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学类文本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举例李清照

余秋雨

从名誉罗网中挣身而出的过程,很可能贯穿人的一生。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未能全然挣脱,其中包括一些极其杰出的人物。这实在是有关生命本质的一系列悲剧故事。

我深知只有具体地体验了这种故事才能真正领悟有关名誉的种种涵义,因此必须选一个这样的人来举例,选来选去选中了李清照——一个清纯绝俗到似乎不应该有名誉问题的人。

李清照是在与赵明诚结婚之后,开始目睹长辈们遭受的名誉灾祸的。这种经历像是一种试炼,让她明白一个人在名誉问题上的乖谬无常。她的父亲李格非与当时朝廷全力排斥的所谓元祐党人有牵连,罢职远徙。这种名誉上的打击,自上而下,铺天盖地,轰传一时,压力极大,但年轻的李清照还能承受。然而不幸的是,处理这个案件的恰恰是丈夫的父亲赵挺之!这一下就把这对恩爱的年轻夫妻推入十分尴尬的境地:只要一方的父亲能保持名誉,另一方的父亲就必然失去名誉;而这种你死我活的格局压在一个家族的头顶,实际上连一半名誉也无法保持,只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别人看笑话,两败俱伤。李清照曾大胆写诗给公公赵挺之,要他以人间父子情为虑,顾及儿子、儿媳和亲家的脸面,不要做让人寒心的事。

她的公公很可能是一个犹豫徘徊的角色,因此最终也遭到打击,甚至在死后仅仅三天,家产被查封,儿子赵明诚也被罢免官职。事虽如此,他原先缺失于民间士林的名誉并没有恢复,人们只把他看成三翻四覆的小人。古往今来,很多勉强进入不同身份而又良知未泯的知识分子官吏,大多会在自身名誉上遭此厄运而百口莫辩。这时,李清照跟随着落魄的丈夫赵明诚返回故里青州居住,对世间名誉的品尝已经是涩然不知何味了。

我想,被后世文人一再称道的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俩在青州十余年的购书、猜句、罚茶的风雅生活,正是在暂离升沉荣辱漩涡后的一湾宁静。他们此时此地所达到的境界,好像已经参破红尘,永远不为是非所动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名誉上的事情没有止境,你参破到什么程度,紧接着就有超过这一高度的骚扰让你神乱性迷,失去方寸。

似乎是上天的故意,李清照后来遇到的名誉问题也越来越大。例如那个无中生有的玉壶事件就很典型。事情的起因发生于赵明诚重病期间,曾有一位探望者携带一把石壶给这位病榻上的文物鉴赏家看过,没想到赵明诚死后即有谣传兴起,说他直到临死还将一把珍贵的玉壶托人献给金国。当时宋、金之间正在激烈交战,这种谣传关涉到中国文人最重视的气节问题,李清照再清高也按捺不住了。但她又不知道应该如何洗刷,想来想去选了一个最笨的办法:带上夫妻俩多年来艰辛收藏的全部古董器物,跟随被金兵追得走投无路的宋高宗赵构一起逃难,目的是希望有机会把这些古董全部献给朝廷。她的思路是,我愿意把全部古董献给宋廷,这是一切稍有势利之心的人做得出来的吗?已故的丈夫与我完全同心,怎么可能叛宋悦金呢?

这实在是只有世界上最老实的文化人才想得出来的表白方式,她显然过高地估计了造谣者的逻辑感应能力,他们只顾捕风捉影罢了,哪里会留心前后的因果关系?她也过高地估计了周围民众的内心公正,他们大多乐于听点别人的麻烦事罢了,哪里会感同身受地为别人辩诬?她更是过高地估计了丧魂落魄中的朝廷,他们只顾逃命罢了,哪里会注意在跟随者的队伍里有一个疲惫女子,居然想以家庭的全部遗藏来为丈夫洗刷名声?

这一荒诞的旅程最后在一位远房亲戚的疏通和劝说下终于结束,但在颠沛流离中,所携文物已损失绝大部分。

付出如此代价,名誉追回来没有?这真是天知道了。

至此李清照已经年近五十,孤孤单单一个人,我想她一定累极了。在国破家亡的大背景下,她颓然回想,父亲的名誉、公公的名誉、丈夫的名誉,已经摧肝裂胆地折腾了大半辈子,究竟有多大实质性的意义呢?她深深喘一口气,开始渴望过几年实实在在的日子。于是,她在思虑再三之后接受了一个叫张汝舟的军队财务人员的热烈求婚,又有了一个家。

她当然知道,在儒家伦理的重压下,一个出身官宦之家的上层女子,与亡夫的感情弥深弥笃,而且又年近半百,居然公开再嫁,这会受到上上下下多少人的指责?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当时很有见识的文人学者在自己著作里对李清照再嫁的恶评:传者无不笑之”“晚节流荡无依……对此,我们的女诗人似乎有一种破釜沉舟般的勇敢。

如果事情仅仅到此为止,倒也罢了,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张汝舟竟然是不良之徒,他以一个奸商的目光,看上了李清照在离乱中已经所剩无几的文物,所谓结婚只是诈骗的一个手段,等到文物到手,他立即对李清照拳脚相加,百般虐待。

李清照知道宋朝法律,妻子上告丈夫,即便丈夫真的有罪,妻子也要被判两年徒刑。但她宁肯被官府关押,宁肯审案时在大庭广众之下与无赖张汝舟对质,丢尽脸面,也要离婚。这次上诉的结果,张汝舟被问罪,李清照也被关押,但离婚是成功了。李清照没有被关押太久,由于一位朝中亲戚的营救,她在九天后出狱。出狱后立即给营救她的那位亲戚写信,除了感激,还是在担心自己的名誉:清照敢不省过知惭,扪心识愧。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

千千万万不知李清照命运悲剧的读者,却在心中一直供奉着一个无限优雅的李清照。这是一种虚假吗?不是,这是一种比表层真实更深的真实。挣扎于身边名誉间的李清照虽然拥有几十年的真实反倒并不重要,而在烦闷时写下一些诗词的李清照却因创造了一种东方高雅女性的人格美而光耀千秋。那些连李清照本人也担心难逃万世之讥的恶名并未长久延续,真正延续万世的名誉,在当时却被大家忽视了,包括李清照自己。

(摘编自余秋雨《举例李清照》)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清照终其一生都未能从名誉罗网中全然挣脱,她的故事是有关生命本质的悲剧故事。
B.赵挺之属于勉强进入不同身份而又良知未泯的知识分子官吏,他在名誉上遭受厄运。
C.李清照夫妇在青州十余年的生活风平浪静,表明她已参破红尘,不再为名誉所动。
D.李清照一生都在被名誉问题所困扰,她未必知道让自己名誉延续万世的是她的作品。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是写李清照在名誉问题上所受打击,越能体现出她创造出的东方女性人格美的魅力。
B.第七段中三个“过高地估计”用排比的方式突出影响李清照荣誉的周边环境的力量。
C.作者并不在意内容的真实,在叙事中也加入了一些合理想象,如“深深喘一口气”等。
D.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李清照所遭遇的不公平命运的深深同情。
3.如何理解画线句子的含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文章没有直接叙事,而是以两段议论性的文字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4-04-1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三重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节选)

萧 红

船行到了河心,阎胡子坐在舱里佛龛旁边,舵柄虽然拿在他的手中,而他留意的并不是这河上的买卖,而是的回念。直到水手们提醒他船已走上了急流,他才把他关于家的谈话放下。但是没多久,又零零乱乱地继续下去……

赵城,赵城俺住了八年啦!你说那地方要紧不要紧?去年冬天太原下来之后,说是临汾也不行了……赵城也更不行啦……这时候……就有赵城的老乡去当兵的……还有一个邻居姓王的那小伙子跟着八路军游击队去当伙夫去啦……八路军不就是你们这一路的吗?……可是你说……赵城要紧不要紧?俺倒没有别的牵挂,就是俺那孩子太小,带他到这河上来吧!他又太小,不能做什么……跟他娘在家吧……又怕日本兵来到杀了他。

老乡!在赵城你算是安家立业的人啦,那么也一定有二亩地啦?兵士面前的茶杯在冒着气。

哪能够说到房子和地,跑了这些年还是穷跑腿……

那么山东家还有双亲吗?

哪里有啦?都给黄河的水卷去啦!阎胡子擦了一下自己的胡子,他对着舱口说:

你见过黄河的大水吗?那是民国几年……那就铺天盖地地来了!白亮亮的,哗哗地……和野牛那么叫着……山东那黄河可不比这潼关……几百里,几十里一漫平。黄河一到潼关就没有气力啦……看这山……这大土崖子……就是它想要铺天盖地又怎能……可是山东就不行啦!……你家是哪里?你到过山东?

我没到过,我家就是山西……洪洞……

家里还有什么人? 咱两家是不远的……

我这回要赶的部队就是在赵城……洪洞的家也都搬过河来了……

你去的就是赵城,好!那么……他从舵柄探出船外的那个孔道口看出去……河简直就是黄色的泥浆,滚着,翻着……绞绕着……舵就在这浊流上打击着。

好!那么……他站起来摇着舵柄,船就快靠岸了。

这一次渡河,阎胡子觉得渡得太快。他擦一擦眼睛,看一看对面的土层,是否来到了河岸?

好,那么……他想让那兵士给他的家带一个信回去,但又觉得没有什么可说的。

他们走下船来,沿着河身旁的沙地向着太阳的方向进发。无数条的光的反刺击撞着阎胡子古铜色的脸面,他的宽大的近乎方形的脚掌把沙滩印着一些圆圆洼陷。

你说赵城可不要紧?我本想让你带一个回信去……等到饭馆喝两盅,咱二人谈说谈说……

风陵渡车站附近,层层转转的是一些板棚或席棚,里边冒着气,响着勺子,还有一种油香夹杂着一种咸味在那地方缭绕着。

一盘炒豆腐,一壶四两酒蹲在阁胡子的桌面上。

俺想,赵城可还离火线两三百里,许是不要紧……他向着兵士,咱中国的局面怎么样?听说日本人要夺风陵渡……俺在山西没有别的东西,就是这一只破船……

兵士站起来,黑色的裤子,灰色的上衣,衣襟上涂着油渍和灰尘。但他脸上的表情是开展的,愉快的,平坦和希望的。他讲话的声音并不高朗,温和而宽弛,就像他在草原上生长起来的一样:

我要赶路的,老乡!要给你家带个信吗?

带个信……阎胡子感到一阵忙乱,这忙乱是从他的心底出发的,带什么呢?这河上没有什么可告诉的。带一个口信说……好像这饭铺炒菜的勺子又搅乱了他,你坐下等一等,俺想一想……

他的头垂在他的一只手上,好像已经成熟了的转茎莲垂下头来一样。勺子声,菜刀声,被洗着的碗的声音,前前后后响着鞭子声。小驴车,马车和骡子车拖拖搭搭地载着军火或食粮来往着。车轮带起来的飞沙并不狂猖,而那狂猖着的,是跟着黄河而来的,在空中它漫卷着太阳和蓝天,在地面它则漫卷着沙尘和黄土,漫卷着所有黄河地带生长着的一切,以及死亡的一切。

站在长城上会使人感到一种恐惧,那恐惧使人类历史的血流又鼓荡起来了!而站在黄河边上所起的并不是恐惧,而是对人类的一种默泣,对于病痛和荒凉永远的诅咒。

同蒲路的火车,好像几匹还没有睡醒的小蛇似的慢慢地来了一串,又慢慢地去了一串。

那兵士站起来向阎胡子说:

我就要赶火车去……你慢慢地喝吧……再会啦……

阎胡子把酒杯又倒满了。他看着杯子底上有些泥土,他想,这应该倒掉而不应该喝下去,但当他说完了给他带一个家信,就说他在这河上还好的时候,他忘记了那杯酒是不想喝的也就走下喉咙去了。同时他赶快撕了一块锅饼放在嘴里,喉咙像是有什么东西在涨塞着有些发痛。于是他就抚弄着那块锅饼上突起的花纹,那花纹是画的八卦。他还识出了那是乾卦,那是坤卦

奔向同蒲站的兵士,听到背后有呼唤他的声音:

站住……站住……

他回头看时,那老头好像一只小熊似的奔在沙滩上:

我问你,是不是中国这回打胜仗,老百姓就得好日子过啦?

八路的兵士走回来,好像是沉思了一会儿,而后拍着那老头的肩膀:

是的,我们这回必胜……老百姓一定有好日子过的。

那兵士都模糊得像画面上的粗壮的小人一样了,可是阎胡子仍旧在沙滩上站着。

阎胡子的两脚深深地陷进沙滩去,那圆圆的涡旋埋没了他的两脚了。

一九三八年八月六日,汉口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阎胡子的话,既体现了他对妻儿的牵挂和自身的处境,也交代了兵士的身份和时代背景。
B.阎胡子觉得渡河太快,主要是因为与兵士谈话让他沉浸于对赵城的关注中,且没有想好带信的内容。
C.风陵渡车站附近是热闹的、凌乱的,作者这样写是要突出人间烟火气,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阎胡子在兵士离开后久久站在河边沙滩上,他内心既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对战争胜利的渴望。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直接提出“家”的回念,下文一直以“家”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并逐渐将“家”上升到“国”的高度。
B.在阎胡子和兵士交谈的过程中,有多处使用问号和省略号,反映了彼此比较陌生的关系,也体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C.本文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进行写作,但语言中又充满了象征意味,如黄河漫卷着的沙尘和黄土、锅饼上画的“八卦”等。
D.本文与茹志鹃的《百合花》一样,善于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和朴素自然的语言描写发掘人物内心深处真挚的情感。
3.对于赵城,阎胡子言语中的“要紧不要紧”“许是不要紧”等,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4.作为一名女性作家,萧红的这篇小说除了细腻的笔触外,还蕴含着粗犷、强劲的力量,这些力量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4-04-0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三晋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梦中桧

[日本]井上靖

四月的节令,天气一度十分宜人。也不知是怎么回事,樱花盛开之后,乍暖又寒了。

通知上说是六点钟,所以远山和千田规规矩矩地六点整到达,现在他俩在酒馆的一室,已经干等了一个多小时。

好久不见了。光村田鹤子(阿田)把手提包和一只绉绸一类的包袱往房间角落里一放,随即坐下来,轻轻地点了点头,这种娴静的举止,不像从前的阿田。男人们感到她的美貌中尚带有一种辛苦辗转造成的冷漠,这可是以前从未见过的。她的眼睛和从前一样,笑的口形也和从前一样。

诸位,你们都还是老样子啊。田鹤子在千田和逢坂之间坐下,我真不知道该从哪儿谈起好!过了十五个年头了啊。”

确实,十五年过去了,期间还经历了战争。战前几个人各自散落在地图上的某一点,托战败的福,他们在战后又集中到东京来了。木贺和千田等人向田鹤子献殷勤的时候,她不过才十九岁。当时她梳着时兴的带有前刘海的少女型短发,还常常穿上漂亮的骑马服装在兼六公园的绿树荫下歇马。

是啊,十五年过去了。逢坂一边说一边注视着田鹤子和服带子上的一件小饰物在闪闪发亮。和服选择得十分雅致,在当今的日本这可算是最上等的体面装束了。

来,先干一杯。木贺说着举起酒杯。

祝我们五个人明天会成为桧树。千田补上一句。

这五个人对明天会成为桧树一语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

早在金泽时期,他们五个人一起去郊外散步,千田曾说过,在他的故乡伊豆那一带是把罗汉松称为翌桧的。远山搭腔说:罗汉松就是罗汉松。翌桧是桧科植物罗汉柏的别名。罗汉柏长得非常像桧树,它从小就深信自己将来会成为桧树的,于是便在明天会成为桧树’的美梦里长大了。

远山主持着什么戏剧研究会之类的事,他梦想当个名导演;千田唯一梦想是有朝一日自己的习作碰巧被选入二科会,然后去画一幅不朽巨作;木贺要设计比丸之内大厦大十倍的高楼大厦;光村田鹤子则梦想成为大实业家的夫人,为此她一直小心谨慎地与他们保持着距离。

从此以后,这家伙是翌桧这句话便流行起来。

逢坂一直被认为与金钱无缘,最笨拙、最丑、但不幸又是个天生大好人。他一直在默默地爱恋着阿田,却没有勇气提出来。可是唯有他又幸运地属于不必为钱发愁的人。

说是为了明天会成为桧树而干杯,但也许有人已经成桧树了。逢坂这家伙就有点不一样了。远山说。

很抱歉,我是成桧树了。逢坂答道。

你骗人,因为你那时并没有想过将来要去当个公司的经理。

不,那时我就梦想当个公司经理之类的人,有一辆漂亮的自备汽车,在这辆汽车上——说到这里逢坂哈哈哈笑了,没往下说。

那么阿田你——远山欲言而止,失敬!从你这般高雅的装束和风采来判断——

托大家的福,我也成了一株小桧树。

这么说来,是实业家的太太了?

差不离。

好,暂且把阿田和逢坂两株桧树搁过一边,为了其余三株翌桧!千田又拿起酒杯。

他们像在学生时代的同学茶话会上似的,无拘无束地吃饱喝足,不知不觉间三个小时过去了。田鹤子抓紧时机说:我该告辞了——

对了,就让阿田夫人一个人回丈夫身边去吧。逢坂看了下时间说。

“可是,我总感到有点害怕。

担心会有男人为你发生格斗吗?有人问道。

要是有这样的事发生——啊,从前那时候是多么好啊!田鹤子后面的那句话似乎是肺腑之言,好像带着点悲痛感,她的两眼湿润,眼神也茫然若失了。

那么请你们送我到车站吧。

送走阿田,席上顿时十分凄寂,好比牙齿被拔掉了似的。

来,我们再换几个地方去喝喝,不过,顺路先上我家坐坐,我给你们介绍一下我的妻子。逢坂说。

汽车在某处坡道上一座豪华的住宅前停下,大家叽哩哇啦地从大门蜂拥而入。

进了宽大的会客厅,威士忌酒就端了出来。

我的内人。逢坂介绍道。

哦,夫人。木贺、千田、远山一起回礼。可是醉眼惺忪的木贺差一点没叫出声来:

啊,阿田!

木贺觉得逢坂夫人和阿田很相像。

像!像!在再次乘进汽车去某处的途中,千田一而再地反复嚷嚷。

确实像某一个人啊,逢坂!

像谁呀?

你别装糊涂,你骗不了我们,你恋慕过阿田,我虽然也恋慕过她,可你比我更加……

难道你现在才注意到这一情况吗?逢坂毕竟是有几分醉意了,他忽然呆瞪瞪地说道。

接着远山仰脸倒在谁的膝上,爽朗地笑了,他用完全嘶哑了的嗓音说:逢坂是首屈一指的翌桧,是追求阿田的翌桧!

逢坂忽然感到汽车窗外驰去的夜景发白了,模糊了,渐渐地朦胧起来了,逢坂还感到昔日青春岁月里的激情和感伤在不断向上翻腾,回想自己为了能取得向阿田求婚的资格,大学毕业后,在生财之道上孜孜不倦地努力了几年,但最终却未能如愿以偿。

可是车内还有一个肚里藏有秘密的醉鬼,这个人就是木贺。只有木贺了解阿田是在酒吧当服务员,也只有木贺一个人暗自相信阿田今晚这身体面的服饰是借来的。然而面对阿田,面对其他三个朋友,他却佯装不知。

汽车满载着不知为什么竟被濡湿了的花束,深夜从两国桥附近的沿河马路上奔驰,他们不顾交通信号灯,一路飞驰而去。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五个好朋友相隔十五年后在一个酒馆的会面为开头,其中只有远山和千田是在六点准时到达,可以推测二人的守时和对这次聚会的期待。
B.远山搭腔说的话是对千田关于“翌桧”说法的纠正,同时进一步解释了本文标题:翌桧长大后也成不了桧树,“明天会成为桧树”只是一个虚幻的美梦。
C.逢坂承认自己是桧树,实际上,在追求阿田方面,他只是一株翌桧而非桧树。他在生财之道上孜孜不倦地努力,最终却没有如愿以偿地向阿田求婚。
D.田鹤子说“我总感到有点害怕”是担心在自己告辞回家后,会再次发生有男人为她大打出手这样的事,所以她请求自己的老同学们把她送到车站。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田鹤子“美貌中尚带有一种辛苦辗转造成的冷漠”,为最后揭示她在酒吧当服务员埋下伏笔:她作为服务员忙于谋生,才会有如此神色。
B.本文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塑造光村田鹤子的人物形象,如写她今晚借来体面的服饰参加同学聚会,就属于正面描写。
C.本文和《荷花淀》的开头都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不过《荷花淀》的基调是明快的,而《梦中桧》中“乍暖又寒”则预示了故事并不轻快。
D.本文安排去看逢坂夫人的情节,既塑造了逢坂对阿田执迷、一直做着追求阿田美梦的形象,也由“追求阿田的翌桧”自然引出阿田的秘密。
3.本文主要通过什么方式来推动情节发展?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并分析这种方式的效果。
4.世纪中学高中部拟编写语文校本教材,准备将本文选人《跨文化专题研讨》一册。本册教材中有“外国作品中的女性”“战争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等主题单元,你觉得将本文编入哪一个单元最合适?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的猫

海明威

这旅馆里的二楼住着一对美国夫妇,他们来来往往进出房间,碰到了不少人,但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的房间面对着海,也面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棕榈树和绿长凳。天气晴朗时,总有个艺术家带着画架来这画画。艺术家们喜欢棕榈树的长势和面向公园与海的旅馆的明快色彩。而意大利人不辞辛苦地从远方跑来瞻仰这战争纪念碑。碑是用钢做的,在雨中闪烁着光。天正下着雨。雨水从棕榈树上滴下来。砾石路上积水成池。海水在雨中突然变成一条长线,从沙滩下去,又涌上来,在雨中再化成一条长线。汽车从战争纪念碑边上的广场开过去,广场对面的咖啡店门口站着一个侍者,他若有所思地望着广场发呆。

那位美国太太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就在他们的窗子底下,一只小灰猫蜷缩在一张滴水的绿色桌子下面。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

我要下去把那只猫捉来。美国太太说。

我去。她丈夫在床上说。

不,我去。外面那只可怜的小灰猫想在桌子下面躲雨呢。

丈夫听了,重新躺下看起书来,但说了句:别淋湿了。

太太下楼去了。当绕过柜台时,旅馆的老板站起来向她点头致敬。他的办公桌在远离柜台的一侧,他是个老头,个子挺高。

下雨了!那位美国太太说。她对这个旅馆的老板挺有好感。

是的,是的,太太。天气太坏了,太坏了。旅馆老板说。

他站在那阴暗的房间里远远的办公桌后面。①美国太太喜欢他,喜欢他那种任劳任怨的认真态度,喜欢他的举止端庄,喜欢他点头哈腰、毕恭毕敬的样子,喜欢他那当老板自以为是的神态,喜欢他那很沧桑的脸孔和那双大手。

她怀着对他的喜爱,打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一个穿着橡胶披风的男人正穿过空荡荡的广场到咖啡店去。她绕到右边。她想她是否可以沿着屋檐下面走过去。这时,有人从后面给她打开了一把伞。这是照料他们房间的女侍者。

太太,要注意,不要让雨淋着。她微笑着,讲的是意大利语。不用说,是老板派她来的。

她在女侍者的陪同下,走到他们窗子下面。桌子在那里给雨水冲洗得绿闪闪的,可是猫不见了。她突然很失望。女侍者望着她。

您在寻找什么?

刚才那只猫。美国太太说。

猫?

是的,可它现在却不在了。

猫?女侍者笑了,雨中的猫?

对,她说,在桌子底下。又说,啊,我太想要它了。想要只小猫。

她说英语时,女侍者绷着脸。

回吧,太太,她说,我们该进去了,否则您会淋湿的。

那好吧。美国女郎说。

她们顺着砾石路往回走,进了门,女侍者在门外合了伞。

当绕过柜台时,旅店老板又一次表示了自己的恭敬,老板自他桌后向她欠了欠身。美国女郎内心感到这是小事,也是麻烦事。老板使她觉得这事虽小,却实在是挺重要的。她一时感到这简直太重要了。她走上楼梯,开了房门。乔治还在床上看书。

那只猫呢?他放下书问道。

跑了。

跑了?往哪儿跑了?他目光暂时从书本上移开。

她坐在床上。

我十分想拥有这只猫,她说,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想要它。我要那只可怜的小猫。让一只可怜的小猫在雨中淋着我可受不了。

乔治继续看书。

她起身,坐在梳妆台的镜子面前,用手镜照着自己,端详着侧面,先看一边,再看一边,然后细看头部和脖子后面。

我把头发留起来,你说好不好?她问他,又看看侧面。

乔治抬起头来,看见她脖子后面剪得短短的像个男孩。

现在这个样子挺不错的,我很喜欢。

这个样,我可烦死了。她说,像个男孩,我可烦死了。

乔治换了个姿势。

你看上去十分美丽。他说。

她把镜子放在梳妆台上,走到窗口往外看。天渐渐黑了。

我要把头发往后梳,又紧又滑,在后面打个大结子,我能感觉到。她说,我要只猫坐在我怀里,我摸摸它,它就喵喵地叫。

是吗?乔治在床上说。

我吃饭时要用自己的银器,我要蜡烛,我要把它点燃,我要在镜子前面捋头发,我要一只小猫。另外,我要为自己添置几件新外套。

好了,不要说下去了,还是看看书吧!乔治说。他又去看书了。

美国太太又望向窗外。天很黑了,雨水仍不停地打在棕榈树上。

无论如何我要一只猫。她说,我要一只猫,我现在就要一只猫。如果我不能有长头发或什么好玩的,我总能有只猫吧。

乔治没听到,他正在专心看他的书。广场上的灯开始亮起来。

有人敲门。

进来。乔治说。他放下书本,抬起头来。

门口站着女侍者。她贴身紧抱着一只龟纹大花猫。那猫顺着她的身子纵身一跃而下。

打扰你们了,她说,老板叫我把这只猫给太太送过来。


【注】这篇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她们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不再扮演受男性庇护并服从于男性的角色。小说反映了海明威当时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雨景的描写,营造了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反映了女主人公空虚失落的内心世界,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B.文中画线句子②是女主人公不甘寂寞、追求幸福生活的诉求,写出了女主人公生活的不如意,暗含了她在家庭中的不平等地位。
C.小说借女主人公对猫的情感态度的叙写,写出了当时渴望改变处境并且得到了极大满足的新女性的喜悦心情。
D.与《老人与海》中在困境中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硬汉”相比,男主人公则显得冷漠疏离;文中的女主人公是家庭关系中觉醒的女性代表。
2.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雨中的猫”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即雨中,猫是贯穿整个故事的重要线索,有着多重意蕴。
B.小说没有性格多变的人物,不追求情节的完整,也不展示具有因果关系的情节链条,情节安排比较自由。
C.小说中有多处人物对话,贴合人物性格和情感,用语简洁明了,极富口语特点,体现了海明威小说“电报式”的语言风格。
D.文中画线句子①连用6个“喜欢”,增强了女主人公得到旅馆老板善待的喜悦感,也塑造了旅馆老板待人诚恳热情又不失尊严的形象,与待她冷如冰霜的丈夫形成鲜明对比。
3.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心理随着猫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零度写作”是指作者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情感,以“零度”的感情投入到写作行为中去,完全客观地陈述的写作状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在叙述上是如何体现“零度写作”的。
2024-01-16更新 | 2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校丹河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种硬币的老人(节选)

王刚

小果放学回家,看见蔡婆举着锄头,正在橘子林挖地。锄头举起,落下,举起……她的脊背像一张犁铧,插进新翻的泥土。脚边卧着一只小小的青花罐,装满银白的硬币。蔡婆挖好一个坑,捡起一枚硬币,小心地放进去,再用手捏碎泥土,撒进坑中。那只毛色灰暗的白猫趴在她的后面,前爪摁住一只老鼠,不停地摇尾巴。

小果站在屋檐下看了一会儿,丢下书包,朝蔡婆跑去。白猫掉转头,喵呜叫了一声。蔡婆仓促转身,冲小果嚷道,别踩地,别踩地,绕着走。小果顿了一下,避开新鲜的泥土,踩着齐膝高的草丛,绕了一个半圆,一跳一跳走到蔡婆面前。

奶奶,你这是干吗?小果瞪大眼睛问。

种硬币啊,傻孩子。蔡婆抓起一把土,反复揉捏。

小果歪着脑袋说,奶奶,硬币会发芽吗?

会,当然会,这孩子,呆头鹅。

白猫喵呜喵呜,松开爪子,歪头看小果。老鼠偷瞄白猫一眼,忽然一咕噜翻起来,连滚带爬地朝草丛跑去。白猫纵身一跳,再次将它摁住。老鼠挣扎几下,终于放弃抵抗,闭上眼睛装死。白猫叼起老鼠,抛向空中,画出一条弧线,老鼠掉到茂密的草丛里。

小果看了看得意扬扬的白猫,对蔡婆说,不对,奶奶说得不对。

小屁孩懂什么?蔡婆把细土撒进坑里,咳嗽一声。

爸爸妈妈种玉米,种麦子,种红苕,种土豆,从没种过硬币。

蔡婆抬起头说,小笨蛋,你看看,树上有什么?

枝头挂满金黄的橘子,像一个个小皮球。微风吹过,橘子摇来晃去,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小果舔舔嘴唇,大声说,奶奶,我知道,那是橘子。

蔡婆摸摸小果的脑袋,笑着说,硬币就是种子,会发出新芽,会长成一棵树,开满红的白的花朵。到了秋天,树枝上结满硬币,像圆圆的小月亮。

老鼠一动不动,如土疙瘩。白猫伸出爪子,反复拨弄它;又低下头,嗅了嗅。老鼠毫无反应,像一具死尸。白猫不耐烦,站起来转了半圈,一屁股坐在老鼠身上。

小果没空理睬白猫,追着蔡婆问,奶奶,树上真会结出硬币吗?

是啊,要多少有多少,跟这些橘子一样。

太好了,等我们有了钱,爸爸妈妈就不用出去了。

蔡婆抬起头,目光越过橘林,沿着门口那条蜿蜒的公路,弯弯曲曲往前延伸。公路的尽头,是连绵不绝的大山。大山的前面,是灰色的天空。

有了钱,爸爸妈妈就能回家吗?

对啊,有了钱,爸爸妈妈就不出去了。

有了钱,我要买糖果、新衣服、玩具,还要买蛋糕。

行,想买什么买什么,小馋虫。蔡婆咧开嘴,笑了。

小果抓过锄头,非要替蔡婆挖坑。挖了两下,她嫌锄头重,把锄头扔给蔡婆,端起青花罐。蔡婆弯下身子,继续挖坑。小果捡起硬币,一个一个放进坑里,盖上泥土。蔡婆叫她不要乱放,一个坑一枚硬币。小果不听,她觉得坑那么大,硬币那么小,为什么不多放几个呢?一个,一个,再一个,又一个。蔡婆大声嚷嚷,叫她别乱搞。小果指着硬币说,这是爸爸,这是奶奶,这是妈妈,这是小果。她嘟起嘴巴,央求说,奶奶,让它们在一起吧。蔡婆拄着锄头,愣了半天,点点头说,好,在一起,在一起。

白猫刨了个坑,叼起老鼠,放进坑里,又把土填回去。

猫,猫,你这是干吗?小果大喊。

白猫喵呜喵呜,举起爪子拍了拍泥土。

蔡婆摸了一把白猫的脊背,笑着说,真聪明,懂得种东西了。

小果瞪大眼睛问,奶奶,它种老鼠干吗?

哦,种玉米收玉米,种硬币收硬币,种老鼠收老鼠。

奶奶,种下老鼠,会长出许多老鼠吗?

是啊,猫种下老鼠,就是为了收老鼠啊。

白猫点点头,弓起身子,摇摇尾巴,踩着暮色走了。

一轮弯月升起,洒下银白的光辉。橘子林里,晃动着一高一矮两个身影。祖孙俩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一个挖坑,一个播种;一个拍土,一个盖土。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猫顽皮可爱,十分聪慧,是蔡婆和小果的忠实陪伴者,为她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B.蔡婆是中国农村老年妇女的一个典型代表,是勤劳能干的劳动者,也是和蔼慈爱的老者。
C.小果对种硬币先怀疑,后表示相信并行动起来,其种硬币的动力是“有了钱,爸爸妈妈就不出去了”。
D.小说通过种硬币的故事,引起人们对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关注,全文洋溢着浓浓的悲伤之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的脊背像一张犁铧”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蔡婆的脊背比作犁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蔡婆的辛劳沧桑。
B.文章对人物的描写简洁而细腻,如开头“挖”“捡”“放”“捏”和“撒”等动作完整地再现了蔡婆种硬币的具体过程。
C.小说详细描写了小果想象和爸妈团聚后的欢乐场景,表达出作为留守儿童的“小果们”对亲情的强烈渴望之情。
D.小说以小见大,虚构中有真实,作者把当下农村常见的留守问题以种硬币的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读后触动人心,令人反思。
3.本文是如何叙述种硬币的故事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4.文中三处画横线的景物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1-10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向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友

张荣平

什么,老陈辞职了?我不信,他已经在我们这里干了十五年了,眼见步步高升,怎么舍得就这么不声不响地走了呢?同事们正聚在一起谈论老陈突然辞职的事,大伙百思不得其解。

老陈是一名汽车制造厂的保安,今年40岁,老家湖北农村的,因为家里条件有限,初中毕业种了几年田后就选择了从军,在部队生活三年之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地方,又在种了两年多田后觉得没多大出路,就随着村上的弄湖儿一起到了广东打工。一家汽车制造厂听说老陈是退伍军人,刚好厂里缺少一个保安,便录用了他。

老陈这个人,干一行爱一行,安分守己,在保安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五年,同事们换了一荏又一茬,就连保安班长也换了不知多少个,而老陈还是原地踏步

一天,上夜班,老陈和同事一起在保安室看报纸,忽然眼睛一亮:这个人我认识,他是我的战友阿才!”“区人事变动一栏里,一个醒目名字映入了老陈的眼帘,他控制不住地喊了起来。

还战友呢,人家现在是区委书记,而你呢?至今还是一个小保安,怎么可能是你的战友呢?

老陈默然不语。

半个月后的一天,老陈上夜班倒班,遵照夫人的安排去商场购买一些日用品。经过蔬菜区时,看到不远处来了一支七八个人的队伍,老陈一看这阵势就知道是一个重量级的领导来了,便闪到一旁让他们先过。等他们走到身旁时,他发现那个重量级的领导正是多年不见的好战友阿才。

阿才似乎也看到了老陈,脸上先是露出了一丝惊讶,接着朝老陈眨了眨眼睛,又看似不经意地用手摸了摸鼻子。

这一瞬间,老陈仿佛又回到了十几年前。那时,他和阿才是同一个班的。阿才是广东人,大学生从军,老陈是地地道道的湖北农民。

站岗时,阿才好长一段时间都不适应,老陈一有空就去陪他站岗,有时干脆就替他站岗了。阿才也会以上厕所为借口去休息休息,走时都会下意识地摸一下鼻子。

十八年不见了,看到这个熟悉的动作,老陈马上明白了阿才的意思,随即来到了商场的洗手间。没多时,阿才也来到了洗手间,还随手把门关上了,弄得好像地下工作者接头似的,神神秘秘。

真是你这小子!阿才紧紧抱住老陈,怎么跑到我们广东来了?

说来话长,今后我如实向你汇报!

好!留个电话,我现在没时间,晚上我们再联系!

晚上7点,老陈的电话响起来了,还真是阿才打来的。二十分钟后,阿才开着一辆很普通的白色丰田来了,老陈很自然地坐在了副驾驶的位置上。

阿才主动介绍:我退伍后回到了老家,参加了公务员的考试,拿到了编制,加上有从军的经历,一路走来,顺风顺水,你所在的这个区的书记年龄到了,组织上就派我来接替了,想不到在这里竟然见到了你——我的老战友。

我,我可不敢认你啊!我一个小保安,怎么能和你这个区委书记称兄道弟呢?

他们随便找了个茶馆,边喝茶边聊天,不知不觉十点了。刚出门,阿才碰到了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人,和他握了一下手,而那个夹公文包的却主动拉起了老陈的手。

老陈直接上了阿才的车,又一屁股坐在了副驾驶位子上,夹公文包的人眼睛瞪得大大的,毕恭毕敬站在车旁挥着手。

阿才似乎有话要和老陈说,快到老陈家时开口了:老陈啊,今后做事还是要像以前一样低调,有机会,我会为你换份工作的。

两个月过去了,镇领导来厂里调研,老陈刚好值白班,开门时,感觉车窗里有个似曾相识的眼睛在盯着他,第二天,人事部的人找老陈谈话:你们保安队的队长退休了,他推荐你做队长。

事隔一个月,人事部的经理亲自对他说:老陈,想不到你的能力这么强,厂里这么多年来没有重用你,是厂里的一大损失,这次决定升你为后勤部主任!

老陈稀里糊涂地成了厂里的一个中层领导。

又过了一段时间,开发区的一名领导来了,说开发区缺少一个保安经理,想请老陈去帮帮忙。

这下子可把老陈给惊住了:怎么一下子我就有才干了呢?躺在床上思来想去,终于有了眉目:对,给阿才打个电话问问不就结了嘛!

在电话里,老陈把自己最近一路升职之事告诉了阿才,阿才听了之后叹了口气说:老陈,你辞职吧,离开现在的厂里,我介绍你去邻市的工厂干活。那晚我们喝茶出来时遇到的那个人,是你那公司所在镇的领导,他看到你和我关系那么亲密,是想隔山打牛,讨好我来着。

老陈被阿才说得云里雾里的,说句实话,他对现在的公司还真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就这么走了还真有点舍不得。但为了阿才,为了老战友,老陈还是心一横,递交了辞职报告,一声不响地离开了生活十五年的城市。

(原载于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才听到老陈一路升职后,担心会影响自己,便提出让老陈离开工作了十五年的地方,这凸显出阿才的自私。
B.镇领导撞到老陈与阿才亲密见面后,人事部、开发区的领导便接连给老陈升职,可见这都是镇领导的刻意安排。
C.小说两次提到老陈坐阿才的副驾驶位子,其中第二次既是表现两人深厚的战友情,也是为引出镇领导的震惊。
D.阿才交代老陈今后做事还是要像之前一样低调,暗示了阿才的区委书记身份可能会对老陈的生活产生影响。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才摸鼻子这一细节引出了老陈对军旅生活的回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得文章衔接自然。
B.小说多处照应,如“我,我可不敢认你啊……称兄道弟呢”照应了前文老陈同事对老陈的嘲讽。
C.小说善于在对比中展现人物形象,如老陈的质朴坚韧与镇领导的投机取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小说刻画保安老陈和区委书记阿才的典型形象,讴歌了不因时久未见、地位悬殊而变味的战友情。
3.小说是如何描写阿才形象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说明。
4.“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在叙述上也体现了“不平”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第二天清早,秋分就同高翔和李佩钟上了一辆大汽车,回深泽来。她们路过蠡县、博野、安国三个县城和无数的村镇,看到:从广大的农民心底发出的、激昂的抗日自卫的情绪,正在平原的城镇、村庄、田野上奔流,高翔到一处,就受到一处的热烈欢迎。

黄昏的时候,她们到了子午镇。秋分一下车,就有人悄悄告诉她:庆山回来了,现在在五龙堂;你们坐汽车,他赶回来了一群羊!

秋分没站稳脚,就奔到河口上来。船上的人和她开玩笑说:不回来,你整天等,整宿盼;一下子回来了,你又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在船上,秋分就看见在她们小屋门口,围着一群人。在快要下山的、明静又带些红色的太阳光里,有一个高高的个儿,穿一身山地里浅蓝裤褂的人,站在门前,和乡亲们说笑。她凭着夫妻间难言的感觉,立时就认出那是自己一别十年的亲人。

她从船上跳下来,腿脚有些发软,忽然一阵心酸,倒想坐在河滩上号啕大哭一场。

人们冲着她招手、喊叫,丈夫也转过身来望着她,秋分红着脸爬上堤坡。

乡亲们见她来了,说笑着走散了,庆山望着她笑了笑,也转身进小屋里去。公公高四海从河滩里背回一捆青草,撒给那几只卧在小南窗下面休息的山羊。

高四海摸着一只大公羊的角说:你也还没有吃饭吧?快到屋里和他一块儿做点吃的。

秋分走进屋里来,好像十年以前下了花轿,刚刚登上这家的门槛。她觉得这小屋变得和往日不同,忽然又光亮又暖和了。自己的丈夫,那个高个儿,正坐在炕沿上望着她,她忍不住热泪,赶快走到锅台那里点火去了。她家烧的是煤,埋在热灰下面的火种并没有熄灭,她的手一触风箱把,炉灶里立时就冒起青烟,腾起火苗儿的红光来。望着旺盛的火,秋分的心安静下来。她把瓦罐里的白面全倒出,用全身的力量揉和了,细心切成面条儿,把所有的油盐酱醋当了作料。水开了,她揭开锅盖,滚腾的水纷纷窜了出来,秋分两手捧着又细又长、好像永远扯不断的面条儿,下到锅里去。

忽然,在炕角里,有一个小娃子尖声哭叫了起来。高庆山吓了一跳,回头一看,一个不到两生日的孩子睡醒了,抓手揪脚地哭着。

唔!这是哪里来的?庆山立起身来,望着秋分。哪里来的?秋分笑着说,远道来的。你不用多心,这是今年热天,一个从关东逃难来的女人,在河口上叫日本的飞机炸死了,咱爹叫把这孩子收养下来。要不,你哪里有这么现成的儿子哩!

庆山笑了,他把孩子抱了起来,好像是抱起了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角潮湿了。

吃饭的时候,高翔赶来了,两个老同志见面,拉着手半天说不出话来。庆山从里边衣袋里,掏出一封信,交给高翔说:这是我的介绍信,组织上叫我交你的,还怕路上不好走,叫我换了一身便衣,赶上一群山羊。路上什么事也没有,没想到和你碰的又这样巧。

高翔看完了信说:你来得正好。在军事上,我既没有经验,新近遇到的情况又很复杂。你先不用到高阳去,就帮我在这里完成一个任务吧!

庆山正要问什么任务,高翔的爹领着小女孩来看儿子了。

秋分拉着小女孩问:你找谁来了?

小女孩慢腾腾地说:俺爹!

秋分指着高翔,小女孩没想到她的爹竟是一个完全面生的人,不敢走过去,高翔过来把她抱起。

秋分又逗她。

庆山对高翔说:我好像从没见过她,长得这样高了!

秋分说:你哪里见过她,你们走的时候,她娘刚刚坐了月子!

高翔拍拍怀里的孩子,放在地下,笑着说:我马上要和庆山哥谈谈这里的情况,开展工作,你们先到外边去玩一会儿。

高四海、高翔的父亲抱着孩子出去了,秋分噘着嘴说:我听听也不行吗?

不行,高翔说,我们还没正式接上关系哩,分别了十年,回头我还得考察考察你的历史!

等着你考察!秋分给他们点着灯,就扭身走了。

他们两个在屋里谈着,秋分她们就坐在堤坡上等着,天上出着星星,高翔的小女孩指着:

又出来一颗,爷爷,那边又出来了一颗!

一直等到满天的星斗出全了,他们还没有谈完。高翔的父亲对高四海说:你说盼儿子有什么用,盼的他们回来,倒把我们赶到漫天野地里来了。

高四海抽着烟没有说话,大烟锅里的火星飞扬到河滩里去。儿子回来,老人高兴,心里也有些沉重。他们回来了,他们又聚在一起商议着闹事了。那些狂热,那些斗争、流血的景象和牺牲了的伙伴的声音、面貌,一时又都在老人的眼前,在晚秋的田野里浮现出来,旋转起来。老人有些激动,也感到深深的痛苦。自从儿子出走,斗争失败,这十年的日子是怎样过的?当爹娘的,当妻子的是怎样熬过了这十年的白天和黑夜啊?再闹起来!那次是和地面上的土豪劣绅,这次是和日本。人家兵强马壮,占了中国这么大的地面,国家的军队全叫人家赶得飞天落地,就凭老百姓这点土枪土炮,能够战胜敌人?他思想着,身边的草上已经汪着深夜的露水,高翔的小女孩打着呵欠躺在她爷爷的怀里睡着了。

(节选自孙犁《风云初记》,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洋溢着浓郁的泥土芳香,激荡着作者对故乡的爱。孙犁的小说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他着力描写、赞扬故乡的风土人情。
B.孙犁的作品侧重表现农村青年女性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从她们命运的变化反映时代风云变幻。秋分是孙犁的小说中农村青年女性的典型代表。
C.小说并未直接描写激烈、血腥的战争场面,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为了抗击侵略者而造成的父子分离、夫妻离散、父女不相识。
D.小说塑造人物形象以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为主,并辅以语言、动作描写。面对高翔的拒绝,秋分以一句“等着你考察”流露出不满的情绪。
2.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结尾高翔父亲抱怨儿子把他们赶到野地里,高四海则替儿子的“闹事”担忧,作者对这两位父亲的不同表现,有褒有贬。
B.高翔离开家乡参加革命斗争,小说开头写他回到家乡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这反映了人民对抗日斗争的衷心支持,并且相信他有战斗经验。
C.小说的结尾借高庆山父亲高四海的内心活动进一步交代了时代背景,既表现了老人复杂的心理,又让读者看到了他不同一般的思想觉悟。
D.秋分没有一天不牵挂庆山的安危,现在他终于回家了,可秋分看到他“忽然一阵心酸,倒想坐在河滩上号啕大哭一场”,十年中积聚的怨愤情绪也迸发出来。
3.“庆山笑了,他把孩子抱了起来,好像是抱起了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角潮湿了。”请结合作品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诗化小说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一个产物,这一类小说具有散文和诗的某些特征。请结合本文分析诗化小说的特点。
2023-12-28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会来

吴丽华

“喂——你会不会来呀?”小伙伴们踮起脚尖,双手拢成喇叭,向着对面的身影,大声叫喊。

“会来——”还是这群人,嘻嘻哈哈地,拖着嗓音,怪叫着。

会来扭转身体,大朵大朵的笑容从眼睛里溢出来,流进金色的阳光里,熠熠生辉。他不恼。他还呵呵呵地傻愣着,对着大伙笑。大家越是叫得欢喜,他越是笑,脸都红了。两个腮帮子鼓胀着,透着红晕,像两只熟透的小苹果。

他也想加入他们的游戏,可是,也只能发出“啊——啊——”的怪叫声。这时,他害羞地垂下头,一双肥大的球鞋,蹭倒一片又一片绿得发白的小草。他看着浓绿的汁液从草间流出,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和快感。而他心里的话,多想也这么畅快地说出来呀。

不知过了多久,他猛然发现,罩在身上的那道金光不见了。会来的心里一阵慌乱,就像丢掉了一件心爱的衣裳。他四下瞧了瞧,树木、草地、牛背、小河,都脱掉了金衣裳,而那些小伙伴,早就骑上牛背,远去如涂在作业本上的一点墨。

会来又笑起来,对着正专心啃草的牛,傻傻地笑起来。他心里说,牛啊,我们可以回家喽!嘴上说不出来,但那意思就跟他手上的牛鞭一样,明摆着。

然而牛不乐意。它使劲地把头捺在草丛中,大口大口地啃。“嚓嚓嚓”的声音,就像一把镰刀在割着青草。会来只好将牛绳挽在手上,又背上了肩膀,像拉纤一样拽着牛鼻子走出草地,走向回家的路。

村庄枕着一条小河,躺在碧树的怀抱中,享着清福。炊烟袅袅,会来的眸子里,也闪出一道白光,随着烟雾一圈一圈地升上去,升到头顶那堆云里去。此时,他的笑,在鼻息间吸溜吸溜的那烟火气,早已变成了饭菜的香味。他肚子里,也有一股青烟,像虫子一样往外爬,爬得“咕咕咕”地响。

吃饭的时候,会来家传出尖利的叫喊声、怒狮般的嘶吼声,还有“啪啪啪”的捶打声……最后,就是喋喋不休的唠叨,高一声,低一声。这些声音,就像四周的夜气,裹住整个村庄,也压在会来的身上。七岁的他,那么茫然地蜷缩在屋外的一角,双手抱着膝盖,呆呆看着地上的灰土,啥也不想。他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挨打。

是牛肚子还没有吃饱吗?是不小心摔坏了一只花边碗吗?还是肚子太饿吃相不好看?或者,他们根本就嫌弃他,觉得他多余,看哪儿就哪儿不顺眼呢?

我走到他的面前,他一抬头望见我,那傻傻的笑容又回到了脸上,带着一道道的潮湿。亏他还笑得出来!真是缺心眼啊,难怪别人都说他是个傻子,都不跟他玩呢。我有些难过。

就在那一年,我挂蚊帐的竹竿上多了一个橘红色的皮书包,是我父亲托人在汉口买回来的。我要上学了。每天早晚,我都要把它取下来,里里外外摸一遍。有一天我取下书包,手居然摸到一道大口子。我吓了一跳,心像被蜜蜂蜇了一下生疼,眼泪吧嗒吧嗒掉在书包上。这时窗外有些响动,我飞奔出门,只追到会来笨拙的背影。

我怀疑就是他破坏了我的新书包,一直想着怎么报复他。我不敢找他打架,因为他长得壮,粗胳膊粗腿,看起来力气就大。况且,他的头发那么短,脑袋也溜圆。我看到很多男生打架都喜欢拿头顶对方,或者揪住女孩的长辫子不放手。那样,瘦小的我可是要吃亏的。

再后来,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很多同学,尤其是低年级的,在上下学的路上,遭到一个疯子的抢劫。那疯子拦下一个人,抢过人家的书包,掏出铅笔和本子,拿了就走。你若不给,他就动用武力。

有人认出,这个人就是会来。

许多人去他家告状。他的家人在一个隐蔽的角落里找到一个小盒子,里面装满了纸笔。铅笔都变成了秃头,有些本子被画得乌七八糟。

不用说,这次会来的惨叫声,都快让村头小河里的鱼儿瑟瑟发抖了。我听到鞭子簌簌的抽打声,一股冷风穿心而过,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这个时候,我又看到了他救我时憋得乌紫的脸,被挤得只剩一条缝的眼睛,还有这眼睛里生出的光芒。

我忽然间明白了,他也是想读书写字的呀!想到之前的种种,我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下来了。当我拿上纸笔,递给缩在墙角的他时,他竟然还是那么傻乎乎地咧开嘴,冲我呵呵呵地笑。他好像完全忘记了刚刚挨了打,又好像被打的人根本就不是他。但我分明看到了他裸露的皮肤上新旧交错的伤痕。

更让我想不到的事,发生在一个月之后。

还记得那天是星期五。我蹦蹦跳跳地回家去,手上还捏着一把收集来的短铅笔,打算再送给会来。然而奶奶告诉我他们家出事了,他两岁的弟弟掉进河里淹死了。他妈也哭晕了好几次,醒来还一个劲地要往河里钻。许多人守着,眼睛都不敢眨一下。

“那,会来呢?”我一心惦记着他。

“嗐,不知道跑哪儿去了。这孩子,越大心越野。一天到晚只想着乱画葫芦瓢,把他们家好不容易盼来的命根子都丢了哟!”

奶奶的话像一块大石头,砸到了我的心上。这么说,难道是我害了会来吗?可是,会来他又去了哪里呢?

那些天我吃不好,睡不好,总是梦见会来。梦中的他不对着我笑了。冰凉的泪水惊醒了我,泪眼婆娑中,一道月光从缝隙里钻过来,静静地落在花被面上,那么惨淡,那么洁白。

有人从草垛中发现会来时,他已经完全傻了。目光呆滞,面无血色,一张脸就像一个放了气的皮球。再也见不到有光从他的眼窝子里透出来了,他再也不会冲着人笑了。他看到我,就像看到了空气,我心里生出一股巨大的悲哀。

最后一次见到他,是他生命里最美丽的时刻。

我看到他安静地躺在竹排上,身上穿一件粉红的细纱裙,一双洁白的袜子温暖地包裹着小巧的脚丫,朱红缎面的方口鞋,脚背上那条搭扣,不松不紧地扣着。他的头发梳得顺顺的,头顶揪起一个小辫子,一只漂亮的蝴蝶停在上面,翅膀扑扇扑扇地,正欲起飞,又或是正欲停留。

我看到一位婶子正在给他画脸。描过眉毛,又画嘴巴。我看到一个仙女一样的小姑娘,像一只美丽的花蝴蝶,在袅袅的香烟和纸钱烧化的雾气中飞走了。

会来,他为什么这般模样?

就在这时,我才彻底知道:他本来就是一个女孩。

她上面有三个姐姐,她妈妈怀她时,算命瞎子告诉她这一胎准是男孩。于是,在失落之后家人给予了很大的希望,给他取名:会来。

是啊,一切该来的都会来!然而,那些已经到来的,我们又为何不去好好地珍惜?

多年以后,我站在金色的夕光里,踮起脚尖,双手拢成喇叭形,对着天空喊:“喂——你会不会来呀?”

我看见困倦的村庄枕着悠悠的河水,晚归的鸟拨乱命运的琴弦,忙碌的风不息地东奔西走……

“会来!”一声清脆的回答,像一条青鱼,跃出水面,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像极了她短短的只有九年的一生。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小伙伴们和会来家中传出叫喊声的描写,既营造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氛围,也以声衬静,反衬村庄的平静安详。
B.小说中小河、草地、牛等意象清新明丽,以自然之美好反衬出孩子们游戏时快乐幸福的情景,同时为下文故事发展做铺垫。
C.小说写会来与牛相伴的情节,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反映出会来被孤立的无奈,也写出了会来的纯真。
D.小说中“我”对会来的感情变化,由一开始的好奇同情到最后因会来家发生变故而自责悔恨,这一变化虽突兀却合乎情理。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乡村画面,困倦的村庄与悠悠的河水相对,既表现了村庄的静谧之美,又暗含了时间的流逝。
B.“困倦”一词赋予村庄人的情感,生动地描绘出村庄在一天结束之际的疲惫状态,同时暗示村庄将会迎来一场灾难。
C.“晚归的鸟”是温馨和宁静的象征,但它们“拨乱命运的琴弦”,暗示着生活中不可预测的变化和未知的命运。
D.“忙碌的风”形象地表现出一种缥缈不定、不断奔波、无法停歇的状态,这可以理解为会来一生匆匆而过的写照。
3.小说画波浪线部分的描写,有什么用意?
4.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会来”的人物特点。
2023-12-26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高三上学期11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暗语

孙甘露

林石躺在床上。最难的并不是在敌人面前咬紧牙关,他早就想好了,他可以为行动计划付出自己的一切。但现在的情况是,他必须对自己的同志和战友也保持沉默,不管他们对自己表现出热情或者怀疑,他都不能将秘密告诉任何人,也不能随便和人商量。有些秘密使命,注定要孤独地完成;而那必要的忠诚,也注定要用怀疑来掩护。

他还不能告诉大家他就是“老开”。他坚持着不让自己睡着,之前有人跟他说,陈千里要来见他。

马路边忽然围了一群人,鞭炮声噼啪响起,间或还有几只高升蹿到半空炸开,震耳欲聋。沿街二楼的人家纷纷打开窗户,点燃竹竿上挂的鞭炮。弄堂里吃完年夜饭的人像得到什么号令一般,大人孩子都开门出来了。

一个人影挤在人群后面,从过街楼下进了弄堂。

陈千里找到诊所后门,轻轻敲了两下。

“我想找一幅宋画。”

“那可不好找。”

“受人之托,找不到也得找。”

“那您说说看是哪一幅?”

“《千里江山图》。”

“你打开窗朝外面看。”

“说的是,这些人就是江山。”

青岛船上的访客告诉陈千里,接头时说出这段暗语,就能取得“老开”的完全信任。这条暗语是少山同志亲自设计的,到目前为止,知道的人不会超过五个。

“你见到少山同志了?”林石兴奋地握着陈千里那有力温暖的双手。

“少山同志在瑞金。他可能不知道你现在的情况。中央交通局的一位同志得知上海行动小组出了问题,赶到青岛,在船上找到我,让我到上海配合你的工作。在青岛,那位同志告诉我,上海的情况十分危急,从表现出来的迹象看,地下党组织已被严重渗透。他说,传达任务的会议还没有召开,敌人就提前得到了消息。”

“从租界巡捕房和侦缉队联手抓捕来看,形势确实是非常严峻。”

“但是,‘千里江山图计划’早已启动,这是一项无法撤销的任务,上海临时行动小组是计划中关键的一环,所以组织上临时决定,把我调来上海,要求我迅速肃清内奸,保证计划顺利实施。”

“银行保管箱里有五根金条,是组织上交给上海小组的任务经费。现在保管箱暴露了,必须尽快转移。”林石马上提醒道。

“你也要马上转移,”陈千里说,“敌人现在可能知道了你的身份。一旦我们查清内奸,他们可能会抓人。你是这里唯一了解‘千里江山图计划’的人,身负重任,必须马上转移。还有一件事我要告诉你,老方同志牺牲了。”

“你让我先转移,那其他同志呢?”林石点点头,又问陈千里。

“只要你不在敌人手上,其他同志暂时仍然是安全的,特务不会轻易去动他们,他们更想了解我们背后的计划。”

“那也要预先有一个撤退方案,以防敌人想不出别的办法,实施大逮捕。”

陈千里看了林石一眼,他知道,林石觉得自己说得太轻率了。他仔细审视自己的内心,真的太轻率了吗?他有没有忽视了大家的安全?在完成任务和同志们的生命之间,他有没有对前者过于专注,而对后者明显疏忽了?

他知道,此刻的情势,逼着他不得不去走一条钢丝,竭尽他所有的能力,去保持一种危险的平衡。同志们不得不在敌人的注视下完成任务,每个人都要装得像对身后的特务浑然不觉,同时保持高度敏锐;看准时机,在敌人神经松懈的瞬间,迅速采取行动。同时也要时刻警惕敌人狗急跳墙。

林石望着陈千里想,在这样的时刻,不仅需要头脑,也需要一颗热忱的心。

可现在没有时间再迟疑,他对陈千里说:

“首先,我要把‘千里江山图’的整个计划向你说明。中央早在“八七”会议就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而我们这次的任务,简要地说,就是安全地把中央有关领导从上海撤离,转移到瑞金,转移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

从去年起,党中央在上海就越来越艰难,我们在发展,敌人也没闲着。国民党把专门用来对付我们的党务调查科进行了扩充。他们逐渐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反共情报网,利用潜伏特务,地下党内部的投机分子、叛徒,不断对党组织进行渗透,使上海党组织遭到严重的破坏。

这是一次大转移。除了领导人,其他人员、机关、文件、电台、经费,都要做好相应的安排。有些转入地方,坚持地下斗争,有些也要跟随转移。为了顺利实施,地下党组织在各地召集了多个行动小组,我们这个临时小组负责其中的一部分工作。

原先,随着赣南闽西苏区土地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央曾使用极大的人力物力,打通从上海到南方的四条秘密交通线。一直以来敌人千方百计地加以渗透破坏。老的交通线长期使用,难免暴露。为了保证撤离成功,同时也为了在今后更加艰苦残酷的斗争环境下,让红色血脉保持畅通无阻,中央决定重建绝密交通线。

“我们负责打通从上海到汕头这一段。从上海到瑞金,三千多公里,少山同志说,好呀,那我们就把这次行动称为‘千里江山图计划’。他说,这不仅是千里交通线,更是千里江山,我们撤离上海,就是要把革命的火种撒遍全中国。”

(节选自孙甘露《千里江山图》,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林石视角展开,叙述了他与陈千里接头、传达任务、组织转移的故事。
B.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渲染了过年的热闹气氛,这与屋中的秘密会面形成反差。
C.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展现了革命者面对复杂的斗争形势时的谨慎和冷静。
D.“千里江山图”既指打通千里交通线的计划,又指把革命火种撒遍全中国的愿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沉默”是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使林石不得不时刻保持着对任何人的警惕。
B.“孤独”既是林石此时真实的内心感受,也能看出革命党人的坚定意志。
C.“温暖”展现了林石终于见到了组织派来的同志时内心的激动与踏实。
D.“轻率”体现林石对自己的反思,从中也可以看出地下工作的残酷性。
3.《千里江山图》一书以谍战小说的面貌呈现出早期地下党人隐秘残酷、伟大悲壮的斗争史。请概括选文哪些内容体现了谍战的紧张严峻。
4.结合文本分析林石和陈千里接头时“暗语”的作用。
2023-12-19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友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聂耽

聂鑫森

聂耽性格内敛,不喜欢疯跑乱叫,好静,尤好静中读书。初中毕业,他选择了去读中专技校,是“家有万金不如薄技在身”的古语对他起了作用。

技校毕业,聂耽被分配到一家国营纺织厂当保全工。保全工就是维修工,哪台纺织机、织布机出故障了,一个电话打过来,他和他的工友便提起工具包,立赴现场去处理。待机器重新运转,他们便如鸟儿归巢,回到保全工的值班室里。

四十多年过去了。聂耽退休了。

聂耽没退休时,在这条住着二三十户人家的巷子里,是个没人多看一眼的角色,不就曾是一个保全工么!何况,他除碰见人微笑着打个招呼外,从不去串门,也决不会邀人来家闲坐、喝茶。别人家有婚、丧、做寿、生孩子之类事,往往是由聂耽的夫人去送礼、赴宴,他很少出头露面。

但在聂耽临近退休时,突然发生了一件大事,让巷中人不能不对他刮目相看。

全国纺织系统的保全工,经过层层选拔,十个优胜者再参加决赛,聂耽居然蟾宫折桂,夺得了冠军!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在一个巨型车间里,几十台纺纱机、织布机一齐开动,机声喧闹。被蒙上眼睛的聂耽,坐在车间的上端,他能在嘈杂的机声中,听出哪台机器有了毛病,毛病出在什么地方,百分之百的准确。

现场直播的事是聂夫人失口说出去的。正好是星期天的上午,全巷的男女老少都在看。很多特写镜头都停留在聂耽的耳朵上,又大又长不说,而且在聆听时,耳廓会敏感地扇动,忽快忽慢,让人啧啧称奇。

当决赛结束,评委主任宣布聂耽排名第一时,巷子里响起了经火不息的鞭炮声。湘潭曲曲巷出了这样一个人物,太了不起了!

欢呼之余,大家也有了愧意,几十年来对聂耽了解得太少了。这个功夫聂耽是怎么练出来的?他上班到底有什么异常表现?他喜欢吃什么,穿什么,业余有什么爱好?退休后在家干什么?

各种各样的信息从不同的渠道汇集到一起:聂耽吃的饭菜和大家基本相同,但尤喜吃素;穿衣服不喜欢什么名牌,合身就好。

他耳朵虽大,却无先天的特异功能,是后天练出来的。练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上班没活干时,工友们都坐在值班室里等候,聂耽却提一把小凳子坐在车间一角,闭着眼静听喧闹的机声,身子可以一两个小时纹丝不动,扇动的只是他的耳廓;其二,是他家的小院里,花树之间立着几个木架子,木架上挂着长短、大小、厚薄不同的铁片、钢条、铜圈,有的还故意凿出裂纹,一一编上号,聂耽闭着眼坐在台阶上,让家人轻重缓急地敲击它们,他边听声音边叫出编号的位置,或者干脆只听风声、雨声击打金属的声音,听开花、落叶、虫鸣的声音。

业余爱好,除了听声音之外便是读各种专业技术书籍和文史方面的闲书,闲书中最钟情的是《淮南子》《山海经》《世说新语》《阅微草堂笔记》《幽梦影》之类。

聂耽把获奖的十万元全捐给了市里的“爱心救助工程”,一个子儿都不留。

可获奖后的聂耽,和从前没有丝毫不同的地方,别人当面和背后的议论、赞扬,他似乎都没听见——耳朵直愣愣地矗着,一动也不动。

在休息日,常有本单位和外单位的青年工人,来曲曲巷拜访退休了的聂耽。院门是关紧的,他们在说什幺、做什么,没有人知道。有时,聂耽会领着这些年轻人走出巷尾,到雨湖公园去游玩,笑语声一路撒落,滴溜溜转。

与聂耽隔着巷道门对门住的是刘聪。刘聪四十岁出头,留过洋,现在是一家大医院五官科的主治大夫,在治耳鸣、假聋、耳膜破损等方面声名远播。他对聂耽的超常听力很感兴趣,希望从中找出什么奥秘,或许会有助于他对耳疾的治疗。可聂耽不乐于与人打交道,令他束手无策。现在他有法子啦,可以跟在聂耽一群人后面,也看风景,也听他们说话,不会没有收获。

秋日的午后,聂家的门打开了,聂耽领着七八个小伙子和姑娘,朝巷尾走去。刘聪便悄悄地跟在后面。

游柳堤,看水中游鱼嬉戏。过花坞,嗅清苦的菊香。倚八仙桥的红栏,看天上雁字横斜。然后他们坐进周家山的听风轩,听秋风飒飒。

聂耽的耳廓忽然动了起来,然后用手一指,说:“那阶边的一颗小石子,压住了一只蝈蝈的腿,它叫得很痛苦。”

大家感到很惊异。一个小伙子飞快地跑过去,扒开一块小石头,蝈蝈嗖地跳起来,很快乐地鸣叫着。有人问:“聂师傅,你是怎么听出来的?”聂耽说:“因为听多了,听熟了。”

坐了一会儿,他们又朝湖心亭走去,有一条宽宽的水上石栈道通向那里。年轻人簇拥着聂耽,又说又笑。还有三三两两的游人跟在后面慢行,老人的拐杖声,女人的高跟鞋声,孩子的喊叫声,此起彼落。

走在最后的刘聪,忽然从口袋里摸出一个一元钱的硬币,让它垂直落下,硬币掉到石板上,清脆地一响。几乎所有的人都听见了钱币落地的声音,都停下脚步回过头来,目光搜索着发出声音的方位。只有聂耽什么也没听见,依旧向前走去。

刘聪抱歉地对大家笑了笑,弯腰拾起硬币,然后转身走了。他知道,聂耽只听见他想听见的声音,想听见的声音就一定能听见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先介绍聂耽在纺织厂当保全工的身份,又介绍他的工作内容,为后面小说情节的发展设置了悬念。
B.曲曲巷的居民都观看聂耽参加全国纺织系统的保全工大赛的现场直播,是因为关注和好奇聂耽那又大又长,且会忽快忽慢地扇动的耳朵。
C.当评委主任宣布聂耽排名第一时,巷子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鞭炮声,这鞭炮声中饱含了曲曲巷的人们为聂耽的荣耀高兴、骄傲和一丝愧意。
D.聂耽的业余爱好,除听声音之外,便是读各种专业技术书籍和文史方面的闲书,可见聂耽的生活除了钻研业务,还有高雅的生活情趣和追求。
2.关于刘聪研究聂耽耳朵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聪研究聂耽的耳朵的目的是希望弄明白聂耽的耳朵为什么会这么灵敏,然后把它运用到耳疾治疗中。
B.聂耽一群人走向湖心亭的途中,多种声音此起彼伏,为刘聪扔硬币测试聂耽的听力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C.因为聂耽不乐于与人打交道,因此刘聪只能悄悄地跟在他后面仔细观察,最终刘聪有所发现达成愿望。
D.这一情节和前文“欢呼之余,大家也有了愧意,几十年来对聂耽了解得太少了”相呼应,突出小说主题。
3.小说中的结尾处画线句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是如何塑造聂耽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12-07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怀仁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11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