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不能自拔。”这里“仍然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A.没有改变工业发展落后的局面B.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C.没有根本改变苏联原有的社会制度D.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在走上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时,南斯拉夫遭到了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批判。但在1955年,赫鲁晓夫却承认“采取不同方式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完全属于各国自己的事情”。这表明赫鲁晓夫(     
A.学习南斯拉夫经验对苏联进行改革B.放弃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
C.旨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占据优势地位D.承认了社会主义道路可以多元化
3 . 1990年,苏联学者波罗霍夫斯基指出:苏联的经济发展不存在道路问题,而是方法的问题。我们建立了很多工厂,但却从来不去关注工厂的运转情况。苏联国营企业规定,企业的活动一切为了人,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可见,当时苏联(       
A.传统产业升级动力不足B.存在经济运转不灵的问题
C.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显现D.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2022-08-10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如表为1953-1958年苏联粮食产量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年份苏联粮食产量
19538250万吨
19548560万吨
195510370万吨
195612500万吨
195710250万吨
195813470万吨

A.将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B.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C.已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D.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2022-08-10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斯大林逝世的前几年,苏联农业发展非常缓慢,单位面积产量始终没有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粮食产量从1913~1953年基本没有提高。1954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作了《关于进一步扩大苏联的谷物生产和关于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的报告》,规定1954年—1955年至少开垦1300万公顷荒地。(政府)原来对农业生产规定非常细致,规定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1955年3月通过《关于改变农业计划工作》的决议,废除国家下达的指标。1958年6月30日,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从1958年7月1日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蔬菜、肉、奶、蛋、羊毛、饲草的制度;从同日起,国家实行统一的产品收购办法。

——摘编自张建华《俄国史》

材料二:1979年9月28日,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当前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二十五项政策和措施”。《决定》把“草案”中不许包产到户六个字删掉了……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在一些生产队实行以后,经营方式起了变化,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但是,它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基础上的……所以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除有法律规定者外,不得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制社、队执行,应该允许他们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在这方面的自主权,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摘编自许平《当代西方国家社会分层变化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农业改革的背景及其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和中国在农村改革中的异同点。
2022-08-10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下表体现了苏联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学者认为,该时期的新经济体制是列宁新经济政策之后最为成功的一次改革。两次改革的相同之处在于(     

苏联“八五”(1965-1970)部分经济指标的年均增长率

社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国民收入社会劳动生产率
7.4%8.4%7.7%6.8%
A.对于民生领域有所重视B.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
C.调整了农业集体化政策D.以计划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7 . 1962年,苏联利别尔曼教授提出,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发展生产,把盈利率作为衡量企业好坏的标准。赫鲁晓夫支持这种观点,只给企业下达生产的数量和期限两个指标,其余完全由企业自行制定,并开始在一些地方试行。这表明苏联的改革( )
A.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的因素B.重点转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重新回到新经济政策的轨道D.突破了国家集中管理的体制
8 . 在1985年4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苏共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目的是集中财力和物力,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据此可知,该战略(     
A.重视国民消费行业的发展B.旨在改变苏联的传统经济模式
C.忽视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D.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9 . 1956~1965年,苏联“骨干”军事工业的数量增加了50%,其工人数的增加也超过了50%,按可比价格计算,其总产值增加了21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苏联(     
A.经济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B.经济比例失调状况并未改善
C.居民生活消费品日益丰富D.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10 . 1954~1956年,苏联各部和主管部门撤销了一半以上的处、司、局和总管理局,下放了1万多个企业,国家指令性指标减少52%左右,扩大了企业在计划、财务、劳动工资等方面的自主权。这些举措(     
A.加强了对企业的领导B.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提高了企业职工工资D.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2022-07-16更新 | 397次组卷 | 6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乐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