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02 道试题
1 . 下列对《红楼梦》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黛玉进贾府里,先后见了贾母、邢夫人、王夫人,迎春、探春、惜春,王熙凤,又至大舅舅贾赦和二舅舅贾政处。吃过晚饭,才见到宝玉。
B.神瑛侍者降世时变为宝玉,嘴里含着一块玉,这块玉便是女娲娘娘补天时剩下的那块石头,石头能大能小,思慕凡尘,一僧一道将其变成美玉,含在宝玉嘴里下界历劫。而黛玉的前世便是那绛珠仙草。
C.贾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上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正巧与薛宝钗佩戴的金锁上的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组成一副对联,于是便有了“金玉良缘”的传言。
D.当周瑞家的把薛姨妈所送的最后两枝宫花顺路送给黛玉时,黛玉认为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送来,这体现了黛玉内心的敏感。
2023-03-23更新 | 19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新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舒州七月十一日雨

王安石

行看野气来方勇,卧听秋声落竟悭。

淅沥未生罗豆水,苍茫空失皖公山。

火耕又见无遗种,肉食何妨有厚颜!

巫祝万端曾不救,只疑天赐雨工闲。


【注】①皇佑三年(1051),王安石就任舒州通判,正遇天旱,得雨却未能消除干旱,因有此作。②罗豆:河流名,在舒州罗豆镇。③巫祝:巫师。④雨工:雨师,古代传说司降雨之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野外云气弥漫,来势汹汹,满以为会是一场大雨,谁料竟然雨声细小。
B.颔联写雨声细微,罗豆河水并未见涨,倒是皖公山在细雨笼罩下越发迷蒙。
C.颈联写百姓辛勤耕种却又将颗粒无收,但这并不妨害官吏们继续寻欢作乐。
D.本诗与《桂枝香·金陵怀古》均为前六句写景,后议论,语气峻急,思想深刻。
(2)结合诗句分析首联中“悭”字的深意。
(3)诗歌尾联有何“言外之意”?请简要分析。
2022-05-27更新 | 2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二模(质量调查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随处自然

罗铮

①夜气稍退,天色依旧混沌。茶花树的叶子又被打落了不少,顶着的花苞终究没有开成,几株盆景似乎抬不起头,隔壁出墙来的红杏也收敛了几分,整个院落零乱、凝重。下意识拾起扫帚,清理一地的红绿黄。竹枝滑过,光砖的苋红顿时鲜亮。查遗补漏之际,咦?这一点绿怎么也带不出来。再用力试两次,仍然纹丝不动。被卡住了?还是侥幸进入了扫帚的盲区?随意拽了两下,竟巍然坚挺。定晴一看,这两株绿青翠青翠的,像茶树的毛尖,像襁褓中的婴儿。它们并非随风雨飘落,乃钻瓷砖缝而出。可是,瓷砖高度密合,不见破损,何来如此强劲之力道?半年前,工人们才热火朝天重铺了瓷砖,水泥层垫得厚实。扭过头,后而也有隐隐的嫩绿。左边两步,右边三步,亦然。这一方狭小的院落,瞬间,嫩绿遍布。

惊诧之际,扫帚从手中滑落。它仿佛也在反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漏网之鱼。日日进出,竟毫无觉察。不仅是扫帚,一只只鞋底的踩踏,一次次冲地的水流,都没能奈何一二。更换光砖前,它们是否存在?它们的根系,是否已经连通了茶花树们的土壤?瓷砖下面的土壤,应该已经被搅得天翻地覆了吧?思考不出头绪。但无论如何,整个院落的审美意境,由于这些盎然的生机,悄然完成了升华。

③转身奔向后院,三下五除二扫去大小不一的落叶,深青色的瓷砖上同样嫩绿点点。中央的桂花树和墙边的几棵竹子突然间孤独不再。

④我来回端详四处冒出的嫩绿,放任思绪游走。我有多久没仔细观察植物了。人们的步履愈发匆忙,连早餐都三口并作两口,谁会停下脚步,安安静静欣赏三五株草呢?路边的野花野草再龇牙咧嘴,也难吸引眼球。可与此同时,为了消解苦闷,找寻所谓的大美,人们总是千方百计上高山,下深海,入沙漠,穿森林,仿佛离日常生活越远,才越能感悟美的真谛。但高山深海的美,一定比日常触手可及的美更华丽吗?真正的美,必须费尽周折才堪享受?

⑤两只斑鸠扑棱落地,中断了我的思绪。它们视我如无物,在桂花树下闲庭信步,不时啄一口虫子。斑鸠和喜鹊、鸽子、麻雀一样,是前后院坪的常客。墙檐上,那只肥肥的大黄猫又不知何时冒了出来,蜷着身子发呆。它和几个伙伴,黑猫、白猫、咖啡猫、条纹猫,商量好了似的轮流出没,或趴着晒太阳,或坐着打盹,有时从毛竹间露个头,倏地消失。

⑥我忽然想起了院墙上方——也是一个清晨,天光熹微。下楼梯的一刹那,院墙上方的一排绿撞进眼帘,好像未曾谋面。甩掉拖鞋,冲到窗边,尽力卸去惺忪,以确保没有驻留于某段梦境。它们个头很小,每株几片分叉,像是花鸟市场售卖的小号植物。仅仅延展二十来公分,没有别的伙伴。拦腰以下,均已灰暗,分明不是新芽。日日上下楼梯,居然从未遇见。是墙头草?可是它们娇小的身段,迅速否决了我一闪而过的念头。嵌在墙体里的玻璃片冷峻挺立,这些边缘锋利的防盗武器,竟成了最近的伴侣。仿佛一个孱羸之人,被强行摁进一间满是壮汉的小屋,随时有被吞没的危险。可它们镇定自若,倔强绽放着。它们的养料源于何处?跨上两节台阶,只见一层薄青苔一铺在狭窄的墙壁顶端,有点儿自身难保的薄青苔,似乎是唯一的养分。

⑦不知不觉,半个钟头过去了。前后两个院落的美学空气蒸腾弥漫。我像一个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寻宝者得偿夙愿,欣赏着这一抹抹嫩绿。它们与苋红色、深青色的两片瓷砖,与发黄的白墙壁,与处于显性地位、营养丰富、丰满婀娜的茶花树、桂花树、枯子树、含笑等,萌生了强烈的美学互动。大美隐于市,大美就在身边——我有种顿悟的感觉。难怪梅特林克会感慨万千:“如果人类用上花园里任何一株小草显示的力量的一半,来消除痛苦、衰老、死亡之种种阴影,那么我们的际遇,将与现状大不相同。”

⑧曾经,这儿是城市的中心地带。小轿车、出租车、自行车、电动车、公交车,塞满各条马路。老师、白领、公务员、医生、匠人、学生、打工者们竭尽全力,试图跟上城市的履带。在这个匆匆的地段,两个院落理所当然被归入同频共震的拼图。只是这一伙嫩绿的涌现,却让它们与周边区域格格不入起来。这一株株小草,与树、花、竹、鸟、猫等生命体并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碰撞出难以言说的化学反应,释放出更为充足的环境容量和空间美学。

⑨川端康成说过,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有的美,只会被某些人发现。有的人,身边尽是美的因子,却大眼漏神。从表面上看,院落本身普通得紧,不就是随处可见的动植物吗?但这两方在城市化进程中孑孓独行的院落,云集了多种生物的院落,充满了生命的伟岸张力,使得不同质的生命之间和平共处,和谐共生,真正构筑了一个清静自在的美学状态。

⑩前不久遇见一片梨花,躺在大路中间,鲜气尚淋漓。一群中学生蹦哒而来,眼看即将踏满累印,但所有人立刻收拢脚步,踮脚绕道而行,留下雪白依旧。他们知道,那是一朵朵花,美丽、清净。望着他们的背影,我的心微微一颤。与成绩、学分无关,他们感受到了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在某些人眼中,残花败蕊不就是一堆垃圾?可是,在这群学生眼中,它们就是生态,就是自然。这是一种竞争力吗?或许大部分人不以为然。的确,这部分东西的生发,哪儿有这么快?可能等到某个时刻,觉得生命不可以肮脏,不可以堕落,不可以靡烂,不可以低级趣味,而把生命升华为一个比较崇高的状态,才会幡然领悟它的核心要义。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选取院落中随处可见的点点嫩绿之美,令已然衰败的残春孤独不再,升华了整个院落的审美意境,作者感受到了这突破人为障碍的自然生机。
B.文章第二段连用三个问句,构成排比,句式整齐,有力地表达出作者对它们生长出来的震惊,流露出对茶苗惊人生命力的钦佩之情。
C.作者认为小草和树、花、竹等生命体“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是因为二者展现的美是截然不同的。
D.文章最后用中学生绕走残梨花的事例告诉我们,中学生已经把生命升华为崇高的状态,以此证明学习知识的重要性。
E.全文叙议结合,层层递进,在细致描绘中融入作者的强烈感情,同时体现出作者对美的深层思索,富有哲理。
2.下列文中词语,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hùn)沌        (xiàn)红        (wēi)然坚挺        褓(qiǎng)
B.惊(chà)        (lǚ)             (zī)牙咧嘴        (tì)
C.扑(līng)       羸(chán)        (sōng)             (juè)强
D.共(zhèn)       (jué)          (mí)烂                 (fān)然领悟
3.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1)它仿佛也在反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漏网之鱼。
(2)仿佛一个孱羸之人,被强行摁进一间满是壮汉的小屋,随时有被吞没的危险。
4.文章第⑦段最后引用梅特林克的感慨有何作用。
5.文章标题中的“自然”二字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2023-04-30更新 | 2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十二区重点学校高三二模(毕业班联考二)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若火之始,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有是四端也
A.若火始然,泉之始达B.知皆扩而充
C.人皆有不忍人D.治天下可运掌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5 .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蝶恋花

王国维

满地霜华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一曲阳关浑未彻。车声渐共歌声咽。

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最初称为“曲子词”,是配合音乐的。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因此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B.本词开篇中的“西风”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昨夜西风凋碧树”,“西风”暗指春天。
C.“阳关”是唐人送别的歌,一般要唱三遍。作者匆匆送别,一曲阳关还没唱完就上路了,车轮渐行渐远无声,写出了作者离别的悲伤,也更添一分对前途的迷茫。
D.“人间第一耽离别”一句直接抒情,写出了人间最令人伤心的事莫过于离别。
2.请分析“满地霜华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一句的作用。
3.赏析“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一句的妙处。
2021-01-04更新 | 683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6 . 《红楼梦》中最有才华的女子是________,最泼辣狠毒的女子是________,“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丫鬟代表是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 较易(0.8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九渊,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食。及总角,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谓人曰:闻人伊川语,自觉若我者。又曰:伊川之言,奚为与孔子、孟子之言不?近见其间多有不是处。初读《论语》,即疑有子之言支离。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宋史·陆九渊传》)


[注] ①伊川:北宋理学家程颐的别称。②奚为:为什么。③有子:孔子的学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深思,至忘                       寝:睡觉
B.闻人伊川语                              诵:诵读
C.自觉若我者                              伤:伤害
D.与孔子、孟子之言不                 类:类似
2.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
译文:(他)长到三四岁的时候,问父亲天地的尽头在哪里,父亲笑而不答。
B.及总角,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
译文:到了青壮年,(他的)举止与俗人的孩子完全不同,见到他的人都很崇敬他。
C.初读《论语》,即疑有子之言支离。
译文:初读《论语》,就怀疑有子的言论有些矛盾。
D.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译文:宇宙内的事,就是自己分内的事;自己分内的事,也就是宇宙内的事。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的黄沙古道

(1)倘若提及黄沙岭,想必鲜有人知。但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近乎家喻户晓。这条从南宋走来的古道,因了辛弃疾的这首词而得名,成为江南一个美丽的注脚。黄沙古道是古时从上饶通往铅山石塘的必经之路。辛弃疾四十三岁那年,被谏官弹劾,惹得龙颜大怒,罢官,携家在信州上饶定居。

(2)辛弃疾被迫离开战场,由一个抗金英雄改行当专业词人。这期间,辛弃疾常往返于上饶和铅山,写下有关上饶的词,多达两百首。可见,上饶是个多么有气场的地方。一个文人的气养足了,胸襟开阔豁达,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3)沿着上饶黄沙村出来,徒步数里,人烟逐渐稀少。山涧如一把天工神斧,凭空将黄沙岭为两半。山岬摆着形状不一的造型进山的皱褶里,给山平添了几分森严。流水潺,泠泠作响,让人想起古琴的声音,但绝不是古筝。古筝俗了些,是高朋满座用以表演助兴的热闹。古琴则不然,是独坐幽篁轻拨琴弦,弹奏一曲寻觅知音的绝响。

(4)读辛弃疾与陈亮,或与朱熹,或与陆游等人的唱和诗词,总觉得辛弃疾是值得朋友推心质腹的。可以与他一起对雪煮酒,一起泛舟九曲,一起穿行松林,谈谈富贵千钧如发,谈谈玉女峰前一,谈谈铁马金戈梦——旁逸邪出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这样真诚的辛弃疾,真是可爱至极。

(5)路愈加崎岖,进入山石古道,山涧全被寒芒和灌木丛覆盖。野草贴着地面向路中央蔓延,仿佛是占山为王的土匪,横冲直撞,霸道地挡住我们的去路。我们小心避开,脚踝依然被出许多道血痕。山里露水重,轻轻蹭一下,裤脚便被露珠沾湿,走起路来格外笨重。艰辛和疼痛,在很多时候,一直像人生设置中的隐喻,喻示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踏向远方的路上,总是充满曲折坎坷。

(6)山上树木极多,一棵挨着一棵,整个树透着静气,迥异于城里的树木。每一棵树都沉得住气,不懂得媚天地,也不懂得取悦他人,淡定地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久居城市,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常常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历经沧桑的草木,都有一股强劲,即使被忽视,被践踏,也会拼全力绽放人生。它们是一个个智者,指点我们的迷津

(7)起用、晋升、贬职、隐居,起起落落,贯穿辛弃疾的一生。辛弃疾和苏东坡一样,共同演绎宋朝的悲怆。两人虽身处逆境,却总有一股浩然正气,促使他们不断地探索人生的真谛,从而让自己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苟狗的政治勾当之上。林语堂《苏东坡传》中写道: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悦,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辛弃疾何尝不是如此。两人都是豪放派的词人,在词中有交集,却又有着本质的不同。苏东坡在参佛悟道之中,秉性更趋于温润敦厚。他尽情享受人生,过着随遇而安的快乐生活。

(8)辛弃疾毕竟是以武起事,是真正的勇士,敢于为屈辱的南宋发出慷慨的怆痛呼喊,有一股平常人不可企及的燕赵侠士之气。辛弃疾的心里住着千军万马,随时脱缰策马奔腾,气吞山河。他的灵魂在忧国忧民中苦苦地挣扎,有壮志难酬的长叹之意。

(9)古道蜿蜒,犹如龙脊。越往上走,草越茂密,没人膝盖,无处下脚。行至半山腰,见有一座凉亭,专供行人歇脚。石块垒就,墙体的石灰剥落,漫着黄色的水渍,东一块,西一块,让行人窥探到时间的方向。数百年来,古道朝迎暮送了多少纷杳而至的身影?漫漫长路,一座凉亭,抚慰了多少旅途中孤独落寞的心?

(10)南宋的某个夏天。当夜幕降临,各种属于白昼的声音都在黑暗中消失。踢踏踢踏,远处传来马蹄声,敲破夜色的沉寂。一轮明月悬挂在空中,很低很低,几近挨着黄沙岭。虫鸣次第响起,月光洒下缕缕清辉。良驹甩了甩长长的鬃毛,嘶鸣数声。辛弃疾站在山岗上,轻抚马背,高大的身影被月色浸染成一座圣洁的雕像。

(11)辛弃疾沿着司南的指向,由北至南,从故乡到异乡,不论是在朝堂,还是在乡野,自始至终都在经营一个精神国度,让后人在接受宋词文化浸润的同时,也沿着孤独者的光芒前行。我想铅山人是懂得这个怀有赤子之心的爱国词人的,他们在为辛弃疾建立雕像时,让他永远面朝北方。

(12)山道幽静,落满阴凉,陡坡下去,七星桥横在清澈见底的溪水之上。一棵古老的枫杨默默守在桥边,像是在等待故人。桥的四周,长长的藤蔓缠着一个个充满古意的诗句。回想一路的景致,意兴盎然,不由得脱口吟道: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取材于王俊同名散文,有删节)

1.下列字形及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zhuó             皱褶             huán             推心质腹
B.xué             亘古             媚xiàn             旁逸邪出
C.zhào             迷津             强jué                    光风霁月
D.guā             纷杳             huàn             蝇营苟狗
2.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饶的山水环境给予辛弃疾一种丰盈的内心滋养,使他的创作灵感源源不断,有大量词作传世。
B.第五段写野草,运用比喻,形象地刻画了古道野草的茂密,也暗示出行程的艰难。
C.第九段肆意蔓延的野草、历经沧桑的草木、墙体剥落的凉亭,创造了萧瑟苍凉的意境,衬托出时过境迁、英雄落寞的无奈。
D.作者倍加推崇辛弃疾,不仅在于他有精彩作品传世,还在于他在命运多舛时仍不动摇爱国之心。
E.文章善用对比:古琴与古筝的对比,凸显流水的意蕴;将辛弃疾与陈亮、朱熹、陆游、苏轼对比,则突出了辛弃疾的风骨。
3.文章题为《辛弃疾的黄沙古道》,第7段却引用了林语堂《苏东坡传》的相关内容,是否符合题旨?这段文字有何作用?
4.任选文章两例,概括并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特点。
5.从辛弃疾的黄沙古道走过,作者有哪些感悟和思考?请分条概述。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照要求作答。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著此词时正漫游鄂州、黄州。②曹瞒:曹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标题中“怀”字相照应。
B.“今如许”三字用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C.“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抒写了物是人非、忧国伤时的感慨。
D.“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2)赏析“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一句。
(3)本词与苏轼韵《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请分析其不同之处。
2022-01-12更新 | 22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