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游艺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活动,从其产生时起就是中国文人文化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建安时期,游艺在文人生活中的价值和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其性质、内容、形式都发生了新变。这一新变促成了游艺文学的生成,丰富了建安文学的类型,也标志着游艺对文学的影响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游艺一词出于《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游艺最早的用法来看,它与儒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密切相关,目的是提升自我道德修养。游艺还肩负着政教功能,是执政者治国理政的工具。秦汉时期,士人游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步突破先秦儒家六艺的内容而日趋多样,但其地位和价值并未发生根本改变,这由从事游艺的士人常被以俳优畜之不难看出。

至建安时期,游艺不仅经历了从治国理政的工具到娱乐艺术、从单一到综合、从以因袭为主到以创新为主的转变,而且从事游艺的文人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游艺开始迈入真正艺术化的新阶段。在建安文人看来,游艺既是消遣娱乐的的活动,还是具有专业性、竞技性、观赏性和审美性的的活动,蕴含着的艺术特质和清灵体道,稽谟玄神(王粲《围棋赋·序》)的文化意蕴。其地位和价值有了根本性的提高,这是建安游艺文学生成的重要前提。

建安时期,在曹氏父子的提倡和组织下,文人经常举行宴集、游览等游艺活动,在游艺中创作,在创作中游艺。此时不少作品就是在文人宴集、游览等游艺活动的影响下产生的。这主要包括如下三种类型:一是游艺过程与文学生成。这又分为受命而作和即兴而作。前者一般是受游艺组织者之命而作的,后者是作者因游艺的激发产生灵感或冲动而作。二是游艺追忆与文学生成。这些作品通常是在游艺结束之后的某一时间,由文人之间的交流或文人独处时的联想而完成的追忆之作,多回忆昔日游艺情景,怀念游艺中的美好体验,寄托和表达自己的情思。三是游艺研究与文学生成。此时文人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专门书写游艺知识的作品。这些作品不是文人因受某一次或几次具体游艺活动的触发而创作的,而是受该时期游艺风尚综合影响的结果。因为游艺之风的盛行,文人喜爱游艺的同时,也产生了对游艺的理性思考。所以对游艺的类别及其历史、形制、技法、技巧和娱乐审美功能等进行理论总结,为游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也就成为文人的任务之一。这样文人创作的专门书写游艺知识的作品也就应运而生了。

建安时期的文人游艺培养了文人的艺术趣味,催生了真正意义的游艺文学,使游艺文学走向了独立,成为古代文学中众多文学题材类型之一。游艺文学不仅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且所运用的文体多种多样。这些书写实践充实和丰富了文学的意蕴,从此我国文学史上文人的游艺文学书写也步入了独立发展时期,游艺文学也成为古代文学百花园中一朵奇葩。建安文人对游艺的文学书写,也对文人的游艺产生了推动作用,在使文人游艺借助于文学得到及时传播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文学与游艺的联系,开启了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二者互动关系的新局面,对后世文人游艺和游艺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张振龙《文人游艺与建安文学的生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文人文化生活有机组成部分的游艺,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B.从游艺的最早用法看,游艺因能够提升自我道德修养,而具有了政教的功能。
C.建安时期,曹氏父子的做法对游艺的影响很大,也促成了很多游艺文学作品的诞生。
D.建安时期是游艺文学书写的独立发展时期,文人游艺和游艺文学书写之间相互促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论述了建安时期文人的游艺和建安文学的关系,并涉及了建安文学对未来文学的影响。
B.文章写到曹氏父子的做法和游艺作品产生的情况等,以此论证了建安时期游艺文学已成为主流文学。
C.对专门书写游艺知识的作品方面的论证,文章主要是从文人对游艺的理性思考的角度进行分析的。
D.文章最后一段从建安时期游艺和游艺文学对后世的积极影响的角度论述了建安时游艺文学产生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游艺活动的性质、内容、形式等在建安时期发生了本质变化,进而促进了游艺文学的产生。
B.秦汉时期游艺的内容日趋多样,但由于从事游艺的士人身份较低,这一时期游艺的地位仍不高。
C.建安文人认为,游艺分为消遣娱乐的“游”和富含文化意蕴的“艺”两类,这提升了游艺的价值。
D.对游艺的理性思考,体现为喜爱游艺的文人受当时游艺风尚的综合影响而对游艺进行的理论总结。
2022-12-10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检测三)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旧唐书·王维传》云: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喑疾。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王维在安史之乱中逃避不及,被迫出任叛军伪职,这一经历成为他终生挥之不去的创伤记忆。

凯茜·卡鲁斯指出,所谓创伤记忆,是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性事件的一种无法回避的经历,其中对于这一事件的反应往往是延宕的、无法控制的,并且通过幻觉或其他侵入的方式反复出现。陷贼、禄山迫以伪署、被收系狱中,这些创伤记忆在王维诗中反复出现。如《与魏居士书》云:偷禄苟活,诚罪人也。《责躬荐弟表》云:没于逆贼,不能杀身,负国偷生,以至今日。不过,细读王维诗文也会发现,他在直接涉及自己的诗文里,对创伤事件往往三言两语一笔带过,且只表示戴罪有愧,不作或少作辩白,只有为之作文的友人与自己有相似相近的遭遇,王维才充分显示出表现创伤记忆的特色。

为了更好地显示这一特色,还有必要从王维创作的一个习见现象谈起。王维《山中寄诸弟妹》云:城郭遥相望,惟应见白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从对面写起:前一首是身在山中,却从山外人眼中想出,妙悟绝伦,后一首则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这种从对面写起的构思与笔法,实际上在自我与他人之间、此处与彼处之间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同时又在这一定的距离之外远远、静静地仔细端详和打量,造成彼此之间既离又合、似合又离的特殊效果。与从对面写起十分类似,王维诗中还每每出现从一定距离之外回看、遥看的场景。王维也很喜欢以这种回看、遥望的方式来为诗作结,如《观猎》云: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最后,王维诗的这个特点,在他为陷贼和出任伪职的经历所深深痛苦的晚年,也在其有关创伤记忆的诗文里被延续下来,得到另一番巧妙运用。也就是说,王维以这种从对面、从一定距离之外静观和书写的作法,不仅像在《与魏居士书》等作品里那样只表示有罪有愧,还试图替他人——更替自己,作必要的辩白。如《为薛使君谢婺州刺史表》,王维代被朝廷任命为刺史的薛姓友人作谢表,除了与薛姓友人曾担任陕州地方官的经历稍有不同以外,人们一眼可知所写的一切其实也都是王维的亲身经历。同时正因为写的是友人,王维也大胆、直率地写到当日被刀枪相逼、偷生厕溷的屈辱遭遇。这是他在单纯写自己的诗文里所刻意省略的。

卡鲁斯说创伤记忆会通过幻觉等方式反复出现,在王维的诗文里,创伤记忆的确反复出现,但不是通过幻觉的方式。在直接与己相关的诗文里,王维只悔罪不辩白,在为与自己有相似遭遇的他人所写的表、碑等作品里,他不仅悔罪,而且在对他人当年残酷遭遇的展现中,巧妙为自己辩白。王维年轻时即作有《观别者》诗:不行无可养,行去百优新。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邻。详写所见依依惜别的场景,但结尾联系自身云:余亦辞家久,看之泪满中。王维习惯从对面、从一定的距离之外写起,这或许不仅是作法问题,还表现了王维观察世界与人生的立场和态度。近年来,在文史哲及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对所谓创伤记忆的研究似成一时风气。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诸如王维的诗文亦可提供类似的微妙见证。

(摘编自沙红兵《草木岂能酬雨露 荣枯安敢问乾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陷贼、禄山迫以伪署、被收系狱中是王维遭遇的“突如其来的灾难性事件”,这一无法回避的经历形成了他的“创伤记忆”。
B.对自己的残酷遭遇,王维在单纯写自己的诗文中很少涉及,但在为有相似经历的友人作文时,能在很多地方见到它的影子。
C.从对面写起,在一定的距离之外端详和打量,可以达到更加特殊的艺术效果,能让表达的哀乐之情都“加一倍”。
D.王维从对面写起的构思与笔法,不是在创伤后才有的,而是早已有之,而且这种写法不一定都与创伤记忆有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旧唐书·王维传》中记述的王维在安史之乱中的遭遇,这是王维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也是本文的立论依据。
B.文章引用卡鲁斯关于创伤记忆的论述,一方面是为了引出创伤记忆的概念,另一方面是为印证王维创伤记忆的表现形式。
C.文中论述王维诗喜欢从对面写起的目的,是表现王维在为与自己遭遇相似的友人作文时才会充分表现自己的创伤记忆的特色。
D.文章大量引用王维的诗句主要是为了论证王维写诗的“作法”,以及他观察世界,人生和对待自己经历的立场和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在诗中说自己“诚罪人也”“负国偷生,以至今日”,这是王维对创伤记忆的表达方式,符合王维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B.王维诗《南坨》中“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一句,同《观猎》一样,以回看、遥望的方式作结,从而淡化了自己的创伤记忆。
C.王维写友人时,也写出了他们当年的屈辱遭遇,目的不是为友人申诉,而是借这种方式巧妙地为自己辩白。
D.文章结尾说王维诗文可提供类似的微妙见证,说明王维创伤记忆的现象在其他学术领域也具有研究意义和价值。
2022-12-09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灵宝市五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次日清早起来,可喜这日天气清朗。李纨侵晨先起,看着老婆子丫头们(在大观园中)扫那些落叶,并擦抹桌椅,预备茶酒器皿。正乱着安排,只见贾母已带了一群人进来了。李纨忙迎上去,笑道:“老太太高兴,倒进来了。我只当还没梳头呢,才撷了菊花要送去。”一面说,一面碧月早捧过一个大荷叶式的翡翠盘子来,里面盛着各色的折枝菊花。贾母便拣了一朵大红的簪于鬓上。因回头看见了刘姥姥,忙笑道:“过来带花儿。”一语未完,凤姐便拉过刘姥姥,笑道:“让我打扮你。”说着,将一盘子花横三竖四的插了一头。贾母和众人笑的了不得。刘姥姥笑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众人笑道:“你还不拔下来摔到他脸上呢,把你打扮的成了个老妖精了。”刘姥姥笑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老风流才好。”

说笑之间,已来至沁芳亭子上。丫鬟们抱了一个大锦褥子来,铺在栏杆榻板上。贾母倚柱坐下,命刘姥姥也坐在旁边,因问他:“这园子好不好?”刘姥姥念佛说道:“我们乡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来买画儿贴。时常闲了,大家都说,怎么得也到画儿上去逛逛。想着那个画儿也不过是假的,那里有这个真地方呢。谁知我今儿进这园里一瞧,竟比那画儿还强十倍。怎么得有人也照着这个园子画一张,我带了家去,给他们见见,死了也得好处。”贾母听说,便指着惜春笑道:“你瞧我这个小孙女儿,他就会画。等明儿叫他画一张如何?”刘姥姥听了,喜的忙跑过来,拉着惜春说道:“我的姑娘,你这么大年纪儿,又这么个好模样,还有这个能干,别是神仙托生的罢。”

贾母少歇一回,自然领着刘姥姥都见识见识。先到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刘姥姥让出路来贾母众人走,自己却赾土地。琥珀拉着他说道:“姥姥,你上来走,仔细苍苔滑了。”刘姥姥道:“不相干的,我们走熟了的,姑娘们只管走罢。可惜你们的那绣鞋,别沾脏了。”他只顾上头和人说话,不防底下果踩滑了,咕咚一跤跌倒。众人拍手都哈哈的笑起来。贾母笑骂道:“小蹄子们,还不搀起来,只站着笑。”说话时,刘姥姥已爬了起来,自己也笑了,说道:“才说嘴。”贾母问他:“可扭了腰了不曾?叫丫头们捶一捶。”刘姥姥道:“那里说的我这么娇嫩了。那一天不跌两下子,都要捶起来,还了得呢。”

紫鹃早打起湘帘,贾母等进来坐下。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象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说笑一会,贾母因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倚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凤姐忙答应了。说着一径离了潇湘馆。

凤姐忙问王夫人早饭在那里摆。贾母听说,便回头说:“你三妹妹那里就好。你就带了人摆去,我们从这里坐了舡”凤姐听说,便回身同了探春、李纨、鸳鸯、琥珀带着端饭的人等,抄着近路到了秋爽斋,就在晓翠堂上调开桌案。鸳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李纨是个厚道人,听了不解。凤姐儿却知是说的是刘姥姥了,也笑说道:“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二人便如此这般的商议。李纨笑劝道:“你们一点好事也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鸳鸯笑道:“很不与你相干,有我呢。”

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先着丫鬟端过两盘茶来,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掂掇人位,按席摆下。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近我这边坐着。”众人听说,忙抬了过来。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悄悄地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调停已毕,然后归坐。

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只坐在一边吃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丫鬟们知道他要撮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悄向刘姥姥说道:“别忘了。”刘姥姥道:“姑娘放心。”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掀还沉,那里犟的过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攮一个。”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那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的,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

一时吃毕,贾母等都往探春卧室中去说闲话。这里收拾过残桌,又放了一桌。刘姥姥看着李纨与凤姐儿对坐着吃饭,叹道:“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凤姐儿忙笑道:“你可别多心,才刚不过大家取笑儿。”一言未了,鸳鸯也进来笑道:“姥姥别恼,我给你老人家赔个不是。”刘姥姥笑道:“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有删改)

1.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流:指洒脱放逸,文雅潇洒。刘姥姥说自己年轻时也曾潇洒文雅。
B.说嘴打嘴:指刘姥姥走土路摔跤后自嘲,自己先夸口,结果偏偏出丑。
C.女篾片:指让刘姥姥在贾家的宴席上,充当为贾母帮闲凑趣的人。
D.不伏手:指凤姐故意给刘姥姥用沉甸甸的四楞象牙镶金筷子,很不顺手。
2.下面关于秋爽斋吃早餐时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鸳鸯提出饭桌上拿刘姥姥取笑,并嘱咐刘姥姥饭前一定要自夸食量大。
B.史湘云的笑喷,黛玉的岔气,惜春的叫人揉肚子,展现三个人不同性格。
C.众人皆笑,“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体现她们作为管理者的沉稳和淡定。
D.凤姐用一双象牙镶金筷子和一碗鸽子蛋戏弄刘姥姥,目的是哄贾母开心。
3.下面对《红楼梦》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姥姥在秋爽斋吃早饭后感叹“礼出大家”,“礼出大家”指的是礼节出自富贵的大户人家。比如体现在贾府用餐时的排场奢侈、座次讲究、分工明确、采取分餐制等众多礼节上。
B.贾母是宁、荣二府中的最高统治者,虽然懂得享乐,但她却并不昏庸糊涂。她掌握着在家族中的威信,大礼严格,小节灵活,通权达变,尤其惜老怜贫,比如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得到了贾母的眷顾。
C.潇湘馆,是林黛玉寄居荣国府的住所,“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翠竹修长,仿若林黛玉纤巧婀娜的身段和弱柳扶风的步态;竹不与群芳为伍,永远清秀质朴,与林黛玉不事浓妆艳抹及清高孤傲的性格相契合;竹秋斗风霜,冬傲冰雪的不屈风貌,与黛玉的叛逆性格相契合。“斑竹一枝千滴泪”,又映衬着“潇湘妃子”对爱情的执着与以泪洗面的悲剧命运。真可谓“竿竿翠竹映潇湘”!
D.惜春,金陵十二钗之一,她是贾府四春中年纪最小的。她孤僻冷漠,“心冷嘴冷”。抄检大观园时,她下定决心,执意撵走王熙凤同意原谅的丫鬟入画,对其求饶无动于衷。最终带发修行,缁衣乞食。其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4.有人说《红楼梦》里情商最高、最懂得人情世故的是刘姥姥。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见证了贾府的兴衰,其中第一次进荣国府是为了打秋风(利用各种关系向人索取财物赠与);而这第二次进荣国府是丰收后的感谢。选文中刘姥姥说话诙谐,却蕴含着处世的智慧,请结合材料分析。
2022-12-09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以及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部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包括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恩爱与尊重,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他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家”不再是宗法式的共同体,“家”作为专制温床的时代,也早已过去。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节选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材料二:

“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合符节,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B.“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认为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导致了政治上的专制。
C.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
D.20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系受到挑战,“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
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
C.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
D.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必须认识“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需求的港湾。
3.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     
A.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
B.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C.《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D.《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4.对于“家”的作用分析,选文两则材料和下面这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对三则材料分别作答。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由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在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乡土中国·家族》)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海洋生物,尤其是那些视觉不发达,依靠听觉或雷达(声呐)系统捕食的生物,如果它们的听觉系统或者声呐系统被噪声破坏,无疑会遭受致命威胁,甚至大规模死亡(以前我们看报道说鲸类大规模冲岸死亡事件,大概就是这种原因造成的)。

一般而言,我们说的噪声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增加使海洋声环境质量受损,并使海洋生物产生负面影响的现象。噪声污染来源包括船舶的机器扰动、水下雷达、石油(或天然气)勘探等人类产生的各种噪声源与海洋中生物们发射的雷达频率一致时,就会对它们传达的信息产生干扰。

(摘编自陈清华《噪声对海洋生物有何影响?》)

材料二:

中国拥有全球10%至14%的海洋生物物种,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陆地资源的逐渐短缺,开发海洋的热度逐步升高,海洋工程数量不断增加。而海洋生物会通过发声和听觉进行觅食、求偶、沟通。而且,海洋哺乳动物可以利用回声定位获得更多的信息,如感知外部环境等。一旦人为水下噪声过大,就会影响到海洋生物的生存。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噪音对鲸、海豹和海豚等海洋哺乳动物具有重大危害。美国联邦噪声研究的一个项目集中于北大西洋的航运业对鲸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影响。这个项目绘制了20多张噪声地图,噪声强度等级依次划分为红色(最高,115分贝)、橙色、黄色,然后是绿色和蓝色(最低40分贝)。北大西洋的噪声地图显示,上层水的噪声大部分是橙色等级。这些噪声,是需要减少或被禁止的。2014年,国际海事组织(IMO)发布了减少商业航运水下噪声和保护海洋生物的指南。其中,要求船舶应设计和选择螺旋桨以减少气穴现象;船体形状及其附属物设计应考虑使尾流场尽可能均匀;船舶应考虑船载机械、适当的振动控制措施、船体设备的正确位罝以及基础结构的优化等。

鱼类的内耳能够感觉到16〜300 Hz的振动,内耳中的耳石能够辨别声音振动的方向。部分鱼的鱼鳔和韦伯器官对声音较为敏感,感知的噪声范围更广。大多数鱼类能听到的声音范围在50〜1000 Hz之间,少数鱼类能听到高于3 kHz的声音。例如我们常见的鲫鱼,声音敏感频率为800 Hz,最低阈值为70±0.84分贝。人类水下活动产生的噪音,远远高于鱼类听觉。采用水下爆破清理航道时产生的噪声声压级能到达190分贝及以上,航道噪声声压级在 150〜200分贝范围内。

(摘编自张田勘《降低水下噪声对海洋生物影响需要科学标准》)

材料三:

2016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制定了“海洋噪声战略路线图,这是一项为期十年的计划,旨在确保解决人为产生的噪音对水生物种及其栖息地的影响。此外,北极理事会北极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组(PAME)正在研究噪音对北极水域的影响。2021年6月,国际海事组织(联合国负责海上航行安全和防止船舶造成海洋污染的一个专门机构)批准了一项新项目,以审查船舶的降噪指南并使其更加有效。噪声污染已成为和空气污染、水污染并列的三大主要污染之一。随着海洋噪声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海洋生物会成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牺牲品。

(摘编自《人为噪声如何影响海洋?海洋生物何时才能重获安宁?》)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噪声带来的负面影响对那些视觉不发达、依靠听觉或雷达系统捕食的海洋生物影响更大。
B.开发海洋的工程数量越多,产生的噪声污染就会越多,因此各国应停止开发海洋的工程。
C.据美国的一项研究,北大西洋上层水的噪声接近最高等级,大部分达到了橙色等级。
D.如果将船舶形状及其附属物设计成使尾流场尽可能均匀的样子,将有助于减少海洋噪声污染。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人类产生的各种噪声源与海洋中生物们发射的雷达频率一致时,海洋中生物们相互传达信息会受到干扰。
B.“海洋噪声战略路线图”是美国制定的用于解决人为产生的噪音对水生物种及其栖息地影响的计划。
C.如果频率超过800Hz,鱼类内耳中的耳石就可能会对振动的方向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影响其基本的生活。
D.水下爆破清理航道时产生的噪声远远高于鱼类听觉,对鲸、海豹和海豚等海洋哺乳动物具有重大危害。
3.人类应如何减少海洋噪声污染?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2-12-0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敬业职业高中(驻马店开发区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化了对世界性质的认识,有效提升了我国国际传播叙事的道义高峰。

但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我们仍然面临着一定程度上的“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叫响难信任”的现实困难,中国不能也不应成为验证西方理论假设的社会和媒体的试验场,而应该成为自主知识的创新地,既要讲好中国故事,又要在与世界共通互融中,构建中国国际传播理论叙事体系。

在创新中国国际传播理论叙事中,首先要摆脱对西方叙事体系的过度依赖,自觉投身到中国社会实践场景中,凝练出中国的理论叙事概念,然后再返回到中国社会实践中去验证。不过,在坚持以中国问题和中国叙事框架为底色的同时,我们也不应排斥西方经验和西方知识体系,相反应继续吸收包括西方在内的先进国际传播经验和成熟知识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处理好全球传播知识生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并以平等、共通互融的姿态与包括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内的全球各国开展交流互鉴,实现与世界共通互融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创新共通互融的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的理论叙事范式。

共通互融的国际传播实践过程需要摒弃偏见,本着坦诚和开放态度开展国际交流和互通,并在最大程度上来实现国际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国际传播的世界性叙事共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共通互融既可以作为我国国际传播的重要目标,也可以作为国际传播的实现手段。

首先,中国国际传播的共通互融概念有助于逐步消解美国等西方国家二元对立主体范式。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学术界一直存在东方与西方、自由民主国家与专制独裁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等二元对立的叙事体系,并据此把整个世界主体分为两个阵营。这种二元对立论也反映到国际传播中。美国等西方国家迄今仍以民主自由主体自居,把其他国家归入非民主自由他者客体,占据着对他者自我优越的道德想象和学术高地。在西方主导的国际传播体系中,东方国家从来只能作为客体附庸在西方主体之下,东方世界陷入东方无法表述东方、东方必须由西方来表述的困境中,形成了西方与东方之间不平等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作为东方国家的代表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在用成功的社会实践和治理模式对东西方世界二元对立的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并逐步提出挑战。可以说,中国的共同体理念和国际传播理论叙事正在撼动着东西方的二元对立体系。但与此同时。中国也注重把美国等西方国家视为共同体的平等一员,以此来寻求取充分的国际共通互融和理解,达成国际理解的战略目标。

其次,共通互融概念能够有效融通国内多元叙事场域,创新国际传播叙事理论和实践模式。一方面,内外有别的国际叙事实践一直是中国国际传播的理念。但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和互联网信息技术普及化,国际传播渠道内外分明的局面逐步被打破,中国内宣的信息传播能轻易跨越国界,成为国际传播叙事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国际传播环境中,内外有别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内外叙事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个从内外有别国际叙事实践走向内外叙事融合的趋势,也提出了国际传播的理论叙事框架和内涵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走向国际传播理论叙事共通互融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共通互触叙事概念以共同体理念和国际传播实践为基础,能够推动我国在传播领域日渐强大的理论叙事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真实力量,在进一步杨通国家国际传播叙事与世界的共通互触的基础上,为国际传播叙事理论和实践模式,以及全世界的互通共融提供一种创新选择。

(摘编自郭可《新时代国际传播理论叙事需与世界共通互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使我国站在了国际传播叙事道义的最高峰。
B.借鉴西方经验和西方知识体系是创新中国国际传播理论叙事的手段之一。
C.中国的成功改变了国际传播体系中西方与东方之间不平等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二元对立”的叙事体系使美国等西方国家学术界成为国际传播体系主导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了我国国际传播叙事的困境,提出了构建中国国际传播理论叙事体系的设想。
B.文章第五、六段通过对“二元对立”叙事体系分析来论述共通互融对我国国际传播的作用。
C.文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开篇引出话题,然后提出观点,接着逐层进行论述。
D.文章末段采用对比论证论证了共通互融概念能够创新我国国际传播叙事理论和实践模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在创新国际传播理论叙事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以平等、共通互融的姿态与全球各国开展交流互鉴。
B.在当前国际传播叙事中,美国等西方国家以“民主自由”主体自居,把东方国家作为客体附庸在西方主体之下。
C.共通互融叙事有助于我国达成国际理解的战略目标,也将成为国际传播叙事理论和实践模式的最佳范式。
D.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互联网信息技术普及化,中国内宣的信息传播也成为国际传播叙事组成部分。
2022-12-0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敬业职业高中(驻马店开发区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外来生物入侵,是指外来有害生物传入、建立种群、传播扩散、爆发危害的生态过程。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统计显示,当前已经入侵我国农业和林业生态系统的外来生物达669种,其中发生面积较大、可以产生明显危害的就有100多种。

今年422日,农业农村部第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指出,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制度,每十年组织开展一次全国普查,掌握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危害程度等情况。

根据最新施行的《办法》,对未经批准,擅自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物种的,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第81条处罚。涉嫌犯罪的人,将被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实施各种增殖放流活动时,增殖放流的应当是本地物种,绝不能是外来入侵物种。增殖放流活动必须要提前向渔业部门报备,并接受其监督检查。

外来入侵物种进入我国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无意引入,一般是随国际贸易无意进入我国,比如随苗木和插条引进的杨树花叶病毒,随进口粮油、货物或行李裹挟偶然带入的长芒苋和通过自然扩散丛东南亚进入我国的紫茎泽兰等。

另一种则是有意引进,包括作为蔬菜引进的尾穗苋、茼蒿,作为观赏物种引进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巴西龟,作为药用植物引进的洋金花,作为养殖品种引入的福寿螺、牛蛙、克氏原螯虾(小龙虾)等。还有为改善环境而引入的大米草——这种植物最初用于防风护堤,但由于扩散速度极快、繁殖力极强,结果大面积、单一化、高密度地入侵了我国的沿海地区。

一些外来入侵物种会与牧草竞争,例如紫茎泽兰这种植物,往往会形成单优势群落,占据牧草的生长空间,致使草场退化、牧草产量降低、牲畜饲草料缺乏。牲畜误食其茎叶后,会腹泻和气喘,花粉及瘦果进入牲畜的眼睛和鼻腔后,会引起糜烂,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还有一些外来入侵物种会挤占受保护物种的生态位¹。“研究显示,外来物种巨藻和北美海蓬子可与我国东南沿海的土著盐生植物红树林进行生态位竞争,造成红树林资源减少甚至灭绝,进而严重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此外,有些外来入侵物种还会与本土的相关近源种杂交,干扰并污染本土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马方舟说。

(摘编自孙越《防治外来入侵物种,治理关键不在“抓”而在“堵”》)

【注】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材料二:

前不久,北京、河南等地发现外来入侵物种鳄雀鳝的消息冲上社交网络平台话题热搜榜。专家指出,这种淡水巨型食肉鱼原产于北美洲,由于缺少“天敌”,一旦进入我国天然水域,将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必须严加管控。

生物入侵危害巨大,但从发生机制过程来看,初期的传入、定殖、潜伏等过程较为隐秘,不易被监测,直到扩散爆发。

据统计,仅紫茎泽兰、美洲斑潜蝇、松材线虫等13种主要入侵物种,对我国农林生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570多亿元/年。

非本地的生物引入之后,如果具有很强的野外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且被入侵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可利用资源,又缺乏自然控制机制,就会极大挤占、破坏本地生物的生存空间,打破本土生态系统的平衡,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创。

此外,外来入侵物种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小觑。例如,福寿螺体内的寄生虫可以多达数千条,未煮熟食用后,轻则发烧拉肚子,重则危及生命;豚草和三裂叶豚荤均为恶性入侵杂草,二者的花粉可引发人类过敏性皮炎和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外来生物入侵就发生在你我身边,因此,加强公民认知和发动全民参与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通过多种宣教科普途径加强公众的科学意识,遇到入侵物种应及时向有关部门上报信息,向非法售卖交易和放生外来有害物种的行为说“不”。

(摘编自徐谭、耿晓雨《外来入侵物种就在你我身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注重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普查,目的是通过全国普查的形式了解我国外来生物入侵的整体情况。
B.无意引入是外来入侵物种进入我国的一种途径,包括随国际贸易无意进入我国的和通过自然扩散到我国的一些生物物种
C.外来生物入侵危害极大的原因是这些生物传入、定殖、潜伏等的过程很隐秘,不易监测,在爆发时才被发现,但危害已造成。
D.防治外来生物入侵需要国家方面的顶层设计、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行动,也需要公众认清外来生物入侵带来的危害并做出相应配合。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外来生物入侵指外来的有害生物物种由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并爆发危害的生态过程。
B.对未经批准擅自引进、随意释放或丢弃外来物种的人员,有关部门有权根据《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的具体规定进行处罚。
C.为改善环境、提供食材等有意引入外来物种是善意的行为,但因为外来物种种类的增多,也给我国动植物造成危害。
D.生态位主要指物种对自身生活环境的需求,因此毁坏外来入侵物种的生态位是解决外来入侵物种对受保护物种危害的重要方法。
3.外来物种入侵有哪些具体的危害?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产业是指以生产和提供语言产品为主的行业,可分为语言教育、语言出版、语言翻译、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语言艺术、语文能力测评等。这些行业都是将语言作为加工对象,以提高消费者语言文字能力(包括第二语言)为最终目的。

语言产业是典型的知识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具有低耗能、无污染、科技附加值高等优点。语言产业不但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服务语言生活的社会效益,是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产业。在新一轮的智能产业浪潮中,信息技术在传统的语言企业转型升级当中将发挥巨大作用,促进语言产业智能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

信息科技正在孕育、孵化新的语言产业。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正在为语言产业带来无限机遇和挑战,改变了竞争格局。谷歌最新产品Duplex”已经能够使用一种完全自然的人声,在各种实际的生活环境当中进行自主流畅地交流,语言产业不断向科技化、智能化、产业化迈进。比如,人机自然对话技术突破了传统语音技术范围,产生了智能问答、在线客服、自动导航、医疗教育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为日常生活应用打开了广阔空间。将新的语言技术和传统工业产品如耳机、音响、手表、眼镜、教育机器人乃至家电相结合,促进传统工业产品的智能化改造,实现万物终端的产业调整,从而实现跨领域的竞争。经过科技升级和改造产生的语言产品,科技附加值更高、盈利能力更强、更能适应市场需求。传统的语言企业可借助信息科技发展为集语言智能、语言教学、语言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信息科技培育新的语言产业模式。信息技术对传统语言产业进行互联网+的升级和迭代,更能满足消费者多样需求。比如,纸质本《现代汉语词典》因其权威性、规范性、科学性广受青睐,但也存在体积大、页数多、查询慢、不便携带等缺点;而开放编辑的互联网电子词典往往涉及侵权,并且是对其他词典的复制和拼接,缺乏规范性和权威性。规范词典的融媒体智能出版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融媒体智能出版将传统辞书的权威性和互联网的智能便捷性有机结合。将传统的辞书转变为语言学习工具、知识增值工具、知识服务平台,充分整合传统辞书企业和新兴互联网企业的优势,打造精品互联网辞书。

信息科技为语言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新的生态。产业结构升级遵循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发展路径。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未来会出现智能密集型。信息技术堪称工业革命的顶峰,人工智能则可能超越这个顶峰。人工智能从根本上改变了语言教育产业的生态系统,带来产品形态、盈利模式、产业链条、教育模式的全面升级,语言教育也经历了从线下到线上,从直播到定制的发展阶段。信息科技的进步也能为过去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供新的智能工具和解决方案,如针对视障群体的无障碍阅读,针对师资力量薄弱的偏远地区的人工智能语言教师等。信息技术和语言教学深度融合能够帮助语言教师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更好地因材施教,从而实现高效的语言教学。深度知识追踪通过语音识别、课堂学习效果即时检验等方式,在收集海量数据的基础上,为用户的学习过程建模、分类,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流程体验。智能时代,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知识的开发者、管理者,依托新兴技术因材施教,回归教育本质。

(摘编自李磊《语言产业,你了解多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产业是以语言为加工对象的行业,这些行业极大地提高了消费者的第二语言水平。
B.语言产业是新兴的科技产业,具有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各国将会争相发展。
C.“融媒体”智能出版融合了传统辞书的权威性和互联网的智能便捷性。
D.智能密集型语言产业的出现,为语言产业带来了产品形态、盈利模式等的升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对语言产业进行界定,随后指出其特点意义,最后论述信息科技对其产生的影响。
B.文章以语言产业为核心进行论述,结构严谨,先总后分,层次清晰,一目了然。
C.文章第三段提及人机对话技术,最终是为了论证信息科技能够孕育、孵化新的语言产业。
D.文章第四段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术语、观点变得较易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客服、交互式智能问答等能使用自然的人声根据实际自主流畅地交流,属于科技孕育出的新的语言产业。
B.经过科技升级和改造的语言产品,盈利及市场适应能力会更强,传统的企业可能发展成为综合性企业集团。
C.一些传统的纸质版的词典因体积过大、不便携带等,急需信息技术对其进行升级改造,否则将会被弃置。
D.人工智能语言教师能够解决以前难以解决的教育问题,可以推知,语言教学与信息技术将会继续深入融合。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迄今为止,人类面对不断变异和进化的各种病毒,也只能在不断的挑战和应战中成长。诚如历史学家成康·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一书中深刻指出的,人类宿主和病原体之间经过长期互相调适后,会产生一种能让双方共容共存的相互适应模式,而技术和知识,尽管深刻改变了人类的大部分疫病经历,但就本质上看,仍然没有也从来不会,把人类从它自始至终所处的生态龛中解脱出来,此种认识,无疑值得我们深思。

(摘编自黄兴涛,陈鹏《细菌病毒概念最初传入中国》)

材料二:从《神农本草经》到《圣济总录》再到《温病条辨》⋯⋯终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的记载跳了出来,给黑暗中摸索的课题组一抹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什么古人用绞汁?是不是加热破坏了青蒿里的有效成分?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4.6℃的乙醚来提取青蒿。那时药厂都停工,只能用土办法。我们把青蒿买来先泡,然后把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直到第191次实验,我们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屠呦呦说。实验过程繁复而冗长。1971年10月4日,在190次失败后,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结果出炉——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摘编自屠呦呦《一提青蒿素眼睛就亮,曾扛住190次失败》)

材料三:世界卫生组织官网日前发布《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教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报告》。这份报告明确肯定了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充分肯定了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贡献,有助于推动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世界传统医学更深入地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更好保护世界各国人民健康。中医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的整体观、治未病等思想,体现着深厚的中国哲学、中国智慧,彰显着独特的中国文化魅力。国际社会对中医药更广泛的认可,有助于世界各国人民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增进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传承数千年中国智慧、历久弥新的中医药,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辉,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的健康福祉不断作出贡献。

(摘编自郑汉根《推动中医药为全球抗疫作出更大贡献》)

1.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A.中医蕴含“天人通合”的哲学思想,中药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突出效能,都属于珍贵的文化遗产。
B.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
C.中医药智慧成果颇丰,比如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已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
D.生物力药理学,旨在将中药的药效和血流的生物力学影响相结合,用于提高血流的剪应力,减少动脉粥样硬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人类宿主与病原体之间关系,《瘟疫与人》一书中认为,技术与知识终有一天会把人类从病毒中彻底解脱出来。
B.世界卫生组织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在救治新冠肺炎中的重要贡献,意味着中医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将发挥主要作用。
C.如果屠呦呦课题组没有查阅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提取青蒿素方式就难以改变,抗疟效果也就不明显。
D.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维护中国人民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的健康与和平相处不断作出新贡献。
3.屠呦呦为什么能成功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这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怎样读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要读懂《乡土中国》,首先必须了解这本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本书,有许多内容都是针对乡村建设这一学派的学者们而说的,乡村建设学派认为愚、弱、穷、私是中国人的四大痼疾,他们认为只要普及教育,让乡下人识字,引入西方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制度等等,就可以改变这一现状,但作者却认为中国乡土社会有自己的地域特点以及一套沿袭已久的文化制度,需要我们以科学实证的方法作深刻的研究,认清乡土社会的本质,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我们阅读这本书时,如果能清楚乡村建设者们的主张和学说,就能对书中的内容有较好的理解,就能学有所得。

此外,阅读《乡土中国》最重要的就是树立文体的概念。《乡土中国》属于论述类文体,这是由本书的写作目的决定的。它不是一本文学类的作品,而是一本以论述为主的学术专著,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乡土中国》共有十四篇文章,是对中国乡土社会各个文化层面的现象作规律性的阐释,这些文章用统一的社会功能学派的理论来分析,有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础,同时它们又各自成篇,分别对应独立的主题。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把握这一特点。

为了读懂《乡土中国》,我们还需要对这本书的写法做一些认识,它最大的写法有些什么呢?其一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即从生活中的事例讲起,逐步分析这些个别现象的特点以及包含的道理,然后再归纳出自己的结论,表明自己的看法。这一点在文章中多有体现。

比如《无讼》一文,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事例,由浅入深地论述了两种社会形态中维持社会治理的方式,围绕讼师(律师)在乡土社会和城市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作论述,判断划分出了礼治社会和法治社会对打官司的不同态度与看法。从而得出结论∶都市社会,法律必不可少,律师地位很重要,而在乡土社会里,的发生,则是社会礼治的衰落和教化的失败。因为乡土社会的每个人心里都有潜移默化的守规则意识,人们凭借心中的良知,就可以处理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就可以维持和谐的社会治理。

其次,我们还要对《乡土中国》的语言特点做一些分析。《乡土中国》有明白易懂的语言表述,比如讲到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件或讲述一个案例的时候;但讲到某种社会学的概念或理论时,的确是有些艰涩难懂的。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我们要紧扣文章的标题来读,因为文章的标题是全文中心意思的高度提炼。比如在《血缘与地缘》一文中,开头一段先讲血缘社会的基础是年长者对年幼者有强制的权力,第二段则论述生育是维持血缘社会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作者写这些,一是为了论述清楚乡土社会血缘的特点   二是为后文写地缘的特点作铺垫,因为地缘是从血缘中分离出来的另一种社会形态,它们之间必然有本质不同的地方,地缘社会代表着社会文明的大方向。

至于论述方面,作者通常采用纵横交错的方式进行,纵的方面是作者的观点及论证的层层分析和深入,横的方面则是对事实与案例联系的综合与分析,有时作者为了让自己的论述更加丰富有力,往往在横的方面展开过多,导致读者在读的过程中把握不住纵向的理论推进,这时我们要注意回顾前文的论点,并与之进行对照,看看其论点是平行的还是推进的。这样来读,也就不难理解内容了。

(摘编自戴庆华《怎样读懂(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针对中国人“愚、弱、穷、私”四大痼疾,提出要依据中国乡土社会的地域特点及沿袭已久的文化制度来进行治理。
B.《乡土中国》是一部学术论著,共有十四章,它不属于文学作品;虽以论述为主,但也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C.《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论著,有时语言通俗易懂,如文中所讲作者的亲身经历或案例,形象生动,有文学性;但文中也不乏晦涩难懂之处。
D.《乡土中国》阐述了血缘与地缘的关系,血缘是维持社会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地缘是从血缘中分离出来的另一种社会形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按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展开,主体部分从时代背景、文体等多方面阐述了读懂《乡土中国》的具体方法。
B.本文运用例证法,举《无讼》一例,主要是为了论证《乡土中国》在写法上有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然后归纳出结论的特点。
C.文章在分析《血缘与地缘》时先概述其首段和第二段的内容,再概括作者写这些的两个目的,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D.《乡土中国》在论述方式上通常纵横交错,纵的是观点及论证的层层分析和深入,横的是对事实与案例的综合与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用统一的社会功能学派的理论对中国乡土社会各个文化层面的现象作规律性的阐释,全书有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础。
B.《乡土中国》在论述时有时往往横的方面展开较多,读者把握不住纵向的理论推进,不对文章前后对照就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
C.在乡土社会里, “讼”的发生是礼治的衰落和教化的失败, 因为乡土社会里每个人心里都有潜移默化的守规则意识。
D.《乡土中国》一书,结合中国乡土社会的特质,引入西方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制度,对推进中国乡村社会的现代化有积极意义。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