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弃疾(1140-1207)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0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临江仙·再用前韵送祐之 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释】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鼎”和“山林”代指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一个“梦”字表明无论何种选择都是虚幻的,所以可以坦然面对。
B.“人间宠辱休惊”句意为对人世间的荣辱得失,不要感到心惊。诗人认为只需要在清静闲适中自由自在地度过一生。
C.“酒杯秋吸露”一句写了在秋季用酒杯承接清露的情形,表达了词人告诫祐之要安于清贫。
D.本词不同于作者的豪情爱国之作,加入了家居闲适的场景,总体上呈现出和谐冲淡、舒缓雍容的特点。
2.请结合本词的下片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丰富情感的。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辛弃疾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1】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2】,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3】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4】


注释:【1】此词作于作者在建康(现南京)安抚司参议官任上,中秋的夜晚,为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吕叔潜而写。【2】姮娥:指嫦娥。【3】斫:砍。【4】安史之乱后,杜甫困在沦陷的长安,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天,作《一百五日夜对月》诗,其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将桂树枝叶比作安禄山和史思明一伙叛军,表达了作者对安史之乱造成人民流离失所的控诉之情。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片开头两句写景,用“金波”写月亮,用“飞镜又重磨”来比喻月亮像新磨过的铜镜一样明亮。
B.本词上片最后两句,作者对月抒怀,发出“白发欺人”的无奈,表现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心情。
C.本词下片开头三句,作者写明月当空,幻想乘风直上万里长空,看祖国山河,表达了收复河山之志。
D.作者用嫦娥奔月,吴刚斫桂两个神话故事,借助想象来写景抒情,隐晦委婉,有婉约派词作的风格。
2.下列对“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三句词的意思是砍去月宫中桂树的枝叶,月光会更加明亮。作者用桂树来比喻南宋朝廷的议和派。
B.辛词化用杜甫的诗句,运用借喻手法。表达了铲除南宋议和派,抗击金兵,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C.“人道是”与苏轼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中“人道是”用法相同,都是引出怀古抒情的对象。
D.这三句词的最后两句是作者抒情高潮,揭示深刻的主题,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警醒,具有艺术感染力。
2023-01-22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天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

辛弃疾

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圣处一灯传,工夫萤雪边。

麹生风味恶,辜负西窗约。沙岸片帆开,寄书无雁来。


【注】①一灯传:佛语谓灯能破暗,故称以法传人如同传灯。②萤雪:车胤囊萤,孙康映雪。③麹生: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风格鲜明,开门见山,作者直截了当地表明观点,体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特点。
B.“圣处一灯传”是说作者希望曹君刻苦学习,继承儒学之精义,体现了他对曹君的关爱。
C.下片“西窗约”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友人不为仕途险恶,早日与其相聚的愿望。
D.下片最后两句借用“沙岸”“片帆”“雁”等典型意象,点明送别之意,含蓄蕴藉。
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成才?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023-01-10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①茂嘉:辛弃疾族弟,时因事贬官。此词大约作于词人闲居铅山期间。②马上琵琶:指王昭君出塞事。③“更长门”句: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时辞别“汉阙”,幽团长门宫。④燕燕:《诗经·邺风》有《燕燕》诗,相传为卫庄公之妻庄姜望着燕燕双飞,送别休弃去国的庄公之妾戴妫而作。⑤向河梁:指李陵送别苏武归汉。
1.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开头借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戚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
B.“算未抵,人间离别”将人间离别和啼岛的悲鸣作一比较,引出下文转入送别正题。
C.“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写啼鸟也解人间恨事,衬托人的离别之恨。
D.结尾点题,“谁共我,醉明月”将上文中凌空驰聘的想象和描写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
2.“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主要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宋〕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①此词作于公元1176年(淳熙三年),作者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②招魂:《楚辞》中作品,屈原所作。③语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前两句写景,着眼于视觉,以黄昏灯火衬托郁闷心理,以“来去云”暗喻词人仕途漂泊不定的状态。
B.“鹧鸪声”两句,前句绘声,后句叙事,以鹧鸪的欢啼烘托词人“潇湘逢故人”的欣喜,“逢故人”则妙应标题。
C.“挥羽扇”三句追叙往昔抗金军旅生涯,仅仅十一字,就塑造出了词人自己英气勃发、纵横杀敌的儒将形象。
D.“憔悴”点出如今的苍老模样,“儒冠”借代书生身份,一个“误”字,语调低沉,感情凑恰,充溢不平之气。
2.简要分析下阕的表现手法及抒发的情感。
2022-12-25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北斗星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联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读书

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读书

辛弃疾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注】①元元,同“黎元”“黎庶”。②课:阅读。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和辛诗题目相同,都把文人读书这件平常之事作为写作的主要内容。
B.陆诗重言志,辛诗重抒情,但陆诗和辛诗均以主观感受引出读书的情景。
C.陆诗透露出诗人可能年岁已老,辛诗暗示出诗人在现实中可能屡屡碰壁。
D.陆诗中的“犹课”和辛诗中的“细较量”均可看出诗人坚持苦读的情状。
2.这两首诗中,诗人笔下的读书情景不同、缘由各异,请结合诗句简要概述。
7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辛弃疾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注:此诗作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至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年间,作者闲居带湖、瓢泉,其间除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至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一度被起用为福建安抚使外,一直赋闲在家。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写词人整日借酒浇愁,一生的梦想因没能改变时局而全部成空,一个“空”字道尽心酸无限。
B.“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写词人回想少年歌舞升平的时光,表现出词人在现实不如意的情况下对美好过往的留恋。
C.“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写词人被鸣钟吵醒后再难入眠,面对的是“卷地西风”。“卷地西风”暗指严酷的现实。
D.这首词丰富的联想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相结合,通篇蕴含着开阖顿挫、腾挪跌宕的气势,与词人沉郁雄放的风格相一致。
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连云松竹”描写山园松竹高大,与云相连,饱含赞美,暗示词人隐居之地清幽静美的特点。
B.“万事从今足”表现词人与世无争、知足常乐的思想,统领全词,奠定闲适自得的感情基调。
C.词人隐居山园,年迈体衰,少与世俗往来,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到富贵人家去买点肉食来过节。
D.下片首句借景抒情,描写金秋时节山园之内果实累累的景象,透露出词人面对丰收的喜悦心情。
2.唐代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也写到了“儿童”:“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依杖自叹息”。辛弃疾这首词下片也写到了“儿童”。试比较杜甫与辛弃疾两人对待儿童的不同态度。
2022-12-11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线上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摸鱼儿(并序)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①湖北漕:荆湖北路掌管钱粮的转运副使。淳熙六年(1179),辛弃疾从湖北调任湖南转运副使,甚失其愿。②长门事:长门,汉宫名,陈皇后失宠后幽居之所。她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借此望汉武帝回心转意。③玉环飞燕:杨玉环,唐玄宗的爱妃,后被赐死;赵飞燕,汉成帝的皇后,后被废黜而自尽。④危栏:高处的栏杆。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暮春时节作者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既有时光之惜,又有身世之叹。
B.“算只有殷勤”三句,写飞舞的柳絮让词人不胜烦扰,更增添了内心的惆怅与无奈。
C.词人以陈皇后遭妒失宠自比,暗示自己遭受排挤、不被重用,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D.本词以景结情,“斜阳”“烟柳”营造的暮色苍茫之景,寄寓深沉的意味,含蓄隽永。
2.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词人“休去倚危栏”的原因。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辛弃疾

将迁新居不成,有感,戏作。时以病止酒,且遗去歌者,末章及之。

我亦卜居者,岁晚望三闾。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好在书携一束,莫问家徒四壁,往日置锥无。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舞乌有,歌亡是,饮子虚。二三子者爱我,此外故人疏。幽事欲论谁共,白鹤飞来似可,忽去复何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注】①此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夏,辛弃疾带湖居所被焚,词人有感于迁居飘泉尚未完成,作此词以自嘲。②(卜居)择地居住,取自相传为屈原被放逐后所作《卜居》。③(舞乌有,歇亡是,饮子虚)乌有、亡是、子虚,都是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拟的人物。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开篇用典,表达了对屈原的仰慕与追思,“亦”暗示了自己与屈原被逐的相似遭遇。
B.词人借物抒怀,表明自己愿为一匹气宇轩昂的千里马,不愿作一只随波漂流的野鸭。
C.词人虽然此时家徒四壁,但有书本相伴,有二三子爱我,也是乐在其中。
D.结尾引用陶渊明的诗句,表明词人决意放下功业,在此结庐,享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
2.词人作此词以自嘲,在小序中也说是“戏作”,词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自嘲”?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