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里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素有诗仙之誉,在我国各代浩若星辰的诗人中独树一帜,其篇篇旷世之作跨越千年而不衰,拥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李白最具历史魅力的就是其自由精神的发散,其自由精神本质的美令后世叹为观止。他所展现的那种自由精神的美只属于他一个人,使他成为文学历史中神一般不可逾越的存在。

李白的自由精神与其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他一生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其思想存在复杂性。其人生的不同时期,受不同思想的影响,与他本身豪放不羁、自由不拘、高傲不屈、浪漫不已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也与他所生活的盛唐时代思想自由、兼容并蓄有所关联。他的性格与他的思想相辅相成,二者与他的自由精神本质共生,互相建构,成就了一个千古无二的李白。

李白一生都受政治理想的牵引,一生都未曾放弃建功报国的政治目标,他对仕途的执着也是他一生矛盾思想的关键,而这种思想受儒家思想影响极大。儒家思想中积极入世、施仁政、爱民等主张都是李白一生所追求的,他有着强烈的济世救国之心,在腐败的政治面前坚守仁义正道,同情在黑暗政治统治下受苦受难的普通民众,为他们愤慨,为他们不平,对他们寄寓深刻的同情,等等。他这方面的思想在他的众多作品中也均有所体现,他道:仲尼七十说,历聘莫见收。鲁连逃千金,珪组岂可酬。时哉苟不会,草木为我俦。他的政治追求,是以孔子、鲁仲连为榜样的,游历各地,寻找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他性格极具浪漫,当然这也与儒家思想的浪漫不乏联系,天生不爱拘束,也不屑权财,这样的性格驱使他只能采取类似周游探访的方式去实现他的政治抱负。而这种游历又造就了他对儒家入世思想的深入汲取,内化为他自己的济世精神,造就了他对政治理想的执着。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既失望又保持期望,意欲能有机会济天下,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这部分思想也是他自由精神联系现实最密切的思想部分。 但另一方面,李白也颇有些离经叛道的思想行径,这里也体现着李白思想的矛盾性,他敬慕孔子:西过获麟台,为我吊孔丘。又道: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蔑视先贤:尧舜之事不足惊,自馀嚣嚣直可轻。对孔子嘲讽,对儒家所崇的圣贤不屑,倒是十分符合李白的性格特点,符合他跳跃的思想行径,也是他自由精神的突出点:一方面深入世俗,另一方面又跳脱出世俗思想的条框,在现实思想与升华后的个性思想之间穿梭自如。正是这种矛盾,成就了李白独特的自由精神特质,也给予他自由精神生长的空间。

李白在很小的时候即受任侠思想影响,侠义思想也贯穿他的一生。青少年时期的李白就十分仰慕那些著名侠客,并且因这种热爱而深谙剑术,他豪放潇洒的性格特点或与这种任侠思想颇有联系,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 其任侠思想可见一斑。他的侠义风范也展现在他一生的方方面面,从遭流放时高歌大笑出关去,对达官显贵不屑一顾,戏万乘若僚友,到张狂地等待天子玄宗御手调羹以饭之,令当朝红人高力士为己脱靴,又有仗义疏财、助人为乐的侠气,千金散尽还复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等。他的侠义思想可以说是交错在他复杂思想中又难以忽视的一部分。这种旷达与豪放的思想也是支持他从现实中脱离升华出来,随意穿梭自由精神境界的关键。

道家思想是李白一生思想的主流,不似对儒家思想那样有所崇又有所贬,李白对道家思想可以说是全盘接收,当然,这也是造就他出世与入世思想矛盾之源。他飘逸洒脱、不拘一格、狂放不羁的性格也是道家思想的外化表现,唐朝李氏尊道家鼻祖老子为宗,对道教大加倡导与宣传,也是李白受道家影响至深的社会因素。李白在漫游期纵情山水时,对自然表达无限的热爱与尊崇,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与自然融为一体,达物我合一之境界,将自己的思想精神放任于完全自由的境地,超脱尘世而悠然自得,其出世的倾向也有所寻觅。 另一方面,与入世相联系,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主张功成身退的激流勇退的精神,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体现。此外,李白求经访道,乐此不疲,寻仙觅天,津津有味,时常梦中访仙境,见仙人,也是他飘逸灵越的思想的表现,即受道家思想影响至深。对道家思想的尊崇使他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矛盾不已,如同他一生中的众多矛盾一样,铸就了他独特的处世之道,不屑名利与财富,追求自由,驰骋在自然中,却又不随波逐流,心系天下苍生,从而推动他成就其自由精神。

集众多矛盾于一身的李白,既对自由精神进行了最全面的阐释,又成就了属于他自己的自由精神,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自由精神的本质,正是他这一生传奇色彩的颜料,他的这种自由精神无法复制,甚至无法效仿,我们也不可能真正去穷极探索,只能作为局外人去欣赏这种超脱的、独一无二的自由精神。这种自由精神像一件远古流传的极美工艺,看不见,摸不到,但其无尽的魅力却使人回味无穷。

(摘编自纪聪聪等《浅论李白的自由精神》,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外化表现为他具有飘逸洒脱、不拘一格、狂放不羁的性格。
B.李白是盛唐诗坛里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其自由精神的发散是他最具历史魅力的地方。
C.李白的自由精神与他一生所受的各种思想有关,也与盛唐时代的社会风气有关。
D.李白追求儒家思想中积极入世、施仁政、爱民等主张,但有时也会嘲讽孔子、蔑视先贤。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豪放潇洒来源于任侠思想,由于热爱、仰慕那些著名侠客,他深谙剑术,所以具有了侠义风范。
B.李白的性格、思想与他的自由精神本质共生,互相建构,展现出独属于他一个人的自由精神。
C.李白的思想具有矛盾性,他不爱拘束,也不屑权财名利,但又执着于政治理想,心系天下苍生,想要建功报国。
D.李白在纵情山水时,能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超脱尘世,反映出他出世的倾向。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C.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4.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特点。
5.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展现出的李白的思想。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家书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鲜活文本,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铺一张白纸、修一方尺牍,是我国古代文人表露心绪的常用形式;展一方徽宣、写一帧信札,是我国传统士子寄寓乡愁的有效渠道。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目断鳞鸿,这样的文化传统代代相因,融入百姓生活,升华为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维度——家书文化,沉积为融亲情、乡情、友情于一体的独特民族文化现象。

在我国传统社会,家书是传递情愫和信息的基本途径。无论人在何处,修一封家书、报一句平安,就可化解千里之外亲人的担忧挂牵,令其安心。特别是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家书的价值尤显珍贵。当今社会,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覆盖全球,人们只需轻点手机屏幕,便可诉说心曲、互道衷肠。这样一来,传统家书日渐式微,家书文化面临衰败消亡的严峻考验。诚然,互联网实用又快捷,打破了家人亲友间的空间阻隔,缩短了时间长度,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亲情友情都可通过键盘敲打出来。一些社会学家认为,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降低了家人亲友交往的质量和品位,应警觉和预防网络对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稀释和削减。

优秀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当今时代,人们既需要现代网络的迅疾和轻灵,又需要高雅文化的温润和熏陶。通过网络隔空进行的对话沟通,无论如何都显得文化底蕴不足。昔日尺牍信札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都被程式化的简单符号代替;而这些网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便其中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人类社会的进步既体现在科技方面,也体现在人文领域。如果只重视科技而忽视人文,将危及人类经过长久辛劳累积起来的智慧成果。世界上许多优秀文化消失的教训告诫人们,现在应警惕和防范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断层。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纸质书信早已淡出很多人的视野,而对很多“90后”“00后”来说,家书无疑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家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成为尘封的话题和遥远的回忆。家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网络无法替代的,应慎终追远,固本强基,在全社会积极倡导手写家书,让笔墨文字所蕴含的温情暖意抚慰疲惫而躁动的都市心灵,让家书文化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坚持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使家书文化在信息时代延续下去并融入百姓生活。

(选自刘金祥《让家书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有删改)

材料二:

以“真善美”为思想内核的家书,不仅让收信人重新观照自己,也鼓舞其他鉴赏者以美的理想和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的生活,这就是家书表现出的审美功用。

家书价值的多元性首先表现在家书的认知功能,鉴赏者能够通过某些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家书来自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封家书总是会带有时代的印记,家书写作过程中,常常涉及身边的真实事件。由于家书是家人间的温情话语,它的认知价值,又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更重要的是,它温馨智慧的家常话语,可以启发鉴赏者在家庭情感辐射的小天地内,去探索人类世界大生活的奥秘,思考生命的意义甚至体悟宇宙人生。

除了具有启迪特色的认知价值,家书还有审美教育价值。家书作品所涵盖的对象本身,因其“著我”要求而倾注了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表现出作者的审美取向。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包围着家书传递的信息。当鉴赏者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受到感化和熏陶时,家书的教育价值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因而家书的“教育”可以说成“教化”,“化”便是荀子“化性起伪”中的化,我国的传统教育的精髓向来是“化”胜于“教”的。在这个过程中,鉴赏主体与创作主体通过家书这一审美中介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这种共鸣不是“臭味相投”的低俗认同的话,壮美或优美的思想情感便成为审美情感的旋律,家书因之实现了使鉴赏主体情感“净化”或灵魂“升华”的功能。

家书鉴赏之中的“赏玩”,则是侧重于家书的娱乐价值。中国传统家书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载体,那些写在各式信笺上的蝇头小楷和遵从着长幼礼仪的书信格式,都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感受。即使是信封的设计与信纸的折叠,也是丰富多彩的,如伊犁人民出版社的《书信折纸基础》一书中,介绍了91种信封和信纸的折法,让人享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染下的一场视觉盛宴。不论是对家书书法、工艺的赏玩还是对家书故事的聆听,都可以触摸不同历史时空的鲜活容颜。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肯定了

“诗”价值的多元性,家书亦是如此。家书对于人们的意义不是单一的信息授受,也不是单纯的伦理说教,它以审美价值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家书作为书信文学、作为艺术文化,对人的审美功用是立体的、综合的,它的终极审美目标在于通过对家庭范围内人性美的讴歌,造就审美主体完整的个性。

(选自《家书的审美价值》,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那些用以表露心绪、寄寓乡愁的感染力极强的家书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西方人称为“最温柔的艺术”。
B.家书是一种文本形式、一种传递情愫和信息的重要方式,更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这些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
C.世界上许多优秀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消失了,这告诫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
D.与传统书信相比,网络交流充斥着程式化的简单符号,文化底蕴明显不足,所以我们应倡导年轻人少用网络与人交流,而多用手写书信来传达温情暖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看,“鱼传尺素”“当忆雁书归”“鳞鸿凭谁寄”这些诗句中的“尺素”“雁书”“鳞鸿”都是书信的别名。
B.从创作上看,家书与诗歌等艺术作品有共通之处;从欣赏上看,家书有着诗歌所不具备的历史和伦理上的价值。
C.从家书的内容到家书的形式,甚至家书信纸的折法,都有值得鉴赏之处,其蕴含的文化和艺术具有丰富的审美功能。
D.家书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文化作品,其历史悠久、意蕴丰富,可雅俗共赏,传承家书文化具有深远的时代发展意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所说的“家书的审美功用”的一项是(     
A.1947年九月,毛泽东主席写给毛岸英的家书,行草书风,堪称书法艺术精品,透过它我们可以领略世纪伟人的书法成就。
B.读者通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能感受到家书在战乱年代的珍贵价值和它带给离乡者的莫大慰藉。
C.林觉民的《与妻书》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
D.范仲淹在家书《告诸子及弟侄》中对子侄的谆谆教导如“当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等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仍有其积极的意义。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同志用大气磅礴的诗句,讴歌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85年前,红军指战员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壮举,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筑起了巍峨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要自觉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意气风发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在长征最艰难时,许多人不知道部队明天要开拔到哪里、最终将落脚何处,但红军指战员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跟党走就是跟着理想信念走,就是向着光明的前途走。长征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没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如今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理想信念不能动摇、精神支柱不能缺少。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始终听党话、跟党走,才能心有定力、行有动力,在新长征中续写新荣光。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初心的力量。“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习主席曾引用徐解秀老人的话,道出了党同人民的鱼水深情,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正是因为党和人民军队坚守初心使命,人民群众才给我们以全力的支持拥护。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要紧紧依靠人民,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心一意为了人民、矢志不渝造福人民,就能永远赢得人民支持拥护,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坚韧的力量。在原第13集团军军史馆里,有一件“半截皮带”的展品,说的是三过草地的一个班早已断粮断炊,不得不把身上的皮带拿来充饥。战士周广才忍不住攥紧剩下的最后半截皮带,含着泪说“同志们,我们把它留作纪念,带着它见毛主席吧!”衣衫褴褛、忍饥挨饿,敌人围追堵截,高山终年积雪,草地沼泽遍布……这些都考验着他们的意志,锻造着军人的血性与担当。不管战争形态如何变化,战争的主体还是人,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永不过时。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要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革命意志,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以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智慧的力量。遵义会议之后,我军重新回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一战争指导原则上,重新回到“十六字诀”这一战法运用上,才有了牵着敌人鼻子走的战略主动,才有了“四渡赤水”的经典战例,才有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后来,正是依靠具有我军特色的作战思想和战法,我们一路披荆斩棘,赢得了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创新发展作战理论、作战思想和破敌之法,如此才能掌握制胜先机,打赢未来战争。

“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这样的唤醒跨越时空,让我们至今仍能听到长征的呼唤,感受到理想的崇高、精神的伟力。新的征途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意志品质,就能迈过一道道沟坎,沿着革命先辈开辟的道路继续坚定地走下去,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节选自何东平《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材料二:

进入黄土高原以来,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一直尾追我们。到了吴起镇,他们更是追而不舍。还有鲁大昌,我们在腊子口交过手的这个手下败将也匆赶来了,妄图报复。

经过甘南急行数百里的红军部队,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区,极需休整。但是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决定,给敌人一次沉重的打击。毛主席亲自指挥了这一仗。

这是十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地。

八时整,我们埋伏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王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霎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脚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

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节选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的诗句“万水千山只等闲”,既写出了红军长征路程之遥,又表现了红军蔑视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B.周广才宁冒饿死的危险也要留下“半截皮带”,是因为其身上有着无比坚韧的精神力量,而且想把它作为纪念。
C.遵义会议后,红军抛弃了从前一直过于死板的战争指导原则,变得十分灵活,于是有了“四渡赤水”的经典战例。
D.马鸿逵和马鸿宾的骑兵、鲁大昌的国民党军尾追红军而来,结果在吴起镇一带遭到了中央红军的沉重打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长征最艰难的时期,除了指战员,许多红军战士不知道最终会在陕北落脚,但他们有着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B.对于“什么是共产党”,徐解秀老人没有下定义,而是用具体行为进行生动解说,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C.材料一画线处“敌人围追堵截……遍布”形成排比,以雄浑的气势、铿锵的语调表现了红军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
D.毛泽东指挥红军借伏击战以少胜多打败追敌,生动阐释了什么是制胜先机、争取主动的战争智慧。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有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大国工匠高凤林,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他都予以拒绝。
B.广西扶贫干部黄文秀在汽车里程表显示出两万五千的数据时,在微信中写道:“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
C.我们要讲好长征故事,把伟大的长征精神,通过不同的形式,讲述给更多人听,让它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D.河南发生洪灾后,郑州优秀党员彭峰抗洪中连续工作3天2夜,在跳入塌方处、关闭供水阀门时,体力不支牺牲。
4.两则材料都表达了对长征精神的赞颂,但表达方式不一样,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5.对于吴起镇战斗,杨成武没有过多地对战士们进行动作、语言、肖像等细节描写,为什么?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年,许多优秀剧目被重新整理排演。许多年未见于舞台的本戏、折子戏等得以被挖掘,重现于世人面前,例如“新捏”成的昆曲《桃花扇》、京剧武戏《朝金顶》等。但是有些剧种的剧目丧失了原有的野气以及应有的烟火气、市井气。一味追求雅致及“诗意”的倾向在当前戏曲界极为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剧种的“失味”:草根味、民间性、世俗性消失,地方文化特点不突出,剧种同质化或泛剧种化、泛戏曲化的倾向严重。

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对于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不少剧作家试图做到雅俗共赏,但要实现雅俗共赏太难了,便索性往“雅”的方向走。而掌舵全剧的导演多是高级知识分子,一旦偏好雅致,剧目的样式也就被决定了。对剧目的大投入也是一个原因,若舞美精致华丽,其他部门自然予以配合,形成统一风格。而根本的,在于“雅高于俗”的心理:戏剧工作者在创作辅导与推进传承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渗入了精英文化意识。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文人趣味偏雅好雅,另一方面也是多年来国内一些专家热衷于引进精英主义经典理论的结果。他们往往视戏剧戏曲为高雅艺术,并将之等级位阶化。这种等级划分,恰恰阻碍了戏曲的民间化、大众化,也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我们的很多戏剧工作者应辨清“唯美主义”与“伪美主义”,摒弃双重标准,不能在理论上对戏曲美学、雅与俗的内涵很清楚,但在实践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一味追求剧目的雅化。

(摘编自《中国文化报》方李珍《警惕当下剧种的“雅化”现象》)

材料二:

在戏曲辉煌的年代,看戏是人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在给民众持续带来欢乐的过程中,戏曲也实现了自身的大众化。秦华生认为,近几十年来,戏曲之所以逐渐萎缩,虽然跟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有关,但就戏曲自身而言,娱乐性减弱,跟观众的互动也越来越少,导致了戏曲越来越曲高和寡,脱离民众。“观众花钱买票进戏园子,首先是找乐子的,而不是花钱去接受说教的。”

新媒体为丰富戏曲的娱乐性提供了手段和路径。比如,越来越多戏曲人开始在网上直播,用全新的方式表演传统戏曲。像酷狗直播平台的主播庄妃,本是粤剧演员出身,擅长粤剧、京剧、川剧等传统艺术。入驻酷狗直播后,庄妃将网络直播特效与戏曲结合在一起改编莲花手舞,并在戏曲表演中穿插粤语说唱,让传统戏曲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和追捧。

戏曲也开始跨界进入网游、手游,把戏曲的娱乐性往前推进了一大步。比如,武侠手游《楚留香》携手浙江昆剧团,将昆曲戏服“穿”到了游戏中人物的身上:成年女性款式色调温婉柔美,发饰点翠精美动人,上身后应了那句“如花美眷”;成年男性款式色调清雅宜人,剪裁潇洒飘逸,体现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气质。除了服装,昆曲风格的宅邸家具等也被植入游戏中,很多从未接触过昆曲的青少年,却通过游戏认识了“木兰花·桌”“木兰花·椅”与木质雕花屏风“锁南枝·杂”。

(摘编自“人民网”韩业庭《新媒体为戏曲搭好传承舞台》)

材料三:

从中西戏剧形成可以看出,西方戏剧产生于祭祀,是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始终带有宗教色彩。宗教仪式是庄严肃穆的,参加宗教仪式的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赞颂神的伟大,在观看表现神的伟绩的戏剧时,同样怀着崇敬的心情。这时,戏剧演出处在一种精神上的高位置,观众处在一种精神上的低位置,观众的心态视角是仰视的。后来的戏剧虽然脱离了祭祀的宗教气氛,但这种仰视的心态视角却带着祭祀仪式的痕迹保留了下来。

中国戏曲的形成过程是多种娱乐样式的综合。宗教祭祀仪式对它的形成影响并不大,相对于西方戏剧的形成渊源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娱乐手段,而且,它对多种娱乐手段综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娱乐性加强的过程。人们去瓦肆看戏就是为了娱乐,自然在心理上处在高位置,去俯视处在低位置的戏曲。此后,戏曲走向富贵人家宴请宾朋的堂会,走向农村集市庙会的庙台,走向农村庆丰收的草台,它的观众都是怀着喜洋洋的轻松心情去俯视它。后来的戏曲中也有具有宗教意味的神仙道化剧,但它完全没有西方戏剧初期庄严神圣的宗教氛围。

(摘编自《当代戏剧》张宜昂《俯视与仰视——谈中西戏剧观众心态视角差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整理改编传统剧目时,应该处理好雅与俗的关系,不能因为戏曲是高雅艺术,就淡化戏曲的民间化、大众化等特点。
B.很多的戏剧工作者在理论上对戏曲美学、雅与俗的内涵不清楚,拥有双重标准,以致在实践中一味追求剧目的雅化。
C.戏曲在过去之所以辉煌,是因为看戏是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当代戏曲之所以衰落,是因为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
D.因为戏剧的形成渊源不同,观看戏剧时,西方观众的心态视角是仰视的,中国观众则从心理上的高位置去俯视戏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新搬上舞台的昆曲《桃花扇》、京剧武戏《朝金顶》多少丧失了些原有野气以及应有的烟火气、市井气。
B.以全新的方式表演传统戏曲,发挥新媒体在丰富戏曲娱乐性方面的作用,能够改善戏曲“脱离民众”的局面。
C.通过《楚留香》和浙江昆剧团合作的例子可以看出,利用网游、手游也可以推广戏曲,丰富人们戏曲知识。
D.中国戏曲的形成过程是多种娱乐样式的综合,本质上是一种娱乐手段,宗教祭祀仪式对它的形成影响不大。
2023-09-17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记者:探测太阳的意义是什么?

赵坚(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专项工程总设计师):太阳是地球人类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是万物生长的源泉。同时,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主要体现在太阳爆发产生大量带电高能粒子,对地球电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其中尤以太阳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对地球电磁环境影响最为显著。太阳活动周期约11年,2021年至2022年是人类有记录以来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的开始,全世界又进入太阳研究新的高峰期。探测和研究太阳活动,提出应对措施,可以降低或规避对地球的不利影响。我国作为航天大国,及时开展太阳探测活动,十分必要,不能缺席。

记者:人类目前对太阳探测的进展如何?

赵坚:自古以来,人类对太阳充满了好奇,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观测和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全世界已发射了70多颗太阳观测卫星,主要集中在美国、俄罗斯等国家,主要聚焦太阳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观测研究。

(摘编自崔兴毅《为什么要探日》,《光明日报》20211015日)

材料二:

20211014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该星将实现国际首次太阳Ha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填补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提高我国在太阳物理领域研究能力,对我国空间科学探测及卫星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

发射前,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办公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南京大学还联合组织发起了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征名活动,经过征集、通选和专家推介三个环节,最终定名羲和羲和为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与制定时历的女神,象征着中国对太阳探索的缘起与拓展。

(摘编自《我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探测太阳有何意义》,新华网20211015日)

材料三:

国际上已有几十颗专门或相关的太阳探测卫星了,近年来,我国发射了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美国也发射了帕克号太阳探测器,中国还有必要发射一个全新的太阳探测卫星吗?

夸父一号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甘为群的答案是:当然需要!甘为群解释,帕克号是飞到太阳附近进行观测的卫星,这也意味着会受到非常强烈的热辐射,不能对太阳进行直接的成像观测。所以,‘帕克号’只能局地探测太阳大气中的粒子,磁场和太阳风等太阳环境。而夸父一号是直接太阳,用遥测遥感的手段观测太阳,对太阳进行成像,与帕克号’在科学目标上是不一致的,可以互为补充。

義和号则是一颗科学试验卫星,主要目标是从技术上验证一种卫星平台—双超平台。甘为群介绍,夸父一号这颗卫星是专门为太阳观测而提出的,是完全以科学目标为牵引的空间科学卫星计划。所以这颗卫星的提法是空间科学卫星,这跟羲和是不一样的。此外,羲和号夸父一号在科学目标、观测对象、观测波段等方面均不相同。

据统计,2010年左右,中国在太阳物理领域发表论文的总量已经排在世界第二。但我们写论文所用的绝大部分观测数据都是来自国际上的太阳卫星。甘为群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2011年提出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项目,如今,万事俱备,且看中国!

(摘编自《夸父一号如何逐日》,《光明日报》20221010日)

1.下列关于我国“探日”方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世界进入“探日”的高潮期,我国作为航天大国,在“探日”方面刚起步,参与“探口”的行列,是十分必要的。
B.“羲和”号的发射填补了我国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的空白,也填补了国际在太阳物理领域探测的某些空白。
C.探日卫星的名字是“羲和”“夸父”,两者都来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以此命名寓意着中国探日梦想的起源与延续。
D.我国在太阳物理领域发表的论文早已处于世界前列,但因为“探日”卫星数量过少,论文所用的数据大多来自国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无处不在,探测太阳对地球电磁环境的影响,并采取一定措施,可以避免太阳对地球造成的不利影响。
B.当前的探日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因为他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最为显著,并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C.“羲和号”“夸父一号”“帕克号”都是太阳探测卫星,三者的探测目标不同,但综合来看,“夸父一号”更能体现探测技术的先进性。
D.在“探日”方面,中国虽然起步晚,但中国科学家相信在“万事俱备”的背景下,一定会很快超越其它国家,处于主导地位。
3.与“探月精神”一样,“探日”也彰显了中国科学家的精神,请对材料中体现的“探日”精神进行概括,并谈谈这种精神对自己的启发。
2023-09-1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叙事与抒情,是文学写作的两大范畴。以往先秦文学史的撰述和研究囿于历史散文”“诸子散文的文类划分,大量极富文学意味的叙事由此淡出观照、梳理,甚至造成了中国早期文学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误解。说体的提出和揭橥,正是考察先秦叙事文学的一个有效切入点和全新视角。

说体是对先秦源自讲说、记录成文、具有一定情节性的叙述体故事文本的统称。字取自《说林》《储说》《说苑》等篇题书名之,含义并非说理、辩说,而是述说,用为名词即所说之事。先秦时,除《韩非子》将这种文体题为之外,《吕氏春秋·禁塞》在提到以说上称三皇五帝之业”“下称五伯名士之谋后,称他们行说语众以明其道。也都是以指称传闻故事、历史故事。

这种叙事文本在先秦有时又被称为。叙述故事的文本何以会被称为,或者被称为?先秦时虽多义,但说话为本义,所谓道听而途说。如此则称作的文本当与说话有关,亦即这些文本最初应是出来的。正好也是说话;至于另一个表述,《墨子·经说上》云:或告之,传也。”“”“”“三个可以互代的称谓都与说话、告知等口头表述有关。由此可知,先秦存在记录源自讲说的叙述故事文本。口头讲说决定了它的情节性和描述性。

遗憾的是,说体这一源于述说的故事文本,述说母本其实大都已经湮没无存。庆幸的是,援用这些故事以叙史、论说、讲解,乃是先秦两汉史书、子书、经说书、杂说书的普遍现象。通过对这些著作的考察,即可发现、揭示说体的存在。

《韩非子》中的内外《储说》《吕氏春秋》两部著作中的文章几乎是同时写作、同时完成,将两部著作比对,其中不见他述、仅彼此互见的故事,诸如壬登为中牟令”“夔一足等,既不存在谁抄自谁的情况,也不可能是作者杜撰,只能是均援引自今已不见的某个故事文本,而内外《储说》又以名篇。这是先秦存在说体文本为人们所援用的铁证。互见故事中又有种种差异,则确凿证明了两书所援用的母本是说体而非书体,因为只有才容易信口开河白纸黑字则不会有这么多变异。

说体是对已经堙没在历史尘封中、不曾被命名和关注的叙事文本的新揭橥,随之而来的研究便都与字关联。

文学史审视对象的新拓展。对先秦说体的援用,才形成了先秦两汉诸子寓言、历史散文、史传文学等特有的文学体类和形式。要重现说体,必打破壁垒,不但《左传》《国语》《史记》等会因此被重新梳理,那些较难归类或涉猎不多的著作,诸如《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有出土文献等,更会被纳入考察范围和视野。

传统学术疑难的新回答。比如《国语》《左传》,因被司马迁说同为左丘明所著、重心皆为春秋史且有故事互见者等而关系缠夹,几千年官司不断。其实,改用说体视角两相对勘,即可发现两书之所以造成如此复杂局面,乃是皆援用说体以成书。

出土文献价值的新发现。从说体角度重新审视出土文献,会发现《汲冢琐语》、汲冢《古文周书》乃是典型的说体故事文本,对先秦说体的存在有重要印证价值。

总之,说体范畴的提出,为先秦文学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视角,将此研究推向深入,必将结出新的硕果。

(摘编自廖群《说体:考察先秦叙事文本的新范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大量极富文学意味的叙事在以往先秦文学史的撰述和研究中被忽视,造成中国早期文学拙于叙事的误解。
B.“说”“传”“语”都与说话、告知等口头表述有关,先秦叙述故事的文本可被称为“说”,有时也被称为“传”和“语”。
C.“说体”的“母本”大多湮没无存,但可通过先秦两汉史书、子书等对“说体”的普遍援用去证明“说体”的存在。
D.如果从“说体”的视角去比较研究《国语》和《左传》,便会理清两本书之间复杂的关系,解开两书作者的谜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对“说体”的起源与概念进行阐述,接着论述“说体”被湮没的状况及“说体”范畴的提出的价值与意义。
B.文章将《韩非子》中的内外《储说》和《吕氏春秋》做比较,意在说明两者不是互相抄袭,也不是作者杜撰而成的。
C.文章以《韩非子》和一些出土文献为例,论证在“说体”出现后,这些著作将被重新重视,从而对其进行观照、梳理。
D.文章观点新颖、层次分明,围绕“说体”这一故事文本,对整体和局部的论证都是层层深入的,结构严谨又具有深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体”的文本最初应是“说”出来的,包含着富有文学意味的叙事成分,口头讲述使其具有情节性、描述性特征。
B.“说体”容易“信口开河”,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而“书体”则是“白纸黑字”,因此“书体”的文学价值要大于“说体”。
C.“说体”的出现,为研究文学史、传统学术和出土文献的价值都提供了新的角度,将对先秦文学的研究推人新的深度。
D.“说体”中“说”的本义是说话,在先秦多指传闻故事、历史故事,这与后来的“传说”“小说”也应有一定的契合之处。
2023-09-16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海水稻可以利用盐碱地等传统意义上不可利用土地,一定程度上保障粮食安全,可有效应对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多地实验表明,通过连续3-5年种植海水稻,可以将盐碱地改造成为可供普通作物耕种的土地。有的地方通过种植海水稻,改变了盐碱地区域小环境,甚至引来了白鹭等鸟类栖息,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生物多样性。目前,虽然经过基因组测序,填补了海水稻分子研究的空白,为耐盐新品种的培育奠定分子基础,但是耐盐机理具体是什么,还有待科学家们对海水稻基因进行深入分析。

(摘编自《海水稻的价值与未来》)

材料二:

目前的海水稻,一般指能够在盐分浓度为0.3%以上的土壤中正常生长且亩产量可达到300千克以上的一类水稻品种。那么,海水稻为什么能够耐盐碱呢?

盐碱地土壤中含有高浓度的钠离子,这就会引发渗透胁迫、离子毒害和离子不平衡等盐胁迫,会引起植物的各种生理、生化变化,如光合作用降低、能耗增加、营养物质摄取受阻、活性氧增多和代谢毒物积累等,这些变化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受抑制,植株最终因碳饥饿而死亡。但是,海水稻对盐分有较高的耐受能力,它具有对钠离子毒害作用的适应能力和保持自身钾营养的能力,能够想方设法地减少细胞内的钠离子浓度并提高钾离子浓度。在盐碱土壤里,大量的钠离子从根部进入水稻植株体内,使钠离子浓度增高而钾离子的吸收受到抑制,但海水稻在整体水平和细胞水平上,能够尽量维持高钾离子、低钠离子的状态,从而在盐碱地上得以生存。

在近海水域,海水盐分浓度因降雨、洋流、海水混合等因素而变化较大,特别是在河流的入海口或被海水浸润的沿海滩涂等地,土壤中所含的盐分浓度,会远远小于海水的盐分浓度。因此,海水稻就可以在沿海地区和其他盐碱地种植并收获。

(摘编自罗越华、康海岐《科学文化盐碱地上的奇迹:海水稻》)

材料三:

普通的水稻遇到连绵阴雨或者是田间的积水,很容易倒伏,不仅根叶会腐烂,而且也不利于收割。与此相比,生长在滩涂地的海水稻就无惧倒伏的问题,其根系发达,帮助水稻牢牢长在地面上,涨潮退潮都不怕。种在盐碱地上的海水稻不仅可以创收粮食,还能改善环境,有化荒地为良田的妙用。如果在沿海滩涂推广海水稻的种植,不仅可以让淤泥变成陆地,还能减缓海水对海边土地的侵蚀。海水稻的根系十分发达,可以将沙地变为土地,从而减少近海岸的含沙量。这样一来还可以加固岸堤。种植海水稻不仅能改善滩涂的土壤状况,还能改善盐碱地的土壤肥力。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茅岭镇岽军村曾经是海水稻推广种植的试点村。2020年早稻的亩产量提升了1.5倍,究其原因是种植海水稻后土壤的肥力得到了提升,提升后土壤肥力帮助了早稻产量的提高。此外,由于种植海水稻无需担忧病虫害的问题,没有了农药污染,可以放心产出纯绿色无污染的粮食。

(摘编自搜狐网《袁隆平重视的海水稻口感不好,为何还越种越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植海水稻盐碱地区域小环境生物多样性
B.高浓度的钠离子多种盐胁迫植物的生理、生化变化
C.降雨、洋流等因素近海水域的盐分海水稻的种植
D.海水中的盐分水稻消除病虫害农药污染海水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水稻分子研究的空白因为基因组测序的完成而被填补,但其耐盐机理还不得而知。
B.海水稻比普通植株对盐的耐受力更高,因为海水稻可以阻止钠离子从根部进入体内。
C.海水稻盐耐受力一般可超过0.3%的盐浓度,可种植在河流的入海口或被海水浸润的沿海滩涂等地。
D.海水稻的根系可以将沙地变成土地,从而可以起到减少近海岸的含沙量、加固堤岸的作用。
3.我国发展海水稻有哪些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2023-08-24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中提到的这18个字,已成为戏曲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则。其中,守正创新就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及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也是体现中华民族美学精神的独特艺术形式。相对应的,守正也包含有两方面的含义,即守其传播优秀精神文化、弘扬优良道德传统之正道,守其民族艺术形式根本特征之正道。传统戏曲所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爱国主义思想和英雄主义精神,锄强扶弱、追求公平正义,热爱生活等,仍符合当代社会价值观。今天所谓守正,首先就应该学习、继承古代戏曲这一优良传统。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学习古典戏曲表现时代精神和人性美好的传统,创作出彰扬新的时代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新作品。

戏曲是体现中华民族美学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守正就必须深刻认识并坚守住这种民族艺术形式之特色。不同民族的戏剧艺术就像他们的语言一样,也有着自己的语法、语汇以及独特形态,中国戏曲特殊的艺术语汇、语法具体表现在四功五法等技术层面。无论是王国维说的歌舞以演故事、齐如山所谓的无声不歌,无动不舞,还是当代论者将张曼君导演的戏曲艺术称为新歌舞化叙事,四功五法综合而成的歌舞性特征都是中国戏曲艺术之根本属性。

守戏曲艺术形式之的关键,在于两个重要方面。一是严格的四功五法基本功训练。表演是身体的艺术,从业者必须在口、手、眼、身、步等身体各个环节进行训练,熟练掌握构成艺术的基本要素,达到举手投足都有,这些功法上身了,才算掌握戏曲艺术的基本语汇;另一方面是对经典剧目的反复临摹和领悟。中国有300多个戏曲剧种,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的经典剧目,这些剧目是该剧种发展成熟过程中经过历代艺人不断打磨而形成的艺术精品,它们是剧种艺术精华的结晶,具体体现着四功五法的运用方式和组合规律。如果说基本功是单词、笔画,那经典剧目就是体现着语法等综合要素的完整句子与段落。后学者通过对经典剧目的反复学习、临摹,逐渐领悟到其所从事的行当艺术的精髓,所以每个行当都有开蒙戏和代表剧目。戏曲艺术的传承关键在人,艺术层面的守正关键在于人才培养阶段,夯实基本功,加强经典剧目的学习及舞台实践力度,这是今天培养守正艺术人才时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戏曲艺术基于守正而实现创新,主要体现在剧目生产上。我们不仅需要按照当代审美要求对传统剧目进行重新演绎,更需要通过新的创作来丰富和发展戏曲艺术。死死守住戏曲艺术遗产,一招一式不允许走样,以博物馆方式进行保护,或许也是某个时期的权宜之计。但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戏曲艺术只有与时代一起前行,契合时代精神和现代审美需求,才会葆有持久的生命力。因此说,守正不是守旧,更不是守旧者的护身符。我们强调守正的重要性,是为了更好的创新,恪守正道、坚守戏曲艺术的根本规律,因应时代发展将传统艺术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吴新苗《戏曲艺术如何守正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艺术的“守正”,首先是守其传播优秀精神文化、弘扬优良道德传统之“正道”。
B.戏曲所弘扬的传统文化仍符合当代社会价值观,我们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创作出新作品。
C.四功五法等技术是中国戏曲艺术语汇、语法的具体表现,从业者需熟练掌握这些技术。
D.“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守正”的目标,戏曲创新主要体现在剧目生产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引用习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中提到的18个字,从而引出文章的总论点。
B.引用王国维、齐如山等人的话论证了四功五法综合而成的歌舞性特征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根本属性。
C.文章重点论述了“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而关于“守正”又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展开。
D.文章最后一段从正反两方面,再次对“守正”与“创新”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语汇及独特形态,这些构成了不同民族戏剧艺术的不同形式。
B.严格的四功五法基本功训练和对经典剧目的反复临摹和领悟是守戏曲艺术形式之“正”的关键。
C.中国有300多个经典剧目,如果对其“守正创新”,表现时代精神和人性美,将能创作出新的经典。
D.当前的要务是按照当代审美要求对传统剧目进行重新演绎,通过新的创作来丰富和发展戏曲艺术。
2023-08-2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南阳市二中等两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截至20226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5.52亿,占网民整体的52.6%。行业发展势头仍十分强劲,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游戏市场实际收入2965.13亿元,较2020年增加了178.26亿元,同比增长6.4%。

网络游戏成瘾是指由于过度玩游戏而导致的一种社会、心理损害现象,属精神成瘾行为。2019525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游戏成瘾列为一种疾病。据权威机构Niko Partners测算,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PC网络游戏市场,共有3.12亿网络游戏玩家,7970万付货玩家,预计到2023年,中国玩家的数量将增长到3.54亿人,将高于美国全国人口。

成瘾行为是一种额外的超乎寻常的嗜好和习惯性,这种嗜好和习惯性是通过刺激中枢神经而造成兴奋或愉快感而形成的,本质上是一种依赖行为。

成瘾行为为什么会出现呢?这是因为在成瘾物品消费的过程中人们的生理和心理上均会产生一种愉悦快感,一旦减少这种消费,则会产生强烈的不愉快和不满足,因此只有持续的不间断使用才能够避免心理落差。

通俗简单来说,成瘾行为就是对某个事物厌恶并渴望、想摆脱又无力做到、想戒掉又困难重重的行动和心理过程。上瘾者通常有着复杂矛盾的心理,对于上瘾的游戏心情浮躁焦虑不安,既想戒掉游戏又控制不住自己,经常陷入反复悔恨的境地。他们常常表现出以下特征:冲突,即内心或是外在行为出现自相矛盾,常常表现出悔恨的情绪;消极,即在戒除网游时会产生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复发,即试图戒除却常常不能成功,但反复多次后有可能成功。

(摘编自陈国平《以和平精英为例分析网络游戏成瘾现象》)

材料二:

网络游戏成瘾主要是指个体过度沉迷于游戏无法自拔,将游戏作为对现实中无法满足愿望的一种替代性补偿,如对归属感和成就感的渴望。若是脱离游戏,就会产生失落、挫折、自闭等诸多心理问题。研究发现,社会舆论对游戏的片面宣传和对网络游戏内容的过分接纳,学校和老师管控游戏的行为因缺少政策支持和制度依据显得苍白无力,亲子沟通不畅和亲子时间短暂以及个体自我调控力不强等因素都与网络游戏成瘾有密切关系。网络游戏成瘾已经成为中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无形之毒,如果中学生染上这种无形之毒,就会给自己各方面都造成巨大的危害。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各个器官发育的关键阶段。长时间打游戏容易造成眼部疾病,同时身体长期处于紧张疲惫状态,可能出现失眠、头疼、食欲下降等。媒体曾报道莆田市一名12岁男生就因暑假沉溺在一款网络游戏里,经常一玩就是5个多小时,最后突然头痛胸闷,意外猝死。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快速发展且极不稳定的时期。然而沉迷于网络游戏使游戏中的理想我与现实中的真实我无法融合,无法客观地认识自我与他人。同时,由于长时间从事单一活动和被动式思考,严重影响中学生想象力、创造力、逻辑能力的发展,使心理受到创伤。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行为自控能力不强。由于很多网络游戏都涉及暴力、凶杀甚至色情内容,等于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极其负面的榜样,稚嫩的中学生极易在现实世界进行模仿,导致自己在行为方面很容易冲动、偏激。

(根据网络相关资料摘编整合)

材料三: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长时间用手机打游戏,极容易形成网络游戏成瘾,12岁到16岁的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高危人群。另有研究显示,亚洲国家在1220岁男性青少年中网络游戏成瘾患病率最高。另一项来自亚洲的研究显示,在1519岁的青少年中的时点发病率,男性为8.4%,女性为4.5%。

而一个孩子容易网络游戏成瘾,主要有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原因。生理方面,网络游戏成瘾是一种行为成瘾问题,可能与吸毒一样,造成对成瘾者的脑损害,从而难以戒断。在心理方面,许多研究发现,网络游戏成瘾的青少年确实存在一些心理病理性因素(如焦虑、抑郁、强迫等),这使他们表现出内向、害羞、缺乏与人交往的技能、爱幻想等人格特点,变得孤立且对社会不太适应,从而容易在网游中寻找成功,以满足自己被人尊重、认可等心理需求。在社会方面,不良的教养方式、在学校被忽视、不良的人际关系等,使得他们对现实生活满足度比较低,从而增加了网络游戏成瘾的几率。

(摘编自《专业诊断|网络游戏成瘾诊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度玩网络游戏会导致社会、心理损害并在精神上形成依赖,世界卫生组织将“游戏成瘾”列为一种疾病。
B.人们沉溺于网络游戏的时候,游戏行为通过刺激中枢神经,使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一种“愉悦”和“快感”。
C.网络游戏成瘾者将游戏作为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成就感的替代性补偿,脱离游戏就会产生诸多心理问题。
D.研究发现,网络游戏成瘾的青少年会出现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状态,表现出内向、害羞、爱幻想等人格特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的扩大和游戏市场实际收入的不断增加,导致我国青少年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危人群。
B.据权威机构测算,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网络游戏市场,预计到2023年,中国玩家的数量将超过美国全国人口。
C.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我国男性青少年游戏成瘾的患病率高于亚洲其他国家。
D.网络游戏成瘾已成为中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无形之毒”,对青少年造成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危害。
3.网络游戏成瘾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电子海洛因”,请你就如何有效减少青少年游戏成瘾的问题,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提几点建议。
2023-08-23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南阳市二中等两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服装是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之一,也是一个时代社会发展程度的体现。中国服饰文化到汉代形成了一个高峰,也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服饰制度。西汉初期基本沿用秦朝的服饰制度,到了东汉时期则搭配丝织的装饰物。汉代服饰整体的特点是:外衣领大,穿着时要显示出中衣的领型;白色面料做里,袖口宽大,衫无袖。

汉代代表性的服装是深衣。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

衣服款式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曲裾深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种是直裾深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西汉时期直裾素纱禅衣仅重49克,薄如蝉翼,可见西汉初织造工艺水平高超。直裾衣不能作为正式礼服。这种款式既长又宽,官民服装基本没有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除了这种长衣之外,汉代也穿短衣,常见的是襦。襦的长度通常至腰部,穿时下身配裙。汉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膝上装饰长长垂下的腰带。劳动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士人,大家都一样。大约到东汉以后,人们开始在襦上绣织各种图案纹样。

此外,汉代服装还有一种常见的款式就是半袖。短袖的外衣称为半袖,穿时外着短袖内着长袖。半袖的袖口有两种形式:一种宽大平直,没有装饰;另一种则在衣袖边缘绣上装饰,并施加折裥。

近来社会出现一种新的现象——汉服热。现在很多影楼摄影造型都提供汉代服饰造型设计,甚至很多新人结婚礼服也选用汉服。影视作品中,表现汉代题材的作品也很多,其中的服装服饰也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这些服装是以汉代服饰制度和汉服基本特征为基础,进行重新设计和剪裁。如面料就会在纯棉基础上,更多地选用丝绸或者纱质,体现轻盈飘逸之感。服装的款式也基本都要做一些细微变化,如衣袖更加宽大,加长衣身,形成拖尾等。当然,这些影视作品中的服装用色并没有严格参照汉代的服饰等级制度,它更加注重的是画面色彩的统一,表现视觉美感。目前,很多研究服饰的专家开始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寻契合点,力求影视服装设计既尊重历史,又能符合大众的欣赏品位。

汉服作为华夏民族的传统服装,在中国的服装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更好地研究汉代服装,继承发展汉代服装的特点和优势,把汉服的精华推广到世界各地,把汉代文化传承下去。

(摘编自林琳《汉代服饰的特点与继承创新》)

材料二:

秦统一中国后,进行了许多重大的改革。汉代政权巩固,经济发展,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成熟期。出土文物反映,这一时期的衣料又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棉,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足下为歧头履。

西汉时典型的女子深衣,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实物为代表。样式有直裾(直襟)和曲裾(三角斜襟式)两种,剪裁已不同于战国深衣。曲裾式下裳部分面积加大,穿着静立时衣面悬垂自然贴体,走动时则裙裳部分膨大如伞,不束缚脚步。这种斜领连襟合成锐角的衣服,即是扬雄《方言》所说的绕衿裙

男子深衣,以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的出土实物及木俑衣着较为典型。外衣领口展宽至肩部,右衽直裾,前襟下垂及地,为便于活动,后襟自膝弯以下作梯形挖缺,使两侧襟成燕尾状。

汉代在政治上重农轻商,如《管子》四民提法为士农工商,但事实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活还不如商贾。汉代律法规定,平民只能穿本色麻布衣,不能用彩色,董仲舒《春秋繁露》还说散民不敢服杂彩,到西汉后期才许用青色、绿色。

西汉建元二年、元狩四年,张骞两次奉命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也迄未中断。近半个世纪以来,西北各地不断出土各色花锦彩绣衣,也证明汉家锦缎彩绣艺术及工艺的深刻影响。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云南晋宁出土文物显示,奴隶主和近身奴隶多着汉式服装。而在内地的出土文物中,胡骑、越骑冲锋陷阵的形象屡见不鲜,胡越民族齐膝小袖衣衣饰也司空见惯。

(摘编自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饰除了御寒、遮羞的功能外,还可传达穿着者的社会地位、审美要求等信息,也是社会发展程度的体现。
B.大约到东汉以后,人们开始在襦上绣织各种图案纹样。古诗文中“绣腰襦”“罗绣襦”等都是指这种服装。
C.文艺作品中的汉服和传统意义上的汉代服装是有一定区别的,其服装面料、色彩、款式都是经过改良的。
D.西汉典型的男子深衣两侧襟剪裁成燕尾状,典型的女子曲裾深衣裙裳部分不过度束缚身体,便于活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服饰种类较丰富,从场合看,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等级看,有官民之分;从剪裁看,有长衣短衣、长袖短袖之分。
B.中国服饰文化到汉代形成了一个高峰,汉代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更丰富,这主要得益于当时高超的纺织技术。
C.汉代律法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彩色的服装,直到西汉后期才允许平民服青绿之衣。在各类服装的样式上,没有严格的制度。
D.在内地的出土文物中,胡越民族齐膝小袖衣衣饰也司空见惯,由此可知,胡越民族服饰也受到了汉民族制度的影响。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据史书记载,汉朝给匈奴书信中提及的赠物,即有绣袷绮衣、绣袷长襦和锦袷袍。
B.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曾有这样的表述:汉时少数民族君长都“喜衣锦绣”。
C.赵武灵王注意到胡服的优点,所以命令军队穿胡服作战,增强了赵军的战斗力。
D.随着外来民族文化的融入,汉人也开始注意服饰色彩的搭配,展现审美和生活情趣。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材料内容,判断图一和图二哪幅图是“绕衿裙”?并谈谈这两种深衣在剪裁上的异同。
   
2023-08-2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三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