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像《玛纳斯》这样的文化遗产,既是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做好保护、传承、整理工作,使之发扬光大。”加强民族史诗保护与传承,推动史诗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亟须充分挖掘和阐发史诗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时代价值,用民族史诗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民族史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厚滋养。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记录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前仆后继,率领柯尔克孜人民与外来侵略者斗争的故事,体现了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和团结一致、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用史诗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史诗遗产中蕴含的独特精神标识,突出各民族史诗中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让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成为一种历史自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心灵深处。

民族史诗凝结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和精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以《玛纳斯》为代表的民族史诗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彰显着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用史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神聚力,就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运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等研究成果,加强对民族史诗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再现中华文明从涓涓细流到百川归海的壮阔发展历程,用史诗遗产中闪耀的中华文明光芒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民族史诗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基因,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华彩篇章。作为“一带一路”上传唱千年的文化瑰宝,《玛纳斯》等民族史诗不仅在我国新疆地区影响深远,而且在丝路沿线国家传播广泛。吉尔吉斯斯坦等八国在给联合国提议“设立《玛纳斯》史诗一千周年国际年”的决议草案中提到,《玛纳斯》因其宣扬全人类共同理想和价值,在中亚地区悠久的历史中一直是维系和团结各民族的重要纽带。一部《玛纳斯》,成为以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文化典范。

用民族史诗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必须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深化史诗遗产保护传承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弘扬史诗中蕴含的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让民族史诗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绽放出绚丽的新时代风采。

(摘编自杨涛《让民族史诗绽放新时代风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充分挖掘和阐发民族史诗所蕴含的价值,有利于民族史诗的保护、传承、发展。
B.用史诗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让各民族认同中华文明,并使其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C.《玛纳斯》在新疆地区、丝路沿线国家都有广泛影响,推动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D.如果不以“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为前提,就无法推动文明交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对《玛纳斯》这样的文化遗产的评价引出论题。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民族史诗的重要意义,层次清晰明了。
C.文章引用吉尔吉斯斯坦等八国给联合国的决议草案,是为了证明《玛纳斯》作为文化瑰宝为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了不菲价值。
D.全文围绕《玛纳斯》开展说理,以《玛纳斯》的影响为例阐释民族史诗的影响,有理有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能体现柯尔克孜人民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还能诠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
B.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博大精深。作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各民族的史诗,可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神聚力。
C.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助于国家研究成果的运用,有利于用史诗照亮复兴之路。
D.让民族史诗绽放时代风采,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挖掘并发扬史诗中跨越时空与国界的当代文化精神。
2023-01-2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4月29日,国家卫健委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小学阶段35.6%,高中阶段已达到80.5%,中小学阶段近视率随着年级的升高快速增长。2022年中国近视患者人数超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近视大国。

此外,高度近视问题不容忽视,高三年级学生近视度数高于600度的占比达到21.9%,青少年一旦发展成高度近视,今后将会大大增加罹患各类眼部疾病甚至失明的风险。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其危害并不限于视物模糊。我们的眼球就像一个“气球”,随着眼轴逐渐增长,眼球壁组织包括视网膜、脉络膜、巩膜都会随之变薄,变薄过程中还会出现视网膜变性区,视网膜裂孔,导致视网膜脱离,对视力和视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因而,控制近视的产生和发展任重而道远。

作为一个近视“大国”,我国的近视形势不容乐观,近视已成为青少年、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国家所共同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摘编自《可怕!6亿人的近视,青少年占到一半以上》澎湃新闻)

材料二:


暑假即将结束,眼科门诊、近视矫正机构、配镜门店近期迎来了患者和顾客的人流“高峰”。但有家长发现,夸大功效、虚假宣传等现象时常出现。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603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了一项调查。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谢立科表示,目前我国近视防控有三个特点:发病率特别高、人群规模特别大、群众防控需求特别大。青少年近视防控已经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因此创造了大量商机。“现在近视相关的产品,包括中医的、西医的,太多太多了。不少产品都存在虚假广告、夸大宣传的现象”。

(摘编自《孩子护眼之路上的“拦路虎”:超八成受访家长直指近视防控虚假营销》青年调查公众号)

材料三:

近视的本质是眼球屈光状态的变化导致的,眼轴是决定屈光状态的主要因素。如果真正发生近视,特别是轴性近视,是没有办法让拉长的眼轴恢复的。

近视是可以预防的,说到预防,导致近视的原因是什么?多年来,学术界一致认为近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父母均为高度近视,子女近视发病率明显升高。但后来的研究发现,基因并不是造成近视的主要原因。

环境因素才是导致近视代际差异的主要原因。在所有的环境因素中,人们认为读书或阅读太多是近视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如长期近距离学习,照明不足,阅读时字体过小、姿势不良、过多使用电子产品等都是诱因。研究表明,每天近距离用眼超过2小时的儿童近视发生率是近距离用眼低于2小时儿童的1.5倍,所以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长,间断用眼充分休息也可以预防近视,当然正确的读写姿势在近距离用眼是也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户外活动时间少,也就是“宅”是近视发生的更为重要的因素。无论孩子们户外体育运动,或户外野餐,还是仅仅是在户外读书,结果都一样,只要是足量的户外活动,就能有效预防近视。关于户外活动预防近视的原理,目前的主要假设是,光线刺激视网膜释放多巴胺,而多巴胺阻碍了眼轴增长。视网膜多巴胺通常是在白天增加分泌的,所以有学者推测,在室内灯光下,这种多巴胺分泌节律会被打乱,从而影响眼轴的发育。

预防近视,要从小抓起。眼睛的结构和功能一般在7 岁左右完成发育,9岁之前为视力发育敏感期,整个儿童青少年时期都是视力发展的可塑期。注意监测孩子的屈光发育情况,保证孩子有充分的户外活动时间,最大程度地预防近视或推迟近视的发生。

除此之外,摄入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均可能导致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摘编自梅颖《超过90%的中国青少年近视,居然是因为“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小学阶段35.6%,高中阶段已达到80.5%,高度近视问题也较严重。
B.社交平台和近视治疗广告是受访家长获取近视相关信息的两大渠道。
C.现在近视相关的产品,存在很多虚假广告、夸大宣传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近视群众防控需求特别大,创造了大量商机。
D.家长应该在白天多带孩子在室外玩耍,即使不做运动,只是在户外待着也有益于近视防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眼健康问题关系到青少年健康成长,也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问题。防控近视将被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
B.近视的本质是眼球屈光状态变化导致的,眼轴一旦变长是没有办法恢复的。
C.材料二的调查报告显示83.6%的受访家长认为近视防控虚假营销是儿童青少年护眼之路上的一大“拦路虎”,他们不会掉进虚假营销的坑里。
D.户外活动时有足够的光线刺激视网膜释放多巴胺,而多巴胺阻碍了眼轴增长。而在昏暗的灯光下(室内灯光),这种多巴胺分泌节律会被打乱,从而影响眼轴的发育。
3.家长应该如何做好孩子的近视防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建议。
2023-01-07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五市九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国人对天地的认识是循序而进的,周代以前,只有春和秋的概念。“以春秋知四时”,西周时期,多个诸侯国的国史以“春秋”为书名,“吾见百国《春秋》”(墨子),东周之后,已经有了冬和夏的记载,但孔子以鲁国史书为基本线索,又兼容120个诸侯国的史料,写出了那部大历史著作,仍以《春秋》为名称。后来这一历史段落,也以“春秋”来命名。战国之后,陆续有了节气时令的记载。二十四节气首次完整阐述是在汉景帝时的《淮南子》一书中,汉武帝时,作为国家历法写入《太初历》。中国古人有两个了不起的科学贡献,一是发现并细化了一年之中这个井然有序的生态变化规律。再是以春秋命名国家史书,把天文、地理、人间沧桑事态相互参照起来看待世界。《淮南子·天文训》中,古人精确地把一年作了二十四等分,并加以命名,这是二十四节气第一次被完整叙述。

②二十四节气是讲变和不变的。一年之中二十四个节点的运行原则是不变的,但每个节点里都饱含着变化。气候这个词的意思,是节气变化的外在体征,老百姓过日子,要看天地的气候。古人的观察是很具体的,五天为一候,每个节气里有三候。如“立春”三候: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鱼自河底上游,抵近冰层)。“立秋”三候: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③二十四节气里,不仅有敬畏心,还有警惕心。在每个节气里,古人都硬性规定了具体的禁忌条款,如“立春”和“雨水”:祭品不得用母畜,禁止伐木,不得毁鸟巢,不得捕杀幼小的、怀胎的、刚出生的动物,不得捕杀学习飞翔的鸟及小兽,不得掏鸟蛋,不得聚众起事,不得大兴土木,不可以起兵征伐,军事冲突不得由我方挑起。

④二十四节气的路线图,由立春到大寒,不是一条线,是一个圆,是轮回。设定这个顺序的基础不仅是天象,还有地势和农时。立春这个节气,大地复苏,万物生长。大寒的物候是:“鸡使乳(孵小鸡),征鸟厉疾(鹰隼一类猛禽最具攻击性),水泽腹坚(河流湖泊冻得结结实实)”。中国古人对天文的认识,一年开始的第一天是冬至,冬至也称一阳,那一天地气由地心开始上升,“今日交冬至,已报一阳生”,“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小寒与天寒之间是二阳,地气运行四十五天,在立春这天突破地表,因此这一天也称“三阳开泰”。在汉代之前,我们中国有六种历法,其中黄帝历:周历和鲁历,以冬至所在月份(即今天农历十一月)为正月,这就是以天文为基础的。如果按阳历计算,每年的冬至是在12月22日前后,阳历是西方的历法,也是以天文做基础的。从中国的冬至到阳历的元月一日,这中间有八九天差距。中国古人是站在黄河流域,再具体说是渭河流域观测天象的。西方的阳历,是站在他们那里观测的,这之间有地理站位的差距。二十四节气,是以渭河流域为落脚点和出发点,比较着说,长江流域再往南的区域,时令的变化与这个路线图出入也是很显著的。

⑤二十四节气里的警惕心,是对人妄为妄行的警惕,戒欺天,戒逆天。

(摘编自穆涛《二十四节气里的警惕心》)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以《春秋》命名他的历史巨著,可见当时社会只有春和秋的概念。
B.在春秋时期古人就定出了春秋节气,后来不断改进完善,到汉代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定。
C.二十四节气是一个轮回,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它的顺序是依天象、地势、农时设定的。
D.古人把冬至看成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地气开始上升,但阳气只是初动,万物还未萌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说理具体且形象。
B.第三段的举例是为了论证二十四节气里体现出的警惕心。
C.文章举了黄帝历、周历、鲁历及西方阳历对冬至日的划定的例子,证明了农历和阳历都是以天象、地势、农时为基础。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中体现的思想与本文论述的“警惕心”一致。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节气命名国史是中国人把天文、地理、人间沧桑事态互相参照看世界的体现。
B.从“立春”到“惊蛰”,中间是一个月。
C.中国的冬至与阳历的元月一日中间相差八九天,这跟东西方观测天文的地理方位有关。
D.二十四节气只对黄河流域适用,对长江流域往南区域没有指导农时的意义。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能源又称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包括天然气、煤炭、石油、水能、木材等;而新能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规模使用,未来极具发展潜力的能源。区别于传统的化石能源,新能源多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海洋能、地热能等。

目前,国内外权威组织对新能源的界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两者最主要的差别在于是否把水能归为新能源范畴。我国现有能源产业体系把水能归为新能源,而国际组织多把应用已久的水能排除在新能源范畴之外。

根据2014年4月15日实施的中国国家标准《能源分类与代码》,新能源按其形成和来源可分为:(1)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2)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如:核能、地热能。(3)天体引力能,如:潮汐能。新能源按转换传递过程可分为:(1)一次能源,直接来自自然界的能源,如:水能、风能、核能、海洋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2)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成另一种形态的能源,如:沼气、蒸汽、水电、核电、太阳能发电、潮汐发电、波浪发电等。

(摘编自《能源的分类及未来发展战略》

材料二:



资料来源:国家能源局   前瞻产业研究院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表示,在“十三五”的基础上,“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年均装机规模还将有大幅度的提升,到“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装机占我国电力总装机的比例将超过50%,据此,初步预测至2025年末,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可达到17亿千瓦,至2027年末,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或将达到21亿千瓦。

随着新能源装机量的稳步增长,预计至2027年我国光伏、风能、水能等新能源发电量也将随之进一步高增,根据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发电量以及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初步预测至2025年末,我国新能源发电量可达到4.28万亿千瓦时,至2027年末,新能源发电量或将突破5.20万亿千瓦时。

(摘编自《2022年中国新能源行业全景图谱》)

材料三:

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10月17日,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京东在二十大新闻中心第一场记者招待会上表示:“能源发展既要保障安全,也要推进转型。2021年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已经突破了11亿千瓦,比十年前增长了近三倍,占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的比重超过30%。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的规模和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下一步,我们按照党的二十大要求,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坚定不移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动终端用能转型升级,加强重点用能领域节能降碳,积极推进电能替代,力争到2025年电能占终端用能的比重达到30%。”任京东说。

“能源是产业和民生的上游,能源安全会直接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行态势,因此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对经济安全有重要影响。”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副秘书长胡麒牧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称,“作为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经济体,我们要通过能源革命来调整能源结构,提升能源保障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扩大新能源产能,从增量供给上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做好需求端管理,提升现有产业体系的能源利用效率。”胡麒牧认为。

(摘编自《解读二十大报告之能源转型:新型能源体系需要补哪些短板》)

1.下列对“新能源”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化石能源之外的尚未大规模使用、未来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都属于新能源。
B.国内外对新能源的定义有所不同,目前,国外权威组织在界定新能源的范畴时,多不包括水能,我国则把可再生的常规能源水能也归为新能源。
C.2017-2021年我国新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位列前三,且都超过3亿千瓦。
D.2021年我国新能源发电总装机突破11亿千瓦,比十年前增长了近三倍,预计至2027年末,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或将再有近一倍的增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都属于可再生能源,而核能、地热能等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不可再生。
B.水能、风能、核能等直接来自自然界的能源属于一次能源,而对一次能源进行加工转化成的能源如水电、核电等则属于二次能源。
C.“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风能、水能等新能源发电量进一步高增,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装机占了我国电力总装机的一半以上。
D.构建新型能源体系需要补足供给端和需求端的短板,既要解决现有常规能源的增量供给问题,又要提升新能源的利用效率。
3.我国为何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3-01-0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在21世纪初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成为世界上大学生人数最多的高等教育第一大国;如今,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既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文化需求,又适应了经济社会提高生产力与生活水平的需要。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

材料二: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马丁·特罗认为,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功能将从精英阶段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大众化阶段培养技术精英转向提高大多数人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为他们面向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可以看出,他主张的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功能在于面向大多数学生培养他们如何生活和生存,其实质是强调要从侧重科学知识的专才教育回归到以通识课程为主的通才教育

诚然,针对过度强化科学技术的专才教育带来的问题,强调通识课程有特殊意义。但在我国现阶段,如果高等教育功能如马丁·特罗所言发生转变,对大多数人进行通才教育,将面临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而科技的进步依赖于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如果高等教育的功能仅仅是为大多数人面向未来生活做准备,大学不是把大多数人培养成为国家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仅仅是对学生进行通才教育,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知识面广,但可能是专精欠缺、能力不强的万金油型人才,那些国家需要的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从何而来呢?

生存和适应能力的培养可能也有技能培养之意,但应该是一种很基本的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如果普及化阶段仅仅着眼于基本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则要求显得过低,与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差甚远。如果大学本专科是通才教育和一般的职业教育,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势必延至研究生教育阶段,如此一来,一是造成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年限延长,教育成本增加;二是造成专业技术人才紧缺,因为研究生规模是有限的。

(摘编自刘在洲《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初级阶段若干特征转变研判与对策》)

材料三: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指标是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50%以上。由于学生既是高等教育实施的对象,又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主体,因此,学生人数的增加必然引起高等教育各个领域的相应变化。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之后,不仅学生人数大幅增加,而且学生的年龄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突出表现是成年学生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特罗所言的成人学生、有工作经验的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这一现象确确实实出现了。而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之后,就当前来看,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基本上仍然都是传统的高等教育适龄青年(18-22岁)。

普通高校学生构成的单一化使得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中有关普及化的一些特点难以在我国显现。我国高校必须在这样的高等教育普及化环境中,针对学生的特点,实施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改革与创新。

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认为,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接受高等教育将成为所有人的义务,而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长期以来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反映在教育领域,虽然政府的政策不断向一些地区倾斜,但是不同地区之间依然存在着教育规模、水平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差别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各地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这种差距从根本上说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的。高等教育是需要大量经费投入的事业,经济发达地区不仅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多的人才、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需求,而且也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因此,我国经济发展地区间的差异、教育经费投入地区间的差异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以及高等教育入学率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摘编自胡建华《高等教育普通化的中国特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于2010年达到100%,此后一直相对稳定,这说明我国初中阶段控辍保学的成效是显著的。
B.我国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虽然有过反复,但是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从2012年至2020年,一直维持在80%以上。
C.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1990年前增长缓慢,此后逐渐加快,2020年接近60%,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D.2012年至2020年,我国高等学校工科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生数都逐年递增,其中2020年分别达到138万人、25万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文化需求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跨越了大众化阶段。
B.马丁·特罗对高等教育各阶段不同培养目标的理论并不适合我国当前的国情,为此,我国有学者对其进行了全面否定。
C.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中有半数以上进入高等学校、接受高等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重要标准。
D.如果一个地区经济发达,那么它的高等教育也一定是高水平的,因为经济发达地区能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撑。
3.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普及化阶段之后,应该如何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请根据材料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3-01-0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现代散文一方面写作队伍空前庞大,另一方面却没有出现伟大的作家和作品。在此,我们要认真思考散文的振兴之道。当代散文要从传统中汲取营养,重现中华散文的古典美。中国古代散文从上古延续到晚清,是一座内涵丰富、数量庞大的文化宝库。那么,我国古典散文中有哪些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弘扬呢?

首先,散文须有“情”。真情,是散文的灵魂,奠定了中国散文古典美的基础。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古代很多散文名篇,能流传千载,首要在于为文者有真情实感。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作品无不是以情动人的散文精品。莫言曾说:“关于散文的写法,说法很多,如果让我说,那就是一个‘真’字,真心真情真感觉。有真乃大,有真乃美。”然而,现在很多散文没有感情。一些作家愿意炫技,但就是羞于谈“情”说“爱”。散文相对于其他文学门类,距离作者的本心最近,是人生境界的展示,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与审美情趣的呈现,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与潜心追求。散文要有真情实感,但是有真情实感,不一定就能写出好的散文。有两点应注意:其一,这种感情应该是健康积极的;其二,感情的表达,一定要内敛、节制、含蕴、引而不发,要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其次,散文须有“识”。《诗·大雅·瞻卬》:“君子是识。”散文须有识,就是散文要有责任担当,关注社会发展,关注人类共同命运。中国散文素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文以载道”乃散文之本。可以说,中国散文形成之初,就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自觉承担了较重大的社会责任。春秋战国时期,《左传》《国语》中的文章,讨论的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曹丕在《典论·论文》概括道:“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散文要有开阔的胸怀、卓越的见识。作家对社会、对人类、对一切事物要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如果一个作家没有明晰的、积极的价值观,他的作品不会有思想的力量,而没有思想的散文是速朽的。

最后,散文须有“学”。散文有学,指的是有文学素养和文学底蕴。散文被称作“美文”,应该是美的,这种美首先体现在语言上。语言美是散文美的重要标志。古代文人特别重视语言,古典诗词和散文都有炼字的传统,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有人反对雕琢文字,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过度的雕章琢句甚至以词害意,当然是要反对的。但是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创作必须重视语言。散文的语言应该是美的。但这种美不是堆砌华丽的词藻,而是通过语言的有效运用营造出美的意境。同时散文的语言又要明白晓畅。韩愈说过:“文从字顺各识职。”现在不少散文的语言,要不苍白无味,要不雍容华丽,要不佶屈聱牙。我们提倡有难度的散文写作,这种“难度”体现为生活深度、思想高度和精神力度,但绝不要制造“有难度的阅读”。散文写作,光有漂亮的外衣还不行,还要有内在的品质。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篇散文,如果没有文化底蕴,就算写得再好,也是苍白空洞的。当今散文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没有文化底蕴。很多作品,技巧娴熟,表达细腻,但缺少思想底蕴。我们需要一批有学者底蕴的作家,来改变目前散文创作中“善于表达却无可表达”的窘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散文写作队伍空前庞大导致没有伟大的作家和作品,因此有必要思考散文振兴之道。
B.中国散文历史悠久,作家如果不回归传统,不重现散文古典美,就不能振兴当代散文。
C.散文创作的基本准则是情感表达要内敛含蓄,这让性格内向的作家更易创作出优秀作品。
D.受“文以载道”观念的影响,在散文创作中融入作者积极的价值观成为一种共识和自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思路进行论证,论述了向古典散文学习的三个方面。
B.文章引用莫言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散文创作应有真情实感。
C.文章以《左传》《国语》等著作讨论“国计民生”为例,论证了散文写作应有责任担当。
D.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在强调应重视语言美的同时,也指出不应过度雕琢,具有辩证色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秦论》能流传至今,原因之一是它直指秦朝灭亡的深刻原因,并能为历代提供借鉴。
B.如果一篇散文有优美的语言和意境,有正确的价值观,它就有可能被判定为优秀的作品。
C.对于有志于改变散文创作现状的作家而言,应当努力丰厚学识,创作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D.因为散文更能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所以要更好了解一个作家,必须要阅读其散文作品。
2023-01-04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民校考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检测(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素来为礼仪之邦、重情族群,华夏儿女自古便有寻根认祖、念旧怀乡的深厚情结。“怀乡”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一个母题,可谓渊源有自、由来已久。从先秦时代《诗经》里征人思妇的反复歌咏,到现代诗人余光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的轻吟,乡愁一直是古今游子吟唱不尽的主题。绵延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难以计数的怀乡思归的优秀诗篇。翻阅《诗经》,那些被迫远行的游子征夫们在旅途中因思乡念亲而发出的吟唱,千载之后读来仍具感发人心的艺术魅力,这既说明当时的诗歌创作在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同时也体现出怀乡主题本身所具备的强大的情感力量与崇高的文学价值。

说到古代怀乡诗词,便无法绕开唐代。众所周知,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大唐文士于盛世下所蓄积的丰沛才情如火山般喷涌,而“怀乡”无疑是涌动情感的源头之一。唐朝又是漫游之风盛行的时代,大量文人墨客怀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想游走四方,他们往往自幼便读书山林寺院之间,成年后有些怀着报国立功的满腔热血从军边塞,有些因公务在身而宦游异乡,抑或是历经宦海沉浮后退隐而浪迹四方,笑傲烟霞……总之,唐人的游历经验相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格外丰富。充满“少年精神”的大唐文士们拥有敏感的心灵、细腻的感受力以及超凡的想象力。这一切促成了唐代诗坛成为古典怀乡诗的巨大宝库,荟萃了怀乡诗的精华。

随着大唐王朝的覆亡,进入五代十国之后,时局愈加板荡,连年战乱,不少文士离家逃亡,流离失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词的文体形式,来抒发心头挥之不去的亡国恨与思乡愁,其中五代与南唐词人的成就最为突出。特别是南唐后主李煜,身为亡国之君,却在词的创作上展露出卓越才情,留下了诸如《虞美人》、《望江南》、《浪淘沙》等大批抒写亡国之殇与故国之思的词作,用情深挚且手法高妙,成为词学史上不得不提的一位大家。作为皇帝的李煜无疑是失败的,但这位工书擅画、精通音律又爱好诗词文赋的一国之君,“词中之帝”的称誉却当之无愧。遭遇亡国变故的李煜将日夜纠缠于心间、深重到无法承受的乡愁都倾注在了词里。

宋代以后怀乡羁旅之愁依然是诗词吟咏的核心主题。相对于唐人,宋代文士更擅长用词来抒发怀乡思绪。知名的宋代文学家几乎人人都有怀乡词。无论是范仲淹的《渔家傲》、欧阳修的《青玉案》,还是苏轼的《临江仙》,抑或是陆游的《渔家傲》、辛弃疾的《念奴娇》,等等,无不是怀乡词作中的上乘之作,集中体现了宋代文人深厚的怀乡情结。

毋庸置疑,在我国古代众多的抒情诗词作品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出自游子行人之手。这些人或为了寻求功名,或为了服徭役,或为公务所累,或为游历天下,长期远离故里,客居异乡。每当季节变换或佳节来临,他们往往因时感伤,睹物思乡,以诗词的形式来表达他们深切的怀乡愁思。我们品读这些怀乡诗词,探索古代游子精神世界之一隅,体味萦绕他们心头对故乡与亲友无尽的眷恋与思念,以找寻我们自己蕴藏心底的那份久违的乡愁。

(选自林静《中国古代怀乡诗三百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向来重情,因而“怀乡”作为文学的母题,源远流长、由来已久。
B.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代表了古典怀乡诗的最高成就。
C.五代十国,连年战乱,使得五代与南唐词人在怀乡诗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D.比起唐人来,宋代文人更擅长用词来抒发怀乡思绪,表现其深厚的怀乡情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历史时代顺序,着重介绍了唐朝、五代以及宋朝等时代怀乡诗的特点。
B.文章大量运用举例、对比、引用、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结构清晰,思路明确。
C.文章以李煜被誉为“词中之帝”为例来说明五代与南唐词人写乡愁成就之突出。
D.文章末段论述了游子行人离家原因的多种多样,以及怀乡诗词对当今读者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怀乡”这一母题源远流长、由来已久,所以从先秦时代《诗经》的作者,到现代著名诗人余光中,作家们一直不断吟唱着乡愁。
B.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大量的怀乡优秀诗篇,既表明当时的诗歌创作在艺术上的高度,也可见怀乡主题具有的情感力量和文学价值。
C.唐朝漫游之风盛行,唐人的游历经验在历史上也最为丰富,唐代诗人又拥有极高的艺术天赋,这些促成唐诗荟萃了怀乡诗的精华。
D.我国古代的怀乡诗不少出自游子行人之手,我们阅读这些作品,既可以探索他们精神世界之一隅,也可以体味他们对故乡的情感。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国崛起必定伴随文化软实力和精神力量的强大。话语体系构建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精神力量强大的重要标识,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在中国由大国迈向强国的历史进程中,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已成为中国人亟待完成的历史任务。在全球化时代,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中国话语、表述中国思想、表明中国声音、表现中国智慧,已成为时代课题。尤其是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逐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如何把中国的发展优势、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有效转化为话语优势,如何面向世界重大现实问题构建中国话语,已成为中国的重大课题。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不仅关涉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问题,而且关涉到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当前,西方主导国际话语权,中国必须跳出西方话语体系和“西方标准”的陷阱。实现中国话语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关键是构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实现这一历史性超越,就要系统地总结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经验,特别是系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经验,基于“中国道路”概括“中国理论”,基于“中国理论”构建“中国话语”,基于“中国话语”提升“中国形象”,最终形成一套现代的文明的被国内外广泛认同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新时代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要以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为基本原则,要从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和世界话语四个维度全面推进中国话语的思想构建与世界表达,多管齐下讲清“中国道路”、讲透“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讲出“中国精神”,彰显道路的文明、原创的文明、认同的文明、对话的文明。

21世纪是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也理应是中国话语复兴的世纪。中国话语复兴不会自然而然地到来,而是需要思想的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中国话语复兴的思想引领。基于中国道路进行中国话语构建,本质上是进行一种划时代的整体性话语构建,这一话语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话语体系正是在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的过程中逐渐确立的。其主要标志是,中国不仅是全球规则与规范的追随者、使用者和遵守者,而且要成为全球规则与规范的制定者、倡导者和主导者。

(摘编自张艳涛《全面推进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

材料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合五千年中华文明与五百年现代文明,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话语,更赋予现代文明以中国话语。

从历史逻辑看,东方和西方、中国和欧洲的文明对话,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欧洲现代文明的生成,而在与欧洲现代文明的碰撞交融中,中华文明逐步孕育生成了中国式现代化。从人类历史进程看,东方和西方、中国与欧洲在历史上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等曾有过多次、多向的关联互动。但是,以鸦片战争为起点,中国被迫卷入了西方资本主义所主导的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历史洪流之中,古老的中华文明与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开启了碰撞与对话,从此探寻融合中华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成为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理论逻辑看,中华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现实整合,必须以既源于现代化又能对现代化进行“原创性”批判的马克思主义为基础。中国必须要进行现代化,但其必须也必然是在中华文明根基之上,借鉴而不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与马克思主义所标示和指引的现代文明新的价值取向与未来样态相结合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是最适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也是对其他国家和民族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人类现代文明的新模式、新形态。同时,这无疑也是以中国智慧、中国思维、中国价值对人类文明的一种新的现代话语的表达。

从现实逻辑看,中国无产阶级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其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走自己的路,进行持续百年的奋斗,为植根于中华文明,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塑和建构中国式现代文明,奠定了现实基础。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以在现代化的基础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作为中华文明孕育的先进分子代表,既要破除前资本主义文明停滞的“土教条”,又要破除现代文明桎梏和闭锁于资本主义单一模式的“洋教条”,以中国智慧、现代视野,坚持走自己的路。

(摘编自薛秀军《中国式现代化:现代文明的中国话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是历史使命,标志着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精神力量的强大,彰显着我国的文化自信。
B.当前的中国必须跳出西方话语体系和“西方标准”的陷阱,否则会影响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性。
C.无论是欧洲现代文明的生成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都是因为中国和欧洲的文明对话、碰撞、交融。
D.中国必须进行现代化,除了要以中华文明为根基,还需要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行恰当的借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话语复兴是国家民族复兴的要求,对此中国人应勇担历史责任。
B.中国智慧、思维、价值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全新的现代话语的表达。
C.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文明孕育的先进分子代表应破除多种教条限制。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话语,但是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我国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倡议“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充分挖掘“和”“礼”文化的现实价值,让每个中国公民践行,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C.我国鼓励李子柒、滇西小哥、“油管网红”63岁中国爷爷等讲述中国百姓的真实生活。
D.面对西方民主话语霸权,我们要敢于发声,理直气壮地揭露西方民主话语的荒谬之处。
4.一些西方影视剧或广告将中国人的形象塑造成眯眯眼、宽眼距,称这是“高级美”。对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说“不”。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有人认为,中国在构建自己话语体系的同时,绝不能放弃和其他文明的对话。请结合材料谈谈这是为什么。
2022-12-30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统一调研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个伟大的时刻都是由无数平凡和渺小组成的。把“我”跟所有观众连接起来,释放每一位观众心里的情感,是这部电影的努力方向。正如电影的总制片人黄建新所说“我们就是想把《我和我的祖国》的这个‘我’拍好”,因为他们最普通,但他们内心最深处有温暖,有情感,有伟大。

从为了新中国第一面电动国旗“万无一失”的林治远,到为了第一颗原子弹惊世一爆不敢与爱人相认的高远;从香港回归交接仪式上“一秒不差”的升旗手朱涛,到把奥运会开幕式门票送给汶川地震孤儿的张北京……电影中出现的每个人物,都击中了每一个“我”内心最深处的柔软。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女排夺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2015年“九三”阅兵,电影中人物的经历,见证了祖国每一次向前的坚实脚步,唤起了一个时代的集体回忆。不管是身处繁华的首都,还是身处荒凉的草原;无论是生于建国初期的70岁古稀老人,还是成长于新世纪的青春少年,每个“我”都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重温了记忆,找到了共鸣,牵引出了与祖国最深层的情感羁绊。原来,那些镌刻在新中国发展历史上的伟大时刻,那些熠熠生辉的璀璨画面,有他,有你,也有我!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我和我的祖国》带领我们重温了新中国 70 年的峥嵘岁月,激发了我们内心最朴素的爱国情怀。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在通往宇宙的征途中,在共和国的星河里,正是无数个“我”默默奉献、无私拼搏,用忠诚、执着、朴实的赤子之心,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无怨无悔对事业坚守,坚定不移为国为民奉献,撑起了共和国的铮铮脊梁,筑起了共和国的雄伟大厦,铺下了民族复兴之路的块块基石。

(摘编自《<我和我的祖国〉,伟大的时刻有你有我!》)

材料二:

①中国社会演进到夏商周时期,“家国同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以血缘亲情为本位的家庭或家族管理形式,不仅父权与君权互为表里,而且两者的传承方式也如出一辙。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里,国与家虽有大小之别、上下之分,却仿佛一个有机体的微小局部与庞大整体的关系,既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又命运相连休戚与共。一方面,家是国的最小社会单位,是国的细胞和缩影,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是家的放大和延伸,是家庭细胞赖以生存的肌体,国盛才能家兴,国破则难免家亡。这种“家国同构”的理念,使我们的先人将家与国的治理几乎看作是同一回事。

②《左传·桓公二年》晋大夫师服说:“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③这虽然主要是描述春秋早期邦国社会的主从等级秩序,表明尊卑上下之异,但也显示出血缘亲情之和,传达了家与国紧密相连的信息。在这种“天子建国,诸侯立家”的等级分封、家国“胶结”的社会结构中,“家”里对父母之“孝”与“国”中对君主之“忠”自然结合在一起,“亲亲”与“尊尊”很大程度上相互重合、融为一体。孔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孝经·广扬名》)。《大学》云:“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如此等等表明,儒学家常常把家与国的联系看作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关系。一方面,家兴可以影响国运:“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曾子语,见《大学》第十章)。另一方面,国乱则不免家丧:“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吕氏春秋·谕大》)。这种“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的家国同构认识,长期延续、积淀下来,成为我们民族一种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

④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及心理认知,正是家国情怀萌生滋长的“肥沃土壤”和“适宜气候”。孔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依此而论,要想“天下归仁焉”,则要从做人的最根本处——孝顺父母、敬爱兄弟等做起。可以说,为仁的基础在血缘亲情之中,而治国安民则是对血缘亲情的放大。

⑤《大学》里“八条目”对此说得最清楚: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这里一方面强调一个人要想立德于天下,就要为国效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另一方面又指出,要想报效和治理国家,必须管理好自己的家族;而整顿好家庭和家族,则应从修养自身做起,在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上下功夫。如此,不仅将个人、家庭、国家纳入联动递进的演进链条和轨道,而且为千千万万明德有为之士指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步阶梯和人生目标。家国情怀的产生和弘扬,正是在这条人生道路上开拓前行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钱念孙《家国情怀溯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和我的祖国》所引发的观众的感动,既来自见证祖国重要历史时刻而产生的自豪感,又来自“那就是我”的强烈代入感。
B.影片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我”与祖国的血脉相连,意在激励每一个中国人一如既往地努力拼搏,为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C.“家国同构”理念将治家与理国相提并论,认为家是国的基础,无家则无国;国是家的保障,决定家的兴亡。
D.家与国相辅相成、休戚与共的“家国同构”认知,一旦成为一个民族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人们的家国情怀便会油然而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从普通人的视角切入,展现了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个辉煌时刻。
B.在家国同构观念影响下,对父母之孝与对国君之忠相交相融,治家之道与治国之法也可互相融通借鉴。
C.家国情怀作为个人对家和国共同体的认同与热爱,是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的情感基础,在中华文明演进历程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D.材料一立足于现实热点,材料二着眼于学术探究,但都围绕家国情怀这一话题展开论述,揭示了家庭利益让位于国家利益的主题。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符合《大学》“八条目”理念的一项是(     
A.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庄子·人间世》)
B.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德经·第十三章》)
C.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躬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韩非子·主道》)
D.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荀子·修身》)
4.请结合材料二第三段的内容,说明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增强其论证的说服力的?
5.《我和我的祖国》为什么强调要拍好平凡普通的“我”?
2022-12-30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民校考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民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字母词指汉语中单独由字母构成,或者由字母、数字、符号、汉字混合构成的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已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产生新词的重要形式之一。

通过对1990-2014年《人民日报》语料库中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所收录的244个字母词中,高频使用的字母词(66个)约占27%。其中,字母词GDP的使用频次最高并一直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GDP的汉译词“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频次呈下降趋势。这一变化趋势体现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也体现出在词汇系统接纳这一经济领域术语的博弈时,字母词形式所表现出的表达优势。类似的字母词还有A股、CPI等。还有一类高频字母词的使用频率与当时的社会热点有关,波动较大。如WTO一词在20012002年使用频次特别高,与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这一事件息息相关。

25年里总使用频次小于50的字母词被划入“低频字母词”,占收录字母词总词条的40%。从语言学视角分析,导致低频的原因有:第一,接受度不如其汉译词,如AI(人工智能)、DC(数码相机)等;第二,只在口语交际中使用占优势,如K歌等;第三,只在非大众传播媒介,如专业领域交际中使用占优势,如SSD(固态硬盘)等。

综上所述,在汉语系统中,真正高频稳定使用的字母词总数并不多,使用总词次却很多,并通过反复使用而渐渐为人们所熟知。

材料二:

NBACPIGDP ATM244个英文缩略词、“字母词”被收入商务印书馆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后,百余名学者以一封举报信对其质疑。

学者代表称,《现代汉语词典》收录244条所谓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违反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敏生表示,汉语词典对于语言文字来说一般具有标准、规范的意义和作用,用英文替代汉字,从现实的作用和长远的影响来看,是汉字拉丁化百年以来对汉字最严重的破坏。

对于学者的质疑,商务印书馆方面回应称,《现代汉语词典》作为工具书,在后附上以外文字母开头的字母词,符合读者查考、学习、更新知识的需求。法律并没有明文规定西文不可以写进字典,之所以收录进来这些英文字母词,是为了大家的查找方便。

回想我们平时的口语习惯,几乎无人在提到NBA时非要用“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代之。我们不会说国内生产总值,而将其称为GDP。事实上,这些字母词已成为汉语语言表达的一部分。偶然蹦出几个,不代表汉语表达已经被侵蚀,只是我们在寻找一种更简练、准确的表达方式而已。

材料三: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244条字母词,表明字母词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字母词是汉语和外语在语言接触当中产生的一种很自然的现象,人们外语水平的提高、外语热的影响、国际交流的需要等因素都促使字母词不断进入汉语词汇系统,一些典型的字母词已经成为人们日常表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ITDVDCEO”等。

不过,在当前我国公开的中文出版物、新闻媒体报道中,直接将外来语嵌入中文的现象有蔓延的趋势,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针对这一现状,国家广电总局于2010年对各广播影视机构下发了通知,提示各个部门,在非必要的情况下,非外语频道要尽量避免使用外语以及外语缩写词,如果特殊情况下需要使用,要在后面加上中文解释。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作为一种成熟的语言文字符号体系,我们应该保持它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此外,还有许多原本只在特定场合使用的字母词现在常常出现在媒体上,这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一些新闻媒体有喜欢使用字母词的习惯,以“江苏TD网络正式建成开通”“安徽芜湖致力打造国内高端LED产业园”为标题,而其中“TDLED”这些字母词无疑人为地在广大读者面前设置了一道语言屏障。所以,字母词固然有诸多优势,但我们在接纳它的同时也要对它的使用进行规范,避免滥用。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分别侧重于字母词使用情况、合法性、负面影响这三个角度,但都围绕着“如何对待字母词”这一话题展开分析。
B.三则材料都结合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的情况进行分析,而且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C.材料一对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较为详尽,力求准确严谨;而材料二则是对相关新闻的评论,力求反映现实生活。
D.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材料二持接受的态度,认为有其合理性;材料三则持否定的态度,反对字母词的滥用。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材料一通过严谨的调查分析得出明确的结论,尽量避免争议;而另两则材料的表达则更有弹性,允许不同观点的提出。
B.材料一依照调查内容的特点进行分析,体现调查的科学性;另两则材料则结合人们的实际生活展开分析,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C.材料一选取《现代汉语词典》和《人民日报》作为调查的对象,看重样本的权威性;而材料二和材料三选取论据更看重其是否贴近日常生活。
D.材料一语言准确、逻辑严密,材料二、三的语言相对通俗,因而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字母词使用情况的研究没有参考价值。
3.字母词的广泛使用,对汉语自身的发展有何影响?请从“利”与“弊”二大方面加以概括列举。
2022-12-27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民校考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检测(二)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