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8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闻觱篥

杜甫

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

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欻悲壮。

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

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点题,点明了时间和觱篥声传来的位置,暗示了诗人漂泊无着的处境。
B.第二句“情所向”即“寻所向”,表现诗人侧耳倾听乐音时愉悦的心境。
C.五、六两句,将自然环境与觱篥急促的乐音合写,将诗人情感推向高潮。
D.全诗内情和外物和谐统一,营造了浓厚的抒情氛围,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
(2)五、六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从全诗看,诗人“多感伤”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3-12-14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田家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神器之重,居域中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二)太宗答魏征

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非公体国情深,启沃义重,岂能示以良图,匡不及!朕闻晋武帝自平吴已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谓其子劭曰:“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子孙者,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等必遇乱死。”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曾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不持,焉用彼相?公之所陈,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注),必望收彼桑榆,期之岁暮,不使“康哉良哉”,独美于往日,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迟复嘉谋,犯而无隐。朕将虚襟静志,敬伫德音。


注:韦、弦:韦,柔软的皮;弦,弓弦。当年西门豹曾身佩软皮,董安于佩戴强弓。在这里韦、弦代指有益的规劝。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神器之重                 当:处于
B.永保无疆之                    休:休息
C.纵情以傲                       物:事物
D.此非贻子孙者                 厥:相当于“其”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必固根本                         不及
B.根不固求木之长               不持
C.居域中                         议法度而修于朝廷
D.斯亦伐根求木茂               虑壅蔽则思虚心纳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B.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C.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D.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唐太宗逐渐滋长的贪图享乐、喜好骄奢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
B.《谏太宗十思疏》先譬喻论证“积德义”之重要;后数“竭诚”之善,明“傲物”之恶,彰“载舟覆舟”之力,强调“积德义”之必要;再分条列出“十思”之内容。
C.《谏太宗十思疏》以“居安思危”为总绳,以劝谏太宗“十思”为目的;内容如高山流水,势贯始终;论证环环相连,无懈可击;通篇骈俪工整,华美流畅。
D.从《太宗答魏征》可见唐太宗从谏如流,这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美政,也证明了魏征奏疏的成功。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2)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
2022-06-12更新 | 20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6月阶段性线上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     
A.《致云雀》中的云雀是自由的化身,英国诗人雪莱赞美它美妙的歌声,反映诗人向往美好未来的欢乐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B.小说《百合花》以灵妙之笔显现残酷的战争,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令人深受震撼。
C.《红烛》作者是郭沫若,诗中赞美了“红烛”点亮世界的追求与奉献,彰显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D.《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是一篇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传记式、特写式、群像式。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瞬息与永恒的舞蹈

张抗抗

①那盆昙花养了整整六年,仍是一点动静没有。年复一年,它无声无息地蛰伏着,枝条一日日蓬勃,窗台上放不下了,怜它好歹是个生命,不忍丢弃,只好把它请到阳台上去,找一个遮光避风的角落安置了,只在给别的盆花浇水时,捎带着用剩水敷衍它一下。心里早已断了盼它开花的念想,饥一餐饱一顷地,任其自生自灭。

②六年后一个夏天的傍晚,后来觉得,那个傍晚确实显得有些邪门。除了浇花,我平日其实很少到阳台上去。可那天就好像有谁在阳台上一次次地叫我,那个奇怪的声音始终在我耳边回荡,弄得我心神不定。我从房间走到阳台,又从阳台走回房间,如此反复了三回。我第三次走上阳台时,竟然顺手又去给冬青浇水,然后弯下腰为冬青掰下了一片黄叶。我这样做的时候,忽然有一团鹅黄色的绒球,从冬青根部的墙角边钻出来,闪入了我的视线。我几乎被那团鸡蛋大小的绒球吓了一大跳——那不是绒球,而是一枝花苞——昙花的花苞,千真万确。

③昙花入室,大概是下午六点左右。它就放在房间中央的茶几上。天色一点点暗下来,那一枝鹅黄色的花苞渐渐变得明亮。晚七点多钟的时候,它忽然颤栗了一下,颤栗得那么强烈,以至于整盆花树都震动起来。就在那个瞬间,闭合的花苞无声地裂开了一个圆形的缺口,喷吐出一股浓郁的香气,四散溅溢。原先紧紧裹挟着花瓣的丝丝淡黄色的针状须茎,如同刺猬的毛发一根根耸立起来,然后慢慢向后仰去。在昙花整个开启的过程中,它们就像一把白色小伞的一根根精巧刚劲的伞骨,用尽了千百个日夜积蓄的气力,牵引着、支撑着那把小伞渐渐地舒张开来。

④现在它终于完完全全绽开了。它像一位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从音乐奏响的那一刻起,便欣喜地抖开了素洁的衣裙,开始那一场舒缓而优雅的舞蹈。“她”知道这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公开演出,“她”的公演必须在严格的时限中一次完成,“她”没有机会失误,更不允许失败。于是“她”虽初次登台,却是每一个动作都娴熟完美,昙花于千年岁月中修炼的道行,已给“她”注入了一个优秀舞者的遗传基因。然而由于生命之短促,使得“她”婀娜轻柔的舞姿带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凄美。

⑤那时是晚九点多钟,这一场动人心弦的舞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她”一边舞着,一边将自己身体内多年存储的精华,慷慨地挥洒、耗散殆尽,就像是一位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的侠女。那是“她”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但辉煌仅有一瞬,死亡即将接踵而至;“她”的辉煌亦即死亡,“她”是在死亡的阴影下到达辉煌的。那是一种壮烈而凄婉之美,令人触目惊心又怅然若失。“昙花一现”几乎改变了时间惯常的节律——等待开花的焦虑,使得时间在那一刻曾变得无限漫长;目睹生命凋敝的无奈,时间又忽而变得如此短暂。唯其昙花没有果实,花落花谢,身后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她”的死亡便成为一种不可延续的生命,成为无从寄托的、真正濒临绝望的死亡形式。

⑥盛开的昙花就那么静静地悬在枝头,像一帧被定格的胶片。

⑦但昙花的舞蹈并未就此结束。

⑧“她”忽然又颤动了一下,张开的手臂,渐渐向心口合抱:“她”用修长的指尖梳理着金发般的须毛,又将白色的裙衫一片片收拢;然后垂下“她”白皙的脖颈,向泥土缓缓地匍匐下去。“她”平静而庄严地做完这全套动作,大约用了三个小时——那是舞蹈的尾声中最后复位的表演。昙花的开放是舞蹈,闭合自然也是舞蹈。片片花瓣根根须毛,从张开到闭合,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她”用轻盈舒缓的舞姿最后一次阐释着生命的真谛。

⑨至夜半时分,昙花盛开时舒展的花辫已完整地收拢,重新闭合成一枝橄榄形的花苞。很多天以后我拿到了那天晚上留下的摄影照片,它在开花前和开花后的模样,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⑩我很久很久地陪伴着它,陪伴着昙花走完了从生到死,生命流逝的全部旅程。“昙花一现”那个带有贬义的古老词语,在这个夏夜里变成一种正在逝去的遥远回声。我们总是渴望长久和永生,我们恐惧死亡和消解;但那也许是对生命的一种误读——许多时候,生命的价值并不以时间为计。我明白那个傍晚的阳台,昙花为什么一次次固执地呼唤我了。那最后的舞蹈中,我是唯一一位幸运的伴舞者。它离去以后,我将用清水和阳光守候那绿色的舞台,等待它明年再度巡回。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②段连用“忽然”“钻出来”“闪入”几个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突然看到昙花花苞时的惊喜。
B.文中多次使用第三人称代词“她”来称呼昙花,把昙花拟人化,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作者对昙花的喜爱、赞美。
C.作者描述昙花的生命历程,解读其意义,改变了人们对“昙花一现”这个古老词语所体现的生命价值观的理解。
D.本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对昙花绽放的过程进行了精细描摹和热情礼赞,也阐发了对生命价值的哲理思考。
E.文章多次写到昙花对“我”一次次的神秘呼唤,在强化主观色彩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比较浓重的宿命论思想。
2.从全文看,文中第①段的叙述有何作用?
3.昙花的开放“令人触目惊心又怅然若失”,从文中看,作者“触目惊心”和“怅然若失"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第④段划线句子,语言极富表现力,请进行赏析。
5.本文的题目是“瞬息与永恒的舞蹈”,请联系文本,点评汪峰的歌曲《怒放的生命》歌词的节选部分。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

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

如今我已不再感到迷茫

我要我的生命得到解放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

就像飞翔在辽阔天空

就像穿行在无边的旷野

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

就像矗立在彩虹之巅

就像穿行在璀璨的星河

拥有超越平凡的力量

2022-01-09更新 | 210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南大奥宇培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5 . 材料一

魏武候问“元年”于吴子,吴子对曰:“言国君必慎始也。”“慎始奈何?”曰:“正之。”“正之奈何?”曰:“明智。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分禄必及,用刑必,君心必仁,思民之利。除民之害,可谓不失民众矣。君身必正。近臣必选,大夫不兼官、执民柄者不在一族,可谓不失权势矣。此皆《春秋》之意,‘元年’之本也。”

材料二

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马;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正;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水积成川,则蛟龙生焉;土积成山,则豫桦生焉;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千金之袋,非一狐之皮;台庙之,非一木之枝;先王之法,非一士之智也。

故曰:讯问者智之本也。

材料三

孔子谓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长剑。”孔子曰:“非此之问也,谓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子路曰:“学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听。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返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敦不顺成?毁仁恶士,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引改)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刑必   中:恰当
B.民柄者不在一族   执:掌握
C.台庙之   榱:椽子
D.而羽之   括:包括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元年”之本也   《小雅》怨诽不乱
B.则富贵尊显至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C.近于刑   放白鹿青崖间
D.通犀革   反覆不宜卤莽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
B.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
C.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
D.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体现“君主端正自己”意图的一组是(     
①言国君必慎始也
②多闻而择焉
③不壅蔽矣
④此皆《春秋》之意
⑤不失民众矣
⑥不失权势矣
A.②⑤⑥B.①②④C.②③⑤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三从不同角度切入,谈论了治国及做人首先应确立的根本大事。
B.材料一吴子认为,君主必须做到赏罚分明、为人正直、以民为本,才会不失民心。
C.材料二以千里马等三种事物为喻,论证了人要借助外物才能成为圣贤的道理。
D.材料三在与子路的谈话中,孔子巧妙运用类比论证、对比说理,让子路心悦诚服。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
(2)非此之问也,谓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
7.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你学习到哪些提升自己的具体途径,至少概括出4点。
2023-04-30更新 | 2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十二区重点学校高三二模(毕业班联考二)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1~3题。

诗是最早绽露的文学萌芽。诗和音乐像一对孪生的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它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风”“雅”“颂”便是根据音乐特点所做的分类。从《诗经》到《楚辞》,以至律、绝、词、散曲,它们都清晰地展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对音乐美的努力追求。白居易《与元九书》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袁枚《随园诗话》说“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明代诗论家谢榛的《四溟诗话》主张“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     ),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不仅诗歌传唱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继承、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诗歌与音乐都是以抒情见长,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两者(     ),互为一体。尤其是诗歌中对音乐的(     )描写,更保证了音乐与诗歌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因此,“音乐入诗”便成了文人常谈的话题。

(改编于时爱华《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和意义》)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行云流水       融会贯通       精妙B.风流云散       水乳交融       精细
C.风流云散       融会贯通       精细D.行云流水       水乳交融       精妙
2.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仅诗歌传唱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使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继承、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B.诗歌传唱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继承、发展、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C.不仅诗歌传唱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继承、发展、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D.诗歌传唱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使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继承、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3.下列与选文相关的文学或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又名《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B.《离骚》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C.古代文人常用“号”命名作品集。比如袁枚,号随园,作品集故曰《随园诗话》。再比如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也是以此方式来命名的作品集。
D.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其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
2022-02-25更新 | 20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19高一上·全国·专题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列对课文《红烛》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
B.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
C.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
D.“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
2020-04-04更新 | 819次组卷 | 1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田家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方便面

孙全鹏

中秋前后,将军寺村就要收豆子了。今年老天却像遇到了什么伤心事一样,淅淅沥沥,天天下个不停。

若在往年,这是小豆子最高兴的时候,每到这时他就能见到爸妈了。小豆子记得很清楚,爸妈回来都在天亮时,爸妈静静地坐在床头,手里握着玩具,微笑着望着小豆子,一看见小豆子睁开眼就拼命地跟他说话。

前段时间,奶奶天天往地里跑,小豆子跟在她的屁股后面,地里的秋庄稼该收了,豆叶变得黄澄澄的。只是爸爸妈妈还没有回来,奶奶的目光呆呆地望着秋天的田野,像失去了什么一样。

前几天,村子里有人听了天气预报,说这几天要下雨,别人家都忙着收秋了。奶奶刚开始不相信,但看到大家都忙,她也开始忙起来。豆子该收了,她不能再等了,等不及了。奶奶弯着腰在前面拿着镰刀忙活,小豆子发现奶奶像一把破镰刀,不快了。奶奶割一会儿豆子,就要停下来歇一会儿,累得喘不过气来。

我要是有劲多好啊!小豆子心想。他想帮助奶奶收豆子,就使劲地拽了拽豆棵子,豆棵子怎么扎得这么深?还真拽不动。奶奶走过来,到他身边,摸了摸他的头,没说话,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他感到奶奶的手温暖温暖的。

果然,就像村里人说的那样,天还真下起了雨,奶奶更加紧张地干活。小豆子看见奶奶着急,他更着急。这雨下得并不算大,但一滴一滴地却把奶奶全身淋透了,现在一大块豆地还早着呢。奶奶没有一点办法,小豆子也没有一点办法;奶奶望着满满一块未收割的豆地,小豆子也望着满满一块未收割的豆地;奶奶身上滴着雨水,小豆子身上也滴着雨水。

雨不像停的样子,雾蒙蒙的。没办法,奶奶长叹一口气,拖着脚步往家走。回家的时候天快黑了。走到村口,村长家的儿子正在屋檐下,看都没有看小豆子一眼。村长的儿子拿着一袋子东西咯嘣咯嘣地嚼着吃,一股诱人的味道钻进他的鼻孔,他深吸一口气,咽了口唾沫。他心里明白,那是方便面,可以用开水泡着吃,也可以直接干吃,可他从来没有吃过。他的喉咙动了一下,又咽了口唾沫,咕咚一声。他赶紧低下头,怕村长的儿子听到从他身体里发出的声音。

肚子实在饿了,又走了一会儿,小豆子忍不住了。奶奶,我饿,我想吃——说了半截话,他突然又不说了,憋住了嘴。奶奶走得慢腾腾的,喘着粗气,头发都湿了,奶奶显然听见了,顿了一下说:孩子,明天,奶奶就给你买袋——方便面,让你吃个够。奶奶显然知道小豆子的心事。

第二天,小豆子被窗外嘀嘀答答的声音吵醒了,这场雨真是烦死人了,觉都不让人睡安生。窗棂子变得白晃晃的,有点儿刺眼,小豆子知道天已经亮了。奶奶还在睡着,几根白头发在脸上斜耷拉着,身子一动不动。小豆子望着空空的院子,不敢动;又望了望灰蒙蒙的天空,不敢动。他怕惊醒了奶奶,奶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睡过,他真希望奶奶多睡会儿。奶奶确实太累了。

到了中午,奶奶仍然没醒来。

雨水哗啦啦地依然在下,直到邻居钉婶来串门,他才知道奶奶没醒的原因,她是彻底睡着了——不过再也醒不来了。

你看,大娘还不到七十,就这样走了。钉婶见了人就掉眼泪。小豆子以前也见妈妈哭过,有一次妈妈与爸爸吵架了,好像为了挣钱多少的问题,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眼睛都肿了。那是去年秋上的事,转眼有一年了,小豆子再也没有见到妈妈。

小豆子好像知道奶奶以后再也不会出现了,不会再跟他说话了,他也就跟着哭,泪珠子啪嗒啪嗒往下掉。他有点恨自己了,早知这样还不如把奶奶叫醒哩,这样奶奶就不会永远睡着了,他在心里埋怨起自己。天空依然在下雨,雨滴故意在院子里蹦跳着,滴滴戳在他心中。

爸爸突然间回来了。村里有人联系了爸爸。三天后,奶奶埋在了地里,就在将军寺河边的一片空地上。响器吹得让人心痛,干草呼啦啦倒了一地,天空压得很低,一片荒凉,将军寺河里的水来回游荡。

爸爸把家里的事处理好,合上门,门吱呀吱呀响起来,他地一声重重地锁住门。

走吧,豆子,咱们去城里,有好吃的。爸爸吸了一口烟,长长地吐了一口烟雾,蹲在地上,眼睛盯着那个破木门。

爸爸提到的城里,肯定是一个特别快乐的地方,否则爸爸和妈妈也不会一直待在那里了。

来到爸爸所说的城市,小豆子突然发现,他的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只是眼前,不像在将军寺村的大田野一眼看到了远方。爸爸带小豆子去买吃的,买穿的,买玩的,回来时手里满满的。小豆子站在方便面前好长时间,爸爸拿了一袋,又拿了一袋,小豆子一阵感动。他想哭。

爸爸上班了,你在家要自己玩,饿了就吃,想玩就玩会儿,困了就睡吧。每天早上,爸爸用毛巾使劲抽打着衣服,衣服上荡起了灰尘,然后他就急匆匆地走了。爸爸很忙。

小豆子被关在屋子里了,屋子里黑乎乎的。这时候,他想奶奶了,当然也想妈妈。可是奶奶走了,妈妈也不见了——自从去年回来后一次也没有见。妈妈去了哪里呢?他问爸爸,但爸爸没说。

在屋里实在没事做,他一个人走来走去,坐在床上,站起来,又走来走去。外面一有动静,小豆子就跟着忙起来。

窗户外有一只小鸟飞过来,它先是停在那里,抖了抖翅膀,然后就叽叽喳喳地乱叫起来。小豆子突然感觉好亲切,就走上前去,小鸟看看小豆子,竟然没有飞走,只是蹦了蹦挪了个地方,继续用小嘴啄来啄去。他想小鸟是饿了,就找了半块馍头,可当他走上窗台喂小鸟时,小鸟却拍着翅膀使劲地往后蹦了蹦。小豆子赶紧停住,可是小鸟还是的一下飞走了。小豆子感觉是自己的错,心里埋怨是自己把它吓跑的,他又失去了一个好朋友,他恨死自己了。

不知道谁家的饭香飘过来,他发现肚子饿了。他找到了方便面,看到桌子上有个开水瓶,想学着大人的模样泡着吃,但他够不到。他开始思考怎么撕开方便面。他的手不知道哪里用了劲,方便面袋子竟然烂了,方便面撒了一地。

小豆子捡了一块儿,放到了嘴里,干嚼着,原来那么香的东西怎么一点儿味道都没有呢?他的眼睛里满是泪,他有点恨自己,感觉自己真不像个小小男子汉——奶奶说过,男子汉不能哭,更不能掉眼泪。

他想把方便面咽下去,可泪水依然趴在脸上,一串一串地流下来。不知为何,他哭得更凶了,身子一颤一颤的,他擦拭了眼睛,向着窗外喊了一声,奶奶——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了小豆子形象,从小豆子的儿童视角,讲述亲情、生死与孤独。
B.“小豆子发现奶奶像一把破镰刀,不快了”一句既贴合小豆子的儿童身份,又运用比喻简洁生动地突出奶奶年老体衰的形象。
C.收获的季节本该充满喜悦,但老人年迈体弱,孩子幼小无力,一地亟待收割的庄稼让奶奶感到焦急无助。
D.小豆子透过出租屋的窗户向陌生的外部世界张望的时候,窗台上的小鸟象征了小豆子对自由的向往。
E.小说的情节循序渐进,行文中蕴含的情绪通过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随着故事的推进,逐层浓郁强烈起来。
2.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3.小说最后描写小豆子独自吃方便面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豆子在小说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审言

[唐]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谪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丰城与吉州同属江西。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少负才气,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后因傲侮石苞,免官。③传说春秋铸剑大师欧冶子,遍访名山大川,最后在浙江龙泉的七星龙渊找到特有铁英和上佳泉水,在端午日铸成此剑,化龙飞去。号称天下名剑第一。有关龙泉剑的下落,《晋书·张华传》记载“在豫章丰城”。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简叙自身卧病在家之情,然后直抒胸臆,点出本诗主旨,引领全诗情感。
B.颔联叙写想象中的送别情景:河桥依旧,江树含情,自己却因病不能前往送行。
C.颈联借用孙楚负才被贬、屈原忠而见放的典故,表达了对同样身世同样遭遇的杜审言的深深惋惜与不平。
D.此诗音韵和谐,颈联对仗匀称,用语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是初唐律诗的一篇佳作。
2.本诗首联一个“嗟”字饱含情感,领起全诗。请简析作者所“嗟”何情。
3.本诗尾联用了龙泉剑的典故,请赏析其所寄寓的情感。
2023-01-09更新 | 19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作答。

夜坐

韩偓

天似空江星似波,时时珠露滴圆荷。

平生踪迹慕真隐,此夕襟怀深自多。

格是厌厌饶酒病,终须的的学渔歌。

无名无位堪休去,犹拟朝衣换钓蓑。


注:①韩偓(842年~923年),晚唐五代诗人,唐时曾在朝中为官,深受皇帝器重,后触怒权臣朱全忠而被贬。②格是:已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仰望天空写远景,下句俯视湖面写近景,写景角度富于变化。
B.颈联使用叠词技法精巧,“厌厌”“的的”两词的运用增强了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韵律。
C.尾联“朝衣”“钓蓑”为借代手法,写出诗人如今无官一身轻,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D.诗歌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用语较为直白。
(2)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诗人说“此夕襟怀深自多”,请概括诗中表现了其怎样的“襟怀”。
2023-01-07更新 | 23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