12-0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反映。

唐诗,这是隋唐文化中的瑰宝。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继承和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各时期、各地区文化的结果,是前代优秀诗篇的发展和升华。雄壮刚劲的建安文学,朴实清新的陶渊明诗,生动奔放的北朝民歌,都给予唐代文学家、诗人以极大的影响。唐代诗歌就是在唐代经济发达的基础上,在疆域辽阔、交通便利、丝路繁盛、统治者(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人)重视文化的环境中,继承前代优秀诗歌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唐代应该出唐诗,应该产生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世界级的大诗人。

——摘自赵文润:《略谈隋唐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根据材料信息,围绕“隋唐多元文化”撰写历史论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3-11-30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A9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材料   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发言,2019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10 . [制度与时代]

材料   研究典章制度,必须与其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相结合,必须与各该时期的政治和政局相结合,必须与决策人物和执法人物的思想行为活动相结合,必须与各该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相结合。只有将典章制度置于各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总体中加以检验,才可能抉其要而寻其源。

——韦庆远《明清史新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制度与时代”为主题,自拟论题并谈谈你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23-11-2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荆襄宜七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