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68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9世纪中叶先后受到西方势力冲击的两个东亚封建国家--中国和日本,都进行了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近代化运动。晚清数学家李善兰与外国人合译了《几何原本》,徐寿和华蘅芳二人曾在引进西方科技基础上设计制造了第一艘蒸汽船,容闳在推动留学生方面不遗余力。但洋务改革的中心始终是在学习西方的器物层面上,在行政和教育方面的改革十分被动,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19世纪50~60年代日本幕府和各藩的改革,重点也是器物层面。但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开始全面改革。科技方面,翻译了大量西方科技书籍,大力传播西方的军事技术和科学知识。教育体制方面,相继成立了东京帝国大学、东北帝国大学等高校以及一系列的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这些举措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日本成为当时亚洲最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摘编自杨阳《晚清中日科技比较之忧思》

材料二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在“科技立国”基本方针的指引下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是以引进技术为导向,并加以消化、吸收,进行模仿创新。企业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政府进行有效干预,民间力量主导研究开发,产学官三者进行合作创新。80年代以来,日本结束了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模式转变。改革开放后,我国适时提出了科技创新面向经济建设的追赶战略。“863计划”、“星火计划”等相继实施。国家强调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2018年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5%,发明专利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完成了进入世界前5位的目标。

——摘编自王博《战后日本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徐炜等《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脉络与战略进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日两国科技发展举措的相同之处,并分析近代中国科技发展落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战后日本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现代以来中日科技发展的历史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第二章两汉时期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的勃兴
……
古代地中海世界对通往东方道路的探求
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第三章唐宋时期中西文化的交融
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二次高潮
……
唐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况
……
中国陶瓷文化的向西流播
指南针与印刷术的西传
第四章蒙元和明前期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的畅达
蒙古西征及其对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的影响
……
元代中国与西欧的交往
马可•波罗与伊本•巴图塔的来华
元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第五章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东来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的撞击与交流
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传教士的大批东来
利玛窦与徐光启
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三次高潮
中古传统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摘编自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请从上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021-04-13更新 | 239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2018届高三第六次质量考评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核吸取了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的经验。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机器和军队由中央政府掌握,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一定的“民本主义”。

——摘编自俞邃《“中国模式”之我见》

材料二   英国政体由三部分组成:国王、上院和 下院。专制制度瓦解后,上院成为权力重心。从19世纪起,重心明显向下院转移,20世纪下院成为权力重心。现代君主制的关键是立宪。从理论上讲,英王仍握有最高权力,但实际上,国王只是按政府的决定办事,其私“人行动在某种程度上也要受到政府的限制。世袭的原则不符合现代民主精神,英国人只是在事实上剥夺了上院的大部分权力,在形式上并没有触动它,使其保持了原有的尊严。民主制在20世纪的英国下院体现得相当充分。它由直接普选产生,在理论上获得了充分的合法性。在选举权方面,19世纪末已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20世纪主要是使妇女取得选举权。

——摘编自钱乘旦《20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变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发展模式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19世纪到20世纪英国政治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2-06-28更新 | 859次组卷 | 20卷引用:2021届高三一轮材料题培优训练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拿破仑

材料一   1806年拿破仑发布《柏林敕令》,禁止欧洲大陆诸国与不列颠岛进行任何贸易,这是大陆封锁政策开始的标志。拿破仑深信断绝了对外贸易,英国就会陷入经济紊乱,不打自垮。考虑到法国是农业国,工业基础不如英国,拿破仑提出“不能忽视英国的商业在海外占据优势这一事实,因为它是海上霸主,法国在欧陆上是强大无比的,所以应竭力使法国的商业在大陆上占据优势”。

《柏林敕令》颁布后,英国开展反封锁,禁止与法国及其盟国的贸易,抢占法国及其盟国的殖民地。英国对外贸易反而不断上升。

拿破仑并未与欧洲结成“大陆共同市场”,而是禁止欧陆各国从英国及其殖民地购买工业品、生活用品,并禁止向英国出售农产品,同时必须向法国购买工业品和提供原料。各国深受其苦,纷纷通过走私贸易等方式进行反抗,导致英国工业品和殖民地货物大量充斥欧洲。面对日益猖獗的走私活动,拿破仑加强了对欧陆的军事占领,引起各国政府和人民更加强烈的反抗。

——摘编自黄振《“大陆封锁”与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1)阅读材料一,概括拿破仑实行大陆封锁政策的目的。
(2)有学者认为,大陆封锁政策无法阻挡现代化的潮流,在现代工业生产条件下,任何壁垒、垄断不仅伤害他者利益,也是自我摧毁。请结合历史背景,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阐述。

材料二   革命者之言民权自立,不过因人心之所乐而因以饵之,以鼓动大众,树立徒党耳!假令革命果成,则其魁长且自立为君主,而改行压制之术矣。不见法之拿破仑乎?始则专倡民权……复自为君主。

——1902年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革命书》

有大儿华盛顿于前,小儿拿破仑于后,为吾同胞革命独立之表木(意:模范)。嗟呼!嗟乎!革命!革命!

——1903年邹容《革命军》

昔始皇帝创无限专制君主制,其子二世亡之。那破仑一世破坏法兰西共和,帝制自为,身败名辱。其犹子那破仑三世仍明目张胆,蹈其覆辙。今堕地呱呱之中华民国,在朝之魔王袁世凯一世方死未死,而在野之瞀儒袁世凯二世方生,一何中外古今之史例巧合若斯也?

——1916年陈独秀《袁世凯复活》

外国如拿破仑的多数战役……都是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

——1938年毛泽东《论持久战》


(3)以“拿破仑在近代中国的形象变迁”为主题,解读材料二。
2021-04-11更新 | 186次组卷 | 4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考点30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初步建立。汉朝在中央设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以察举官吏违法为职责。汉武帝时,开始在地方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隶属于御史台,负责监察郡县。

唐朝的监察制度,在总结汉以来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定型的“一台三院”监察体制。御史不仅是察吏之官,也是“掌律令”之官,无论治吏与明法都与御史密切相关。首先,“察官人善恶”,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显示对经济监察的重视;最后,司法监察已成为监察的重点,皇帝派出巡按地方的监察御史多奉命察大案、要案、冤案。除《监察六法》外,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

元代有完善的监察制度,中央御史台承唐制,地方上独创行御史台。明朝监察制度最为完备,把所有官员都置于严密监控之下。清朝的监察制度大体沿袭明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监察体系。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措施并说明其积极意义。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演变的特点。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交融。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时间突厥首领与唐政府的关系
武德初年处罗可汗进扰太原三天,“城中美妇人多为所掠”。
622年、623颉利可汗率十五万大军自雁门攻并州,扰汾、潞诸州,“虏去男女五千口”。
624
(武德七年)
颉利可汗、突利可汗进攻原州(甘肃固原),进扰朔州(山西朔县)忻州(山西忻县),进逼幽州,李世民率兵御之,离间法解除威胁。
625颉利可汗率骑兵十万掠朔州,进攻太原,唐将张瑾全军覆没。
626颉利可汗率兵十万进扰武功(陕西武功县),长安戒严。
629
(贞观三年)
唐太宗加强府兵训练,大举反击突厥。突厥内部分裂,内外多叛之。
630李靖率军大破突厥,突利可汗来降、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灭亡。
657
(显庆二年)
击败西突厥于伊犁河、碎叶河。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突厥地区。

——摘编自韩国磐著《隋唐五代史》修订本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叙述唐朝与突厥关系的变化。
7 . 认真阅读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   汉初,匈奴越过阴山,夺取河套等地,迫使汉界退至陕北、陇东一线,统治者不得不以防御姿态应对西北边疆。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实力增强,地方王侯势力被严重削弱。面对匈奴的不断侵扰,崇尚积极有为的汉武帝实施了有力的回击,重新占据了对北方和西北的统治权,并进行有效的经营。

——摘编自《汉武帝对西北地区的经营及其影响》

材料二   通过三次大规模战争,汉武帝先后收复了河南地、河西走廊等地区,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长期威胁。西汉加强了边塞建设,构建了多层次性的防御体系。朝廷还组织屯田和徙民实边,调发数万人至西北挖渠引水,兴修水利灌溉工程。还设置使者、校尉等官职保护商旅往来和为过往使节提供食宿,由此架起了西北地区对内对外的桥梁,西汉经营西北的方针为以后历代政权开发边疆提供了基本模式。

——摘编自《论汉武帝时期的西北开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开发西北的措施及影响。
2021-12-01更新 | 169次组卷 | 15卷引用:辽宁省辽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典型形态是乡里制度,乡官制是乡里制度早期的具体形态与模式,自三代直至魏晋,乡官制历代因循,随势而变,但大体上不离“官有秩,各有掌,重教化”的窠臼。因这一时期封建专制主义还没有达到高度集权的程度,乡村社会基本处于半自治状态。隋唐时期处于乡村治理模式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乡村权力越来越多地被上调到更便于中央直接控制的州县官吏的手中,保甲制取代乡里制、职役制取代乡官制。宋以后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以体现族权的宗族组织为基础,以拥有绅权的士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乡村自治政治。

——摘编自唐鸣、赵鲲鹏、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   中国近代乡村治理随着专制统治崩塌,乡村治理模式发生变化。1908年,清政府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该章程表示,地方自治制度主要以办理地方各事项和协助领导处理事务为主。民国以后内务部又颁布《地方自治试行条例》,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颁布了《县组织法》和《乡镇自治实施法》,在形式上确立乡村基层自治法律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农村为根据地,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乡村治理方式,建立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以基层政权和农民为依托的乡村治理新体系。

——摘编自冯留建、王宇凤《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材料三   乡村社会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前进的方向。其中,在乡村建设方面,开启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提出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构成的“五位一体”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范淑洁《新时代乡村治理的伦理建设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变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乡村治理模式相比,近代乡村治理模式的鲜明特色;并分析近代鲜明特色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和近代的乡村治理模式对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9 . 中俄两国幅员辽阔,山水相连,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圣祖调兵永驻黑龙江之后,在当地人民的配合下,至次年,已基本肃清黑龙江流域的沙俄侵略军。圣祖为表明清朝不愿意与沙俄打仗,而愿意谈判的意愿,又派了两名使者前往尼布楚。在和平的努力迄无结果的情况下,圣祖才决定以武力解决。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缔结,条约从法律上明确肯定了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是中国的领土。另外由于条约签订,也有利于进一步完成国家的统一。

——摘自李治亭《中国断代史系列·清史(上)》

材料二   1913年进师范学校,到1918年毕业,5年多学校生活使毛泽东的精神世界迅速丰盈。他在这阶段曾总结“我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等思想的大杂烩。我憧憬‘十九世纪的民主’、乌托邦主义和旧式的自由主义”。191811月,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听了李大钊的著名演讲《庶民的胜利》。1919年,他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1920年冬天,他第一次在政治上把工人们组织起来了。

——摘编自尹韵公《青年毛泽东的信仰确立》

材料三   在新中国建设百废待兴的岁月里,大批苏联专家援华,用智慧和汗水帮助新中国奠定了工业化基础,也书就了两国人民友谊的佳话。经历了中苏关系的起伏后,双方着眼时代发展潮流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推动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开创性建立“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新型中俄关系,为两国关系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21世纪,面对国际形势新变化,双方签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理念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两国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了典范。

——引自习近平《共创中俄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康熙解决黑龙江流域问题的策略,并结合史实说明条约签订“有利于进一步完成国家的统一”这一观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这一时期毛泽东的转变。为“改造中国与世界”,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期创立了哪一新型社团?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有两种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试从铭记历史的角度,分析新中国“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其影响。②试从国际关系的角度,阐述中俄两国为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所进行的外交实践,并分析其意义。
2021-03-03更新 | 160次组卷 | 3卷引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练03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曲折前进
10 . 代长度,指的是孕育下一代所需要的时间长度,一般18—24年为一个新的世代;代际一般指的是代际关系或代际效应,代际形成的背后是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演变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建国后中国代际划分的研究

代际名称出生年代代际特征
心理心理
“文革”一代
50后)
19501959思想保守传统,尊崇传统文化。吃苦耐劳,怀旧,对价格敏感度高,购买力低下。
“改革开放”一代
60后)
19601969劳动思想根深蒂固,寄厚望予下一代。低调、务实、社会责任感极强,对新产品的接受度不高。
“转型”一代
70后)
19701979注重理想,渴望成功。经历贫穷,务实、创造,消费注重性价比。
“计划生育”一代
80后)
19801989崇尚个性,有责任心,积极向上。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做事执着,追求自由平等,对价格敏感度不高。
“新新人类”一代
90后)
19901999以自我为中心,思维早熟,个性张扬。兴趣广泛,学习力强,依赖网络,对价格敏感度低,易接受新事物。

——摘编自孟莹《有关“代”划分问题的相关研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两代或两代以上的相关信息,运用唯物史观进行阐释,题目自拟。(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