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数学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1 . 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独立发现的计算三角形面积的“三斜求积术”,与著名的海伦公式等价,其求法是:“以小斜幂并大斜幂减中斜幂,余半之,自乘于上,以小斜幂乘大斜幂减小,余四约之,为实.一为从隅,开平方得积.”若把以上这段文字写成公式,即.现有周长为满足,试用“三斜求积术”求得的面积为______
2023-01-07更新 | 139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1章:解三角形 章末检测试卷-【题型分类归纳】2022-2023学年高一数学同步讲与练(苏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2 . 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被誉为业余数学家之王的皮埃尔·德·费马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几何问题:“已知一个三角形,求作一点,使其与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距离之和最小”它的答案是:当三角形的三个角均小于120°时,所求的点为三角形的正等角中心,即该点与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连线两两成角;当三角形有一内角大于或等于时,所求点为三角形最大内角的顶点.在费马问题中所求的点称为费马点.已知分别是三个内角的对边,且,若点P的费马点,则       
A.B.C.D.
2023-01-07更新 | 2356次组卷 | 13卷引用:重难点:解三角形综合检测(提高卷)
3 . 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用“圭田”一词代指等腰三角形田地,若一“圭田”的腰长为4,顶角的余弦值为,则该“圭田”的底边长为______
2023-01-06更新 | 260次组卷 | 9卷引用:第九章 解三角形(A卷·基础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数学分层训练AB卷(人教B版2019必修第四册)
4 . 我国古代数学家僧一行应用“九服晷(guǐ)影算法”,在《大衍历》中建立了晷影长与太阳天顶距)的对应数表,这是世界数学史上较早的一张正切函数表.根据三角学知识可知,晷影长度等于表高与太阳天顶距正切值的乘积,即.已知天顶距时,晷影长.现测得午中晷影长度,则天顶距______.(答案精确到,参考数据
2023-01-06更新 | 250次组卷 | 3卷引用:第7章 三角函数(B卷·能力提升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数学分层训练AB卷(沪教版2020必修第二册)
5 . 欧拉公式建立了三角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关系,被誉为“数学中的天桥”,现有以下两个结论:①;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均正确B.①②均错误C.①对②错D.①错②对
2023-01-05更新 | 262次组卷 | 5卷引用:第七章《复数》同步单元必刷卷(培优卷)-2022-2023学年高一数学《考点·题型·技巧》精讲与精练高分突破系列(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
6 . 折扇是我国古老文化的延续,在我国已有四千年左右的历史,“扇”与“善”谐音,折扇也寓意“善良”“善行”、它常以字画的形式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大智大勇的象征(如图1甲),图乙是一个圆台的侧面展开图(扇形的一部分),若两个圆弧所在圆的半径分别是3和6,且,则该圆台的(       

A.高为B.体积为
C.表面积为D.内切球的半径为
2022-12-21更新 | 1470次组卷 | 8卷引用:第8章 立体几何初步 章末测试(提升)-2022-2023学年高一数学一隅三反系列(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
7 . 海伦不仅是古希腊的数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测绘工程师.在他的著作《测地术》中最早出现了已知三边求三角形面积的公式,即著名的海伦公式,这里abc分别为的三个角ABC所对的边,该公式具有轮换对称的特点,形式很美.已知中,,则该三角形内切圆半径(       
A.B.C.D.
2022-12-19更新 | 816次组卷 | 6卷引用:第六章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B卷·能力提升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数学分层训练AB卷(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
8 . 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内容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如图所示的太极图是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充分体现了相互变化、对称统一的形式美、和谐美.给出定义:能够将以坐标原点O为圆心的圆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平分的函数称为此圆的“优美函数”,则下列函数中一定是“优美函数”的为(       
A.B.
C.D.
9 . 日凌晨分,梦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太空握手”.对接时,只有空间站组合体与梦天实验舱处于同一轨道高度,且空间站组合体前向对接口朝向了梦天舱赶上来的方向,才能实现“太空握手”.根据以上信息,可知“梦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太空握手’”是“空间站组合体与梦天实验舱处于同一轨道高度”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10 . 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的“论割圆术”中有:“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盒体而无所失矣.”它体现了一种无限与有限的转化过程.比如表达式(“…”代表无限次重复)可以通过方程来求得,即;类似上述过程及方法,则的值为(       
A.B.C.7D.
2022-11-26更新 | 921次组卷 | 7卷引用:第2章 等式与不等式-【高中数学课堂】单元测试能力卷(人教B版2019)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