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6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380年,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政务繁重。后为减轻和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为内阁制度奠定了基础,但他们很少能参与决策政事。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人值文渊阁,参与机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由于文渊阁处在宫内,阁臣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阁。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内阁地位日益提高。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下属机构。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康熙亲政后,设南书房与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互相制约;雍正时期内阁名存实亡。

——摘编自《明朝内阁制度》

材料二16世纪初到18世纪初,内阁制依然处于萌芽状态,英国责任内阁制度起源于都权,国王的主要咨询机构逐渐发展成内阁。18世纪早期英王乔治一世统治时,当时由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首开英国责任内阁制先声,由此形成政治惯例,他实际是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其形成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摘编自《英国责任内阁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内阁制形成的背景。分析清朝时内阁制度最终名存实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内阁制度形成过程。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朝内阁和英国内阁的异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明代,内阁大臣的建议写在纸上,贴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皇帝用红字作批示,称为“批红”,皇帝仅批写几本,大多数“批红”由司礼监太监按照其旨意代笔,大明祖制严禁太监读书,但明宣宗时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内阁权力过大威胁到了皇权B.废除丞相繁重国事集于皇帝
C.让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力职位D.为提高太监的知识文化素质
2021-02-05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中国历代皇帝在同官僚的紧张关系与冲突中,充分发挥和利用了监察制度。《荀子·君道》认为君主设立监察御史在于:“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监察
A.代表皇帝维护社会正义B.目的是防止官员贪腐
C.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D.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2021-02-05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前几代分封因血缘关系近,尚能维护中央权威,越往后血缘关系越淡泊,越不能控制,导致中央权力下降,诸侯王即使不合格也不能罢免;而郡县制官员由皇帝任命,以法治及皇权来维护,不合格官员可以随时撤换。这表明
A.郡县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分封制不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C.分封和郡县是完全对立的制度D.皇权传承不再受血缘关系制约
5 . 秦始皇采取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货币,建立直道、驰道和五尺道为主导的道路网等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最重要的影响是
A.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发展B.稳定了君主专制统治
C.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统治D.巩固了国家的大一统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为预防和治理腐败,古今中外都做了有益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一、为政以德——防治腐败的德治经验

材料一   秦简上载有秦朝“为吏之道”,严格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包括“五善”“五失”。唐太宗曾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我国古代对官员的考核主要包括政绩和德行,最早可见于《周礼》中的“八法”和“六记”,前者考核官员政绩,后者侧重考核官德。对官员德行的考核,从先秦到明清历朝看来,趋向于细化和严厉。例如唐代的“四善”就是把官员的道德修养放在考核的首位。

——李丽珊《谈中国防治腐败的历史努力》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王朝为预防腐败、加强德治的主要措施。

二、御史之名——防治腐败的监察经验

材料四   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2)根据材料四,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

三、分权制约——防治腐败的制度经验

材料五   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3)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希腊政权机构的“分权”设置。并说明其与中国古代“分权”设置的本质区别。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古代的哪些经验教训?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文物一:漆盒

秦“蕃禺”漆盒盖(图),为木胎黑漆,盖面朱绘云纹,有“蕃禺”二字烙印。“蕃禺”即番禺(今广州),是秦汉时期南海郡的郡治所在,这是“蕃禺”地名见于考古实物最早的一例。



(1)该文物可以用来印证秦朝的什么政治制度?请对这一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文物二:状元及第

随着门阀世族的表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 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并分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

文物三:书籍

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十岁的万历皇帝登基。张居正为内阁首辅,命人遴选历代帝王事迹编成《帝鉴图说》(图)。《帝鉴图说》自问世以来备受各阶层读者青睐,四百年间多次翻印传抄,至今有汉、满、日等多种语言文本传世。



(3)根据图文信息,概括《帝鉴图说》的特点。张居正以帝师身份位列内阁首辅权倾一时,他能否像丞相一样威胁皇权?请简要阐述理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雍正时期的军机处,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这说明
A.制衡机制得到完善B.君主专制得到不断加强
C.内阁决策权被削弱D.中央政府职能逐步扩大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二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三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
(2)据材料二分析,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
(3)据材料三,说明明朝废除丞相的原因和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2021-02-03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永年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克纣以后,周文王第五子叔度分封于蔡国(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称为蔡叔度。春秋后相承二十六世,子孙以国名“蔡”为氏。与“蔡”氏相关的主要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禅让制D.礼乐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