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经过北宋时期的儒学复兴,儒学的思辨化、体系化水平大为提升,其中具有客观唯心色彩的程朱学派思想引起了统治阶级的重视。下列观点符合这一学派思想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代的人们是生活在一个一个小的自治社会当中的,也就是小共同体当中。在这些小共同体中,各地诸侯大夫的权力是世袭的,不是上面的天子或者国君赐予的,因此也不能被他们剥夺。统治者的经济来源是自己领地的收入,而不是上一级给的工资。……小共同体和大共同体的区别,或者说周秦之变的主要内容,就是政治组织形式变了,国家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了。

——摘编自张宏杰《简读中国史》

材料二   (元)赵天麟奏议:“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政治稳定)之形矣”。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文宗至顺元年,户部钱粮户数一千三百四十万六百九十九,视前又增二十万有奇,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而高丽守东籓,执臣礼惟谨,亦所未见。

——摘引自《历代名臣奏议》及《元史·地理志一》

材料三   从古至今,少数民族就是边疆地区安全稳定的重要依托,中国自汉代以来的历代中央王朝都比较重视民族工作,……稳定边疆可谓是国家治理的关键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加强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中国边疆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边疆的一系列制度体系,包括各领域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

——据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秦之变”的主要含义及其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行省制的核心观点,并概括其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民族制度,并概括其意义。
2022-08-02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贺州市钟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文科)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主张通过重整伦理纲常、道德规范,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儿童只有从小明确了每个人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和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才能正确地树立自己的道德准则。在家庭教育中,他认为“读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读书能唤醒内在“善”,使得个体得以成长,完善自我生命。在人际交往等方面他也提出了一整套的修身立命的教育思想。朱熹的家国情怀具有古代士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共性,他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表现,“万物皆有此理,皆出于一源。为君须仁,为臣须放,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由于朱真的自身经历,他提出“一心之谓诚,尽己之谓忠”的论说,他认为“忠”不仅仅是政治口号,还是从上到下都应践行的准则,他把“忠”置于天理之中,大力论述了其价值的合法和合理性。

——摘编自甘秋月《论朱熹诗的家国情怀》

材料二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亡国”与“亡天下”加以辨析道:“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黄宗羲也指出:“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天下之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种思想突破了传统的忠于一家一姓的狭鹽爱国主义,具有极大地进步意义,为近代爱国志士们所推崇和景仰。

——摘编自戴叶《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中的经世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朱熹的教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之际实学家的家国情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这种家国情怀的进步意义。
4 .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朱之瑜认为:“为学之道,在于近里著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乎纯弄虚牌,捕风捉影。”下列与其主张相似的是
A.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B.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耳已矣
C.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D.天之因化推移,斟酌而曲成以制命,人无可代其工
2022-06-09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

材料一   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

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

晋王亦曰:“迁都未便。

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

宋太祖日:“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

材料二   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

——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

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
2021-07-08更新 | 5955次组卷 | 49卷引用:山东省潍坊临朐县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9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

——《通典》卷十五《选举三》

材料二   明经科主要考贴经、经义及时务策;进士科主要考察时务策、经义,唐高宗时加试诗赋,唐玄宗时改为考诗赋为主。进士科日益受到重视,大多数官员出身于进士科,因此当时的官员多擅长诗赋文章。唐太宗扩大进士科,提高进士的进身之阶。唐太宗在看到新进士鱼贯而出的盛况时,情不自禁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摘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唐初科举制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7 .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直接关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代的人们是生活在一个一个小的自治社会当中的,也就是小共同体当中。在这些小共同体中,各地诸侯大夫的权力是世袭的,不是上面的天子或者国君赐予的,因此也不能被他们剥夺。统治者的经济来源是自己领地的收入,而不是上一级给的工资。……小共同体和大共同体的区别,或者说周秦之变的主要内容,就是政治组织形式变了,国家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了。

——摘编自张宏杰《简读中国史》

材料二   (元)赵天麟奏议:“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政治稳定)之形矣”。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文宗至顺元年,户部钱粮户数一千三百四十万六百九十九,视前又增二十万有奇,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而高丽守东籓,执臣礼惟谨,亦所未见。

——摘引自《历代名臣奏议》及《元史·地理志一》

材料三   美国初始的边疆政策主要指陆地边疆的拓展和治理。通过西进运动拓展西部陆地疆域,并吸引大量商业资本进入西部,实施赠地及拨款政策,快速发展西部交通。在处理族际关系方面,采取具有一定野蛮性的“熔炉”政策,即让到美国西部边疆拓荒的移民在此被同化、融合成一体,产生一个新的文化形态。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以及美国的飞速发展,其边疆观念发生相应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包含陆地边疆、海洋边疆、高边疆、信息边疆等在内的全方位、立体化、软硬结合的边疆观念体系。

——摘编自李朝辉《美国的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周秦之变”的主要含义。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角度,简要说明秦朝“国家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指出赵天麟奏议中认为行省制形成“审力之形”的核心观点,并概括元代行省制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治理西部边疆产生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包拯在知谏院等任内,多次提醒宋仁宗:“临决大政,信任正人。赏者必当其功,不可以恩进,罚者必当其罪,不可以幸免。邪佞者虽近必黜,忠直者虽远必收。况幅员至广,官吏至众,黩货暴政,十有六七;若不急于用人,以革其弊,亦朝廷之深忧。”包拯认为,宰相必须是“能尽心救天下之弊,敢当天下之任者”;御史府是“朝廷纪纲之地,为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夫转运使、提点刑狱,在乎察官吏之能否,辨狱讼之冤滥,以至生民利病、财赋出入,莫不莅焉。事权至重,责任尤剧,设非其人,则一路受蔽”;“盖刺史、县令,耳目接于民事,惨舒攸系”;“如州县之职不举,按察之吏又不以闻,则朝廷无由而知,是一方之民有终无告者矣”。

——摘编自董伯庸《试论包拯关于整顿吏治的主张》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包拯奏疏对研究宋代政治的史料价值。
2022-01-01更新 | 15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12月一轮收官考试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下表内容反映了不同时期王韬的思想变化情况,主要体现了王韬
时期思想
1849—1862影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1862—1874英国风俗醇……无论中土,外邦之风俗尚有如此者,吾见亦罕矣。
1874—1897(英国)国家有大事则集议于上下议院,必众论金同,然后举行。……政治之美,驶驳平可与中国上古比隆焉。

A.提出了中体西用的观点B.坚持盲目自大的观念
C.接受了自由平等的思想D.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2021-11-30更新 | 584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2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10 . 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各国的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制度又具有其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阅读以下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能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董仲舒指出:“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并反复强调:“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天下所未和平者,天子之教化不政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而“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摘编自朱人求《董仲舒教化哲学研究》

材料三   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去五教五刑而民生者,未之有也。所以五教育民之安,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既兴,无有不安者也。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加焉。五刑既示,奸顽敛迹,鳏寡孤独、笃废残疾、力弱富豪安其安,有其有,无有敢犯者。养民之道,斯矣。

——朱元璋《大诰·民不知报第三十一》


(1)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关于社会治理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张形成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董仲舒的社会治理主张与韩非子有何显著不同?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主张的具体实践路径。
(3)据材料三概括朱元璋关于社会治理的主张,并加以简要的评价。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