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入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唯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B.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C.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
D.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B.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C.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D.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B.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
C.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D.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舞台艺术的戏剧,绝不能成为剧场里的教科书、活报剧,必须突显其艺术性和观赏性。

现实题材戏剧作品直接取材于生动的现实生活,聚焦活生生的真实人物,依托感人的动人事迹,还要把题材自身的优势转化为艺术上的优势。戏剧艺术绝非徒有形式的纯技艺的展示和堆砌,相反,历史上经典剧目的铸就都离不开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人生感悟。然而,人们在注重其思想性的同时,还必须强调其作为艺术作品在艺术处理、艺术表现、艺术创造方面的审美特性——艺术性。没有了艺术美感的戏剧剧目如同失去翅膀的雄鹰,再怎么拥有雄心壮志也无济于事了。有些剧目以某位干部为对象,命题作文般恨不得满台宣扬这位干部一心为公、勤勤恳恳、废寝忘食、积劳成疾,最终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类似情节的作品并不少见,恰似“失去翅膀的雄鹰”。主人公甚至在剧中就是一个没有家庭责任感的工作狂,不管父母、老婆、孩子,还要独断专行牺牲家人的合法利益以突显其高尚品格。毫不客气地讲,这种塑造方法绝不是在树立榜样,甚至可以说是在简单化、脸谱化地异化他们,即便真实生活中就是这样大公无私到铁面无情的人,也必须在戏剧舞台上完成艺术性的处理和审美转化。

艺术性是审美领域强烈的感染力,应该包括:形象的典型性和生动性,情节的曲折性和传奇性,结构的完整性和紧凑性,语言的准确性和鲜明性,手法的独创性和多样性及审美的愉悦性和观赏性,等等。知名剧作家郑怀兴用傅山的话来谈编剧创作,“曲尽人情,愈曲愈折;戏推物理,越戏越真”,情节越曲折,人物形象越鲜明,戏才越好看,“即此半假半真局面,却是大开大合文章”。写文章要明白晓畅、条理清晰;写戏却正好相反,要千回百转、不厌其烦、曲折不前、峰回路转。这就是戏剧艺术创作的规律,曲折的戏剧性的表达既构建了其艺术性,同时又是艺术性的内在约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实题材戏剧创作只有不断地深入现实生活当中挖掘好的题材,不断通过现代生活故事、人物情感、思想命运,以新的手段和方法展现时代精神,才能实现戏剧艺术新的突破和建设。现实题材戏剧创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艺术问题要不断探索,让我们发扬戏剧艺术精神,不断攻克前进路上的困难,创造性地运用戏剧艺术独特手段表现一个个具体人物的生活和心灵世界,竭力构建舞台艺术的审美空间,表达独特的艺术发现,从而推动创作繁荣发展。

(摘编自智联忠《现实题材戏剧创作的几点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必须突显其艺术性和观赏性,不能成为剧场里的教科书、活报剧。
B.戏剧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聚焦真实人物,还要把题材自身的优势转化为艺术上的优势。
C.对于戏剧艺术,我们在注重其思想性的同时,还必须强调其艺术方面的审美特性——艺术性。
D.戏剧艺术创作须讲究曲折的戏剧性,这是其艺术性的内在约束,这一点和写文章正好相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戏剧艺术性的分析与强调,论证了当下简单化、脸谱化地异化剧中人物的作品并不少见。
B.文章多处运用引证法,都是为了论述戏剧艺术创作和写文章的不同,从而凸显戏剧艺术创作的 。
C.文章列举把主人公塑造为不管家人的人以突显其高尚品格的例子,认为虽是在树立榜样,但不值得提倡。
D.除了举例论证以外,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戏剧创作变得较易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经典剧目的形成都离不开它那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其独特的人生感悟,所以戏剧的艺术性在审美领域具有强烈感染力 。
B.艺术性内涵广泛,既可指形象的典型性和生动性,情节的曲折性和传奇性,也可以指结构的完整性和紧凑性,语言的准确性和鲜明性,等等。
C.现实题材戏剧创作如果不能深入现实生活当中挖掘好的题材,以新的手段和方法展现时代精神,就不可能实现戏剧艺术新的突破和建设。
D.新时代的创作者应当发扬戏剧艺术精神,攻克难关,竭力构建舞台艺术的审美空间,表达独特的艺术发现,从而推动创作繁荣发展。
2022-12-2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名校/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时代文艺必须深刻把握文艺创作与坚定历史自信的内在关联,以高度的历史意识、深远的历史眼光、敏锐的时代感知和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开创文艺发展繁荣的新局面,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独特贡献。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司马迁有言:“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和批评家以丰硕成果一再表明,“历史感”对于文艺而言至关重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做基础”,他高屋建瓴地对待历史的姿态即是一种“伟大的历史感”。

“历史感”是文艺连接“史料”与“思想”的关键,它体现了作家艺术家明确的历史视野,而且以审美方式“历史地”渗透于具体的文艺叙事之中。在宏阔的历史视野中,文艺作品以独特的方式呈现了创作者自觉的历史意识。文艺“历史感”的追求,目的并不仅仅在于使作品具有时间上的长久魅力,而是力求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文艺表现“历史感”,不只在于写出历史上发生了什么,而且要写出决定着历史发生的是什么,关于“是什么”写得越深刻,它的分量也就愈厚重。

没有历史感,文艺就会丧失说服力和洞察力;忽视历史感,必然导致创作上眼光短浅。没有历史感,文艺既做不到博约弘毅,也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更不用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我们应当深刻意识到,对传统进行批判继承的文艺才能走得远,认清来路才不会荒腔走板。只有具备深厚的“历史感”,文艺才能有效把握人与社会、时代之间的深刻关联,才能真正成为有穿透力、有动势的思想,才能真正获得强大的自信与力量。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创作与研究现象,文艺及批评实践应当以鲜明的历史意识辨明是非,臧否曲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优秀的文艺作品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具有厚重历史感与文化情怀的文艺作品,往往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传承社会主义文艺薪火,兼容并吸中外文艺精华,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正确认知历史、书写历史、传承历史,是新时代文艺担负的重要使命。新时代文艺家必须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和坚定的历史自信,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内涵,准确把握历史脉动、时代症侯,呼应现实需要、人民心声,将历史大势化为笔下方位。

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坚持正确的文艺史观,就要准确把握文艺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文艺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重要现象。新时代文艺批评要树牢大历史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引领正确的文艺批评方向,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抽丝剥茧,厘清各种重大事件的原委与始终,让科学的文艺史观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历史共识和精神资源。

在历史前进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潮流中发展,新时代文艺要坚定历史自信,继续弘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汲取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与百年党史智慧结晶,努力焕发强大生命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文明新路锻造出优秀的精神气质。

(摘编自颜桂堤《铸牢坚定历史自信的文艺根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感”对文艺来说至关重要,这从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和批评家的丰硕成果中可以证明。
B.文艺表现“历史感”,只是要求文艺作品对决定着历史发生的“是什么”写得越深刻就越好。
C.具有深厚的“历史感”,文艺就有说服力和洞察力,对传统进行批判继承的文艺也能走得远。
D.新时代文艺家必须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和坚定的历史自信,勇于将历史大势化为笔下方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证结构上,本文先提出论题,再纵向深入,层层推进,最后在总结的基础上提出观点。
B.文章第二段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的评价语句,剖析了“历史感”与文艺的关系。
C.文章第四段主要运用对比论证法,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历史感”对于文艺的重要性。
D.文章第六段先从历史观正确与否谈起,接着重点阐述了新时代文艺批评应如何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文艺要坚定历史自信,为开创文艺发展繁荣的新局面,为文化强国建设作独特贡献。
B.文艺的“历史感”体现在创作者运用文艺作品这一独特方式来呈现创作者自觉的历史意识。
C.文艺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所以能博约弘毅,有历史感。
D.新时代文艺要坚定历史自信,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文明新路,锻造出优秀的精神气质。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尽管我国原创科普图书存在诸多困境,但我们正迎来难得的新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这无疑把科学普及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相信随后推出的各项具体政策能惠及科普出版。

科学普及对于社会生活和公共决策的重要性日益明显。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大变革时代,每天海量信息扑面而来。面对这些海量信息,如何判断、作出决策,就需要科学素养。如核泄漏、全球变暖、转基因等社会热点问题,是全民迫切需要了解的,离开科普和科普出版,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无从实现。

科普出版的手段正在多样化,科普影视、科普网站、科普玩具等衍生产品的市场效益会大大超出纸质图书。同时,网络和新媒体手段的发展,也为科普图书的宣传和营销提供了巨大空间。

(摘编自付丽丽《中国科普现状解析:科普图书为何引进多原创少?》)

材料二:

我国本土科普图书缺乏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青少年科普类图书的内容雷同率较高。虽然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科普类图书形式丰富、书名繁多,但是由于受到作者资源、图书原创性等限制,图书的内容大多雷同,存在“换汤不换药”现象。例如《十万个为什么》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新编十万个为什么》等等,虽然版本不同,但是内容类似,缺乏创新性;再有,很多书籍存在科普知识点落后、图片质量差、严重模仿甚至抄袭等问题,这些都阻碍了青少年科普类图书的发展。

其二,青少年科普类图书的原创作者匮乏。一方面,作者资源有限。青少年科普类图书既要求作者具备专业的科学知识,也要避免书籍的内容偏向理论化,应做到图文并茂、简单易懂,这就对作者的专业水平、文学功底等提出较高要求;另一方面,青少年科普类图书的创作要求高、难度大,但是作者获得的稿酬较少,在利益的驱动下,撰写青少年科普类图书的优秀作者越来越少。

其三,青少年科普类图书的编辑人员能力有待提高。编辑水平的高低,将对图书的内容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但是我国目前大多青少年科普类图书编辑的水平欠佳,策划能力不强,直接导致市场上的原创型图书种类少、内容陈旧,再加上缺乏营销推广意识,严重制约了本土图书的发展。

(摘编自卢艳霄《我国科普图书出版现状及对策》)

材料三:

回溯我国少儿图书市场的发展轨迹,20多年来少儿图书市场一路高歌猛进,2016年后始终占领市场第一大板块。开卷数据显示,2012年之后,少儿文学码洋比重持续下降,少儿绘本和少儿科普百科比重逐渐增大,2018年之后少儿科普类图书码洋比重增幅明显,在2021年成为少儿第一大细分类。

少儿出版市场经历了数十年高速增长的黄金期,积累了大量优秀的插画作者、童书策划人和畅通的发行渠道。近年来精细化出版和原创内容比例提高成为出版业发展的大趋势,提高了童书出版的门槛要求。科普读物的平均制作门槛和知识水平整体高于童话书,这也就提高了童书出版的整体水准。

在市场向好的同时,科普出版领域也存在发展难题。当前,与科普读物相匹配的科普新媒体尚未普及。以科普中国、科学辟谣为代表的以专业科技出版机构为主导的科普新媒体数量不多,影响力还不够。凯叔讲故事、KaDa故事等新兴的、专门针对少儿打造的有声平台、动漫平台有一定的科普产品,但与童话故事、历史故事的数量相比还较少。出版社打造的少儿有声阅读平台缺少有影响的案例,其中科普内容也较少。整体来说,针对少儿科普的新媒体,目前还缺少成人科普般有影响力的平台。未来出版机构转型成为内容服务机构是大势所趋,少儿科普出版物的新媒体推广有待进一步提高。

(摘编自鲁娜《科普图书走俏的背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普出版的手段多样化、网络的发展等正为存在诸多困境的我国原创科普图书带来难得的新机遇。
B.我国青少年科普类图书的内容雷同率较高,表现为版本虽不同,但内容类似,严重模仿甚至抄袭。
C.青少年科普类图书编辑大多水平欠佳、策划能力不强,这影响着我国原创型科普图书种类和内容。
D.我国少儿科普类图书2016年后始终占领图书市场第一大板块,2021年成为少儿第一大细分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政府相关部门推出的各项具体政策已惠及科普出版。
B.针对青少年科普类图书原创作者匮乏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帮助科普类作者提升科学知识水平和文学功底,让他们获得的稿酬与畅销书作者稿酬接近。
C.近年来精细化出版和原创内容比例提高成为出版业发展的大趋势,因而倒逼各种类型的出版机构转型为内容服务机构。
D.科普领域的发展,必须解决与科普读物相匹配的科普新媒体尚未普及、少儿科普出版物的新媒体推广水平有待提高等难题。
3.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认识,简要说明我国青少年科普图书出版的创新路径。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融入主观精神而带有情意的艺术形象。意象是我们民族诗歌领域的一个概念,从《楚辞》《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有着多姿多彩的意象。意象赋予了我国诗歌强大的生命力。后来,随着叙事作品对诗意的追求,意象也进入叙事作品中,成为我们民族文学传统中重要的叙事形式。《红楼梦》是意象叙事的集大成者。《红楼梦》的某些象征意义就是靠大量的意象来实现的,太虚幻境就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意象空间,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十二支词曲则是人物命运意象化的体现,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林黛玉的花谢花飞,都是象征人物命运、性情的意象。《红楼梦》意象运用的成功经验,启发了莫言的艺术灵感。

任何物象与意义的对应与融合都可以构成意象。作者对意与象进行选择和加工,使之成为富有意义的审美载体,使之承载独特的人文精神。莫言在小说中运用最多的是自然意象。有植物,如红萝卜、红高粱、白棉花、红树林等;有动物,如红马驹、牛、驴、猪、狗等;还有人体意象,如红耳朵、脚蹼、丰乳肥臀等。这些意象或增强了小说的诗意,或丰富了哲理的意蕴,或成为叙事过程的焦点,在小说叙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有些自然意象并不是孤立的自然存在,往往包含着一些神话因素,如洪水意象。洪水是“高密东北乡”创建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在《秋水》中,“我爷爷”和“我奶奶”逃到高密东北乡这一蛮荒之地。暴雨成灾,洪水淹没了周围的一切,只有小土山成为生命的避难场所,由此衍生出高密东北乡内在的丰富和神奇。在中外神话故事中,洪水是最为常见的模式和意象,它是远古的洪水灾害给先民心灵留下的历史印记。洪水承载了人类的原罪意识,意味着惩罚和灾难,但又提供了社会秩序得以重新组合的契机,也增强了人类生存的本领和创造的智慧。《秋水》中的洪水虽然不能说是上天对“爷爷”杀人放火的惩罚,但也带有创世神话原型的意味,是自然现象与神话原型相融合的独特的审美意象。同时,它还融合了莫言的才学神思。莫言在《马的眼镜》中说过,他是在听吴小如先生讲《庄子·秋水》后才创作小说《秋水》的。当然,莫言小说没有《庄子·秋水》的雄浑壮阔,也没有价值判断的无穷,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构思。小说以洪水这一自然意象构成了意境,增强了其象征意义的神秘感。那漫野的秋水,传奇般的故事,横生的鬼雨神风,为这块涝洼地蒙上神秘魔幻般的纱幕。

社会意象与社会历史、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带有深深的社会烙印,对意象的选择就显示出作者对社会历史的洞察力,成为认识历史人生的节点。《檀香刑》中,莫言选择火车与铁路这一组意象,重叠着重重的时代影像,涂抹着屈辱的历史印记。《檀香刑》以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时期为背景,以高密市爆发的反抗德国人修筑铁路的斗争为主要描写对象。莫言创作《檀香刑》的灵感来源于火车的轰鸣声和汽笛声。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下定兴建铁路的决心,西方列强以此为契机强化他们在华的政治经济势力。铁路和火车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符号,同时也为古老封闭的中国打开了一个现代化的窗口。《檀香刑》中铁路的修筑,给沿途百姓带来了不知是祸是福的恐慌。由于对火车和铁路的无知和恐惧,才使高密东北乡人民将其看成怪物,也是由于德国人侮辱自己女人,才有了孙丙怒杀德国技师的举动。莫言正是通过铁路与火车这组意象,展示出当年那场高密东北乡人民可歌可泣的抗德阻路的斗争。

匠心独具的多种意象的设置,激发出莫言小说的艺术魅力,使莫言小说有着浓重的象征色彩和深刻的意蕴。意象在小说叙事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具有丰富的诗意和哲理的意蕴。

(摘编自张学军《莫言小说中的意象叙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赋予了我国诗歌以强大的生命力,在《楚辞》诗经》唐诗、宋词中均能找到多姿多彩的意象。
B.洪水承载了人类的原罪意识,意味着惩罚和灾难,如《秋水》中的洪水是上天对“爷爷”的惩罚。
C.小说《檀香刑》以清朝末年社会为背景,莫言选择的火车与铁路这组意象与历史、现实联系密切。
D.若将莫言的小说与《庄子·秋水》相比,前者神思独特而后者意境雄浑壮阔且价值判断无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意象的概念谈到《红楼梦》的意象叙事,进而引出下文关于莫言小说意象叙事的论述。
B.文章第三段以小说《秋水》为例,论证了莫言小说中的所有自然意象之中都包含神话因素的观点。
C.文章第四段以小说《檀香刑》为例,论证了莫言小说中的社会意象具有历史性优于现实性的观点。
D.文章除了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类比论证,将《红楼梦》意象叙事和莫言小说的意象叙事进行类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情感活动而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意象可成为审美载体,亦可承载人文精神。
B.《红楼梦》意象叙事突出,如曹雪芹选取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的意象,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增强了小说的儒教色彩。
C.莫言小说中意象运用十分丰富,如红高粱、红树林、红马驹、红耳朵、脚蹼等意象的运用,有助于增强小说的诗意。
D.小说《檀香刑》中铁路和火车是列强侵略的象征;《红楼梦》通过花谢花飞表达林黛玉对自己悲剧人生的感慨。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和之美,中华审美文化的核心范畴,是社会治理与人格塑造的理想境界,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审美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先秦时期,儒家认为有德之人追求“尚中致和”,在将内在的“仁”与外在的“礼”相统一的过程中求取君子之道。《中庸》有言,“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道家认为,有道之人崇尚“守中”“环中”,达到“游心于德之和”的境界。汉代则以“温柔敦厚”为中和审美的重要标尺。六朝是中国美学自觉的重要时期,中和观念逐渐扩展至人物品评、书法、绘画、音乐、文学等诸多领域,重视“天人合一”。在此观念影响下,六朝士人自我精神意志与自然山水达到和谐状态,出现了诸多具有中和审美意蕴的理念。如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主张“迁想妙得”“物我合一”;音乐领域嵇康将自我、自然与琴声融合为一,用山泉奔涌、泥沼漫衍、禽鸟高飞、骏马奔驰等自然景象来描绘琴声。中和审美于隋唐时期逐渐走向成熟,隋唐文人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提倡“折衷两端”的中和之美。魏征针对“江左清绮,河朔贞刚”的不同文风,主张这两种文风应“各去所短,合其两长”,最终实现“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到了宋元时期,“温柔敦厚”的中和审美观念尤其得到重视。北宋诗人赵湘认为文章创作应“温而正,峭而容,淡而味,贞而润,美而不淫,刺而不怒”。“中和”在明清时期成为重要的文艺美学原则,逐渐深化为“温婉合度、中正平和”的审美心理。在书法方面,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主张书法应将阳刚与柔美相结合,肯定南朝陈叔怀的书法“字虽妩媚,而中藏劲气”,同时批评唐代诗人戎昱的书法“筋骨太刚,殊乏婉媚”。

(摘编自《中华审美文化的“中和”之美》)

材料二:

中和之美的哲学价值构成,涵盖了先秦的尚“中”思想、孔子的中庸思想和先秦的尚“和”思想,它以“中”为正确的审美方法,以“和”为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一种动态平衡的“中和”状态中调控和指导着古代中国人的人生实践和艺术创造。

“中”是中和之美的方法论原则,即“执两用中”。“中”是指一种持中不偏、均衡统一的正确的势态。中西古代美学都讲“和谐”,但二者确立的审美法则是不同的。西方是“寓多于一”,强调多样统一;中国古代是“执两用中”,强调的不是“多”而是“两”,即两种不同的审美要素,它们是相反的、对立的,是事物的两端、两极、两面。“执两用中”是指在事物的两端、两极、两面之间求“中”,使事物保持持中不偏均衡统一的势态,如此事物才发展、平衡、和谐有序。以尚“中”思想为出发点,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怎样去获得“中”的一整套思想原则或方法论原则一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执两用中”是思想法则,也是方法论法则。它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是以对“中”的选取、追求为目标的,“中”是对立因素或对立面之间的正确之点、最佳之点,它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动的,就好比秤砣在秤杆上移动。

“和”是中和之美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作为古代和谐观哲学基础的核心构成,在先秦思想家的观念中,是指一种和谐的最佳状态。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的“和而不同”实际上是建立在对各种复杂事物的建构认识的基础上的哲学理论。它首先承认事物的复杂构成、多样统一,无“不同”就不会有“和谐”。“和”与“不同”乃是矛盾统一。这说明孔子对和谐的认识,是一种矛盾的和谐观与动态和谐观。“和”是人际关系,也是“君子”人格。从“和实生物”角度看,“和”是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得以持久而不易互解的内在根据。不难看出,孔子言“和”,始终未离开主体的目的性,特别是政治目的。这样的“和”是一种建立在政治学和伦理学上的哲学,或者说是一定程度上哲学化了的政治学和伦理学,而非纯粹哲学。

中和理论,简言之就是和谐适中,它始终强调的是事物对立面双方保持一种最佳关系状态,以此去评价社会人事,围绕社会理性与个体感性的关系去思考审美问题。“中”突出的是人对“正确”的崇尚,对实践理性的追求;“和”突出的是人在处理人生现实和艺术问题时的辩证态度。中和原则的实质就在于保证每一种具体的和谐关系的正确性与最佳性。它始终以人为中心,基于对人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追求。

(摘编自《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这体现了“尚中致和”的审美思想。
B.隋唐文人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提倡“折衷两端”的中和之美,不再把“温柔敦厚”作为审美追求。
C.中西古代美学都讲“和谐”,西方强调“多样统一”,中国则强调两种对立审美要素的“持两用中”。
D.中和理论强调事物对立面双方保持一种最佳的关系状态,具有浓厚的辩证性和人文色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和”之美的审美追求上,儒家主张“仁”与“礼”相统一,道家崇尚“守中”“环中”,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B.“执两用中”指事物保持持中均衡统一势态,和谐有序,而非机械“折中”“取中”之意。
C.孔子所说的“和”并不是纯粹的哲学,原因之一是它一直没有离开主体的政治目的性。
D.“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与人格塑造的理想境界,“中”是世界观,“和”是方法论。
3.下列选项,没有体现“中和之美”这一审美特征的一项是(     
A.老子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毛诗序》提出诗歌应“发乎情,止乎礼义”。
C.司马迁《屈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D.楷书的特点在“正”,草书在“奇”,但楷书正有见奇,草书奇而反正。
2022-12-17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建业国际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练习卷(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像《玛纳斯》这样的文化遗产,既是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做好保护、传承、整理工作,使之发扬光大。”加强民族史诗保护与传承,推动史诗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亟须充分挖掘和阐发史诗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时代价值,用民族史诗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民族史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厚滋养。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记录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前仆后继,率领柯尔克孜人民与外来侵略者斗争的故事,体现了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和团结一致、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用史诗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史诗遗产中蕴含的独特精神标识,突出各民族史诗中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让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成为一种历史自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心灵深处。

民族史诗凝结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和精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以《玛纳斯》为代表的民族史诗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彰显着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用史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神聚力,就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运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等研究成果,加强对民族史诗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再现中华文明从涓涓细流到百川归海的壮阔发展历程,用史诗遗产中闪耀的中华文明光芒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民族史诗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基因,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华彩篇章。作为“一带一路”上传唱千年的文化瑰宝,《玛纳斯》等民族史诗不仅在我国新疆地区影响深远,而且在丝路沿线国家传播广泛。吉尔吉斯斯坦等八国在给联合国提议“设立《玛纳斯》史诗一千周年国际年”的决议草案中提到,《玛纳斯》因其宣扬全人类共同理想和价值,在中亚地区悠久的历史中一直是维系和团结各民族的重要纽带。一部《玛纳斯》,成为以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文化典范。

用民族史诗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必须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深化史诗遗产保护传承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弘扬史诗中蕴含的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让民族史诗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绽放出绚丽的新时代风采。

(摘编自杨涛《让民族史诗绽放新时代风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充分挖掘和阐发民族史诗所蕴含的价值,有利于民族史诗的保护、传承、发展。
B.用史诗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让各民族认同中华文明,并使其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C.《玛纳斯》在新疆地区、丝路沿线国家都有广泛影响,推动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D.如果不以“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为前提,就无法推动文明交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对《玛纳斯》这样的文化遗产的评价引出论题。
B.文章采用“总一分”的论证结构,论述了“让民族史诗绽放新时代风采”这一中心论点。
C.论证主体部分以三个分论点的形式,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民族史诗的重要意义,论证层次清晰。
D.文章由《玛纳斯》扩展说理,以《玛纳斯》的影响阐释民族史诗的影响,有理有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能体现柯尔克孜人民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还能诠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
B.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博大精深。作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各民族的史诗,可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神聚力。
C.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助于国家研究成果的运用,有利于用史诗照亮复兴之路。
D.吉尔吉斯斯坦等八国提议“设立《玛纳斯》史诗一千周年国际年”,显示出《玛纳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影响。
2022-12-14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代小说因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以自高,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以示博学,提高小说的品位,因此,小说中蕴藏着丰沛的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钱锺书先生早就注意到这一现象,他在《读拉奥孔》一文中说:“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可惜一直未受到学界重视。谈文论艺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诗文曲赋、小说戏曲、书画篆刻等无不应有尽有,或由作者直接介入发表,或借小说中的人物代言,其中不乏精辟之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艺理论和艺术两个方面。

文艺理论价值可从三个方面去认识:其一,发表创作观点。如小说的虚实问题,吴娥川主人《生花梦》第一回中说:(小说)“然不必尽实,亦不必尽虚。虚而胜实,则流于荒唐;实而胜虚,则失于粘滞。”认为小说创作应该合理把握“虚”与“实”之间的“度”。《海游记》第一回卷首诗云:“说部从来总不真,平空结撰费精神。入情入理般般像,闲是闲非事事新。”明确说“不真”就是小说的本质,只要描写“入情入理”,就自然新颖有趣。

其二,品评作家作品。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盛行,但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红楼梦》第一回借石头和空空道人的对话,斥责“历来野史”和才子佳人小说内容“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千部共出一套”;又指出“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宣称《石头记》乃“实录其事”。徐述夔《快士传》第一回中则分别指出当时佳人才子、神仙鬼怪等小说有“套语”“虚谈”“太腐”“太俗”“太杂”等缺陷。这些评论都目光犀利,首次揭示才子佳人小说程式化形成的深层原因,有开创之功,为后世学人所取资。

其三,传述创作技巧。如《儒林外史》中多次论及八股技法,马二先生称“(八股)文章既不可带注疏气,尤不可带词赋气”。从时代背景而言,八股是士子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必须全力以赴,无暇顾及其他。《玉娇梨》中杨御史说:“诗词一道,固是文雅,文人所不可少,然最于举业有妨,必功成名就,乃可游心寄兴。”所以,站在当时的角度,马二先生的话是有道理的。顾炎武亦称明代士子除八股外,“他书一切不观”,北人能诗者“千室之邑几无一二人”。

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谈文论艺描写的艺术功能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将理论价值与文学功能完美结合的,《红楼梦》堪称典范。如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学诗,黛玉称自己喜欢山水诗人,主张写诗不必有太多的束缚,立意最为要紧,若“意趣真”,平仄可以不拘,词句不必修饰。她的文学主张与宝玉相似,宝玉创作《芙蓉女儿诔》,“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这些诗论继承明人“意趣”至上的主张,又表现了宝、黛的率真个性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儒林外史》中蘧太守和鲁编修的文学观念截然相反。蘧太守教蘧公孙作诗要“吟咏性情”。而鲁编修则从小教女儿做八股,鲁小姐每日涵玩,诗词歌赋“正眼儿也不看它”。这样,就为后来蘧公孙和鲁小姐的婚姻不幸埋下了伏根。明末清初的很多小说都提出诗贵性情,虽是老生常谈,但置于当时的语境中,具有挑战八股和理学的进步意义。

总之,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描写,是古代文艺理论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总体成就虽不能与专论比拟,但其中渗透着作者的创作经验,比一般的学者之论更切合实际,既可丰富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也可借此考察文论的传播和接受状况;而且,一般作为小说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发挥着刻画人物性格等艺术功能。因而值得学界关注。

(摘编自万晴川《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

材料二:

老残对着雪月交辉的景致,想起谢灵运的诗,“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两句。若非经历北方苦寒景象,那里知道“北风劲且哀”的个“哀”字下的好呢?这时月光照的满地的亮,抬起头来,天上的星,一个也看不见,只有北边,北斗七星,开阳摇光,像几个淡白点子一样,还看得清楚。那北斗正斜倚在紫微垣的西边上面,构在上,魁在下。心里想道:“岁月如流,眼见斗杓又将东指了,人又要添一岁了。一年一年的这样瞎混下去,如何是个了局呢?”又想到《诗经》上说的“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现在国家正当多事之秋,那王公大臣只是恐怕耽处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弄的百事俱废,将来又是怎样个了局,国是如此,丈夫何以家为!”想到此地,不觉滴下泪来,也就无心观玩景致,闷闷的回到店里,也就睡了。

次日早起,闲着无事,到城里散步一回,只有大街上有几家铺面,其余背街上,瓦房都不甚多,是个荒凉寥落的景象。因北方大都如此,故看了也不甚诧异。回到房中,打开书筐,随手取本书看,却好拿着一本《八代诗选》,记得是在省城里替一个湖南人治好了病,送了当谢仪的,省城里忙,未得细看,随手就收在书箱子里了,趁今天无事,何妨仔细看他一遍?原来是二十卷书:头两卷是四言,卷三至十一是五言,十二至十四是新体诗,十五至十七是杂言,十八是乐章,十九是歌谣,卷二十是杂著。再把那细目翻来看看,见新体里选了谢朓二十八首,沈约十四首;古体里选了谢朓五十四首,沈约三十六首,心里很不明白,就把那第十卷与那十二卷同取出来对着看看,实看不出新体古体的分别处来。心里又想:“这诗是王壬秋闿运选的,这人负一时盛名,而《湘军志》一书做的委实是好,有目共赏,何以这诗选的未惬人意呢?”既而又想:“沈归愚选的《古诗源》,将那歌谣与诗混杂一起,也是大病;王渔洋《古诗选》,亦不能有当人意;算来还是张翰风的《古诗录》差强人意。莫管他怎样呢,且把古人的吟咏消遣闲愁罢了。”

(摘编自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二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锺书先生很早就发现古代小说中蕴藏着丰沛的文论资源,主张“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
B.《生花梦》《海游记》都认为小说创作应合理把握“虚”与“实”之间的“度”,认为“不真”才是小说的本质。
C.明清不少学者及一些文学作品认为,八股取士导致读书人大都阅读面狭窄,读书的功利性太强,缺乏文雅性情。
D.古代小说中谈文论艺的内容很广泛,诗文曲赋、小说戏曲、书画篆刻等应有尽有,可丰富古代文艺批评理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小说作者因自己地位卑下,常常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以表明自己的博学,并借以提高小说的品位。
B.《红楼梦》首次揭示了才子佳人小说程式化形成的深层原因,给徐述夔《快士传》以启发,赢得学界赞誉。
C.《儒林外史》中蘧太守说作诗要“吟咏性情”,可见明末清初很多小说都提出诗贵性情,具有进步意义。
D.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描写,虽然是古代文艺理论生产的一种方式,但其总体成就还是不能与专论相比。
3.材料一认为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描写具有卓越的艺术功能,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野叟曝言》写文素臣讲七律章法:“一诗有一诗之意,无意则浅,有意则深;意显则浅,意藏则深。”
B.《孽海花》中,认为王子度的《入境庐》一诗“纵然气象万千,然辞语太没范围,不免鱼龙曼衍”。
C.《玉娇梨》中写道,山东省“读书的虽不少,但只晓得在举业上做工夫;至于古文词赋,其实没人”。
D.《青楼梦》写挹香推重《石头记》的“情思缠绵”和《西厢记》的“文法词章”,十分贴合其个性。
2022-12-14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建业国际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巩固卷(四)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按照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标准,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等)或预烹调(如炒、炸、烤、煮、蒸等)制成,并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教授范志红介绍:“预制菜产品分成即食类、即热类、即烹类、即配类四个类型。即食类是开封后可直接食用的产品。即热类是经过烹调处理已经是熟或半熟状态,经过简单复热即可食用的产品。即烹类是已完成对主要原料的一定加工过程,进行烹调后可食用的产品。即配类是经过清洗、分切等简单加工,马上就可以配到菜肴当中使用的产品。”

(摘编自李琦《预制菜是你的健康之选吗》,《光明日报》2022年10月8日)

材料二:

(摘自《预制菜大火,是“懒人”的福音?》)

材料三:

即热类预制菜在口味、营养方面是优于泡面等速食品的。那这类预制菜能替代泡面成为便捷食品的更优选吗?其实作为一种经济行为,人们选择哪种速食品还受到商品特性、价格、购买和食用场景、消费者的喜好和认知等因素影响。比如在户外要想吃一餐热腾腾的饭菜其实很难,这时“自热”便成为即热类预制菜的最大优势。但换一个场景,火车上有热水,有盒饭,加之因自热饭菜产生的蒸气容易造成险情,铁道部门并不建议在火车上食用,即热类预制菜就不再是最佳选择。此外,即热类预制菜的价格至少是泡面的两三倍,购买渠道主要集中在线上和大城市超市,这也制约了预制菜市场渗透率的提升。

至于现在餐饮行业使用预制菜,则受到部分消费者的强烈反对。在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中,外卖、堂食中使用预制菜未告知,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受到损害成消费者投诉热点。BBusiness,企业、商家)端火热,CConsumer,消费者、个人用户)端遇冷,其中最大的矛盾就是口感问题,“现制现卖的更好吃”这一认知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且不说目前大部分预制菜在口感上和厨师现做的有差别,即使没有差别,恐怕打破消费者的认知惯性也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从尊重消费者、保障预制菜产业良性发展的角度出发,餐饮企业有必要在使用预制菜时提前告知。而作为消费者,在知情权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我们不妨给这个新生事物多一些发展时间。

(摘编自李琦《预制菜能否改变我们的饮食习惯》,《光明日报》2022年10月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预制菜的主要原料可以是一种或多种农产品,预制菜经过分切、搅拌、腌制、滚揉等预加工和炒、炸、烤等预烹调加工制成。
B.食品安全、菜品质量、菜品口味是预制菜消费者最关注的三点,消费者希望预制菜没有添加防腐剂、新鲜、足斤两、选择多。
C.从口味、营养的角度看,即热类预制菜优于泡面等速食品,但消费者会权衡商品特性、价格、消费喜好等多个因素而做出选择。
D.人们一直有“现制现卖的更好吃”的认知,消费者往往会担心预制菜的口感问题,部分消费者强烈反对餐饮行业使用预制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预制菜产品有即食类、即热类、即烹类、即配类四个类型,在户外要想吃一餐热腾腾的饭菜时,即食类预制菜有很大的优势。
B.“价格高,不划算”是预制菜消费者的主要担忧点,由此可知,价格是消费者最担心的问题,也是决定选择哪种速食食品的首要因素。
C.铁道部门不建议在火车上食用即热类预制菜,理由是自热饭菜产生的蒸气容易造成险情,且火车上有热水、盒饭,选择更多。
D.目前大部分预制菜在口感上和厨师现做的有差别,因而预制菜不能打破消费者的认知惯性,不能改变消费者的饮食习惯。
3.2022年9月14日,某直播间内一嘉宾在聊天时称:“预制菜是猪狗食,我从来不吃。”此言论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你是否同意该嘉宾的观点?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分析。
2022-12-13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为更好地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其特色文化形态,即便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嬗变。近年来,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各大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用户体验,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与互动需求,加强观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故宫通过与动漫、影视、文学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的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较少,缺乏像《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贴切的表达方法,呈现出既具有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从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冷战,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多数人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曾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就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贯串生活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

材料三: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摘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的价值,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
B.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获得时空延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C.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D.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要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需要有条件地借助数字技术。
2.下列关于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用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论证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支撑,可见传统文化创新形式可借助数字技术。
B.材料一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为例,论述了当前传统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指出应该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C.材料二围绕着中国文化,论及时间轴的古代与现代、空间轴的西方与中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D.材料二对比了鲁迅式“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的异同,对二者进行评价,指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
3.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其特色文化形态,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B.材料二认为任何时期的文学所遭受的作为纵轴的文学传统与作为横轴的现实世界所构成的压力都不尽相同。
C.材料三认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要多种文明共同发展,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D.三则材料虽然论述角度不同,但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要创新性发展,而且还要立足于中华民族最本质的文化基因。
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播与创新发展。
2022-12-1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现代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