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0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数字化,即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依托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处理等信息技术进行存贮、创作、生产、传播、交易和消费等,是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体现。基于文化数字化提出的文化数字化战略,为我们擘画了民族文化全景呈现、全民共享和优秀成果享誉世界的美好愿景,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夯实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根基。

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国家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数字化是不可绕过的有效路径,这也是在文化领域和文化建设上能够抓住信息革命的一次重要机遇。

文化数字化战略中的数据超市”“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等关键词是实现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提高文化生产力的要害。信息文明条件下,在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并进入社会化大生产的产业化环节中,文化数字化是一条便捷的有效路径,是文化艺术生产力快速提高的必然之举,这一点已为国际经验所证实。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后,我们应该名正言顺地甚至大张旗鼓地提出文化是生产力、文化创意是生产力的口号。事实上,有了现代化逻辑骨架的文化是真正的生产力,有着现代文明理念和价值追求的文化才是生产力的思想观点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文化经济学、创意经济学、文化产业经济学才是自在自为的完善的现代学科概念,才能真正为文化自信夯实经济基础、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思想的支撑。文化数字化不仅仅是器物层面的革新和技术应用,还要由器而道、以技促道,诉求一种新思维和原初视野。也就是说,文化数字化不仅在于形成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健壮骨骼,更在于推动契合时代特点的文化观念创新和文化形态的整体跃升。文化数字化战略是推动当代文化创新的激发器和策源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涵盖了中华文化数据库、国家文化专网、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等领域,意在从供给侧发力。激活各类文化资源且贯通各部门各行业,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同时还兼顾供给侧与需求侧,打通资源端、生产端、消费端和云端,从而构建起一套由国家主导的文化大数据体系,在文化体系重塑中新被旧所融、旧因新而活,实现彼此所蕴含价值的极大化、再发现乃至聚合效应,以文化活力的激发和文化创新意识的增强形成建设文化强国的坚实力量。可见,在文化数字化所形构的原初视野中,文化数据因关联而焕发出整体性的文化力量,从根本上提高了文化生产力水平,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强国建设赋能。

(摘编自范玉刚《以文化数字化战略夯实文化强国建设的根基》)

材料二:

数字网络下的远程合作,使人们得以互相沟通连接,不同的声音得以释放和传播,数字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多样。加快文化数字化发展,就要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个性化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数字化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海量数据,其中包括文化产品供给端和消费端的数据。这些数据反映了文化消费市场的消费趋势,将极大增强供给端的生产指向性。对供给端来说,洞悉消费者文化产品需求的精准度,根据数据进行小规模、个性化、智能型。订单式的生产,再利用消费数据对供给进行调整,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产品的价值,并确保文化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受资源禀赋、经济水平、交通条件、社会分工等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在区域、行业之间存在差异,这导致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存在较大差别。一直以来,因地理区隔造成文化需求不均衡的现象较为显著。进入数字时代,数字鸿沟又进一步加大了既有差距。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当前应积极以数字化手段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使高品质文化资源通过新型数字文化消费渠道与人们的精神需求对接。比如,推进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升级,探索公益电影多样化供给方式,加快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加强面向困难群体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等。

文化消费是人们建构自我身份和获得社会认同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当前,越来越多富含中国文化元素的本土产品在文化消费市场中的需求逐步攀升,更多人愿意为本土化的品牌和内容付费。为了进一步发挥文化消费在增强认同、凝聚人心等方面的带动作用,要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全面梳理中华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科学分类和规范标识,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力,为内容创造者提供丰富的素材宝库和多样的灵感源泉,增强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摘编自魏鹏举、魏西笑《文化数字化带动文化消费转型升级》)

1.下列关于“文化数字化”的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文化数字化是以文化创意为内容载体,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使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的有效路径。
B.文化数字化与文化经济学、创意经济学、文化产业经济学等学科一起,主要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思想支撑。
C.文化数字化可以让文化保持健康而有活力的发展态势,也可以推动文化观念创新和文化形态整体跃升。
D.文化数字化贯通各部门各行业,让资源端、生产端、消费端和云端一体化,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机遇,推动文化消费转型升级是重要手段。
B.文化数字化战略兼顾供给侧与需求侧,构建文化大数据体系,以整体性的文化力量,提高了文化生产力水平。
C.文化数字化战略促进了文化产业数字化,对文化消费市场的消费趋势、供给端生产的指向都具有极强的引导性。
D.文化数字化战略通过文化消费扩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力,增强了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化是生产力”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网络作家村”既提供创作环境,也致力于打通从网络文学创作到数字出版再到IP衍生服务的路径,为网络作家创作创造条件。
B.丝绸服饰制造企业通过设计生产、运营、营销管理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了解消费者需求,实现了丝绸产品的个性化定制。
C.故宫《石渠宝笈》绘画数字科技展以“行走的故宫文化”为主题,将传统绘画与数字技术融合,对经典画作进行了创意诠释。
D.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因著名建筑师设计建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而激活城市经济,成为风靡全世界的旅游胜地。
2024-03-28更新 | 15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年级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锦瑟柿事

温新阶

锦瑟的爷爷是袁家街有名的文化人,乡下姑娘,就取了这个雅致的名字。锦瑟大学毕业两年后,回来接手了父亲的柿园,父亲交给她二百棵柿树和二百万的债务。

她关闭了柿子酒厂,关闭了柿饼生产的工业流水线,她是笨人,她要用笨办法。

辣蓼是做酒的原料,乡下人常用辣蓼泡青柿子。

辣蓼是锦瑟采回来的,洗净了,放在一排筲里沥干了,排得整齐,花序朝着一边,垂在筲箕外。柿子也是锦瑟叉回来的。她会爬树,挥舞着金竹叉子,专选差不多大小的,长得周正,闪着青青的光泽的,叉子伸过去,夹住柿柄,扭动,柄断了,收回叉子,取下柿子,轻轻放入吊在树枝上的篮子里……选好没破皮的柿子,温水洗过,篾折子上沥着。一排坛子洗得发亮,倒立在一码柴上,太阳亲吻着坛肚,反射着斑斓的光圈。望着这一排大肚将军,锦瑟有些乐不可支。

烧开的水盛在一只一只陶里,已经凉了,没有一丝杂,锦瑟的歌声惊起了陶钵里一圈圈涟漪。

一层辣蓼,一层柿子,在坛子里一层层放好,两种过去从没有交集的生命,现在偎依在一起,感受彼此的温度、气味,聆听对方的故事。

凉开水倒进坛子里,阳光铺排在水瀑上,如同在镜子上跳跃,哗哗的水声像黄瓜开花一样动听。

性急的人还在坛子里倒进一杯白酒,让辣蓼和柿子的爱情加速发

锦瑟不倒白酒,她喜欢自然天成,她发酵爱情的不是白酒,而是时光。

月亮落了,太阳升起,太阳落了,月亮升起,时光在阵阵松涛中流逝。辣蓼是柿子最好的情人,她调教他,影响他,让他褪掉青涩,褪掉莽撞和偏执,变得成熟、内敛、温婉和谦恭。

锦瑟揭开盖子的一那,清香醉人。柿子脆甜嫩爽,弥漫着辣蓼的香气。

一条街的人都来买锦瑟的泡柿子,没多久,锦瑟的泡柿子跑到美篇里,微信里,抖音小程序里,袁家街上就有了很多小车。

风从山间刮来,起了一阵林涛。一山栎树,树叶小,叶面光滑,风吹过,响声干脆而不拖沓。风掠过了柿树的树梢,柿叶摆动着,叶柄像一个极不情愿跳舞的人被拉进了跳舞的行列,跟叶片的摇曳多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柿叶还是青的,仔细瞧,却有一丝暗红的叶脉像条条河流蜿蜒在叶片的土地上,在这里,人们收到了秋天的信息。

柿园里行走的人是锦瑟,她骑电动车来的,带来一只新的竹篮。这只竹篮,过了圆刀的细篾,还用黑色和红色的花篾穿了花。锦瑟懂得:这黑篾是用野核桃树皮煮的,煮红篾的则是用草的根熬出的水。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做篾货,更没有人花大功夫采这些植物的根皮来做染料染花篾了。锦瑟用这篮子来装柿子。

泡柿子是水果,腌柿子是小菜。锦瑟做的腌柿子特出名,街上三家饭馆都订她的腌柿子。

腌柿子这么受欢迎,锦瑟每年就只做那么多,你加钱她也不多做。

城里来的客人要锦瑟到时给他快递几个腌柿子。锦瑟说不成,腌柿子不能离开泡菜坛子,没有泡菜坛子的水养着,就变味了,你只能来袁家街吃,到时我请你。

客人又说用真空包装,把柿子和腌菜水一起包装后可以卖到全国。

锦瑟笑一笑,为什么要这样?

你还嫌钱多?

锦瑟还是笑一笑,我要那么多钱干啥?债明年就还完了,然后,够吃够穿够旅游就好。她说得淡定,说得毫不犹豫,说得不思索,然后是嫣然一笑。

太阳下山了,柿叶上的夕阳格外绚烂。

月光如水,袁家街像一幅剪纸贴在大地上。

锦瑟雇了很多人在刨柿子。从接手柿园以来,她就聘请了县气象台的研究生小严做她的气候顾问。

几天前,小严就说了,一周无雨。锦瑟才找了几十个人来刨柿子,明天晒柿饼。

饼房里灯光明亮,恍如白昼,几十把刨子刨柿子的声音煞是动听。虽没有刨青柿子的声音清脆,却不过是在清脆中略有了一点阴雨的潮意,又恰似二胡笛子之外加入了低音胡,声音有些低沉,但并不嘶哑。

十几个壮劳力叉了一天的柿子,今夜要刨完。

这是今年晒第二拨柿饼了,不久前也有过四个响晴天,已经晒过一拨。四个响晴天后,电力模拟太阳就能把柿饼弄干了。

锦瑟关闭了工业化生产柿饼的生产线,她要用古老的方法,生产纯手工的柿饼。太阳是上天对人类最大的惠济,阳光照耀着一切的生命,照耀着每一朵鲜花绽放的过程,照耀着每一个生命变化的细节。用阳光照射即将成熟的柿子,让柿子的生命蜕变,以另一种形态延续生命的轨迹。

锦瑟最爱阳光,也最喜欢接受阳光带来的馈赠。她觉得,浪费阳光是对上天的亵渎,是对自然的视。

她不但充分利用阳光来晒柿饼,连晒柿饼的工具也是取自自然,她没有要父亲的那些不锈钢晒盘,而是请篾匠编了一百块篾折子。她的篾折子不像过去晒柿饼的篾折都是用篾簧来编,她的篾折是用一匹一匹过了圆刀的竹篾编织而成,精致而细腻。

明天,几千个柿子就要躺在那些篾折子上接受阳光的亲吻,一百张篾折子在晒坪里依次排开,那是怎样的壮观场景。

锦瑟和她的员工们要在篾折子之间巡,不能让鸟来啄,也不能让它们在篾折子上拉屎。员工们手拿着破搪瓷盆敲击,场子太大了,驱走了这边,那边又来了。小严借来了鸟枪,说要打几只下来挂在晒坪里,鸟就不敢来了。锦瑟坚决不同意,你放放空枪,吓一吓我没意见,真打是万万不行的。

小严就在鸟多的时候把鸟枪对着天空放了几枪,几团烟雾在空中飘了不远就散了,蓝天依然像一面镜子,成为太阳干净的背景。

这是锦瑟最高兴的时光,阳光把柿子中的水分蒸发掉了。她用传统的方法,把柿饼装进坛子里,让它们上“霜”,然后用红丝线十个一捆,装进篾做的竹套里,最后再用上外包装,用作高级礼品的也有用小瓷坛做内包装的。锦瑟钟情于陶瓷器皿,它们带着泥土的气息,是泥土生命的另一种形态,在每一个安静的月夜,可以和它们对话。

(有删节)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酒(qū)               (qī)          柴(pǐ)
B.陶(bó)               (zhí)        (jiào)
C.一(shà)那          草(qiàn)       (jīng)
D.不(jiǎ)思索       视(miǎo)       (qūn)巡
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段叙述大学毕业的“锦瑟”的名字的来由,同时以“父亲交给她二百棵柿树和二百万的债务”扣住题目中的“柿事”,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对锦瑟未来命运的关注。
B.“她是笨人,她要用笨办法”,在对锦瑟坚持使用纯天然的传统方法制作柿饼的叙述中,暗含作者对她摒弃现代技术,不能有效提升柿饼产能的质疑。
C.锦瑟“伸”“夹”“扭”“收”“取”“放”一系列动作简洁流畅,可见出身乡野的锦瑟,热爱家乡,吃苦耐劳,事事亲力亲为的形象。
D.“月光如水,袁家街像一幅剪纸贴在大地上”使用比喻修辞,勾勒出月下袁家街清晰的线条,“贴”将袁家街置于大地的怀抱之中,营造了自然宁谧的氛围。
E.本文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锦瑟的形象,将“城里的客人”“性急的人”与锦瑟形成对比,突出锦瑟的性格特点。
3.阅读文章第三部分,概括锦瑟用“笨办法”制作柿饼成品的全过程。
4.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5.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锦瑟的形象特点,并分析文中叙写“阳光”有何作用。
2023-05-13更新 | 2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二模(质量监测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远在眼前

韩小蕙

①太姥山,雄卧于中国东南大陆最顶端处,属福建省福鼎市,因太姥娘娘而得名。传说当年太姥娘娘带着村姑们种蓼蓝、植白茶,富邦强民。闽人感念其恩泽,将蓝姑奉为太姥娘娘,各种祭拜、大礼、奉连绵数千年。历代不乏歌颂功德的诗文,如孟丰敏《太姥娘娘赋》:夫何太姥之庄兮,澹娴兮若云海之丰盈。披虹霓之玉颜,莹兮若琼瑜之秀嫣……

②是了,赋之美,将太姥娘娘描绘成衣飘飘的仙女。然则事实是,太姥娘娘乃筚路蓝缕的开闽先民代表,克服艰险、开垦荒岭,种蓼蓝,植白茶,越过千条闵水,飞跃万重闽山,助力华夏黍、稷、麦、菽、稻的五谷丰登,将中华农耕文明推上了一个新高度。

③我来到太姥跟前,敬地看着她的手掌,那上面似满是一条条血痕,层层叠叠的老茧下面,露出星辰一样密布的血泡。千古蛮荒,沧海桑田,那些一马平川,那些千里良田,那些高楼大厦,那些上天入地,那些金融特区,那些水坝电站,那些卫星飞船,那些电脑手机……都是在我们自己的手上哦。太姥深深点头,缓缓道:我虽年老,不能再开路搭桥,但我还能站在这里,给航船做标,为祖国守门。

④曾在这里为中华守大门者,亦多矣!远的不说,自明以来,戍边守疆,抗击倭寇,驱除鞑虏,收复台湾,血战英军,保卫定海,一场场与外敌的殊死鏖战,杀出了太姥山的英雄儿女程伯简、张銮三、陈红花(女)、王建楠,张朝发。陈红花不幸为敌所擒,坚贞不屈,宁拔刀自刎也绝不苟活。张朝发率领几百将士,拼死迎击26艘进犯的英国军舰,虽舰不如夷,炮不如夷,然保家卫国的呐喊声气冲云霄,只许坚守,不许后退,直至以身许国,战死疆场!

⑤乌云低垂,惊涛拍岸,见证着前人、激励着后辈。直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中,太姥山的子孙们始终追随着前辈先烈的脚步,留下了一个个浴血御敌的身影……

取义成仁,丹心炳照,这是太姥山后人对先烈的尊奉。大东海滔滔,每当朝阳从东天升起,第一缕阳光都是先照亮这八个大字;太姥山巍巍,每天晚霞告别大地的最后一道霞光,也一定要吻别这八个大字。这八个大字,不仅高悬在用汉白玉修建起来的英烈义上方,亦镌刻在福鼎人民的胸膛上。这是他们最烈的情感表达,天天有人来照拂,日日有人来凭吊,逢重大节假日和纪念日,更是扶老携幼,呼邻唤友,前来拜、祭奠、缅怀、讲述、宣誓,誓要把太姥山的血脉和精神,一代代浇灌、传承下去,这是他们世世代代最要守护的珍宝!

⑦有大海就有高山,有武将也一定缺席不了文人。这些人里面,最著名的当属朱熹,这位昔日名震朝野的帝师,为避政治迫害与奸臣追杀,一路南奔,栖惶惶,直至远遁在福建的崇山峻岭中,大有举头何处是中华的无望,人生似乎走进了再也见不到天日的黑洞里。孰料就在那至暗时刻,是太姥山张开了宽阔的双臂,将他迎迓在温暖的怀抱中。湜湜绿水,洗去了蒙在朱子心头的尘垢;绵绵青山,驱逐了压抑在朱子头脑里的忧愤;大海辽远无垠,开阔了朱子处江湖之远的家国胸襟。浪涛声声,鸣镝声声,学子们尔聚来的问学声声,重新振作起了朱老夫子的学问境界。伟人之,并非永远昂首阔步地一往无前,而更在于能在逆境中迅速修复自己的伤楚,重新高昂起不屈的头颅,登高望远,去完成历史托付的重任。朱熹从未想到,自己竟还能在太姥山完成《中庸》一书的重校与注释。还留下了一座石湖书院,泽被远在天边的八闽弟子们,致理学中的闽派,历元明清三代而不衰。前清一代,闽中科甲之盛,敌得过江苏,远超过浙江(郁达夫语)。

⑧是的,至此我方才顿悟,为什么走在太姥山树茂林密的小道上,忽一阵炊烟的背后,就会闪出一座文气森森的汉家寺院。一甩头,猛然间就看见一座熟悉的中华式七级浮屠,高耸在雄崛的山峰之上;而身边触手可抚的,则是一座座由巨型条石、块石、鹅卵石修筑的明清古城堡和炮台,它们的姓氏也都是中华”“中原”“中国”“华夏”“炎黄。就连头顶上不掠过的喜鹊、麻雀、野雉、中华鹇,乃至不知名的各种山雀与飞虫,也似都在叽叽喳喳地念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必须缀上一笔的是,中华鹇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的体型比野雉大,黄喙,红脸,漆黑披肩发,浑身白羽上有着褐色和黑色的、前卫画家们最爱用的规则与不规则相结合的条纹,再缀着两条二尺多长的、飘飘逸逸拉风的大翎尾,可真乃中华神鸟是也!它一点儿也不怕人,仪态万方地来到我们面前,优雅地食用我们投下的花生米,吃相可圈可点。可见,它是见过大世面的,同时亦能显见太姥山群众对它们是多么的珍爱。

⑨这神奇的太姥山!

(选自《散文百家》2022年第4期,有删改)

1.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蓝(liào)       (sì)       边守疆(shù)
B.敬(qián)       (zhǒng)       殊死战(áo)
C.烈(zhì)       (ní)       栖惶惶(xī)
D.衣(jué)       (hè)       尔聚来(jù)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盛赞太姥娘娘的恩泽,并以赋为证,但第二段又讲她是开闽先民代表,这在行文上有前后矛盾之嫌。
B.文章第3段太姥娘娘的“为祖国守门”的话承上启下,引出下文一系列“为中华守大门”的英雄儿女、太姥子孙的事迹。
C.文章讲述朱熹隐居此地后,重新振作并教徒授业泽被八闽的事,是在说明福鼎天姥是个治病疗伤的好地方。
D.文章题目中的“远”字是说太姥山地处之远,“眼前”则是指自己不仅身处太姥山中,而且亲身感受太姥的博大与深邃。
E.闽山闽水孕育了智慧勇敢的闽人和颇有影响的闽派文化,而闽派文化不仅造就了“闽中甲科之盛”,也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文化。
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有人说,文章的第8段与文意不紧密,可以删掉。你同意吗?为什么?
5.文中“取义成仁,丹心炳照”,对这句话你有何感悟,请试做阐述。(上句出自孟子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下句出自南宋刘黻的“丹心炳炳照白发,力扶国是消民愈”。)
2024-02-21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小题。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节选)

岑参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注】①唐将封常清出兵征讨播仙,时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的岑参写诗为他送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碎石大如斗”“满地石乱走”,正面描写边地九月风的狂暴肆虐,突出环境之恶劣。
B.匈奴趁着草黄马肥发动进攻,报警烽烟同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气氛紧张。
C.“汉家大将西出师”,汉家代指唐朝,大将在诗中指封常清,该句充分照应题目。
D.诗虽叙征战,却用不少笔墨写寒冷,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语句豪爽,真实动人。
(2)本诗善于捕捉细节表现人物,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3)赏析诗歌的最后三句。
2022-11-29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5 . 下列各句中有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①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②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③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④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⑤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⑥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A.①③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②③④
2023-04-09更新 | 52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四十七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哨兵北舞

曾剑

绿皮列车终于摆脱京城的喧嚣,钻出夜色,钻进晨雾,在莽莽丛林间穿行。

韩泽中觉得,这趟驶向军营的列车,将是他辉煌人生的开始。

列车把他们带到一个小县城,他们换乘汽车,辗转到一个小镇。在这里,他开始了他的军营生活:站军姿,走队列,跑步,周而复始,亦步亦趋。

一个月后,韩泽中被一辆“勇士”接走。山路漫长,车行颠簸,“勇士”钻出大山,进入一片江湾,远远地,一抹红色跳入眼帘,那是飘扬在哨所塔楼上的五星红旗。这面红旗,骤然把他一路颠落的力气召唤了回来。

欢迎仪式,其实就是自我介绍。

“我叫韩泽中,来自山东临沂。”

“简历上说你是在读大学生,哪个大学?”

“北舞。”他说。

“‘北舞’是哪里?”一个老兵问。

“北京舞蹈学院。”他的声音极轻极细,好像来自那儿,是一件不光彩的事。

“啊!”老兵们发出感叹。他们恍然大悟,难怪这么瘦弱,这么白净。

第二天清晨,韩泽中到哨所的第一班岗。真枪实弹,双人双岗。班长将自己与他排在同一班,不知是关切,还是不放心。

不过,这不重要。国旗如此之近,就在头顶飘扬。他觉得这是世上最醒目最好看的国旗。

离国界线只一步之遥,两道红漆画的线,上面是齐腰高的不锈钢栅栏。他,一个舞者,抬腿就能过去但他不能,他是战士!

夜班岗如期而至,哨所的夜是寂静的,只有江声被风吹送过来。一只壮实的军犬伴在他身旁,隔一段时间,它会摇晃一下尾巴,巡视一圈,然后重回哨位。

哨所兵少,白天一班岗,晚上一班岗,时而穿插些巡逻任务。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寂寞伴随着单调和重复袭来,尤其在站岗的时候,白天,秋日的阳光直射下来,晒得他脖颈生疼。夜里,站在哨位上,他会下意识寻找北极星,那璀璨的星光让他感到一丝焦虑,这就是他盼望的“光辉岁月”?回北舞后,怎么跟同学们说起他的军旅生涯?难道对他们说,自己就像“北舞”门口的保安一样,天天站岗?而他们,在他离开的这两年时光,在舞台上是多么风光无限。

他怕荒废了专业,偷偷练功,他不能大张旗鼓地练,这里只有哨兵,没有舞者。

他站得没有刚开始那么笔直了,腰有些松懈。哨长发现了这个问题。

那天午饭后,哨长带着他上了山。荆棘丛生的山路,又陡又窄,韩泽中虚汗直冒,几次不留神,脚下一滑差点滚落下去。他们走了很久,直把头顶的太阳走到西边去了,才到达山顶。这里是一个废弃的瞭望哨,哨长讲起一个叫沈海洋的兵。十四年前,沈海洋与另一个战士被分到这里。无水无电、条件艰苦。后来同伴被抽调去边防团,得再派一个人上山,沈海洋申请让妻子余香义务当哨兵。余香支持丈夫,辞掉了工作,一守就是六年,韩泽中问哨长,你说的是咱们班长沈海洋?哨长说,是他。现在科技发达,设了电子监控,“夫妻哨所”成了历史,但它像一座灯塔,在这边地上闪亮着。

回哨所的路上,韩泽中一直在回想,他说不清是哪一步促使他走进军营,像是偶然,像是一时冲动,更像是冥冥中的必然。第一学期专业课考核,同学说他秀气,建议他男扮女装,跳一段“贵妃醉酒”。他当时没想太多,只是想挑战一下。他成功了,收获了鲜花与掌声。然而,喜悦太短暂,同学们随后喊他“韩媚娘”。他们并无恶意,但他听着刺耳。那个夜晚,敏感而脆弱的他一夜未眠,天亮后,去食堂,路旁的征兵标语攫住了他的心:“想成为男子汉吗?到军营去!”就是在那一刻,他萌发了从军的想法,而且那么强……但,这好像又不是最初始的缘由。他记得,小时候爷爷常指着电视上国旗护卫队说,你长大了也要像他们一样……从“夫妻哨所”回来后,韩泽中开始严格要求自己。他学习控制情绪,让自己变得阳刚沉稳:他开始主动工作,从细小工作开始。

这里是雪的故乡,大地有三四个月被白雪覆盖。那晚大雪,他站在岗亭外,一动不动,一股来自体内的力量告诉他,战胜严寒其实是战胜自己。他就那么笔挺地站着,上级察看视频,以为是假人,来电责问,哨长说,是真人呢,是我们的韩泽中在站岗。上级说这么冷的天可以进岗亭,提高警惕就行。可韩泽中不进去。他觉得这样的时刻,哨兵岗位是不平凡的。他站得笔挺。

边防急需驾驶员,哨长让韩泽中去学。“可是,我晕车。”他怯声道。“学完汽训,就不晕了。”哨长说。那是一段紧张的日子,让他自己都不解的是,他竟然无数次想念那个让他寂寞得落泪的哨所。回到哨所,已是第二年春天,他的肌肉强壮了,还长高了两厘米。没有比这身材更适合跳舞的了,他骄傲地想。他依然站岗,偶尔巡逻时,他驾驶“勇士”,穿行在林海间。果然,他不再晕车了。

一切都在改变,他身上已有老兵的味道了。那张脸黝黑,比刚入伍时棱角更分明。先前嘴唇上不易觉察的汗毛,已全然成了黑色的胡须。细嫩光洁的双手也粗砺了,骨节变大,但他觉得用这样的手向国旗敬礼,更神圣。他比以前成熟了,哨长和班长都这么说,他自己也这么觉得。

天黑下来,他来到哨位,持枪上岗。

以前,他习惯遥望北极星;现在,他的目光总被边境线上家家户户的点点灯火吸引。他想,正是因为他们的守卫,它们才那么恬静地亮着。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注重环境描写,如莽莽丛林、漫天风雪、璀璨星光等,既展现了边境独有的风光,也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阔大的舞台,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全篇以主人公韩泽中这一特定视角讲述故事,借他的眼睛来观察边地环境和哨所官兵,通过他内心深处隐秘的情绪波动,真实生动地展现其蜕变过程。
C.哨长说“是我们的韩泽中在站岗”,话语中透着关爱和自豪,他和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奉献的班长一样,是主人公成长的引路人,也是边防官兵群体的代表。
D.小说使用了很多简短的句式,叙述简洁有力,节奏鲜明生动,既符合军营生活内容简单、作风硬朗的特色,又能加快故事情节的推进,具有独特的韵味。
E.小说通过一名北舞大学生到普通哨兵的成长,讴歌青春的价值,引导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时代主题中,建奇功、立伟业,成就辉煌人生。
2.小说反复提及“北极星”,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有人说,结构的艺术是小说的最高艺术。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文在情节设置的特点。
4.请赏析这篇小说的标题“哨兵北舞”。
5.小说洋溢着青春的激情,回荡着青春的旋律。请结合文本,从“青春的价值”角度谈谈作品的意蕴。
2022-04-02更新 | 19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新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2月线上统练语文试题
7 . 下列对课文《红烛》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
B.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
C.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
D.“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
2020-04-04更新 | 818次组卷 | 1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田家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B.齐与楚从亲
C.厚币委质事楚D.其文约,其辞微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紧急命令

谢志强

垦区的师政委当年还是个团长,姓林。当年,纵队司令员给林团长下达紧急命令,让他认下这个儿子。后来,林政委的儿子毕业于军事学院。

林政委的儿子叫林晋苏,1941年10月生于延安,幼儿期父母不在身边,他被安置在延安第二保育院。保育院里的小孩儿大多跟他的情况相似。

胡宗南占据了撤空的延安,六岁的林晋苏由组织安排,寄养在小山村的一个农户家里。农户夫妻没有孩子,就把林晋苏当成自家的儿子。

国民党军队闻知林晋苏的父母是共产党,就杀了农户夫妻。林晋苏侥幸逃生,开始寻找父母,流浪,讨饭,跟叫花子混在一起。

“林晋苏”这名字中的“晋”“苏”二字,分别取自父母战斗的地方。他偶然听大人说起他的父亲在晋北,他的母亲在苏州。他边流浪边打听,以为两个地方是同一个地方。后来,有个老叫花子告诉他,那是两个地方。他打算先去晋北寻找父亲,找到父亲后再找母亲。

寻找父亲的途中,他不知道,身在晋北的父亲已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他不知道,母亲也在苏州被叛徒出卖牺牲了。他对父母的形象,没有一点儿印象。

流浪六个月,他走到了山西汾阳,撞上了打仗。他折回风陵渡,差一点儿走进战场。硝烟散去,他追上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一支部队,这支部队刚打扫完战场,准备转移。

林晋苏一眼认出军装,是他要找的解放军。找到了解放军部队,他便在部队里找父亲,像在一个家里捉迷藏。

那是一个营长。营长给了他一个馒头。他还摘了营长的帽子,帽子太大,罩住了他大半个脑袋。一个小叫花子,竟然一点儿也不怕当兵的。营长问,他答。几个来回,营长笑了,说:“我认识你爸爸。”营长也不知道他的父亲已牺牲。部队接到命令,即将奔赴另一场战斗,营长就把他送到团部,团部派人送他到师部,师部又派人送他到纵队司令部。他很自豪,心想父亲那么有名气,肯定是个英雄。

司令员看着这个在“延安红色摇篮”里成长起来的小男孩儿又黑又瘦,衣衫褴褛,不忍透露他父母已经牺牲的实情。司令员给他洗浴、理发,将一套军装裁小给他穿,可是,他穿上了还是嫌大,仿佛又成了保育院里的小男孩儿。

司令员考虑到这个烈士的后代寻找父亲的艰难曲折的遭遇,就想让那个营所在的团的林团长当他的父亲。林团长是一员猛将,打起仗来总是冲锋在前。

林团长以为司令员要给他布置战斗任务,可一听到叫他当个孩子的爸爸,立即反对说:“我连老婆还没有呢!”

司令员:“这是命令,别跟我讨价还价。你要是不姓林,还没有条件当爹呢!你现在就赶过来报到。”

林团长策马赶到纵队司令部,一进门就看到了军装和身体不配套的林晋苏。司令员做了个“冲锋”的手势。林团长抱起林晋苏,双手高高地托起,说:“儿子,终于见到你了。”

林晋苏似乎还不习惯,一个劲儿地躲避林团长亲昵的脸。

司令员说:“你,来之前,就不知道刮刮胡子?”林团长说:“我准备接下来的一场战斗胜利了再刮掉胡子。”

林晋苏伸出手,摸了摸林团长的胡子,仿佛嫌扎手,又缩了回去。

林团长放下林晋苏,蹲下,与他面对面,一大一小,两个脑袋齐平。他说:“儿子,说句话,让我听听。”

林晋苏终于开口,说:“爸,我要参加解放军!”

林团长说:“我喜欢这个儿子,我俩一起,骑上马,回部队。”

司令员说:“瞧你这当爹的样子,急个啥?先送小晋苏去解放区小学念书,你是个大老粗,也想叫儿子没文化?”

林团长向司令员敬了个礼,转身对林晋苏说:“爸爸现在去打仗,你好好去学习。到时候,我去接你。”

林晋苏举起手,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说:“爸,保证完成任务。”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叙述了纵队司令员以紧急命令的方式让林团长认子的内容,制造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B.林晋苏找到解放军之前的生活经历,侧面表现了战斗的艰苦卓绝和他的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
C.让林团长与林晋苏相认时司令员做的“冲锋”手势,带有军人色彩,为故事增添了幽默感。
D.结尾写林晋苏敬军礼并说“爸爸,保证完成任务”,与第一段内容相呼应,使小说结构完整。
2.关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里”表现了林晋苏心里的温暖、踏实,这或许是部队的团结友爱带给他的感受。
B.“捉迷藏”写出了林晋苏虽然认定爸爸就在解放军部队,却又不知如何找的困难。
C.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林晋苏结束流浪生活找到解放军部队后的不适。
D.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出下文林晋苏与营长的互动和被送到纵队司令部等情节。
3.林团长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林晋苏接受林团长为父亲这一情节具有合理性,小说在情节上做了哪些铺垫?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学                    不以其道得
B.在止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天下者
C.壹是皆修身为本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
D.欲治国者                    皆出于此乎
2020-08-12更新 | 638次组卷 | 10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育华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