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根据下面文段内容,推出结论正确的一项是(     

甘肃境内大地湾彩陶的发现解决了中国彩陶艺术的起源地问题。20世纪初,为了探索华夏文明的源头,学术界从考古、文献两个角度作出尝试和努力。1923年,为了寻找彩陶的起源,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来到甘肃,随着甘肃马家窑彩陶的不断出土,安特生认为,甘肃彩陶受西欧、西亚彩陶的影响比较明显。但是,之后大地湾一期出土的彩陶在年代上明显要早于马家窑彩陶,与目前发现的最早含有彩陶文化的西亚两河流域的耶莫有陶文化、哈苏纳文化的年代大致相当。

A.华夏文明受西欧、西亚文化影响明显
B.甘肃是世界最早产生彩陶的区域之一
C.大地湾彩陶文化是最早的彩陶文化
D.甘肃地区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
2023-02-0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2 . 请从下列文学形象中任选一个,说明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并陈述理由。要求:不要出现常识性错误,60个字以上。
通讯员(《百合花》)        年轻媳妇(《百合花》)
3 .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立”字之前加副词“独”字,表明词人此时很孤独,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下面追忆和抒发感慨做铺垫。
B.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十二个字,把词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并为全词奠定了豪迈的基调。
C.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由虚到实,描绘了词人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D. “层林尽染”四个字,点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染”)成了红色。这四个字,对上句“万山红遍”来说,有强调、渲染的作用。
E. 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2021-09-13更新 | 2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学院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鲁迅先生故居

郑文燮

或许是一种机缘,或许冥冥之中有一种感召,纯属偶然,我在暌隔三十余年之后,又回到了北京。北京城市的变化之大,几乎使我难以辨识,先前熟悉的街衢大都不知所往,连僻野荒郊的阜成门外都鳞次栉比地起了高楼。我要寻找的旧地是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鲁迅故居。拐了几个胡同,周遭都是用红颜料刷写的加了醒目圆圈的“拆”字,好在鲁迅故居的门匾还在,寻找起来还不甚费事,只是在阴晦的冬日显得突兀而孤独,冷清的小四合院落依然冷清!

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0余个年头,一共搬了三次家。“家”,这个词对鲁迅先生来说,或许并不确切,他一生或许都没有过“家”,鲁迅是孤独者。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鲁迅从故乡浙江绍兴到北京的教育部供职,在教育部作“佥事”,夜晚回到他寄居的绍兴会馆,在冷冰的屋子里百无聊赖,靠研读《佛经》和抄写古碑打发时日。钱玄同来看望他,希望他给《新青年》写点文字。鲁迅用疑惑的目光看着钱玄同,说:“写文章有什么用处!”这个在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激进的青年对“革命”感到失望。他说,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革命”了,“维新”了,世事依然还是原先的老样子。1926年3月18日,他任教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在向段祺瑞执政的国务院和平请愿时,惨遭枪杀。鲁迅先生满腔激愤,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说:“三月十八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青年学生的热血,使鲁迅由《彷徨》到《呐喊》。

鲁迅是周家的长子,对家庭更多一份责任。他到北京以后,把母亲、妻子朱安从故乡绍兴接到了北京,连同从日本留学回国的二弟周作人及他的日籍妻子羽太信子及子女,住进了他在西四八道湾购置的新居--一所宽敞、豁亮的“三进”大四合院。不久,周氏兄弟反目,鲁迅不得不搬出八道湾,另觅居处。他用一本书的四百元版税,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了一所小四合院,也就是现在鲁迅博物馆的所在地。

四合院实在太小!院子里种植的两棵白丁香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空间,似乎再也容纳不下几个人物的活动了。周遭的几间小屋,一间作了书房,一间住着一个女佣人,另外一间北屋住着鲁迅的母亲和妻子朱安。母亲和妻子的木床相对而立,床上挂着白夏布蚊帐,都是老家带来的旧物。鲁迅在母亲和妻子的住室连通了一个长条形的小间,戏称“老虎尾巴”。鲁迅在这“老虎尾巴”里写作和住宿,室内仅一床一桌一椅而已。床是单人的板床,两条长凳上横架着一块木板,褥子是单薄的,被子是陈旧的有着小点蓝花的布衾,床上用竹竿挂着一顶发黄发灰的夏布蚊帐。书桌旁的白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里面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阴冷”“悲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孤寂的鲁迅先生相互注视,似有话要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受过死神的洗礼,是从沙皇的绞刑架上走下来的,他在执行死刑的最后一刻被“赦免”,幸存下来。

那天天气阴霾,沉郁,像要下雪的样子。我在鲁迅故居待了很久,大约是我太专注、太虔诚的目光吸引了讲解人员--一位和善的中年女性,她打开“游人免进”的门扉,“破了例”让我进入先前只能够隔着玻璃窗看到的内室。这样我就真切地触摸到了“老虎尾巴”,“尾巴”墙上挂着的那帧陀思妥耶夫斯基阴冷的照片。我在鲁迅先生曾经沉思默想的藤椅上坐了一会儿,望着窗外的景致,一座依然不大的荒芜的园子,园子角落里有一圈石头的井栏。据说这井水实在苦涩,不能饮用,只能用来浇灌园中的几棵枣树,也就是鲁迅先生《秋夜》中劈头所说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在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我就在课文中读到了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曾向授课的语文老师请教过这句话的意思,老师支支吾吾,也未说出个所以然来。其后很久,我都未曾明白鲁迅先生写这句话的深意。而现在,身临其境的我,感悟到了鲁迅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鲁迅先生说过的“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呢?说过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呢?……

走出鲁迅先生故居,天上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踏着落了雪的白茫茫的土地,我在近旁的一条胡同口,找了一家小店铺,喝了两碗羊杂碎汤,全身顿时燥热起来。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写寻找鲁迅先生故居的过程以及故居周边的环境,隐隐有一种批评时人淡忘鲁迅先生和漠视文化传承之意。
B.文章中有大量的有关天气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渲染阴冷、沉郁的氛围,抒发作者游览鲁迅故居时对鲁迅先生的痛悼和缅怀之情。
C.“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这句话表明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的漠视和鄙夷,认为革命改变不了社会现实。
D.文章结尾意味隽永,明写因喝羊杂碎汤而全身燥热,实际上隐隐表达了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不满、钦佩、振奋等复杂情感。
E.文章从多个角度来介绍先生的故居,突出其狭小和简陋的特点。这样处理是为了表现先生孤僻、阴冷的性格。
2020-05-1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纪念刘和珍君》中的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②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在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说“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紧接着又说“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如何理解?
2020-02-1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光阴

陆蠡

我曾经想过,如若人们开始爱惜光阴,那么他的生命的积储是有—部分耗蚀的了。年青人往往不知珍惜光阴,犹如拥资巨万的富家子,他可以任意挥霍他的钱财,等到黄金垂尽便吝啬起来,而懊悔从前的浪费了。

最近的一个秋日的傍晚,我在近郊散步,我迎着苍黄的落日走过去,复背着它的光辉走回来,足踩着自己的影子。“我是牵着我的思想在散步,”我对自己说,“我是踪蹑着我的影子,看我赶不赶得过它?”我携着我的思想一同散步。它是羞怯得畏见阳光,老躲在我的影子里。使得我和它谈话,不得不偏过头去,伛偻着身子,正如一个高大的男子低头和身边的女子说话,是那么轻声地,絮絮地。

我们走着走着,不知从哪里来的一枚树叶,飘坠在我们的脚前。那样轻,怕跌碎的样子。要不是四周是那么静寂,我准不会注意。但我注意到了,我捡了起来,我试想分辨它是什么树叶?梧桐的,枫树的,还是樗栎的?但我恍若看到这不是一张树叶,分明是一张日历,一张被不可见的手扯下来的日历。这上面写着的是一个无形的字:“秋。”

“秋!”我微喟一声。

“秋,秋。”我的思想躲在我的影子里和答我。

我感到有点迟暮了。好像这个字代表一段逝去的光阴。

“逝去的光阴。”我的思想如刁钻的精灵,摸着了我的心思。

“光……阴。”这两个平声的没有低昂的字眼,在我的耳边震响。

光阴要逝去么?却借落叶通知我。我岂不曾拥有过大量的光阴,这年青人唯一的财产,一如富贾之子拥有巨资。我曾是光阴富有者。同时我也想起了两个惜阴的人。

正是这样秋暖的日子,在很早很早以前。家门前的禾场上排列着一行行的谷簟,在阳光下曝晒着田里新收割来的谷粒。芙蓉花盛开着。我坐在它的荫下,坐在一只竹箩里面——我的身子还装不满一竹箩——玩着谷堆里捉来的蚱蜢螳螂和甲虫,我玩着玩着,无意识地玩去我的光阴。祖父匆匆出去,匆匆回来,复匆匆出去,不肯有一刻休息。但是他珍惜也没有用,他仅有不多的光阴。等到他在一个悄然的夜晚,撇下我们而去时,我还不懂他为什么要离开我们,原来他把光阴用尽了。

还是在不多年以前,父亲写信给我说:“你现在长大了,应该知道光阴的可贵。听说你在学校里专爱玩,功课也不用功……”父亲也珍惜起光阴来了。大概他开始忧光阴之穷匮,遂于无意中把忧心吐露给我。在当时我不是能领会的。我仍是嫌光阴过得太慢。“今天是星期一呢!”便要发愁。“什么时候是圣诞节呢?”虽则我并不喜欢这异邦的节日。“怎样还不放假呢?”我在打算怎样过那些佳美的日子。光阴是推移得太慢了,像跛脚的鸭子。于是我用欢笑去噪逐它,把它赶得快些。正如执棰的孩子驱着鸭群,唿哨起快活的声音促紧不善于行的水禽的脚步,我曾用欢笑驱赶我的光阴。

“你曾用欢笑驱赶你的光阴。”我的思想像“回声”的化身,复述我的话。

但是很久不那么做了。竟有一次我坐在房里整半天不出去。我伏在案前,目视着阳光从桌面的一端移到另一端。我用一根尺,一只表,来计算阳光的足在我的桌面移动的速度,我观察了计算了好久。蓦然有一种感触浮起在我的脑际,我为什么干这玩意儿呢?我看见了多少次阳光从我的桌面爬过,我又多少次看见阳光从我的窗口探入,复悄悄地退出。我惯用双手交握成各种样式,遮断它的光线,把影子投在粉壁上,做出种种动物的形状,如一头羊,一只螃蟹,一只兔;或则喝一口水,朝阳光喷去,令微细的水滴把光线散成彩虹的颜色。何时使我的心变成沉重,像吝啬的老人计数他的金钱,我也在计算光阴的速度呢?我曾讥笑惜阴人之不智,终也让别人来讥笑自身么?

“你也在计算光阴的速度了。”我的思想像幸灾乐祸似的,揶揄我。

真的,我在计算光阴的速度了。我重新谛视这片叶,上面仍依稀显现着无形的字:“秋。”

另一天,从另一枝柯上,会有不可见的手扯下另一片树叶——是一张日历——那上面写的应该是另一个字:“冬!”

“冬。”我的思想似乎失去了回答的气力。

“秋,……冬。”又是两个没有低昂的平声的字眼,像一滴凉水滴进我的心胸,使我有点寒意。我不能再散步了,我携着我的思想走回家,正如那西洋妇人携着她的狗,施施归去。此后我就想起,如若人们开始爱惜光阴,那么他的生命的积储是有一部分耗蚀的了。 

(选自《陆蠡散文选》,有删节)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在描写散步的见闻时,很自然地把这种见闻转化为细腻的对话描写,体现了作者敏锐的感觉、复杂的思想,也表现了作者对时间的深刻认识。
B.陆蠡的爸爸劝他“应该知道光阴的可贵”之时,也是忧虑自己光阴穷匮之始;无奈年少的陆蠡想的却是“什么时候放假呢”,他还嫌光阴走得太慢。
C.“我曾用欢笑驱赶我的光阴。”这句话里包含了多少痛心和无奈啊。光阴是无穷无尽的,光阴又是悭吝而无情的,人总是少年轻年日,迟暮惜光辉。
D.陆蠡的《光阴》妙“喻”连珠,如作者说飘坠的树叶是“一张日历”,说光阴像“跛脚的鸭子”,说计算光阴的速度像“吝啬的老人计数他的金钱”等。
E.作者这篇文章借助诗意的联想,把议论隐含在饱含诗情的记叙和描写之中,对光阴有着沉痛的反思,这种反思将使我们更清醒地审视自己,珍爱光阴。
2019-01-04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王夫人道:“……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③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1.“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是说
A.穷困失意,懒惰愚笨
B.愚笨顽皮,不通人情世故
C.厌弃功名,否定封建正统
D.不学无术,不懂儒家经典
2.“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是说
A.独立不羁,要求个性解放
B.性格孤僻,不肯服从管教
C.桀骜不驯,追求与众不同
D.固执任性,我行我素
3.对这三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手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段都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B.②③两段都用了对偶修辞手法。
C.除对偶外,②段还用了排比、比喻。
D.③段作了反语。
2018-05-10更新 | 111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忻州二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有一种辉映叫相信

①陌生人都可以信任吗?回答的比率相差甚远,从挪威的65%到巴西的5%左右。世界银行的史蒂夫·奈克指出的:“信任是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健康的最有力的因素之一。在信任度较低的时候,个人和组织在参与经济交易时会更警惕,因而往往抑制国家经济。”

②人生或者社会最大的浪费,就是彼此都不相信!知名危机管理专家王微说:“信任也是生产力。”当彼此信任度越高,管理就越少,彼此方便,成本自然下降,工作也越愉快。

③多年前一个朋友的朋友第一次包车去西藏,路过一个小村庄,一个小女孩拦住了他们的车,问他们是不是要路过前面的某个镇子,司机说“是”,于是那女孩便让司机带上给在前方某镇子打工的哥哥1000元钱,而司机和女孩素不相识。当时我朋友的朋友震惊于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纯真,从此爱上西藏。

④想买书,店内却没老板,书友可在纸上写下购书名单,将钱自行放入钱筒中。这成为台湾“BOOKANEW”二手书店特色,成为爱书人口耳相传的诚实书店。27岁的老板认为,“爱书的人素质高,不会偷书”,且书的单价低,转卖也无法获利。信任的后果是,书友们一般多塞钱支持他。书店办得越来越好。

⑤商务部曾有个统计,我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我国每年签订约40亿份合同中,履约率只有50%。在诚信成本太高,而失信又几乎没什么成本的情况下,违约、造假、欺诈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这两年,红木古典家具市场低迷,雪上加霜的是,我的一个朋友,被遵化的一个生意伙伴“拖欠”380万货款,其实是赖账,朋友是在醉的时候跟我说,他知道,在这个骗子横行的年代,被骗是多么丢人。

⑥这就是信的代价。血淋淋、活生生的代价。没有信任,人是真的孤单!

⑦信,一个字,好贵重;如果变成两个字“相信”——互相信任,人生即可轻盈。世界最幸福国家挪威,年度人均GDP高达5.3万美元,为世界最高水平。74%的挪威人都表示其他人值得信任,这个比例为各国之最。

⑧信,是没有被污染的初心是天光,它有一种辉映,叫相信,彼此互信。纽约市的一个流浪汉ValentinE.在路上向一个企业高管Harris女士乞讨。Harris女士拿出自己的信用卡让他去买点东西,并等他回来还卡。流浪汉并没有逃之夭夭,很快把卡还给了这位慷慨的女士。流浪汉事后说,“她相信了我,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永远不会!”

⑨1984年的一天,一个66岁老头在华尔街穿着裙子和裤袜扭动腰肢翩翩起舞,惹得众人狂笑。他不是疯子,他正是刚和员工打赌输了的沃尔玛创始人老沃尔顿,他告诉人们,老板更应信守承诺。

⑩要彼此相信,得从自己守信开始。信任,是所有关系的基础,无论经商还是待人接物?


链接材料:“老人倒地扶不扶”和“困窘者街头求助帮不帮”等问题,社会上对此争论激烈。肯定方认为,应该“扶”“助”。据有关机构调查,老人倒地讹诈的现象极少,“不扶”“不助”违背文明社会“扶弱济困”的公德,“不扶”已造成的许多不良后果,也拷问着社会的良知。否定方也有“不扶”“不助”的道理。
读了本文和链接材料后,你对“信”有自己的认识,对材料中的事也有自己的看法,假使你遇到了倒地老人或者街头困窘者,你怎样对待?把你的认识看法和行动表达出来。(不少于120字)
2016-11-1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山西忻州一中高一上学期新生摸底语文试卷
9 . 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答题。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这里刻画的人物是谁?这段肖像描写中最能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一处?请指出来并简述理由。
2016-11-18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