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永坪镇聂家坪村智慧大棚内,一垄垄草莓果实饱满,长势喜人。大棚钢架上,喷淋、洒药装置自动操作,通风系统和大棚卷帘也根据棚内温度和透光量实时调整,宛如一场田间地头版的“科技秀”,智慧大棚的所有操作都能在家里用手机完成。过去在传统大棚里种草莓,不论是浇水还是施肥都靠人力来完成,草莓长势也要“听凭天意”,如今智慧大棚不仅配备了自动放风、自动打药、轨道车等智能化设备,而且在手机上就能轻松完成,节省了种植户的劳力,草莓也长得又大又甜。

智慧大棚的应用是近年来中国智慧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技术助力下,村民可以实时在线观察土壤酸碱度、养分等信息,了解农作物最新的生长状况,实现科学管理。遇到病虫害问题,系统不但能够自动预警,还可依托大数据给出相应解决方案,或远程视频咨询农业专家寻求有效措施。

近日,中央网信办等10部门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X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从智慧农业创新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升级、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等方面,对“十四五”时期数字乡村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作出部署安排。围绕智慧农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部署了多项重点任务,鼓励建设智慧农场、智慧牧场、智慧渔场等,加快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根据《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要求,到2025年,中国将实现乡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明显加快,智慧农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摘编自《田间地头的高科技》)

材料二:

云南的鲜花、四川的腊肉、浙江的茶叶……随着农产品电商的发展,各地农特产品通过网络走向全国、销往世界,不仅成为乡村百姓的致富经,更为各地努力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作为“中国名茶之乡”,浙江遂昌的茶叶产业是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当地推出“茶叶数字化加速工程”,全力打造集研发、加工、物流及产业配套服务于一体的数字茶业创业园。随着电商直播间、产地仓、创客空间等功能空间的建成,园区将为70家茶叶加工企业提供产供销服务,直接增加400余个电商营销就业岗位,预计年产值将达3.5亿元。

从先期不断摸索到市场政策引导,农产品电商如今已成为农村地区增收促收的重要抓手。《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突出乡村产业振兴,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着力打造农产品网络品牌,以品牌化带动农产品产业化;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农民等各方积极性,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到2025年,要培育形成一批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电商产品品牌。

随着农村电商发展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相关数字人才培养工作也正加速进行。中央网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人才支撑,瞄准数字乡村发展需求,引导高校合理设置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智慧农业等相关专业,依托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开展农民数字素养、手机应用技能、电商服务等培训活动,让广大农民更好享受数字红利。

(摘编自《乡村振兴的推动力》)

材料三:

当前,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设备在农村地区已经得到普及,不过,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仍然有很大空间。中央网信办发布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专门提出“提升农民数字技能”,提高农民对数字化“新农具”的使用能力。引导企业、公益组织等参与农民数字技能提升工作,推动数字服务和培训向农村地区延伸。近年来从中央有关部门到地方都做了不少工作,当前已经看到成效,例如,农业农村部在全国推动建设益农信息社,优先从返乡下乡人员和有志于从事信息服务的农村青年中选聘信息员,开展培训、提升能力。山东泰安肥城市借助“数字农业”示范项目,提升农户对数字技术增产增收的认识,提高农户学习和应用数字技术的热情。

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居民的认知、意愿和能力。加强数字乡村应用场景宣传和示范,提升农村居民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和意愿是前提。通过“乡村网红”培育计划、农村电商培训项目等,搭建农村居民提升智能设备应用能力的平台是基础。参与、互动、沟通、分享,互联网给广大乡村提供了展示平台,带来了发展机遇。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让数字技术更好助力乡村振兴,前景广阔。

(摘编自《提升数字素养助力乡村振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慧大棚的应用体现了中国智慧农业的发展,智慧大棚的自动放风、打药等智能化设备操作,种植户可以在手机上完成。
B.依托相关技术,村民可以实时在线观察土壤相关信息,了解农作物最新生长状况,并且可以依托大数据自动根除病虫害。
C.当前,云南的鲜花、四川的腊肉等各地农特产品可以通过电商走向全国、销往世界,电商助力百姓致富,推动乡村振兴。
D.浙江遂昌数字茶业创业园建设电商直播间、产地仓、创客空间等功能空间,为茶叶加工企业提供产供销服务,创造经济效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内容包括智慧农业创新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升级等,要求农村到2025年深化普及5G。
B.农产品电商已从摸索阶段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成为农村地区增收促收的重要抓手,形成了一批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电商产品品牌。
C.培养农村数字人才要顺应数字乡村发展需求,引导高校设置相关专业,积极开展农民数字素养、手机应用技能、电商服务等培训活动。
D.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设备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使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提升成为乡村振兴亟须解决的问题,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有哪些有效途径?请结合材料三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民对早期空间观的认知与艺术形式的传达知行合一,二者长期保持着血脉一贯的连续性关系,并在后世艺术的审美实践中葆有持久的影响力。因此,早期空间观对于中国形式美学具有发轫开先之功,其意义不可小觑。

首先,“法天则地”的空间实践观为文学叙事预设了追源别流的宇宙观框架。早期空间观内设的天人合一思想衍生出一种强烈的“法天则地”的空间实践意志,这种意志在后世的戏曲、小说等叙事性文学中呈现出来,主要表现为文本的开头与主体部分之间的叙事结构层级差异:前者为源,后者为流。

其次,“天圆地方”的空间模型观为艺术的“方圆”意识提供了宇宙观依据。最大程度象征“天圆地方”宇宙模型观的是礼制性建筑,其中以明堂为最。明堂“上圆下方”,其意法象天地,是“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在建筑形制上的呈现。这种形构天地的造型意识一直在后世延续,到隋唐乃至宋代,明堂建筑仍然保持着“上圆下方”的物象结构,以“法天地之形”。始建于明代的天坛是帝王祭天祈福的空间场所;与天坛遥相对应的地坛整体呈方形,是帝王祭祀“皇地祗”神的场所。天坛地坛均寄寓了“天圆地方”的早期宇宙空间观。

再次,“四方卫中”的空间方位观激活了“中”的空间价值潜能,并衍生出“中正”“中和”等美学范畴。五方观念是早期先民在以身体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存在基础上自然形成的。早期先民从身体出发,将自己居住的“家”作为个体世界的中心,再在此基础上往外推扩。因此,“中”也就自然带上了美好、安善的价值判断。“中”的天文学、地理学意义中附带了伦理学价值,因而向审美层面进发提凝,一方面发展为对“中心中正”等思想观念的追求与持守,这既是儒家的一种思维范式与践行圭臬,也是一种审美形式法则,建筑布局要求以中轴线为基准,书法结字讲求中宫紧凑等,无不强调“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中”与“庸”“和”等字相连缀,衍生出“中庸”“中和”等范畴。可见,“中和”不仅指向善的伦理价值,还指向内含了真与美的形式法则。

最后,“天尊地卑”的空间价值观衍生出主次相偕的分位意识。宇宙天象、方位地形、人伦礼仪三位一体,在空间排布方面讲求尊卑主次的差序关系。如在书法中,不仅结构方面讲究上覆下载、朝背迎让,章法方面也讲天头地尾、疏密合宜,其中的主次关系极为重要。

早期空间观关涉天象、地形、礼仪,这些方面与政治教化密切相关,其功利性非常突出,因此也必然会通过艺术的方式加以呈现。在中国早期,“宇宙-神祇-君王”三位一体,组成一个稳固的权力秩序同盟,礼制艺术则以象征的方式将这一秩序昭示出来,而空间就是这种秩序最为直观的表达。东汉末以来,个体精神得到解放,艺术家抛掉沉重的政治面具,从而获得一种天真本源的宇宙观与空间观,并在艺术中自由彰显出来。

不过,在后世文人那里,尽管源发于宇宙意识的应用型空间观失去了意识形态的强制作用,但仍然作为一种思维惯性或文化语境留存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之中,成为其艺术创作时的一个幕后观念操控手,并在艺术形式中不经意地显露出来。

(摘编自詹冬华《中国早期空间观的创构及其形式美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民认知早期空间观和传达艺术形式知行合一,二者保持连续性关系,早期空间观对于中国形式美学意义非凡。
B.天人合一思想是早期空间观内设的,“法天则地”的空间实践意志源于此,并在后世的叙事性文学中呈现出来。
C.“天圆地方”是人们的早期宇宙空间观,这种“天圆地方”空间模型观成了艺术的“方圆”意识的宇宙观依据。
D.书法在结构和章法的空间排布方面体现了“天尊地卑”的空间价值观,比如讲究中宫紧凑、朝背迎让、天头地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先民的早期空间观切入,指出其对于中国形式美学的影响,提出中心论点,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B.文章主体紧扣空间的“法天则地”实践观、“天圆地方”模型观、“四方卫中”方位观和“天尊地卑”价值观等方面来论证。
C.文中将明堂建筑形制与明代所建天坛、地坛建筑形制进行对比,从而强调了“天圆地方”的早期宇宙空间观。
D.文末指出古代应用型空间观对后世文人意识形态的强制作用已消失,但对其艺术创作仍有影响,论证有辩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叙事性文学中文本的开头与主体部分之间的叙事结构在层级上存在着差异,这体现了主次相偕的分位意识。
B.“四方卫中”的“中”在审美层面主要形成了追求“中心”“中正”等思想观念和“中庸”“中和”等范畴。
C.“四方卫中”空间方位观激发早期先民以身体为中心展开活动,从而认识了五方观念的伦理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D.早期空间观有很强的伦理性,主要体现在通过艺术的方式将“宇宙-神祇-君王”三位一体权力秩序昭示出来。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奥尔巴赫的巨著《摹仿论》那个著名的开篇,谈的是《荷马史诗》与《旧约》在文体上的差异。他说,荷马的叙述完整而周到,连接紧密,表述从容,什么都不隐瞒;《旧约》则朝着一个目标发展,只突出对人物行动有用的部分,其余则任其模糊不清,有时会没头没脑,给人以神秘感。这跟两者所描写的对象有关,荷马写的是上层社会,《旧约》的对象则是游牧或半游牧部族成员。

这不正是《红楼梦》与《水浒传》在写法上的区别吗?《红楼梦》像《荷马史诗》,事无巨细,皆刻画无遗,工笔细描,笔笔都勾连开去;《水浒传》像《旧约》,删繁就简,一气呵成,朝一个目标进发,只突出聚光灯下的行动,其余都模糊成背景。这与顾随的说法高度吻合:“《红楼》有时太细,乃有中之有,应有尽有;《水浒》用简笔,乃无中之有,余味不尽。”

不妨举个例子。《水浒传》第二回写端王赵佶赴驸马王诜的府上宴饮,《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写贾宝玉到冯紫英家中宴饮,都涉及皇亲国戚,都是酒席中上洗手间,也都有赠人礼物的事,正好可以对照。《红楼梦》里的礼物,从来就没有简简单单送出去和收进来的,比如这两条汗巾。宝玉送琪官的松花汗巾,原来是袭人送给自己的。而琪官送给宝玉的大红汗巾,本来是自己系小衣儿也就是系裤子的,解下来送给宝玉,当晚就被宝玉偷偷系在袭人腰里了。宝玉无意间成了中介,做了媒,这两条汗巾也在无形中化作信物,为琪官最后娶袭人埋下了伏笔。到了《水浒传》里,一切都简单了,那是囫囵的吃喝,直截的馈赠。一对玉狮镇纸,一个玉龙笔架,在施耐庵笔下,这两样东西只是作为道具,起黏合情节的作用,不像曹雪芹笔下,每一物事总是勾连起故事的发展,穿织起人物的命运。可见,《红楼梦》与《水浒传》的叙述风格有明显差异。

这样的差异或者说不同是有原因的。大观园里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作者乃耽于文字的声色,讲究细节的丰腴与感官的华美。而梁山泊则险象环生,杀机四伏,说话人线条比较粗放,常有“说时迟,那时快”的强烈动感。两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那么《红楼梦》在感官、语言上的品位是不是比《水浒传》要高出许多呢?不能这么说。奥尔巴赫认为,《荷马史诗》与《旧约》事实上难分高下,它们只是不同的叙述风格而已。文字的繁简都是服务于总体需要的。《旧约》写亚伯拉罕带一仆一驴和爱子以撤走了三天路去燔祭上帝,沿途全无风景。《水浒传》中,好汉行动时,走的都像是空荡荡的路。不是在作者看来,而是在文中人物看来,途中没有什么好瞧的,安全走到就不容易了。作者不会僭越到文中人物前头去发话,比如《水浒传》中端王拿起狮子,不落手看了一回道:“好!”

不落手就是不释手。然而,旁人眼里不落手,是纯粹的客观;人物心中不愿释手,便是主观介入了。这个分寸要拿捏好。难怪牟宗三盛赞《水浒传》的文字时说,一有风致,二极透脱。

顾随也极赞施耐庵的文笔之妙:“若《红楼》算‘能品’,则《水浒》可曰‘神品’。”但是,若换了另一个角度,曹雪芹的境界似乎又更高了,正如马鸣《大乘起信论》所说的,粗中之细,是菩萨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因此,同为对人类现实的再现与叙述,《红楼梦》更接近今天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人物牵扯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说话和行动都得注意他人的感受,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总之,大观园里被规训了的社会人与山寨水泊中人不同。

(摘编自江弱水《〈红楼梦〉〈水浒传〉的繁与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荷马的“叙述完整”“什么都不隐瞒”不同,《旧约》中只写行动的目标,给人以神秘感。
B.《红楼梦》《水浒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存在显著差异,使二者在叙述上的风格也明显不同。
C.牟宗三盛赞《水浒传》的文字有风致、极透脱;顾随认为,若换个角度曹雪芹的境界又更高。
D.作者认为相对《水浒传》而言,《红楼梦》在感官、语言上的品味更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摹仿论》开篇谈论《荷马史诗》与《旧约》在文体上的差异,是为了引出论题。
B.文章举《水浒传》和《红楼梦》中同为宴饮的例子,论证了二者反应的社会生活存在着明显差异。
C.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和引用论证,说明《红楼梦》与《水浒传》的叙述风格存在明显差异。
D.文章引用顾随、牟宗三、马鸣对《红楼梦》《水浒传》的相关评价来深入论证,较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里的每一物事总是勾连起故事的发展,而《水浒传》里的东西如镇纸、笔架,只是作为道具,和故事情节无关。
B.文字的繁简都是服务于总体需要的,我们不能认为《红楼梦》在感官、语言上的品位就比《水浒传》要高出许多。
C.《水浒传》里写好汉行动时,一路上都似乎是空荡荡的。因为途中没有什么好风景,所以作者没有描写沿途的风景。
D.如果说曹雪芹的境界是细中之细的佛境界,那么这与粗中之细的菩萨境界事实上难分高下,只是不同的风格和类型罢了。
2022-07-1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我们不能驯化像橡实这样宝贵的粮食来源呢?为什么我们花了那么长的时间去驯化草莓和树莓?对有些植物的驯化,即使是掌握了像嫁接这样困难技术的古代农民也会束手无策,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橡树有三个不利因素:首先,它们生长缓慢,可能使大多数农民失去耐心。小麦种下去不消几个月就可得到收成;杏仁种下去三四年后就可长成能够结果实的树;但种下一颗橡实可能在10年或更长的时间里不会有什么收益。其次,橡树所结的坚果无论是大小还是味道都适于松鼠,而我们都见到过松鼠埋藏、挖掘和吃橡实的情景。如果偶尔有一颗橡实松鼠忘记把它挖出,那么这颗核实就可长出橡树来。有数以10亿计的松鼠,每一只松鼠每一年把数以百计的橡实传播到几乎任何一个适于橡树生长的地方。这样,我们人类就不可能为我们所需要的橡实去选择橡树。橡树生长缓慢和松鼠行动迅速这些问题大概也说明了为什么山毛榉和山核桃树同样未能驯化的原因,虽然欧洲人和美洲土著分别对这两种树种大量地加以利用以获得它们的坚果。

最后,杏仁和橡实的最重要差异也许是:杏仁的苦味由单一的优势基因所控制,而橡实的苦味似乎由许多基因所控制。如果古代农民栽种了偶然产生不苦的突变的杏仁或橡实,那么根据遗传规律,如果是巴旦杏树,结果,长成的树上的杏仁有一半可能也是不苦的,而如果是橡树,则几乎所有橡实可能仍然是苦的。仅仅这一点就足以使任何想要种橡实的农民的热情荡然无存,尽管他们已经赶走了松鼠并且保持耐心。

至于草莓和树莓,我们在与鸫和其他吃浆果的鸟儿的竞争中遇到了同样的困难。是的,罗马人的确在他们的园子里照料过野草莓。但是,由于千百万只欧洲鸫把野草莓的种子排泄在每一个可能的地方(包括罗马人的园子里),所以草莓始终是鸫想要吃的小浆果,而不是人想要吃的大浆果。由于近来保护网和温室的发展,我们才终于能够把鸫打败,并根据我们自己的标准来重新设计草莓和树莓。

因此,我们已经看到,超市上的大草莓和野生的小草莓之间的差异只是一个例子,用来说明把人工培育的植物与其野生祖先区别开来的许多特征。这些差异首先来自野生植物本身之间的自然变异。有些变异,如浆果的大小和坚果的苦味的变异,可能很快就被古代的农民注意到了。其他变异,如种子传播机制或种子休眠方面的变异,在现代植物学兴起之前,可能并未被人类认出来。但是,不管古代旅行者对可食用的野生植物的选择是否依赖于自觉的或不自觉的选择标准,由此而产生的野生植物向作物的演化起先总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这是我们对野生植物个体进行选择的必然结果,是园子里各植物个体之间竞争的结果,而这种竞争所偏爱的个体和在野外得天独厚的个体是不同的。

这就是为什么达尔文在他的伟大著作《物种起源》中并不是一开始就解释自然选择问题的原因。他的第一章反而详细说明了我们的驯化动植物是如何通过人类的人为选择而出现的。达尔文不是讨论我们通常认为和他联系在一起的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鸟类,而是一上来就讨论农民是怎样培育出不同品种的醋栗的!他写道,“我已经看到园艺学著作中对园丁们在用这样差的材料取得这样了不起的成果方面的令人叹为观止的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巨大的惊奇;但这种技术是简单的,就其最后结果来说,对这一技术的采用也几乎是无意识的。它在于总是去培育最出名的品种,播下它的种子,然后当碰巧出现了一个稍好一点的品种时,再去选择它,就这样地进行下去”。通过人为选择来培育作物的这些原则仍然可以成为我们的关于物种起源通过自然选择的最可理解的模式。

(摘编自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大的松鼠队伍埋藏橡实的行为,有利于橡树在任何适于生长的地方生长,人类没必要为了橡实而刻意去种植橡树。
B.对橡实的驯化,同对草莓和树莓的驯化一样,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即使是现代植物学对此也是束手无策的。
C.不管种下的橡实是不是苦味,根据遗传规律,长成的橡树的果实仍然几乎全是苦的,这似乎是由控制橡实苦味的许多基因决定的。
D.园子里各植物个体之间存在竞争,竞争偏爱的个体与人类选择的野生植物个体基本一致,但不同于野外具有优势的个体。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段用了一连串的反问,气势磅礴,在开门见山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极大地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通过修饰限定类词语的使用来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如“可能使大多数农民失去耐心”句中“可能”一词。
C.为了让读者明白为什么橡实难以驯化的问题,作者用“首先”“其次”“最后”分点描述了三个原因,展示了清晰的逻辑思路。
D.文章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常见的说明方法,如为了阐述“不可能为我们所需要的橡实去选择橡树”时就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为什么《物种起源》一开始就讨论农民是怎样培育出不同品种的醋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07-1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问之一,历史学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作为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在新时代,历史学又有着新的使命担当。

历史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自觉保持人类自我记忆功能上。历史记录保留记忆,人们对历史信息进行提炼、研究、总结进而形成文化认知。历史学的这一功能,可视为人类保持自我记忆、传承文化、不断反思自我的同时又得以延续族群的自我认同。也正因此,历史知识始终构成人类文化修养的基本内容。在我国古代,视历史学为文化修养的传统十分悠久。胸中装有千年历史,看人生、看世界便多了一种历史纵深感。因此,涵育文化修养与增强文化底蕴也是历史学的价值所在。历史学的价值还体现在历史学科学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历史感”的培育上。所谓历史感,就是一种长时段、大视野的综合整体把握的“通感”,一种将人、事、物置于特定时空与历史过程中去认知、把握、审视和定位的自觉与思维习惯,一种对社会、人、事与环境的关联性、延续性和变迁性的关注和深度认识。一个真正有历史感的人,看问题往往有纵深视野。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这与我们自古重视历史及历史书写、具有极为悠久的史学传统和无比丰厚的史学资源是分不开的。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历史研究工作者的时代使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要自觉弘扬中国悠久绵长的史学传统,同时不断吸纳世界上优秀的历史学研究成果,真正立足中国自身发展具体实际,深入解读和阐释中国的历史进程,潜心探寻中国独特的历史道路和发展智慧,以增强学术自主性和创造力,自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当前,担负新的时代使命的历史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历史学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与此同时,历史研究又越来越不依赖于对独家材料的占有,更多体现为资料共享,这就对历史研究工作者解释历史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全球化”视域的强化。理论与现实都呼唤历史研究工作者自觉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来提出和研究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历史研究尤应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促使历史研究工作者深入研究瘟疫、灾害对人类历史的影响,生态史,灾害环境史、医疗社会史等历史学分支研究可以大有作为。三是历史学公共性需求迅速提升。以古鉴今、资政育人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也是古代历史研究长期发展和繁荣的社会基础。新的征程上,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要更加积极主动地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提供史学智慧和历史借鉴,充分体现历史学的公共性,增强人民群众的历史人文素养,坚定历史自信。

(摘编自黄兴涛(历史学的价值与使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学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在新时代有着新的使命与担当,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B.历史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自觉保持人类自我记忆功能上,这一功能有利于形成历史学科学的思维方式。
C.一个真正有历史感的人看问题往往会有纵深视野,常常会将人、事、物置于特定时空去审视和定位。
D.大数据的运用实现了历史资料的共享,这对历史研究工作者解释历史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从保持记忆功能、涵育文化修养与增强文化底蕴、提高科学思维三方面,由主到次论述了历史学的价值。
B.文章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分析论述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科体系是时代要求。
C.文章阐述了“历史感”的内涵和意义强调综合整体把握,关注角度与认识深度等。
D.文章最后分析了新时代历史学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的原因,意在提醒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要有紧迫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历史知识是始终构成人类文化修养的基本内容,所以我们要对历史信息进行提炼、研究、总结和反思。
B.当前,历史研究工作者应当以强化“全球化”视域为时代使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C.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历史学只有从生态史、灾害环境史、医疗社会史等多个角度展开深入研究,才能大有作为。
D.我国史学有着优良传统,历史学公共性需求迅速提升更是为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契机。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

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治理是通过外接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摘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材料二:

以温度25℃、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1.00),计算在温度15℃、35℃和湿度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

湿度(%)
寿命倍数
温度(℃)
一年平均湿度(%)
70503010
350.140.190.300.68
250.741.001.563.57
152.745.819.0520.70

(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

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应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和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案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方案如下:

(1)去酸方案

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法。根据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

(2)修复方案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但纸浆补书机法也有其不足,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不够,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使得纸浆难以通过,边缘残缺处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接,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要的。

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即碎的文件纸张,现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抖动。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术般的变化”。

(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

1.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     
A.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D.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古代瓷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预防是为了减缓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损害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动,其侧重点主要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外部环境。
B.如果将温度25℃、相对湿度50%下纸张的寿命定为标准寿命,当湿度不变、温度降低10℃时,纸张的寿命倍数就会达到5.81.
C.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强纸张的强度,又不会影响字迹的清晰度。
D.国家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对毛里求斯形成于18世纪的档案文件的修复工作是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
2022-07-0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大安市六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你在网上消费时,可能不知不觉中已经被商家平台宰了。

同一时间的同一航班,老用户的机票比新用户更贵;VIP用户买东西,需要比新用户花更多的钱;游戏中经常充值的“氪金”玩家,抽到珍品的概率比新人更低。像这样,同样的商品和服务,老客户得到的不是优惠礼遇,相反是更高的价格,更高的成本,这就是“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不止线上,线下也存在;不止餐饮、服装、交通、旅游等行业都存在。

常言道,熟人好办事,这适合放到人情交际的语境中。放到市场上,经济的理性反而会拿熟人下手谋取利益。随着大数据的发展,愈演愈烈,杀熟仿佛成为了平台一个心照不宣的规则。目前,平台上的“杀熟套路”基本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提高价格。对于那些更加急需、更加大方、更加忠诚的用户,平台会神不知鬼不觉地提价。而这部分人对价格不敏感,便糊里糊涂当了“冤大头”。其二、减少优惠。有些人更容易抽中优惠券、领到红包,不是因为他们运气好,而是因为平台套路深,要用这些东西来留住新用户。老用户已经养成了使用习惯,不管有没有优惠券,都会保持忠诚。

材料二:

谈杀熟,就必须了解一个词: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商家和平台会费尽心机,搜集用户的各项数据,找到每人对每件商品的“最高承受价格”。在以前,寻找“黄金价格”只能靠商家仔细观察,默默揣度。而这些年随着电商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用户的各项数据都被拿来分析,商家所设置的价格越来越“完美”,也能够最大限度的割消费者韭菜。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教授Robert Shiller曾对Netflix做过一个实验,研究发现,如果Netflix 仅依据种族、收入、邮编这些传统因素来定价,可以把利润提高 0.3%。但如果收集人们线上平台使用数据,并以此作为定价依据,可以把利润提升至14.6%

马克思说,有50%的利润,资本家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家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家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绞首的危险。通过大数据杀熟,可以给商家带来更多的利润。商家平台明白商品和服务的成本,因此可以在保证成本的基础上灵活定价,相比之下,用户对商品的成本、商家定价策略基本上一无所知,这就导致商家在“杀熟”的时候,一般情况下,用户很难发现。此外,商家垄断资源使得很多消费者明明知道可能被杀熟,但是因为没得选只能心甘情愿被宰。

杀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用户为什么愿意挨这个打?因为“背叛成本”太高了。“背叛成本”一方面是经济上的。一个用户在平台充值或者买了会员,那么他对平台的容忍度会明显提高,谁都不愿意自己花的钱白白浪费掉。另一方面,这个成本又是心理上的。这几年,有一个很火的词叫做“情怀”,罗永浩可以说是这两个字的代言人,当初,他把强烈的理念和情感作为锤子手机的卖点,引发众多粉丝追捧。

现在的互联网公司,卖情怀的也不在少数,除此之外,产品的理念、设计……都成为了平台加码用户“背叛成本”的筹码,筹码越多,用户就越难出走。

继大数据杀熟之后,又有人提出了一个更加可怕的假设——大数据售假。如果一个用户在电商平台购物,几乎不会给出差评,有些商家可能会“以德报德”,把优质产品发给你,有些商家却看你好欺负,把假货、残次品发给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条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即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材料三:

831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将于2020101日起正式施行。规定要求,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基于旅游者消费记录、旅游偏好等设置不公平的交易条件,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

著名学者周汉华认为,新规有进步意义,“新规在在线旅游经营服务领域将以前电子商务法的规定进行细化,更具有指导性”。不少业内人士还认为,规定出炉标志着万亿元规模的在线旅游行业进入规范引导的新发展阶段。

新规能否遏制“大数据杀熟”,多为专家认为,“向前迈了一步”的同时还需要看其落实情况。电商分析师陈礼腾认为,新规仍未明确违规行为的判定,在线旅游平台是否存在“杀熟”等违规行为在判定上仍存在一定难度。显然,如何准确界定“杀熟”而又不损害新业态的活跃性,对执法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大数据杀熟”几乎涉及衣食住行等多个领域的数据平台。

专家认为,“大数据杀熟”说到底是依据大数据所形成的用户画像和消费习惯进行精准溢价,既可以“向恶”杀熟,也可以“向善”为用户服务,选择权在商家手中,也在法律法规和环境的改善上。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对消费者的数据实施更精细的保护,对于一些确实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从消费者个人的角度说,当遇到疑似大数据杀熟时,消费者可以“货比三家”,如果确实存在价格歧视,应通过手机截屏或是录制视频等方式留存证据,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如果为了保证证据效力,用于起诉,一般需要对操作过程进行公正取证。

要终结“大数据杀熟”,是一个体系性工作。在纸币时代,货币的天然匿名性保护了消费者。如今,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不能逆势而行,往后,“干掉”杀熟,或许可以寄希望于区块链,让它从根本上把个人数据的控制权交换到用户自己手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去实体店消费显然更为合适,因为网上消费随时会被商家平台宰割。
B.大数据时代杀熟现象的产生正是电商洞悉“熟人好办事”的人情规则,抓住其漏洞,将其成功运用在市场经济中,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C.不同消费水平的人,对同一个物品的心理价位是不一样的,如果统一定价,商家就不能定高价。定中间价,大家虽然能接受,但是收入相对固定,所以针对不同的人进行差异性定价才能获得更高的利润,这是“杀熟套路”的形成机理。
D.用户在电商平台购物,不会给出差评,有些商家就会“以德报德”,看你好欺负,把假货、残次品发给你,这就是更可怕的大数据售假。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杀熟并非善举,然而由于它的隐蔽性非常强,相关部门监管起来相当吃力。
B.利益的驱动、商家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以及商家垄断是大数据杀熟存在的主要原因。
C.部分用户之所以心甘情愿地被大数据平台宰割无外乎背叛成本过高,包括经济及心理层面的成本。
D.“大数据杀熟”是根据不同消费类型消费者数据的“消费者画像、判断其偏好、用户粘合度、价格敏感度”等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这是“大数据滥用”行为,深深伤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事例论据来支撑大数据杀熟观点的一项是(     
A.某旅客拿手机以VIP身份预定酒店的价格要比新注册会员预定的价格高。
B.腾讯视频利用《庆余年》粉丝对明星的忠诚度提前点播获得超值溢价。
C.椰树矿泉水在大润发超市卖2元,而在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卖5元。
D.某网友用不同手机定9月26日从佳木斯飞往上海的航班,发现“同一航班、同一时间”预定的价格相差约1000元。
2022-07-07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大安市六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来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

材料二:

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直接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译起。霍克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霍克思将“忠实”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的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

(摘编自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

材料三:

从当下国际学界关于两百年《红楼梦》翻译史及诸种译本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学界就这两种译本的翻译技术性问题有着相当细致的讨论。然而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杨宪益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更注重推动英语贴着汉语文化观念的地面行走,所以杨译本不可遏制地透露出把中国文化传统及其风俗观念直输给西方读者的翻译立场,这也是杨译本失去西方英语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于杨译本,霍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超越了汉语《红楼梦》的字面意义,而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他使用西方本土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

(摘编自杨乃乔《(红楼梦)与The Story of the 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有汉学书目的统计表明中国学者作为典籍翻译主体的比例并不高,这与我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有关。
B.中国翻译界应该增加典籍翻译的数量,改变我国典籍主要由国外学者翻译的局面,这样才能增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能力。
C.学界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比较并不在翻译的技术性层面,而主要集中在其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问题上。
D.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碍,让本土的翻译经验与西方翻译理论孰优孰劣成为一个学者们竞相讨论的问题。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杨译本的长处和不足,指出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
B.材料二使用“临摹”的概念,意在强调杨译本对于《红楼梦》的绝对忠实,这与霍译本的间或背信弃“意”形成了对比。
C.材料三认为只有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转换生成的翻译者,才有可能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
D.材料一提纲挈领,从总体述说中国典籍“谁来译”的问题,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分而论之,三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的结构。
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
5.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仁、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仁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儿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宇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件、人物、对话才是正文,而与情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然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显现个性的,常常是“有诗为证”地铺张一番,而这一番景语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写景的成语化表现了对情节迫切而焦急的渴求心态,表现了对情节的重视之下对情绪的忽略。《红楼梦》也很少写景,在许多现代作家肯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小说中虽然也有写景的地方,但都是笼统的成语:“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第一回)”到了太虚幻境这样的仙境,本该有所渲染,但曹雪芹也同样用成语交待过去了:“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逄,飞尘不到。(第五回)”可见这位伟大的作家对于写景是多么的不习惯。

《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

(摘编自李书磊《〈红楼〉景语》)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儿、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十分鲜明。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富于个性化。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2.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
3.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与传统小说在景物描写上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眼下,直播带货迅速升温,爆发性极强。许多名人参与直播带货,利用直播平台与消费者直接交流。直播带货不仅是助力脱贫增收、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而且成为释放和激发消费潜力的重要推手。

直播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主流媒体、知名人士所起到的良好带动作用,更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同。直播带货的优势在于向“体验经济”延伸,通过场景在线与直接互动带来更高的转化率。直播带货将线下的场景移到了线上,让消费者通过互动在短时间内更加直观地了解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快捷、更加新颖、供求对接更加紧密的服务,将粉丝喜爱与眼球冲击直接转化为购买力,黏性更强,具有比传统营销更高的转化率。另一方面,直播的内容远远不止带货,它也能满足用户精神层面的渴求。除了完成带货任务所产生的经济效应,直播也是在场的陪伴,能够传递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既来自与用户互动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陪伴感、群体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抚慰心灵,也来自知识传递与获取所带来的满足感,通过观看有学之士推介产品及介绍相关知识的直播,能满足我们对信息的渴求、对知识的渴望。

直播带货如何助力乡村经济?“好酒也怕巷子深”,直播带货以一种风风火火的方式打开乡村特色产品的销路,建立能够适应新的销售形势的有效渠道是关键。当下兴起的乡村干部直播带货,需要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聚集品牌推广、人才培养、技术支持等功能服务,全面推动打造基于“互联网+三农”长效运行体系的农村电商2.0版本的进程。

为了促进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的长效发展,一方面,直播平台要加强自我管理建设,建立资格审查以及评价机制,规范平台内商家行为,另一方面,要建立准入机制,引导主播走专业化之路。未来直播可能会非常普及,随随便便一个场景、一个地方都可以做直播,这需要主播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这样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最后,相关监管部门也应加快监管制度建设,提高违法成本;对涉及到的多方利益主体,应建立协同共治机制,促进网络直播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

(摘编自盘和林《直播带货应助力乡村振兴长效发展》)

材料二:

作为一种新的零售模式,近年来,直播带货风头日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直播带货优势进一步凸显,激活了消费市场的“一池春水”。在市场表现火爆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从夸大其词的虚假宣传到产品质量的货不对板,从售后服务的难以保障到刷单、售假等各类乱象,都让消费者在购物中难以安心、放心。

直播带货,借助的形式是直播,但最终交易的仍然是产品。产品质量过不过关、服务有没有保障,才是决定用户下一次会不会“买它”的关键。从这个角度来说,直播经济也是“口碑经济”“信任经济”,从业者的守法、诚信才是其发展壮大的基石。如果抱着做一锤子买卖的想法,必然无法行稳致远。从主播、商家筑牢诚信基石,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上严格把关,杜绝问题商品进入直播清单,到平台加强对经营者及主播的规范引导,完善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再到相关部门加强对网上“带货”行为的监管,只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让直播带货在“阳光大道”上越走越远,让消费者在安全放心的环境中提升消费体验。

越是红火的产业,越要警惕被流量带偏。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直播电商市场规模达4338亿元。有机构预测,因疫情特殊时期的拉动,2020年直播电商规模或将超过9000亿元。作为无数人看好的下一个万亿级市场,直播带货是真正的“风口”还是“一阵风”,取决于其创新力,更取决于其发展走向。在经历“野蛮生长”带来诸多问题后,如今直播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问题,已越来越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从人社部拟增设“直播销售员”新职业,将之纳入统一管理,促使其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到浙江推动利用区块链技术对直播电商进行监管,助推解决电商交易的诚信问题,这样的努力越来越多地汇聚在一起,直播经济的发展才能真正令人期待,其前景更加广阔。

“诚者,百行之源也。”未来,5G、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将为消费市场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但无论模式、技术如何改变,诚信作为商业的价值基石不会改变。为商业文明注入更多正能量,就能为我们的消费生活带来更多新惊喜。

(摘编自张凡《直播带货要筑牢诚信基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播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主流媒体、知名人士所起的良好带动作用,更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同;直播还能满足用户精神层面的渴求。
B.直播经济是“口碑经济”“信任经济”,产品质量过不过关,服务有没有保障,是决定用户下一次会不会“买它”的关键因素。
C.当下兴起的乡村干部直播带货,以一种风风火火的方式打开了乡村特色产品的销路,建立了能适应新的销售形势的有效渠道。
D.我国直播电商市场规模庞大,被视为下一个万亿级市场,在经历“野蛮生长”带来的诸多问题后,人们越来越重视其可持续发展。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社部拟增设“直播销售员”新职业,并纳入统一管理,加上相关部门和直播平台强化监管,直播经济的路将会越走越宽。
B.直播带货具有直观、快捷的特点,但有的供求过程不能像线下服务那样有保障,消费者在购物中往往难以安心、放心。
C.材料一引用熟语“好酒也怕巷子深”,意在论证直播经济的体验优势,以及它具有的比传统营销更高的转化率。
D.从目前看,直播带货已成为释放和激发消费潜力的重要推手;但如果直播带货的诚信基石被动摇,有可能危及直播经济的发展。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某主播在推介产品时,承诺假一赔十,并制定赔付预案,设立基金完善选品标准。
B.小吃店店主售卖早点时,忙中出错,多找了顾客10元钱;顾客发现后,返回还钱。
C.电商直播行业的某位“一姐”一直致力于公益直播,被当地授予“爱心扶贫大使”。
D.某主播为商家带货,虽然播放量很大,但导入到店铺的流量和成交量寥寥无几。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有人认为,在对待直播带货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不同。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