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里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素有诗仙之誉,在我国各代浩若星辰的诗人中独树一帜,其篇篇旷世之作跨越千年而不衰,拥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李白最具历史魅力的就是其自由精神的发散,其自由精神本质的美令后世叹为观止。他所展现的那种自由精神的美只属于他一个人,使他成为文学历史中神一般不可逾越的存在。

李白的自由精神与其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他一生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其思想存在复杂性。其人生的不同时期,受不同思想的影响,与他本身豪放不羁、自由不拘、高傲不屈、浪漫不已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也与他所生活的盛唐时代思想自由、兼容并蓄有所关联。他的性格与他的思想相辅相成,二者与他的自由精神本质共生,互相建构,成就了一个千古无二的李白。

李白一生都受政治理想的牵引,一生都未曾放弃建功报国的政治目标,他对仕途的执着也是他一生矛盾思想的关键,而这种思想受儒家思想影响极大。儒家思想中积极入世、施仁政、爱民等主张都是李白一生所追求的,他有着强烈的济世救国之心,在腐败的政治面前坚守仁义正道,同情在黑暗政治统治下受苦受难的普通民众,为他们愤慨,为他们不平,对他们寄寓深刻的同情,等等。他这方面的思想在他的众多作品中也均有所体现,他道:仲尼七十说,历聘莫见收。鲁连逃千金,珪组岂可酬。时哉苟不会,草木为我俦。他的政治追求,是以孔子、鲁仲连为榜样的,游历各地,寻找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他性格极具浪漫,当然这也与儒家思想的浪漫不乏联系,天生不爱拘束,也不屑权财,这样的性格驱使他只能采取类似周游探访的方式去实现他的政治抱负。而这种游历又造就了他对儒家入世思想的深入汲取,内化为他自己的济世精神,造就了他对政治理想的执着。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既失望又保持期望,意欲能有机会济天下,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这部分思想也是他自由精神联系现实最密切的思想部分。 但另一方面,李白也颇有些离经叛道的思想行径,这里也体现着李白思想的矛盾性,他敬慕孔子:西过获麟台,为我吊孔丘。又道: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蔑视先贤:尧舜之事不足惊,自馀嚣嚣直可轻。对孔子嘲讽,对儒家所崇的圣贤不屑,倒是十分符合李白的性格特点,符合他跳跃的思想行径,也是他自由精神的突出点:一方面深入世俗,另一方面又跳脱出世俗思想的条框,在现实思想与升华后的个性思想之间穿梭自如。正是这种矛盾,成就了李白独特的自由精神特质,也给予他自由精神生长的空间。

李白在很小的时候即受任侠思想影响,侠义思想也贯穿他的一生。青少年时期的李白就十分仰慕那些著名侠客,并且因这种热爱而深谙剑术,他豪放潇洒的性格特点或与这种任侠思想颇有联系,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 其任侠思想可见一斑。他的侠义风范也展现在他一生的方方面面,从遭流放时高歌大笑出关去,对达官显贵不屑一顾,戏万乘若僚友,到张狂地等待天子玄宗御手调羹以饭之,令当朝红人高力士为己脱靴,又有仗义疏财、助人为乐的侠气,千金散尽还复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等。他的侠义思想可以说是交错在他复杂思想中又难以忽视的一部分。这种旷达与豪放的思想也是支持他从现实中脱离升华出来,随意穿梭自由精神境界的关键。

道家思想是李白一生思想的主流,不似对儒家思想那样有所崇又有所贬,李白对道家思想可以说是全盘接收,当然,这也是造就他出世与入世思想矛盾之源。他飘逸洒脱、不拘一格、狂放不羁的性格也是道家思想的外化表现,唐朝李氏尊道家鼻祖老子为宗,对道教大加倡导与宣传,也是李白受道家影响至深的社会因素。李白在漫游期纵情山水时,对自然表达无限的热爱与尊崇,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与自然融为一体,达物我合一之境界,将自己的思想精神放任于完全自由的境地,超脱尘世而悠然自得,其出世的倾向也有所寻觅。 另一方面,与入世相联系,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主张功成身退的激流勇退的精神,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体现。此外,李白求经访道,乐此不疲,寻仙觅天,津津有味,时常梦中访仙境,见仙人,也是他飘逸灵越的思想的表现,即受道家思想影响至深。对道家思想的尊崇使他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矛盾不已,如同他一生中的众多矛盾一样,铸就了他独特的处世之道,不屑名利与财富,追求自由,驰骋在自然中,却又不随波逐流,心系天下苍生,从而推动他成就其自由精神。

集众多矛盾于一身的李白,既对自由精神进行了最全面的阐释,又成就了属于他自己的自由精神,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自由精神的本质,正是他这一生传奇色彩的颜料,他的这种自由精神无法复制,甚至无法效仿,我们也不可能真正去穷极探索,只能作为局外人去欣赏这种超脱的、独一无二的自由精神。这种自由精神像一件远古流传的极美工艺,看不见,摸不到,但其无尽的魅力却使人回味无穷。

(摘编自纪聪聪等《浅论李白的自由精神》,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外化表现为他具有飘逸洒脱、不拘一格、狂放不羁的性格。
B.李白是盛唐诗坛里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其自由精神的发散是他最具历史魅力的地方。
C.李白的自由精神与他一生所受的各种思想有关,也与盛唐时代的社会风气有关。
D.李白追求儒家思想中积极入世、施仁政、爱民等主张,但有时也会嘲讽孔子、蔑视先贤。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豪放潇洒来源于任侠思想,由于热爱、仰慕那些著名侠客,他深谙剑术,所以具有了侠义风范。
B.李白的性格、思想与他的自由精神本质共生,互相建构,展现出独属于他一个人的自由精神。
C.李白的思想具有矛盾性,他不爱拘束,也不屑权财名利,但又执着于政治理想,心系天下苍生,想要建功报国。
D.李白在纵情山水时,能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超脱尘世,反映出他出世的倾向。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C.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4.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特点。
5.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展现出的李白的思想。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

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

(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

材料三

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

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思坡老,铁绰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东去意,试问南飞乌鹊。斜月荧荧,明星烂烂,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仰天长啸寥廓。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可称是东坡的异代知己

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的《水调歌头·琵琶湖上赋》云: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醉仙客,对酒拍阑干。竹隐词中也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垂)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抒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晚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

(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阅读经典。
B.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尤其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之后。
C.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因而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D.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人格和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代知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苏轼诗词成就及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与其作品丰产的数量有很大关系。
B.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
C.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在国内外都被广为传播。
D.苏轼的诗词作品,在词调、用韵、词意等方面部备受青睐,成为日本词人学习效仿的重要方面。
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
B.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的残酷,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
C.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月夜孤鸿自喻来托物寓怀,表达孤高心境。
D.《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强化了全词的主题。
4.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5.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
2023-09-20更新 | 568次组卷 | 29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宏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 自此以下莫敢淫心合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摘编自张岱年 《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材料二: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 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工夫。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从人忧慌失据,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遭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之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 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料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所孕育而成的意识,是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取得这次大考的胜利不能脱离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质。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主权。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民,反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

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从耄耋古稀之年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武汉当地医院的迎难而上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援;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还是中国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以伟大梦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创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神。疫情期间,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的时代,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

(摘编自《弘扬民族精神 凝聚抗疫力量》)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强不息”勉励发愤图强,“厚德载物”警醒宽厚仁德,基本上凝结为中国的民族精神。
B.真正的勇者,只要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能够做到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C.在面对困境时,克服自身烦忧,积极自我砥砺,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真正成就英勇的人格。
D.民族精神随时代发展被赋予新质,依然是中华民族战胜一次次磨难、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的不竭动力。
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勇者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表明,只有加强道义的感召,才能修炼出“勇者不惧”的品格。
B.孔子反对子贡将陈蔡之困铭记为不幸的遭遇的根本原因是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
C.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全国各地的逆行者奔赴抗疫一线,在“克己”中“成己”,是真正的勇者。
D.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也随之发生变化,正被新时代的中国人民书写着新的精神篇章。
3.下列表述,与材料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相符的一项是(     
A.“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
D.“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4.材料二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其中一种。并联系选择性必修上中册所学内容补充一个能够论证“克己”与“成己”辩证关系的论据。
5.这三则材料论述的内容都与民族精神有关,但论述上各有侧重点,请简要概括。
2023-09-0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市八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是竹子的故乡,竹子种类、储量、技术水平和贸易等方面处于世界前列。

今年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期间举行的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发布了《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成果清单》,其中明确提出:中国将同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减少塑料污染,应对气候变化。用小竹子来支撑全球减塑代塑事业,为环保和可持续提供竹子方案,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竹林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生态功能,是一种绿色可再生的碳捕集碳封存复合系统。国际竹藤中心研究员王戈一直致力于竹纤维的加工和利用,在他看来,竹材是高效廉价的碳封存体,推广使用竹材制品,固定在其中的碳就基本不再释放,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中国科技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国际竹藤中心的科研人员深入一线帮助企业优化工艺、改进自动化生产线,联合制备出了环保安全的竹纤维餐盒,并应用于工业化生产,帮助企业转型发展,服务地方绿色转型需求。

国际竹藤中心博士研究生陈晓怡全程参与了竹纤维餐盒的研发,她说:这种竹纤维餐盒不仅生产效率高,而且综合性能优良,为替代塑料制品提供了理想的选择。

那么,竹纤维环保餐盒废弃后是否需要生物降解?对此,国际竹藤中心副研究员陈复明说:针对植物纤维容器材料使用时需要强度和耐水耐油、废弃后需要快速降解之间的矛盾,我们利用微纳气泡技术,大大提高了竹纤维的降解效率。

不只是小小的餐盒,竹子的应用场景还可以有很多,其中就有中国名片——中国高铁。

要想让竹子应用于高铁车厢底板并不容易,需要同时解决轻质高强、耐磨阻燃、减震抑振和耐疲劳等挑战,综合性能还要满足高铁的几十项指标要求,而且还要成本可控,有市场竞争力。

经过近3年的持续攻关,国际竹藤中心的科研团队和福建和其昌竹业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出了一种轨道交通车辆底板,并通过了相关上车测试和第三方检测,相关科研成果也受到了材料领域知名国际期刊的关注。

从环保餐盒到高铁底板,小竹子也可以有减碳大作为。国际竹藤组织东道国事务部主任傅金和表示,从科研成果到企业实践,再到国家行动、全球倡议,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将充分挖掘竹子的价值,助力全球绿色发展。

(摘编自刘发为《小竹子也有减碳大作为》)

材料二:

得益于竹子强大的固碳能力,竹林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作用突出。相较其他植物,为何竹子拥有强大的固碳能力?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周国模对此做出解答。

问: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竹子的固碳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国模:竹子生长速度快,其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能够高效固碳。南方的一些杉木、桉树的生长速度也非常快,竹子与杉木、桉树相比,优势在于每年或者隔一年就可以采伐利用。另外,竹子的采伐不是一次性全部砍完的,一般为两年伐一次,这样对森林的生态系统不会造成破坏。

问:雷竹、毛竹等不同种类竹子的固碳能力存在怎样的差异性?

周国模:不同的竹子的生长特性不同,经济价值与固碳能力也不一样。比如毛竹平均可以生长到12米到13米,所以其固碳能力很强。相比而言,雷竹生长得矮一些,一般只长到6米到7米,其主要作用也是供给食用,因此固碳能力相对来说较毛竹要弱一些。

问:应该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竹林种植,从而最大程度发挥竹林的固碳作用?

周国模:竹子分布很广,不同品种的竹子也有不同的适生区。为了更好地发挥竹子的固碳能力,也更好地发挥其经济价值,一般遵循适地适种原则。从气候分布来讲,哪里适合某一种品种竹子的种植生长,就在该处种植哪一种类,这样的话既可以提高竹子的固碳能力,又可以提供很好的经济价值。

(摘编自《节能减碳专家谈∣竹子固碳能力和优势巨大》,新华网2022825日)

1.下列对材料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而推广使用高效廉价的竹材制品,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B.国际竹藤中心研究员深入一线帮助企业制备出了环保安全的竹纤维餐盒,这有助于企业和地方的转型发展。
C.竹子应用于高铁车厢底板需要同时解决多项挑战,综合性能还要满足高铁的诸多指标要求,而且还要成本可控、有市场竞争力。
D.不同的竹子有不同的价值,毛竹生长高度较高,固碳能力很强;雷竹一般只有毛竹的一半高,不用于固碳而是供给食用。
3.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我国为什么提出了“竹子方案”?
2023-08-1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教育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九次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露营热度大增。露营成为户外娱乐的新选择,从公园露营、房车露营到海边露营、星空露营,各种别具特色的露营方式层出不穷,这种奔跑在路上、自由在天地间、滋养于自然中的休闲方式吸引了不少人参与。

这股热潮并非乍起。不少露营爱好者和从业者称2020年为“露营元年”。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出境游、跨省游颇受限制,不少旅游爱好者将消费需求转移到城市周边游上。在这样的背景下,以1-3天为期的“微旅游”方式——“露营”脱颖而出,不仅出行方便,更是将隔离的风险降到最低,成为人们短途短期低风险旅游休闲的重要选择。户外露营既可以改善人们闲居家中的状态,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疫情防控对距离接触的要求。

露营类综艺节目、国内社交平台中的“露营”类短视频和推文,也成为助推力,与“露营热”互为因果。打开抖音、小红书,各种相关内容将露营的美好与惬意展现在大众面前;露营常识、技能等事项也在网络中广为传播,降低了露营活动的技术门槛;还有综艺节目以露营为题、房车为载,展现了在都市生活的人们短暂逃离城市忙碌、追逐耀眼的梦幻星空的旅行历程……按图索骥或是依攻略行事,这就给了更多人一个将“诗与远方”带进现实、带到身边的可能。

(摘自《日照新闻网》)

材料二:

   

数据来源:艾媒数据中心

   

数据来源:艾媒数据中心

材料三:

近年来,露营成为户外娱乐的新选择,从深山老林里“荒野求生”、公园露营到房车露营、海边露营、星空露营,各种别具特色的露营方式层出不穷。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都市家庭更倾向于舒适性强、装备有调性、风格明显的精致露营。

精致露营多要依托景区。所以大批景区围绕此下功夫。如青海茫崖火星营地,是所谓火星模拟基地,附近都是雅丹地貌,故意营造出了孤独荒凉的氛围,让人觉得恍若置身火星;珠海横琴星乐度·露营小镇推出“自驾+露营+乐园模式”,以“琴岛奇航”为主题,融合多种新奇特色宿营单元,配备沙坑遗迹乐园、儿童游乐园等设施及“乐园管家”服务……目前以露营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在全国遍地开花,有超过5.3万家露营相关企业,仅山东的露营地数量就有近4000处。

露营热必然带来同质化现象。当下,依托自身资源,探索“露营+”的多种玩法,成为关键的制胜之道。如济南九如山度假风景区,升级景区设施,新推出星空营地、木屋泳池营地、森林营地三种不同风格的露营地,还研发了集煎、烤、炖于一体的烧烤设备“煽风点火炉”,再配上山野小酒吧里的鸡尾酒、各色体验馆内多元化的体验游玩项目,将露营地打造得更为丰富多彩。“露营+研学”则成为适合家庭亲子度假型营地探索的玩法。可以根据营地特色提供相关知识的讲解,例如星空探索知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讲解,也可以培养孩子在自然中的动手能力,如辨认野外昆虫、自主搭建帐篷等。

露营产业只有在发展中创新才能够进步,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开发露营新模式。8月7日在北京世纪公园开展的全国露营大会旨在打造“创新露营+运动时尚”的新型旅游休闲产业,让露营不止于露营;长沙生态动物圆举办夜游动物园、秘访夜间动物的露营活动,探索出更加和谐有趣的与自然相处模式,带来别样感受。如此看来,“+什么”“怎么+”仍大有文章可做,只不过未来如何让露营与之既结合得合理,还能碰撞出火花,甚至产生1+1>2的效果,还得依靠更多的文旅项目共同参与、探讨,策划出新。

(摘自《制胜拼的是“露营”》)

1.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0年被许多人称为“露营元年”,2020年至2021年中国露营营地市场规模扩大幅度较过去几年都大。
B.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和带动市场规模均呈逐年上升趋势,露营及相关产业在中国有较大发展空间。
C.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及带动市场规模同比增长率呈现有起有伏变化,未来露营市场较好,但仍需策划创新。
D.2014年至2020年中国露营营地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增长率逐年下降,预计2022年及以后增长率将呈下降趋势。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露营类”综艺、视频等助推下,旅游市场中露营热度得到进一步提升,“露营类”各节目推动露营热潮,两者互为因果。
B.露营因为出行方便,可以将隔离的风险降到最低,符合当前疫情防控需求,成为人们短途、短期、低风险旅游的重要选择。
C.露营多依托景区,青海茫崖火星营地、珠海横琴星乐度·露营小镇和济南九如山度假风景区的“露营+”探索思路值得借鉴。
D.面对我国露营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各地要抓住机遇,推动以露营为主题的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以产生更好的效益。
3.如果你是某露营旅游景区的开发者,你将如何打造你的露营品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8-1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时代要求我们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在准确把握国际发展趋势和自身定位的前提下,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资源与规则,以全球眼光谋划中国发展,为全球进步提出中国方案。作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撑,语言文字科研事业也必然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全面的知识、更深入的思考、更优质的创新成果,服务国家语言文字事业长远发展,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服务人类共同发展进步。

完整了解世界语言文字研究的传统和成果。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和交际工具,自古以来就是备受关注的研究对象。有关语言的科学研究已经过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成为体系完备、内涵丰富的学科领域,成为名副其实联通文理的“学科际”学科,在信息化时代和符号化时代更有着重要的经济、文化和安全价值。中国的语言学家要站在国际学术发展的前沿,完整了解世界语言学的传统和成果,并做出更多富有创新性、引领性的研究成果,方能使我国语言学者获得更全面的学术滋养,形成更深邃的学术洞察力。这是促使我国语言文字科研事业国际化发展的学术原动力。

全面了解世界语言生活发展的实态和趋势。世界语言生活多姿多彩,形式复杂,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现实素材。中国语言生活是世界语言生活的一部分,后者是前者的宽阔背景。有学者指出,欲全面认识中国的语言生活、把握中国语言生活的发展变化、分析中国语言问题的成因,就不能孤立地只看中国一侧,而忽略世界一侧。因此,全面了解世界语言生活的实态和规律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借鉴”层面。这需要有更多的中国学者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记录世界语言的发展与应用,在真实的现场发现语言生活的规律和趋势、发现新的问题和线索,从而为国家语言决策提供更加客观、科学的智力支持。这是促使我国语言文字科研事业国际化发展的现实原动力。

系统构建关于世界语言的知识体系。大变局背景下,两百年前出现并在全球普及的学科体系与思想范式在当前认识世界、重构世界的进程中,日益暴露出缺陷与短板,迫切需要更多的知识供给。面对语言这样一个内涵丰富、性质复杂、社会功能强大的研究对象,我们特别需要构建起自己关于世界语言的知识体系,包括语言作为知识、工具、方法的系统知识。和一些历史上的全球性大国相比,我国对世界语言的掌握和研究还很不够,对语言作为工具和方法的认知尚缺少世界领先的原创性成果,在支撑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方面的表现还不尽如人意。我国迫切需要立足世界语言发展大局,系统构建关于世界语言的知识体系。这是促使我国语言文字科研事业国际化发展的创新原动力。

国家语委近年来大力推动科研工作国际化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相信随着国际化进程推进和经验积累不断丰富,我国语言文字科研事业在理念、机制、团队、议题、评价等方面必将取得长足进步,助力语言文字事业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人类共同进步。

(选自《深入推进语言文字科研事业国际化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语言文字科研事业也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以全球眼光谋划中国发展。
B.完整了解世界语言学的成果,就能使我国语言学者获得更全面的学术滋养。
C.世界语言生活是中国语言生活的背景,要全面了解世界语言生活的实态和规律。
D.创新我国语言文字科研事业国际化发展需要系统构建世界语言的知识体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如何推进语言文字科研事业国际化发展的问题,从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分析。
B.文章明确中国和世界在语言生活方面的关系,阐述全面了解世界语言生活的必要性。
C.第四段通过对比,突出了我国要加强对世界语言的掌握和研究,并多出原创性成果。
D.最后一段阐述了我国近年在推动语言文字科研事业国际化的发展,对未来充满信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和交际工具,语言已经成为联通文理的“学科际”学科。
B.系统构建世界语言的知识体系,可以弥补之前的学科体系在当前暴露的缺陷与短板。
C.对世界语言的掌握和研究不够,少原创性成果,导致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不尽如人意。
D.我国语言文字科研事业的前景向好,并在理念、机制等诸多方面必将取得长足的进步。
2023-08-17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小说《地泉》是作家阳翰笙的代表作。上世纪30年代《地泉》再版之际,阳翰笙邀请作家茅盾为其作序。茅盾在文中直言不讳:《地泉》“缺乏对于社会现象全部的非片面的认识”“缺乏有感情地去影响读者的艺术手腕”。为人作序,像茅盾这般不仅指出作品不足,而且言辞如此犀利者,并不多见。在再版后的《地泉》一书中,阳翰笙不仅全文收入这篇序言,还收入了其它几篇含有批评意见的文章,目的就是“使我及本书的读者,都能从他们正确的批评中,得到些宝贵的教训”。

焦菊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总导演,曾针对戏剧界过于看重明星效用现象提出批评。他认为,即使靠明星赢得了眼前的票房,但从戏剧艺术的长远健康发展看,得不偿失。所言理性中肯,并不怕薄了那些熟识的舞台明星的情面,对当时一味追逐明星的舞台倾向发出了清醒之声。

这表明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镜子与良药。今天,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文艺现象和文艺思潮层出不穷,尤为需要文艺评论增强朝气锐气,更好发挥激浊扬清、褒贬甄别的作用。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和锐气,是来自文艺现场的呼唤,也是推动文艺发展的必然要求。

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首先要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对文艺评论者来说,具备批评精神,意味着敢于实事求是地评价作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不能碍于情面,避而不谈,要客观公正地从作品出发,对作品做出恰如其分的分析、判断与评价。事实证明,那些不痛不痒、回避问题的文艺评论,发挥不了应有作用,终将行之不远。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作家艺术家来说,具备批评精神的文艺评论能够帮助自己客观认识创作得失,提升艺术创作水准和思想认识水平。对读者观众来说,通过批评性的意见,能更全面地认识文艺作品,更深入地理解文艺现象。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有洞见的文艺锐评更能得到受众的信赖珍视和自发传播。倡导批评精神、强化褒贬甄别功能的文艺评论,还有助于营造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促进文艺生态健康有序地发展。

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要以扎实的专业素养为根基。评论者要能够从思想、艺术等多个维度,对文艺作品做出精到的分析,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肯定优长,把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推介给读者观众。在20世纪戏曲艺术的现代转化中,古老的戏曲艺术之所以能够去芜存菁、重获新生,一些理论评论家的专业眼光和评论引导功不可没。

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还要走出书斋和自我的小天地,深入广阔的文艺现场。只有深入文艺现场,文艺评论者才能逐步培养起对文艺作品、文艺现象、文艺思潮敏锐的感受力和精准的判断力,才能管中窥豹,一叶知秋,及时捕捉到文艺创作、文艺生态与文艺思潮的新动向与新气象。这样写出来的文艺评论,也就跳出了“自说自话”“隔靴搔痒”等窠臼,言之有物、生机涌动,更容易引发共鸣,让文艺评论更接地气、更有人气。

新时代新征程呼唤着文艺的繁荣发展。百花齐放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离不开强有力的文艺评论。增强朝气和锐气,新时代文艺评论必将大有可为。

(摘编自徐馨《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

材料二:

“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是文艺评论的道德“底线”。但事实上,因为利益和偏好而对文艺作品进行无原则吹捧和无根据棒打的现象却总是存在的。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在《骂杀与捧杀》中就批评过这种“骂”与“捧”的乱象,并指出“批评的失了威力,由于‘乱’,甚而至于‘乱’到和事实相反”。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文艺评论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传播方式也越来越丰富,人人都是评论者成为现实,公号、微博、短评、短视频、弹幕等,构成文艺评论的大千世界。由于受到各种利益、动机、个人偏见、商业竞争的驱动,骂杀和捧杀现象常常出现。其恶果在于,扰乱文艺评论的生态,混淆观众和读者的视听,引发种种人为的对立和冲突。这几乎可以说是文艺界的公害,不仅影响到创作生产者的利益,而且也伤害了观众和读者的权利。

这种骂杀和捧杀,其共同点是只顾利益、只讲立场、罔顾事实、罔顾理性。有的对文艺作品过度拔高,甚至举劣为优,“艺术创新”“史诗”“才华横溢”“艺术高峰”“黑马”等帽子满天飞,背后其实反映的往往是票子、圈子、面子这所谓“三子”的利益;有的则是对文艺作品大打出手,指责作品一无是处,而事实上剧集才刚刚开播、电影还没有上映,他们只是根据演职员名称、幕后消息、映前广告等就盖棺定论,背后反映的往往是个人好恶、博眼球动机和种种不可告人的商业利益。与此相关,还有完全主观的选边刷高分和选边刷低分,党同伐异、硝烟弥漫,造成评论生态的种种不健康乱象。创作者们深恶痛绝,观众读者嗤之以鼻。

(摘编自尹鸿《肃骂杀捧杀之乱象,倡风清气正之评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茅盾坚守文艺评论的道德底线。“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直言不讳地对阳翰笙的小说《地泉》提出了批评意见。
B.文艺评论者须具备批评精神,敢于实事求是地评价文艺作品,才能更好发挥文艺评论激浊扬清、褒贬甄别的作用
C.文艺评论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人人都是评论者已成现实,文艺评论的生态因而遭到破坏,引发人为的对立和冲突。
D.“骂杀”和“捧杀”表面上是矛盾的两种现象,但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只顾利益,只讲立场,罔顾事实与理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评论者倘碍于情面,就会对所看到的问题避而不谈,甚至会把“史诗”类高帽冠于劣质作品。
B.文艺评论一旦失去朝气和锐气,也就会缺乏批判精神,不利于促进文艺生态健康有序地发展。
C.若抱“躲进‘书斋’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态度,文艺评论者就难跳出“自说自话”“隔靴搔痒”的窠臼。
D.“骂杀”和“捧杀”现象扰乱了文艺评论生态,几乎成为文艺界的公害,文艺评论者应该自律。
3.下列选项中,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举20世纪戏曲艺术重获新生之例,表明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需以扎实的专业素养为根基。
B.材料一引用关于良药的名言,论证了文艺评论能够帮作家艺术家客观认识自己,让读者观众全面认识作品。
C.材料二引用鲁迅的话,论证了那种基于自身利益与偏好的骂杀与捧杀乱象由来已久,并使文艺批评失去威力。
D.材料二用两个“有的”一个“还有”,列举了三种情况,使读者对骂杀与捧杀的乱象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两则材料都是文艺评论,但论述的角度和论述内容的侧重点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
2023-08-11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体育为人类的和谐共生服务一直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起人顾拜旦的理想,他在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发表的《体育颂》,结尾就讴歌:啊,体育,你就是和平!你在各民族间建立愉快的联系。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宪章》中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使人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是要创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让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并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

顾拜旦还重视体育对于塑造人格的作用,他在1908年伦敦奥运会期间的一次招待会上发表讲话说:对于人生而言,重要的绝非凯旋,而是战斗。他还强调比名次更为重要的是人的审慎”“勇敢高贵。在《体育颂》中,顾拜旦又重申了他的理想:啊,体育,你就是美丽!你塑造的人体变得高尚还是卑鄙,要看它是被可耻的欲望引向堕落,还是由健康的力量悉心培育。

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一定能体会到顾拜旦的思想与儒家教化观念的一致之处。儒家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培养君子人格及人的社会责任感。

孔子以六艺教人,这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与现代体育运动最具关联性的是。奥运会上的马术就与有关,广义地说,赛车运动,也可以被看作是现代的御术。在传统社会,都是很重要的职业技能,比如驾驭战车,在战乱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定是的必备技能。在弓箭作为常规武器的时代,是体现一个人战斗技能和勇气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不断从职业行为中分离并被仪式化,成为重要的礼仪活动。《礼记·礼运》说: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相比于,传统儒家对于的讨论更为丰富复杂,一方面是因为射礼在礼仪活动中的地位更为重要;另一方面,射礼体现了许多为儒家所肯定的道德品质,从而成为人格培育的重要途径。

在许多礼仪活动中,射礼都担负着重要的功能,比如《礼记·内则》中说:国君世子生,告于君,接以大牢,宰掌具。三日,卜士负之,吉者宿齐,朝服寝门外,诗负之。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保受乃负之。宰醴负子,赐之束帛。卜士之妻,大夫之妾,使食子。说的是国君之子出生之后,作为礼官的弓箭手要用桑木做的弓和六支蓬草做的箭,射向天、地、四方,以示国君之子志向远大。

射礼在儒家礼乐活动中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其所承载的儒家道德理念。这一仪式本身就能展现一个君子的德行,《礼记·射义》中说: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射的仪式十分隆重,其挺直的身体形态和内心的专注,都是君子之仪表和内心状态的写照。而持弓时要审慎和沉稳才能让箭射中目标,这个过程也是君子动机和目标完美结合的体现。

射礼与顾拜旦所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最为接近的,是对于竞争谦让关系的描述。作为教育家的顾拜旦十分重视将体育纳入现代教育体系中,他因为古代奥林匹克遗址的发掘而萌发了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会传统的念头,并付诸实施。

(摘编自高富贵、干春松《传统文化与奥运精神的融合——以射礼为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拜旦发起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其目的是希望体育运动能促进人类和谐共生、社会和平。
B.体育运动能够塑造人格,其关键是培养人们的竞技精神,竞技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
C.儒家思想中强调的“射礼”,是人格培育的重要途径,在礼仪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
D.“射”的仪式本身和持弓矢的态度,体现了古代君子的德行和仪表以及射箭的动机、目标的完美结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选用《体育颂》《奥林匹克宪章》的语句,是为了论证奥运精神中包含“人类和平”精神。
B.文章引用顾拜旦在1908年伦敦奥运会招待会上的讲话,有力地论证体育对人格塑造的作用。
C.文中从第5段开始,通过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强调“射”在儒家传统中比“御”更加重要。
D.文章说“射礼”与奥运精神最为接近,有助于人们体会顾拜旦的思想与儒家教化观念的共通之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体育运动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发展服务。
B.顾拜旦的思想和儒家教化观念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希望能通过体育培养健康的人格。
C.春秋时期能体现个人战斗技能和勇气的“射”在众多礼仪活动中担负着重要的功能。
D.顾拜旦将体育纳入现代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竞争”,去认识并正视社会的残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捉,他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了意义。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摘编自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材料二:

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朱光潜所说的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实用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宇宙。

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的态度世界的方式,或许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个世界,中国美学将其称为。第四种态度并不是为了获得美的知识,而是为了安顿心灵。

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如果我们把它当作山水诗,或者写景诗,其描写是如此简单,内容是如此单调,单调到只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山间有一些芙蓉花开了,又落了。而谢灵运的山水诗,如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等,写景显然更加细腻丰富。

然而,王维的这些看起来内容单调的诗歌,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漠视,而是传诵千古,谢灵运的诗句却少有人提及。其实,王维的这类诗歌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山水诗”“写景诗,它的主旨不是描写外在的景物。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山中芙蓉,是自在兴现,这里没有被观之景,也没有对景之心。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也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诗人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和深林,而是其背后的高古和幽深。

(摘编自朱良志《生命的态度——关于中国美学中的第四种态度的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商、植物学家、画家感知的古松不同,反应态度也不一致,这说明古松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B.实用的态度关注事物对人的利害,人在环境中积累经验,获得实用的知觉,产生趋就或者逃避的意志和活动。
C.科学的态度需要借助抽象的思考探寻事物的关系和条理,它排斥个人情感,具有理论性,与实用的态度相反。
D.与其他三种态度不同,生命的态度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创造出没有审美主体、客体的独特生命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木商和植物学家不能感知古松的美感,这是因为他们原有的心习无法改变,不能以美感的态度看古松。
B.在美感的世界中,人可以摆脱环境的制约,主宰自己的心灵,事物在孤立绝缘的情况下依然具有意义。
C.谢灵运的山水诗更加细腻丰富,但其传诵度却比不上王维诗歌,这说明生命的态度比诗歌内容更重要。
D.写景时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好地传达自我生命的感受,写出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     
A.姜夔《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B.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C.吴历《题画》:“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澹无人。”
D.卢梅坡《雪梅·其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4.材料一的论证深入浅出,请简要分析。
5.《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中,林黛玉代贾宝玉写的《杏帘在望》被元妃大为赞赏。请结合材料论述的四种态度中的两种简要分析这首诗。

杏帘在望     林黛玉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心理距离”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最早把“心理距离”作为一种美学原理理解的是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他所说的“心理距离”,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的缘故。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以另一种眼光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朗待我归”(钱起)。这些诗人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在他们眼中,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

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如此一来,愉快的审美鉴赏就可能变成痛苦的自伤身世了。上述两条规律似乎是不相容的,第一条规律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小,第二条规律则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大,所以称为“距离的内在矛盾”。

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距离的内在矛盾”呢?美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提出,“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的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这种“不即不离”的境界之所以是理想的艺术境界,在于它对“距离的内在矛盾”作了妥当的安排:它既不使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使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这样,就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对象之际,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就艺术创作而言,“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当然,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的距离,这不但与审美客体相关,也与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对思想文化极其低下的审美主体而言,无论面对多么优秀的艺术品,也会因“距离丧失”而想入非非。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诗化原则、陌生化原则、变形原则、程式化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艺术家为了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所采取的艺术处理。

(摘编自童庆炳《换一种眼光看世界——谈审美心理距离》)

材料二: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竹篱瓜架旁的黄粱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鲜,在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好。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是要注意的。“距离”可能太过,可能不及。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幸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眺,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有别于时空相隔的“距离”,是艺术家通过一定的艺术处理而获得的。
B.《悲愤诗》是诗人蔡琰痛定思痛之后的创作成果,可见艺术创作需要站在客位进行观赏,情感并不能产生艺术。
C.诗人要获得审美意味,就必须改变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在一定的距离外对事物进行观照和品味。
D.一般人即使拥有深刻的情感和丰富的经验,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客观化的艺术处理,也不能创造艺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品味古代诗人笔下的绿竹形象时,要彻底改变对竹子的观念认知,才能发现其被诗人赋予的能力和美好品质。
B.审美主体如果能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就可以进入到“不即不离”的理想审美境界。
C.在生活中保持适当的审美体验的“心理距离”,能够使本来寻常、熟悉的事物变得光耀夺目,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D.陶渊明的笔下多写闲逸的田园图景,少见农人耕种的艰辛,是因为他能够从实用的世界观赏田园生活本身。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不即不离”这一审美理论的是(     
A.在雾海航行,水手和乘客暂忘海雾的危险,欣赏到水天一色的美景,获得了自由、恬适之感。
B.在《唐吉诃德》中,看多了游侠小说的唐吉诃德以为自己就是游侠,于是行侠仗义走天下。
C.登上泰山之时,我们不禁感叹“岱宗天下秀”:面对长江之时,我们不禁“羡长江之无穷”。
D.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曾述,某商人女儿“明艳工诗,以酷嗜《红楼梦》致成重疾”。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嫦娥五号宇航员带回了月球表面的照片,但网友却纷纷表示这不是那个从小在古典诗词中熟悉的月亮形象。请结合材料,简析网友无法理解欣赏月球表面的照片,却能感受诗词中月亮的美、诗意并产生情感共鸣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