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已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用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摘编自钱锺书《通感》)

材料二

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读<荷塘月色>》)

材料三

1927年7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扬州,他的两个孩子在扬州他的父亲那里。但他与父亲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闹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决。这样的心情表露在《荷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作政治的抉择。

(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
B.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对“闹”字的认识,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
C.“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
D.“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
2.下列语句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C.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质疑“月夜蝉声”一说,朱自清最后确认自己无误。
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
C.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了。
D.对《荷塘月色》情感中“自由”的理解,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也要从伦理的角度。
2023-12-19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停不下的艺术追溯——林风眠:中西巧调和

今天的梅州,是广东东北部一个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然而,在距离梅州市区20公里外的西阳镇阁公岭村,却依稀能看到100多年前留下的痕迹。这栋略显破旧的宅院,就是林风眠出生的地方。

在林风眠5岁时,家里把他送到了本族开设的立本学堂,读书认字,既是石匠又能画几笔的父亲还教他临摹《芥子园画谱》。在这种临摹中,林风眠接受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启蒙教育。

1915年,15岁的林风眠踏进了梅州中学的大门,在这里,林风眠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美术老师梁伯聪,正是这位梅州历史上最后一个能书善画的秀才,将林风眠引向了艺术的新天地。求学期间,亲朋从南洋带回的一些外文书籍,也让林风眠好奇不已。书中那些色彩丰富、形象逼真的西洋画插图,使得从小临摹惯了《芥子园画谱》的他,看到了另一个不同的艺术世界并心迷向往。

4年后,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他和林文铮一起登上了开往法国的邮轮。在国立高等艺术学院院长杨西斯的工作室,林风眠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与思想的双重启蒙。对艺术的理解和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艺术不再是儿时临摹或少时喜爱的西洋画片,而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与思考。林风眠独特的绘画天赋使杨西斯惊叹不已,于是就推荐他到巴黎美院。1924年5月21日,第一次中国美术展览会在德国斯特拉斯堡共和国广场的莱茵宫开幕,他的作品引起轰动。此时的林风眠,在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和中国古典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中西调和的基本艺术面貌。

约两年后,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回国担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不久,林风眠发表了《谈东西艺术之前途》一文。他以论述艺术是如何构成的、东西艺术根本之异同等问题为基础,正式提出了调和东西艺术的主张,力图在复兴东方艺术和调和东西艺术之间寻求新路。

为了实现中西融合的艺术理想,林风眠可谓殚精竭虑。他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艺术名家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王朝闻、苏天赐等都是林风眠的学生,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

1927年5月11日,林风眠组织本校师生召开了一场在当时国内规模相当大的艺术展。由于部分作品抨击社会、直讽现实,激怒了奉系军阀,林风眠被迫辞去校长之职,离京南下,担任了由蔡元培亲手创建的杭州国立艺专第一任校长。执掌杭州国立艺专的十年,也是林风眠实践自己调和中西艺术理想的十年。这一期间,林风眠用象征手法创作了大型油画《人道》《悲哀》《死》《人类的痛苦》《渔村丰收》等作品,风格一如他中西调和的探索,造型简约,大笔触粗线条,色调强烈而凝重。

后来林风眠移居到了上海,他就像个苦行僧一样,不问世事埋头作画,在清苦孤寂中继续着中西艺术调和的探索。很多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林风眠终于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面貌,他的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孤独、忧郁和磨难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林风眠,但是,在他的笔下,却衍化出了寂静的山川,仿佛一片超现实的梦乡。

(选自《光明日报》)

相关链接:

①在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法国美术教育的最高殿堂,林风眠不是个守规矩的好学生,他为塞尚、莫奈、马蒂斯等离经叛道的画家所倾倒,又在巴黎东方美术馆和陶瓷博物馆的彩陶、汉画砖、唐三彩、瓷器花纹上,发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求实在线·中国现代绘画史一代宗师——孤鸿林风眠》)

②林风眠曾对人讲:在北京和杭州当了十几年校长,住洋房,乘私人轿车,身上一点人气几乎耗光了。你必须真正生活着,能体验今天中国几万万人的生活,身上才有真正人味。首先是‘人’,彻底‘人’化了,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求实在线·中国现代绘画史一代宗师——孤鸿林风眠》)

林风眠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融汇了东西方的优点,能够创造一种崭新的、从未有过的艺术形式。他是一个独领风骚数百年的领袖型、旗手型的人物。——中国美术学院原校长 肖锋

他奠定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基础,他之后的赵无极、吴冠中等人都是追随他的道路的。没有林风眠,中国绘画就缺少一个走向现代艺术的大师。——美术理论家 邵大箴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林风眠在中国绘画尤其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作品兼有欧洲现代艺术和中国古典工艺美术之长,造型简约,色调强烈凝重,独具一格。
B.林风眠的创作融汇了东西艺术之长,创造出了自己画作的独特的面貌,他没有忘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没有真正的人味,作品就没有生命活力。
C.林风眠成为中国“百年巨匠”之一并不是偶然的,原因在于他提出了“调和东西艺术”的主张,并且他身体力行,在艺术创作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D.绘画是林风眠安身立命的凭借,是他毕生的终极追求,更是他表达强烈情感的媒介。他借助绘画表达他对国事的关心、对人生的思索、对身边人和事的敏感与爱。
2.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林风眠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既在学校接受了系统的文化学习,又在梁伯聪、南洋回来的朋友等人的影响下关注西方的艺术世界,这为他日后进行中西调和的创新打下了基础。
B.1919年,林风眠到法国勤工俭学,在院长杨西斯的工作室接受了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双重启蒙,从此踏上了绘画艺术中西调和的探寻之路。
C.大成就须经得起大寂寞。移居上海的林风眠不问世事埋头探索,孤独、忧郁和磨难围绕着他,但他终于超越自我,在创作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取得了巨大成就。
D.林风眠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从1919年选择出国勤工俭学,到德国第一届“中国美术展览会”引起轰动,再到国内艺术展上借作品抨击社会、直讽现实,都是他爱国的体现。
3.简述林风眠在绘画方面取得成功的缘由,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2023-10-0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种子是一种最主要的种质材料。贮藏种子的目的在于延长种子寿命、保持活力并保存植物固有种质(基因),而延长种子寿命是最为基本的目标。种子的寿命问题就是种子生命力控制问题,而种子的贮藏寿命与种子含水量及贮藏温度密切相关。哈灵顿认为,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1~50℃),温度每增加5℃,或种子含水量每增加1%,则种子贮藏寿命减半。罗伯茨根据对种子贮藏特性的研究,把种子分为正统型种子和顽拗型种子两类。他进一步研究发现,正统型种子的种子含水量能被干燥至5%以下而不受伤害,并且其贮藏寿命随种子含水量和贮藏温度的降低而加长,大部分栽培作物的种子属于此类型。这一研究使人们开始进行种子的低温干燥保存,从而产生和发展了植物种质保存的基因技术,也即是种子库或种质库技术。

(摘编自植物百科:植物种子和组织的保存技术)

材料二:

绝大多数种子在经过清理、干燥等常规处理流程后,就可以保存在零下20摄氏度的冷库。但是不少种子比较娇贵,一失水就会失活,被称为顽拗型种子,传统上要保存这类种质资源,科研人员往往要先剥栗子,将胚从种子里挑出来,经过处理后,放入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中进行超低温保存。如何破解这类植物种质资源保存难题?科研人员将目光瞄准了植物胚性细胞诱导体系的构建。与传统的组培相比,胚性细胞诱导技术所需的材料不一定是成熟的种子,植物细胞或组织分化旺盛的部分,以及茎尖、顶芽等部位都可以。通过诱导出来的胚性细胞系可以在试管等离体条件下培养出许多胚,从而快速繁育更多植株,并且苗木不带有病原体,未来在农艺、园艺等方面应用潜力巨大。

(摘编自杨文明、李茂颖《用科技解决野生植物种子收集、保存难题》)

材料三:

从2001年起,钟扬每年在西藏进行野外科学考察,利用最现代的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青藏高原上的植物。长时间的野外科考让他意识到,随着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很多物种正在消失,保存种质资源已经成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西藏独有的植物资源一直未获足够重视,物种数量被严重低估。为国家打造生态屏障,建立起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的基因库,这不仅是应对当下科研工作的需要,也是这一代生物学家留给未来的一份礼物。在16年里,他带着学生走遍藏北高原和藏南谷地,多次深入阿里无人区和雅鲁藏布江流域,收集了一千余个物种,四千多个标本,四千多万颗种子,占到西藏物种总数的五分之一。

(摘编自李乃清、蒯乐昊《钟扬:种子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子的贮藏寿命与其含水量及贮藏温度有关,哈灵顿认为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种子的贮藏寿命与含水量和温度成反比。
B.与传统组培方法相比,胚性细胞诱导技术所需的材料包含植物细胞以及茎尖、顶芽等部位,放弃了对成熟种子的使用。
C.钟扬通过长时间的野外科考,深刻意识到青藏高原独有的植物资源一直未被人们予以足够重视,物种数量也被严重低估。
D.无论是对于现在还是对于将来而言,这二代生物学家都有必要为国家打造生态屏障,建立起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的“基因库”。
3.从钟扬的身上,我们能够学习到关于科学研究的哪些精神品质?请简要说明。
2023-09-0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早期中国文明研究中,曾长期存在中原中心论,研究者把关注的重心完全放在中原地区,认为似乎只有中原才有文明。但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显示,中国文明起源的模式更像是满天星斗”“群星璀璨。文化生态视域下的四大板块之间密切的互动,构成早期中国文明的基本文化生态框架。

东南板块是农耕文明的核心区域。中国拥有华北的旱作农业与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两个起源区,事实上,在华南地区还发展了园圃农业。东北地区依赖水生资源,发展出来一种定居的狩猎采集经济,又称为渔猎新石器文化。尽管东南板块的各个区域农业开始早晚并不相同,农业形态也各有差异,但普遍具有较高的定居性,这是东南板块各个区域显著的共性。

西北板块以草原、荒漠、高原等地形为主,这里的初级生产力水平较低,动物群流动性大。有了马牛羊等物种后,人类稳定利用草原地带成为可能,随后在这一地区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游牧政权。由于游牧经济并不是自给自足的,一方面需要与农耕群体进行贸易交换,另一方面游牧群体利用骑射的优势常常劫掠,交换与战争构成了西北板块与东南板块互动的主要方式。

西北板块与东南板块的互动并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从东北到西南的生态交错带板块实现的,这个地区堪称中国文明演进的枢纽。生态交错带同时具有两个生态区的资源,相比于单个生态区的资源种类更丰富,但是由于它处在两个生态区的交界地带,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这个交界地带的位置频繁迁移,因此,其资源供给具有不稳定性。生活在这个地带的早期人群,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其文化适应方式。这一调整不仅包括生计方式的改变,还包括人群的频繁流动。这一特征在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材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人们在狩猎采集与农业之间徘徊。

相比其他三个板块,海洋板块更少受到重视。有研究表明,早期这个区域是以渔猎为生的复杂狩猎采集者的社会。随着冰期的结束,这些复杂的狩猎采集者向内陆地区迁徙。一方面这会带来人口密度的提高,另一方面他们会把社会复杂性带到内陆地区,使社会竞争加剧,农业起源因此加速。农业是文明的基石,更进一步说,海洋板块也参与了中国文明的形成过程。

长期以来,中国文明都被视作农耕文明,与海洋似乎没有什么关系。文化生态系统成熟后,农耕文化开始扩散。北方地区庙底沟文化的扩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范围。南方地区发生了规模更加宏大的文化扩散,稻作农业与家畜饲养经济先传播到台湾,然后经由菲律宾扩散到大洋洲地区,向西至非洲的马达加斯加,这就是著名的南岛语族扩散事件。海洋对早期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海洋板块也是中国文明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经过几代考古学家的努力,我们日益认清早期中国文明宏大的格局,其多元一体、开放包容并不限于若干个文明起源中心,而是由四大板块构成的。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文明将历久弥新,取得更大的发展。

(摘编自陈胜前《从四大板块看史前中国文明的演进与互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南板块由四种区域农业形态组成,其虽开始时间各异,但普遍具有较高的定居性。
B.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西北板块在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给自足型的游牧经济。
C.生态交错带比东南板块的资源种类更丰富,因位置频繁迁移变动而资源供给不稳定。
D.海洋板块早期的经济社会以渔猎为生,后来狩猎采集者的内迁影响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长期存在的“中原中心论”,采用“总——分”的结构,提出早期中国文明的“板块互动论”。
B.文章谈及辽西地区的考古材料,意在论述生态交错带资源丰富,堪称板块间文明互动的“枢纽”。
C.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阐述四大板块的区域文明特点及互动演进,结构清晰。
D.文章第六段对比分析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文化扩散,论证海洋板块是中国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板块的文化生态条件各异,西北板块初级生产力水平较低,对文明演进的促进作用也较小。
B.从更广的视域来审视中国文明,早期中国文明的起源呈现丰富多样的发展模式。
C.早期中国文明是一个存在密切联系的互动圈,具有多元一体、开放包容的基本特征。
D.认识早期中国文明宏大的格局,有利于全面认识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增强文化自信。
2023-09-0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出台取消明星艺人榜单、优化调整排行规则、严管明星经纪公司等十项措施,重拳出击解决饭圈乱象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控评带来的饭圈互撕之风,及其引发的不良饭圈文化现象饱受诟病。对明星来说,话题度和美誉度十分重要,直接影响着其获取资源的多寡和层次。一些明星为了维持自身形象,通过各种手段,对社交平台上好的评论给予回复使其上热评,对不好的评论要么不搭理,要么举报,避免其出现在评论区的前列。

当粉丝群体不断扩大,其内部也出现了分化,开始出现一批所谓的粉头,领导着庞大的群体攻占”各大平台的评论区。在粉头的指令下,大批小粉丝沦为数据工,在偶像活动时期,没日没夜地做数据。他们不仅采取控评这一种方式,还在各大榜单打投刷榜,让偶像能冲到前排;占领微博相关话题的话题广场,不断地发布内容,试图让该话题冲上热搜,因为只要冲上热搜,就代表着自家偶像能够被更多人关注和讨论。

控评本身变成了一个不断在违法边缘试探的危险行为,在评论中互相拉踩,对他人进行谩骂侮辱,实质演变成一种网络暴力。就此,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局回应称,控评涉嫌违反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网友可提交充足证据材料,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举报。粉丝们天真地以为控评就是在键盘上玩玩的事情,殊不知很可能已经触犯了法律,要负法律责任。

20216月,中央网信办专门启动了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着力规范饭圈各参与主体的网上行为,合理优化饭圈"粉丝活跃产品的相关功能。监管出手了,网络控评可休矣。粉丝们可以借此重新思考和调整追星的方式,尽早从饭圈乱象中解脱出来。

(摘编自《粉丝控评就是一种网络暴力》)

材料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常常说起自己的两个梦——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

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

1956年,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几年时间,袁隆平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1981年,国务院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

5年后,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

经过9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实现。随后便是2004800公斤、2011900公斤、20141000公斤的三连跳

19794月,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上,袁隆平宣读了自己的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中国第一次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经验传递给世界。

袁隆平著于1985年的《杂交水稻简明教程》,经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后,发行到40多个国家,成为全世界杂交水稻研究和生产的指导用书。

因为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解除贫困展示了广阔前景,并致力于将杂交水稻技术传授并应用到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几十个国家2004年,袁隆平获得了世界粮食奖。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毕生的追求和梦想。袁隆平说。

(摘编自《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追梦路》)

材料三:

他,在战火中同白求恩并肩战斗救治伤员,50年完成1.5万多例胸外科手术,为寻找针刺麻醉最佳穴位不惜在自己身上扎针试验……他的百岁人生充满传奇。

他是我国胸外科事业的拓荒勇士,又是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做白求恩式的医生是他一生的追求。

他就是中日友好医院的首任院长、百岁名医——辛育龄。

他创造了一根针麻醉的神话1970年,辛育龄主刀实施了首例运用一根针针刺麻醉下肺切除手术,震惊了针麻界。

他先后做了1400多例针麻肺切除手术,成功率高达98%。针麻手术推动了我国针灸镇痛原理的研究工作,为中国针灸疗法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肺移植手术刚刚起步,很少有国家从事这方面研究。1979年,辛育龄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两例人体肺移植手术。

不开刀就能局部杀灭肿瘤细胞。全国超万例肿瘤患者接受了这项治疗,有效率为65%至85%。这项技术也推动了后来放疗技术和消融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获国家级科技奖8次,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白求恩式医务人员等荣誉称号……辛育龄直到因腰椎问题再也站不起来,才不舍地告别了他日夜战斗过的手术台。

病人会让我们把他的胸腔打开,这是何等的信任啊!我们要对得起这份信任。

只要我一息尚存,就要多救治一个病人!

(摘编自《共和国功勋人物辛育龄:一生为人民攀登医学高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央网信办出台十项措施,重拳出击解决“饭圈”乱象问题,因为一段时间以来控评带来的饭圈互撕之风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B.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袁隆平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这一朴素愿望成就了他不凡的一生。
C.“只要我一息尚存,就要多救治一个病人!”辛育龄自始至终都没有忘记医生的职责,他成了我国胸外科事业的拓荒勇士。
D.当代粉丝们之所以会出现“饭圈互撕”这样恶劣的行为,一方面是粉丝们盲目追星,没有高远的理想,某些明星的极力怂恿是最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明星来说,话题度和美誉度很重要,影响其利益。因此,一些明星就领导着庞大的粉丝群体“攻占”各大平台的评论区。
B.控评本身就是一种严重违法的危险行为,粉丝们在评论中“互相拉踩”,对他人进行谩骂侮辱,实质上演变成一种网络暴力。
C.“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理想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逐渐变得更加高远宏大,他的视野不再局限于本国,而是面向全球。
D.20世纪70年代,辛育龄主刀实施了首例运用一根针针刺麻醉下肺切除手术,震惊了针麻界,这让中国针灸疗法走向了世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概括三则材料共同点的一项是(     
A.完全失去自我,被他人光环吸引的人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
B.人生之美在于有正确的追求并为之奋斗。
C.人生就在于努力工作,造福人类。
D.对得起别人信任的人才能够获得更多的信任。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说袁隆平和辛育龄两人的人生经历有何相似之处,并说说他们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从远古神农氏开始,中华先祖就开始种稻、黍、稷、麦、菽五谷为食,制耒耜劳作工具为耕,种麻纺线成布为衣,磨制器物为家什,完成了从山上狩猎、水中渔猎到定居生活的转变,实现了从蒙昧到文明的过渡,开启了农耕文明之先河,这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深厚的滋养。

农耕文明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农耕文明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农耕文明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生活礼俗、民族心理等文化形态。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一不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鲜明标签和重要表现。

农耕文明不仅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还间接影响并塑造了中华文化的个性和特质。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农耕文明与儒家文化及其他文化经过不断碰撞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家国一体、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和谐向善、诚信包容、尊尊亲亲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早已渗透进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氓黎。”……品味着这些古老的歌谣,我们仿佛看到一幅绵延千年的农耕文明演变图景。在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当代,古老的农耕文明并没有过时,反而愈发彰显出独到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农耕文明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

因此,我们必须将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一方面,要善待历史的馈赠,切实发掘好、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积极培育乡土文化人才,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现代文明的价值理念去滋养农耕文明,推动农耕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节选自《传承千年余韵,凝聚文明之光——中华农耕文明发展历程速览》)

材料二:

人的清静性格的形成,离不开农耕文明的熏陶。自然本质是清静的,长期自然清静环境的熏陶,必然有助于清静性格的形成。而清静对发展又具有重要意义。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农耕文明也有利于培育一个人的节俭性格。农业的产量较多地取决于自然的特点和规律,而大自然的供给总是有限量的,这对浪费必然是一种约束,会促使人在行为上更崇尚节俭。人性中质朴性格的形成,也离不开农耕文明的熏陶。大自然的朴实无华和厚重,必然更有利于养成人性的质朴厚道。农耕文明也有利于培育敬畏人格。大自然的神秘性和无私性,也为敬畏人格的形成提供了自然基础。

留住农耕人和培养农耕人,关键要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为此,要把乡村人才振兴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要激活现有本地乡土人才,充分发挥本地乡土人才示范带动作用;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要把一些高学历、懂技术、爱农业、在农村能留得住的人才吸引到农村来;三是要发挥好新乡贤作用,激励乡村成功人士致富思源,回报桑梓,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重视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也留住乡愁。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全可以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进一步加大对古镇、古村落、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

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对此,我们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新魅力和新风采。

(节选自《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守住农耕文明之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农耕文明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各类文化不断碰撞,进而造就出精耕细作式农业生产方式,形成内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旨在重振农耕文明,既要传承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也要运用现代文明价值理念推动农耕文明创新性发展。
C.新农村建设要加大农耕人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当务之急是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培养人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D.实现乡村振兴,既要在村庄建设上能留住乡愁,也要保护、开发、利用好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活态的乡土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原始渔猎生活相比,农耕生产代表了更为先进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
B.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自然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
C.现代社会所倡导推行的绿色、科学发展与农业文明孕育的内敛式生活方式如出一辙。
D.两则材料之中都涉及要传承和发扬传统农耕文明,并赋予其新时代内涵的相关内容。
3.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为什么还要守住农耕文明之魂?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歌山。在这里我们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就是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它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作为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因此常被排斥到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是作为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寒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锌》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就是写夏季高大茂盛的树。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而用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其实也不然。也常常被古诗人用来描写枝干枯秃、少叶或无叶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觑省》),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灞上秋居》),用的却是。李白的有些诗也是如此,如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别》),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秋下荆门》),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战城南》):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秋思》)则更是众所周知的了。

至于古人为何喜欢用木叶落木而不树叶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还有可能是因为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

1.下列关于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落叶”作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
B.“树”与“叶”的形象一致,古诗又喜用单词,所以经常会用“树”或“叶”来代替“树叶”。
C.一般人无法轻易地察觉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力量,是因为缺乏诗人的敏感和修养。
D.“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2.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洞庭波兮木叶下”与“雨中黄叶树”的对比,凸显了“木叶”具有“微黄”“干燥”的特点。
B.材料二通过大量的诗句有力地反驳了材料一的观点,表明材料一的论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C.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
D.两则材料都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这不仅增强了论述的针对性,还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下列诗句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A.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B.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D.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王维《过香积寺》)
2023-08-29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鼠年春节注定让人难忘。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严防严控下走亲访友的人少了,通过短视频拜年的人多了,在网友获取疫情资讯的众多渠道里,短视频是重要来源。

2020年春节红包战有个明显的特征,即短视频平台开始唱主戏。2020年快手投入10亿元成为央视春晚独家合作伙伴,快手春晚红包互动量破纪录,达到639亿次。在春晚直播期间,快手还上线了武汉加油专属定制公益礼物,礼物收入将全部捐赠给武汉市慈善总会。值得注意的是,春晚当天美股相关视频上市公司如Roku、爱奇艺等的盘中均出现大幅上涨,这显示出海外机构投资者对短视频行业前景的一致看好。

无论你玩不玩短视频,这些视频平台都已经通过各种方式侵入你的视野,正如雷军几年前说的那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5G对短视频领域可以说是一个加持,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一些企业愿意重金支持央视春晚。未来,短视频行业的前景不可估量。

大家对于短视频的固有印象可能就是娱乐化的社交需求,事实上它正在不断与各行各业产生化学反应,就拿短视频电商带货来说,短视频边看边买的模式,让网上购物不仅更直观真实,也更有乐趣。而短视频与电商的深度融合,对于整个电商的格局也正在产生更深远的影响。短视频在改变各行各业的同时,也在为他们进行产业数字化赋能,为产业的数字化打下坚实地基,让人联和物联变得更高效。

(摘编自《2020春节再迎短视频盛宴”MCN风口下岭南股份或再起飞》)

材料二: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随着人类的成长,许多欲望遭到了压制,然而这些欲望既无法消除,也无法百分之百被控制,它们会出现在无意的话语或意念活动中,或最终反映在心理中,也就无意识地存在于潜意识的需求之中。

这一动机理论被后人解读并化用为三层产品营销思路,而这与短视频产品的走俏因素极为吻合。

短视频是用来的。短视频的内容短,拍摄成本低,这意味着其内容在这一点上占据绝对优势,而如此种类繁多、花样频出的短视频内容,总有一部分是符合特定人群的需求的。短视频这种刚开始充满随机性的的形式,实际上就是给用户一个不断筛选的过程,短视频平台挖掘该用户的无意识需求,进而根据大数据反馈进行特定内容的推送,推出能够满足顾客此种需求的特定产品。

短视频低门槛的内容生产方式也使得其内容生产方与消费方的重叠度较高,与传统视频行业不同,短视频用户中,很多人既是内容的消费方,也是新内容的生产方。通过自我的参与感去消除对产品无意识的抵触,同时消除对其他UGC(用户原创内容)的排斥,这使得短视频内容尤其是在UGC方面传播的壁垒很低,大家虽然都有拍摄经验,但基本都是业余生产方,因此对UGC的质量不会有太高的预期。

PGC(专业生产内容)保质,UGC扩容,这就使得短视频多了一种社交性,在消除了大部分用户的抵触意识后,低门槛制作的短视频内容也能成为用户之间社交的一种新符号。用户加入社交网络之中,也自然而然享受社交带来的红利。

短视频平台并不单单是一种娱乐引流方式,它也承担着平台盈利与内容生产方盈利的压力。在信息流广告盈利变现的趋势下,短视频的内容开始成为新的商业营销聚集地。如今短视频带货可以说是电商营销的重要渠道,以短视频内容为媒介的商业变现成为新的赚钱手段,在短视频平台上买东西也已经成为大众新的消费习惯。

这种盈利也成为短视频开拓新场景、招商引资的新引力,资本是一个行业最佳的催热剂,尤其是在流量红利逐渐消失的互联网下半场,获客成本提高的商业环境下,短视频所带来的全新流量红利使其成为各方角逐、深耕的新战场,大大提高了短视频的发展速度,开拓更多的商业化市场。

(摘编自《弗洛伊德动机之上的短视频行业》)

材料三: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兴应用场景,短视频正在构成独特的网络景观,截至2018年底,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短视频营销市场规模逾140亿元,无处不在的传播场景、持续增长的用户规模、超乎想象的惊人流量,彰显着短视频旺盛的生命力。但我们也应看到,在急速生长的背后,难免存在着种种乱象:短视频侵权成为知识产权问题的新表现;移花接木的剪辑手段制造拼接真实,挑战媒介伦理;未经过滤的劣质内容引发社会担忧……凡此种种,给用户带来困扰,也不利于短视频行业的健康发展。今天,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影响下,传播业态加速迭代、应用场景不断更新,如果疏于治理,短视频平台将面临更多风险和挑战。

近年来,《习近平讲故事》《国家相册》等主流短视频成为现象级产品,观察那些迅速走红的爆款,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以正能量吸引高流量。与社交媒体时代负面内容更吸睛不同,短视频时代更看重记录美好生活,点赞风雨中坚守岗位的交警,记录消防员逆行的最美背影,歌唱普通人的亲情与爱情……优质的短视频,往往紧扣美好二字,为网络空间增添亮色。这也启示人们,相信美好、选择美好、呈现美好,才能创造更多高品质原创内容,也才能收获更多用户点赞。

短视频不短视,发展才能不短路,互联网的头部效应不仅意味着传播优势,也意味着主流平台需要承担更多责任。以内容风控和用户行为为引导,防止传播失范,用更多优质内容资源夯基垒台,短视频平台方能实现长远发展,拥抱一个更加可期的未来。

(摘编自《短视频如何实现长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国,这使得短视频成为人们拜年的重要方式和网友获取疫情资讯的重要来源。
B.快手成为2020年央视春晚独家合作伙伴,春晚当天美股相关视频上市公司的盘中均出现大幅上涨,这说明短视频行业前景向好。
C.短视频打破了人们对其娱乐化的社交需求的固有印象,它已经与各行各业进行了深度融合,为产业的数字化打下了坚实地基。
D.短视频改变了知识产权侵权、挑战媒介伦理、内容劣质等乱象,紧扣“美好”二字,记录美好生活,就能实现长远发展。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5G对短视频领域来说是一个加持,也是一种考验,流畅的网速提升整体短视频观看的体验品质,但如果疏于治理,短视频平台将面临更多风险和挑战。
B.把短视频平台当成一种娱乐引流方式是错误的,短视频的内容开始成为新的商业营销聚集地,以短视频内容为媒介的商业变现已经成为新的赚钱手段。
C.《习近平讲故事》《国家相册》等主流短视频成为现象级产品,这说明以优质的内容传递主流价值是短视频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D.短视频平台必须担负起责任,不能“短视”,要发挥互联网的“头部效应”,打造平台精品内容,用有趣、有质量、有价值的内容吸引用户。
3.根据材料二,概括短视频产品走俏的原因。
2023-08-2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墨家学派衰落成因

赵建成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当时学者以儒墨并称,非儒即墨,二家并为显学。然而盛极一时的墨家学派,在秦汉之后几乎销声匿迹了。作为墨家学派创始人的墨子,其生平事迹已经开始变得模糊,或者说遭到漠视。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皆立传记,仅在《孟子荀卿列传》的最后对墨子附以24字的内容,简略不备而又含糊不明。在秦汉之后,墨家几乎再无传人。

盛极一时的学术流派突然衰落,这是一个颇有意味、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略窥其原因。

首先,就其根本而言,墨家的学说过于理想化,或者说就是一种空想。墨家思想有着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其最根本的主张是兼爱,几乎一切观点与主张皆由此生发:因兼爱而非攻,反对战争;物质财富是有限的,少数贵族的奢侈生活必然会导致下层民众的贫困,故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儒家礼制的繁琐与用度之多又与此相冲突,故墨家非儒;尚同与尚贤是墨家的为政之本,是针对当时天下混乱的形势而提出的政治纲领,其实质也是为了贯彻其兼爱的主张。

那么,作为其出发点与立足点的兼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主张呢?墨子认为,天下一切混乱皆起自不相爱。解决的办法是,使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则可消灭一切祸乱之源头。但正如《汉志·诸子略》墨家类小序所云,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这种无差别、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的主张显然不符合人性发展的实际,也忽略了宗法制度、血缘关系的社会现实,墨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图景可望而不可即,不可能实现。

其次,一种学说往往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思想层面,二是实践层面。在先秦诸子中,墨家比较有影响的多是实践性的主张,但其思想的深度不足。因此,一旦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这种学说也就失去了发展的空间。秦汉之后,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墨家的主张不符合新秩序的要求,几乎完全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此走向衰落;而同为显学的儒家学说则恰恰相反,获得了空前发展,二者命运迥然不同。

同时,墨家的主张对人在实践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往往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庄子对墨子的人格非常欣赏,但他仍客观地指出:墨翟、禽滑釐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以自苦腓无肢、胫无毛,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庄子还评价墨家非乐、节葬、节用诸说曰: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墨子对于人的要求实在太高了,他自己虽能做到,但无法为天下人普遍接受,所以实际上恰恰偏离了圣人之道。

最后,一种学说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学术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其学说都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不断地注入新的内涵。除创始人外,还不断涌现出重要的代表人物,使本学派的理论有大的推进,如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等。反观墨家,墨子之后并没有出现特别有影响的人物,也没有提出超越墨子的理论与学说。所以,不能与时俱进,也是墨家学派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今天看来,当时的儒家和墨家可谓最盛,非儒即墨,主要是因为两家均为显学。
B.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人所写的传记都记述详细,唯独对墨子的传记,简略而又含糊。
C.墨家主张节用、节葬、非乐,而儒家礼制上的繁琐与用度之多与墨家的主张相冲突,所以,墨家非儒。
D.在秦汉之后,墨家并没有出现过特别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也没有像儒家、道家、法家一样提出过新的理论与学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墨家学说衰落的原因,并论证了衰落带来的影响。
B.文章第五段主要就墨子学说过于理想化和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的观点进行了论证。
C.文章提到了墨家的一些主张,用以证明兼爱是墨家学说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D.文章第六段引用了庄子的话,旨在说明墨子对人的要求太高,常人难以做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如能这样,则可消灭一切混乱的源头。
B.墨家学派衰落的根本原因出在其学说上,其最重要的主张即兼爱思想过于理想化,甚至可以说就是一种空想。
C.墨家比较有影响的都是实践性的主张,但因其思想的深度不足,让这种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在实践层面上也因此没有出路。
D.一种学说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不能与时俱进,是墨家学派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2023-08-2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体育为人类的和谐共生服务一直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起人顾拜旦的理想,他在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发表的《体育颂》,结尾就讴歌:啊,体育,你就是和平!你在各民族间建立愉快的联系。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宪章》中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使人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是要创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让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并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

顾拜旦还重视体育对于塑造人格的作用,他在1908年伦敦奥运会期间的一次招待会上发表讲话说:对于人生而言,重要的绝非凯旋,而是战斗。他还强调比名次更为重要的是人的审慎”“勇敢高贵。在《体育颂》中,顾拜旦又重申了他的理想:啊,体育,你就是美丽!你塑造的人体变得高尚还是卑鄙,要看它是被可耻的欲望引向堕落,还是由健康的力量悉心培育。

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一定能体会到顾拜旦的思想与儒家教化观念的一致之处。儒家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培养君子人格及人的社会责任感。

孔子以六艺教人,这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与现代体育运动最具关联性的是。奥运会上的马术就与有关,广义地说,赛车运动,也可以被看作是现代的御术。在传统社会,都是很重要的职业技能,比如驾驭战车,在战乱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定是的必备技能。在弓箭作为常规武器的时代,是体现一个人战斗技能和勇气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不断从职业行为中分离并被仪式化,成为重要的礼仪活动。《礼记·礼运》说: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相比于,传统儒家对于的讨论更为丰富复杂,一方面是因为射礼在礼仪活动中的地位更为重要;另一方面,射礼体现了许多为儒家所肯定的道德品质,从而成为人格培育的重要途径。

在许多礼仪活动中,射礼都担负着重要的功能,比如《礼记·内则》中说:国君世子生,告于君,接以大牢,宰掌具。三日,卜士负之,吉者宿齐,朝服寝门外,诗负之。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保受乃负之。宰醴负子,赐之束帛。卜士之妻,大夫之妾,使食子。说的是国君之子出生之后,作为礼官的弓箭手要用桑木做的弓和六支蓬草做的箭,射向天、地、四方,以示国君之子志向远大。

射礼在儒家礼乐活动中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其所承载的儒家道德理念。这一仪式本身就能展现一个君子的德行,《礼记·射义》中说: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射的仪式十分隆重,其挺直的身体形态和内心的专注,都是君子之仪表和内心状态的写照。而持弓时要审慎和沉稳才能让箭射中目标,这个过程也是君子动机和目标完美结合的体现。

射礼与顾拜旦所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最为接近的,是对于竞争谦让关系的描述。作为教育家的顾拜旦十分重视将体育纳入现代教育体系中,他因为古代奥林匹克遗址的发掘而萌发了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会传统的念头,并付诸实施。

(摘编自高富贵、干春松《传统文化与奥运精神的融合——以射礼为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拜旦发起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其目的是希望体育运动能促进人类和谐共生、社会和平。
B.体育运动能够塑造人格,其关键是培养人们的竞技精神,竞技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
C.儒家思想中强调的“射礼”,是人格培育的重要途径,在礼仪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
D.“射”的仪式本身和持弓矢的态度,体现了古代君子的德行和仪表以及射箭的动机、目标的完美结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选用《体育颂》《奥林匹克宪章》的语句,是为了论证奥运精神中包含“人类和平”精神。
B.文章引用顾拜旦在1908年伦敦奥运会招待会上的讲话,有力地论证体育对人格塑造的作用。
C.文中从第5段开始,通过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强调“射”在儒家传统中比“御”更加重要。
D.文章说“射礼”与奥运精神最为接近,有助于人们体会顾拜旦的思想与儒家教化观念的共通之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体育运动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发展服务。
B.顾拜旦的思想和儒家教化观念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希望能通过体育培养健康的人格。
C.春秋时期能体现个人战斗技能和勇气的“射”在众多礼仪活动中担负着重要的功能。
D.顾拜旦将体育纳入现代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竞争”,去认识并正视社会的残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