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学类文本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澄河边上

茹志鹃

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敌人乘机前阻后追。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二十多个伤、病、弱的同志。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领,在后面慢慢地走。上级规定,明天傍晚前,小队定要赶到总集合地,与大队会合。

周玉兆是领队,一连两个月的恶性疟疾,加上头部又挂了轻花,人瘦落了形,但样子十分剽悍。他搀扶着文工团里的小余,走在队伍前面。

近黄昏的时候,小队来到了澄河边上。乌云从四面推来,天色越来越昏暗,不一会儿暴雨从天上直泻下来。澄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

背后传来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一阵近似一阵。

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并搞些吃的,其余的同志留在河边,用绑腿、用背包带子连接起来,试验拉绳过河。周玉兆带了文工团的小余,就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

忽然,周玉兆停住脚步,他听见有一个声音,便小心地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

两个人仔细一看,原来他们脚跟前是一片瓜地,在瓜地的那头,有一个老人正光着头,弯着腰,在瓜地里走着。

“老大爷。”周玉兆走过去轻轻地叫了一声。这老人年纪相当大了,眉毛很白很长,搭在眼皮上,头发也白了。他满脸泪痕,眼睛一眨不眨地看了半天,才颤巍巍地说道:

“同志,你们来啦?”

“是,老大爷。我们……,前面部队过去多少时候了?”

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

周玉兆点点头,把大致的情况说了一遍。

老人听后,沉吟了一会,便说:“不怕,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

留在河边的同志拉绳过河没有试成功。这时老人急忙地把他们叫了来,又不知从哪里挖了一篮地瓜,点起火,要大家烤衣服、煮地瓜吃,安排完这一切,老人便不见了。

忽然,河堤那边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一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去。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一步抢过去夺下锄头,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

老人一见他,也不奇怪,平静地说道:“你来得正好,快回去叫同志们来,准备过河。”“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颤。

老人不言语,只是把锄头又夺过去,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淌水走也能过去了。”

“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

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

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活着是为了老百姓,死了也是为了老百姓。”

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你们坐下来听我说:“这澄河向来就是水猛流急,有一年夏天,雨水多,也象今年这样,我下到水里,被河水冲着,命已去了半条。正在这紧要关头,我忽然想起河堤上横生着一棵老树。我一想到这棵树,心里顿时有了指望,一有了指望,人也不慌了,心也定了,力气也生出来了,就拼命坚持,淌到那棵大树跟前,抱住了那根树枝。你们看,‘指望’这东西,看不见,抓不着,可是有多大的力量。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现在,你们就是老百姓的指望。这个道理,你们懂了吧!”

“懂了,老大爷。”周玉兆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周玉兆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一条沟填得结结实实。

枪炮声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这也许是个不好的征兆。堤下面,澄河不平静地奔流着,满河闪动波光,河滩边露出一排半截的杨柳树,柳丝浸在水里。

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凛然不动。过了一会儿,他站起来说道:“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

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

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高地上的水,都在汇流入河。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肩担。

“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那两位被叫做“水鳗”的老乡,笑嘻嘻地跟大家打了招呼,也没多说话,就和老人动手绑扎扁担。

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

老人送到水边,刚才那副高兴样子,忽然又不见了,神态又变得冷静、严峻。他嘴唇动了一阵,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你们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明年我老头子还是种瓜,等同志们来吃……”

周玉兆站在水里,仰面望了望河堤上的老人,在这一刹那间,他忽然感到自己不是在撤退,而是在向前挺进。

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

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九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敌人乘机前阻后追”“明天傍晚前”,点明解放军小队与大部队会合的形势危急、时间紧迫,为下文渡河的情节作铺垫。
B.周玉兆阻止老人挖沟时,“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并不是不讲人情,而是心系百姓,同时也契合了他解放军战士的身份特征。
C.“澄河水在猛涨”“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构成了小说的特定环境;澄河水流湍急,加大了小队渡河的难度,使情势更加危急。
D.与《百合花》那两个连名字都没有的通讯员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刻画了一位有名有姓的领队周玉兆,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讲述小队在老乡帮助下渡河的故事,视野开阔,自由灵活,给人以统观全局的感觉。
B.小说以小队要渡河开头,以顺利渡河结尾,张弛有度,整体色调由阴郁转向明朗;这使小说富于变化,耐人寻味。
C.小说多次写到“枪炮声”,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既强化了小队急于渡河时内心的焦灼,也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D.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大多较简短,朴实无华,塑造的人物形象却生动鲜活,跃然纸上。
3.本文对老人的“眉”有几处动作描写,细腻地表现了老人的心理,请分别找出并赏析。
4.请分析小说结尾段的妙处。
7日内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本次列车终点

王安忆

工厂、楼房、街道、公共汽车、行人……上海,越来越近,越来越具体了。陈信的眼眶湿润了。心,怦怦地跳动起来。在农村,他拉犁,拉耨,收麦,挖河,跑招工,跑招生……后来终于上了师范专科学校,毕业了,分到一所中学。然而,他似乎觉得目的地还没到达,当“四人帮”打倒后,大批知青回上海的时候,他才意识到目的地究竟是什么。

为了归来,他什么都可以放弃。于是,一听说妈妈要退休,他立即行动起来,首先是要恢复知识青年的身份,至于上学、工作这一段历史,不要了,抹去吧,只要争得几只公章。

他看见了弟弟,弟弟也看见了他,跟着火车跑着,笑着叫:“二哥!”他的心不由缩了一下,升起了一丝歉意。可他立即想起十年前,火车开动时,哥哥这么追着火车,给他送行,他的心又平静了。

哥哥、嫂嫂、囡囡都在出口处等着。

进门,妈妈叫了声:“阿信。”便低下头抹眼泪。陈信环视了一下房间,见这间以前他们三兄弟合住的屋子变了许多。墙上贴着淡绿的贴墙布,装饰着壁灯、油画。新添的一套家具十分漂亮,式样完全根据房间的大小长短样式做的,颜色也很别致。

“生活得不错!”陈信兴奋地说。

大哥抱歉似地笑着,半天才答非所问地说:“好了,你总算回来了。”

嫂嫂端了菜进来,笑着说:“回来了,该找对象结婚了。”

桌子上已经满满地摆了十几样菜:肉丁花生,酱排骨,鲫鱼汤……大家都往陈信跟前夹菜,连囡囡也夹,似乎为了补偿老二在外十年的艰辛。“文化革命”,他和哥哥同时面临分配,政策很明确——两丁抽一。愁坏了妈妈,陈信看不下去了,说:“我去插队。哥哥老实,出去要吃亏的。让哥哥留上海,我去!”

吃过饭,哥哥立即泡来了茶,嫂嫂去天井里的“违章建筑”为他整理床铺,弟弟到浴室帮他排队……当他酒足饭饱,洗了个热水澡,躺在那张同弟弟合睡的大床上时,他感到舒适得像醉了。哦,家,这就是家。

一早就出门,去劳动局办了手续,弟弟带他穿过一条街,这街上是个热闹的自由市场,有菜、鱼、鸡、鸭;有羊毛衫、拖鞋、皮包、发夹;有生风炉炸油墩子的,卖小馄饨的……陈信忍不住笑了,他没想到,大上海也会有这样的“集”。

弟弟说:“现在上海这种地方可多了,政府还鼓励待业青年自找出路呢!”

上班了。妈妈的工厂很远,路上需要转三辆汽车,花一小时另二十分钟。厂里分配他开车床,这是他从来没接触过的,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大家在妈妈睡觉的六平方小屋里围着饭桌吃饭。大嫂挑开了话题:“我们局里成立了‘青少年之友’,其实就是婚姻介绍所呀。阿信要不要我去帮你领张表格?”

陈信勉强笑着说,“我不想结婚。”

“瞎讲!”妈妈说话了,“人怎么可以不结婚。我就不信像你这种相貌人品,会找不到老婆。”

想到明天还是早班,便站起来,睡觉去了。黑暗中突然响起弟弟的声音:

“二哥,要是爹爹还活着就好了。我顶替姆妈,你顶替爹爹,爹爹的工作好,是坐办公室的。”

陈信突然鼻子发酸了,妈妈退休,本来可以让弟弟顶替的,可就因为他……

这天晚上,妈妈厂里的一个老姐妹沈阿姨将要带个姑娘来给陈信过目。一家人都很起劲,从下午起便开始准备了。决定在哥哥房间里进行,嫂嫂把房间扫了一遍,抹了一遍,弟弟更是忙得不亦乐乎。

姑娘走了。沈阿姨送出弄堂回来,笑着对陈信说:“人家说,看你的意思如何。小姑娘看样子蛮喜欢你的。”

陈信笑着不回答。

沈阿姨似乎会意了一点什么,又说:“这姑娘家里条件蛮好的,她爸爸妈妈说:不看男方的条件,只要人好,要是没房子,可以住我们家。他们有一间双亭子间……”

全家把沈阿姨送至弄堂口,才回来。

“姆妈,我看这姑娘还不错。”嫂嫂对妈妈说,“再说条件也好,有房子。上海的房子可是很要紧。”

陈信感到无聊极了,睡觉去了。

睡梦中,有一双眼睛在对着他笑,这是一双黑黑的,弯弯的,象月牙儿似的眼睛。这眼睛分明在笑,笑得很甜,很温柔。每天早上,他去食堂吃饭回来,总是看见有一辆自行车从校园驶过,从后门向前门驶。她总是回过头看他,那眼睛……

他又想起了他的学校,那是一个很宽阔的公园。校园里有一条林荫道,一片小树林。他有一个班的学生,学生对他很忠实,常常把家里做的食物送给他。

这天早上,哥哥忽然向妈妈提出,把户口分开。妈妈没说话,抬起眼睛看着哥哥,哥哥却把脸避开了。

下班,回到家,他便听见妈妈在和大哥说:“这户口不大好分。因为这房子有一半是阿信的。阿信在外苦了十年,要是他结婚,你们要让出半间,你说是吧?”

嫂嫂端菜进来了,将菜碗放在桌子上。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碗底发出很响的一声:“砰!”

第二天是厂礼拜,他天不亮早饭没吃,谁也不告诉一声,便出了门。他想出去走走,找个开阔一点的地方,在上海总感到气闷。

他身不由己地跟随着人流向前走,很茫然,他的目的地达到了,下一步,他该往哪儿走?人活着,总要有个目的地。人生的目的地,总归应该是幸福,而不是苦恼。他忽然感到,自己追求的目的地,应该再扩大一点,是的,再扩大一点。

他郁闷的心情开朗了一点,好像沉重的乌云开了一条缝,一线朦朦胧胧的光透了进来。

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目的地在哪里?他只知道,那一定要是更远、更大的。

(有删减)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陈信做农活和上大学、做老师的经历暗示了他对自己曾经的知青生活经历及在艰苦中奋斗努力的自许。
B.对于上海街头热闹的像“集”一样的自由市场的描写,暗示了那个时代待业青年之多以及时代正在变化。
C.睡梦中对于那一双月牙儿似的眼睛的描写,暗示了陈信曾经有过恋爱的对象,这个爱情经历正是他回到上海拒绝相亲对象的原因。
D.弟弟说“要是爹爹还活着就好了”的话反映了他对工作的向往和对于本来可以顶替妈妈工作却被哥哥取代这事的不平。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上海在火车站看到弟弟跟着火车跑,陈信心里“升起了一丝歉意”,可想起十年前哥哥这么追着火车给他送行,他的心又平静了,给小说设置了悬念,为后面的故事发展做了铺垫。
B.小说多次写到嫂嫂劝陈信找对象相亲,既暗示了兄嫂对于陈信当年代替哥哥插队辛苦十年的愧疚与补偿,也含蓄表现了不甘放弃房子精致利己上海人式的精明,显示了小说强烈的批判性。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暗示人物。如大哥的答非所问暗示了他对于房子权属的心虚,相亲前嫂子把扫抹房间表现了她对陈信婚事的热心,嫂嫂端碗发出“砰”的响声显示了对于让出半间房要求的不满。
D.文中有多处插叙描写,如知青生活的经历、睡梦中月牙样眼睛女孩子的美丽,有助于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揭示,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顺叙与插叙结合使小说故事叙述摇曳多姿。
3.王安忆自叙:“这篇小说写过两稿。第一稿在艺术上较多地采用了意识流手法,写好后总感到深度不够,缺少艺术力量,结果重新写了第二稿,我竭力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写,力求以生活本身的面目来打动读者。”请分析小说从哪些方面表现生活的本来面目的。
4.这篇小说荣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有人评价这篇小说具有启示录性质,请结合内容分析。
2024-04-22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兴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的故事

张炜

父亲被叫到海上拉鱼了。我沿着父亲的足迹,去海上看那些拉大网的人。

海上没有浪,几个人把小船摇进去。随着小船往海里驶,船上的人就抛下一张大网,水面上留下一串白色网漂。小船兜一个圈子靠岸,剩下的事儿就是拽住大网往上拖,费劲地拖。这就是“拉大网”。

网一动,渔老大就呼喊起来,嗓门大得吓人。所有的拉网人随号子嗨哟嗨哟叫,一边后退一边用力。

大网慢慢上来了,岸边的人全都狂呼起来。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活蹦乱跳的鱼一齐离水。各种鱼都有,最大的有三尺多长,头颅简直像一头小猪。有一条鱼的眼睛睁得老大,转动着,一会儿瞅瞅这个,一会儿瞅瞅那个。我相信它懂事。

岸边早排好了长队,都是赶来买鱼的人。他们有的推车,有的担筐。鱼不值钱,买鱼的扔下一块钱就可以随便背鱼。

父亲真辛苦,每天要拉好多次网。早晨还要拉“黎明网”,这网最重要。早晨是海上老大最精神的时候。拴网绳了,喊号子了,领头喊的人两只手臂伸得像大猩猩的一样长,一举一举地大喊。海上老大就高兴这样。父亲也跟上喊,额头冒着汗珠。

父亲学会了做一种毒鱼。这种鱼肉最鲜,可偏偏有毒,毒死的人无数。母亲一见它就吓得叫起来,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冒这个险。父亲把衣袖挽起,用一把小刀剖开鱼肚,分离出什么,把鱼头扔掉,然后用清水反复冲洗,又将鱼脊背上那两根白线抽掉,说:“没事了。”母亲喘着粗气把鱼做好。

一种奇特的鲜味飘出,真香。这才叫好吃。

父亲从酒葫芦里倒出一点酒,让我和母亲都尝了一小口。这天晚上一家人很愉快,父亲还唱起了一首拉网的歌,母亲为他缝补衣衫。我胆子大了,伏到父亲背上,他的脊背热得像火炕。

父亲常把海上的欢乐带回家,又差点全部抵消。这次父亲又捎回几条毒鱼,扔在地上就睡去了。母亲仿照父亲上次那样把鱼剖开,从头照着做了一遍。鱼还是鲜气逼人,我们又美吃一顿。

一个多钟头过去,我有点晕,真的晕了。接着我看见父亲全身抖动,手指像按在一根琴弦上,又颤又挪,嘴里吐着白沫。母亲比我们好一点,但脸也黄了。

母亲摇晃着过来,我们扶在一起。母亲说:“到外面采一点木槿叶,采一点解毒草。”

我往外连爬带跑。草地上全是一样的草,根本分辨不出有什么不同。这些草像是向我伸来,抚摸我。我低下头,它们就像火焰一样烧我的脸。

母亲已经采到了一株解毒草,她先嚼碎一些,吐在我嘴里。原野在我眼前变成一片紫色,又变幻出更奇怪的颜色。整个原野好像一层紫幔,下面像有一万条蛇在拱动。它不停地抖、舞,升上来,眼看就要把我覆盖了。我不能挣脱。我想起了母亲,睁大眼睛找,四周一个人也没有。我喊,不知喊了多久,才听到一阵脚步声。

我躺在小茅屋里,旁边是父亲。母亲坐在那儿,旁边的碗里是捣成稀汁的解毒草。她说:“孩子,你说胡话……”

吃毒鱼后一个多月的晚上,外面起了大风。风很大,搅弄得整个荒滩不得安宁,各种声音使我害怕。我睡着了,梦见一条小鱼,好俊的小鱼。它打扮得像一个小姑娘一样走进了茅屋。母亲把她抱到怀里,给她梳理透明的头发。真漂亮,除了有两个鱼鳍,她和人一样。我扯着她的手在院子里玩,一起逮蝉。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想让她做我的媳妇。我不好意思,不过,幸福啊。

她说她要走了,但是还会常来小屋。走前她告诉我:她的爷爷、奶奶、哥哥、弟弟,所有的亲戚都被海上老大逮来了,他们死得惨。她让我求求岸上的人,求求他们住手吧。如果他们做得到,她就可以嫁到岸上来。

我哀求母亲去找海上老大,母亲答应了。

小鱼姑娘又来了。她哭着告诉我:“他们还在捕鱼,海里那么多姐妹再也看不到了。”她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所以刚才路过鱼铺的时候,给好多睡觉的拉网人腿上和胳膊上都扎了红头绳:“我把他们扎住,他们就不能下海了。”

梦做到这儿就醒了。我觉得像失去了一个真正的朋友,竟然哭了。

母亲赶紧把我抱到怀里,问怎么了。我就给她讲了这个梦。天亮后父亲要到海上去,母亲让他小心一点。她把我的梦告诉了他,说:“孩子梦见好多拉网人都被扎上了红头绳。”

父亲瞥了母亲一眼,走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父亲把我的梦告诉了海上老大,老大只是一笑。

那天傍晚风平浪静,老大让小船出海。想不到一场风暴袭来,出海的五个人就在人们的眼皮底下跌进了狂浪,无一生还。

父亲跑回来时嘴唇都紫了,双手抖着跟母亲讲了这场风暴。

母亲一句话也没说,只直眼盯着我。

这就是鱼的故事。我再也忘不掉,一直没忘。尽管许多人说那只是一次巧合……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细述了“拉大网”的撒网、收网及收获,展现出了“网大” “鱼多”,是为了突出以父亲为代表的打鱼人的聪明能干。
B.父亲从海上给我们带回来美味的鱼,也把欢乐带回了家,但是“我”一家因吃毒鱼而濒临死亡,快乐也就几乎全部抵消了。
C.“鱼姑娘”的梦依次被告诉给了母亲、父亲、海上老大,但是没有人听从鱼姑娘的劝告,反映了渔民对自然缺少敬畏之情。
D.当父亲跑回来跟母亲讲了这场风暴时,母亲只直眼盯着我,说明母亲开始相信我所说的梦,并想从我身上发现一点迹象。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叙述语言特色鲜明,抒情意味较浓。捕鱼生活写得细致真实,使人身临其境,即使是梦境也写得细腻鲜活如同真实。
B.作者在文章中描述了网上来的鱼很多,为后文鱼姑娘在梦中说要嫁到岸上来作铺垫,也为捕鱼人坠海而死的结局埋下伏笔。
C.小说构思颇具匠心,将人的生活与鱼的生活相互映衬,为我们展现出人与鱼的关系,引领读者对人类的生存问题展开思考。
D.小说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生活、叙述故事,如网来的鱼有的头像小猪,有的“懂事”,梦中鱼姑娘单纯可爱,都充满童趣。
3.小说以“鱼的故事”为题,有什么好处?
4.魔幻叙事是张炜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他借助魔幻叙事,更好地完成了对生存问题的思考。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2024-04-15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卑微的勇士

秦俊洲

江风里的船头,站立着两个人。

一个人高大、伟岸;一个人瘦小、猥琐。他们想着各自的心事,迎风远眺。

高者是庆忌,吴王僚的公子。自从父王被刺杀身亡,复仇的火焰一直在心里升腾。眼下他带领着大军,要讨伐那个王位坐得不怎么磊落的公子光阖闾。

矮者名叫要离,渔人出身。他现在的身份,是庆忌的随从亲信。他的右臂只剩空空的衣袖,随风呼啦啦飘荡。

庆忌踏着要离的身体,昂首走上船头的高台。要离的目光随庆忌的身影延长,投向远处的要家墩。那是他的家乡,他打鱼晒网的地方。如果不是遇到一个叫伍子胥的人,他现在应该在那片海风里网鱼。

伍子胥这人太会忽悠了,明明是自己父兄被杀,心怀私仇,却硬是拍着胸脯到处说,我们要推翻旧世界,打出一个新世界。正好,阖闾有篡权夺位的野心,两人自然一拍即合。

但是,要离的参与却单纯得多。

当年,伍子胥使出诡计,派专诸用鱼腹之剑刺死吴王僚,把阖闾扶上王座。伍子胥也享受到该有的荣华富贵。靠这种手段上来,阖闾的心不踏实啊。他知道,在吴卫边境,一个人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他。这个人正是庆忌,吴王僚的公子。

伍子胥进一步挑唆,何不除去此患?

阖闾却有些犹豫。你们不知道啊,庆忌这个人,他奔跑能逮着麇鹿,跳起来能抓住正飞的小鸟,面对万箭齐射,他都能一一挡住,谁能杀了他们?

伍子胥说,臣荐一人,必能。

要离被带来了。阖闾一见,很是失望。

此人身高也就一米六不到吧,相貌丑陋,瘦了吧唧,别说让他去对付庆忌,一阵风刮来,他就有点站不稳。

伍子胥看出阖闾的心思,说,大王,别看他表面弱不禁风,貌不惊人,却有过人的本领,椒丘祈就死在他的手里。

说起椒丘祈,那是无人不晓的牛人啊。椒勇士和水神大战三天三夜,以瞎一只眼的代价战胜了水神。这样一位勇士却让要离三言两语给活活气死了。

阖闾来了兴趣,问要离,你真能杀了庆忌?

要离虔诚地匍匐在地上,像被谁扔下的一件破烂衣服。他说,小人能一试。

不久,吴国发生一件爆炸性新闻,渔夫要离刺杀大王,犯下死罪,被砍下一只手臂后跑掉。大王因此迁怒于他的妻儿,一把火将他的妻儿在大街上点燃焚烧了。

拖着一只胳膊的要离,投靠了庆忌。

敌人的敌人就是战友。庆忌接受了他。要离成了庆忌亦步亦趋的随从亲信。

一只河豚跃出水面,摇摆一下腰身,又扎进水里。要离谄媚道,大王,江鱼出水,好兆啊。

庆忌没动声色。他对战胜对手充满自信。一连几场胜仗,让他看到夺回王位的曙光。也许不到一年半载,那个金色的王座,就会回到自己的屁股底下。

一股斜风吹来,岸边的衰草滚了几个波浪。船头的要离就像一缕衰草,也差点扑倒下去。

谁都想不到,就在他要倒下去的当儿,这个卑微的侍者却飞了起来,从腰间拔出短矛,借助风力刺穿了庆忌厚实的胸膛。

船上一阵大乱。

庆忌无愧于勇士名号,在他被刺的瞬间,猿臂一伸,便把矮小的要离抓在手中,倒提足踝浸入大江。

要离已是狼狈不堪。但是,这小子并无惧色,而是一阵阵狂笑。

众兵士一拥而上,吴钩锋刃早已架在要离的脖颈,只等庆忌一声口令,或是一个暗示,要离的脑袋就会滚落江中。不要杀他。庆忌竟然阻拦。放他去吧,让他求名得名。不管怎样,要离今日敢刺杀于……总是一条汉子,……死一条好汉已经够了。

庆忌说罢,双手握住矛柄,用力向外一拔,一股红色液体喷射而出。他随手一甩,短矛稳稳地扎在船桅上。

谁也没料到,要离一个翻身,将仅剩的左臂朝船桅上抖动的短矛狠狠一劈,手臂应声而断。他大笑一声,仰天说道,我为取信庆忌,请吴王断我手臂,杀我妻儿,焚尸扬灰,是为不仁;既已取信庆忌,为其重用,却以下弑主,是为不义。如今大事已了,我这不仁不义之人还有何脸面活在世上?

说罢,猛地一甩头,脖颈划过插在船桅上的短矛锋刃,立时气绝。

他只想要个勇士的名儿。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庆忌憧憬未来,对夺回王位充满自信;要离回忆过去,为卷入权力之争而心存悔意。
B.伍子胥曾向阖闾举荐要离,但要离其貌不扬,弱不禁风,阖闾起初并不相信他能刺杀庆忌。
C.庆忌无视要离的媚态,但对眼前其貌不扬肢体残缺的侍者心存不屑,以至于最终命丧他手饮恨而终。
D.庆忌能杀而未杀,他阻拦士兵,放要离归去,成全要离的名声,敬他是一条汉子,对他有英雄惺惺相惜之感。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插叙了阖闾庆忌王位之争、要离卷入政治漩涡的情节,这样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丰富了文章内容,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B.要离的心理描写细腻而丰富:他留恋平静生活,对子胥、阖闾颇有微词。这与下文他不辱使命刺杀庆忌在情节上构成抑扬。
C.文章善于从侧面来表现人物特征。阖闾的犹豫侧面展现庆忌的骁勇彪悍,椒丘祈被气死则从侧面写出要离的本领过人。
D.要离行刺之后,作者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光风霁月一代英雄庆忌陨命过程,读来令人扼腕叹息。
3.要离刺杀庆忌后,文中两次写到要离的“笑”,分别表现了要离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为荆轲等五位刺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为刺客,要离却不在其列。在结合文章探究标题“卑微的勇士”的丰富意蕴的基础上,对比荆轲,结合下面材料谈谈你认为要离未入选《史记》的原因。

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秦大举攻赵,名将王翦率军由上党出井陉,杨端和由河内进攻赵都邯郸。公元前228年,攻占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灭亡。之后,秦国兵临易水,威胁燕国。

公元前227年,荆轲受燕太子丹派遣欲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荆轲本打算再等一个能助其一臂之力的朋友共赴秦国,但因太子催之甚急,只得慨然践诺,携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带领副手秦武阳离燕赴秦。至秦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事败被杀。

2024-04-15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溧阳中学、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小时的故事

【美】凯特•肖邦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那上面死亡者一项中,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名字排在第一。他一直等到来了第二封电报,然后就匆匆赶来报告噩耗,以显示他是一个多么关心人、能够体贴入微的朋友。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当哀伤的风暴逐渐减弱时,她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她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喊喊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口的正西方。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身子抖动一下,就像那哭着哭着睡着了的小孩,美丽、沉着的面孔上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

⑥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说不清、道不明。可是她感觉得出来,那是从空中爬出来的,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

⑦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张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从她眼中流露出一副茫然的神情、恐惧的神情。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⑧她没有停下来问问自己,是不是有一种邪恶的快感控制着她。她现在头脑清醒,精神亢奋,等她见到死者那交叉着的双手时,等她见到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

⑨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强使她屈从了,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⑩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她现在突然认识到这是她身上最强烈的一种冲动,爱情这还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

⑪朱赛芬跪在她关着的门外,嘴唇对着锁孔,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开开门——你这样会得病的。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

⑫“去吧。我没把自己搞病。”没有,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她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岁月将会如何。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悄悄地做了快速的祈祷,她一想到说不定自己会过好久才死去,就厌恶得发抖。她终于站了起来,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她的举止不知不觉竟像胜利女神一样了。她紧搂着她姐姐的腰。

⑬有人在用弹簧锁的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雷特里•马拉德,略现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

⑭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⑮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女主人公“悲伤—解脱—喜悦—绝望”的心路历程在一个小时内得以充分地展现。
B.马拉德夫人在得知丈夫去世时,近似绝望地扑倒在姐姐的怀里嚎啕大哭,这一情节表明女主人公深爱着丈夫及对于婚姻生活的顺从。
C.布兰特雷•马拉德对妻子“一向含情脉脉”关心、爱护,但是他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妻子,使其屈从,他代表了男权社会的规范。
D.马拉德夫人并不是极度高兴致死的,而是由于极度失望和对未来生活的恐惧引发了心脏病的复发,使她最终走向了死亡。

(2)下列对小说艺术手法及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前四段以全知视角叙述马拉德夫人听闻噩耗时“大哭”“哀伤”“精疲力竭”的悲痛和描写她看到窗外充满活力生气的美景时的愉悦,二者形成巨大的反差,具有鲜明的讽刺效果。
B.小说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心理,如第⑩段“自由了!身心自由了!”、第⑫节“去吧。我没把自己搞病”的独白法和第⑦段“茫然的神情、恐惧的神情”“目光明亮而锋利”的细节法。
C.划线句形容“哀伤”,用了“风暴”一词,表面上是形容她的哭势强烈、迅猛,这是对下文人物心理转变的暗示。
D.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窗”具有象征意义,“门”折射出女主人公所经受的婚姻枷锁和残酷的社会现实,“窗”反映了女主人公渴望美好与自由的一种心境。

(3)本文结尾一段颇有意味,请加以赏析。
(4)有人说《一小时的故事》是一曲关于人性解放的挽歌,也有人说它是一声人生无常的吁叹,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2024-04-05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顶级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断魂筑

蔡楠

自从荆轲死了之后,高渐离再也没有摸过我。他把我装进箱子里,悠悠地对我说,燕国不保了,我们该离开这里了。我听见有东西噼里啪啦砸在箱子上。直到那东西顺着箱子的缝隙滴在丝弦上濡湿了我的身体,我才知道那是高渐离汹涌的泪水。

果然,秦国大军旋风一样扫过燕国。他们的旋风是向北刮,我和高渐离是向南逃。他带着我爬过他故乡范阳城的残垣断壁,涉过血水流淌的易水河,来到白洋淀边的秋风台。那时,秋风台已经被炮火掀去了半边。我感觉,高渐离的脚步在这里停顿了好久。往事如昨,高渐离和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场面连我都记忆犹新。我发出的高亢悲壮的音律在这里曾经撼动了那么多人。那是我迄今为止最痛快淋漓的呐喊。呐喊完了,我开始疲惫地歇在高渐离的行李箱里。作为一把筑,我除了听命于高渐离的手指,发出不同的音律,我还能做什么呢?

来到了宋子城,我们就听到了太子丹被他的父亲割掉头颅献给秦国的消息。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嘶哑着嗓子说,燕王喜割掉的不仅是太子丹的头颅,他割掉的也是他自己的头颅啊!高渐离的话很快就得到了应验。秦国大将王翦的儿子王贲把燕王喜从蓟城追到了辽东,硬是生生的把他的头颅揪了下来。丹的头颅掉了,喜的头颅掉了,燕国天空的星辰也掉了。

我和高渐离不能再往南逃了。逃到哪里看到的都是秦国的星辰。我们在宋子居住了下来。高渐离做了一家酒楼的酒保。他的名字改成了燕惜。我就被燕惜安排在他那简易得不能再简易的床底下。虽然我动弹不得,但每天我又都在跟随着他。我是他的影子,一个曾是天底下最好的乐手的影子。我随着他端盘上菜,刷盘洗碗,砍柴劈木。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一双调琴弄筑的纤手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我在箱子里激烈地扭动自己颈细肩圆的身子,我的十三根铜弦铮铮作响。我觉得那简易的床铺也在我的响声中摇晃。我停止不下自己。直到中间那根长弦在燕惜沉重的叹息声里砰然抻断,我才有了暂时的安静。

燕惜停止叹息是在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那晚他破例多喝了几杯冰烧酒,正要回房休息,却听到了一阵久违的筑声隐隐传来。他循着筑声挪动着脚步,他的褴褛的衣袂很快就飘到了主人家的堂前。那是一个咸阳来的客人在击筑。堂下一群人正侧耳细听。一曲终了,众人鼓掌赞叹。燕惜却不合时宜地嘟哝了一声:好是好,就是差了一些东西!

差什么东西呢?主人和客人把燕惜请到了堂上。燕惜说,客人的筑声是从琴弦上弹出来的,只能悦人耳,还不是真正的音乐。真正的音乐是悦人心,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客人把筑一下子就掷到了他的脚边,那你弹一首真正的音乐给我听听!

燕惜一脚就把那筑踢到了堂下。然后一个漂亮的转身,走了。他从床下掏出尘封的我,然后换上了那身在燕国朝廷穿过的华丽衣服,整容净面,回到了主人堂上。在众人惊诧的目光里,修颀俊逸的燕惜左手按住我的头部,右手捏着竹尺,优雅而娴熟地一击,我渴盼已久的身体顿时生动起来,震颤着发出了一声贯穿天地的妙音。众人的心一下子就被击昏了。昏迷的心不会死去,它们注定还会被持续的筑声所唤醒。一阵高亢的筑音穿过,接下来就是激越的旋律。我和燕惜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荆轲曾经唱过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好——主人、客人还有堂下的听众禁不住欢呼起来。燕惜却流着泪嘟哝着,好什么好,这十三根铜弦还断着一根呢!

那个夜晚过后,我没有再回到箱子里。我重新回到了燕惜的怀抱。我们又变得形影不离了。我们搬出了那家酒楼。燕惜对我说,不怪那几杯冰烧酒,该是离开宋子的时候了,有人在等我们呢!

谁在等我们?是嬴政。不,应该叫他秦始皇,他现在已经统一六国了。战鼓声已经远离了咸阳宫,现在这里需要音乐。需要音乐来粉饰装点大秦的一统江山。我和燕惜就做了秦始皇的宫廷乐师。秦始皇要让燕惜做一曲《秦颂》,只是在进宫之前,他让人熏瞎了燕惜的眼睛。其实,燕惜的眼睛根本不用熏了,他基本上已经为荆轲哭瞎了。

与秦始皇面对面的时候,我才知道他不但懂战争,懂政治,他还懂音乐,懂我。当我在燕惜的手下发声委婉的时候,他微笑。他满足于君临四方威加海内,帝王大业从此开始。当我发声慷慨的时候,他朗笑。他得意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当我发声激昂的时候,他狂笑。他感叹一个曾经的私生子,终于统一了天下所有的声音,终于让天下最好的乐师最美的乐曲为他而奏。他狂笑着,受了我声音的吸引,一步一步走向燕惜,走向我。他俯身想从燕惜的手里拿过我,然后自己弹奏。而这时,我却发出了铅一样沉钝的声音。我灌满铅的身子在燕惜的粗糙大手里化作一道闪电,飞快地向秦始皇砸去——

应该说我是长着眼睛的,但我的眼睛终究不如人的眼睛,更何况是秦始皇的眼睛。他比闪电还快的眼睛帮助他的头躲过了这致命的一击。我和沉重的铅块跌在大殿,整个身子霎时七零八落。我成了一把断魂筑!

燕惜在秦始皇的剑下一动不动。我奇怪他的盲目里竟然还有眼泪,竟然还有铅块一样的眼泪砸落。

燕惜被秦始皇送上了绞架。我的七零八落的残骸也被他聚拢起来,放在了燕惜的脚下。秦始皇拍拍燕惜的肩膀,轻声地说,我早就知道,你不是燕惜,你是高渐离!熏瞎你的眼睛,是想让你专心音乐。

燕惜抬起头,冷笑道,不,我不是高渐离,我是荆轲的影子,我也是燕国的影子!

(有删改)

1.关于文中燕惜闻筑声重新击筑演奏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燕惜循着筑声走到堂前,不合时宜的评价,目的是想展示自己的音乐水平。
B.燕惜掏出尘封的筑,换上华服,整容净面,是不想让堂上的主客看轻他。
C.燕惜心念故国旧友,击筑时不惜暴露身份,唱起了《易水歌》,因此被抓。
D.众人听到燕惜击筑的声音,沉醉其中,不禁欢呼,写出燕惜演奏技艺的高超。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死后,作为乐师的高渐离不忍再想起故友,在之后的一段日子里甚至不再击筑,表现了对故友的深切哀悼之情。
B.“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两个“拍”字,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高渐离极其无奈、愤懑的心情。
C.秦始皇熏瞎燕惜的眼睛,是想让他专心于音乐,因为秦始皇不但懂战争,懂政治,他还懂音乐,爱好音乐。
D.文末,高渐离被杀这一悲惨的结局让人唏嘘慨叹,似有浓得化不开的沉闷和悲伤,增加了历史的凝重与沉郁之感。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高渐离的形象特点。
4.《史记》记载:“荆轲客高渐离以击筑见秦皇帝,而以筑击秦皇帝,为燕报仇,不中而死。”本文从“筑”的视角叙述此事,有着怎样的艺术效果?
2024-03-29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学情调研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断魂枪   

老舍

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

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半醒的人们,揉着眼,祷告着祖先与神灵;不大会儿,失去了国土、自由与主权。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长矛毒弩,花蛇斑彩的厚盾,都有什么用呢;连祖先与祖先所信的神明全不灵了啊!龙旗的中国也不再神秘,有了火车呀,穿坟过墓破坏着风水。枣红色多穗的镖旗,绿鲨皮鞘的钢刀,响着串铃的口马,江湖上的智慧与黑话,义气与声名,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今天是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听说,有人还要杀下皇帝的头呢!

这是走镖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

谁不晓得沙子龙是短瘦、利落、硬棒,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可是,现在他身上放了肉。镖局改了客栈。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熟习熟习“五虎断魂枪”。这条枪与这套枪,二十年的工夫,在西北一带给他创出来“神枪沙子龙”五个字,没遇见过敌手。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不会再替他增光显胜了;只是摸摸这凉、滑、硬而发颤的杆子,使他心中少难过一些而已。只有在夜间独自拿起枪来,才能相信自己还是“神枪沙”。白天他不大谈武艺与往事。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

在他手下创练起来的少年们还时常来找他。他们都有点武艺,可是没地方去用。有的在庙会上卖艺,有的去弄筐果子赶早儿在街上吆喝。他们还时常去走会。他们是神枪沙子龙的徒弟——虽然沙子龙并不承认——得到处露脸。没钱,上沙老师那里去求。沙老师不含糊,多少不拘,不让他们空着手儿走。可是,为打架或献技去讨教一个招数,沙老师有时说句笑话,马虎过去,有时直接把他们赶出去。

王三胜——沙子龙的大伙计——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摆好了家伙。他抡了几下竹节钢鞭,向四围扫了一眼:“乡亲们,王三胜不是卖艺的;玩艺儿会几套,西北路上走过镖,会过绿林中的朋友。现在闲着没事,拉个场子陪诸位玩玩。有爱练的尽管下来,王三胜以武会友。神枪沙子龙是我的师傅;玩艺地道!”他的话硬,可是那条钢鞭更硬,十八斤重。

大家不出声。他脱了小褂,抄起大刀,眼珠弩出多高,脸上绷紧,胸脯子鼓出。一跺脚,刀横起,大红缨子在肩前摆动。削砍劈拨,蹲越闪转,手起风生,忽忽直响。忽然刀在右手心上旋转,身弯下去,四围鸦雀无声,只有缨铃轻叫。刀顺过来猛一个“跺泥”,身子直挺,比众人高着一头,黑塔似的。收了势:“诸位!”一手持刀,一手叉腰,看着四周。稀稀的扔下几个铜钱,外层的人偷偷散去。他咽了口气:“没人懂!”

“有功夫!”西北角上一个黄胡子老头儿答了话。

这个老人:小干巴个儿,披着件粗蓝布大衫,脸上窝窝瘪瘪,眼陷进去很深,肩上扛着条小黄草辫子。王三胜看出这老家伙有功夫,脑门亮,眼睛亮——眼眶虽深,眼珠可黑得像两口小井,深深的闪着黑光。

“下来玩玩,大叔!”

点点头,老头儿往里走。这一走,四外全笑了。他的胳臂不大动;左脚往前迈,右脚随着拉上来,一步步的往前拉扯,像是患过瘫痪病。

“神枪沙子龙的徒弟,你说?好,让你使枪吧;我呢?”老头子非常的干脆,很像久想动手。

“三截棍进枪吧?”王三胜要看老头子一手,三截棍不是随便就拿得起来的家伙。

老头子又点点头,拾起家伙来。

王三胜弩着眼,抖着枪,脸上十分难看。

老头子的黄胡子一动:“请!”王三胜一扣枪,向前躬步,枪尖奔了老头子的喉头去。老人的身子忽然活展了,将身微偏,让过枪尖,前把一挂,后把撩王三胜的手。拍,拍,两响,王三胜的枪撒了手。场外叫了好。王三胜连脸带胸口全紫了,抄起枪来;一个花子,连枪带人滚了过来,枪尖奔了老人的中部。老头子的眼亮得发着黑光,腿轻轻一屈,下把掩裆,上把打着刚要抽回的枪杆。拍,枪又落在地上。

场外又是一片彩声。王三胜擦着汗:“你不离,姓王的服了!可有一样,你敢会会沙老师?”

“就是为会他才来的!”老头子的干巴脸上皱起点来,似乎是笑呢。

“你老贵姓?”

“姓孙哪,”老头子的话与人一样,都那么干巴。“爱练;久想会会沙子龙。”

“孙大叔贵处?”

“河间的,小地方。”孙老者也和气了些:“月棍年刀一辈子枪,不容易见功夫!说真的,你那两手就不坏!”

王三胜头上的汗又回来了,没言语。

到了客栈,他心中直跳。他知道老师不爱管这种事,师弟们已碰过不少回钉子,可是他相信这回必定行,他是大伙计,不比那些毛孩子;再说,人家在庙会上点名叫阵,沙老师还能丢这个脸么?

“三胜,”沙子龙正在床上看着本《封神榜》,“有事吗?”

“栽了跟头!”

只打了个不甚长的哈欠,沙老师没别的表示。

王三胜心中不平,但是不敢发作;他得激动老师:“姓孙的一个老头儿,门外等着老师呢;把我的枪,枪,打掉了两次!”他知道“枪”字在老师心中有多大分量。

客人进来,彼此拱手坐下,沙子龙叫三胜去泡茶。

沙很客气:“要是三胜得罪了你,不用理他,年纪还轻。”

“教徒弟不易!”孙老者说。

“我没收过徒弟。走吧,这个水不开!茶馆去喝,喝饿了就吃。”

“我来为领教领教枪法。”

“功夫早搁下了,”沙子龙指着身上,“已经放了肉!”

“这么办也行,”孙老者深深看了沙老师一眼,“不比武,教给我那趟五虎断魂枪。”

“五虎断魂枪?”沙子龙笑了,“早忘干净了!早忘干净了!告诉你,在我这儿住几天,咱们各处逛逛,临走,多少送点盘缠。”

“我不逛,也用不着钱,我来学艺!”孙老者立起来,“我练趟给你看看,看够得上学艺不够!”一屈腰已到了院中,拉开架子,打了趟查拳:腿快,手飘洒,每个架子都摆得稳、准、利落。

“好!好!”沙子龙在台阶上点着头喊。

“教给我那趟枪!”孙老者抱了抱拳。

沙子龙下了台阶,也抱着拳:“孙老者,说真的吧,那条枪和那套枪都跟我入棺材,一齐入棺材!”

“不传?”

“不传!”

孙老者的胡子嘴动了半天,没说出什么来。到屋里抄起蓝布大衫:“打搅了,再会!”

“吃过饭走!”沙子龙说。

孙老者没言语。

王三胜和少年们都不敢再到土地庙去卖艺,大家谁也不再为沙子龙吹腾。“神枪沙子龙”慢慢似乎被人们忘了。

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

(有删改)

【注】《断魂枪》作于1935年,最初发表于1935年9月22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变迁,时局动荡,沙子龙从武艺高强的镖师成了客栈老板。但从他对习武少年的帮助和对孙老者的客气接待来看,依然存有江湖中人的义气。
B.沙子龙的徒弟王三胜血气方刚,热爱武学传统,对武学精神有独到的领会和理解,遭逢乱世依然勤习武艺、拳不离手,并希望师傅不要退出江湖。
C.孙老者武艺精湛,嗜武如命。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哪怕自己日渐老朽,依旧诚心求教,与沙子龙身怀绝技却固守门户之见、枪法密不传人有巨大反差。
D.断魂枪不仅是一种武艺,更是沙子龙英雄人生的折射。列强入侵,时局艰难,沙子龙选择韬光养晦,其实暗含着有朝一日能扬眉吐气的宏愿。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结尾沙子龙抚摸枪杆的动作细节与开头交代他在夜间抚摸枪杆的动作遥相呼应,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
B.小说在沙子龙身上着墨不多,对王三胜和孙老者却花了不少笔墨,各从不同侧面烘托了沙子龙的性格与心态。
C.小说对人物肖像、动作、语言及心理的描写简练而传神。如对孙老者的眼睛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活化了人物。
D.小说借鉴了古典白话小说语言的特色,如写王三胜与孙老者比武一段,多用短句,语言干净利落,场面生动。
2024-03-26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怀石投江①   

曹尧德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杈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

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

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

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

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

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

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

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

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

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

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

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蒙蒙的,地是黑沉沉的……

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

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深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他陨落了!

(有删改)

【注】①节选自《屈原传》第36章,题目为临时所加。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马一夜不饮不食、咴咴嘶鸣、两眼含泪的反常表现,既反映出它与屈原感情深厚,也暗示着悲剧即将发生。
B.屈原满脸泪痕地整理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表明他对楚国当权者的失望以及对以往生活的感伤。
C.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热泪滚落,编织自己去远方主祭的谎言,这些细节都生动地体现了屈原的不舍与不忍。
D.文中用“接”“抖”“戴”等一系列动词描绘了屈原的装扮过程,他有尊严地赴死,意在表明对现实的束手无策。
2.关于文中屈原行至江边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堤上百姓们对屈原的怜惜、问候,无不体现出屈原深受民众关心爱戴。
B.老渔父的话表明当时楚国面临的艰难困境,也加剧了屈原内心的痛楚。
C.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上。
D.屈原纵身一跃,山崩地裂,明星陨落,此举正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
2024-03-26更新 | 29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岁寒三友(节选)

汪曾祺

这三个人是: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王瘦吾原先开绒线店,陶虎臣开炮仗店,靳彝甫是个画画的。他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这是三个说上不上,说下不下的人。既不是缙绅先生,也不是引车卖浆者流。他们的日子时好时坏。好的时候桌上有两个菜,一荤一素,还能烫二两酒:坏的时候,喝粥,甚至断炊。三个人的名声倒都是好的。

靳彝甫和陶虎臣住在一条巷子里,相隔只有七八家。谁家的火灭了,孩子拿了一块劈柴,就能从另一家引了火来。他家很好认,门口钉着一块铁皮的牌子,红地黑字:靳彝甫画寓

这城里画画的,有三种人。

一种是画家。这种人大都有田有地,不愁衣食,作画只是自己消遣,或作为应酬的工具。他们的画是不卖钱的。求画的人只是送几件很高雅的礼物。或一坛绍兴花雕,或火腿、鲥鱼、白沙枇杷,或一套讲究的宜兴紫砂茶具,或两大盆正在茁箭子的建兰。他们的画,多半是大写意,或半工半写。工笔画他们是不耐烦画的,也不会。

一种是画匠。他们所画的,是神像。画得最多的是家神菩萨。家神菩萨是一个大家族:头一层是南海观音的一伙,第二层是玉电大帝和他的朝臣,第三层是关帝老爷和周仓、关平,最下一层是财神爷。他们也在玻璃的反面用油漆画福禄寿三星,作插屏,他们是在制造一种商品,不是作画。而且是流水作业,描花纹的是一个人,开脸的是一个人,着色的是另一个人。他们的作坊,叫做画匠店

靳彝甫两者都不是。也可以说是介乎两者之间的那么一种人比较贴切些,应该称之为画师,不过本地无此说法,只是说画画的。他是靠卖画吃饭的,但不像画匠店那样在门口设摊或批发给卖门神欢乐的纸店,他是等人登门求画的(所以挂画寓的招牌)。他的画按尺论价,大青大绿另加,可以点题。来求画的,多半是茶馆酒肆、茶叶店、参行、钱庄的老板或管事。也有那些闲钱不多,送不起重礼,攀不上高门第的画家,又不甘于家里只有四堵素壁的中等人家。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主客双方,都很满意。他的画署名(画匠的作品是从不署名的),但都不题上款,因为不好称呼,深了不是,浅了不是,题了人家也未必高兴,所以只是简单地写四个字:彝甫新铭。若是佛像,则题靳铭沫手敬绘

靳家三代都是画画的。家里积存的画稿很多。因为要投合不同的兴趣,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什么都画。工笔、写意、浅绛、重彩不拘。

他家家传会写真,都能画行乐图(生活像)和喜神图(遗像)。中国的画像是有诀窍的。画师家都藏有一套历代相传的百脸图。把人的头面五官加以分析,定出一百种类型。画时端详着对象,确定属于哪一类,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减,画出来总是有几分像的。靳彝甫多年不画喜神了。因为画这种像,经常是在死人刚刚断气时,被请了去,在床前对着勾描。他不愿看死人。因此,除了至亲好友,这种活计,一概不应。有来求的,就说不会。行乐图,自从有了照相馆之后,也很少有人来要画了。

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青绿山水、工笔人物,一年能收几件呢?因此,除了每年端午,他画几十张各式各样的钟馗,挂在巷口如意楼酒馆标价出售,能够有较多的收入,其余的时候,全家都是半饥半饱。

虽然是半饥半饱,他可是活得有滋有味。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靠墙种了几竿玉屏箫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剔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冬天,他总要养几头单瓣的水仙。不到三寸长的碧绿的叶子,开着白玉一样的繁花。春天,放风筝。他会那样耐烦地用一个称金子用的小戳子约着蜈蚣风筝两边脚上的鸡毛(鸡毛分量稍差,蜈蚣上天就会打滚)。夏天,用莲子种出荷花。不大的荷叶,直径三寸的花,下面养了一二分长的小鱼。秋天,养蟋蟀。他家藏有一本托名贾似道撰写的《秋虫谱》。养蟋蟀的泥罐还是他祖父留下来的旧物。每天晚上,他点一个灯笼,到阴城去掏蟋蟀。财神庙的那个侉子,常常一边喝酒、吃狗肉,一边看这位大胆的画师的灯笼走走,停停,忽上,忽下。

他有一盒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这三块田黄都不大,可是跟三块鸡油一样!一块是方的,一块略长,还有一块不成形,数这块不成形的值钱,它有文三桥刻的边款(篆文不知叫一个什么无知的人磨去了)。文三桥呀,可着全中国,你能找出几块?有一次,邻居家失火,他什么也没拿,只抢了这三块图章往外走,吃不饱的时候,只要把这三块图章拿出来看看,他就觉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

(有删改)

【注】①文三桥:文彭,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长子,号三桥。工书画,善诗文,尤精篆刻。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这句话从侧面描写了靳彝甫绘画技艺的高超及其自信。
B.小说介绍“画家”与“画匠”,主要是为了引出对“画师”靳彝甫的介绍,并与之形成对比,突显后者的形象。
C.“文三桥呀,可着全中国,你能找出几块”中“可着”为“尽着”之意,适当运用方言可使作品有特殊韵味。
D.靳彝甫画“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作者很欣赏这一人物,由此可窥见作者对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的爱好。
2.关于文中靳彝甫生活“四时佳兴”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天,放风筝”,“秋天,养蟋蟀”语言极其简洁,却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B.灯笼无法走走停停,若改为“看这位大胆的画师提着灯笼走走,停停……”就更合情理。
C.“半饥半饱”承上,“有滋有味”启下,下文即通过记叙、描写生动展示了其生活趣味。
D.种荷花、养小鱼,从中或许能看出《爱莲说》《小石潭记》对旧时文人画士的深远影响。
3.请简要分析本文中主人公靳彝甫这一人物形象
4.汪曾祺师承沈从文,有“散文化”特征,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2024-03-22更新 | 170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江血[注]

叶雨蒙

直到后半夜冯子恩苏醒了,那时寒风刮得更紧了。向荒坡四周寻望,只见灌丛的暗影在疾风中索索抖动,不见一丝人迹。敌人早已不见了;那么掩护自己的古建禄呢?他怎么样了?狂风的间歇中,他微微抬起头来,忽见距他十几米外地面上有一团暗影,好似一个倒伏的人,他一怔,便挪动着向前爬……真的是古建禄!他扑上去抱住他的歪着的头颅,双手感到了他脸部肌肉的僵硬和冰凉!他走了,这样匆匆忙忙,甚至没来得及与战友说一声再见……

冯子恩向四周望了一下,之后爬到一处土质稍显松软的地段,用手抠挖地面,却有如摸到一块满是锈砂的生铁。他发愁了。但是必须尽快办好这件事呵,他回转头眺望茫茫的汉江,汉江灰蒙蒙的,岸边蒿草在寒风中唰唰抖动着干枯的茎叶。要是把战友的遗体沉到江里倒不错,等于是水葬了。

天蒙蒙亮的时候,冯子恩终于将古建禄运到了封冻的汉江冰面上。他趴在冰上喘息了一阵,之后从右肩取下冲锋枪,检查了一下准星和击发处,还行。好啦,这一回成功在枪!

先安葬战友,再为他复仇!

他望了望江岸开阔地,那条灰白的道路以及那条路后面向坡上缓缓升起的稀疏的灌木丛,

此刻显得静悄悄的。风减弱了,灰暗的晨雾在四处弥漫。奇怪,那些兔崽子们都缩到哪儿去了?他愤愤地想。好吧,现在先不管他们,一会他们会来的,一定会叫他们来!他从后腰上取下那颗手榴弹,小心翼翼地拧开弹柄后的盖帽,几秒钟后,手榴弹咝咝冒着青烟划一个弧形落到不远处的江面上。随即便轰然一响,碎冰块和弹片一阵雨似的哗哗落下来。爆炸过后,前方冰面上出现一个窟窿,好像有缕缕水汽向天空升浮着。冯子恩盯着那袅袅飘升的水汽,一点点把战友的遗体推到冰窟前。①水很洁净,呈钢蓝色,汩汩地从冰层下流过。他伸手向冰窟里撩了些江水,擦拭着死者脸上的血迹,同时感到冰凉的江水渐渐漫透了自己的衣服。然后他将古建禄遗体头朝下,一点点送往水中……

白蒙蒙的晨雾里,那帮端着卡宾枪的美国兵一路跑步奔到江边,一个瘦高个儿的士兵向江面指了指,大概是发现了卧倒的冯子恩吧,呼啦一下,全部卧倒了。

冯子恩没有开枪。他纹丝不动地卧在冰面上,脸贴冰面,忍受着极度的虚弱和伤痛以及冰面上浸漫过来的冰凉的江水。

这样过去好一阵,双方都没有动静。

敌兵们不能断定江面上趴卧的是死人还是活人,到底出了什么事?如果那是个志愿军,刚才的手榴弹爆炸又是怎么一回事?③谁投的?志愿军不会自己炸自己吧?

后来,那个瘦高个子敌兵试探着朝冯子恩打过来一梭子弹,叭叭叭……却不见反应。他们放心了,可能是具死尸。敌兵接着又乱放一阵枪,估计即便是活的也让这一阵乱枪打死了。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从地上爬起来,小心翼翼地走到江面上。

冯子恩右肩中了一弹,大概锁骨被击碎了,鲜血急速流淌下来,在冰面上聚了一滩。其余的子弹都打在他四周的冰面上,打得冰屑四溅。他很瞧不起这帮美国兵,枪法太差啦!他依旧一动不动地趴在冰上,双手在怀里抱紧冲锋枪。其实不用他装死,他也差不多就要死了,血液将要流尽,体力早已耗完,唯有一颗心脏还在跳动……

敌人成散兵线向他走来,皮靴踩踏着冰面,发出橐橐的响声……近些,再近些……冯子恩用顽强的毅力又坚持了最后几秒钟,之后他缓缓地从怀中向前伸出冲锋枪。

哒哒哒……一梭子复仇的子弹从他的枪口呼啸而出。敌兵们惊叫着翻滚倒地。冯子恩痛楚地闭上双眼,知道自己没有射中一个敌人,他的右肩负了伤,几乎无法握枪瞄准了,手指也冻得僵硬难以弯曲。④冲锋枪在他的怀中乱跳,一串子弹打飞了。

一颗子弹也没有了,他拖过冲锋枪在冰上一推,送入冰窟窿,之后他挣扎着翻了两个滚,到了冰窟窿前。敌人开始还击了,子弹刮风似的从他四周掠过,他先将双脚和两条小腿探入江水中,上半身留在冰面上,顿时他感到江流向下拽动他双腿的力量,刺骨的江水浸透了他的腿骨……他知道,这已是他最后的痛苦了,再过一小会儿,他就什么也感觉不到了。他两手按着冰面,使自己的身体继续向江水里下沉。江水浸过了他的臀部,接着又浸过他的腰腹……就在他的头颅入水的一霎间,他抬头向天空望了最后一眼。

那时初升的阳光已从东山泻过来,碧蓝而辽阔的天空中有一只雄鹰在静静地盘旋。江岸高耸的山峰上,树林被阳光照亮了……


[注]节选自叶雨蒙长篇纪实小说《汉江血》,作品描写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进行的第三、第四次战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血”字内涵丰富,既指主人公在汉江战斗中流血牺牲,体现血战的惨烈,也表现出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铁血精神。
B.小说以苏醒后的冯子恩寻找战友古建禄开篇,“寒风”“歪着的头颅”“僵硬和冰凉”的遗体共同勾勒出战场的惨烈景象。
C.运送古建禄遗体到距离并不远的汉江冰面上,花费了冯子恩不少时间,这完全是因为他心中对古建禄充满了不舍,不想加快速度。
D.不同于《百合花》精心描绘日常生活片段,从侧面表现战争,本文主要通过正面描写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来表现主题。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富有画面感,极具感染力,“汩汩”一词富有动感,用“钢蓝色”“洁净”的江水“擦拭”死者的血迹,这一细节饱含着冯子恩的深情。
B.句子②富有张力,描摹出双方胶着的状态,此刻表面上的宁静,为后文惨烈的战斗埋下伏笔,极具表现力。
C.句子③描写了敌人的心理活动,是全知视角下对前文双方僵持情节的补充交代。
D.句子④用拟人手法描摹冲锋枪不受冯子恩控制的状态,与上文“成功在枪”遥相呼应,“打飞了”暗含着主人公报仇失败的遗憾。
3.文章最后一段景物描写与前文战场上迷蒙惨烈景象有很大不同,试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4.本文与《百合花》同为战争题材的小说,请分析二者塑造的战士形象有什么异同?
2024-03-0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一中、射阳中学、滨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