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学类文本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1.解释文段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
悠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写了故都之秋的三种景况,请分别加以概括。
3.结合文段内容,说说故都之秋的特点。
4.写秋蝉“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的意图是什么?
2024-04-2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贵溪市实验中学三校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冲刺(五)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麦场

萧红

老王婆工作剩余的时间,尽是述说她无穷的命运。今夜院中一个讨厌的孩子也没有,王婆领着两个邻妇,坐在一条喂猪的槽子上,她们的故事便流水一般地在夜空里延展开。

天空一些云忙走,月亮陷进云围时,云和烟样,和煤山样,快要燃烧似的。再过一会儿,月亮埋进云山,四面听不见蛙鸣;只是萤虫闪着。屋里,像是洞里,响起鼾声来,遍布了的声波旋走了满院。天边小的闪光不住地在闪合。王婆的故事对比着天空的云:

……一个孩子三岁了,我把她摔死了……那天早晨……我想一想!……是早晨,我把她坐在草堆上,我去喂牛;草堆是在房后。等我想起孩子来,我跑去抱她,我看见草堆上没有孩子;我看见草堆下有铁犁的时候,我知道,这是恶兆,偏偏孩子跌在铁犁一起,我以为她还活着呀!等我抱起来的时候……啊呀!

一条闪光裂开来,看得清王婆是一个兴奋的幽灵。全麦田,高粱地,菜圃,都在闪光下出现。妇人们被惶惑着,像是有什么冷的东西,扑向她们的脸去。闪光一过,王婆的话声又连续下去:

孩子死,不算一回事,你们以为我会暴跳着哭吧?我会嚎叫吧?起先我心也觉得发颤,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儿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以后麦子收成很好,麦子是我割倒的,在场上一粒一粒我把麦子拾起来,就是那年我整个秋天没有停脚,没讲闲话,像连口气也没得喘似的,冬天就来了!到冬天我和邻人比着麦粒,我的麦粒是那样大呀!到冬天我的背曲得有些厉害,在手里拿着大的麦粒。可是,邻人的孩子却长起来了!……到那时候,我好像忽然才想起我的小钟。

王婆推一推邻妇,荡一荡头:我的孩子小名叫小钟呀!……我接连着熬苦了几夜没能睡,什么麦粒?从那时起,我连麦粒也不怎样看重了!就是如今,我也不把什么看重。那时我才二十几岁。

闪光相连起来,能言的幽灵默默坐在闪光中。邻妇互相望着,感到有些寒冷。

狗在麦场张狂着咬过来,多云的夜什么也不能告诉人们。

忽然来了一道闪光,大手的高大的赵三,从炕沿站起,用手掌擦着眼睛。他忽然响叫:

怕是要落雨吧!——坏啦!麦子还没打完,在场上堆着!赵三感到养牛和种地不足,必须到城里去发展。他每日进城,他渐渐不注意麦子,他梦想着另一桩有望的事业。

那老婆,怎不去看麦子?麦子一定要给水冲走呢?赵三习惯的总以为她会坐在院心,闪光更来了!雷响,风声。一切翻动着黑夜的村庄。

我在这里呀!到草棚拿席子来,把麦子盖起来吧!喊声在有闪光的麦场响出,声音像碰着什么似的,好像在水上响出,王婆又震动着喉咙:快些,没有用的,睡觉睡昏啦!你是摸不到门啦!赵三为未来的大雨所恐吓,没有同她拌嘴。

高粱地像要倒折,地端的榆树吹啸起来,有点像金属的声音,闪的缘故,全庄忽然裸现,忽然又沉埋下去。全庄像是海上浮着的泡沫。邻家和距离远一点儿的邻家有孩子的哭声,大人在嚷吵,什么酱缸没有盖啦!驱赶着鸡雏啦!种麦田的人家嚷着麦子还没有打完啦!农家好比鸡笼,向着鸡笼投下火去,鸡们会翻腾着。

黄狗在草堆开始做窝,用腿扒草,用嘴扯草。王婆一边颤动,一边手里拿着耙子:该死的,麦子今天就应该打完,你进城就不见回来,麦子算是可惜啦!

早晨了,雨还没有落下。东边一道长虹悬起来;感到湿的气味的云掠过人头,东边高粱头上,太阳走在云后,那过于艳明,像红色的水晶,像红色的梦。远看高粱和小树林一般森严着;村家在早晨趁着气候的凉爽,各自在田间忙。

种麦的人家,麦草堆得高涨起来了!福发家的草堆也涨过墙头。福发的女人吸起烟管。她是健壮而短小,烟管随意冒着烟;手中的耙子,不住地耙在平场。侄儿打着鞭子经行在前面的林荫,静静悄悄地他唱着寂寞的歌;她为歌声感动了!耙子快要停下来,歌声仍起在林端:昨晨落着毛毛雨……小姑娘,披蓑衣……小姑娘……去打鱼。

(有删改)

文本二  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节选自鲁迅《<生死场>序》)

文本三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女性的纤细的感觉也看到了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

(节选自胡风《<生死>业读后记》)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次将夜色中讲故事的老王婆称为“幽灵”,塑造了老王婆人性异化的形象,凸显了极富萧红个人特色的丑怪化的写作特点。
B.“农家好比鸡笼,向着鸡笼投下火去,鸡们会翻腾着。”这句话深刻体现在这片土地上动物悲惨的命运与处境,卑微,无助。
C.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通过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大雨即将到来时村庄里的忙乱景象,充分体现了鲁迅所说的“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
D.结尾部分第二天早晨的长虹、凉爽的空气和高涨的草堆等,写出了闪电后村庄里的平静和忙碌景象,暗含了作者对人们这一生存状态的惆怅和沉思。
2.如何理解“纤细”与“雄迈”并存的写作特点?试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分析。
3.《祝福》中的祥林嫂和老王婆的故事有着相近的主题,但在叙述艺术上存在较大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其在叙述艺术上的差异。
2024-04-17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兰花

戴涛

每次我走过街边的花店,总免不了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心想会不会有白兰花呢?可每次都会很失望。其实我也知道,白兰花是不会出现在花店里的,而且我也不是在花店里认识她的。

那是大约在二十多年前的一个黄昏,我下班后去一家百货公司买东西,这家公司坐落在已经繁华了百年的淮海路(它旧名霞飞路)上。当我经过一个弄堂口时,感觉有一缕香气飘来,香气自然清幽。还夹带了一丝暖暖的甜味,这显然不同于平日里空气中弥漫着的各类人造香精。

于是我开始寻找,在弄堂口我看到了一个六十来岁的妇人,她坐在一个小板凳上,她的跟前放着一只竹子编织的篮子,篮子里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在毛巾的上面排着十几朵奶白色的小花,它两三厘米长,体型纤细,却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

阿婆,这是什么花?

白兰花。

哦,白兰花,这花真好闻。

嗯,这可是最迷人的花香。

老妇人说话的声音还有她的笑容都显得特别的优雅,完全颠覆了我平日里对街头摆摊者或者一般市民的印象,我被她所吸引,便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她卖花。

这时走过一对青年男女,女的问男的:老公,这是什么花?这么香。

男的说:我也不知道。

于是他们蹲下来问老妇人,当知道这叫白兰花时,男青年显得异常兴奋:哇,这就是白兰花!我看过几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老电影,里面都有在街头叫卖,栀子花”“白兰花。这叫声又嗲又糯,每次看完了电影这声音还在我脑子里转。

老妇人微笑地看着他们俩:嗯,白兰花在这个城市里被人欢喜的时间啊,已经超过了我的年龄。

女青年对男青年说:老公,我要买。

好的。阿婆,这花多少钱一朵?

难得你们年轻人欢喜,就送给你们啦。

说完,老妇人从篮子里精心挑选出一朵白兰花,小心翼翼地把拴在花上的铁丝弯成一个钩子,将花轻轻地挂在了女青年胸前的扣子上,随后还送上一句祝福:祝福你们俩像白兰花一样美好。

眼前的这一幕也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我的眼睛不禁有些湿润了。

告别了老妇人,我的心情却有些沉重。如果不是生活拮据,一个六十岁的老人会坐在弄堂口卖花吗?可照她这样卖法,一天又能挣几个钱。

我开始有意无意地路过那里,然后买一朵白兰花。不久后的一天。我和一位经营宾馆的朋友聊天,他说他想打造一家体现这个城市文化风貌的酒店,问我有什么建议。我说可以在每个房间里放上一朵白兰花。并且告诉客人。这是这个城市的味道。朋友听了说,好像有点道理,可以试试。我说花由我来提供吧,朋友笑,这点小生意你也做。

我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老妇人,她的脸上还是那么优雅、平静,说:这样好吗?

这有什么不好?不是为了宣传我们城市的文化嘛。

老妇人终于同意了。

明天您先准备两百朵花吧,我和您一起送过去。

不麻烦你了,我自己去吧。第一次我还是陪您去吧,我坚持道。老妇人见我这样的态度也就只好答应了,我们说好了第二天中午我去她家接她。

第二天中午,我按照她给我的地址找到了她的家。这是在市中心区域的一排老式洋房,应该也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推开她家的门,客厅的设计和家具的摆设全是欧式。

她让我坐到沙发上,给我倒上一杯白开水。充满歉意地对我说:真对不起了,我先生走了以后。家里已经不备咖啡、茶叶了。

为了打破尴尬气氛,我问她:您怎么会想到去街上卖白兰花?

她沉默了片刻,说:记得小时候我看见妈妈穿的旗袍上总是别着一朵白兰花,白兰花的气味就像是妈妈的气味,然后整个城市好像也是这个气味,所以我就迷上了白兰花。从我上小学读书到开始教书,每天都会佩戴着一朵白兰花。可是现在,白兰花要从这个城市消失了,人们脚步匆匆,似乎并不留意平凡的白兰花。

喜欢白兰花就需要辛辛苦苦地在街头卖白兰花吗?

我是想叫更多的人能够欢喜。还有,我感觉拿卖花的钞票去帮助失学小孩儿,要比拿其他的钞票更有意义,也更让我开心。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走过街边的花店,总要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这说明“我”对二十多年前邂逅老妇人卖白兰花一事印象深刻,至今难忘。
B.精心挑选、小心翼翼地把铁丝弯成钩子、为女青年轻轻地挂上白兰花……细致地描写勾勒出温馨的场景,这一场景令“我”深受感动。
C.老妇人对两三厘米长、体型纤细、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的白兰花情有独钟,是因为白兰花寄寓着她对丈夫、对母亲的思念和缅怀。
D.老妇人虽然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英勇的壮举,但人们从她身上看到了优雅、宁静、温暖、爱心,看到了人性美与人情美的光辉。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精于细节描写,如“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的描写体现了老妇人对白兰花的细心呵护。
B.小说所写男女青年买花的情节既刻画了老妇人的形象,又推动了“我”探究老妇人家境这一情节的发展。
C.小说以“我”为视角,讲述了“我”的所见所感,增添了文章真实性。
D.小说运用倒叙的手法,先写现在,然后叙述往事,这样安排设置了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老妇人并不是因为生活拮据而卖花,小说结尾在揭开这一谜底之前,前文已作了多层铺垫,请概括说明。
4.茹志鹃的《百合花》被人们称为“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这篇小说也具有“散文化”“诗化”的特点,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这一特点。
2024-03-03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五市九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藏红花

毕淑敏

未定国界在图纸上,是空心的断续的点,含着模糊的历史和隐蔽的硝烟。战士田久麦和班长高羔子走在高原上这条虚拟的线中,积雪被军大衣的下摆扫出竹枝样的印痕。

那边是那个国家。这边是这个国家。田久麦入伍一年,刚从机关卫生科下到哨所,这是第一次巡逻。

巡逻路线沿着山谷行进。山谷里壅满了雪。太阳在半天空,迸射出的每一根光线都蓬松粗壮,绞结成巨大的白色链条,由于雪原的渗入和折射,凝成了炫目的光墙,遮天蔽日地矗立在天地之间。拐过山口,积雪已经没腰,两个行走的边防哨兵,像两头笨拙的牦牛,把倾斜的雪原犁出深壕。

在极端的寂静之中,田久麦突然听到近在咫尺的闷哑声响,随即看到高羔子整个身体向后倒去。

这时,田久麦听到了第二次声响。尽管他是个新兵,也分辨出了——这是枪声。他即刻把枪掏了出来。但是,周围一片死寂,好像刚才完全是田久麦的幻觉。

有一个明显的证据,证明这一切不是幻觉。高羔子腹部一片殷红,伤口正汩汩冒血。高羔子是老兵,立刻明白了眼前的一切,说:敌人在背后开黑枪。

田久麦急切地问:敌人在哪里?他摸着自己的枪。

跑了。他们的战术就是打一枪就跑。你追不着他们。高羔子说。

他们是谁?田久麦问。

说不准。枪击中国巡逻兵,如果是他们,高羔子困难地把下巴扭扭,田久麦赶紧表示知道这意思。高羔子闭了一下眼,接着说:就是国际争端了。也可能是叛匪……

我去追他们!田久麦的勇气升腾起来,一个边防军人,看到战友的血,怯懦就一寸寸地变成灰烬。

你追不到他们。最重要的事情是回哨所报告,通知总部。耽误了时间才是哨兵的耻辱。每当一股鲜血涌出,高羔子的语调就黯淡下去,在出血的间歇,高羔子的调子就尽量明亮。

那你怎么办?田久麦说。

把我留在这里。你赶快走。高羔子不由分说。血已经把铺在他身下的羊皮染成艳丽的红色。那些被血浆粘住的羊毛,一簇簇很有生命力地竖起,好像一种惊世的花蕊。

田久麦大声反驳:我不走。我要把你背回去。

田久麦努力搬动高羔子的身体,但是任何微小的动作,都会使高羔子身上的出血更肆无忌惮。高羔子看他这样辛苦,就狡谲地说:你这样背我走,半路上我就死定了。不如你快快回哨所,一来报告了消息,二来也好找担架来救我。

田久麦想想,这也是个办法。他说:班长,那我就听你的话,先走了。你可要在这里好好坚持啊。说着他先把高羔子的大衣铺好,让高羔子比较舒适地躺在上面,再把自己的大衣给高羔子盖上。高羔子火了,说:把你的大衣拿走。没有大衣,你会冻透的。田久麦倔犟地说:我冻不透。你出了这么多血,你才会冻透呢!

说到出血,田久麦一激灵,猛然想起一件事。他把手伸进自己的棉衣,在贴胸的口袋里,摸出一个小瓶子。瓶子色白透明,里面填满了鲜红色的针状物。田久麦把小瓶子在高羔子眼前晃啊晃,欣喜若狂地说:班长,你有救了!

这是什么?高羔子深知自己绝无获救的可能,还是兴趣盎然地问。

这是藏红花啊!田久麦说。

唔,藏红花。大名鼎鼎啊。高羔子聚起渐渐弥散的眼神,打量着珍贵的藏红花,听说这是治不孕症的。你一个大男人,怀揣着这个干什么?高羔子不解。

我老婆不生孩子,听大夫说,是血淤住了。要想生孩子,得把淤血破了,这需要一剂猛药,这药就是藏红花。我时刻带在身边,怕它冻坏了。暖在胸上,保险。田久麦忙不迭地解释着。

这么稀罕的东西,哪儿来的?高羔子元神将散,还忍不住要纠察部下的纪律。他知道,在某些寺庙的佛像肚子里,存有这种奇异的药材。

我哪能坏纪律呢。我在卫生科的时候,服侍过一位重病的老阿妈。她临去世的时候,把藏红花送给了我。田久麦解释。

高羔子说:好吧。赶紧揣好了,探亲带回家给你媳妇大补吧。

田久麦说:班长,你吃。

高羔子愤愤说:我就是伤了,也还是个男人,怎么能吃女人的药?

田久麦着急地说:班长你听我把话说完。老阿妈说,这是一种特异藏红花,用到极大量,出血立止。田久麦说着,用力把瓶塞打开,异香弥散在黄昏的雪原之上,对抗着浓烈的血腥。

田久麦想把藏红花填进高羔子的嘴里,但高羔子牙关已经冷硬了,加上他用力咬紧,红色的针状药草,难以进入。

高羔子说:我不行了,给你媳妇留着吧。

田久麦用力掰开了高羔子的嘴唇,把一撮藏红花填进高羔子的嘴里。藏红花在高羔子的口中融化,鲜红的浆液流入到他失血的胸膛。不知是藏红花的力量,还是回光返照,总之,出血立止,高羔子的精神也拢起来。

兄弟,走吧。我求你了。高羔子柔情地说。

田久麦把小瓶子放在高羔子的手心,说:班长,我走了。藏红花隔一会儿你嚼一撮,它能止住你的血。等着我,你可一定要挺住啊!

田久麦依依不舍地倒退着走了几步,然后猛地一转身,飞快地跑了。

落日的余晖,在极高远的天顶涂抹了疏朗的几丝亮意,从橘红依次褪成橘黄橘青,直至变成橘灰,融入苍茫,渐渐远去。寒风凄厉地扫过冰冷的山谷,像少女的抽泣。

高羔子把小瓶举到眼前细细端详。真是好东西啊!每一根花蕊都如同蝴蝶的长须,细致紧密,蕴含着无数樱红色的颗粒,倒入江河,也许能染红半壁山川。

高羔子本来想把藏红花小瓶一直捏在手心里,后来一想,不妥。他就要死了,若是手一下松开了,小瓶就不知会滚到哪里。高羔子用最后的智慧,为小瓶子找到了一个好去处。他挣扎着把藏红花放在了肚皮上的伤口边。他知道哨所一定会检查他的身体,要查出罪恶的子弹究竟是由何种武器发射。那样,就会看到藏红花了。

高羔子气力耗尽才做妥一切。他舒舒服服地看着森凛的天穹,云霞幻化成一个胖胖的婴儿,在那里微笑。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定国界“含着模糊的历史和隐蔽的硝烟”,战士田久麦和班长高羔子在这样的国界上巡逻,时刻有危险发生。
B.田久麦分辨出声音是枪声之后,他立刻把枪掏了出来,这说明田久麦虽然是个新兵,但也反应机敏,动作迅捷。
C.高羔子对藏红花的来路有所怀疑,田久麦对此心有不悦,但还是进行了耐心解释,说是一位老阿妈感恩赠送的。
D.田久麦没有因藏红花能治妻子的不育症而将它藏起来,他把药塞进高羔子的嘴里,这体现了战友之间感情深厚。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介绍田久麦“入伍一年,刚从机关卫生科下到哨所”,为后文写田久麦带着藏红花等情节埋下了伏笔。
B.和《百合花》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视角不同,这篇小说以第三人称为视角,情节随田久麦和高羔子的活动而展开。
C.小说对话描写契合情境、准确传神,如高羔子开始时有些话语较长,而随着伤势越来越重,有些话语就变得较短。
D.小说多次写藏红花的珍异,如“异香弥散在黄昏的雪原之上”,渲染了慷慨悲壮的氛围,有力烘托了人物形象。
3.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4.本文的很多细节描写体现了高羔子的形象特点,请任选三处进行简要分析。
2024-01-27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崇高与卑下

严歌苓

整条胡同的街坊都拿郑小三儿来发牢骚骂社会:当今什么人能发?郑小三儿那号玩艺儿!十号原先是个两进的院子,住七户,两年前院子归了郑小三儿,他买了。不久就再没见十号的住户上胡同口的茅房,他们一家有了一个抽水马桶。光马桶郑小三儿一月收他们七十块,房钱另算。两年里头,七户全搬了。街坊们当面就说郑小三儿:你真缺德——人家住了几十年了,末了还是让你撵了!

两个月前,天刚热那阵,郑小三儿的铺里进来个女孩。

有商务印书馆刚出的音乐辞典吗?女孩问,胸口上别着一个校徽。

她一看书后的标价就说:高价呀?!

郑小三儿说:不高价我挣谁的钱?”“你挣了我的饭钱!下月我伙食费都没了!她说。

然后她开始掏钱:连个钱包也没有,左一把右一把地掏了一台面的钥匙、硬币。他拈出其中的六张十元钞票。

还差一半。他说。

你明儿来买,保证给您留着。见她要抵押自己的手表,郑小三儿诚恳地说。

这表不好,不过表带特值钱!她说。

你拿去吧。

她便拿去了,连六十块钱也没付。

他说他不愿搜刮得她一个子儿也不剩;既然卖不了他理想的价钱,他宁可一分钱也不卖。

一个月后的一天晚上,女孩又来了。一来就把一张票拍在郑小三儿面前:全世界最有名的歌星!唱得棒极了!……你这儿放的是什么呀?母猫叫!

郑小三儿心里一股热乎: 她来请我看戏!

他一嘴油腔滑调全没了,半天才问她道:你买的?

买?这可买不着!他在北京一共演五场,全是义演!票半年前就卖完了!现在黑市上;一张票值五十块美金!……

他不信她的话。但他说他知道。对这类事的知与无知象征着档次。这女孩既来邀他看戏,证明她没把他看得太低,他不能辜负她的抬举。

剧场门口早就没地方停车了,郑小三儿只好把他的奥迪停在五百米之外。

刚出车门,两个男人上来问: 您有富裕票吗?一看就知道他俩不是看戏的。

他想,原来那女大学生说的是真话:这票真有赚头。在他走神的几秒钟里,两个男人相互咬,已把价钱咬到了二百!”“二百二!

郑小三儿走到剧场台阶下面,已经有不下十人问过他有富裕票吗?

一个少年从一群外国人中钻出来,显然刚刚成功地敲到一笔,兴奋得两眼贼亮。他一把逮住少年,问:卖了多少?

一百!

他心里突然一阵痛苦。像是一头猎犬被禁制而不能扑向猎物,那种对天性背叛的痛苦。还有五个台阶,就是那扇门——金的框,晶亮的大玻璃。里面像个殿堂,大理石的地、吊灯闪烁的天。先进去的人们都表情隆重、穿着隆重地聚在那儿,像是等待皇室接见。

一个学者样的洋老头靠近了郑小三儿。

有富裕票么?他用中文问道,我的妻子有票,我没有。一百块,怎么样?美金!郑小三儿飞快地换算:一百块几乎顶上了他一天的销售额。不过他还是摇头,向那扇宫殿一样的大门走去。老头看出他的动心,两步跨在他面前。

台阶下的人群早已留神到这里的苗头。他们很快包围上来。

郑小三儿觉得自己现在就是个大明星,一招一式,一个眨眼,一个微笑,都牵动这群人的神志。

一百九! ……一个号啕般的声音重复道: 一百九!号响渐渐变成了赌咒,最后变成了定音鼓一般自信而沉着地宣布:一百九。

郑小三儿却仍感到他还没榨干他们,还是对他们太手软。

幕前曲轰响起来。

那个被人群弃下良久的老学者这时走到郑小三儿面前,又红又大的鼻子上是油亮亮的汗。他低声却不容置疑地说: 两百!

两百。老头知道再不会有人跟他拼,他掏出两张钞票。

音乐变得柔和,充满诱惑。他今晚为看这场歌剧兴奋得忘了吃饭。他还生怕吃了面条的肚皮把皮尔卡丹西服绷走了形。他这几个星期来一直等着的——心诚意笃等着的绝不是到这宫殿的大门口,出卖他进入宫殿的权力。啊,绝不是的!那些坐在宫殿内的人或许比他更短缺这两百美金。

女大学生完全可以拿这张票换取下月的——下面半年的伙食费。

他来,是为了走进那扇大门。

他突然意识到那女大学生和他之间荒唐的尊卑关系,原来是这扇大门所做的分野。

这是张很昂贵的进入许可。既然这样昂贵,我为什么要把它给你,你们?!……

音乐声拉开了红丝绒的大幕,他生平第一次走进如此的辉煌和庄严之中。

大歌星在唱出最著名的那段高音时,郑小三儿睡着了。直到一群大学生在演员谢幕时叫喊:“We Love You,PAVAROTTI!老帕! ……

郑小三儿还没醒。郑小三儿在空调中,在音乐歌声伴奏中,睡了多年来最踏实的一觉。

(有删改)

文本二:

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讲故事,而故事的好坏主要是由故事的情节决定的。严歌苓在《主流与边缘》中曾写道:我总想给读者讲一个好听的故事。好听的故事该有精彩的情节,有出其不意的发展,一个意外接一个意外,最主要的是通过所有的冲突,一个个人物活起来了,读者们与这些人物渐渐相处得难舍难分,因他们产生了爱、憎、怜、恶。

——王莉《严歌苓小说艺术研究》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用许多细节塑造出了生动的人物形象,比如女学生为了买到商务印书馆的音乐辞典,钱不够的时候甚至想要将手表抵押给郑小三儿,可见女孩对音乐的热爱。
B.作者借街坊邻居拿郑小三儿发财发的牢骚话来影射社会中有着追求金钱的强烈欲望的人们,他们虽然发了财,却并不被人看得起。
C.小说将郑小三儿在“卖票”和“不卖票”之间挣扎的情绪表达得非常饱满,很有张力,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回味无穷。
D.当一群人围着郑小三儿飚价时,郑小三儿觉得自己像大明星,透露出其向往成为明星,能够引人注目,牵人心神。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幕前曲轰响起来”“音乐变得柔和”“音乐声拉开了红丝绒大幕”都是对音乐的直接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郑小三儿看到少年成功敲到一笔时突然感到“一阵痛苦”,此处凸显出郑小三儿追逐金钱的天性受到压抑时的心理状态。
C.小说通过郑小三儿开“奥迪”、穿“皮尔卡丹”等日常细节,表现了他想要通过炫富来赢得别人尊重的心理。
D.“我为什么要把它给你,你们?!……”句末连用三种标点,表现出郑小三儿在卑下与崇高中挣扎后的心灵突围。
3.郑小三儿为什么不愿意把票卖出,却又在音乐声中睡着了?简要分析其原因。
4.文本二中严歌苓指出:“好听的故事该有精彩的情节”。为使故事精彩饱满,文本一在情节设置上有何技巧?请简要分析
2024-01-19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8号界碑

苏三皮

白映秋发现张光明挺小气,为一句不经意的玩笑,搞出那么大动静来。

也不知道白映秋搭错了哪根神经,突然没头没脑地对张光明咆哮了一通,你能不能正儿八经地像个男子汉?

白映秋话音刚落,张光明整个人瞬时愣住了,脸苍白得像一张纸,好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这句话像一把锋利的刀子,深深地插入了张光明的心脏。几乎在那么一瞬间,张光明听见心脏碎裂的声音。那声音沉沉的,像一记闷雷。

当眼光落在足球场那张巨幅征兵海报上时,张光明整个人瞬时就仿佛又沐浴在了春风里。军营!对,就是军营!张光明要把自己变成一个阳刚、坚韧、钢铁般的男子汉,再也没有比军营更合适的地方了。

几乎不做任何犹豫,张光明就到学校保卫处报了名。

顺利通过初检初审、体检政考和走访调查等环节,张光明披红戴花地坐上了专列。靠在车窗上,张光明望见白映秋追着火车跑了很长一段路。①张光明内心五味杂陈,有一丝离别的伤感,又夹带着报复般的快感。

火车一路向北,穿越大巴山到达宝鸡后,扭头转向西行,河西走廊、祁连雪峰、丝绸古道、嘉峪关、星星峡、巍巍天山……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领略祖国的壮美山河,张光明内心不禁被自豪感填满。这不正是自己内心一直渴望的诗和远方吗?②张光明清晰地感觉到心脏的伤口开始愈合,不禁暗自庆幸自己的选择。

新兵下连,张光明被分到了距离边境线不足百里的连队。连队中士李子华告诉张光明,连队的职责是守护18号界碑。李子华还说,可别小看那一块小小的界碑,它宣示着祖国的主权,守护界碑就是军人的使命和荣光。

李子华说这些话时,张光明对界碑的理解还很模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光明听了越来越多关于戍边军人以及边民守护18号界碑的故事,18号界碑在他的心底越发神圣起来。

李子华多次参加过联合武装巡逻。他告诉张光明,当迎着刺骨寒风,穿越山谷、冰河、雪原,终于抵达18号界碑,看到刻有“中国”两个大字的界碑时,那一瞬间他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热切地抚摸着界碑,仿佛在抚摸着自己的亲人一般。那一刻,他强烈地感受到他和祖国心心相印,他的脚下就是无比伟大的祖国。李子华还说,只有站在界碑跟前,才能有这样的感觉。

张光明还认识了一位老边民。老边民已经八十多岁。新中国成立那年,老边民刚十三岁。从那时开始,老边民就跟在父亲屁股后面守边,已经守了将近七十年。那天在哨所,老人告诉张光明,只要还有一口气在,他就会一直守护18号界碑,要是他不在了,就让他的儿女继续守护18号界碑。③说到18号界碑时,原本消瘦得有些佝偻的老人瞬时挺直了腰板,眼里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这些故事,让张光明热血沸腾,他恨不得立即加入巡逻队伍,恨不得现在就站在18号界碑跟前。但作为新兵,张光明还不能参加巡逻队伍,得先通过三个月的适应期训练,才能参加联合武装巡逻。

三个月适应期训练结束后,张光明第一时间报了名。按照连队以老带新的惯例,连队安排李子华带张光明。当巡逻车驰骋在蜿蜒的边防公路上时,望着窗外远处云雾缭绕的边境山峦,张光明不禁想起了白映秋。刚下到连队时,白映秋曾苦苦哀求张光明回心转意,甚至给张光明下了最后通牒,在她和当兵之间让张光明选一个。张光明不做回复,心底苦涩得很,那段刻骨铭心的恋情怕是再也回不去了。

巡逻车在一个山头停了下来。18号界碑就在山头的另一边,巡逻车开不过去,剩下的路,张光明和李子华只能步行过去。④实际上并没有路,半人高的积雪已经把路给抹掉了,一脚下去,积雪就淹没到了大腿根。张光明和李子华用背包绳把他们系在了一起,然后手拉着手,一步步艰难地往山上腾挪。

凌厉的山风从张光明的耳畔呼啸而过,他的手脚麻木了,身体开始不由自主起来。李子华提议张光明歇一歇,张光明倔强地说,不,不能歇。

再艰难的路,我也会坚定地走到底。张光明暗暗在心里给自己打气。

终于,18号界碑出现在了他们的视线里。果然如李子华所说,那一刻,泪水模糊了张光明的双眼。

张光明笔直地站在18号界碑前,让李子华帮忙拍了全身照。张光明挑出一张最满意的照片,在照片右下角添加了一行字:我站立的脚下,就是我伟大的祖国。张光明把照片发给了白映秋,然后立正,“啪”地向18号界碑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选自《小小说》)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映秋本是不经意地开了句玩笑,却让张光明搞出了大动静,他要参军入伍,要变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B.本文以军人和边民守护18号界碑的故事为主线,交织着张光明的恋情与成长,展现了宏大的爱国主题。
C.文中的环境描写“云雾缭绕的边境山峦”,既是张光明向往的诗和远方,又隐含了战士戍边生活的艰苦。
D.白映秋跟着火车跑,说明她还有不舍;她下了最后通牒,张光明没有回复,为两人的爱情画上了句号。
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的“五味杂陈”,有对白映秋的爱恋,有离别时刻的伤感,有参军入伍的决绝,还有报复一般的快感。
B.句子②中的“心脏的伤口开始愈合”,呼应了第三段“听见心脏碎裂的声音”,张光明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高兴和自豪。
C.句子③中的“眼里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是指老边民像李子华、张光明一样,说到18号界碑,就会热泪盈眶。
D.句子④中“半人高的积雪”,以自然环境的恶劣,写戍边生活的艰苦,反映戍边战士的爱国热情。
3.张光明对18号界碑的认识,有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请加以梳理概括。
4.“张光明把照片发给了白映秋,然后立正,‘啪’地向18号界碑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球特派记者发自地球的第一个报告

【意大利】莫拉维亚

这是一个奇怪的国家。

这儿居住着两个种族,他们不论在精神方面,或者就某种意义来说,在肉体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一个种族叫富人,另一个种族叫穷人。“富人”和“穷人”这两个字眼的涵义颇为含糊,由于记者不太精通这个国家的语言,因而无法加以考证。我们的情报绝大部分是从富人那里获得的,因为跟穷人比较起来,富人更善于交际,喜欢闲谈,并且以殷勤著称。

据富人说,谁也不清楚,穷人这个种族究竟是打什么地方来的,至于他们定居在这里的年代,或许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从此,他们不干别的什么事情,只是一个劲儿地繁衍生殖,而且始终不肯改变他们那种不讨人喜欢的习惯。凡是了解穷人这种习惯的人,或许都会加以责备,并且认为富人是有道理的。

首先,穷人不喜欢整洁和美观。他们身穿的衣服总是打满了补丁,龌龊不堪。他们的住房阴暗简陋,家具不但十分破旧,而且式样难看得很。可是,由于一种古怪的毛病作祟,他们似乎都宁愿身穿破烂的衣服,却不肯穿戴时新的服装;宁愿住在破旧的平房里,却不肯搬进别墅和华屋大厦;宁愿使用价格便宜的家具,不肯要富丽堂皇的陈设。

事情确实如此。①富人说,事实上,谁敢断言自己曾经见过一个打扮漂亮、身居豪华府邸和过着奢侈生活的穷人呢?

事情不止于此。穷人还不喜爱文化。很难看到有什么穷人阅读书籍、参观博物馆或者去音乐厅欣赏音乐。至于说艺术,穷人更是茫然无知,他们可以毫不在意地把石印油画当作艺术大师的作品,把卢卡的半身雕像跟普剌克斯忒利的雕像混为一谈,把庸俗的小调当成巴赫的前奏曲。富人告诉我们,穷人的娱乐是最粗俗低级不过的:酗酒,跳不堪入目的舞蹈,玩木球或者踢足球,拳斗以及其他同样庸俗的消遣。富人异口同声地说,可以肯定,穷人是更喜欢愚昧,而不要文明的。

还有,穷人讨厌大自然。每当美好的季节来临的时候,富人总是离开城市,到海边、乡村,或者到山区去度假,在碧蓝的大海里洗海水澡,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阿尔卑斯山幽静的风光,以休养生息。然而,穷人却说什么也舍不得离开他们那个散发着难闻的臭气的住宅区。他们不去享受田野风光,却宁愿去令人生厌的郊区草场;他们甘愿待在自家的阳台上,也不去欣赏山区的美丽景色。富人不禁问道,在我们这个时代,怎么能够不喜爱大自然呢?

那么,穷人留在城市里,至少是为了进行社交活动吧。情况完全不是这样。除了那些叫作工厂的地方以外,他们似乎不晓得其他的交际场所。简直难以想象这些工厂的景象是多么令人可悲:在用混凝土和玻璃造成的房子里,阴森森的,到处污秽不堪,烟雾弥漫,机器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冬天,室内冷得滴水成冰,夏天炎热炙人。

坦率地说,有些穷人不肯住在城市里,却极愿在荒僻的乡村落户。②他们只热衷于一件事,请相信,这也是他们唯一的嗜好,就是用一把笨重的铁家伙,整天翻弄土地。一年四季,日日夜夜,不管是骄阳似火,还是大雨倾盆,都是如此。富人说,请你们想想看,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比这更需要智慧、更富有乐趣的事情要做啊!

另外还有一些更为古怪的穷人,他们喜欢深深的黑暗,而不要明媚的阳光,宁愿待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洞穴里,也不喜欢明朗的蓝天。他们蜷曲在深邃、漆黑的地道里,埋头开采一种什么石头,仿佛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据说,这种地方叫作矿井。不过,从来没有一个富人异想天开,想下矿井去的。

穷人用一个很特别的字眼来称呼这一切:劳动。这个字眼的涵义,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难以捉摸和神秘莫测的。穷人极其喜爱他们的这种劳动,由于某些我们无法弄清的原因,当工厂关门、矿井瘫痪的时候,穷人就提出抗议,高声呼喊什么口号,并且以骚乱和暴动相威胁。富人说,他们对此实在感到莫名其妙,因为,在他们看来,在某个舒适的大厅里;或者在某个颇为体面的俱乐部里集会,不是轻松得多,更能赏心悦目些吗?

穷人还有一种令人奇怪的表现:他们对健康漠不关心。事实上当人们看到他们对待恶劣气候的那种漫不经心的神情,他们生病时那满不在乎的态度,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他们从来不进药铺买药,不去疗养院休养,甚至在必须卧床休息几天、几周或者几个月的时候,他们也根本不愿意躺在家里。

富人解释说,穷人之所以对健康持满不在乎的态度,是这样一种荒唐的癖好在作祟的缘故:他们无论在工厂、矿山或者是田间,都不愿意旷一天工。③这真是难以理解的咄咄怪事,然而事情确实如此,原因就在这里

关于穷人,关于他们留恋那些有害的、粗野的和古怪的癖好的情形,那是永远也讲不完的。不过,探讨这种反常行为的根源,倒是更有趣的事儿。

富人告诉我们说,自古以来,人们就对穷人这个种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者们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学者认为,穷人的反常行为不妨说是由于性格乖戾造成的,是自觉自愿的,因此可以帮助他们纠正恶习,把他们改造过来。相反,另一派学者却断言,穷人的性格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所以无可救药。前一种学者主张对穷人采取积极开导和说服教育的办法。后一种学者颇为悲观,认为采取镇压手段是唯一可行的办法。看来,后者是有道理的,因为,迄今为止,一切关于整洁、美观、华贵、娱乐文化修养的教育,都是枉费心机,徒劳无益。

此外,尽管富人对穷人关怀备至,穷人却一点儿也不领情,不喜欢富人。但是应当承认的是,对于穷人的生活方式,富人也从来不掩盖自己厌恶的情绪。

如同过去的访问一样,我们也想听听另一方面的声音。为此,我们向穷人作了调查。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穷人除了本国语言之外,对其他语言一概不懂。然而,我们最终得到了异乎寻常的答案。原来,造成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鸿沟的唯一根源在于,富人拥有一种称作“金钱”的东西,而穷人恰恰相反,几乎一无所有。

我们很想看看,这种能造成如此巨大隔阂的金钱,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我们发现,这不过是一些印花的纸张,或者是金属的圆片而已。

由于穷人喜欢掩盖真相的特点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我们怀疑这种所谓的金钱竟是导致如此奇怪现象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我们再重复一遍:④这真是一个奇怪的国家啊!

(吕同六   译)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作者假托一位来自月球的特派记者发自地球的报告,将日常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贫穷现象,进行了全新的展示和揭露。
B.文中富人眼中的穷人都是不可理喻的、古怪的,穷人都不喜欢整洁,不喜爱文化,甚至讨厌大自然,只喜欢在阴暗的地道中劳动。
C.文中穷人的特点大多是在与富人的对比中归纳出来的,如富人懂得欣赏艺术,讲究文明,而穷人对艺术茫然无知,更喜欢愚昧。
D.小说语言极具讽刺意味,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自己的感情融汇于故事之中,揭示出生活中贫富差距之大这一现象。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反问手法,强化了生活中没有打扮漂亮、住豪宅和生活奢侈的穷人,表明了穷人与富人截然不同。
B.句子②中富人把一些穷人的劳动说成是他们“唯一的嗜好”,体现了富人对穷人劳动的不解,表明二者差距之大。
C.句子③中特派记者对穷人热衷劳动而不关心自己健康的做法感到十分不解,由此也能看出其对穷人的同情。
D.句子④结构上照应了开头,使得文章首尾圆合,结构完整;内容上通过月球特派记者的再次感叹,引发人们深思。
3.本文的叙述视角独特,请结合文本谈谈其独特之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有人评论莫拉维亚的作品中“充满了人类的自省意识,批判了社会冷漠、堕落的习气”,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50,那个寒冷的冬天

司汉科

美军守在老鹰岭无名高地的是陆战一师七团。

志愿军第九兵团团首长命令机枪连要把刚刚被占领的无名高地夺回来。

机枪连一直在离美军不到一公里的前沿阵地的雪地里趴着,到了后半夜两点整,随着夜光弹划破天空,淮生和他的战友们像狼一样扑了上去,但由于头一天下了大雪,许多战士被冻伤,冲锋时,有的脚冻得没有知觉,根本跑不动,还有的跑着跑着就倒下了,没能爬起来。

那个时候淮生是机枪连的连长,作为连长他要把打残的连队组织起来赶紧抢修工事准备继续战斗,他们知道,只要天一亮,美军的飞机就会来轰炸。

果然,东方天际刚刚泛白,美军的飞机就从太平洋舰队航空母舰上黑压压地飞过来了,直接飞向无名高地。

美军的炮火无情地覆盖无名高地上的每一寸土地,山头被削平一公尺,阵地已经很难坚守了,淮生一连撤到了半山腰的一片树林里隐藏起来。

敌机飞走后,他和老兵温克在山上找可以隐藏的地方,树林里面有许多大石头,好像是一个石塘,可以隐蔽在石塘中间的石头缝间。他们还发现一个石洞,石洞很大,很宽,长有十多米,可以当临时伤员包扎所。天寒地冻他们根本无法挖地道,只好把大石头堆到一起,上面盖上树枝、树叶,算是临时掩体。

淮生知道,他们连处于全兵团位置最南的无名高地,他很清楚自己的使命,这是阻截陆战七团逃出长津湖地区的最后一关,如果这一仗阻击不了敌人,就无险可守,所以就是把部队打光了,也不能让敌人越过无名高地。

从柳潭里到下碣隅里二十二公里的路程,对陆战一师可以说是“噩梦大撤退”,先头部队用了五十九个小时,最后的部队用了七十二个小时,平均每小时最快行进速度不过二百八十六米。

陆战七团团长伯格上校想,只要过老鹰岭,他就会带着他的战士一路阳光大道直奔咸兴。

那天早上,天刚蒙蒙亮,陆战七团就开始了向无名高地攻击。七团未受到任何阻击便顺利登上老鹰岭西南三公里处的无名高地。

但是他们高兴得早了点儿,雪地下的战壕里突然像火山喷发,无数个火舌一齐喷向了他们,志愿军毫不留情地射杀每一个企图攻上阵地的美军。

陆战七团有的已经上来了,与志愿军战士在战壕里展开厮杀,阵地上一片混乱。淮生他们第七次冲锋后,就记不清后来的仗是怎么打的了,冲锋全凭本能。敌人一次次地冲上来,淮生他们一次次地把敌人打了下去,同样的情景在无名高地反复重现,只是主角总是在不断地变换。最后一次冲锋打退之后,淮生和他的战友们打扫战场,惨烈的场面让大家不忍直视,心灵颤抖。

高地几乎被美军飞机挥洒成了毕加索的现代油画,白雪变成了白的河,雪河上泼成红色的墨,那是猩红的血,红血与被翻起的泥泞又融进了冒烟的大炮和变形的坦克,在这幅战场的油画框架里,画面充满了累累弹坑,焦黑的泥土和遍地横七竖八的尸体。

黄昏前,太阳从雪地的林中射过来,很红,红得发毛,让人有血腥的感觉。

美军又开始轰炸了,之后,美军又开始冲锋了。他的连快被打光了,不是打光,是快被炸光了。

厮杀是惨烈的,无名高地上的雪与火,火与泥,泥与冰,染成一片雪的海,血的河。

淮生来到石洞看伤员,看到那么多战士的眼睛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他们的眼睛想要说什么,他愧对他的战士,他什么也没说,他没有心思哀伤。他不知道,如果美军再次进攻,他拿什么来守阵地,他手中能用的兵力已所剩无几。

这样一支部队能守得住无名高地吗?他知道,夜幕来临能救他一把。只要坚持到天黑,黑夜就是他的主战场,如果坚守到天明,他们盼望的增援部队26军就会出现在山冈上。这是他们唯一没有被打乱的完整建制的军队,是九兵团全部希望。

就在这时,美军陆战七团又一次发起了进攻。

伴随着强大的空中打击和陆战七团的无情炮火,他们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只要敌人上来,就别想活着回去。

老温还有最后一个炸药包,韩德明一条腿不能动,但是也把一束手榴弹绑在了身上,他一面抱着机枪在不停地扫射,一面做好了拉弦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

淮生带着机枪连剩余的战士不断地轮换着射击地点,陆战七团前进到半山腰被阻挡了,他们不敢贸然前进,七团的火炮开始发挥作用,不断地向山上的志愿军进行打击,淮生他们不能撒,他们成了敌人轰炸的活靶子,仅剩的战士又被炸死一大半。

敌人停止了炮击,又开始冲锋。

淮生他们的子弹打光了,淮生想,最后的时刻到了。只要敌人上到了阵地,他们就会拉响身上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他们都把最后的手榴弹绑在了身上,只等着敌人冲上来的那一刻。

突然,他看见老兵温克跃出了战壕,向无名高地上的敌人冲去,随着他的M1冲锋枪轻快的叫声,敌人纷纷倒下,这是他从敌人尸体上缴获的M1,他使起来得心应手,敌人像秋天里的野麦,随风倒下。

之后,老温拉响了身上的炸药包,一道电光裂长空,英雄随电光而去,大地震动,空气凝固。

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陆战七团纷纷逃下山去,他们再也没敢进攻无名高地。

(有删改)


【注】①本文故事发生于抗美援朝时期的老鹰岭阻击战。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志愿军不仅要在恶劣的环境下作战,还要抢修工事,为继续战斗做准备,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B.二十二公里的路程,美军撤退“平均每小时最快行进速度不过二百八十六米”,写出了美军因为我方的阻截而行动缓慢。
C.“同样的情景在无名高地反复重现,只是主角总是在不断地变换”,暗示出战斗的胶着状态,双方互有胜负。
D.“陆战七团纷纷逃下山去,他们再也没敢进攻无名高地”宣告了敌人的彻底失败,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描写战斗情况时,既有对群体作战的场面描写,又有对温克英勇献身的细节描写,点面结合,详略得当,富有感染力。
B.文中多用比喻修辞,如“淮生和他的战友们像狼一样扑了上去”“树林里面有许多大石头,好像是一个石塘”,形象生动,极具画面感。
C.战斗间隙,对太阳的描写,不仅说明战斗持续了一整天,而且“让人有血腥的感觉”暗示出侵略者一定会付出血的代价。
D.小说通过对寒冷的天气、简陋的石洞以及敌军的狂轰滥炸这些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志愿军誓死无畏的高大形象。
3.本文和《百合花》都反映了战争的惨烈,但在写法上有所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4.红色文学经典作品的重要标志,在于其无与伦比的悲壮美。有人认为,“悲壮美是悲剧美与崇高美的有机结合”,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悲壮美”的。
2024-01-10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蹲野猪

七里老塞

他有个习惯,每天傍晚要去村口蹲上一个钟头。什么也不干,只是蹲着,死死地盯着路口。

书记经过路口,抱起双手问,钉锤,又来蹲野猪啊?①钉锤面无表情,不看书记也不回话,只瞟一眼那棵老椿树篼。某日,钉锤又蹲在这里。突然,从山里窜出一头野猪,嘭的一声,野猪撞椿树篼上,死了。钉锤捡了野猪回去。女人问,哪来的野猪?

捡的。他干巴巴地回道。

烧水,烫猪,刮毛,剖肚,清肠,开骨,砍腿,剁头,分肉。一头七八十斤的野猪,他只留了半边猪头、五斤肉,其他的挑镇上卖了。回来时,他给女人买了一身新衣服和一部收音机,他说,给你听听外面的世界。

女人说,崽啊,你不去外头打工,天天帮我种田,何苦呢?我又没得工钱给你!

每当这时,②钉锤就盯着女人看半天,不说话。有时说,种田,有饭呷,知足哩。书记听了就会接话,婶娘,你有福啊,罢了个亲崽,捡个不要钱的崽,前世肯定是个好人。女人瞪眼回一句,嗯,我这世是坏人!

说钉锤是捡来的崽,也不准确。其实是他自己寻来的。那是1995年冬的一个傍晚,当时,钉锤手里拄一根棒棒,打狗用的,背着一个布包,里面包着一把杀猪刀和一条长长的白布。他穿着单薄,冻得浑身打哆嗦,嘴唇都乌青了。他立在门口,一边朝屋里张望一边问,是万刚家吗?女人听见声响就摸出来,是是,你是哪个?

我找万刚,他在屋里吗?钉锤哆嗦着问。

找刚子啊,这个天杀的一年到头四处游荡,一回来还要打劫我这个半瞎子娘。我卖辣子卖花生的钱都被他摸走了。

钉锤没接话,继续张望,浑身颤得更厉害了。

小刚娘又问,你是他同事吧,快进屋,外头冻死人哩。

钉锤打量着半瞎子,缓缓地把包拉进怀里抱紧,拳头也不自觉地攥紧又松开。他面无表情地咬紧下嘴唇,似乎怕嘴里的话杀出来。他的心跳跟寒风中的枯草一样。良久,他才说,嗯,他讲他过一阵子就回来过年,叫我过来看看你。

这一看就是三年。这三年来,小刚从没回过家。有人就讲,肯定是被人贩子骗走了。也有人讲,讲不好是去做传销了。还有人讲,手脚不干净的烂人,被人打死了也难讲。女人也不生气,有时她还跟着骂,天杀的,死在外头更好!

当时钉锤只想着住一晚,过阵子再来会小刚。但没想到那晚小刚家失火了,小刚娘和他都差点儿葬身火海。他觉得这场火灾是他带来的,他必须负责。他就留了下来。耕田种地是日常事务。得闲了,他就踩土砖,挖地基,打石头,给小刚娘重新修了两间屋。上梁那天,又出了事,小刚娘被一根橡砸中了腰。他原想等修好屋就回去,毕竟家里还有两位老人。再恨,也要回去。但这事一出,他又走不脱了。他得负责到底。

耕田种地,搞建筑,蹲村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人晓得他为什么去村口蹲着。书记的玩笑开了之后,就有了理由:蹲野猪。

女人时不时地说,崽,你回去吧。钉锤就说,等小刚回来,我就回去。

女人就摇头,似乎知道小刚再也回不来了。女人心想,公安都找不到,你能等到?

钉锤还有一个祖传的手艺:杀猪。这个手艺不挣钱,只挣肉。杀一头猪,二斤肉。当天还有好酒好菜招待。他把肉都交给半瞎子,偶尔回家也带一点儿给娘。

但,事情就出在这门手艺上。说起这事,钉锤就恨他爹。事并不大。那人就偷了一个西瓜,被他爹抓了个现行,骂了几句。偷瓜贼上来就拳打脚踢。老头儿咽不下这口气,就回屋里摸出杀猪刀。偷瓜贼也不跑,他想狠出名;打算让对方见点儿血,这样以后在十里八乡混就没哪个敢惹了。当时偷瓜贼就夺下刀,一顿乱舞,结果误杀了老头儿的孙女,也就是钉锤唯一的女儿。

女人跟钉锤讲,崽啊,你还是回去吧,再讨个婆娘。钉锤不吭声。

他不是不想讨,是讨不到。当年,要不是有门手艺在身,他根本讨不到婆娘。但到最后,婆娘还是跑了。如今在外打工的女人都见过世面,个个眼光都高得很,他一个钉锤高,生得又像个田螺样儿,哪个能看上他?

女人给钉锤做媒。来一个黄一个。钉锤就讲,你就莫操心哩,我不想害人。

第六年,钉锤攒了些钱,就带半瞎子去城里治眼睛。钱花得不少,女人的眼睛还是没治好。女人就讲,崽啊,算哩,瞎了更好,天杀的要是回来,我不想看到他。周围的人看钉锤对半瞎子这么好,就开始猜测,钉锤肯定是半瞎子的私生子。

书记动员村里人把荒田荒地重新翻开,种什么都可以,只要不荒,政府有补助。钉锤把荒地包下来种猪血李,荒田种水稻。他说,打工打不得一世,还是要耕田种地,这是祖祖辈辈的事业。书记佩服钉锤能干,帮他挂了一个猪血李生产基地的牌子。有了这个牌子,申请专项款就更容易了。挂牌那天,书记偷偷问他,半瞎子真是你娘吗?③钉锤面如死灰,也不看书记也不答话。书记又问,你到底跟刚子是什么关系?钉锤咬咬牙说,要命的关系。

书记并不晓得,钉锤是去找万刚报仇的。他要万刚偿他女儿的命。但他一直在问自己,杀猪你敢,杀人你敢吗?

第十一年,半瞎子病逝。闭眼前,她拉着钉锤说,崽啊,刚子有天收他,你千万莫犯错啊。出山那天,万刚仍未现身。

钉锤回到自己家,他爹鼻子哼哼:仇没报成,替别人当孝子,真能干啊!④钉锤面无表情,也不回话,拿了户口本就回他的基地去了。

(选自《2022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钉锤对刚子的称呼由一开始的“万刚”变成了后来的“小刚”,这暗示着钉锤不再恨小刚。
B.钉锤初到万刚家时几次哆嗦颤抖,既是因为天气寒冷,也是因为他准备报仇,内心紧张而害怕。
C.钉锤最初执意报仇,最后却替仇人当了孝子,这种极致的反差源于钉锤内心的善良不忍,彰显了人性的光辉。
D.文章大量运用“崽”“有饭呷”“生得又像个田螺样儿”等方言口语,真实地再现了农村的生活风貌。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钉锤面无表情也不说话,原因在于村长的猜测不正确,但他又不愿意也不能告诉村长他蹲守的真实目的。
B.句子②中对钉锤的描写体现了他复杂的内心:既想向刚子娘将实情和盘托出,又害怕刚子娘知晓了真相。
C.句于③运用比喻的手法写钉锤的表情,说明他怀疑村里人已经得知他来村里的真实目的,内心十分害怕。
D.句子④钉锤对爹的责备面无表情也不回话,说明他不认同爹的说法,也说明他此时已做了扎根刚子村庄的决定。
3.一个复杂的小说人物总是要面临和处理一些矛盾,请分析钉锤所面临的矛盾。
4.作者是如何讲好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的?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1-07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刘姥姥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①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

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

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一面说,一面就站了起来。

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的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改)

材料二:

②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锹还沉,那里拿的动?说的众人都笑起来。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着,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抓得一个儿。

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③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

(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有删改)

材料三:

只见平儿同刘姥姥带了一个小女孩儿进来,说:我们姑奶奶在那里?平儿引到炕边,刘姥姥便说:请姑奶奶安。凤姐睁眼一看,不觉一阵伤心,说:姥姥你好?怎么这时候才来?你瞧你外孙女儿也长的这么大了。刘姥姥看着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心里也就悲惨起来,说:我的奶奶,怎么这几个月不见,就病到这个分儿。我糊涂的要死,怎么不早来请姑奶奶的安!便叫青儿给姑奶奶请安。青儿只是笑,凤姐看了倒也十分喜欢,便叫小红招呼着。

这里平儿恐刘姥姥话多,搅烦了凤姐,便拉了刘姥姥说:你提起太太来,你还没有过去呢。我出去叫人带了你去见见,也不枉来这一趟。刘姥姥便要走。凤姐道:忙什么,你坐下,我问你近来的日子还过的么?刘姥姥千恩万谢的说道:我们若不仗着姑奶奶,说着,指着青儿说:他的老子娘都要饿死了。如今虽说是庄家人苦,家里也挣了好几亩地,又打了一眼井,种些菜蔬瓜果,一年卖的钱也不少,尽够他们嚼吃的了。这两年姑奶奶还时常给些衣服布匹,在我们村里算过得的了。阿弥陀佛,前日他老子进城,听见姑奶奶这里动了家,我就几乎唬杀了。亏得又有人说不是这里,我才放心。后来又听见说这里老爷升了,我又喜欢,就要来道喜,为的是满地的庄家来不得。昨日又听说老太太没有了,我在地里打豆子,听见了这话,唬得连豆子都拿不起来了,就在地里狠狠的哭了一大场。我和女婿说,我也顾不得你们了,不管真话谎话,我是要进城瞧瞧去的。④我女儿女婿也不是没良心的,听见了也哭了一回子,今儿天没亮就赶着我进城来了。我也不认得一个人,没有地方打听,一径来到后门,进了门找周嫂子,再找不着,撞见一个小姑娘,说周嫂子他得了不是了,撵了。我又等了好半天,遇见了熟人,才得进来。不打谅姑奶奶也是这么病。说着,又掉下泪来。

平儿着急,也不等他说完拉着就走,说:你老人家说了半天,口干了,咱们喝碗茶去罢。拉着刘姥姥到下房坐着,青儿在巧姐儿那边,已与巧姐玩的熟了。刘姥姥道:茶倒不要。好姑娘,叫人带了我去请太太的安,哭哭老太太去罢。平儿道:你不用忙,今儿也赶不出城的了。方才我是怕你说话不防头招的我们奶奶哭,所以催你出来的。别思量。刘姥姥道:阿弥陀佛,姑娘,这是多心,我知道。倒是奶奶的病怎么好呢?平儿道:你瞧去妨碍不妨碍?刘姥姥道:说是罪过,我瞧着不好。

(选自《红楼梦》第百十三回,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知有二十两银子的“馈赠”后,刘姥姥满心欢喜且流露出说话粗鄙的特点;王熙凤对此笑而不睬,表现出难得的大度,为后文相关情节埋下伏笔。
B.刘姥姥“站起身来,高声说”,说完后“自己却鼓着腮帮子不语”,使众人发怔继而大笑,如此高超的喜剧天赋,岂是一般庸人能做得到的?
C.并非真心帮助刘姥姥的周瑞家的,为取悦贾母而捉弄刘姥姥的鸳鸯,不想惹凤姐伤心两次故意打断刘姥姥的平儿都是丰富刘姥姥形象的有效载体。
D.以其人生阅历,刘姥姥既读不懂王熙凤的精明泼辣,也不能感受王熙凤的“英雄末路”,实诚到在凤姐重病时还能看望她并真诚地为她祈福。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假设透露出温情,“原该不等”“就该”强化这种温情的特别,带给听者几多真切感动。
B.句子②暗示下文逗乐场景必然发生,“沉甸甸”一词含义丰富,握箸之人的生活本身就是沉重的。
C.句子③中的“闹”“撮”“伸”“滑”等动词,表现施事者吃鸽子蛋时滑稽可笑、憨态可掬的神态。
D.句子④中两个“也”字,把自己、子女两代人“捆到”一起,表达出最大的人性闪光点——知恩图报。
3.三则材料中凤姐三次与刘姥姥这门穷亲戚对话,其内心世界有什么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刘姥姥就是作者曹雪芹精心安插在贾府的一双“眼睛”。透过这双眼睛,你看到了什么?请结合文本及《红楼梦》其他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2024-01-03更新 | 31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上饶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