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子了解人们追求财富的普遍心理,但是强调要以义取财;他理解财富增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所以强调先富后教;他深悟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因此主张将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无论是追求财富、创造财富还是分配财富,孔子都力求将其框定于仁德与道义的范畴之中,体现了他对社会公正的期许。

孔子认为追求财富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语出《论语·里仁》,以下只注篇名)。但是,当追求财富与坚守道义相矛盾时,孔子绝不会放弃道义。如果不能通过正当渠道获得财富、摆脱贫贱,那就宁肯不处富贵、不去贫贱。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常有人以此为依据来证明孔子“重义轻利”,其实,孔子“重义”确是事实,“轻利”的说法则值得商榷。他从不反对而且鼓励人们追求财富,只是当求利与道义不能两全时,他赞赏能坚守道义的君子,都视只知求取钱财而违背道义的小人。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孔子基于道义的财富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应是最贴切的表述。

孔子理解财富增长既是民众对富足生活的期许,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所以强调先富后教。《论语》记载,孔子到卫国,感叹人口已经很多了。人力是创造财富的基础,孔子看到这点感到很欣慰。学生再有问他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孔子说“富之”。仅有基础是不够的,还要将人力资本的作用发挥出来,通过创造财富使民众富起来。“既富矣,又何加焉?”那么富起来之后呢?孔子说“教之”(《子路》)。生活富裕之后,可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孔子不是空谈仁德与道义,而是强调要务实社会的物质基础,先让人们过上好日子,再进一步通过教化达成谦逊守礼。

孔子基于社会公正,反对贫富过于分化,强调要有合理的财富分配制度。“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如果财富分配不公、民众不能各得其所,不仅社会秩序不能安定,统治者也会有倾覆之患。在孔子看来,当时的统治者过多的贪欲,正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原因,也是社会不公正的结果。民众富足与国家富裕是一体两面:“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足?”(《颜渊》)民富才能国富,反之亦然。

改革开放和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和社会财富快速增长、为全体人民提供了追求财富的机会,培育了全世界最大的中产阶层群体。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也通过财富分配和占有在某些方面有所体现。孔子财富观中蕴含的社会公正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社会公平正义相契合,可以启发我们正确看待和追求财富。与此同时,在财富分配方面,既考虑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更要采取有效举措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努力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摘编自刘宏伟《学界观点——孔子财富观的社会公正意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基于社会公正,应该将财富观框定在仁德与道义的范畴中。
B.孔子认为,获取财富时能否以义取财,是君子与小人的一个分野。
C.孔子认为,人力是创造财富的基础,发挥人力资本可使民众富起来。
D.孔子认为,合理的财富分配制度能缩小贫富差距,使民众各得其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论述了孔子的先富后教观,强调物质基础是教化民众和社会文明的前提。
B.作者基于孔子的财富观,主要论述了我国新时代社会现实中的公平正义问题。
C.文章运用引用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周密而充分地论证了孔子的财富观。
D.文章论证结构井然有序,先总论后分论,各分论点之间呈现出一种递进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重义尚利,认为“义”与“利”都是人性的本能,人不仅有逐利的冲动,也会有道德的萌动。
B.孔子认为,只要抑制住统治者的贪欲,消除贫富分化,夯实社会物质基础,人们就会做到谦逊守礼。
C.毛泽东的“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必将出现文化建设的高潮”的论断,合乎孔子“先富后教”的观点。
D.孔子财富观中的社会公正理念,不能很好地为当今社会处理民众富足与国家富裕之间的关系提供借鉴。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滑雪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生活技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滑雪器具不断得到新的改良,滑雪活动不再仅仅出于维持生存的本能需求,逐鹿雪原与赛场成为深融于中华民族血液的基因密码。

20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新疆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自治乡东北约4公里的敦德布拉克河上游沟谷东侧的1号岩棚内,发现了早期人类的滑雪岩画。其中第三组画面中,10人为一字排开,皆呈弓身屈腿站立状,脚下有延伸物。从画面中人物上体前倾、膝部前屈,具有明显动感的特点来看,符合滑雪者的姿态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左边四人脚踏的滑雪板非常明显,滑雪者手持单杆滑雪的动作形态栩栩如生。通过研究,滑雪专家认为,岩画中这类滑雪者或为多人呈纵排式滑雪,也可能是一位滑雪者流畅地由眼前滑向远方的连续性的练习动作。而滑雪者的姿态,与阿勒泰地区至今农牧民穿用古老滑雪器具的滑雪姿态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关于这组滑雪岩画产生的年代,经考古、历史和民族学专家的研究与论证,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一万余年左右,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我国范围内较早的反映滑雪内容的形象资料。

在唐代的《隋书》中,有北室韦气候最寒,雪深没马……地多积雪,惧陷坑阱,骑木而行的记载。意即北室韦所在地区气候最寒冷,积雪深厚,甚至淹没高头大马。而人们怕陷入积雪的深坑之中,于是出门便骑木而行。这里骑木而行,实为脚踏木马器具而行,木马即为古代滑雪板。由于木板制作的滑雪器具可以增加受力面积,减少局部压强,而且行走迅速,犹如骏马,故称木马骑木而行,即骑木马而行。

元朝官修地理志《元一统志》还记载:开元路有狗车、木马轻捷利便。木马形如弹弓,长四尺,阔五寸,一左一右,系于两足,激而行之雪中、冰上,可及奔马。狗车以木为之,其制轻简,形如船,长一丈,阔二尺许,以数狗拽之,二者止可于冰上、雪中行之。生活在开元路一带的部落,寒冷的冬天会踏着木马滑雪板或乘坐狗车出行,非常便利。

历史延至明清,滑行于雪上的雪橇已十分普及。明人吕毖的《明宫史》记载说:冬至河冻,可拖床,以木作平板,上加交床或稿荐(草垫),一人在前引绳,可拉三二人,行冰如飞……这时的雪橇又叫拖床,一般在木板上添加折叠椅(胡床),或者在木板上垫以草席,由一人牵引拖曳,可以坐两三人。除了驰骋于雪上,亦可滑行于冰上,雪橇成为人们冬季休闲的重要娱乐形式。

清代末年,西方现代雪上竞技项目开始传入华夏大地。193212月,黑龙江省阿城市玉泉镇北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建有越野和高山滑雪线路的现代化滑雪场;20世纪30年代,现代雪橇运动出现在东北地区的哈尔滨铁路局。伴随着这些西方现代雪上竞技项目的传入,由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传统雪上活动,与西方现代雪上竞技一起,在共同发展中,融进了中国近现代雪上运动的历史大潮中,并最终走入当代生活之中。

(摘编自崔乐泉《骑木而行的中国古代雪上运动》,《光明日报》2022215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发现的滑雪岩画属旧石器时代,是现存最早的反映滑雪内容的形象资料。
B.木板制作的滑雪器增加了受力面积,减少了局部压强,所以行走迅速,犹如骏马。
C.“木马”“狗车”都是木制,两者作为常用交通工具,也可以在雪上、冰上滑行。
D.20世纪30年代,我国东北地区出现了建有越野、高山滑雪线路的现代化滑雪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通过描述岩画中滑雪者穿用的滑雪器具,论证了随着社会进步,滑雪器具在不断改良。
B.作者以详实的考古实证和文字史料为依据,介绍了我国古代雪上运动的历史沿革,写作态度严谨。
C.明代刘若愚《酌中志》所载:“坐拖床者艳素相间,交拉如织。亦有豪兴乘醉而频频往返者。”可作第六段论据。
D.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雪上交通工具,较为清晰地展现了我国雪上活动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滑雪工具的不断变化中,可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又“善假于物”。
B.明清时期雪橇已十分普及,因此到了近代,雪上运动能够发展为冰雪竞技活动。
C.从因生存需求产生的“骑木而行”,到雪上竞技,雪上运动精神价值也在发展。
D.依据历史规律可知,随着东西方冰雪文化的不断融合,必将衍生出新的冰雪文化。
2022-07-01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吉林省吉林市高三四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认为,抗疫成果折射出的国家治理成功之道令中国年轻人更具有民族自豪感、更加自信。《环球时报》环球舆情调查中心近日围绕中国年轻人开展了民调。

调查显示,中国年轻人在回答相对于5年前,今天提到西方国家,您心里是什么感觉这一问题时,选择仰视西方国家者仅占8.1%;选择平视者有48.3%;回答俯视者则上升至41.7%。在过去数年里,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疫情防控、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失败,使中国民众整体进入了一个对西方再审视的时代。而中国青年成长在祖国飞速崛起的时代,在与西方的交往中,他们有更强的自信和更足的底气。

新冠肺炎疫情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弊端,这是中国年轻人对西方态度发生转变的主要因素。针对哪些是中国‘平视’西方国家的标志性事件,选择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中国防控成效全球瞩目的受访者最多(53.8%),排在第二位的是中国与众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40.5%);选择世界经济遭重创,中国成唯一正增长主要经济体中国脱贫攻坚战收官的受访者分别有37.6%和30.3%。

在有关对西方国家好感度的问题上,逾四成受访者青年回答变差,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包括西方打压中国科技企业,恶意炒作新疆、香港、台湾等问题,以及西方国家种族歧视、种族骚乱不断等。

(摘编自《中国青年西方观因疫情改变》,中国青年网2021420日)

材料二

(摘编自《环球时报》环球舆情调查中心,2021年4月20日)

材料三

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主流是自由主义,在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西方社会公民不服从防疫措施的现象表现得非常突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化难以使全社会具有统一的正义观,不同阶层对正义的不同看法演变成激烈的社会冲突和对抗。

西方一些国家政府的错误引导和民众的价值观混乱对疫情防控措施的效果产生了较为负面的影响。有限政府理论弱化了政府的力量,使政府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不能高效率地解决紧迫性问题。而中国社会能够普遍遵守疫情防控措施,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是分不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和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摘编自陈树鹏《新冠疫情背景下中西方价值观比较和启示》)

材料四

坚持正确义利观是中国开展国际发展合作的价值导向。正确义利观恪守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原则,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中国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中国希望全世界共同做大发展蛋糕,特别是希望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共享开放发展的机遇和成果。重视和照顾其他国家的利益需求,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继续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各国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不足和短板,各国应团结合作,共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国将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速度和疾病防控能力。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国家打压中国科技企业、西方国家种族歧视等多种原因,导致有超四成受访者青年对西方国家好感度的问题上,回答“变差”。
B.中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科技”和“国民素质”两个领域的占比分别是最高和最低,前者是后者的2倍多,翻了一番多。
C.“中国脱贫攻坚战收官”和“社会治安”被近三成的中国青年看作平视西方国家的标志性事件和西方可借鉴的中国经验。
D.中国青年“西方观”因疫情发生改变,有着复杂的成因,由材料二可知西方国家在医疗卫生领域做得不够好是其中一个原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国家的消极应对疫情充分暴露了西方社会体制的弊端,是中国青年对西方态度发生转变的主要因素。
B.中国的迅速崛起和文化自信,使中国民众进入对西方“再审视的时代”,也使中国青年在与西方的交往中更有自信。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阶级分化严重的西方发达国家则难以使全社会具有统一的正义观。
D.与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能表明中国希望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共享开放发展的机遇。
3.新时代的中国要如何加强国家发展合作?请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概括和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代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自己熟知的天象和星辰,通过观测,获得对于天时和季节的把握。古人特别重视天狼星,玛雅人对金星研究较深,因纽特基摩人最关心的大约是关系极昼极夜变化的太阳运行。对于中国古人来说,北天极一带的北斗七星曾是最受注目的星辰之一。生活在北纬三十五度左右的中国古人,夜晚向北眺望,北极周围有一带永不下沉的圆形旋转天区,这个区域,现代天文学叫恒显圈,中国古天文学称其边界为上规。其中随天旋行有几颗璀璨的星辰,名为北斗。经过长期的观察与研究,中国古人已渐渐掌握了观测北斗以确定多种时间的技巧,使北斗星成为一个永悬天际的巨大时钟。

北斗共有七颗星,因此常被称为北斗七星。北斗星之得名,源于它像古代的斗,七星的排列形状似商周时期青铜古斗,故《诗·小雅·大东》曰: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北斗星分为斗柄与斗首两部分。高诱注《淮南子·天文训》曰:斗第一星至第四星为魁,第五星至第七星为杓。即以斗首为魁,将斗柄称杓。

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是以网络天地的方法进行计算的。对于大地的网络方法是方格计里法,这在古代地图中已经得到证明。而对于天文的网络方法,也早已经出现。我国至少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建立了近似于天经天纬的框架,并以之测定星辰的天文坐标。就网络而论,渔猎所用之网,上有一条可以提控全网的绳索,其名为。而处于北天极一带的北斗就是控制天文网络中的纲,被称为天纲,或书作天罡。有纲则必有网,古人称纲举目张,目就是网眼,故北斗在天空旋转也有旋天纲之说。由于地球环绕太阳公转,形成了太阳在黄道上移动的现象,这使北斗也在一年中与太阳间产生了不同角度的变化,古人因此而生出以斗定时之法。

黄昏时刻,观测北斗星柄的指向可以断定当时的季节。这种观测法被《鹖冠子》记载了下来: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淮南子·天文训》曰: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正月初昏,斗柄指寅;二月初昏,斗柄指卯;……十二月初昏,斗柄指丑。这样,通过初昏观察斗柄指向,即可定出月份。

北斗还被古人用来指二十四节气。《淮南子·天文训》中讲到其法:斗指子则冬至……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这种斗柄所指的循环,历经二十四向,与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相应。

北斗星在北天旋转,是因地球自转形成的星辰绕极周日视运动,一日一夜即跑完一周。所以,观测北斗指向在一天之中的变化位置,就可定出时辰。

中国历史上有多种天文观测体系,如日的影长、月之盈缺、太阳的黄道运动、恒星的中天测时、岁星纪年以及辰星正四时等,北斗斡旋运动也是其中之一。明珠般的北斗七星,在我们先辈的眼中,就是一座举首可见的巨型天文钟。

(摘编自秦建明《北斗七星与斗建考》)

材料二

北斗是党中央亲自决策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在北斗系统研制建设过程中,工程全线克服种种困难,探索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凭着追求卓越的精神实现了弯道超车

同样是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美、俄和欧盟选择搞一步建全球。我国起步晚、底子薄,明智选择分步走。北斗系统首任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组织研究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2000年建成北斗一号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2012年建成北斗二号区域系统,为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实现中国人孜孜以求的全球梦

与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所采用的单一轨道星座构型相比,北斗系统独树一帜,坚定选择走混合星座的特色发展之路。北斗一号建设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提供导航定位服务。北斗二号系统充分继承北斗一号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实现区域导航定位覆盖的成功经验,在国际上首创以地球静止轨道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为骨干,兼有中圆轨道卫星的混合星座构型。北斗三号系统将混合星座构型发扬光大,建成拥有24颗中圆轨道卫星、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组成的全球系统,为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了全新范式。

在功能服务上,北斗系统也有自己的特点。除提供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外,还能进行短报文通信,开创了通信导航一体化的独特服务模式,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如今,北斗三号在全面兼容北斗二号系统短报文通信服务的基础上,区域短报文发送能力一次提高近10倍,支持用户数量从50万提高到1200万,而且能实现40个汉字的全球短报文通信。此外,北斗三号全球系统还可以提供星基增强、国际搜救、精密单点定位、地基增强等多样化服务,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抚今追昔,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来之不易。从北斗一号工程立项开始,几代北斗人接续奋斗、数十万建设者聚力托举,在强国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国速度、展现中国精度、彰显中国气度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有了北斗,中国人问天、巡地的底气就更足了。

(摘编自《中国北斗,全球梦圆》,新华社2020731日)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人眼中,明珠般的北斗七星就是一个永悬天际的巨大时钟,它使中国古人渐渐掌握了观测北斗七星以确定多种时间的技巧。
B.中国至少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建立了近似于天经天纬的框架,并用这种框架来测定星辰的天文坐标,而北斗就是控制天文网络中的纲。
C.北斗系统是我国迄今为止服务性能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科技系统,它在研制建设的过程中,克服了众多困难。
D.北斗系统成绩显赫,北斗三号在兼容北斗二号功能的基础上,支持用户数量提高了1200万,实现了40个汉字的全球短报文通信。
2.下列对材料相关结构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提出观点后,分别从北斗形状、构成及北斗定时法几个层面展开,结尾收束总结、呼应开篇。
B.材料二指出北斗工程探索出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后,主体分三个层次展开,结尾总结全篇、点明意义。
C.两则材料虽然文体不相同,但都采用了总分总的整体结构模式,主体部分各层次之间都是并列关系。
D.两则材料都采用了引用论证方法,大量的文献引用使得二者在观点论述时更有权威性,增强了说服力。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不属于“以斗定时之法”的一项是(     
A.《夏小正》曰:“正月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
B.《尚书纬》曰:“北斗居天之中,当昆仑之上,运转所指,随二十四气,正十二辰,建十二月。”
C.《天象列星图》:“北斗七星,近紫薇宫南,在太微北。”
D.《宋史·乐志》曰:“斗转参横将旦,天开地辟如春。”
4.两则材料在语言特点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概括北斗系统研制建设所走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具体体现的一项是(     
A.结合起步晚、底子薄的国情,孙家栋院士组织研究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
B.我国北斗系统在北斗一号、二号、三号建设时,独树一帜,坚持走“混合 星座构型”的特色发展之路。
C.开创通信导航一体化的独特服务模式,更好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D.几代北斗人接续奋斗、数十万建设者聚力托举,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国速度”、展现“中国精度”、彰显“中国气度”。
2022-06-24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石黑一雄(以下简称石黑),日裔英国小说家,201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下面内容是美国记者辛西娅·黄(以下简称)对他的访谈】

黄:多年前,你对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说,你并不在意自己虚构的小说与历史现实是否吻合,并认为一个创作虚构艺术的作家,应当创造自己的世界,而不是对着现实的样子照搬照抄。到现在,你还坚持这种看法吗?

石黑:是的。我认为历史学家早已将某段历史中的事实盖棺论定,而小说家对此却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对于读者来说,读者看小说的主要目的不是弄懂史实。

黄:小说家的作品和历史学家的作品相比,主要区别是什么?

石黑:历史学家不得不以严谨的方式处理史料。他们必须摆出事实,必须带着学术的严谨为他们理解的历史而辩护。我没有这样的义务。我可以把历史当成故事的发生地,我觉得通常我都是这么做的。我选取历史上的某一段时间,因为我觉得它有助于引出某些主题。我希望人们在阅读我的作品时,不是因为可以借此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历史时期,而是因为我也许可以与他们分享一些关于人生和世界更抽象的构想。

黄:读者会问,你们的作品在涉及历史时要承担责任吗?

石黑:我认为小说家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每隔几年总有某种大屠杀回忆录招来人们的反感,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谎言贻害无穷。最近就有件非常耐人寻味的事,威尔科米尔斯基的作品《碎片:回忆战时童年》于1995年出版,摘得多项奖项。人们以为这是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长大的小孩写下的一部纪实文学,几乎是一夜之间,它成了大屠杀写作的里程碑。只不过事实上随后就被揭穿,原来是作者捏造了一切。但是有意思的是,他并非犹太人,而是个瑞士人。倘若他承认这是部小说,那么一切都安然无恙。实际情况似乎是这样:他想表达的是有关个人生活的某种内心痛苦。他曾经是个孤儿,来自当时瑞士社会的底层;他被一些据他所说对他并不好的人收养。他认为大屠杀——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长大——的经历就是对他的人生观的某种恰如其分的表达或者隐喻。这起事件挑起了有关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学之间差异的激烈争论。倘若他从一开始就说清楚自己是瑞士人,也从未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待过,说明白他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创作,因为个人环境与大屠杀毫无关联,他只是觉得自己和大屠杀的幸存者有某种共鸣而已,那么一切就肯定情有可原了。但是当他言之凿凿地肯定自己当时的确身处奥斯威辛,并且这是一部历史记录的时候,他当然就触碰了底线。如今,这部作品已被弃如敝屣,臭名昭著,成了全世界的笑话。这是模糊①________二者界限的极端例子。我认为二者不是一回事,你从小说中获取的所谓真相和历史学家意欲呈现的真相相去甚远。

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黑:我认为它并非像历史学家追求的史实那般明确,事实上也不是在法庭上摆出证据,人们想要弄清来龙去脉时所探寻的真相。这里的真相有点模糊的意味。它就像一个人在说:这是看待人类情感经历的某种方式。难道不是与你的观点不谋而合吗?它诉诸的是其他人对于事实的理解:难道你不也这么看问题吗?难道你不也这么想吗?而且我认为,如果你想表达的内容略有不同或者略为新颖的话,那么你想说的是:也许你从未这样看待问题,但是既然我这么理解,难道你没有同感吗?从那层意义上而言,它是对真相的追寻;它并非摆出证据说:这儿有全部的证据,所以结论必然要变更。它既不是那种科学真相,甚至连社会科学真相也算不上。在我看来,它更多的就像是在体验人生中找寻知音。

(摘编自《新京报书评周刊》,2022-01-16

1.下列对文中“小说与史实”关系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石黑创作的小说从来都不与历史现实吻合,他认为小说是完全虚构的创作艺术,作家应当创造自己的世界,而不是对着现实的样子照搬照抄。
B.石黑认为读者看小说之所以不是为了弄懂史实,是因为历史学家早已将某段历史中的事实盖棺论定,而小说家对此不必也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C.石黑确认小说家的作品如果涉及历史时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并用了一个具体案例来证明,这说明他在面对不同问题时的回答自相矛盾。
D.石黑虚构作品时会使用某些史实作为背景材料,但他并不希望读者借此去了解相关历史,而是愿意与他们分享关于人生和世界的抽象的构想。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威尔科米尔斯基如果是犹太人,而且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待过的话,他的作品会一切都安然无恙而且会和大屠杀的幸存者产生共鸣。
B.“它更多的就像是在体验人生中找寻知音”,是说作家可以虚构小说,让读者有如“知音”是因为作品叙述了人类共有的情感经历。
C.文学可以如实记录或虚构,表达出“难道你不也这么看问题吗?难道你不也这么想吗?”等人们对事实的理解。
D.在人物访谈中,访谈者会表现出多重作用,比如本文就有提出问题,引导对话思路和在获得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疑问等作用。
3.请在文中①②两处填上适当的文字,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22-06-2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理性精神在北方节节胜利,从孔子到荀子,从名家到法家,从铜器到建筑,从诗歌到散文,都逐渐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突破礼仪旧制。南方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便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绚烂鲜丽的远古传统,在意识形态各领域,仍然弥漫着想象奇异和情感炽烈的神话色彩。在文艺审美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屈原领军的楚文化。

在屈原的主要作品《离骚》中,你看,那是多么既鲜艳又深沉的想象和情感的缤纷世界啊。美人香草,百亩芝兰,芳泽衣装,望舒飞廉……在充满了神话想象的自然环境里,主人翁却是这样一位执著、顽强、忧伤、怨艾、愤世嫉俗、不容于时的真理追求者。《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溶化成了有机整体。由是,它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光辉的起点,成为无可比拟的典范。

《离骚》《天问》《九歌》《九辩》等一系列作品构成了一个相当突出的南方文化的浪漫体系。实质上,它们是原始楚地的祭神歌舞的延续。汉代王逸《楚辞章句》解释《九歌》时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因为九歌之曲。”清楚说明了这一事实。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辩,犹遍也。一阙谓之一遍。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是“绍古体”,并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第三,“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其实,汉代文化就是楚文化。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材料二:

战国时期,楚国在长江、汉水流域,一度领有“地方五千里”的广袤疆域。这里到处都分布着江湖山峦,物产丰茂。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芈姓楚贵族和一些被芈姓贵族征服的濮、越、巴、蛮等南方部落集团。芈姓贵族源于中原的祝融部落,他们在夏商时期往南方迁徙,一直到周代初年,始定居于“楚蛮”之地,都丹阳。周公制礼作乐、变革中原文化时,由于地处偏远,楚国受到影响比中原诸侯国小,所以一直被中原诸国以蛮夷视之。但是,楚贵族集团毕竟源于中原,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和楚国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所以,楚国文化和中原文化仍有很多相同之处。

在社会制度和政治思想等方面,楚国和中原有很大的一致性。楚国虽然偏居南方,却拥有“周之典籍”甚至“周大史”。再加上楚国士人自觉学习中原文化,所以中原文化在楚国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如《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建议士亹用《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教育太子,楚国的王公卿士在议事时也经常征引《诗》《书》中的话,这和当时中原的文化风气是一样的。和中原的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楚国贵族的政治理想、历史观念和价值取向。如晋楚邲之战时,楚庄王就认为用兵的目的不在于炫耀武功,而在于“禁暴”“安民”,符合中原的礼乐政治观念。

在习俗和审美趣味上,楚国则明显地表现出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点。后人概括楚国的文化为“信巫鬼,重淫祀”,是有一定道理的。这种崇尚巫风的习气,既是夏商文化的遗习,更是当地土著民族的风气。巫风的蔓延,自朝廷到民间,无处不在。如楚灵王,史称其“简贤务鬼,信巫祝之道”,当吴人来攻,国人告急之时,犹“鼓舞自若”,不肯发兵。楚怀王亦是“隆祭祀,事鬼神”,把破秦的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最终为秦所败。贵族阶层崇信巫祭,现在出土的材料多有证明。而在南方土著聚居的“南郢之邑、沅湘之间”,更是巫风浓烈,“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巫文化对楚国审美风气的影响是明显的。楚地的艺术很兴盛,而这些艺术很多与祭神有关,充满了奇异的浪漫色彩。如王逸所记载的庙堂壁画,楚“凤夔人物帛画”,刻画在器物、帛画上的楚舞造型,以及出土的编钟等,都富有飘逸、艳丽、深邃等美学特点。

到战国中期楚国已经成为当时领土最大的国家,诸侯国之间兼并激烈,根据当时列国的实力,有人认为“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是有根据的。但到楚怀王、楚襄王时期,楚国由盛而衰,不仅在外见欺于秦国,一再丧师割地,连楚怀王本人也被秦劫留而死。在楚国内部,政治越来越黑暗,贵族之间互相倾轧,奸佞专权,排斥贤能,楚国由此走向没落。屈原正是在这艰难的政治环境中显示了自己的崇高品质,创造了名垂千古的文学巨制。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离骚》将无羁多义的浪漫想象与炽热深沉的人格情操融合为有机整体,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光辉起点。
B.因为刘项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地,汉起于楚,所以西汉文化艺术领域的楚地色彩浓烈而醇厚。
C.王夫之认为楚辞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是汉代赋体文学之宗,这一看法决定了后世楚辞研究的方向。
D.后人概括楚国文化为“信巫鬼,重淫祀”,巫文化对楚地艺术有明显影响,王逸所记载的庙堂壁画便是例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在物质生活还是意识形态领域,北方都已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理性精神完全战胜了巫术宗教。
B.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想象奇特、浪漫,尚未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因而成为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C.楚国文化与中原文化有很多相同之处,楚国贵族的政治理想与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原文化影响。
D.以楚灵王与楚怀王为代表的贵族阶层崇尚巫风、崇信巫祭,直接导致了楚国由盛而衰,最终为秦所败。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楚文化”想象奇异特点的一项是(     
A.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B.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C.灵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
D.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2022-06-2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学程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涵养平和的心态

盛玉雷

进入互联网时代,公共生活愈发由线下延伸到线上。从热衷跟帖盖楼,到频频微博互动,从个性表达观点,到社群互帮互助,人人都能手持麦克风,公共舆论场从未像今天这般热闹。

但热闹里往往也少不了喧嚣。一段时间以来,大声嘶吼成了部分人表达自己的惯常方式,一言不合就……甚至入选了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粽子和豆腐脑要吃咸的还是甜的,相声圈师徒反目应该支持师傅还是徒弟,熊孩子与路人打闹谁更占理……简单的议题讨论轻易就会开撕,使得海纳百川的舆论场变成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炙烤着网民焦躁的情绪,冰冻着并不复杂的真相。

从以前不懂得生气,变得倾向一言不合就生气,这一现象本身也在网上引发争论。有人说,会生气是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恰恰是种社会进步。司机路怒是因为前车不遵守规则,用餐突然暴起是缘于孩子吵闹影响公共秩序,面对侵犯个体权利的行为,生气成为一些人表达社会是非观念、提醒公民素养的主动选择。

然而,当许多这样的个体反应,通过社交网络的放大发酵,就会成为互相点燃的引信。只和持相同意见的人们抱团,使得人们难以发现自己思考方式的漏洞,增加了走向极端的可能,这便是社会心理学中集群极化效应。在集群刺激之下,看似正当的生气,逐渐演变成对自身权利的过度反应。

在一个多元社会,利益的冲突与妥协、价值的碰撞与交融、观念的萌生与变迁不可避免。碰撞冲突中,生气无可厚非,但表达生气的方式却应该有的放矢。任何时候,灼伤彼此”“以毒攻毒都不是消解分歧、化解矛盾的良策。

吃瓜群众身陷情绪泥沼,就需要有人挺身相助。对那些有能力定纷止争的人来说,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当一个网红或者大V,而要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性精神,引导网民共建当代中国公共舆论领域的罗伯特议事规则,通过和谐有序的探讨、条分缕析的解惑,避免网民陷入集群极化的陷阱。

去年9月,围绕要不要建大型对撞机,丘成桐和杨振宁在网络上各抒己见;紧接着,针对要不要产业政策,林毅夫和张维迎公开辩论。这样的理性交锋,没有动辄挥舞道德大棒,而是思维碰撞、火花四射。在尊重对方前提下切磋观点,不仅没有让哪一位当事人掉价,反而让真理越辩越明,让真相荡浊涤清。

色彩斑斓的世界离不开每一种颜色的汇聚。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形成,都要经过从分歧到最大公约数的阵痛;任何一件舆论争议的解决,也是依赖感同身受的换位思考,而不是党同伐异的不断争吵。说到底,不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言不合不合生气的简单粗暴。多些彼此尊重宽容,少些一言不合,方能让弥漫社会的戾气、火气,转变成弥合差异的和气、弥足珍贵的朝气。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碰撞冲突,以致“以毒攻毒”“灼伤彼此”。
B.司机因前车不遵守规则而路怒,这种正当的“生气”体现了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
C.在互联网时代,公共舆论场热闹非凡,但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大声嘶吼”的喧嚣。
D.只要换位思考、彼此尊重,就能够弥合差异、消除分歧,使社会充满和气与朝气。
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篇是通过对社会上弥漫的各种戾气、火气的批判,来论证作者的观点的。
B.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
C.文章标题“涵养平和的心态”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观点,开宗明义。
D.文章分析具有较强的辩证性,作者认为“生气”无可厚非但也不应该反应过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声嘶吼”的喧嚣,使得网民的情绪变得更加焦躁,即使是简单的议题,其真相往往也容易被掩盖。
B.丘成桐和杨振宁围绕要不要建大型对撞机的交锋,以尊重对方为前提,理性交锋,进而让真理越辩越明。
C.共建当代中国公共舆论领域的“罗伯特议事规则”,需要和谐有序的探讨、理性分析、细致释疑等方式。
D.所谓“‘集群极化’效应”,即放大发酵个体的反应,它必然导致人们走向极端,对自身权利反应过度。
2022-06-22更新 | 71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吉化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复课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8 . 灾难新闻的积极作用

西方媒体重视负面报道,其新闻主题多由反常冲突构成,因而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享有重要地位。另外,西方记者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往往反映迅速、事实准确,不仅不隐瞒负面因素,而且还充分展示灾难细节,纵观普利策新闻奖历年获奖作品不难发现灾难新闻占有相当比重。

我国新闻媒体历来把正面报道作为新闻传播内容的主流。今天,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受新闻事业、新闻报道规律的支配以及政府支持、受众需要的推动,负面报道包括灾难新闻开始较多地出现在大众媒体的视野中。隐瞒数字和拖延时间的做法已经被多数记者抛弃。

不可否认,时至今日,国内新闻机构对灾难新闻的报道仍抱有很强的畏惧态度,至少有很深的戒备心理。其实,灾难新闻也有其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从中我们也可看出对灾难新闻应持的态度,应如何通过灾难新闻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等。

具体来说,灾难新闻有如下几方面的积极作用。

首先,灾难新闻能减少谣言的传播机会。新闻反映现实,灾难新闻在报道内容与规模上与灾难现实发生的频率、影响是一致的。但是,媒介议程与真实世界是有差异的。作为客观报道的灾难新闻,也是与真实世界有差异的。但它不等于无根无据的谣言,相反,它与谣言是针锋相对的。

消除对灾难新闻的阻碍因素,能化解众多非常矛盾,而使灾难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向常规新闻转化。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对灾难事件的采访活动并非毫无限制,但主要的方面是合作和服务,争取新闻舆论上的主动权,减少谣言传播的机会,这种方式值得借鉴。如,瑞士航空公司199899日凌晨430分发生麦道——11大型客机坠毁死难229人的特大空难事故后,公司于清晨30分即主动举行记者招待会予以公布,而后连续两个星期,公司有关部门每天24小时都有人回答记者的问题,协助记者了解情况。公司妥善处理了公司历史上这起最大的空难事故,这种明智的做法也得到了新闻界的善意合作。后来的事实表明,瑞士航空公司仍保持了良好的声誉,并未因此事故而使公司发生信誉危机,这主要应得益于公司在灾难事件发生后,与媒体的主动合作。

其次,灾难新闻对媒体影响力的提升。灾难新闻具有很强的广告效应,是展示媒体实力、提高影响力的难得机遇。如在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中,香港凤凰卫视切断其他节目乃至广告,连续长时间进行现场直播和相关报道,使自己赢得了广泛声誉。内地一些地方电视台甚至直接转播凤凰卫视的画面。在“9·11”事件发生后,《纽约时报》迅速推出了题为国家受到挑战的特刊,通过新闻报道、评论、照片、漫画等形式,对纽约、华盛顿的恐怖袭击进行了全景式的连续报道,并就此事对全球安全局势的影响进行了综合性的阐述,反响强烈。在86届普利策新闻奖(美国传媒的最高荣誉奖)中,《纽约时报》成为了最大的赢家,夺得了公众服务贡献奖、深度报道奖、国际报道奖、新闻评论奖、独家报道奖、突发新闻摄影奖和专题新闻摄影奖等个奖项,这也是史无前例的。传媒如果在这些事件上保持沉默,就会被受众视为无用,将失去公信力和威信,丧失报道的权威性。

第三,灾难新闻成为衡量政府及传媒是否文明开放与诚信的试金石。从根本上说,文明社会、公民社会的政府要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它是公众利益的执行者。一个国家的媒体对灾难事件进行不全面、不充分甚至不真实的报道,很可能会造成该国在世界舆论上的被动。因此,要提升国家形象,改变传媒的形象,必须消除对灾难新闻的种种阻碍,实现开放。况且在现代条件下,要封锁消息已显得困难而被动。据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的抽样调查,上海市民第一次获知美国“9·11”事件的渠道依次为:电视57.3%、人际传播21.1%、广播13.3%、报纸6.3%、网络2.1%。传播的多元化、国际化显而易见。

天灾,不可抗拒。人祸,重在防范。灾难新闻能唤起人们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因而要将它提到应有的地位,让它发挥更多的作用。我们的新闻是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理应在政治和民众之间建立沟通的渠道,真实客观地去报道真相,反思人们的行为,发挥社会守望者的功能。

(文章有删改,题目是编者加的)

1.下列关于我国媒体与西方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态度所做的比较,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我国新闻媒体历来把正面报道作为新闻传播内容的主流;西方媒体则重视负面报道,其新闻主题多由“反常”和“冲突”构成,
B.今天,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灾难新闻开始较多地出现在我国大众媒体的视野中;在西方媒体中,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享有重要地位,这已经由来已久。
C.时至今日,国内新闻机构对灾难新闻的报道仍抱有很强的畏惧态度;而西方媒体报道灾难新闻不仅不隐瞒负面因素,而且还充分展示灾难细节。
D.今天,我国记者也已经抛弃对灾难新闻隐瞒数字和拖延时间的做法;西方记者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往往反映迅速、事实准确。
2.下列关于“灾难新闻”的作用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首先,灾难新闻能减少谣言的传播机会,化解众多非常矛盾,从而使灾难新闻转化为常规新闻。
B.其次,灾难新闻能提升媒体的影响力,所以灾难新闻具有很强的广告效应,是展示媒体实力、提高其自身影响力的难得机遇。
C.第三,灾难新闻可以衡量政府及传媒是否文明开放与诚信。一个国家的媒体对灾难事件进行的全面、充分而真实的报道,很可能使该国在世界舆论上占据主动。
D.其实,灾难新闻也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灾难新闻所持的不同态度。
3.下列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灾难新闻能唤起人们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因而要给予它应有的地位。我们的新闻媒体理应真实客观地去报道真相,反思人们的行为,充当好社会守望者的角色。
B.在第86届普利策新闻奖评奖中,《纽约时报》因深度报道“9·11”恐怖袭击事件,而成为了最大的赢家,这说明他们的实力高于同样报道此事的香港凤凰卫视。
C.要提升国家形象,必须消除对灾难新闻的种种阻碍,实现开放。因为一旦媒体在灾难事件上保持沉默,就会被公众视为“无用”,从而使国家在舆论上丧失主动权。
D.瑞士航空公司在遇到了公司历史上最大的空难事故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声誉,主要是由于他们得到了新闻界积极主动而充满善意的合作。
2022-06-22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近来,一首融合京剧曲调和流行旋律的古风歌曲《赤伶》成为各大音乐排行榜的热门歌曲,更得到李玉刚等歌唱家的多次演绎。从十几年前虽然还未被冠以“古风歌曲”头衔的《青花瓷》,到当下旧词新唱的《琵琶行》,网络歌手、民间唱作人原创的《踏山河》等作品的风起云涌,这种风格的歌曲在一代代年轻人中始终未曾沉寂。

古风歌曲之所以能盛行,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有三个明显因素。其一,古风歌曲满足了青少年对真爱的憧憬。青少年是流行歌曲的主要受众,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往往笃信爱情至上。古风歌曲的内容绝大多数是爱情主题或带有爱情元素。除了纯粹的爱情主题外,古风歌曲更多的是把爱情作为其中一个元素去润色情感。如方文山作词的《缘分一道桥》直接以演唱古诗开篇,霸气展现塞外战场的恢宏之气,其中融会着“谈爱恨不能潦草”的爱情观,更要以生死去证明。其二,古风歌曲充满对侠义精神的推崇。古风歌曲塑造了大量侠士,其中惹人注目的是在民族危机中挺身而出的英雄人物。如《赤伶》中的优伶与侵略者一同烈火焚身的民族大义感人至深。这些歌词可以激起青少年追求自由生长、个性解放的情感共鸣。其三,古风歌曲的主题满足了人们情感宣泄的需求。“饮风咽沙”“枕风宿雪”等折射的是当下生存境况的不易;渴盼如英雄“长枪策马”“浪迹天涯”满足了现实个体在群体中想要突出自我的精神需求;推崇“美人画卷”“红楼斗酒”年少的鲜衣怒马是对青春的致敬,而歌词中隐约可见“青丝成灰”“冷月空对”是时光流逝的感叹,是只恐时不我待,无处挥洒热血的隐忧。

古风歌曲的风靡,还得益于其形式上符合流行音乐的创作传播规律。词语押韵、节奏明快,可以有效提升传播的到达率,也是流行音乐得以广泛流行的重要因素。而古诗词的简洁、精炼、押韵,一定程度上成了歌词创作的富矿。

主题上古风歌曲的创作往往选择古典文学中熟悉的故事、意境进行解构再造,语言上通过模仿文言的词语来提升内涵,营造氛围,通过个性的表达吸引眼球。优秀的古风歌曲很多有历史出处,它们改编自民间故事,传奇色彩浓厚。如《霸王别姬》等来自历史上的经典爱情故事,塑造的是社会认可的传奇英雄。古风歌词喜用成语来模仿古人表达方式,这样可以快速被听众理解并产生情感共鸣,演唱起来别有一番韵味。由于词作者的水平差异,有些作品则是带有古典词语的词语拼贴:如“折断月光”“叶黄退入长秋”等歌词读起来不通,断句混乱,丧失了古典诗词之美。虽然初听惊艳,但其表述或不明所以,或强行押韵,是用现代表达方式去强行模古的体现。如《盗将行》中“笑像一条恶犬”的表达就饱受诟病。这种批评并非是不尊重创作自由,而是此类歌曲的流行度、传唱度高,且主要受众偏年轻,所以让社会不能忽视这类歌词对年青一代文化积淀潜移默化的影响。

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表示听过或可以接受古风歌曲,半数以上的同学能够随口唱出喜爱的古风歌词。也有个别同学表示反感,主要原因是“伪古风”。所谓“伪古风”,其主要表现就是打着古风和传统文化的旗号张扬个性,歌词不注重叙事逻辑。前言不搭后语导致不易理解,或只是文言词汇的生搬硬套,甚至是生编硬造,忽视对原本古典诗词中“温柔敦厚”的诗教或文化精神的探寻。追溯古典艺术的源头,诗词歌赋发挥着“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的作用。这些经典借助文字和声音传承千百年,历久弥新,刻印在民族精神和文化中,在后人心中激荡起层层共鸣的涟漪。分析古风歌词的特点,就是要针对问题引导背后的艺术创作趋势。

我国古典文化蕴含丰富的艺术资源,可以为当代的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关键是如何挖掘、利用。当下,国潮奔涌,既有民间自发的古风歌曲创作,也有汉服文化热,还有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综艺类节目为代表的各主流媒体的创新之作。这些都是对古典文化的体认,是民族自信和文化复兴的物质表象。在这种大背景下,引导古风歌曲创作“去伪存真”,领悟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诗文中的精髓,用民族精神的丰厚滋养去破除流行文化的困境,不失为一种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化。

(摘编自武玥《古风歌曲何以风廊》《光明日报》2021年7月14日,有删节)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出于对古典文化的体认,才有了民间自发的古风歌曲创作热、汉服文化热以及《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热的奔涌局面。
B.很多古风歌曲改编自民间故事,传奇色彩浓厚,它们有历史出处,塑造的是社会认可的传奇英雄,所以才能成为优秀的作品。
C.因为不注重叙事逻辑,或者前言不搭后语让人费解,或者生搬硬套文言词汇,甚至于瞎编乱造,古风歌曲也遭近半同学反感。
D.古风歌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青花瓷》,近来《琵琶行》旧词新唱,《赤伶》成为热门歌曲,说明古风歌曲未曾沉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风歌曲中的“饮风咽沙”“长枪策马”“红楼斗酒”“冷月空对”等主题表达的情绪不同,但都满足了人们情感宣泄的需求。
B.部分古风歌词断句混乱,强行押韵,不知所云;只重感官,忽视古典美感。此观点忽视了古风歌曲受众为青年的现实。
C.我国古典诗词发挥着“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的作用。古风歌曲要追寻这一源头,进行文化精神探索。
D.古风歌词需要借助文字和声音来传承经典,分析其词汇、韵律等特点,就是要针对古风歌词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其背后的艺术创作。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古风歌曲在内容上满足了当下青少年对爱情的憧憬,并通过对传统经典故事、意境的重构,赢得了当代青年们的青睐。
B.古风歌曲流行是因为其节奏明快,注重押韵,并且契合青少年对侠义精神的追求,能够激起他们对个性、自由的追求。
C.当代古风歌曲因满足人们的自我精神需求,其歌词充分借鉴古典诗词简洁、精练、押韵的特点而深受欢迎,广为流行。
D.在内容上契合青少年的心理,在形式上符合流行歌曲的规律,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是古风歌曲风靡当下的主要原因。
4.请举例说明,文章在论述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5.下面是古风歌曲《赤伶》的部分歌词,请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分析《赤伶》流行的原因。

戏一折/水袖起落/唱悲欢唱离合/无关我/扇开合/锣鼓响又默/戏中情戏外人/凭谁说/惯将喜怒哀乐都藏入粉墨/陈词唱穿又如何/白骨青灰皆我/乱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情字难落墨/她唱须以血来和/戏幕起/戏幕落/谁(终)是客/你方唱罢我登场/莫嘲风月戏/莫笑人荒唐/也曾问青黄/也曾铿锵唱兴亡/道无情/道有情/怎思量/道无情/道有情/费思量/

2022-06-21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材料一: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网络社交平台不断涌现,在满足人们社交需求的同时,也带来类似的网络社交诈骗问题。聊天有剧本、情节靠虚构,以熟人关系为幌子的诈骗更加隐蔽、更易成功,也更需提防、更要监管。

网络社交平台多建立在虚拟、开放的基础上,除了现实中的熟人外,使用者很难了解其他虚拟ID的真实情况,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更重要的是,一些社交平台不善监管、缺乏自律,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丢失了诚信的本色,必然问题百出,行之不远,网络社交应以诚信为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进程。从乡土中国变为流动中国,从熟人社会转为陌生人社会,社会急剧转型,人口大量流动,这一进程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社交习惯:社交工具更便捷,社交半径在扩大,社交对象在增多,熟人社会的社交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在网络社交平台因为满足人们的交际需求而快速发展之时,更需要注重相关风险,不要让类似的诈骗行为,淡漠了人与人的信任,稀释了整个社会的诚信风气。

网络诈骗问题的出现,其背后很重要的原因是,一些人专注于个人一己之利,是对诚信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的缺失。中华民族一直有崇尚诚信的优良传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将守信视为人安身立命的基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认为诚实是天道人伦的法则。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而致亡国的教训为后世所铭记,商鞅徙木立信的做法为后世所传颂。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正因此,我们一直大力倡导和践行诚信价值观,高度重视诚信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诚信就像空气,用之不觉,失之难存,须臾不可离。对个人如此,对社交平台也是如此。构建以诚信为基础的网络社交平台,应找回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而不是个体为中心的社会观念,深远地影响中国社会的组织、运行与延续。在迅猛发展的社交新趋势中,人们仍然希望在陌生人社区里找到熟人社会的信任。所以,不妨在网络社交平台中引入的理念。只有让每个人都自觉守住规则底线、维护人际和谐,才能构建既承载传统文化精髓,又能满足现代人社交渴望的、值得信赖的网络社交平台。诚信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让诚信成为社会的底色,仍然任重而道远。网络社交平台和使用者须把诚信放在首位,建设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交平台,让人们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与日俱增。

(摘编自《光明网》)

材料二:

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畅游网络世界的前提就是确保网络空间清朗,这离不开以诚信建设守护网络家园。同时,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深地嵌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网络诚信建设也将提升整个社会的诚信水平。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是现代社会运转的重要基石,更应成为网络空间的基本共识。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诚信犹如空气和水,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的空间。互联网既不是法外之地,也不是失信之所,只有让网络空间充满信任、积极健康,才能使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

互联网越是向前发展,双刃剑效应越是引人注目,就越需要扬长避短、兴利除害,把互联网的正向效应发挥到最大。就诚信建设而言,网络带来了信息传递的便捷性、即时性和互动性,但同时虚拟空间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也容易产生负外部性,为失信行为提供了客观上的可乘之机。无论在技术、利益还是机制层面,擦亮互联网的诚信底色,让守信者处处受益、让失信者寸步难行,才能用良好的诚信环境护佑互联网健康发展。

如果网络空间失去信任,那么每个进入网络的个体都将是受害者;网络空间信任度高,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也会降低经济社会运行的交易成本。正因此,加强网络诚信建设,也需要坚持共建原则。网络诚信需要全社会共建,离不开每一个人上网的自律行为,也离不开对不诚信行为的打击。让政府部门、网络媒体、社交平台和网民个体形成强大合力。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如今,中国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也应该成为贡献者。以诚信为帆,让互联网健康发展,让网络之舟行稳致远,更好地造福人民。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以及网络平台缺乏有效的监督是网络诈骗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B.讲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目前已成为人们利用网络空间的基本共识。
C.材料一引用孔子、孟子的话,“烽火戏诸侯”“徙木立信”的故事揭示诚信的重要性。
D.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既带来了信息传递的便捷性,也必然会导致失信行为的产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在网络社交平台中引入“群”的理念能够促使每个人都自觉守住规则底线。
B.加强网络诚信建设,以诚信建设守护网络家园,能够有利于提升社会的诚信水平。
C.网络空间信任度高,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反之,每个上网个体都将成为受害者。
D.只有构建起以诚信为基础的网络社交平台,才能有效地找回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二“坚持共建原则”措施的一项是(     
A.政府部门,坚持依法治网,用法治划定诚信的红线,开展“净网”“剑网”等治理行动。
B.网络媒体,开展活动,唤起网络诚信,鼓励网络参与者恪守道德底线,积极传播正能量。
C.网络平台,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从监管,加强诚信自律。
D.网民个体,学习网络知识技能,提高网络操作水平,做好上网自我防护,谨防上当受骗。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诚信上网的问题,但在如何解决问题的层面却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
2022-06-2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教学诊断检测(三)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