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材料一:

中国美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独具特色的美学。这里所说的中国美学,包括中国古代美学、中国近代美学和中国现代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传统形态的美学,中国近代美学是一种过渡形态的美学,中国现代美学则是一种开放形态的美学。三者虽有各自的特点,但又有一脉贯穿的基本精神。这些基本精神也就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特色。

西方美学与我们不同,它是建立在“人与人关系”上的。这种差异不是由美学决定的,而是由文化决定的。中国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农业文化。中国文人与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情缘。他们认为,大自然是朋友,是最美的事物,是可以怡情悦性的审美场所。中国传统美学就是以“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原点建构起来的。诸如“情景”“意象”“意境”“物色”等美学范畴,又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与物游”“感物动心”和“借彼物理,抒我心胸”等美学思想,都是人与自然的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由此形成了中国美学的一种特色。

西方美学重在求“本质”,中国美学则重在求“神韵”。在中国美学中,“神韵”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南北朝时,“神韵”一词只是用在对于人物的审美评价中,指人的气质美和风度美;后来也用在对大自然和艺术的审美中,前者指神态美,后者指韵味美。无论是人的神韵,还是自然的神韵和艺术的神韵,都是指审美对象内在的生命、精神和意蕴。它是通过外在形式如“形”或“象”表现出来的。但是,它与西方美学的“思想”“情感”和“意义”又不相同。西方艺术中的“思想”“情感”和“意义”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而中国艺术的“神韵”则是用语言难以表达的。

中国美学家谈论“美”的问题,大多是结合着生活、实用和功利一起谈的。西方美学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求解“美本身”开始,就有排斥“实用”的倾向。后来,康德干脆将“实用”的奠基石彻底拿掉了,将审美与实用(即功利)对立起来。从此西方美学就走上了“务虚”的形而上的发展路线。

(摘编自古风《从比较视域看中国美学的基本特色》)

材料二:

文艺是社会审美最高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作家、艺术家是全社会的审美导师。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造既是个人审美情绪的宣示,又是履行社会审美导师之职能。作家、艺术家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双重功能,使得他们较之他人更需要具有一种社会担当意识。社会担当意识的核心是家国情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艺术家是社会家国情怀的代言人之一。

检阅中国古代文艺发展史,我们发现称得上社会家国情怀代言人的作家、艺术家是很多的。他们的优秀作品构成了璀璨的星河,辉映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空之中,激励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地进行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

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美学从历代作家、艺术家卓越的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美学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个理论:

一是“诗言志”。“诗言志”是中国美学的重要传统。最早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此后,诸多典籍如《左传》《庄子》也提出这一命题。汉代《毛诗序》不仅再次申说“诗言志”,还提出“教化”说。“教化”又称“风教”。“风”多义,一指《诗经》中的“国风”,即民歌;二指情感。《毛诗序》强调教育的普遍性,受教育者不仅有下层百姓,还有上层统治者。“教”的目的是“化”。具体来说,就是“正得失,动天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其关键是将“教”转化为“志”。经此转化,“言志”的“志”就不只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私志”成为“公志”——家国之志。

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必须落实在审美上,具体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情上。而情贵在真,贵在自然——自然而然。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言志贵在至诚,只有至诚,它与教化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也才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艺术审美力。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重庆。诗人徐迟请毛泽东同志题字,并向毛泽东同志请教怎样作诗。毛泽东同志题写了“诗言志”三字。这“志”即家国之志。

二是“兴寄”论。“兴”最早来自《诗经》的“六艺”说,它是《诗经》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初唐诗人陈子昂将“兴”与“寄”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新概念——“兴寄”。“兴”重情,重美;“寄”重理,重善。“兴”与“寄”的统一即是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兴寄的核心为家国情怀。

陈子昂之所以标举“兴寄”,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泛滥着一股唯美主义之风,具体来说,是六朝的绮靡之风。这股绮靡之风,有“兴”而无“寄”。陈子昂对之极为不满,他尖锐地指出:“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明确表示:“常恐逶逦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陈子昂援引刘勰《文心雕龙》的“风骨”理论,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既善,又美!

兴寄论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往往是破“过娱论”。唐朝初年,励精图治的唐太宗提出“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认为“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所谓“释实求华,以人从欲”,就是放纵声色之欲,追求奢华,也就是“过娱”。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但过娱,就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享受丑了。值得注意的是,过娱论差不多每个时代都出现。中国当今审美生活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过娱论”,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当今的“过娱”,有些不只是“过娱”,还是“造孽”了,如娘化,热衷“后宫争宠”等。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都打着美学的旗号,然而,实际上是在糟蹋美学。凡此种种,都是在腐蚀人心,败坏社会风气。

作为作家、艺术家要时刻将家国置于心中,要有担当,要有责任,为新时代言伟志,为新社会施教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鼓劲呐喊,为新时代新生活新事业写真创美。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差异是由不同的政治文化决定的。
B.中国美学中人或自然的神韵是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
C.与西方艺术不同,中国艺术的“神韵”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D.中国传统美学都是人与自然的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
2.在下列各选项中,与“兴寄”“风骨”无关的一项是(     
A.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陈子昂《感遇·其三十五》)
B.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其二》)
C.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王璨《七哀诗》)
D.架岭承金阙,飞桥对石梁。竹密山斋冷,荷开水殿香。(徐陵《奉和简文帝山斋诗》)
3.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
2022-12-0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长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关全球变暖的讨论向来层出不穷。乐观主义者简称,在过去百年来,全球温度只上升了1%,对人类没有造成负面影响。而悲观主义者认为,全球变暖将是人类社会在50万年来面临的最大危机。

在气候这个赌场里,真相究竟是怎样的?经济学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其切入气候变化议题的原因在哪里呢?诺德豪斯给出了两点理由:一方面,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必须经由经济系统才可起作用;另一方面,气候变化也会对经济系统的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出发生影响。还有一个更深层的理由,那就是自然学科在做预测时,往往使用简单的外推法,比如把二氧化碳排放量与GDP相挂钩。

这样的处理方法忽略了微观主体对经济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如果气候变得干旱了,农场主可以不种植小麦,而改种对水分要求更低的玉米。类似地,如果政府出台碳税,企业可寻求替代能源,从而在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的同时,GDP增速并不一定放慢。可见,固然自然学科在探索地球生态系统的规律上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是如果涉及遏制气候变暖的政策实践,就绕不开经济学。

(摘编自《〈气候赌场〉:全球变暖使地球处于危险》,《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在气候变化领域有一个常见的荒谬现象:科学家讲政治,政治家讲科学。作为诺德豪斯的代表作,《气候赌场》并没有忽视自然科学的强大力量,只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带领读者一起认识碳排放的经济本质,估算全球变暖的经济影响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成本,并且设计可以实现合意减排的政策工具。

应对全球变暖,必须坚持减排成本与减排收益平衡的原则。现阶段,应对气候变化主要有三种方法:学会与气候变化并存的适应法、冷却地球的地球工程、通过减排缓解气候变化的减缓法。通过对这三种方法进行复杂的收益-成本分析,作者认为只有第三种方法可以扭转温室气体的积累,并介绍了碳捕捉、食碳树等新颖的未来技术

当我们为环保进行投资的时候,成本在现在,收益在未来。那么,想要在今天减排的成本与未来减少损失的社会价值之间进行权衡取舍,就不得不用相对于今天发生的成本来贴现未来收益。

(摘编自吕京笏《为全球变暖开出经济学药方——读〈气候赌场〉》,《文汇读书周报》)

材料三:

光明悦读:诺德豪斯这种跨学科思考问题的方式,对我们解决问题有什么启示?

梁小民:在国内外,以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来做研究是一个趋势。研究全球变暖的不仅有气候学家、地球科学家,也有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在基础研究领域也有不少跨学科研究。学者们会发现,仅仅从一个学科去研究一个问题,未免狭窄了一点,如果能从各个学科综合角度研究一个问题,或许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光明悦读:气候变化看似无声无息,实质上,它离我们并不遥远。诺德豪斯在书中,给出了哪些我们需要关心这一问题的理由?

梁小民:诺德豪斯在书中介绍,全球变暖的后果极为复杂,气候变化并不是只有政府部门、公益组织才需要关心,也并不仅是极地物种濒临灭绝等生物多样性问题,它的后果可能更为严重。一是会令世界上许多地区土壤肥力下降,不适于耕作,甚至引起饥荒。二是引起水循环变化,例如山峰积雪减少,季节性河流径流发生重大改变。三是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包括营养不良、热应激、空气污染以及疟疾等热带疾病的传播。四是最为严重的,如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飓风加剧等。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温度上升5℃时,全球物种大规模灭绝,粮食生产率大幅下降,30%的海岸湿地丧失,大规模的海岸产生洪水与漫滩,世界海岸线重构,海洋环流会发生重大变化。

从这个方面看,气候变化是每个人参与了的结果,后果也由每个人来承担,而抑制全球变暖的进程,也需要人们的共同参与。

(摘编自《人类该如何走出气候赌场——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诺德豪斯系列著作访谈》,《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科学用外推法将二氧化碳排放量与GDP相挂钩,但这一方法忽视了微观主体的自我调节。
B.从长远角度看,我们为环保进行投资时,必须要用相对于今天发生的环保成本来贴现未来的收益。
C.气候变化对我们影响深远,是我们每个人参与了的结果,并不只是政府部门和公益组织关注的责任。
D.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令人触目惊心,由此可证实悲观主义者对全球变暖的看法。
3.经济学对应对全球变暖有哪些意义?请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概括。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能否成为独角兽[注]甚至超级独角兽,赛道选择很重要,赛道首先要符合国家整体政策导向的要求,要符合社会的需求,也就是方向要对。K9教育以及众多由于估值下降退出榜单的独角兽企业在方向选择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同时,行业规模需要足够大,并且行业天花板足够高,短期不会被触及,应该说中国的很多行业细分领域,支撑起几家独角兽企业都是很轻松的,但要想发展成为超级独角兽,行业的天花板就不能太低。一般来说,千亿规模市场,很难诞生超级独角兽,万亿市场从长期来看一定会诞生超级独角兽企业。

独角兽企业本身就是科技创新的代名词,其高估值,往往是对其优势的创新技术给予的合理预测,而独角兽企业在获得投资之后,需要不断地增加科技创新的投入,使研发适应市场需要,有一定前瞻性,甚至需要提前做一些基础研究的布局,构建护城河,才能更好地支撑合理的估值水平。

科技创新离不开市场化,独角兽企业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还是通过市场转化,获得持续的收入。互联网单纯烧钱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何构建合理的商业模式,让自身在科技创新上积累的优势体现在市场化商业化上,是独角兽企业需要不断思考的。

独角兽企业由于其短期内获得了较大的资金投入,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业务和人员均在短期内有较大的增长,管理和运营往往无法迅速跟上。在快速发展期,问题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掩盖;当企业增速下降或融资不畅,这些问题就会迅速暴露出来,拖累企业发展。在现金流较好的时候,提前提高管理运营水平,未雨绸缪,应该成为独角兽企业的必选项。

(摘编自李争粉《北京独角兽企业数量领跑全国近半数在中关村科学城》)

[注]独角兽,投资界术语,一般指成立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少部分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企业。

材料二:

(摘自苏杰芹《中关村独角兽企业发展趋势研究》)

材料三:

独角兽企业以互联网发展为契机,打破实体经营的界限,充分利用互联网时效性的特点,实现线上与线下、生产与销售、资金转入与转出的联动。独角兽企业往往掌握着各自领域中的核心科技,能够在短期内实现产值较大的增长。

从胡润研究院的报告中可以看出,我国从2014年开始,独角兽企业的数量每年呈“井喷式”增长,这充分显示出我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与我国企业的竞争实力。国家雄厚的经济实力可以为这些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持与政策优惠,而这些具有强大竞争实力的企业也可以更好发挥自己的科技与生产的优势,进而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从胡润研究院公布的中国前十“独角兽”企业的数据中可以看出,金融科技与互联网企业占据绝大多数席位。这也说明我国的企业顺应现在互联网时代的潮流,积极涌入互联网的大家庭,利用我国特有的强大用户流量,构建强大的用户网。其中,用户作为“隐形的广告资源”,利用自身的使用体验为企业赢得口碑和声誉,企业既能源源不断地扩大用户规模,又能增强用户的依赖和归属感。此外,随着企业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和用户对企业信赖的不断加深,企业的业绩也跟着蒸蒸日上,使得企业可以有更多的资金来回馈用户,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进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企业在提高业绩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最后,企业依托互联网这一平台,把这一良好的循环扩大化,最终独角兽企业呈现爆发式增长。

从独角兽企业的地理位置分布来看,北京市最受独角兽企业的青睐,共有82家独角兽企业。上海紧随其后,一共有47家独角兽企业。杭州作为“沪宁杭”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吸引了19家独角兽企业。深圳作为我国的经济特区,同样拥有18家独角兽企业,数量上名列第四位。南京作为我国的重要核心城市,也拥有12家独角兽企业。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独角兽企业一般都分布于我国的首都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摘编自娄鹏震《“独角兽”企业爆发探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K9教育由于估值下降而退出榜单,这表明选择“教育科技”作为发展赛道的独角兽企业是没有前途的,因为行业规模小,缺乏核心底层技术。
B.我国的经济实力与企业的竞争力形成良好的互动,相互促进,这要求独角兽企业规模要大,成立时间要足够长,才能使产值在短期内实现较大的增长。
C.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迅速增长,集中度高,独角兽企业中金融科技与互联网企业占据多数席位。由此可见,完善互联网建设是催生独角兽企业的根本动力。
D.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成为独角兽企业青睐的城市,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发达经济区对于独角兽企业的集聚效应,促进独角兽企业更好地发展。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三五”期间中关村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和估值强劲攀升:前三年独角兽企业数量增长较快,后增速趋于平缓;五年间估值增长近三倍。
B.中关村独角兽企业成立年限普遍较短,活力充足:53家企业成长为独角兽所经历时间不超过5年,超三成企业成长为独角兽所经历时间不超过3年。
C.与硅谷相比,中关村独角兽企业大部分是以企业服务为主的高技术企业,注重核心技术开发应用,呈现全面发展态势,具有强健的发展潜力。
D.“十三五”期间中关村在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移动网络与服务、教育科技等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数量超过硅谷,但在网络安全领域尚处于空白。
3.应该如何促进独角兽企业发展行稳致远?请从企业自身的角度,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艺术的根本特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因此,有文学艺术,就有形象。但是,是不是所有的艺术形象都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打动读者,对读者产生有益的作用,并使读者久久不能忘记呢?事实证明不然。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历史中,长期流传下来,对人们产生有益的作用,并为人们所传诵的艺术形象,一直是比较少的。大多数的艺术形象,不是被人们忘记了,就是被认为没有多大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或者予以否定,或者不予注意。只有那些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质规律的某些方面,并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成就的艺术形象,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阿Q正传》中的阿Q,《白毛女》中的白毛女等,方才被人们视为艺术的珍宝,不仅在当时起过很大的作用,而且在今天也具有一定的思想认识意义。为了把这样一些艺术形象区别于一般的艺术形象,我们称之为典型的艺术形象,或者简称为典型。

文学艺术中的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文学艺术中的典型一经产生,常常能够广泛流传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逝。但是,文学艺术典型的根本意义,不在于代表性,而在于通过具有一定艺术成就的形象,来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本质规律的某些方面。

什么是文学艺术的典型呢?恩格斯指出:“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这句话,把典型的基本含义极其充分地阐述出来了。文学艺术中的典型,都同时是一定的单个人。那就是说,典型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不同于科学,它不是通过一般的形式来说明个别;而是相反的,通过个别的形式来反映一般。一般是共性,是规律性,文学艺术必须反映这种共性和规律性,但它不是通过一般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将之总结为某些定律、公理或公式;它是通过个别的生活的具体形式,通过作者所塑造的单个的人物形象,来把这一共性和规律性反映出来。例如阿Q,他是一个典型,反映了辛亥革命时中国社会中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反映了当时农民某些方面的本质命运,但是同时他又是一个阿Q,一个个别的独一无二的阿Q

典型都是单个的人,单个的形象,但这里所说的“单个”,不是绝对的纯粹的“单个”,而是黑格尔所说的“这个”的那种“单个”,它虽然是单个的,但却反映了普遍的规律,反映了共性。正因为这样,所以作为单个的形象的典型,才具有巨大的思想认识的意义。塑造了典型形象的文学艺术能够像科学一样,帮助读者认识真理、发现真理,帮助读者掌握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从而帮助读者改造周围的环境,推动历史的前进。

因此,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反映普遍的社会规律,是典型的基本特征。凡是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质规律的某些方面,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的艺术形象,我们都称为典型。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就是阶级斗争。揭示阶级斗争的本质规律,是典型的艺术形象最根本的任务。而阶级性,也就成了阶级社会中文艺典型形象的根本特征。任何一个阶级的文学艺术,他们塑造典型形象,都是从他们的阶级立场和观点出发的,因此,都具有他们那个阶级的阶级性。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自然要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和观点出发,来塑造无产阶级的艺术典型了。

(摘编自蒋孔阳《典型、典型化、典型环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创造出能打动读者,对读者有益,能长久流传下去的文学艺术形象是较难的。
B.典型虽是单个的形象,但它绝非纯粹的“单个”,而是能反映普遍规律的“单个”。
C.阿Q这一形象如果不能反映当时农民某些方面的本质命运,就不是独一无二的。
D.阶级社会中文艺典型形象具有阶级性,无产阶级艺术典型的塑造要立足自身立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以人们熟知的艺术形象为例,证明只有具备较高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艺术形象才能流传久远。
B.文章第三段引用恩格斯关于典型基本含义的论断,阐述了文学艺术典型形象是绝无仅有的“单个”的道理。
C.除了例证、引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指出在反映社会生活本质规律方面,文学艺术较科学更为深刻具体。
D.文章按“总—分—总”思路说理,从文学艺术根本特征起笔,引出典型这一核心概念,再阐述典型的内涵与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艺术中的某一形象在人们的生活中长久地流传,只能说这一典型具有某种代表性,不能认为这一形象一定具有典型根本意义。
B.与科学不同,文学艺术通过个别的生活的具体形式,通过作家塑造的单个的人物形象,来反映某一共性和规律性。
C.典型艺术形象最根本的任务是揭示阶级斗争的本质规律,因此,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就是阶级斗争。
D.人们认识真理,发现真理,掌握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改造环境等,有时能从具有典型形象的文学艺术里面获得帮助。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是加快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顺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激发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就必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

(摘编自社论《播撒创新种子,守护创新中国——写在2018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之际》,《中国知识产权报》2018年4月20日)

材料二:

(摘编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

材料三:

继山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继取得突破后,近日,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的“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技术专利,成功转让给一家科技公司,许可使用费超过1亿元。双方将共同组建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具体负责专利的产业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偏重基础理论研究,拥有深厚研发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未能将智力资源转化成市场价值。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正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藩篱,鼓励高校对持有的科研成果采取转让、许可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王康等《创新为市场,转化显效益》,《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年9月29日)

材料四: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中,高校普遍遇到了一些障碍。首先,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长期存在。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高校的成果很难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其次,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高校传统体系是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设计制订的,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现有体系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

(摘编自胡罡等《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1到2013年,科研单位遭遇侵权的比例由25.3%下降到13.4%,降幅较为明显,但2014年有微小回升,2015年则回落至8.4%。
B.2015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总体侵权比例也略有反弹;而2016年各项侵权比例均呈下降态势,总体遭遇侵权比例为10.7%。
C.2012至2016年间,比例一直下降的仅有个人遭遇侵权这一项,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总体这四项数据,均有回升的现象发生。
D.专利侵权总体比例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当然,我国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专利侵权的比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大力倡导创新文化,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增加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才能够形成全民尊重知识、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
B.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判断科技创新方向,充分考虑、合理安排成果转化中企业方的利益诉求,这样才能体现出大学科研工作的价值。
C.随着高校的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同合作的创新路径日益受到重视,一些科技成果正被逐渐转化为可以实现市场价值的高质量专利。
D.高校在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评价标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3.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
2022-12-03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检测(三)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温室气体排放量过高导致世界气候异常,全球温度上升,南极、北极冰山过度融化,极易引发气候危机。推动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更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途径。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世界郑重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将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减少碳排放需要一次性能源从不可再生能源逐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另外,提高能源效率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路径之一。产业转型与产业升级并重,才能逐渐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绿色转型。

所有环境问题的根源都是环境自然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实现绿色生产与消费,改变经济系统的发展模式。绿色消费包括购买绿色产品、消费过程中通过行为改变来减少环境影响、在消费末端让废弃物最大限度回到生产领域并减少污染物排放。以往环境管理中,我们重生产轻消费,而实现低碳发展转型,必须关注消费领域的碳排放。

(摘编自《中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持续发力》)

材料二:

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我们决心坚定、目标远大,任务却也十分艰巨。目前,煤炭仍是保障我国能源供应的基础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超一半,要在较短时间内大幅降低其占比,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我国承诺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比不少发达国家少了几十年。总体看,碳达峰、碳中和不可能轻而易举实现,而是要付出持续艰苦努力,特别是要跑好能源结构优化这场“马拉松”。其中的关键,就是做好“一减”“一增”。

“一减”,即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数据显示,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70%以上。这些年,我国在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同时。大力推动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使农村居民不用家家烧煤,有效降低了碳排放。下一步,还要持续做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开展好散煤综合治理,特别要盯紧工业领域中的小锅炉、小窑炉,以及民用生活散煤等。

“一增”,即以更大力度发展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近年来,随着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不断进步、成本持续下降,其开发利用规模快速扩大。而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今后每年风电、光伏发电的新增装机容量要比之前有更大幅度的增长。为此,要解决好技术、政策等方面问题,为其进一步发展铺好路。

(摘编自《让能源结构更加绿色低碳》)

材料三:

减碳是项大工程,许多重大行业比如电力、钢铁、水泥等担当了重任,那么,个人消费能在其中起多大作用?《政府与企业促进个人低碳消费的案例研究》报告认为:为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除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外,也应采取必要的干预手段降低因居民消费带来的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

随着国内消费的持续增长,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也会持续上升。研究表明,2012年我国居民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量约为2002年的2.27倍。居民消费造成的碳排放不仅包括日常烹饪、取暖、出行等过程中消耗能源产生的碳排放,还包括个人在衣、食、住、行、用等各个领域所消费产品和服务在其生产、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

专家指出,从长远看,个人消费也是特别重要的领域和环节,个人消费模式的改变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前端供应端。若相同场景下居民从现有生活消费方式逐步转向相应的低碳消费方式,人口超过1000万的一二线城市人均年减排量至少可达到每人每年1.1吨,潜力巨大。

(摘编自《低碳消费,我们来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因温室气体排放过量而引发的世界气候危机是推动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
B.要想实现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的郑重承诺,中国经济就必须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C.环境自然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矛盾是一切环境问题的根源,为此,要倡导绿色生产与消费。
D.煤炭是目前我国消费量最大的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一半以上,短期内大幅降低其占比需克服许多困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绿色消费的范围广泛,如选用节能电器,使用节能灯,骑自行车或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坚持无纸化办公等,都属于绿色消费。
B.在我国,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占了其排放总量的七成以上,因此,降低碳排放必须降低煤炭消费量,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C.居民消费所造成的碳排放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且随着国内消费的持续增长而不断上升,经干预后目前增长速度有所降低。
D.个人消费模式的改变将影响前端供应端,在相同场景下,如果居民采用相应的低碳消费方式,那么,一、二线城市的年减排量潜力巨大。
3.如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2-12-0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培优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勇、奋发奋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丰厚文化滋养。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一个民族如果抛弃自己的文化,就会失去精神支撑,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车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又如,崇德向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新时代,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将其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让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还需要在创新表达形式上下功夫,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开来、传承下去。一方面,让表达形式和传播渠道跟上时代发展。适应群众的文化需求、审美情趣、生活习惯,通过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等各种形式,运用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各种载体,借助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各种机构,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吸引群众、感染群众,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营造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比如,面向基层、面向大众,深入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加强礼仪教育,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行动等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摘编自孙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B.中华文化为自身发展提供的强大精神支撑和丰厚文化滋养,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愈挫愈勇的根本原因。
C.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崇德向善等观念能够影响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D.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尤为重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不仅揭示了文化的作用,而且论述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B.文章从赋予时代内涵、创新表达形式两个方面阐述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两次引述习近平总书记言论,有利于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D.文章强调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凸显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会消亡,这已经为历史和现实所证明。
B.当前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需要提炼出其精髓,将其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
C.推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多种形式,运用各种载体,借助各种机构,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D.举办“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可使学生在实践中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022-12-0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培优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穷年皓首研治一经,虽受条件所限,难以遍览群书,但读一部就是一部,咀嚼烂熟,透入身心。

②在精选中择好书。好书,能使人“通天下之精微、晓万物之是非”。书之好,在文、在理、在意。“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蕴藏着文明的记忆,集聚着智慧的结晶。读书不失为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经验的一种捷径。选择一本好书,如同结识一位挚友,“交谈”之中体会人间五味、“相顾”之间看尽世事变迁、“聆听”之际感悟个中真谛。“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领袖论著,可以领悟精神实质,提升思维层次;读人文社科,可以纯正思想品性,陶冶品德情操;读历史典籍,可以通晓古今中外,明辨是非善恶。

③在精品中得余味。对待读书,要有“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精神。读书,是将所学转化为所得,将知识转化为智慧,而精读,无疑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知识快餐”的时代,一些人抱怨精读耗时太长、单位时间内获取知识量太少,实则不然。只有真正内化于心的知识才会有助于一个人的成长,而只追求学习数量、不追求学习质量的人,即使拥有那些“匆匆掠过”却未消化吸收的知识,也对个人成长没有任何促进作用,虽“快”却是“慢”了。唯怀有潜心钻研的工匠精神,下足“细功夫”读书,对妙语珠字精抠细品,方能万千笔墨胸中藏,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获。

④在精思中寻践悟。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为读书而读书,读而不思、读而不悟,难以体会古人读书过程中所蕴含着的学而不厌、触类旁通的大智慧。《中庸》提到,求学要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提醒我们读书却不唯书。只有用思考、质疑和批判的态度读书,才能甄别精华和糟粕,才能理清有用和无用,才能把书读深、读透、读精。读书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认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含义,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这些观点、含义和意图一般仅从文字表面上是得不出来的,需要我们在反复琢磨中体味。

⑤在精用中求实践。古人云:“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精用是读书的试金石,也是读书成果的“实战场”。只会死读书而不能有效运用的人,学问再多也是纸上谈兵。会读书的人,把读书得到的知识、积累的成果向实践行动转化,与岗位需求对接,以学习力助推战斗力、保障力的生成。在用的过程中,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毅力与决心,远沽名钓誉之心,戒急功近利之意,去冒进浮躁之气,才会避免陷入“蛮干、瞎干、胡干”误区,避免走进“空谈”的尴尬窘境,着力解决“用得对、用得准、用得好”的问题。

⑥“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时那苦思的刹那,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读书“精”到极致才能有“质”的飞跃。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名言引出读书的话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引用论证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地论证了好书的重要性。
C.文章结尾引用名言总结全文并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读书“精”到极致才能有“质”的飞跃。
D.文章从在精选中择好书、在精品中得余味、在精思中寻践悟、在精用中求实践四个方面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2.下列关于“读书”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下足“细功夫”读书对妙语珠字精抠细品,就能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获。
B.在“知识快餐”的时代,精读耗时太长、单位时间内获取知识量太少,故作者鼓励博览群书。
C.远沽名钓誉之心,戒急功近利之意,去冒进浮躁之气,只要把读书得到的知识用得好就是一个会读书的人。
D.用思考、质疑和批判态度读书,在反复琢磨中体味,才能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含义,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
3.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真正内化于心的知识才会有助于一个人的成长,尤其在“知识快餐”的时代,更要重视精读。
B.好书蕴藏着文明的记忆,集聚着智慧的结晶。书之好,在文、在理、在意。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要择好书来读。
C.读而思、读而悟,才能把书读深、读透、读精。只会死读书而不能有效运用的人,只会纸上谈兵,不能有“质”的飞跃。
D.本文的作者强调“精选、精品、精悟、精用”,这与陶渊明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观点是相矛盾的。
2022-12-03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宋基信阳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谈论中国诗歌创作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之前,我想先得看看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定义是什么。浪漫主义是一种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而现实主义是一种以写实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文学类型。由此可见,浪漫主义偏向于抒发个人主观情感、心理感受及理想抱负,现实主义则是注重对现实社会生活环境和人们生存现状的描写。可以说,虽然同为艺术创作类型和思潮,二者却各走各路,分向而驰,以至于截然不同。

我们要知道,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说法是在20世纪才从外国传入中国的,也就是说这两个概念是西洋舶来品,传入我国后遂得以广泛流行为人所用。如此说来,在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说法,我们现在说古代的谁谁是浪漫主义诗人或现实主义诗人,都是我们在知道这两者的定义之后给古人的文学创作风格类型贴的标签。言归正传,我们现在就通过一些具体例子去看看中国诗歌创作历史上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滥觞,第一位诗人是屈原,他的《离骚》开创了“楚辞”和“香草美人”的传统。其诗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多用香草美人比喻君王美政,表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个人情感。不过在屈原生活的时代,由于诗歌才处于起步成长阶段,绝大部分诗歌都是表现诗人的主观情感、个人理想,鲜有现实主义诗歌作品的出现。因此,我们直接跳到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去比较二者的区别。

众所周知,唐代“诗仙”李白是浪漫主义代表诗人,其诗讴歌理想,抒发悲愤,这点最有名的诗句莫过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了,他渴望个性自由和解放的心理可见一斑。还有,李白为人狂放不羁,生活上纵酒狂歌, “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眉、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这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难怪他会被后世人当做中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了。

再来说说比李白小十来岁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诗圣”杜甫。杜甫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那些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的诗,被誉为“诗史”。“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期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是对当时百姓悲苦惨淡生活状况和社会动荡混乱局面的真实再现,有着极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浪漫主义强调想象,具有创造性,并把自然视为人的本性,浪漫主义通过对自然的强调,要求文学表现真实的情感,把诗的抒情视为人对自身热情和生命力的释放,“表现”是浪漫主义的本质特征。而现实主义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再现”便成为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

(摘编自《从中国诗歌里看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创作类型和思潮,前者偏向于个人主观的表现,后者注重现实社会的描写。
B.虽然《诗经》是中国诗歌滥觞,但第一位独立创作诗歌的诗人是屈原,他开创了“楚辞”和“香草美人”的传统。
C.诗仙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与其为人性格、生活喜好、诗歌情感内容以及其诗歌奔放豪迈的创作风格有关。
D.与李白讴歌理想、抒发悲愤不同,杜甫的诗歌都是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的,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严格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行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B.文章语言质朴易懂,“我们要知道”“也就是说”“再来说说”等词的使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亲切自然。
C.作者引用大量神话传说和“香草美人”来说明我国第一位诗人屈原的开创意义,增强论证力度,丰富文章内容。
D.文章采用举例论证,通过对李白和杜甫进行比较得出了“再现”“表现”分别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概念是西洋舶来品,所以“屈原是浪漫主义诗人”的说法其实是我们按自己的喜好给其创作风格类型下的定义。
B.诗歌在起步成长阶段,绝大部分都是表现诗人主观情感,没有出现现实主义作品,因此不能帮我们更好的区别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C.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奋笔创作的不朽史诗——“三吏”和“三别”有着极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因而被誉为“诗史”。
D.杜甫与李白虽相差仅仅十来年,却一位身处盛唐,一位经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这也是二者创作风格类型分向而驰的重要原因。
2022-12-03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己。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2020年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性立法,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民法典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行为规则和基本遵循,进一步健全了我国现代产权制度、合同制度等,充分调动民事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法治力量。

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对保护网络虚拟财产作出规定、细化网络侵权责任、明确规定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规则……民法典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聚焦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形成更加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

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绿色发展等基本原则,实现了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和现代民事法律规范的融合,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入强大的道德力量。通过民法典的施行,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社会根基。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民法典的编纂和颁行为契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新华社《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在民法典通过之际》)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治”和“人治”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是不同的。法治并不排除人的因素,其讲究“人依法而治”。
B.乡土社会不是“无法无天”“无需规律”的,它有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C.维持法律、道德和礼的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维持的,道德是靠社会舆论所维持的,礼是靠传统和个人习惯来维持的。
D.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故礼治也会随之失去有效性。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民法典确定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规则。
B.为了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所以民法典重点关注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C.民法典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入强大的道德力量,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了社会根基。
D.编纂和颁行民法典,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
3.与礼治相比,民法典的进步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依据材料简要分析。
2022-12-03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三十九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加密检测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