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朱熹书院教学思想是在其躬身践行朱子理学的根柢上凝炼而成,其内涵丰富,教学成效显著,且富有鲜明特色。

朱熹书院以培养人才为宗旨,以繁荣学术为己任。学术研究是朱熹书院教育教学的基础,而书院教学又是学术研究成果得以传播的有效途径,二者相辅相成,共生互动,实现了研教一体。这是朱熹及其学派区别于当时其他学派最突出的特点。

朱熹作为书院的创建者或主持人,在书院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他与同门弟子深度探究理学、经学、史学等问题,为慕名而来的莘莘学子开坛授课,通过百家争鸣的讲会、会讲、著述等,宣传其研究成果并应用于书院的教学之中。尤其是朱熹的三次会讲打破了古代书院传统的门户之见,为不同学派在书院自由讲学开了先河,这不仅促进了书院学术研究的繁荣,也扩大了书院教学范围与影响。教学与学术并重,教学过程与研究过程相融,不仅提升了学子的学术研究能力,也有效地发挥了书院保存与传播文化的功能。浓厚的学术氛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子慕名前来求教,朱熹书院很快就成为了当时教育活动的中心和著名学者探讨学术的胜地。

朱熹认为,教学是师生互动融合的双边活动,应以学生读书穷理自学为主,教师答疑解惑引导为辅。也就是说,教学活动在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的同时,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朱熹明确指出,事事都由你自己去理会,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己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教师只是做得个引路的人,该是,点拨启迪者,需要提举纲领,引导督促学生做得个证明的人,疑难处同商量而己。因此,在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以及武夷精舍和考亭书院讲学时,朱熹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深钻细虑,读精思,立思考;另一方面又适时指点,注重对学生自学顿悟、读书穷理之法的传授,如读什么书,怎么读,如何学以致用等等。通过师生问难商榷,有疑共析,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获得真知的能力,使学生”“兼得。

朱熹认为,德育是育人之本,故将明人伦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朱熹在书院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认为教人为学就是让学生明义理、会做人,注重学子的道德完善和人格培养。朱熹说,修德是本,为要修德,故去讲学,在他看来,道德教育是知识教学的终极目的,讲学修德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手段过程与目的的问题。因此,朱熹将书院生徒所要遵循的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世之要和接物之要,都明确地制订在了《白鹿洞书院揭示》之中。朱熹还教授给学生如何修德的具体方法,如主敬、涵养、克己、格致、力行等等,这与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理念相契合。朱熹持重尊德性又不轻道问学,他认为,读书以穷理,明德以治人,只有把知识传授与品德修养相结合,将学问研究与人格完善相结合,才是真正的教育。

朱熹继承了儒家关于笃行的思想,主张书院师生在求学问道中,既要致知又要力行,知行并重。朱熹认为,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虽知行之间有所偏重,但却如车两轮,如鸟两翼,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知与行工夫须着并列,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二者皆不可偏废。朱熹总结其教学经验认为,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礼义,须反来就自身上推究,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不行而不可,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理,则所践理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意思是说,要探寻真知,最终还得落实到实践上,通过躬行,探明知识的源头活水,才能加深理解巩固新知,进入圣贤之域,即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陈超《朱熹书院教学思想特色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材料二

朱熹汲取了唐、五代至宋代书院许多有益的教学经验,在白鹿洞书院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后又经其门人后学不断加以总结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书院教学组织形式。

用现代教育的术语来分析,朱熹当时实行的书院教学指导模式,可称之为导师制,即由主讲之学者(山长、主洞、掌教等)主持书院之教学(有时还有副讲协理),在德行、道艺各方面对生徒进行全面指导。其实,导师制在我国已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私学到汉武帝时博士置弟子员以及释老二氏,都是实行导师制导师制在书院教学中则显得更为完善,导师对学生由穷理到正心、诚意、修身到处事、接物全方位指导。

白鹿洞书院尚有堂长之设,朱熹曾聘杨日新为堂长,后其门徒李燔、胡泳等相继为堂长,堂长属师长(副讲、助教)之类的职事。实际朱子聚徒往往由高弟充当助教对学生进行接引。后世兴复白鹿洞书院亦沿用此做法,有的还形成了一定规约。据《白鹿洞书院古志五种》载,清康熙间提学高璜的《经久规模议》中规定:职事:堂长,仍旧称,朱子有《请洞学堂长牒》,见《洞志》,主诱掖调和洞中学徒,尊巡行督视课业勤惰,主洞、副讲即择学徒之优者为之,不称则更易。

(李劲松《论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渊源及其教学改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书院以培养人才为宗旨,以繁荣学术为己任,既研究理学思想,也传播理学思想,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相辅相成,共生互动,很有特点。
B.朱熹在教学中强调“事事都由你自己去理会,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己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注重治学的过程体验和自主探究。
C.白鹿书院有严格的教规,要求生徒遵循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世之要和接物之要,引导生徒在“修德”过程中扎扎实实做学问。
D.白鹿洞书院继承并发展了“导师制”,还创设了“堂长”,教学组织形式较为完备,导师负责对生徒全方位指导,堂长负责对生徒进行接引。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打破了古代书院传统的“门户之见”,让不同学派在书院自由讲学,朱熹创设了书院会讲制度,推动了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带来了学术的繁荣。
B.朱熹认为真正的教育要把知识传授与品德修养结合起来、将学问研究与人格完善结合起来,以读书穷理,以明德治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明人伦”。
C.“致知”与“力行”“如车两轮,如鸟两翼”,“知与行工夫须着并列”“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这些都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
D.朱熹实行的“会讲制”与“导师制”,主要由主讲学者针对生徒个体进行诱掖调和、督视课业,是书院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发展趋于完备的具体体现。
3.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朱熹书院教学思想特色一项是(     
A.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B.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材料一主要论点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的?请简要分析。
2023-07-21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整本书阅读-简答(单) | 较易(0.85) |
名校
2 . 贾府鼎盛时,大观园里住着姑表姨表等许多亲属,而被抄家后,宝玉宝钗身边只剩下麝月一个奴婢;这表明了差序格局的什么特点?
整本书阅读-简答(单) | 适中(0.65) |
名校
3 . 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的区别有哪些?
2023-07-19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整本书阅读-简答(单) | 适中(0.65) |
名校
4 . 乡土社会的乡土性指的是什么?
2023-07-19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5 . 以下对乡土中国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变态,迁移是常态。
B.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C.乡土社会的团结是有机团结,是礼俗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
D.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的知识不及别人,而是说他们智力不及别人。
2023-07-19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国际传播是指由大众传播媒介所进行的具有特定经济、政治、文化目的的跨越国境的传播活动。中国内容国际表达是当前中国国际传播的主要特点。所谓中国内容,是指中国国际传播积极向世界介绍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教、军事、体育以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不断增加中外交流以及与中国有关的国际事务的内容。在具体报道中更加注重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国内外事务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所谓国际表达,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接受习惯、信息需求等,有针对性地设计传播形式;二是尽可能地通过国际人士、传播对象、国家人士的视角表达和解读中国内容;三是借用国际惯例和规则等对中国事务和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媒体在向世界介绍中国、展示中国良好形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和展会上,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突发事件等一系列重大国际事务的报道中,中国媒体也能很好地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的立场和观点,发出中国声音。

当然也要看到,目前中国国际传播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比如,在内容上仍是着重向世界介绍中国事务与立场、在表达上有时难免陷入以西方为主的思维范式。为了获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正确认识、消除偏见和误解,一些媒体在向世界介绍中国的过程中过分迁就和迎合西方价值标准,过于强调国际惯例、与国际接轨等,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中国国际传播的主体地位。在国际舆论格局仍然是西强我弱的背景下,中国国际传播需要更好地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努力改变国际传播中存在的碎片化、浅表化、边缘化现象,在突出中国立场和观点的基础上推动国际传播向更高层次发展。

当前,国际传播的主战场已由国内转移到海外。如何在传播中国事务之外,在对全球各类事务的传播中体现中国价值,就成为中国国际传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目前,中国国际传播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国际舆论话语权严重缺失,而争夺国际舆论话语权的关键因素是核心价值。中国国际传播要在国际舆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突出中国价值。

在新形势下,中国国际传播的内容不应限于中国事务,而应强调全球内容、中国价值,进一步放眼全球,用中国价值来审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通过对全球事务的报道传递中国价值。传播理念既体现中国立场,又体现世界眼光,强调全球利益共享与合作,更好地让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传播视野强调开放与包容,通过更高层面的议程设置与角度选择,将中国立场寓于客观报道之中,润物无声地传递中国价值,体现中国影响。

一个国家走向强盛,既取决于强大的硬实力,也取决于强大的软实力。中国要走向强盛,不仅体现在世界各地的人们愿意接受来自中国的产品,更体现在世界各地的人们愿意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认同并推崇中国价值。

(摘编自《人民日报》王庚年《中国国际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材料二:

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大挑战就在于,在多数国家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并可能对社会主义存在较深误解的世界上,怎样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故事,让其听得进听得懂,可接受能认同。

一是在落实真实立体全面上创新理念实践。党的十九大对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项具体要求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真实立体全面作为一个辩证的概念隐含着新的时代内涵。在自塑他塑的关系层面,这首先是针对西方舆论场中镜像中国与立于东方大地上的真实中国之间的偏差和反差。更充分地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就是把中华民族昂扬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崭新姿态完整地呈现在世界面前。同时,相对于没有发展起来的过去,在做好了中国事情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更具坚持实事求是的底气。真实立体全面的多维空间里包含着中国发展独有的高度复杂性。这个复杂性正是中国故事戏剧性所在。

二是在讲好制度故事上下功夫见实效。中国故事是一个快速发展、迅速崛起,有着最悠久的历史文明传统而走在一条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上的国家和民族的故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中国奇迹概括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是中国故事的主体,而对世界来说,关注点在于奇迹是怎样发生的。几十年的历史经验显示,直到最近,西方关于中国的舆论轨迹基本表现为垮台论威胁论的交替循环。但过去他们讲垮台很大程度是当真的,就是真认为中国会垮台;讲威胁比较牵强,心里未必真有多害怕。现在不同了,讲垮台讲不起来的,但讲威胁很焦虑。这可以理解为是对中国制度、中国道路的优越性和有效性的一种默认。这样的背景,为我们讲好中国制度故事提供了一种新的机遇。我们既要讲清楚中国制度与中国奇迹的关系,就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源于政治制度的成功,中国的发展优势和竞争力集中地体现在制度优势和制度竞争力上;又要讲清楚中国制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也就是中国特色世界价值的关系。

(摘编自《对外传播》周树春《自觉把握新时代国际传播的特征规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内容、国际表达”是以国外受众易接受的传播形式,用受众视角、国际惯例和规则表达和解读中国内容。
B.中国国际传播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强,主要原因是缺乏核心价值和主体地位,且西方国家掌控着国际舆论话语权。
C.中国国际传播强调“全球内容、中国价值”就是要以更加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在报道全球事务中传递中国价值。
D.西方对中国的舆论由之前“垮台论”转为如今“威胁论”,是对中国制度优越性、道路有效性的一种无奈默认。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国际舆论场“西强我弱”的格局,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中国自身在国际传播中重“自塑”、轻“他塑”的原因。
B.中国媒体正通过对重大的国内国际事件报道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中国立场和观点,传递中国价值、重塑大国形象。
C.中国国际传播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强导致国际舆论话语权严重缺失,要抢占有利的国际舆论地位,就必须突出中国价值。
D.西方舆论场“镜像中国”与“真实中国”存在较大偏差和反差的原因,是所有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偏见,立场不公正、不客观。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2012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B.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
C.记录中国乡村生活的视频博主李子柒,收获全球亿万粉丝。
D.中国在2021年2月25日宣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上的联系。
5.作为一名青年学生,你对“中国内容、国际表达”是如何理解的?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年会邀请你作交流发言,请结合材料,列出发言纲要。

附: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成立于2004年,致力于增进中外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推动国际青年领域的务实合作,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环保、创新等领域,努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青年动力。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尽管儒家和经学在汉代盛行,成人伦,助教化”“惩恶扬善被规定为从文学到绘画的广大艺术领域的现实功利职责,但汉代艺术的特点却恰恰是,它并没有受这种儒家狭隘的功利信条的束缚。刚好相反,它通过神话跟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满的形象画面,极有气魄地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有意或无意地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作为人的有机或非有机的躯体而表现着的。它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这才是汉代艺术的真正主题。

首先,你看那神仙世界,那里没有苦难的呻吟,而是愉快的渴望,是对生前死后都有永恒幸福的祈求。神仙世界不是与现实苦难相对峙的难及的彼岸,而是好像就存在于与现实人间相距不远的此岸之中。也由于此,人神杂处,人首蛇身(伏羲、女娲的形象),豹尾虎齿(《山海经》中的西王母形象)的原始神话与真实的历史故事、现实人物之纷然一堂,同时并在,就并不奇怪。汉代艺术中的神仙不再具有在现实中的威吓权势,而带着更浓厚的主观愿望的色彩。它不是如原始艺术请神灵来主宰、统治、支配人间,而是人们要到天上去参与和分享神的快乐。人间生活的兴趣不但没有因向往神仙世界而零落凋谢,相反,是更为生意盎然、生机蓬勃,使天上也充满人间的乐趣,使这个神的世界也那么稚气天真。它不是神对人的征服,而是人对神的征服。神在这里还没有作为异己的对象和力量,而是人及人间生活的直接伸延。

其次,与向往神仙相交织并列的,是对现实世间的津津玩味和充分肯定。它一方面通过宣扬儒家教义和历史故事——表彰孝子、义士、圣君、贤相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更通过对世俗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多种描绘表现出来。如果说,神仙幻想是主体,那么它们便构成了汉代艺术的双翼。汉石刻中,历史故事非常之多。例如,周公辅成王”“荆轲刺秦王”“管仲射桓公”“狗咬赵盾”“蔺相如完璧归赵”“高祖斩蛇”“鸿门宴,各种历史人物,从孔子到老莱子,从义士到烈女,从远古历史到近代人物……无不品类齐全,应有尽有。其中,激情性、戏剧性的行为,人物和场景(例如行刺),更是艺术家兴趣和意念所在。所以,尽管道德说教、儒学信条已浸入画廊,却仍然难以掩盖那股根柢深厚异常充沛的浪漫激情。

黑格尔《美学》曾说十七世纪荷兰小画派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和细节——例如一些很普通的房间、器皿、人物等等各种场景和细节作那样津津玩味的精心描述,表现了荷兰人民对自己日常生活的热情和爱恋,对自己征服自然(海洋)的斗争的肯定和歌颂,因之在平凡中有伟大。汉代艺术对现实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场合、情景、人物、对象甚至许多异常一般的东西,反射出一种积极的对世间生活的全面关注和肯定。只有对世间生活怀有热情和肯定,并希望这种生活继续延续和保存,才可能使其艺术对现实的一切怀有极大兴趣去描绘,去欣赏,去表现。汉代艺术中如此丰富众多的题材和对象,比起荷兰小画派来,它们的力量、气魄、价值和主题等艺术世界的规模要更为宏伟巨大。因为这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第一次得到高度集中统一的强盛帝国的繁荣时期的艺术。辽阔的现实图景、悠久的历史传统、邈远的神话幻想的结合,在一个琳琅满目、五色斑斓的形象系列中,强有力地表现了人对物质世界和自然对象的征服主题。这就是汉代艺术的特征本色。

(摘编自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有删改)

材料二:

从中国艺术发展史的角度看,汉代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座高峰。

刘汉王朝不仅是新生的充满活力的大型中央集权制国家,同时也是正处于上升阶段的雄心勃勃的地主阶级统治的时代,受时代精神的影响,西汉中期以后的艺术作品,往往表现出一种昂扬向上、豪迈奔放、雄浑有力的气势。它们把远古传统的原始活力和野性充分地保存和延续下来,这一点不但表现在主题的庞杂上,而且也表现在运动、气势和古拙的艺术风格上。常任侠先生四十年代所作《重庆附近发现之汉代崖墓与石阙研究》一文,引法国人色伽兰论汉画:汉朝为强健战斗生气活泼之皇朝,其艺术之特征亦同,即在造墓艺术之中,从未稍露死丧之意。其特征即在其威猛常用动物表现之。汉代大兽姑不论其种类如何,尽为长身之兽,胸大腰耸,筋力呈现,大致以牡类体状居多……各种兽畜,互相追逐,互相战斗,生动之状,虽在墓所亦然。

汉代的艺术作品风格朴素、雄浑奔放。构图上既能表达繁复而又富于韵律的巨幅画面,也善于处理某一主题所需的小型画幅。创作者经常抓取历史故事矛盾冲突的高潮,并且善于运用必要的景物以交待特定的环境,人物之间的呼应关系也处理得非常出色。

由画像石、画像砖以及瓦当等反映出的汉代艺术尽管粗重笨拙,却心胸开阔、气派雄沉,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那种庞杂的主题,是后代艺术难以企及的。

(摘编自郭红梅《汉画像石、画像砖浅析》,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艺术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剔除艺术现实的功利职责,表现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
B.现实人物走入神仙世界,神仙带着人的主观愿望,这使得汉代神仙世界充溢着人间气息。
C.汉代艺术家将自己的兴趣和意念融入艺术创造中,使其艺术作品洋溢着鲜明的浪漫激情。
D.汉代国势强盛,与十七世纪荷兰小画派相比,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的规模更宏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创造一旦掺入现实功利性,就会使之失去艺术世界的缤纷色彩,艺术世界难以表现人的意愿,就成为脱离人的世界的彼岸。
B.在汉代创造的艺术中,神仙世界充满人间生活乐趣,人神杂处,神话与现实并存,从形象到兴趣堪称人以及人间生活的伸延。
C.对儒家教义和历史故事进行艺术改造,让世俗生活和自然环境融入艺术的神仙世界,既符合贵族阶层的需要,又具有幻想色彩。
D.艺术家因为怀有对世间生活的热情与肯定,必然能潜心观察普通的人、事、物,必然能创作出鸿篇巨制、平凡却伟大的艺术作品。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材料一的论据的一项是(     
A.“其土则丹青赭垩,雌黄白坩,锡碧金银,众色炫耀,照烂龙鳞。”(《子虚赋》)
B.“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孔雀东南飞》)
C.“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绿偿债主,孝心动苍穹。”(《董永卖身葬父》
D.“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黄帝内经》)
4.两则材料分别援引黑格尔与色伽兰的画论,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5.两则材料都阐述了汉代艺术的特征,请简要分析二者在汉代艺术特征认知上的异同。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了唐传奇,创作才真正进入自觉与成熟阶段。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说:“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不仅道出了唐传奇的创作背景,更是精准地概括了它的文体特征与艺术特色。特别是诗意笔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化风格,使作品洋溢着诗的审美意蕴。

人物形象塑造的“诗笔”运用

虚实相生是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这种“诗笔”移植到唐传奇的写作中,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唐传奇塑造人物,通常是截取其重要生活片断,而把另外一些内容省略,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想象。如沈既济《任氏传》描写任氏,仅有“容色姝丽”四字正面叙写,但其美貌却如在目前,原因就在于作者全从侧面烘托,从虚处着笔,先写郑六一见钟情、不能自已;又写韦盎派遣家僮秘密察看之后两人的一段对话,先问之“容若何”,家僮答之“奇怪也!天下未尝见之矣”,简单的一问一答,让任氏的绝美之姿跃然纸上。

这些铺叙,全从虚处落笔,由虚入实,这正是诗歌意象创造中的虚实相生之法。其他像《莺莺传》《无双传》《虬髯客传》等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都充分利用了虚实相生之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刀。

叙事节奏的“诗笔”推动

古代诗歌长于抒情,但不排斥叙事,它在叙事上讲究取舍剪裁,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策略。这样的“诗笔”体现在唐传奇的写作中,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独特的叙事节奏与韵律。

具体说来,一是注重情境的塑造,突显人物的性格特征,演绎人物的不同命运。

如李朝威的《柳毅传》,当宫中得知龙女的遭遇后“皆恸哭”,洞庭君听了非常惊慌,赶紧告诉左右的人:“疾告宫中,无使有声,恐钱塘所知。”钱塘君还没出场,其性格已宛然可见。接着写钱塘君离去,“语未毕,而大声忽发,天坼地裂……乃擘青天而飞去”。文辞华艳,极尽铺排,创设了一种惊心动魄的情境,有力烘托了钱塘君的勇猛。

二是通过空间的交错与转换,创造出一种有别于历史叙事的节奏美。比如《霍小玉传》,故事情节波澜起伏,高潮迭起。但其情节的组织和推进既非建立在线性时间链条上,也不是建立在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基础上,而是借助空间的交错与转换,在平行化的不同空间背景上,演绎人物不同的命运遭际,从而完成小说叙事的时空转化。

含蓄情感的“诗笔”表达

唐传奇中“诗笔”的运用,同样体现出含蓄蕴藉的艺术追求。不论是小说中人物的痴情,还是创作主体的情思,都不是直露式的宣泄,而是充分体现出诗歌抒情的含蓄蕴藉之美。

如李景亮《李章武传》对人鬼之恋的描写,感情真挚,催人泪下。比如王氏鬼魂与李章武相会之际的一系列动作语言描写,极力烘托出王氏真挚热烈的感情。“与章武连臂出门,仰望天汉,遂呜咽悲怨。”“连臂”可见依依不舍,“呜咽”正显悲情难抑。

用字不多,却言简意丰,含无尽的悲情于举手投足之间,读来让人悲不自胜。这样的含蓄之美正是“诗笔”艺术特色的体现。

除了小说中的人物情感,作者主观情思的表达也往往十分含蓄。比如皇甫枚的《王知古》对张直方残暴跋扈的刻画,采用了夸张的笔法,“洛阳四旁翥者走者,见皆识之,必群噪长嗥而去”,鸟兽尚且如此惊惧,人民的水深火热也就可想而知。作者对张直方没有任何直接的评判,但其感情态度显而易见,批判的锋芒因“诗笔”的运用而更显犀利深刻。

总之,“诗笔”的运用,使唐传奇呈现出明显的诗化特征,而这一点是传奇小说最为独特的审美特征之一,并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摘编自韩伟《唐传奇中的诗意笔法》)

材料二:

唐传奇中的所谓“诗笔”叙事,是指以诗歌穿插于小说叙事过程中,或对叙事活动进行干预,或成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或进行环境氛围的渲染、情感抒发等,具有很大的叙事作用。

在很多传奇作品中,诗歌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游仙窟》中,人物对话皆由酒令诗来完成,男女主人公以诗歌答问,而故事的情节也在这一唱一答中,不断向前推进。诗歌还常成为塑造人物的手段。如《莺莺传》末尾,莺莺赋诗赠张生,自叙别后为君消瘦,容颜憔悴,而今却又羞见张生,复劝张生:“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用情至深却为情所伤又无可奈何的悲剧人物形象立现纸上。诗歌的嵌入为唐传奇塑造了一批才情容貌俱佳、情感细腻丰富的人物形象。唐传奇中环境氛围的渲染也常借助诗歌来完成。《陈季卿》一文中,书生陈季卿归乡途中吟道:“霜钟鸣时夕风急,乱鸦又望寒林集。此时辍棹悲且吟,独向连花一峰立。”以诗写眼前所见之景物,这在客观上增强了唐传奇的艺术表现力。

(摘编自石月清《唐传奇中的“诗笔”叙事简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小说发展到唐传奇,开始运用诗意笔法,形成独特的诗化风格,推动创作走向了自觉与成熟。
B.《任氏传》《莺莺传》《无双传》等作品,都使用了虚实相生之法塑造人物形象,使其生动,个性鲜明。
C.有些唐传奇善于借助空间的交错与转换创造叙事的节奏美,《霍小玉传》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D.在作品中穿插诗歌,对于塑造人物、渲染环境等作用很大,这是唐传奇“诗笔”手法运用的形式之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赵彦卫认为唐传奇中“可见史才、诗笔、议论”,由此可推知,李朝威在《柳毅传》中描写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B.《任氏传》中韦鉴与家僮对话的描写,《柳毅传》中“洞庭君听了非常惊慌”的描写,都属于侧面烘托,是虚实相生之法中“虚”的部分。
C.在小说创作中,作者不宜有直露式的宣泄,所以唐传奇中的人物情感和作者主观情思的表达,都体现出诗歌抒情的含蓄蕴藉之美。
D.《陈季卿》一文借助诗歌来渲染作品中的环境氛围,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若换成其他方式进行景物描写,则不能取得理想效果。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云麓漫钞》之语,指出唐传奇“文备众体”的特点,旨在引出其所运用的诗意笔法。
B.文章通过举多个例子,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诗笔”的运用形成了唐传奇独特的诗化风格。
C.文章在举例子时,常常边叙写事例,边进行评述,这使其“诗意笔法”得到准确阐释。
D.文章整体呈“总一分一总”的结构,主体部分则从形象、叙事、抒情等方面层层递进加以论述。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唐传奇中的“诗笔”,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具体分析。
5.请结合两则材料,对下面这篇唐传奇的“诗笔”的运用作简要赏析。

博陵崔护,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彼此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还。崔亦眷盼而归。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锁扃之。崔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数日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岂非君杀之耶!”又持崔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父大喜,遂以女妻之。

(《崔护》)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一面题起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儿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撤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的。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的内核。当时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件、人物、对话才是正文,而与情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闻文。然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里现个性的,常常是有诗为证地铺张一番,而这一番景语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写景的成语化表现了对情节迫切而焦急的渴求心态,表现了对情节的重视之下对情绪的忽略。《红楼梦》也很少写景,在许多现代作家肯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小说中虽然也有写景的地方,但都是笼统的成语:“当时街坊上家家萧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第一回)”到了太虚幻境这样的仙境,本该有所渲染,但曹雪芹也同样用成语交待过去了: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第五回)”可见这位伟大的作家对于写景是多么的不习惯。

《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

(摘编自李书磊《<红楼>景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材料三可看出传统小说的景语缺少个性,因而可以置换到任何其他一部小说中。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儿、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
4.请试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材料二的文本特点。
5.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与传统小说在景物描写上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3-04-06更新 | 576次组卷 | 19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桥东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

大量的各类历史文物遗存,启示我们去认识敦煌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佛教在古代敦煌宗教文化中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佛教文化的昌盛,不仅体现在中国大乘佛教的各个主要思想宗派的相互促进和发展,传译、抄写佛经以及开窟造像、举行法会等正统的宗教活动的频繁和规模,也体现在敦煌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岁时节庆和娱乐活动中所反映的几乎无时、无处不在的佛教文化印迹。同时,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也以它所特有的根深蒂固的多神崇拜的思想方法存在于古代敦煌。另外,其他外来宗教如祆教、摩尼教、景教和伊斯兰教等,也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圈内畅行其道。敦煌文化这一现象的价值在于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和睦相处。

敦煌文献中还有大量非汉语文献,许多是已经消失的死语言,如回鹘文、于阗文和粟特文等。这些文献对于相关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自不待言,其与汉文文献以及多种宗教的共处、交流本身,展示了敦煌文化的自信、自由、开放和包容并蓄的特点。在这样文化基础上的文化昌盛和博大精深,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文化昌盛的因果逻辑,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和价值取向,应该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敦煌文学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世文人诗文的抄本,属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正统文学作品;一类是以讲经文、变文、词文、话本、缘起故事、俗赋、曲子词、白话诗等为代表的俗文学作品。特定意义上的敦煌文学显然是指敦煌特有的俗文学,它鲜活、明快,具有浓郁的宗教、生活气息。鸿篇巨制《维摩诘经讲经文》,已经孕育了后代章回体白话小说的雏形。

敦煌的文学艺术体现着兼收并蓄、自信创新的恢弘气度。敦煌壁画题材极为丰富,壁画绘制积极汲取相应时代最先进的绘画技法和理念,于线条和色彩的腾转挪移中紧扣时代脉搏,深涵经义意蕴,致使画作美不胜收。在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代中原画家作品大都失传的今天,敦煌壁画就成为我们认识中古时代中国绘画史的重要依据。在南北朝时期,传自西域的画法逐渐被中国的画家所吸收,画史记载北齐画家曹仲达画人物衣纹稠叠如出水之状,被称为曹衣出水。南朝张僧繇曾采用凹凸法在南京一乘寺绘制壁画。曹、张的画法正是传自印度和西域的画法,在敦煌早期壁画中十分流行。其中展现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我们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支撑。

(摘编自樊锦诗《保护传承敦煌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在敦煌宗教文化中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敦煌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深受其影响。
B.敦煌文献中的大量非汉语文献,因为属于“死语言”,对于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很大。
C.“敦煌文学”中的俗文学包括讲经文、变文、词文、话本等多种体裁,极具研究价值。
D.曹仲达的“曹衣出水”和张僧繇的“凹凸法”,都属于最先进的绘画技法和理念。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述结构,具体分析了敦煌文化中蕴含的精神财富。
B.文章以习总书记讲话开篇,同时作为全文的中心观点,既高屋建瓴又提纲挈领。
C.文章第四段举出《维摩诘经讲经文》,旨在论证敦煌文学有兼收并蓄自信创新的恢宏气度。
D.文章基于“古为今用”的逻辑前提,从“文物遗存”“文献”“文学艺术作品”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敦煌,各种宗教都大体和睦相处,表现了敦煌文化自信自由、包容并蓄的特点。
B.敦煌曲子词属于特定意义上的“敦煌文学”,与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作品没有关系。
C.因为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代中原画家作品大都失传,敦煌壁画更显珍贵。
D.我们进行今天的文化建设,应该认真总结发扬古代敦煌的经验,扩大国际文化交流。
2023-03-16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石狮市永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