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学类文本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清风拂面

孙春平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

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

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竞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可那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

那是一张50元的票子。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上有票子,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掏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

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

“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剪完,理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他对我说。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先稳住他,至于下一步,我还得好好想一想。

理发师傅笑着向我点点头,那有节奏的“嚓嚓”声很快伴着两个人的谈话又响起来:“要个啥发型啊?”

“你看着来吧。”

理发师傅转身抓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小伙子,工作啦,还是念书呢?”

“俺是临时工,正给热电厂撅屁股挖地沟呢。”

“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汉朝还有个韩信,当待业青年时,受辱胯下都不在乎,后来为汉高祖打天下立下了大功。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

我惊美理发师傅的博识和引经据典的能力,我无心再看书,便也加入了谈话:“师傅,您没少读书呢。”

“倒是爱翻翻,下乡那几年,几本闲书都让我翻零碎了。唉,没赶上好时候,等熬回了城,都快三十了。”

“回城没分配工作呀?”

“分了,在纺织厂,干保安。在厂里的时候,一有空也帮一车间男工女工理头发。这几年,厂里放长假,咱总得找个挣饭吃的营生吧,就把业余变成专业啦。可厂里那些工友们还常大老远地跑来找我,剪完头10元20元的一扔就走人。我知道工友们的心意,可那钱咱能接吗,凡是到这儿来剪头的,不是蹬三轮就是守摊儿的。大家还想着我,还记得我的这点手艺,咱就知足啦。”

说话间,棚门口跑进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怀里抱着饭盒,进门就喊:“爸,快吃饭吧。我妈说,面条一放就打团了。”

我翻腕看表,哟,快两点了,忙说:“师傅,您还是先吃饭吧。”“不忙,不忙,这小伙子有急事呢。”“我等等,中。”小伙子“表态”了。

“你们年轻人的时间金贵。”师傅手中的剪刀仍在“嚓嚓”地响,又对站在旁边的姑娘吩咐:“把饭盒先放凳子上,拿着扇子给这位大哥扇扇,你看他出了多少汗。”真的,小伙子怎么出了那么多的汗,顺着脸颊和脖颈儿往下流。天是热,可也没热到这个程度啊。姑娘撅摄嘴,执拗地端着饭盒:“我妈今天腿又痛得厉害,强撑着做了饭就又躺回床上去了。她说今儿午后要下雨,叫你早点收摊儿呢。”

“等你这位大哥剪完我就回去。”师傅又自言自语地说,“她妈在冷冻厂,那个厂也是活不起的样子了。本来开工资都难,偏又得了个风湿性关节炎,刮风下雨的,比天气预报都灵。”

起风了,杨树轻拂,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就像一尊石像一般,脸上泛出一阵不同寻常的红,只是不再吹口哨了。

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5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我急了,跳起来要追出去,可胳膊却被师傅紧紧地拖住了。

“师傅,不能让他跑了!”

“他忙哩。”

“您不知道……”

“我知道,知道。”师傅笑呵呵地拍拍我肩头,硬拉我坐下。“他——”我要喊出来了。

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悄悄扔回地面的那张50元票子。

“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

(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捡钱”事件,以小理发棚为场景,通过对理发师傅、小伙子人物形象的塑造,含落地表现了理发师傅的善意和小伙子的转变。
B.“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就像一尊石像一般,脸上泛出一阵不同寻常的红”,作者通过对小伙子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体现了小伙子复杂的心理。
C.文中加点的词语“执拗”,指小姑娘不听从爸爸让她放下饭盒的吩咐,写出她对爸爸只顾工作不顾吃饭的不满,意在突出她固执倔强的性格。
D.理发师傅谈自己的经历,充分表现了师傅自立自强、勤劳能干、诚信友善的美好品质。他的话润物无声,对小伙子也是很好的触动。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次写到理发师的“笑”,或宽容或欣慰,充满善意。师傅的善意温暖了小伙子,为小伙子的知错改错营造了温馨的氛围。
B.面对小伙子的捡钱行为,“我”和理发师傅形成鲜明对比:“我”急着要揭穿小伙子,体现了“我”的打抱不平与正义;理发师傅照常工作,体现了他见惯不怪和隐忍。
C.“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为下文理发师傅说“我知道,知道”埋下伏笔,使情节的发展更加合情合理。
D.文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见证者,“我”的情绪波动让读者身临其境,使故事更富真实性。同时,“我”同理发师、小伙子之间的互动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文中四次提到“口哨”,分别反映了小伙子怎样的心理?
4.有人认为以“理发店的故事”为题比“清风拂面”更好,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2024-04-0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三新学术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青嫂子(节选)

艾芜

前情提要:抗战期间,石青嫂子和她的丈夫,暂时靠着官家学校的庇护,耗尽血汗开垦出一片荒地。劳苦换来了米粮,辛勤获得了温饱,加上没有外界的干扰,日子过得还算安宁。抗战胜利了,官家学校搬走,石青嫂子原来那“静静地住着”的天真想法,只不过是一场幻梦,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接着一个的灾难。石青被抓了壮丁,石青嫂子再不能凭着“勤劳和希望”像往日一样使家庭充满生气。她的四亩坡地变成了吴大老爷掠夺的对象。

自当家人离开后的第四个月,有一天,忽然有三个人大模大样踏进了她的菜地,拿一根带子在东量西量的。她担心会踩坏了她辛勤种植的农作物,大声地加以阻止。“呵呀,你们踏着人家的菜地哪,那是才撒下种的!”

两个牵着带子在量的人,都穿着短装的,并没有理睬她,只是在菜地走上走下的。

“先生们,你们是有耳朵的哪!”石青嫂子气得大叫起来,“咋个这样不听招呼?你们那样踏了,还长得出来啥子。”

两个在量的人,只是望她一眼就算了,仿佛把她的号叫看成一件和他们毫无关系的事情一样。倒是一个站在斜坡边上的人,穿着长衫,悠悠然吸着香烟的,露出轻蔑的神色。

“这是我的地呀!”石青嫂子气得呼吸都急促起来了,只是直着喉咙地嚷叫。

吸着香烟的人,冷笑起来:“你的地,哼,你的地!”

两人在量的人,也插嘴嘲笑起来:“你怕睡着没有醒啰!”

石青嫂子见这三个人莫名其妙地跑来践踏菜地,又大模大样地气势凌人,心里气愤极了,就让狗去咬他们,一点也不加以制止。她只怀着痛恨的心情,去看地里那一片可恶的足印。有的地上,小白菜已经发出两片嫩叶了,给足一踏,便全然碎折,不能再生的了;她感到非常难过,就像自己养的孩子,拿给别人践踏了一样。她一面用手翻泥土,查看踏坏的种子,一面喃喃地切齿诅咒:“挨炮子的,你们这样糟蹋东西,你们得不到好死的!”

三个人走了以后,峡谷里又重新平静了。①风在林间吹过,叶子微微作着声响。岭上有啄木鸟在“啵啵啵”地敲着树子。

隔不两天,量地人又来了,跟先前不同的,是只来两个着短衣的人,而且也不像前次那样走到菜地里去胡乱践踏,却是一直叱骂着狗,走到茅屋里来。

两个人气势汹汹地赶着狗打了一会,才忽然摸出一张纸片来,对着石青嫂子大声说道:“你懂得么?我告诉你,你种地四亩有多,得出押金三十万元,你那样做啥子?押租会退给你的,只要你不再种了。你要放明白一点,这是吴大老爷的地,并不是你的,他手上有纸,就是县长帮你的忙,你也赖不赢他的。”

石青嫂子听见人家手上有纸,晓得是有契约字据的,便也不敢再辩了,脸色异常地颓丧,一面却又鼓起勇气,愤愤地嚷道:“你就把我的儿儿女女通通卖了,也凑不到三十万元哪!”

拿纸单的人,听也不听地只是责备道:“这才是一笔押金哩!你每年还得出五斗米的租子!”

石青嫂子马上截断他的话,尖声喊了起来:“②这简直逼着牯牛下儿哪!你们睁眼看看,这鬼地方会出一颗半颗谷子么?要五斗米,不是要人家的命?”

“你向我们吼啥子?比嗓子大?我们只是来通知你!”拿纸单子的人突然发气起来,“你不肯出,你搬开好了,哪个拉住你?”

那人把纸单子递在她的手上,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石青嫂子气得说不出话来,只用劲把纸单子撕得粉碎,朝两人走的方向丢去。半晌,才望下屋后的斜坡,恨恨地说:“要我搬走,那容易!人家苦了十年,不说啥子,就是汗水也流了几十百桶去了嘛!你就拿棒棒来赶,我都不会搬的!”

这时候,她倒不怕静寂和孤独了,只担心会有这样不讲理的人常来打扰和吵闹。而她也下了个决心,无论别人怎样想方设法来赶她走,她都不会离开峡谷一步。她觉得在峡谷里生活了将近十年,和山峰、树林、小河都弄得非常的熟识,尤其这片朝夕用光足板踏过的斜坡,四季长着青绿的菜蔬、红黄的瓜果,使她分外感到亲热,正如吃奶的孩子看见母亲的乳房一样。她一向觉得峡谷就是她一家人的。她在岭上寻柴,总是钩点枯干的树枝,很不忍向那活生生的树身砍进一刀,一则以为它们都是朝夕常见的邻居,不愿加以杀伤,再则也认为要它们长得大些,就更能够心上感到快乐。小河也很使她喜欢,她晓得没有小河的水,她这片斜坡上的农作物,是不容易活起来的。每年过年的三十晚上,她定要走到水边,点起香烛纸钱,诚心诚意表示她的感谢,她在峡谷外边的小镇上卖菜,人们惊异她的西红柿大,豆角子长,她便会很愉快地说:“我们那个地方,实在生得好,泥土肥不消说了,河水挑起来又很方便!”

但她又怕别人羡慕,会也挤进谷来居住,③便又皱起额头皮,作起艰难的神情,叹息地说:“就是野草太容易长了,你只要三天不下地去,你看看,真有你收的!你顶好拿牛去吃光算了!别人在外头种地,费一分两分气力,我们就得费三分四分哩!讨厌得很,那全是一个要人下力的地方!”

现在却有人忽然要来赶她,你想她是多么地痛心,她觉得就是拼命也得把这片斜坡、这个峡谷好好守住。她想别人一定很久就眼红这个地方了,只以当家人在,不敢下手,现在晓得单是她一个人,而且又是女人,就特地跑来欺负她了。

“好吧!你默倒[注]女人好欺么?”④她恶毒地点一下头,自言自语起来,“我就要拿出我们女人的厉害来!”

她把锄头棍子镰刀以及斧头之类,全放在进门地方,只消有人敢来把她拉出茅屋,她就得抓起一样东西,首先给他们一下惩罚,使他们明白,她这样的女人,是万不能随便加以欺负的。

一九四七年八月二十五日,上海大场乡下

(有删改)

[注]默倒:方言,意思是“以为,想着”。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开始看到三个陌生人来到自己的菜地里量来量去,石青嫂子并没有意识到是怎么一回事,因此只是阻止他们不要踩坏了自己辛苦种的农作物。
B.吴大老爷有契约字据,所以那两个人才明目张胆地说出“就是县长帮你的忙,你也赖不赢他的”之类强硬而霸道的话,这使石青嫂子很受打击。
C.石青嫂子对自己以前在峡谷中的生活比较满意,一个重要原因是开荒种植收获的农作物能够维持她一家人的生活。
D.石青嫂子已准备好自己的战斗工具,只要有人敢来抢夺自己的土地,就要给他们点教训,这表明她已认识到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道理。
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通过对叶子等自然界声响的描绘,突出了环境的宁静,缓和了气氛。
B.句子②中感叹号加上两个问号连用,将石青嫂子质问时的愤怒渲染得淋漓尽致。
C.句子③“皱起”“作起”“叹息”,说明石青嫂子对峡谷中的生活环境也有不满意的地方。
D.句子④中“恶毒”属于贬词褒用,更形象地展示了石青嫂子反抗决心之坚之强。
3.面对吴大老爷两次派人来强占土地,石青嫂子的心理前后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读书小组要为节选部分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人物·斗争·审美;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土地。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送你一朵荷花

余显斌

将军离开家的时候,年龄不大,只有十四岁。

将军说:娘,我走了。然后,将军就走出去,走向山的拐弯处。两里多的路,将军走时说,一顿饭的时间就回来了。可是,将军这一走啊,就再也没有回来。

将军因为有点事去舅舅家,从舅舅家回来时,走到半路上,就遇见了一群兵。这是一群国军士兵,拉壮丁的。

他被一绳子绑了,拉着就走。他急了,挣扎着大喊:让我回去,我要回去。可是,这些兵仿佛没有听见,连拉带扯,将他扯入军营。

他穿上军装,拿起了枪。

他哭了,泪水哗哗的,不想打仗。他告诉军官,他娘在等着,他要回去,回到家里照顾老娘。可是,谁敢放他啊?他于是随着部队,一路打一路败一路撤退,最后过了海峡,去了那座孤岛。

他想娘,想自己的家。

他想,娘还在家里等着呢,一定以为自己在舅舅家玩忘记了,一定会去舅舅家找的,没有找见,一定会哭天叫地的。他想到这些,心中如刀划过一样,带着一种薄薄凉凉的疼痛。

时间,在思念中慢慢消失,他也慢慢做到了将军。

可是,他的心一直牵系着一个地方——金湖。梦里,将军会经常回到金湖,仍是小孩子的时候,拉着娘的手,走在金湖的夕阳下,走在一片荷叶和荷花间,嘎嘎地笑着,醒了,却是一个梦。①外面,月亮白亮亮地照着山,照着窗子,他的泪水流了出来。

有时,他会坐在书房里,悄悄打开保险箱,拿出一个精致的盒子,仔细地抚摸着,那一刻,他的脸上一派肃静,一派庄重。

妻子见了,满眼疑惑。

儿子见了,也满眼疑惑。

可是,大家都不问是什么。

慢慢的,将军老了,头发雪白了,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最终瘫痪了,再也难以独自去书房了。有时,他会让儿子用轮椅将自己推入书房,推到保险箱前。然后,他会慢慢地掏出钥匙,将保险箱打开,拿出里面的一个盒子,抱在怀里,就那么紧紧地抱着,一动不动,一坐就是半天,不言不语。随后,又将盒子慢慢锁进保险箱,小心地收起钥匙。

很多人猜测,盒子里一定是无价之宝。

也有的说,可能是祖传的东西。一直到有一天,将军不行了,睡在床上,颤巍巍地伸出手指,指着那个保险箱。儿子明白了,点点头,拿了钥匙将保险箱打开,拿出里面的盒子,按将军的示意,慢慢打开,顿时睁大了眼睛。盒子里并没有什么珠宝,也没有什么贵重东西,只有几粒莲子。

莲子下面,有一张纸条,儿子拿出来,上面记载着几粒莲子的来历。

将军当年去舅舅家,是去拿一种莲子的。

舅舅不知从哪儿弄到了九眼莲,那是一种新品种,开出白白红红的花瓣,如女孩的微笑。最为奇怪的是,别的莲藕都是八个眼,这种莲藕竟然九个眼。因此,舅舅称之九眼莲。

金湖的莲啊,无边无沿,尤其到了五六月的时候,到处荷叶片片,荷花朵朵,成为一片碧绿的世界,一片香气馥郁的世界。

这儿,人人都有养荷的习惯,有了好品种,更是视如珍宝。

这几粒莲子,将军当初没能拿回家,一直带到了孤岛,放在保险箱里。每次,将军思念家乡的时候,都会拿出盒子看看摸摸,想到里面的莲子,就如同回了一次金湖,见了一次娘。纸的结尾,将军叮嘱:将莲子带回去,种在金湖里,莲花开了,就等于我回了一次家。儿子读罢,流出了眼泪。

将军看着儿子,嘴唇轻轻嚅动着,一句话也没留下,停止了呼吸,眼睛却大大地睁着。儿子俯下身子轻声道:④爹,我一定办到,你放心地闭上眼睛吧。说着,他轻轻抹上将军的眼皮。⑤将军眼睛闭上了,两滴泪却缓缓地流出。

而今,五六月时,金湖一如既往,荷叶田田如云,荷花点点如星,其中有一种荷花,开得格外红,格外润泽。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使用“国军”“拉壮丁”“穿上军装,拿起了枪”“慢慢做到了将军”等词,将故事置身于特定的战争年代之中,突出将军戎马倥偬最后军中立功的主题。
B.对于将军“悄悄打开保险箱”“抚摸盒子”等行为,众人虽疑惑,但“都不问是什么”,主要是害怕惹将军生气。
C.小说通篇运用正面描写来塑造将军的形象,体现在通过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着力表现将军的思乡情感。
D.小说语言通俗平实,如话家常,多用短句,既有效调节了叙事节奏,又增强了抒情意味。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与句子⑤的两处流泪前后呼应,都是表达了对母亲和家乡的深情思念。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C.句子③具有意境化和抒情性,展示了一种纯净的审美世界,体现了诗化小说的特点。
D.句子④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暗示最后儿子会完成父亲的遗愿,送莲子回归。
3.小说结尾的金湖荷塘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4.小说在叙述故事时有什么特征?请结合文本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河上下碎碎念

邵丽

与许多年后写黄河成为我职业生涯的一部分相比,第一次看见黄河简直觉得非常寒碜。那一年我只有四五岁的年纪吧,父亲到豫北某地出差要带着我,或许那年月出一趟远差太激动了,特别是要过黄河,他希望能有人和他分享,这期望对我来说显然过于宏大。一条河流对一个幼童来说,比一枝花骨朵、一尾养在空罐头瓶子里的小鱼重要不到哪去。

我恍惚记得,车子颠簸着走上黄河桥的时候,我已经蜷在父亲的怀里对外部世界失去了兴致。在半睡半醒之间,父亲摇着我说:快看快看,我们过黄河大桥了!①我揉揉眼,扭过头去看窗外,在昏暗的天空下,瞧见那大平原一样安静的河道中,几支瘦弱得像快要断气了的水流。偶尔有大片的水鸟掠过,也不能在水里投下影子,那河水细弱得盛不住庞大的鸟儿。现在想来,橙黄的夕阳下,水面波光粼粼。那景致该是极美,可我的记忆里全是萧索。因为要看黄河,父亲提前几天教了我几句顺口溜:黄河绿水三三转,碧海青山六六湾。黄河浊水三三曲,青草流沙六六湾。这是父亲从哪里得来的,已不可考。反正不管如何,这个样子的黄河突然迎面而来,让我猝不及防,而且与我背的这些东西又有什么关联呢?真让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失望,抑或是完全不感兴趣。甚至,它远远没有我姥姥家门口的那条河看起来更像一条河。儿时记忆里的每一条河都是清澈见底,水草丰沛,大鱼小虾自由自在地穿梭其间。所以,等我回去见到满脸向往的两个哥哥,只赌气似的说了一句,黄河不好看!②反正我就是觉得,河得有河的样子,何况是被父亲大肆渲染的黄河呢

第二次看黄河仍然是和父亲一起去的。那年我要去郑州读大学,父亲母亲一起跟车送我。办完入学手续,父亲说,郑州新黄河桥建好了,咱们一起去看看吧!我读书的那个学校,离新黄河桥倒也不甚远,只半个小时的车程。也许因为心情,也许因为天气,那次站在崭新的、刚刚通车的黄河桥上,我痛痛快快地看了一次黄河。真是出乎意料,眼前的黄河虽然河水并未如期望的那么多,但她那阔大的身躯、奔涌的气势和一望无际的辽阔,还真是让我感到了震撼。眼前的黄河,才是她至少应该具有的模样和阵仗啊!

她在史前时期,一百多万年前就诞生成长。开始的时候,她的名字只有一个字,河。这是一个婴儿的名字,也是一个母亲的名字,要有怎样的温情和热爱才能这样轻轻地喊出来?她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夏商周,都是紧紧地抱着这条母亲河,把根基稳稳地扎进黄土里的,甚至一直到宋,③中国的历史大部分是沿着黄河筚路蓝缕一路走来的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文明都发源于大河。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开篇第一首《关雎》肯定就是写的黄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的河,在当时只能指黄河。而当我读到《卫风·河广》时,真真有一种五味杂陈的感觉。也许我不能与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共情,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突然让我有一种与历史久别重逢的悲欣交集,我想起第一次跟随父亲跨越黄河,当时我眼里的黄河,不正是那么孱弱细小,间不容刀吗?

把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图腾,怎么说都不为过。岂止如此呢?作为农耕文明的代表,我们先祖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水史,黄河的清浊几乎就是国运和统治者德行的象征。春秋时期人民俟河之清,人寿几何的绝望,到庾信《哀江南赋》时,已经变成见惯不惊的平淡:阿胶不能止黄河之浊。而到了唐代罗隐的诗中,则成为一个死结:才出昆仑便不清……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作为一代才子,罗隐一直怀才不遇,至京师十几年应进士试不第,他把自己的满腹牢骚和悲愤灌入黄河,黄河皆默默吞下,忍辱负重,以待圣人出,黄河清

盛唐时期,黄河并未变清,可唐人的胸怀因为国门洞开,接受八面来风一变而阔大,黄河也成为文人骚客寄托怀抱最好的载体。前有李白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豪迈,后有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的浪漫。那种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大唐气象,着实让后之来者始终充满了文化自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④黄河不仅仅是黄河,更是一条怀抱历史的大河,也是一条孕育文明和文学的大河

记得莫言曾经说过,文学使他胆大。他初学写作时,为了寻找灵感,曾经多次深夜出门,沿着河堤,迎着月光,独自一直往前走。河水银光闪闪,万籁俱寂,让他突然感到占了很大的便宜。那时候他才知道一个文学家应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因为热爱,或是信仰,干那些常人不敢干或不愿干的事。那么,他感到占了便宜,是因为一条大河吗?

我想是的,当你懂得了一条大河,你就懂得了世事和人生。

(有删改)


【注】①语出《卫风·河广》,意为“谁说黄河很宽广,一叶扁舟就可以渡过……谁说黄河很宽广,其中难容一艘小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作者童年时期第一次随父亲看黄河,为后文写自己再次看到黄河感慨黄河之大,赞美黄河的历史与文化奠定感情基调。
B.第一次随父亲见到黄河,作者不明白眼前的黄河与父亲教给她的顺口溜有何关联,此时她还不能理解父亲对于看黄河的热切激动的心情。
C.当作者成为职业作家,将写黄河作为其职业生涯的一部分时,她对黄河的历史感,对黄河孕育文明和文学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D.初学写作时,为寻找灵感,莫言曾多次走在河边,银光闪闪的河水让他感到占了很大便宜,他感悟到一个文学家应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瘦弱”和“快断气”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黄河水面之窄。
B.句子②“河得有河的样子”体现了作者对黄河有所期待,与第三段最后一句呼应。
C.句子③表达出作者对黄河河流变迁的感慨。“筚路蓝缕”写出中国历史发展的艰难。
D.句子④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的历史,又开启下文莫言的故事。
3.文中第七段引用了李白等人的古诗词,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4.“‘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突然让我有一种与历史久别重逢的悲欣交集”,作者为什么感到“悲欣交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4-01-25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五象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保卫延安(小说节选)

杜鹏程

“报告!”陈兴允轻轻地走进窑洞,低声喊。

“哦,你来咯!把湿衣服脱掉。”彭总走到床边,提起一件自己常穿的破旧棉衣,说:“披上。”

彭总,中等以上的身材,普通工人的脸相,两道又粗又黑的浓眉下一对不大的眼睛闪着严肃刚毅的光芒。这位天才的军事家像普通劳动人民一样质朴、淳厚。他和陈兴允谈了几句话以后,又注视作战地图,扳住指头在计算什么。有时,他来回轻轻地踱着步子。看来,他总是全副精力都贯注在某一点上,冷静地深思着。

彭总让陈旅长走到地图边,要他看其他战场敌我态势以及敌人在陕北的分布情况和动向。有时候,他回头看陈兴允的眼睛,仿佛在观察:“他是否懂了这一切呢?”

陈兴允觉得彭总那严肃深沉的眼光,直射到人心里。在这样眼光下,软弱、犹豫、自私都无法隐藏,正像眼睛里不能有针尖大的灰尘一样。

彭总沉静地站在地图面前,使人感到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并不使你感到冷淡,相反的,这是耐心的启发、等待和父兄般的关怀。

虽然将要进行的战斗,是部队在陕甘宁边区作战的第一次攻坚战,虽然部队攻坚经验很少,可是陈兴允一站到彭总面前,他就觉得蟠龙镇一定会拿下。

彭总深思着,偶尔和陈兴允说一两句话。

陈兴允,在这第一次和彭总接近的时刻,彭总的举止言谈使他微微感到奇异。他回忆起自己每一次对干部交代任务的时候,害怕他们了解不清,总是反复地给他们讲,要他们中间某些人复诵。可是彭总老是冷静地、精神非常集中地谋虑着,而很少说话。彭总不长篇大论地讲话,可是他的话里,压缩着宝贵的思想和丰富的经验。他的话,会让你联想起很多的事情。他的话,一投入你的脑子中,你那很多模糊感觉到而说不出的凌乱、片断的经验,便联贯起来了,系统了、明确了,提高了。这时,你会惊奇地对自己说:

“啊!事情原来这样简单、明确!可是以前我怎么觉得它是那样复杂和没有头绪呢?”

陈兴允正寻思,三个小娃娃,跑到彭总住的窑洞门口。这些个娃娃最大的有六七岁,最小的只有四五岁。警卫员一边瞪眼吓唬,一边低声喊:“小鬼,别乱跑,回来!”娃娃们根本不理睬,连跳带蹦地闯到彭总住的窑洞中去了。

彭总弯下腰,轻轻摩着娃娃们的头,问:“噢,你们有什么军国大事要来讨论?”

娃娃们傻呵呵地互相瞧瞧,一对对的黑眼珠,像那荷花叶上的水珠一样滚转。他们憨溜溜地笑了。接着,他们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样,一拥上去抱住彭总的腿,有的向彭总要子弹壳,有的向彭总要一支很小很小的手枪。

彭总给一个小娃绑好鞋带,给另外一个小娃擦了擦鼻涕,然后又跟他们有趣地谈了一阵,最后说:“这里不需要你们发言!”娃娃们跳着往外走,彭总用手照护着他们,一面走,一面说:“好,到外面去玩。对你们是不能讲原则的。小心,不要跌跤!”

彭总望着走远了的娃娃们,故意踏着泥水,倒退着、跳着向他招小手,他坦然地笑了。

(选自《保卫延安》,有删改)

文本二:

彭德怀速写

丁玲

“一到战场上我们便有一个信心,几十个人的精神注在他一个人身上,谁也不敢乱动。就是刚上火线的,也因为有了他的存在而不懂得害怕。只要他一声令下,我们就找不到一个人不高兴去迎着看不见的死而勇猛地冲上去!我们是怕他的,但我们更爱他!”

这是一个24岁的青年政治委员告诉我的。当他述说这一段话的时候,发红的脸上隐藏不住他的兴奋。他说的是谁呢?就是现在我所要粗粗画几笔的彭德怀同志,他现在正在前方担任红军前敌副总指挥。

穿的是最普通的红军装束,但在灰色布的表面上,薄薄浮着黄的泥灰和黑色的油,显得很旧,而且不大合身,不过他似乎从来就没有感觉得到。脸色是看不清的,因为常常有许多被寒风所摧裂的小口布满着,但在这不算漂亮的脸上有两个黑的、活泼的眼珠转动,看得见有在成人脸上找不到的天真和天真的顽皮。还有一张颇大的嘴,充分表示着顽强,这是属于革命的无产阶级的顽强的神情。每当遇到一些青年干部或是什么下级同志的时候,看得出那些昂奋的心都在他那种最自然诚恳的握手里显得温柔起来。他有时也同这些人开玩笑,说着一些粗鲁无伤的笑话,但更多的时候是耐烦地向他们解释许多政治上工作上的问题,诚恳地显示着对一个同志的勉励。这些听着的人便望着他,心沉静了,然而同时又更奋起了。但一旦他不说话沉思着什么的时候,周围便安静了,谁也唯恐惊扰了他。有些时候他的确使人怕的,因为他对工作是严格的,虽说在生活上是马马虎虎;不过这些受了严厉批评的同志却会更爱他的。

拥着一些老百姓的背,揉着它们,听老百姓讲家里事,举着大拇指在那些朴素的脸上摇晃着说:“呱呱叫,你老乡好得很……”那些嘴上长得有长胡的也会拍着他,或是将烟杆送到他的嘴边,哪怕他总是笑着推着拒绝了。后来他走了,但他的印象却永远留在那些简单的纯洁的脑子中。

(有删改)

1.关于文本一中彭德怀与娃娃们交谈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娃娃们闯进彭总窑洞,折射出彭德怀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受群众爱戴。
B.彭德怀摸娃娃头的动作,与“军国大事”的问话反差鲜明,尽显幽默。
C.“荷花叶上的水珠”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娃娃们的天真无邪。
D.彭德怀对娃娃们充满爱心,但“这里不需要你们发言”,凸显其原则性。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标题为《保卫延安》,但节选部分没有直接描写彭总与陈兴允关于战斗的具体对话,而是借助陈兴允的心理活动刻画了彭德怀在工作中的革命军人形象,真切动人。
B.文本一中“自己常穿的破旧棉衣”,文本二中“薄薄浮着黄的泥灰和黑色的油,显得很旧”等表述,既体现了彭德怀的外在形象特点,又展现了延安革命工作的举步维艰。
C.文本二开头以青年政治委员的话倾诉对彭德怀的爱戴,文末运用正侧面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彭德怀与百姓之间的亲密联系,并给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前后呼应,别具匠心。
D.文本一通过与陈兴允讨论、与孩子们交谈这两个场景展开,有连贯的故事情节,描写简明而细腻;文本二抓住彭德怀本质的性格特征进行勾勒,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3.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彭德怀的人物形象特点。
4.“速写”本是绘画艺术的基础学科,但文学作品中的“速写”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较高的消息文体。文本二以“彭德怀速写”为标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速写”的文体特征。
2024-01-09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二中学、柳州铁一中学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买酒

余显斌

那时,这酒还不叫北大仓,叫聚源永,但已成为名酒,酒液清澈,颜色微黄,酱香悠长,回味隽永,人人称道。

那时,这儿的当家的还不是叫经理,应当叫掌柜的。那是1936年。

那年冬天的雪啊,铺天盖地地下着,鹅毛一般。在聚源永掌柜的记忆里,那天是那个冬天最冷的一天。因此,他早早地让伙计们吃罢饭,一人喝了半碗烧酒,暖暖地上床睡了。

然后,他也准备睡,就在这时,响起了敲门声,轻轻的,一声两声三声,接着,又是一声两声三声。掌柜的打开门,在雪光和屋内射出的灯光映照下,面前站着一个小叫花子,对他道:“大叔,打扰了。”

掌柜的说没啥,然后让其进屋暖暖。

小叫花进去,一笑,嘴角边露出两个酒窝。

掌柜的热心地问:“饿了吧?”

小叫花子摇着头说:“我想买一坛酒。”

掌柜的答应着,就拿了一坛酒。聚源永有个规矩,买酒的可以尝酒,满意了就掏钱,不满意的作罢。掌柜的就拿了酒让小叫花尝尝,小叫花轻轻抿一下,就咂吧着嘴唇道:“大叔,酒真好,真香!”

掌柜的一笑,得意地道:“关外有名的聚源永啊。”

小叫花拿了酒说:“大叔,我走了。”

掌柜的本来想留小叫花,天快晓了,就在这儿歇着吧。再说了,晚上出去,在野外遇见野物了,或者遇见小鬼子巡逻兵了,多危险啊,可是,他还没来得及说,小叫花就走出了门,就消失在门外。

本来,小叫花这样走了就没事了。

可是,小叫花又回来了。

多年后,掌柜的已经老了,头发已经花白了,每次想到这儿,都忍不住摇头,忍不住流泪。就在他再次关门时,又传来了敲门声。他忙打开,小叫花站在门外一笑道:“大叔,我忘了给酒钱了。”

掌柜的说算了,就算送的。

小叫花说不,买东西咋能不给钱呢。

小叫花就进门给了钱,准备走时,院子外面响起了杂沓的脚步声,还有狗叫声,和小鬼子叽哩嘎啦的声音。掌柜的忙关上大门,外面响起喊声:“注意,有脚步从山里下来的,岗村少尉吩咐,一定是抗联,仔细搜索。”

掌柜的急了,忙指着床底,让小叫花进去躲着。

小叫花摇着头道:“大叔,躲不住的。”

小叫花说,如果搜出来了,这里的人就都完了。小叫花说:“大叔,求你一件事。”看掌柜的点头答应了,就说,请他务必将这坛酒放在后山的老虎石上。说完,小叫花推开后门冲了出去,外面响起杂沓的脚步声,响起叫喊声。

接着一声枪响,划破夜空。

掌柜的心里一缩,一夜都没睡着。

第二天,大家被小鬼子集中在那边的场地上,场地中间放着小叫花。小叫花的脸洗净了,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大大的眼睛望着天空,嘴角竟然盛开着两朵微笑,花骨朵儿一般。

掌柜的泪水一滴滴落了下来。

他按照女孩的要求,不是将一坛,而是将几坛聚源永烧酒放在后山的老虎石上。有时,闲下来的时候,他就想到女孩的事,他想,女孩当晚冲出去,为啥要朝那边的河沿跑啊,咋的就不朝后山跑啊。

他想,跑到后山不就没事了吗?

一直到了解放后,他才明白其中的原因。

解放后,聚源永成为国营酒厂,掌柜的成了厂长。那天,几个部队上的人来到这儿,拉着他的手连连感谢着,说那个冬天,如果不是他的几坛好酒,既为大家消了伤口的毒,又御了寒,大家是活不过那个冬天的。

原来,这是几个抗联老兵。

那年,他们负伤,躲在后山养伤。

女孩呢,是他们的卫生员。

他们伤口化脓,浑身发冷。女孩于是就扮作叫花子,连夜冒雪下山买酒,谁知再也没有回来,幸亏掌柜的放了几坛酒,救助了他们。

老掌柜再次想到女孩,才理解她当年跑向河沿的原因,她是故意将小鬼子引开,引离藏在后山上的战友啊。

抗联老兵们听了,一个个落下了泪。

掌柜的也流着泪。

那时,距离女孩离世,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了。那时,聚源永也已改名北大仓了。

(选自《山花》)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冬天的大雪既介绍故事发生时的节令,又交代自然环境,“那天是那个冬天最冷的一天”暗示了故事的悲剧性。
B.掌柜的为人善良、热情、慷慨,打开门见到小叫花,他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小叫花拿了酒没有付钱,掌柜的也特意不言不语。
C.小说描写掌柜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掌柜的厚道、仁慈的性格,又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说语言通俗平实,多用口语,如话家常,句式短小,有的一句话独立成段,既使小说叙述节奏明快,又增强了抒情意味。
2.小说在“小叫花推开后门冲了出去”之后,多次写到掌柜的神情和心理。下面关于这些描写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掌柜的心里一缩,一夜都没睡着。”写出了掌柜的为小叫花的安危极度担心。
B.“掌柜的泪水一滴滴落了下来。”写出了掌柜的对小叫花悲惨遇害的同情和惋惜。
C.“他想,跑到后山不就没事了吗?”写出了掌柜的迷惑,同时设置了悬念。
D.“掌柜的也流着泪。”写十年后,掌柜的因看到抗联战士落泪而情不自禁地流泪。
3.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这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4.如何理解小说三次写到的小叫花的“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12-29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博白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园大院

肖复兴

①北京胡同的名字很有意思,有的土得掉渣儿,比如狗尾巴胡同、粪场大院;有的很雅,像百花深处、什锦花园、芳草地、杏花天。花园大院,就是这样一条有着好听名字的老胡同。

②花园大院,在石碑胡同旁边,东临天安门,背靠前门大街,离我家不远,过前门楼子,穿过天安门广场,走着就可以到。第一次到那里去,是母亲去世之后那一年的春节。那时,我快六岁了。去那里,是因为那里有崔大叔崔大婶家。崔大叔和我父亲是税务局的同事,崔大婶和我生母是河南信阳的老乡,两人从小一起长大,两家自然很熟。

③那一年春节去崔家,一路上,父亲嘱咐我和弟弟进了崔家的门要先鞠躬拜年,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说什么,怎么说。那时候,我内向得很,也自卑得很,非常害怕当着外人的面说话。一路走,一路背着父亲教给我要说的话,一路担心说不好,或者说错了话。

④那是一条闹中取静的胡同,胡同尽头,大门朝东,就是他们家。门前有棵老槐树,春节去拜年时,老槐树疏枝横斜。进了大门,是一个开阔的院子,房子围成半圆形,和我们大院的格局完全不一样。房前有高高的台阶,还有宽宽的廊檐,形成弧形走廊。走进屋子,木地板,水泥磨花吊顶,典型的西式样子,更是和我家住的房子不同。这样的陌生感,加剧了我的紧张,见了崔大叔和崔大婶,尽管父亲一再催促着我叫人,我却更不敢张口了。

⑤崔大婶嗔怪地对父亲说道:“孩子脸皮薄,不叫就不叫吧,别逼孩子啦!”

⑥崔大叔在一旁听了呵呵笑着也劝父亲。

⑦父亲却死拧,不管崔大婶和崔大叔怎么说,非逼我叫一声“崔大叔崔大婶”不可。没有办法,我只好低着头,羞羞答答地叫了一声“崔大婶……”

⑧“还没有叫崔大叔呢!”父亲生气地说我。崔大婶一把把我拉过去。搂在她的怀里,说:“行啦!是快别难为孩子了。都快坐下吧!”

⑨那是崔大婶和崔大叔给我的第一印象。

⑩后来,常去崔大叔和崔大婶家,如果是夏天,门前那棵老槐树下,一地桃花如雪。在北京,我家没有一个亲戚,我愿意去他们家,特别是崔大婶待我很亲,总会让我涌出一种家的感觉,她那带有信阳口音的话语,常让我想我母亲说话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子呀!

⑪每一次去,崔大婶总会留下我。给我做好吃的。有时候,她拉着我的手,爱抚地对我说。“你娘要是活着该多好啊!看你长得都这么大,这么懂事了!”说着,她会忍不住掉下眼泪。

⑫1970年的冬天,我到北大荒两年多之后第一次回北京探亲,自然要先去崔大叔崔大婶家。从我进门到落座,崔大坤的目光一直落在我的腿上。我穿的棉裤厚厚的,笨重得很,棉花赶毡都臃在一起,让她笑话了吧?崔大婶没说什么。临离开北京要回北大荒之前,我去崔大婶家告别,她拿出一条早已经做好的棉裤,让我换上。仿佛要和我穿的这条笨拙的棉裤故意作对比似的,那条棉裤又薄又轻。我对崔大婶说;“北大荒冷,我穿不上这个!”崔大婶笑着对我说:“傻孩子,这是丝棉裤。比你身上穿的暖和多了!快换上,北大荒天寒地冻的,别冻坏了,闹成了寒腿,可是一辈子的事。”

⑬这是崔大婶为我特意做了一条丝棉裤,这是我这一辈子穿的第一条也是唯一条丝棉裤。那棉裤做得特别好,由于里面絮的是丝棉,又暄腾又轻巧,针脚分外细密。我换上这条丝棉裤,感动得很,一再感谢她,夸她的手艺好。她叹口气说:“你亲娘要是还活着,她比我做活儿好,还要细呢!”她说这番话的时候,让我从她的眼睛里能够看到对往昔的一种回忆,也让我看到只有作为母亲才有的一种慈爱之情。

⑭如今,花园大院已经没有了。建国家大剧院,花园大院拆迁,崔大婶一家分到了玉蜓桥边高层楼房里的一套单元房。

⑮很多地方,很多亲人,很多时光,都不在了。那条丝棉裤,还埋在我家的箱底。偶然翻箱子时看见它,心里会很感伤。几年前冬天,在美国布鲁明顿孩子家,读到一本《徐渭集》,看到里面的一首诗:“黄金小纽茜衫湿,绣褶犹存举案痕。开匣不知双泪下,满庭积雪一灯昏。”诗中的衣衫,是徐渭亡妻的。但不知为什么,一下子让我想起崔大婶给我做的那条丝棉裤。我抄下这首诗,竟也泪眼朦胧。那一晚,布鲁明顿不仅也是积雪满庭,而且,雪一直在下,纷纷下了一夜。

(有改动)

1.简要概括下列语段的主要内容。
③-⑨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⑫-⑬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语言。
①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崔大婶一把把我拉过去,搂在她的怀里,说:“行啦!快别难为孩子了,都快坐下吧!”
②品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那棉裤做得特别好,由于里面絮的是丝棉,又暄腾又轻巧,针脚分外细密
3.分析文章结尾最后一句话的妙处。
那一晚,布鲁明顿不仅也是积雪满庭,而且,雪一直在下,纷纷下了一夜。
4.如果给本文设计一幅插图,请从下面两个方案中选择一个,并说明理由。
方案A:一座开阔的院落,房子围成半圆形,房前有高高的台阶,还有宽宽的廊檐。
方案B:院落门前有一棵老槐树,树下一地槐花如雪。
2023-12-20更新 | 30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柳州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人物

契诃夫

尊敬的阁下,父亲,恩人!文官涅维拉齐莫夫在起草一封贺信,祝您在这个复活节及未来的岁月中身体健康、吉祥如意,并祝阖府安康……

灯里的煤油快要烧干,冒着黑烟,发出焦臭味。桌子上,在涅维拉齐莫夫写字的那只手旁边,一只迷途的蟑螂在慌张地跑来跑去。

还得给他那个混蛋,再写点什么呢?涅维拉齐莫夫这样思忖着,抬眼望着熏黑的天花板。这值班室让他感到像沙漠般荒凉,他不仅可怜起自己来,也可怜起那只蟑螂了……

我值完班还能离开这里,可它却要一辈子在这里值班,他伸着懒腰想道,苦闷啊!

看门人巴拉蒙已经不擦皮靴了……他一手拿着刷子,一手画着十字,站在通风小窗前听着……打钟了,先生。他对涅维拉齐莫夫小声说。

①涅维拉齐莫夫把耳朵凑到小窗口,也倾听起来。②复活节的钟声随同春天的清新空气,一齐从窗口涌进室内。③各处的教堂钟声齐鸣,大街上来来往往的马车辘辘作响,人真多啊!涅维拉齐莫夫看了看下面的街道,叹口气说,有多少笑声和谈话声!只有我倒霉透了,这种日子还得在这里坐着。而且每年都是如此!

谁叫您拿人家的钱呢?要知道今天不该您值班,是扎斯杜波夫雇您当替身。别人都去玩乐了,您却在这里替人值班……这是贪财啊!

见鬼,这怎么叫贪财呢?才两个卢布,外加一条领带……是贫穷,而不是贪财!要是能跟大伙儿一道去做晨祷,然后开斋,那该多好啊……喝上那么几杯,吃点冷荤菜,然后躺下睡他一觉……这时你会感到自己是个人……唉……我这一辈子算完了!你瞧,有个骗子坐着四轮马车招摇过市了,可你却不得不待在这里。

各人有各人的造化。上帝保佑,您也坐上四轮马车的。

我?嘿,不行,伙计,你开玩笑。即使拼了命,我这九品文官也上不去了……我没有受过教育。

我们的将军也没有受过教育,可是……

嘿,我们的将军,他在做将军之前,早偷盗了十万公款。他那副派头,伙计,我可比不上……凭我这副模样也不会有什么出息!连姓也糟透了:涅维拉齐莫夫①!总而言之,伙计,这种处境是没有出路的。你愿意,就活下去;你不愿意——那就去上吊……

涅维拉齐莫夫离开通风小窗,苦恼地在各个房间里转来转去。钟声变得越来越响……

要不从值班室溜走?涅维拉齐莫夫想。不过,这种逃跑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就算复活节这一天过得很好,很舒服,可是往后又怎样呢?依旧是阴暗的四壁,依旧要受雇于人代人值班,依旧要写这种贺信……

他热切地想突然出现在大街上,汇入热闹的人群中,参加节日的庆典……他想起了刚才一位太太乘坐的四轮马车,想起了庶务官穿了就神气活现的那件大衣……他想起了勋章、新皮靴、暖和的床铺和袖子没有磨破的文官制服……他之所以想起这些,是因为这些东西他都没有……

要不要去偷?他又想,据说,一些人带着赃物都逃往美洲。不过鬼知道这个美洲在什么地方!看来要能偷会盗,还得受过教育哩。

钟声停了。此刻只能听到远处的马车声和巴拉蒙的咳嗽声,可是涅维拉齐莫夫的满腔愁苦和愤恨,却变得越来越强烈,越来越难以忍受。

写告密信呢?普罗什金一次告密,日后就步步高升……涅维拉齐莫夫坐在自己桌前,陷入沉思。灯里的煤油已经烧干,冒着浓烟,眼看就要熄灭。迷途的蟑螂还在桌上爬来爬去,找不到安身之处……告密怎么行!这种东西一写,日后我定会受到申斥,我这个笨蛋只能见鬼去!

于是目光又落在他起草的那封贺信上。这信是写给一个他十分憎恨又惧怕的人的,十年来,他一直向这个人请求把他从十六卢布的职位提升到十八卢布的职位上……

啊……你还在这里跑,鬼东西!他愤恨地一巴掌拍在那只不幸让他看到的蟑螂身上,真讨厌!

蟑螂仰面躺在那里,拼命蹬着细腿……涅维拉齐莫夫捏住它的一条腿,把它扔进玻璃灯罩里,灯罩里突然起火,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

涅维拉齐莫夫这才感到略为轻松些。

一八八五年三月二十三日


【注】①在俄语中,这个姓与“衬裤”的发音相近。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人公写贺信时,既尊称对方为阁下、父亲、恩人,又在心里骂他混蛋,表明他对收件人既爱又恨。
B.文中主人公转述的“将军”“普罗什金”等人的事迹,暗示了沙皇俄国时代官场的黑暗腐败。
C.“钟声变得越来越响”,这里通过环境描写来暗示主人公因找不到出路,心中苦恼愈加强烈。
D.主人公在值班室的大量内心独白表明他充满物质欲望,对现实生活强烈不满,可又无可奈何。
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中,“凑”字既写出了主人公对外面生活的向往,又是为了表现室外环境嘈杂扰耳。
B.第②句中“涌”字有力度,“涌”来的不只是复活节钟声与春天的清新空气,还有诱惑。
C.第②句中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室内环境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值班室内主人公内心的苦闷。
D.第③句中,“只有”“还得”“每年都”等词或短语的运用,强化了人物情感的表现。
3.对话是小说展开情节、塑造人物的重要方法,请结合文中看门人与主人公的对话简要分析。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常常富有象征性与暗示性,请以文中的“蟑螂”意象具体分析。
2023-12-19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阳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963年过年

刘国芳

男人挑了一担灯芯,要出门。一个女孩儿,蹦蹦跳跳跑了过来,女孩儿说:“爸爸要去哪儿呀?”

男人说:“卖灯芯。”

女孩儿说:“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啊?”

男人说:“过年回来。”

男人说着,出门了。女孩儿跟了几步,女孩儿说:“爸爸,给我买新衣裳过年。”

男人应一声,走了。

男人很快出了村,往荣山方向去。男人要经过荣山,去一个叫抚州的地方。从荣山到抚州,有六七十里。男人肩上挑着满满的一担灯芯,但灯芯没重量,一担灯芯只十几斤, 男人不把这担灯芯当回事,他一天就能走到抚州。

果然,这天傍晚,男人到抚州了。一到街上,男人喊起来:“卖灯芯,点灯的灯芯。”

有人应声说:“几多钱一指?”

男人说:“三分。”

应声的人讨价还价:“两分卖不卖?”

男人说:“拿去。”

就有人走到男人跟前来,犹犹豫豫掏两分钱给男人。男人拿一指灯芯给人家,很少的一指,只有小指头那么粗。 又有人过来,要买一角钱, 男人也拿了一指给人家,这一指大些,大拇指那么粗。再没人过来了,男人又挑起灯芯喊道:“卖灯芯,点灯的灯芯。”

此后,抚州大街小巷都听得到男人的声音。

在抚州卖了几天,男人就离开抚州了。男人一路前去,去流坊,去浒湾,再去金溪……最后返回荣山回家。这样来来回回,要在外面呆一个多月。但不管走多远,男人都会在过年前赶回来。

这天,男人到浒湾了。

天晚了,街两边的房屋透出灯光,很暗的光,星星点点。这样星星点点的光,无法照亮巷子。一条巷子,黑漆漆的男人挑着灯芯,高一脚低一脚走在巷子里,仍喊道:“卖灯芯,点灯的灯芯。”

一户人家,没点灯,屋里黑漆漆的。黑漆漆的屋里走出一个人来,这人说:“你来得及时,我屋里的灯芯刚好用完了。”

说着,拿出两分钱,买一指灯芯回去。

俄顷,那屋里有光了。

一个人站在一家小店铺前,男人见了,就说:“你店里有棒棒糖么,我用灯芯换你棒棒糖。”

那人点点头,同意了。

在男人换糖时,男人家里的女孩儿在想爸爸了,女孩儿问着大人说:“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呀?”

大人说:“还早哩,过年才回来。”

确实还早,男人那时候还在金溪。随后,男人去了南城南丰,再去了建宁和泰宁,还去了福建邵武、光泽。这一路花费其实很大,男人白天要吃,晚上还得住旅社。这一切开销,全在一担灯芯里。为此,男人一路很节约。有时,他一天只吃两个包子。但该买的, 男人还得买。男人有一天就在邵武买了好几块布,好看的花布,是给家里女人买的。男人还买了一件红灯芯绒衣服,买给女孩儿的。男人还买了一根扎头的红绸子,也是给女孩儿买的。这东西可买可不买,男人犹豫了很久,拿出二分钱,买下了,然后放在贴身口袋里。

男人回来时,灯芯全部卖掉了。但男人肩上的担子,没轻下来,反而重了。男人担子里放着布,放着衣裳,还放着麻糖、花生糖和拜年的灯芯糕。女孩儿早就等在家门口,老远看见男人回来了,女孩儿蹦蹦跳跳跑过去,女孩儿说:“爸爸,给我买了新衣裳吗?”

男人说:“买了。”

女孩儿就跳起来。

不一会儿,女孩儿就让妈妈帮她穿好了红灯芯绒的衣裳。男人买的红绸子,也扎在女孩儿头上。随后,女孩儿含着棒棒糖出去了。在外面,女孩儿看见几个孩子了,女孩儿于是把口里的棒棒糖拿出来,然后跟几个孩子说:“我爸爸回来了,给我买了新衣裳,还买了扎头的红绸子和棒棒糖。”

女孩儿说着时,有爆竹噼噼啪啪响起来。

过年了。

【注】1963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拐点,三年困难时期刚结束,经济、民生待兴。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男人出门了,女孩儿跟了几步,表现了女孩儿想留下爸爸的心理,她不希望爸爸离开家,离开她。
B.男人卖灯芯以“指”为单位和以物易物的情节,表现了当时经济发展之艰难以及民众朴素的交换意识。
C.小说中写到山民的质朴民情,父女的亲情以及人民对新生活的热情,以情感人,反映生活,意蕴丰富。
D.男人回来时,“肩上的担子,没轻下来,反而重了”,说明担子里年货满满,也隐含着男人的责任感。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女孩对爸爸说“给我买新衣裳过年”,以孩子对过年的憧憬形成叙事的动力,使得叙事有种温暖格调。
B.小说多处运用景物描写,如浒湾的夜景、过年的热闹景象,还有“灯芯”“新衣裳”等意象的选用,营造了温馨感人的生活场景。
C.小说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有助于表现百姓日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D.在小说中作家成功地运用了通俗易懂、平淡自然、凝练简省的语言,使作品产生一种亲和力,能为广大读者接受。
3.分析文中画线句子“在男人换糖时,男人家里的女孩儿在想爸爸了”的作用。
4.小说为什么以“1963年过年”为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12-19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三新学术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骆驼样子》中的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①因为高兴,胆子也就大起来;自从买了车,祥子跑得更快了。自己的车,当然格外小心,可是他看看自己,再看看自己的车,就觉得有些不是味儿,假若不快跑的话。

②他自己,自从到城里来,又长高了一寸多。他自己觉出来,仿佛还得往高里长呢。不错,他的皮肤与模样都更硬棒与固定了一些,而且上唇上已有了小小的胡子;可是他以为还应当再长高一些。当他走到个小屋门或街门而必须大低头才能进去的时候,他虽不说什么,可是心中暗自喜欢,因为他已经是这么高大,而觉得还正在发长,他似乎既是个成人,又是个孩子,非常有趣。

③这么大的人,拉上那么美的车,他自己的车,弓子软得颤悠颤悠的,连车把都微微的动弹:车箱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跑得不快怎能对得起自己呢,怎能对得起那辆车呢?这一点不是虚荣心,而似乎是一种责任,非快跑,飞跑,不足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车的优美。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合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别扭的地方。赶到遇上地平人少的地方,祥子可以用一只手拢着把,微微轻响的皮轮像阵利飕的小风似的催着他跑,飞快而平稳。拉到了地点,祥子的衣裤都拧得出汗来,哗哗的,像刚从水盆里捞出来的。他感到疲乏,可是很痛快的,值得骄傲的。一种疲乏,如同骑着名马跑了几十里那样。

④假若胆壮不就是大意,祥子在放胆跑的时候可并不大意。不快跑若是对不起人,快跑而碰伤了车便对不起自己。车是他的命,他知道怎样的小心。小心与大胆放在一处,他便越来越能自信,他深信自己与车都是铁作的。

(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骆驼祥子》第二章)

[选文二]

⑤他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既没从洋车上成家立业,什么事都随着他的希望变成了“那么回事”。他那么大的个子,偏争着去打一面飞虎旗,或一对短窄的挽联;那较重的红伞与肃静牌等等,他都不肯去动。和个老人,小孩,甚至于妇女,他也会去争竞。他不肯吃一点亏。

⑥打着那么个小东西,他低着头,弯着背,口中叼着个由路上拾来的烟卷头儿,有气无力的慢慢的蹭。大家立定,他也许还走:大家已走,他也许多站一会儿;他似乎听不见那施号发令的锣声。他更永远不看前后的距离停匀不停匀,左右的队列整齐不整齐,他走他的,低着头像作着个梦,又像思索着点高深的道理。那穿红衣的锣夫,与拿着绸旗的催押执事,几乎把所有的村话都向他骂去;“孙子!我说你呢,骆驼!看齐!”他似乎也没有听见。打锣的过去给了他一锣锤,他翻了翻眼,朦胧的向四外看一下。没管打锣的说了什么,他留神的在地上找,看有没有值得拾起来的烟头儿。

(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骆驼祥子》第二十四章)

1.下列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车箱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这里运用排比手法准确地表现出祥子内心的骄傲和愉悦。
B.“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这句话看似写车,其实是表现祥子的心情。
C.“他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一句中,“黄金时代”是指祥子拥有理想并为之不断奋斗的那段时光。
D.“没管打锣的说了什么,他留神的在地上找,看有没有值得拾起来的烟头儿”,这句话表现出祥子悠闲自在的心境。
2.两段选文中有些耐人寻味的词语,可以形成对照,进行比较阅读。请谈谈下面两句话中加点词的作用。
选文一选文二
祥子可以用一只手拢着把,微微轻响的皮轮像阵利飕的小风似的催着他,飞快而平稳。他低着头,弯着背,口中叼着个由路上拾来的烟卷头儿,有气无力的慢慢的

3.分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他感到疲乏,可是很痛快的,值得骄傲的,一种疲乏,如同骑者钻马跑了几十里那样。
4.从以上两段选文分别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祥子?
2023-12-14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柳州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