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学类文本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截击

孙犁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很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在这样高的黑石山上,找块能种庄稼的泥土是这样难,恐怕雨水把泥土冲下去。奇怪!在这样少见阳光、阴湿寒冷的地方,庄稼长得那样青翠,扁豆角又厚又大,绿得发黑

吴召儿出去了,不久,她抱回一捆湿木棍:

“我一个人送一把拐杖,黑夜里,它就是我们的眼睛!”

她用一把锋利明亮的小刀,给我们修着棍子。这是一种山桃木,包皮是紫红色;这木头硬得像铁一样,打在石头上

这半天,我们过得很有趣,差不多忘记了反“扫荡”。

当我们正要做下午饭,一个披着破旧黑山羊长毛皮袄、手里提着一根粗铁棍的老汉进来了;吴召儿赶着他叫声姑父

“昨天,我就看见你们上山来了。”

“你在哪儿看见我们上来呀?”吴召儿笑着问。

“在羊圈里,我喊你来着,你没听见!”老汉望着内侄女笑,“山下有了鬼子,听说要搜山哩!”

吴召儿说:“这么高的山,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

老汉说:“这几年,这个地方目标大了,鬼子真要上来了。”

这样,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再把我拉上去。

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天上的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从山顶可以看见山西的大川,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小村镇全可以看清楚。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吴召儿说:“这是暴雨,一会儿就晴的,你害怕吗?”

“要是我一个人我就怕了,”我说,“你害怕吧?”

“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我常在山上遇见这样的暴雨,今天更不会害怕。”吴召儿说。“为什么?”

“领来你们这一群人,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

她的话,像她那天在识字班里念书一样认真,她的话同雷雨闪电一同响着,落在地下,永远记在我的心里。

一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里翻下,转到大黑山来。我看见老汉仓皇地用大鞭把一群山羊打得四散奔跑,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叫姑父带你们转移,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节选自《吴召儿》)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描写吴召儿姑家的庄园,既交代了人物的活动环境,又暗示了人们为保卫家园而奋起抗日的原因。
B.小说中吴召儿做拐杖、姑父报信的情节,看似与“截击”无关,实则环环相扣
C.雨夜放哨交谈,说明战争影响下,吴召儿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革命战士。
D.小说穿红棉袄、翻红棉袄的细节,既丰富了内容,又突出了吴召儿人物形象。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姑父前来报信,既反映出山地人民的备战状态,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作铺垫。
B.小说善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紧张气氛。
C.小说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描写了吴召儿的姑父,塑造出一个支持革命的勇敢机智的群众形象。
D.小说从“我”的视角展开叙事,讲述“我”在反“扫荡”时与吴召儿的交往故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3)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吴召儿的性格特点。
(4)有人说孙犁的小说大多有着近似诗歌散文一样的艺术魅力,是“革命历史的诗意书写,是战争年代的纯美绝唱”。本文以战争为主题,却没有同题材作品的血腥残酷。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4-03-0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澄河边上

茹志鹃

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敌人乘机前阻后追。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二十多个伤、病、弱的同志。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领。

周玉兆是领队,一连两个月的恶性疟疾,加上头部又挂了轻花,人瘦落了形,但样子十分剽悍。他搀扶着文工团里的小余,走在队伍前面。

近黄昏的时候,小队来到了澄河边上。①乌云从四面推来,天色越来越昏暗,不一会儿暴雨从天上直泻下来。澄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

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其余的同志留在河边,用绑腿、用背包带子连接起来,试验拉绳过河。周玉兆带了文工团的小余,就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

忽然,周玉兆停住脚步,他听见有一个声音。两个人仔细一看,原来他们脚跟前是一片瓜地,在瓜地的那头,有一个老人正光着头,弯着腰,在瓜地里走着。

同志,你们来啦?

是,老大爷。我们……,前面部队过去多少时候了?

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

周玉兆点点头,把大致的情况说了一遍。

老人听后,沉吟了一会,便说:不怕,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

留在河边的同志拉绳过河没有试成功。这时老人急忙地把他们叫了来,又不知从哪里挖了一篮地瓜,点起火,安排完这一切,老人便不见了。

忽然,河堤那边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一会,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快步抢过去夺下锄头,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

老人不言语,只是把锄头又夺过去,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淌水走也能过去了。”

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

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

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活着是为了老百姓,死了也是为了老百姓。

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你们坐下来听我说:“这澄河向来就是水猛流急,有一年夏天,雨水多,也像今年这样,我下到水里,被河水冲着,命已去了半条。正在这紧要关头,我忽然想起河堤上横生着一棵老树。我一想到这棵树,心里顿时有了指望。你们看,‘指望’这东西,看不见,抓不着,可是有多大的力量。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现在,你们就是老百姓的指望。这个道理,你们懂了吧!”

“懂了,老大爷。”周玉兆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周玉兆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一条沟填得结结实实。

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凛然不动。过了一会儿,他站起来说道:“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

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

②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高地上的水,都在汇流入河。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肩担。

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高兴非凡。那两位被叫作水鳗的老乡,笑嘻嘻地跟大家打了招呼,就和老人动手绑扎扁担。

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

老人送到水边,刚才那副高兴样子,忽然又不见了,神态又变得冷静、严峻。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你们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明年老头子还是种瓜,等同志们来吃……

周玉兆站在水里,仰面望了望河堤上的老人,在这一刹那间,他忽然感到自己不是在撤退,而是在向前挺进。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玉兆即使受伤也要搀扶着小余的情节表现出他对战友的爱护;口气很硬、毫无商量余地地阻止老人挖沟,则表现出他心系百姓的品质。
B.一棵老树成为老人被河水冲走后求生的指望,解放军队伍则成为老人今后生活的指望,小说以此来讴歌老百姓对解放军必将带来光明的坚定信念。
C.小说将“枪炮声”与澄河河水的暴涨放在一起进行叙述,这样安排既能构成故事发展的自然背景,又能揭示小队渡河的意外和变故。
D.“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小说以此收束全文,凸显了坚定拥护解放军的老人形象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开阔的全知叙述视角去讲述一个“伤、病、弱”的小队在热心老乡的帮助下功渡澄河的故事,让读者获得通观全局的阅读感受。
B.小说中老人掘沟、周玉兆暗暗发誓的情节,体现了人民甘愿帮助解放军,解放军全心人民奉献的革命情怀
C.小说通过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刻画出老人的形象,如“急忙”“暴跳”“气喘吁吁!跑”等词句,表现出老人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D.小说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质朴,人物语言虽浅近平实,却塑造了鲜活灵动、有血有肉的物形象
(3)本文和《百合花》都塑造了可敬可亲的战士形象,《百合花》中塑造了一个腼腆、憨厚、英献身的小通讯员形象,请简要分析本文周玉兆的形象特点。
(4)请分别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024-02-16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次动人的“解说”

蒋殊

那天上午,我们一起走进了山西平陆的傅相祠。

还在大门外时,我们便听到锣鼓喧天,进去之后才发现是一些村民在偏殿门前演练锣鼓,为即将到来的傅相祠庙会做着准备。我们直奔大殿,遇到两个人正往外走,加上我们一行四人,就是当时傅相祠的所有来客。

一组塑像,两墙壁画,就是大殿的全部。当然,这不是唐大历年间的傅相祠,而是从1992年起历时三年重新修建之后的。“钦承殿”三个字高高悬挂在大门的正上方。

傅说,原本只是一个做苦役的奴隶。可是,他遇到了商朝第二十二任君主武丁。武丁启用傅说,本就才华出众的傅说如鱼得水,助力武丁实现了“武丁中兴”。傅说也因此被尊奉为与伊尹齐名的商朝名相。

钦承殿内,左右两面墙上绘制有满满的壁画。正当我们研究壁画内容时,一个男子走向我们。他的一只手急急指向壁画中我们眼神所停留之处,随即便开了口。

然而,他却不能说话,他也说不了话。

细看,他正是刚刚出门的两人之一。此刻我才明白,他是看管殿堂的人,刚送别了一位来参观的客人。

他主动来到我们面前,连比带画,急切又激情地当起了“解说员”。确实,这里没有其他的解说员。很快反应过来的我们,便跟着他进入了角色。他比画着,我们应和着。他用手势,我们用声音。在他的引领下,我们从左墙到右墙,一一解读了壁画上的故事:从傅说出生,到当奴隶版筑护路;从武丁梦到傅说,到通过一张画像找到傅说,再到傅说助力武丁将国家推向兴盛……

眼前的这位“解说员”,无论是他嘴里偶尔发出的“吧”“啊”这些字眼,还是他较为形象的手势,以及极富神态的表情,都能看得出,他非常了解这些壁画里的故事,也非常了解傅说这个历史人物。

或许是因为我们极其的配合,整个解说过程他都非常自信。他不停歇地“说”,我们不间断地点头,让他热烈而顺畅地完成了一次不同寻常的“讲解”。

当殿内再没有内容可讲时,他又把我们一个一个拉到一块已经看不清字迹的牌匾前,示意摄影老师帮我们留影。

这个殿堂的参观,也因此延长了几倍的时间。

之后想想,如果不是他突然加入进来,我们绝不会如此认真地将两墙壁画完整地研读一遍。

要离开时,他默默地站着,双手轻轻地捏着衣角,双眼静静地看着我们。我从他的脸上看出了不舍。而我此刻也有想进一步了解他的意愿,我想了解一些关于他的事情。门口桌子上,一张信纸和一支笔适时映入我的眼帘。我急忙走过去,写下第一个问题:“您叫什么名字?”

他非常开心地拿起笔,认真而专注地写下“焦杰鹏”三个字。抬头看了我一眼后,低下头紧跟着又写下另外三个字——聋哑人。

我心里一惊,原来刚才我们的一系列附和,他根本就一句话也听不到。

我又问:“今年多大了?”

47。”一算,他是1976年生人。这时,同行的一位朋友冲他一笑:“我们同龄!”③然而从黝黑而粗糙的面相上看,焦杰鹏却要大出很多。

“你们是好人。”没想到,在我准备提下一个问题时,他写下这五个字。一瞬间,我的内心充满了温暖。我明白,他并非是说我们做了什么善事,而是觉得我们耐心听完了他的“讲解”。这个过程中,大多数时候都没有听懂的我们,谁也没有表现出一丝疑惑或者不耐烦。

我们与他,彼此取得了信任。于是,他将这五个字捧出来,回报给我们。

作为回馈,我很快写下了“您更是好人”几个字,我们几人同时向他伸出了大拇指。他眼角带着笑意,双手合在胸前,向我们弯腰鞠躬。而我们也连忙双手合在胸前,向他弯腰鞠躬。

一来一往,与他在一张纸上对着话,我得知他原来曾经在太原一所学校读过三年书,多年来并无固定职业,一直从事门卫这样的工作。

他到傅相祠,只有一年时间。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他已经把自己深深融了进去。他将自己了解的所有知识,传递给了每一位进入傅相祠的游客。

这是他主动给自己增加的工作量。他原本只是一个门卫。也许这是他的爱好,也许他是想用这样的努力赢得信任,那样便可以长久地留在这个地方,留在这个地方当门卫,留在这个地方继续向来参观的游客进行“讲解”。

他的内心,该是很热爱这个地方。他何尝不是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心目中的美好,守护着中华民族的一段古老历史?

我很好奇,他用什么办法知道傅说以及壁画上的故事?

他又提起笔:“没有别的办法,看书。”

一个聋哑人,一个读书人,一个身体力行传承文化的人。

殿堂中,依旧没有客人进入。但确实,到平陆看看傅说,值得;看看守护傅相祠的聋哑人焦杰鹏,也值得。他不仅在无声无语的世界里读懂了傅说,更用自己的方式将前贤的故事努力传递。

要离开时,他把我俩刚刚对话的那张纸拿起来,要撕掉。一直盯着这张纸的我急忙阻止了他,拿过来工工整整叠好,然后拉开背包的拉链,轻轻地放进包里。

他惊讶了一下,接着便笑了,笑得更加开心。

走出大殿,与焦杰鹏告别时,阳光正洒在他满含笑容的脸上。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作者对于傅说生平的简要介绍,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B.身为聋哑人的焦杰鹏“急切又激情”地给我们“解说”壁画上的故事,这一举动体现了他对工作的主动与热爱。
C.要离开时,“我”通过焦杰鹏一系列的表现看出了他的“不舍”,而这恰恰就是“我”想要进一步了解他的原因。
D.“我”把焦杰鹏想要撕掉的纸“叠好”“放进包里”等动作描写,体现了“我”对焦杰鹏的认可、尊重以及对这段经历的珍视。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就是大殿的全部”体现了大殿中陈设的简单以及环境的冷清与凄凉。
B.句子②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文写他给我们做动人的“解说”。
C.句子③中“黝黑而粗糙”的肖像描写,是“我”感觉焦杰鹏年龄大得多的依据。
D.句子④语言虽然简短,却饱含着深意,读来令人心头不禁感到一阵暖意与温情。
3.“一个聋哑人,一个读书人,一个身体力行传承文化的人”这个段落,写出了焦杰鹏的多重身份。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从内容上加以分析。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一组关键词:苦难·责任·守护。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4-01-1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林芝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白兰花

戴涛

我每次走过街边的花店,总免不了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心想会不会有白兰花呢? 可每次都会很失望。其实我也知道,白兰花是不会出现在花店里的,而且我也不是在花店里认识她的。

那是在二十多年前的一个黄昏,我下班后去一家百货公司买东西,这家公司坐落在已经繁华了百年的淮海路(旧名“霞飞路”)上。 当我经过一个弄堂口时,感觉有一缕香气飘来,香气自然清幽,还夹带了一丝暖暖的甜味,这显然不同于平日里空气中弥漫着的各类人造香精。

于是我开始寻找,在弄堂口我看到了一位六十来岁的妇人,她坐在一张小板凳上,她的跟前放着一个竹子编织的篮子,篮子里面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在毛巾的上面排着十几朵奶白色的小花,它两三厘米长,体型纤细,却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

阿婆,这是什么花?

白兰花。

哦,白兰花,这花真好闻。

嗯,这可是最迷人的花香。老妇人说话的声音,还有她的笑容都显得特别优雅,完全颠覆了我平日里对街头摆摊者或者一般市民的印象。我被她吸引,便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她卖花。

这时走过一对青年男女,女子问男子:老公,这是什么花? 这么香呀。

男子说:我也不知道。

于是他们蹲下来问老妇人。 当知道这叫白兰花时,男青年显得异常兴奋:哇,这就是白兰花!我看过几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老电影,里面都有在街头叫卖,“白兰花”“白兰花”。这叫声又嗲又糯,每次看完了电影,这声音还在我的脑子里转。

老妇人微笑着看着他们:嗯,白兰花在这个城市被人喜欢的时间啊,已经超过了我的年龄。

女青年对男青年说:老公,我要买。

好的。 阿婆,这花多少钱一朵?

难得你们年轻人喜欢,就送给你啦。

说完,老妇人从篮子里精心挑选出一朵白兰花,小心翼翼地把拴在花上的铁丝弯成一个钩子,将花轻轻地挂在了女青年胸前的扣子上,随后还送上一句祝福:祝福你们像白兰花一样美好。

眼前的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我的眼睛不禁有些湿润了。

告别了老妇人,我的心情却有些沉重。如果不是生活拮据,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会坐在弄堂口卖花吗? 可照她这样的卖法,一天又能挣几个钱?

我开始有意无意地路过那里,然后买一朵白兰花。不久后的一天,我和一位经营宾馆的朋友聊天,他说他想打造一家能够体现上海这座城市文化风貌的酒店,问我有什么建议。 我说可以在每个房间放上一朵白兰花,并且告诉客人,这是这座城市的味道。朋友听后说,好像有点道理,可以试试。我说这花由我来提供吧。朋友笑了,说这点小生意你也做。

我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老妇人,她的脸上还是那么优雅、那么平静,说:这样好吗?

这有什么不好?不是为了宣传我们城市的文化嘛。

老妇人终于同意了。

明天您准备两百朵花吧,我和您一起送过去。

不麻烦你了,我自己去吧。

第一次我还是陪您去吧。我坚持道。

老妇人见我这样坚决的态度,也就只好答应了。我们说好了第二天中午我去她家接她。

第二天中午,我按照她给我的地址找到了她的家。这是在市中心区域的一排老式洋房,应该也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推开她家的门,客厅的设计和家具的摆设全是欧式的。

她让我坐到沙发上,给我倒上一杯白开水,充满歉意地对我说:真对不起,我先生走了以后,家里已经不备咖啡、茶叶了。

为了打破尴尬气氛,我问她:您怎么会想到去街上卖白兰花?

她沉默了片刻,说:记得小时候,我看见妈妈穿的旗袍上总是别着一朵白兰花,白兰花的气味就像是妈妈的气味,然后整个城市好像也是这个气味,所以我就迷上了白兰花。从我上小学到开始教书,每天都会佩戴着一朵白兰花。 可是现在,白兰花要从这个城市消失了,人们脚步匆匆,似乎并不留意平凡的白兰花。

喜欢白兰花就需要辛辛苦苦地在街头卖白兰花吗?

我是想叫更多的人能够喜欢白兰花。还有,我感觉拿卖花的钞票去帮助失学儿童,要比拿其他钞票更有意义,也更让我开心。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走过街边的花店,总要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这说明“我”对二十多年前邂逅老妇人卖白兰花一事印象深刻,至今难忘。
B.精心挑选、小心翼翼地把铁丝弯成钩子、为女青年轻轻地挂上白兰花……细致的描写勾勒出温馨的场景,这一场景令“我”深受感动。
C.老妇人对两三厘米长、体型纤细、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的白兰花情有独钟,是因为白兰花寄寓着她对丈夫、对母亲的思念和缅怀。
D.老妇人虽然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英勇的壮举,但人们从她的身上看到了优雅、宁静、温暖、爱心,看到了人性美与人情美的光辉。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倒叙的手法,先写现在,然后叙述往事,这样安排设置了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与《哦,香雪》的写作视角不同,这篇小说以“我”为视角,讲述了“我”的所见所感,增添了真实性。
C.小说精于细节描写,如“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的描写体现了老妇人对白兰花的细心呵护。
D.小说所写男女青年买花的情节既刻画了老妇人的形象,又推动了“我”探究老妇人家境这一情节的发展。
3.老妇人并不是因为生活拮据而卖花,小说结尾在揭开这一谜底之前,前文已作了多层铺垫,请概括说明。
4.这篇小说具有“散文化”“诗化”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澄河边上

茹志鹃

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敌人乘机前阻后追。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二十多个伤、病、弱的同志。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领。

周玉兆是领队,一连两个月的恶性疟疾,加上头部又挂了轻花,人瘦落了形,但样子十分剽悍。他搀扶着文工团里的小余,走在队伍前面。

近黄昏的时候,小队来到了澄河边上。①乌云从四面推来,天色越来越昏暗,不一会儿暴雨从天上直泻下来。澄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

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并搞些吃的,其余的同志留在河边,用绑腿、用背包带子连接起来,试验拉绳过河。周玉兆带了文工团的小余,就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

忽然,周玉兆停住脚步,他听见有一个声音,便小心地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

两个人仔细一看,原来他们脚跟前是一片瓜地,在瓜地的那头,有一个老人正光着头,弯着腰,在瓜地里走着。

“同志,你们来啦?”

“是,老大爷。我们……,前面部队过去多少时候了?”

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

周玉兆点点头,把大致的情况说了一遍。

老人听后,沉吟了一会,便说:“不怕,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

留在河边的同志拉绳过河没有试成功。这时老人急忙地把他们叫了来,又不知从哪里挖了一篮地瓜,点起火,要大家烤衣服、煮地瓜吃,安排完这一切,老人便不见了。

忽然,河堤那边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一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去。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快步抢过去夺下锄头,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

老人不言语,只是把锄头又夺过去,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淌水走也能过去了。”

“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

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

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活着是为了老百姓,死了也是为了老百姓。”

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你们坐下来听我说:“这澄河向来就是水猛流急,有一年夏天,雨水多,也像今年这样,我下到水里,被河水冲着,命已去了半条。正在这紧要关头,我忽然想起河堤上横生着一棵老树。我一想到这棵树,心里顿时有了指望。你们看,‘指望’这东西,看不见,抓不着,可是有多大的力量。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现在,你们就是老百姓的指望。这个道理,你们懂了吧!”

“懂了,老大爷。”周玉兆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周玉兆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一条沟填得结结实实。

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凛然不动。过了一会儿,他站起来说道:“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

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

②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高地上的水,都在汇流入河。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肩担。

“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那两位被叫作“水鳗”的老乡,笑嘻嘻地跟大家打了招呼,也没多说话,就和老人动手绑扎扁担。

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

老人送到水边,刚才那副高兴样子,忽然又不见了,神态又变得冷静、严峻。他嘴唇动了一阵,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你们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明年老头子还是种瓜,等同志们来吃……”

周玉兆站在水里,仰面望了望河堤上的老人,在这一刹那间,他忽然感到自己不是在撤退,而是在向前挺进。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玉兆即使受伤也要搀扶着小余的情节表现出他对战友的爱护;口气很硬、毫无商量余地地阻止老人挖沟,则表现出他心系百姓的品质。
B.一棵老树成为老人被河水冲走后求生的指望,解放军队伍则成为老人今后生活的指望,小说以此来讴歌老百姓对解放军必将带来光明的坚定信念。
C.小说将“枪炮声”与澄河河水的暴涨放在一起进行叙述,这样安排既能构成故事发展的自然背景,又能揭示小队渡河的意外和变故。
D.“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小说以此收束全文,凸显了坚定拥护解放军的老人形象,给读者以无限遐思。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开阔的全知叙述视角去讲述一个“伤、病、弱”的小队在热心老乡的帮助下功渡澄河的故事,让读者获得通观全局的阅读感受。
B.小说中老人掘沟、周玉兆暗暗发誓的情节,体现了人民甘愿帮助解放军,解放军全心人民奉献的革命情怀,凸显了军民团结互助的主题。
C.小说通过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刻画出老人的形象,如“急忙”“暴跳”“气喘吁吁”“跑”等词句,表现出老人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D.小说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质朴,人物语言虽浅近平实,却塑造了鲜活灵动、有血有肉的物形象,这是因为文本使用了口语化的语言。
3.本文和《百合花》都塑造了可敬可亲的战士形象,《百合花》中塑造了一个腼腆、憨厚、英献身的小通讯员形象,请简要分析本文周玉兆的形象特点。
4.请分别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现代京剧《沙家浜》的选段《智斗》,完成下面的题。

主要人物:阿庆嫂——春来茶馆的老板娘,中共地下工作者

刁德一——忠义救国军参谋长

胡传魁——忠义救国军司令

胡传魁 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总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骗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大难一场。似这样救命之恩终身不忘,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

阿庆嫂 (白)胡司令,这么点儿小事儿,您别净挂在嘴边儿上,当时我也是急中生智,事过之后您猜怎么着,我还是真有点儿后怕呀。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支,胡司令,抽一支!

刁德一 这个女人那,不寻常。

阿庆嫂 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 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 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刁德一 她态度不卑又不亢。

阿庆嫂 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胡传魁 刁德一,搞得什么鬼花样?

阿庆嫂 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刁德一 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

阿庆嫂 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

刁德一 阿庆嫂,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

阿庆嫂   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

刁德一 新四军就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荫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

阿庆嫂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胡传魁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注】①忠义救国军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局领导的特务游击武装。

1.下面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阿庆嫂讲话很得体,把自己对胡传魁的恩惠轻轻带过,淋漓尽致地刻画出阿庆嫂谦虚、亲切、平和、不居功、不自傲的女老板形象。
B.刁德一险诈狡黠,说话绵里藏针,多次表面上称赞阿庆嫂,实际上是在下圈套试探。
C.阿庆嫂唱词中的“大树”指的是新四军,被刁德一抓住话柄,说阿庆嫂要“背靠”新四军这棵“大树好乘凉”,可谓别有用心!
D.这段唱词翻对白虽然简短却十分干练,堪称心理较量的经典:刁德一、胡传魁、阿庆嫂各怀心思,又不动声色;内心涌动,却表面平静;互相猜忌,又外显谦和。
2.刁德一说:“这个女人那,不寻常。”这句话可谓话里有话,请分析其深层含意。
3.刁德一问及阿庆嫂是否抗日,她是怎样巧妙回答的?
2023-08-2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林芝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年青

冯骥才

西门外往西再走三百步,有一个岔道口是块三角地,上边住了几户人家,这块地迎前那个尖儿,太小太短,没法用,没人要。

住在三角地上的老蔡家动了脑子,拿它盖了一间很小的砖瓦屋,不住人,开一个小杂货铺。过日子还真缺不了这杂货铺!有人便给这小杂货铺起个好听的名字,叫万年青。

老蔡家在这一带住了几辈,与这里的人家都是几辈子的交情。这种交情最金贵的地方是彼此信得过。信得过可不是用嘴说出来的,嘴上的东西才信不过呢。这得用多少年的时间较量,与多少件事情较真,才较出来的。老蔡家有个规矩,从早上日出,到下晌日落,一年到头,刨去过年,无论嘛时候,店门都是开着的,决不叫乡亲们吃闭门羹。

这规矩,既是万年青的店规,也是老蔡家的家规。虽然老蔡家没出过状元,没人开疆拓土,更没有当朝一品,可是就凭这天下独有的店规家规,一样叫人敬佩,脸上有光。

一天,老蔡遇到挠头的事。他的堂兄在唐山挖煤砸断了腿,他必得去一趟看看,连去带回大约要五天,可是铺子就没人照看了。这怎么办?正这时候,家住西马路一个发小马得贵来看他,便说他一个远亲在北洋大学堂念书,名叫金子美,现在放暑假,回家一趟得花不少钱,便待在学堂没走,不如请来帮忙。

老蔡把金子美约来一见,这人二十多岁,白净脸儿,戴副圆眼镜,目光实诚,说话不多,有条有理,看上去叫人放心。寻思一天后,便把万年青交给他了。说好五天,日出开门,日落关门,诚心待客,收钱记账。老蔡家的店铺虽小,规矩挺多,连掸尘土的鸡毛掸子用完了放在哪儿都有一定的规矩。金子美脑袋像是玻璃的,放进什么都清清楚楚。老蔡交代完,又叮嘱一句:记着一定守在铺子里,千万别离身。

金子美每天刚天亮就从学堂赶到万年青,开了地锁,卸下门板,把各类货品里里外外归置好,掸尘净扫,一切遵从老蔡的交代。他一天三顿饭都吃自己带来的干粮。一连三天,没出意外,一切相安无事。

转天一早刚到了万年青,一位同室学友找来说,从租界来了一个洋人,喜欢摄影,个子很高,下巴上长满胡子,来拍他们的学堂。金子美说店主交代他这铺子白天不能关门,不能叫老主顾吃闭门羹。学友笑了,说:谁这么死性子,你关门了,人家不会到别的地方去买?他见金子美还在犹豫,便说:你关了一会儿门怕什么,他也不会知道。子美觉得也有道理,就关上门,随着这学友跑到了远处西沽运河边的北洋大学堂。

大家干得高兴,玩得尽兴,直到日头偏西,赶回到城西时,天暗下来。在他走到街口,面对着关着门黑乎乎的店铺,一时竟没有认出来,以为走错了路。待走近了,认出这闭门的小店就是万年青,心里有点愧疚。他辜负了人家老蔡。在点货结账时,由于一整天没开门,一个铜钱的收入也没有,这不亏了人家老蔡了吗?他便按照前三天每日售货的钱数,从铺子里取出价钱相当的货品,充当当日的售出;再从自己腰包里拿出相当货价的钱,放在钱匣子里。这样一来,便觉得心安了。

再过一天,老蔡回来了,金子美向他交代了一连五日小店铺的种种状况,报了太平,然后拿出账目和钱匣子,钱货两清。老蔡原先还有些莫名的担心,这一听一看,咧开满是胡茬的嘴巴子笑了。给子美高高付了几天的工酬。子美说:这么多钱都够回家一趟了。

这事便结了。可是还没结。

金子美在学堂忽接到老蔡找人送来的信儿,约他后晌去万年青。子美去了,老蔡弄几个菜半斤酒摆在桌上,没别的事,只为对子美先前帮忙,以酒相谢。老蔡没酒量,子美不会喝,很快都上了头。老蔡说:我真的挺喜欢你。像你这种实诚人,打灯都没法找。我虽然帮不了你嘛忙,我这个铺子就是你的,你想吃什么用什么——就来拿!随你拿!

子美为了表示自己人好,心里一激动,便把他照看铺子时,由于学堂有事关了门,事后怕亏了老蔡而掏钱补款的事说了出来。他认为老蔡会更觉得他好。谁想到老蔡听了,脸上的笑意登时没了,酒意也没了,直眉瞪眼看着他。好像他把老蔡的铺子一把火烧了。

静了一会儿。忽然老蔡朝他大叫起来:你算把我毁了!我说这些天老街坊见了我神气不对。你坑了我,还坑了我祖宗!你——给我走!

子美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他惊讶莫解,但老蔡的愤怒与绝望,使他也无法再开口。老蔡的眼珠子瞪出了眼白,指着门的手剧烈地抖。他慌忙退身,出来,走掉。

这事没人知道,自然也没人说,但奇怪的是,从此之后这一带人再也没人说老蔡家的那个家规了;万年青这块牌子变得平平常常了;原先老蔡身上那有点神奇的光也不见了。

一年后,人说老蔡得了病,治不好,躺在家里开不了店,杂货铺常常上着门板,万年青不像先前了!过了年,儿子把他接到北京治病养病,老伴也跟着去了,居然再没回来。铺子里的东西渐渐折腾出去了,小砖房空了,闲置一久,屋顶生满野草,像个野庙荒屋。那块万年青的店牌早不知嘛时候没的。再过多半年,老蔡的儿子又回来一趟,把这小屋盘给了一个杨柳青人,开一个早点铺,炸油条、烙白面饼、大碗豆浆,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就像江山社稷改朝换代又一番景象。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具体写出万年青“信得过”口碑形成的过程,意在表现老蔡对诚信店规的认同、践行与坚守。
B.文中多处用天津方言“嘛”“无论嘛时候”“我虽然帮不了你嘛忙”等,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C.小说写老蔡知道金子美帮忙看店的真相后,对金子美的态度急剧转变,表现出他恩怨分明的个性。
D.“就像江山社稷改朝换代又一番景象”,表现出作者对万年青消逝及其终将被新事物取代的惋惜。
2.文中关于老蔡初识金子美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子美起初给人留下实诚可信的印象,与下文金子美的形象转变形成对比,达到了欲抑先扬的创作意图。
B.“日出开门,日落关门,诚心待客,收钱记账”,连用短句,明快利落,可见老蔡嘱托金子美时的郑重。
C.小说注重细节描写,“连掸尘土的鸡毛掸子用完了放在哪儿都有一定的规矩”表现出老蔡的细心与严谨。
D.“金子美脑袋像是玻璃的”,这一比喻新奇且有趣,字里行间透露着俏皮幽默,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3.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是礼俗社会,是移世不移的安定社会。”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中“万年青”所在的地方如何体现乡土社会的以上特点的?
2023-08-18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林芝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团圆(节选)

巴金

晚会结束,小刘打手电给我照路,走原路回去。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

我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在住室里等我。他要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他向我表示了歉意。他虽然高兴回连队,可是他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

我并不曾失信。可是我去晚了些,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队。我常常怀念小刘,因为我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我后来忽然听说小刘在的那个连队打了胜仗,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拿下来了。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三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我听到了许多捷报以后,再得到那个连队的胜利消息,我很难制止想会见小刘的欲望。过了国庆节,我便动身到那个连队去。我们在坑道里见到了连长。他已经得到了通知,又热情又亲切地接待我。我和他交谈了半个钟头的光景,便提起小刘的名字,还说我想见见小刘。

“对,对,刘正清,是个好战士!”连长点头说。

我连忙说明我跟刘正清很熟,并且把那次分别的情形也讲了。

“不凑巧,他回国去了。“连长略略皱起眉毛说。

我诧异地问道:“他回国去干什么呢?”我自己马上兴奋地接下去说:“参加国庆节观礼吗?”

连长摇摇头说:“他挂了花,送回去了。”

“他挂了花?伤重不重?”我愣了一下,惊问道。

连长看了我一眼,声音低沉地答道:“两条腿都断了。”我变了脸色,着急地追问:“危险吗?”

连长昂起头说:“这个小青年还嚷着要回朝鲜来打美国鬼子呢!”

“他能回来吗?”我顺口问了这一句。话出口我才觉察到它是多余的了。

连长看了我一眼,激动地说:“要是真依他的话,他一定要回来。那天他跟着我上战场,打到最后,主峰上还有个敌人的大母堡攻不下来,火力猛得很,我们牺牲了几个同志。我十分着急,拿起一包炸药,打算自己冲上去炸掉它。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

……

小刘虽然回国,但是我总算践了约,我在这个连队住下来了。

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我本来打算在这里多住些时候,可是忽然接到王主任的电话,说是祖国来的慰问团就要到了,叫我马上回到军政治部去。

我到了政治部,还是住在从前住过的地方。我几个月不来,山沟里也有了不小的改变。人多了,路宽了,房屋增加了,树木也茂盛了。沟口用松枝搭了一个牌楼,上面有这样九个字:“欢迎祖国人民慰问团。”走了一段路,见到好些熟人,还隐约听见文工团同志们的歌声。我放好行李就去见王主任。

王主任在房里跟王芳谈话,一面在看手里的几张稿纸。他见我进去,跟我握了手,就把稿纸塞到我手里让帮忙修改。我摊开稿纸一看,原来是她写的一首欢迎慰问团的《献诗》。我还看到王主任修改的句子。她看见我不提什么意见,便挑出几个她自己认为不大妥当的句子要我替她解决。这次我总算给她帮了一点忙。她满意地拿回诗稿就向我告辞。我要留住她,她却笑着说:“我还要准备节目,再不回去,我们陈团长可要急死了。下次来吧。”

我就说:“那么我陪你走一段吧。”她还要推辞,我却跟着她走出了洞子。

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她听到小刘的名字,马上说:“小鬼有个东西要我交给你!”我连忙问:“什么东西?”她侧过头看了我一眼,脸色马上变了,压低声音说:“笔记本。小鬼还说——”

“他怎么说?”我打断了她的话。

“他说他等了你几个月,他还以为你回国去了呢!”她答道,埋下头往前走,也不再看我了。我过了半晌,才再问一句:“他伤得怎样?”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

王芳一面走,一面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

她一直不讲话,我后来实在忍不住又问一句:“他没有危险吧?”

她忽然抬起头,提高声音说:“他一定会活下去,比我们还活得久。他没有腿,也能做许多、许多好事情。”她很激动,不过声音很坚决。但是这以后她又不作声了。

我们默默地走到了文工团的住室。我拿到笔记本,马上打开翻看,在第一页上,我看见小刘亲笔写的四行字:

“忠于团,

就要忠于自己的工作;

爱祖国,

就要爱自己的同志。”

王芳站在我旁边,低声念出了这两句话,然后解释道:“小鬼说他以后不一定能再见到你,请你留下这个做纪念吧。这些字是他入团的时候写的。”

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去。

(有删改)

文本二:

巴金的小说理论是他大量小说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主张创作面向读者,“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

(摘编自许德《论巴金的小说理论与批评》)

【注】1952年3月,以巴金为团长由文学艺术家组成的17人访朝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1961年,巴金根据在朝鲜的真实经历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我”离开军政治部时,小刘作为通讯员的种种表现透露出对“我”这个祖国来的客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
B.为迎接国庆三周年和欢迎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捷报频传,“争取立功,迎接亲人”的口号彰显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革命豪情。
C.小说通过写“我”向连长了解小刘的情况和夜里做梦两件事,表现了“我”对小刘的思念之深,也有对他受伤之后的牵挂,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
D.从写王芳创作欢迎慰问团的《献诗》和请人反复修改稿件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富有才情、做事认真、具有革命热情的文工团青年。
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采用侧面描写,通过连长和王芳的讲述和“我”的回忆,塑造了小刘的好战士形象。
B.小刘两条腿都锯掉了,还是坚信自己能回到前线去,表现出勇敢执着、坚强乐观的人物特征。
C.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王芳的胆小懦弱反衬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D.小说中“我”的形象带有一定的作家自我抒发的色彩,读者可以从中窥测到作家的家国情怀。
3.文本一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请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4.文本二中巴金的小说创作理论在《团圆》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卡迪亚的过客

欧·亨利

这一年的七月,旅馆里来了一位客人,她递给接待员登记姓名的名片上写着:海洛薇兹·达西·博蒙特夫人。

博蒙特夫人正是忘忧旅馆所钟爱的客人。她有着上流社会的高贵气质,待人亲切和蔼,旅馆里的服务员都甘心情愿地做了她的仆人。

这位超凡脱俗的客人很少离开旅馆。她的习惯就和忘忧旅馆其他有品位的老主顾一样:为了充分享受愉快的旅馆生活,你必须要把城市完全抛在脑后,就好像它在很遥远的地方。

尽管博蒙特夫人孤身一人住在旅馆里,可她仍然保持着女王般的优雅,她的孤独不过是因为她的身份。

博蒙特夫人住进来的第三天,一个年轻人也住进了这家旅馆。他的穿着——按通常的顺序来描绘——款式适中,并不太时髦;他五官端正,神态镇定自若,一副精明老练的样子。这个年轻人——先别管他登记的是否真实——名叫哈罗德·法林顿。他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漂进忘忧旅馆平静独特的涓涓细流中,丝毫没有惊动其他追求宁静生活的客人们。他在旅馆里用餐,和其他幸运的水手一道沉醉于愉快宁静的生活。他一下子有了自己的餐桌,有了专门侍候的服务生,他生怕百老汇喧闹的人群稍作休息,就会气喘吁吁地追上来,冲进来破坏这个相去不远但却隐蔽的港湾。

哈罗德·法林顿住进旅馆的第二天,晚饭后,博蒙特夫人从他身边经过的时候手帕掉到了地上。法林顿先生拾了起来,把它递给夫人,并没有表现出急于想结识的热情。

出于礼节,这两个人说了些客套话,道别的时候又谨慎地相互试探。而且,或许是因为在这个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宜人的环境里,彼此间的友谊渐渐成长起来,就这么开花结果了,就像魔术师手里神秘的植物一样。他们在走廊尽头的阳台上站了一会儿,你一言我一语轻松地交谈着。

人们已经厌倦了那些毫无新鲜感的地方了,博蒙特夫人说着,露出一丝甜美的微笑,为了躲开喧嚣和烟尘跑到山上或是海滨,而那些制造了这一切的人们却跟着你凑热闹,那又有什么用呢?

就算是在海上,法林顿先生沮丧地说,你也躲不开那些平庸的家伙。再豪华的游轮也比渡轮好不到哪儿去。多亏上帝的帮助,那些四处寻找避暑胜地的人们发现原来忘忧旅馆离百老汇比千岛群岛:纽约北部和加拿大安大略东南部的一个包括1800多个小岛的岛群,其中一些为私人拥有,是受人欢迎的旅游胜地。

无论如何,我希望我们的秘密能保持一周,夫人说着,笑着叹了口气,要是他们也突然跑到亲爱的忘忧旅馆来,我可真不知道还能上哪儿去。我只知道还有那么个迷人的避暑胜地,那就是乌拉尔山脉:构成传统亚欧分界线的山脉,在东欧和苏联西伯利亚之间,长达2414公里。上的波林斯基伯爵的城堡。

法林顿说,也许不少人正和我们一样四处寻找被大多数人忽略了的幽静隐蔽的地方。

我答应自己要再愉快地度过三天,博蒙特夫人说,星期一塞德里克号就要启航了。

哈罗德·法林顿的眼睛里流露出惋惜的神色,星期一我也要离开了,他说,不过不是去国外。

博蒙特夫人用外国人的姿态耸了耸她浑圆的肩膀。

就算这儿再怎么迷人,你也不能永远都躲在这儿。庄园里已经做了一个多月的准备工作了,我还得回去举办那些家庭宴会——这真让人讨厌!但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在忘忧旅馆里度过的这一周。

我也不会忘记,法林顿低声说,我永远不能原谅塞德里克号。

三天后,两人又坐在这个阳台上的一张小桌边。殷勤的服务生端来冰淇淋和小杯红葡萄酒。

博蒙特夫人依旧穿着她那件每天晚餐时必穿的华贵的晚礼服,若有所思。餐桌上她的手边放着一个庄园女主人常用的小钱袋。她打开钱袋,取出一张一美元的钞票。

法林顿先生,她说着,脸上又露出了让整个忘忧旅馆都为之倾倒的微笑,我想告诉你,明天早餐前我就要离开了,因为我不得不回去工作。我在凯西·曼莫斯商店袜子柜台工作,我的假期到明天早上八点就该结束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点钱了,要到下个星期六晚上我才能领到八美元的薪水。你是个地地道道的绅士,对我一直很好,所以在离开之前我得告诉你这些。

为了这个假期,我已经从我的薪水里省下一些,存了整整一年了。我想要像一个贵夫人那样过上一个星期,哪怕这样的机会再也不会有了。我想要每天早上高兴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来,再也不用一到七点就要从床上爬起来;我想要过最好的生活,有人服侍,需要什么就直管按铃,就像那些有钱人一样。现在这一切都实现了,我已经度过了这一生中我所能盼望的最幸福的时光。我得回去工作了,回到我那个走廊尽头的小房间去,心满意足地过上一年。我想告诉你这些,法林顿先生,因为我——我觉得你有那么点喜欢我,而我——我也喜欢你。但是,哦,我不得不瞒着你,因为这一切简直就像是个童话。因此我和你谈到欧洲,还有我在书上读到的关于其他国家的一些事情,好让你以为我是个贵夫人。”“我身上的这件礼服——这是我惟一一件合身的衣服——是我从奥多德·莱文斯基公司分期付款买来的。

价格是七十五美元,是量身定做的。我付了十美元定金,这之后他们每周收一美元,直到全部付清为止。我要说的就这些了,法林顿先生,还有,我叫玛米·西维特,而不是什么博蒙特夫人,谢谢你耐心地听我说完这些话。这张钞票是我准备明天付衣服的分期付款用的。我想现在我该上楼到我的房间里去了。

哈罗德·法林顿神情冷淡地听着忘忧旅馆里最可爱的客人的告白。当她说完后,他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支票簿似的小本子,用一截铅笔头在其中的一张空白表格上写了些什么,然后把这页纸撕下来丢给他的同伴,从桌子上拿起了那张钞票。

我明天一早也得去工作,他说,或者现在就可以开始了。这是一美元分期付款的收据。我已经在奥多德·莱文斯基公司当了三年的收款员了。真有意思,不是吗,我俩对于如何度假居然有着同样的想法?我一直都想到一家最棒的旅馆里住上一段时间,我从每星期二十美元的薪水里攒下钱,居然也做到了。嘿,玛米,星期六晚上坐船到科尼岛去玩一趟——你觉得怎么样?

冒牌的海洛薇兹·达西·博蒙特夫人的脸上神采奕奕。

哦,我一定会去的,法林顿先生。商店星期六晚上十二点关门。我想,就算我们和这些有头有脸的人一起过了一周,科尼岛也一样不错。

在电梯门口法林顿准备道别,而博蒙特夫人也将最后一次乘坐电梯上楼。但当他们走进寂静的电梯间时,他开口说道:忘了那个什么‘哈罗德·法林顿’好吗?——我叫麦克马纳斯——詹姆士·麦克马纳斯。也有人叫我吉米。

晚安,吉米。夫人说。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蒙特夫人和法林顿先生在世俗的虚伪中相遇,却在同样的志趣追求之下以真我相拥。
B.在法林顿先生住进旅馆的第二天,博蒙特夫人经过法林顿先生身边时故意落下手帕,吸引了法林顿先生的注意。
C.博蒙特夫人拿出那张一美元钞票的时候,便已经决定了向法林顿先生袒露心意,坦诚相待。
D.法林顿先生“不能原谅塞德里克号”的原因是它将在周一带着博蒙特夫人离开。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结尾的对话既是对虚伪的伪装的终结,也是二人真切的新生活的开始。
B.“他生怕百老汇喧闹的人群稍作休息,就会气喘吁吁地追上来,冲进来破坏这个相去不远但却隐蔽的港湾”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法林顿先生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出来。
C.博蒙特夫人为了凸显她的贵妇人的身份,故意说出关于其他国家的事情,此举与孔乙己教孩子们写“茴”字的生僻写法相似。
D.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体现出博蒙特夫人对底层生活的厌倦和对贵族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因面对心上人表露自己的不堪而自卑羞惭。
3.文章中画波浪号的句子频繁使用破折号,试分析表达效果。
4.韩非说,“巧诈不如拙诚”,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想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坟场救人

茹志鹃

新四军北撤后的第三年,十月尾的一个阴天。

在镇东五里多远的地方,大路边有一大片乱坟场。这就是有名的穷鬼滩,后来这里又成了清剿队的刑场;不过那时被杀害的人也都是穷人,所以大家还是叫它穷鬼滩

这里的坟堆大都只有二三尺高,四周稀稀散散地站着几株秃树。来上坟的人很少,野草长得遍地都是,齐齐地有半人高。草已枯黄,给风吹得瑟瑟沙沙地响。离大路较远,有一座坟,坟上还按了个定胜糕似的坟帽,土色是新的。坟前插着一炷香,放着一碗饭,那饭早已凉了。新烧的一堆纸灰,给风一吹,夹杂着枯叶,一起旋转着直升起来。

天色阴沉,黯淡。

关大妈坐在儿子的坟前,也没唉声叹气,也没号哭,只是发愣。

她老觉得桂平还穿了那件白粗布单褂,敞开了怀,五花大绑地给人押着站在自己面前,响亮地说着:

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别想我,可要记住这个仇……

乌云一团接着一团,满天灰沉沉地见不到一块蓝天,只有一只老鹰在低空盘旋着。

关大妈眼睁睁地瞪着远处,耳朵里嗡嗡地响着儿子说的那句话:

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啊……

自从大军北撤以后,儿子一直好像背着自己在做些什么事。常常深更半夜的在外跑。去年年底,一天晚上,一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提了一个硬小包来找他,那小伙子住了半宿,就悄悄地走了。哪知天刚放亮,清剿队下乡来清乡了,她急忙起来,脚还没跨出房门,就看见桂平高高地爬在屋梁上,正在把那硬包里的纸片,往屋顶上二梁木里塞。

关大妈一想起这事,又把儿子临死前的那句话,跟他临死时那不慌不忙的样子一对,心里好像明白了许多。

叭!一声清脆的枪声,像打在耳朵跟前似的,吓得关大妈急忙站起。可四周静悄悄的,不见个人影,风仍在摆弄那一片野草。掉头望望通到镇上去的那条大路,连个过路人也没有,只是在远处扬起了尘土。

关大妈放下心,正要坐下来,忽又听到砰砰两下,接着就看到靠近大路那边的草,乱纷纷地朝两边倒。关大妈不由自主地走上几步去看,只见一个人,脸朝下,趴在地上直喘,肩膀上一大片血,把件蓝布褂子都渗透了。关大妈给怔住了。那人听到响动,就一跃站起来想走,却正好和关大妈打了个照面。那人呆住了,关大妈也抽了一口冷气。

这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不是在我家跟桂平住过半宿的吗?……唉!这孩子顶多比桂平大两三岁,看他淌的这些血,淌得脸都变了色……

砰砰,枪声又在大路那头响起来,关大妈眯起眼朝大路上一望,隐约地看见跑来了十多个人。回头一看,那小伙子,一弯腰正想走。突然,关大妈自己也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力气,一伸手,拉住他就朝桂平坟前跑。

清剿大队上的两个家伙,满身臭汗,吆五喝六地跑进坟场,只见两个老太婆,一个趴在坟上,一个正在一边哭嚷:

好了!哭两声就算了,你总算也对得起他了……

喂!老太婆,看见有人朝这里跑没有?

啊?人哪?——喏!死了呀!是她的小儿子,死了两个月了。关大妈大声说着,连自己听着,也觉得这不像自己的喉音了。

敌人跺着脚,又对着关大妈的耳朵叫了一遍。

人?……关大妈恐怖地叫了一声,说道:

啊呀!老总啊!你把我的汗毛都说得竖起来了,你们难道不知道,这里是个多年的乱坟场,有名的‘穷鬼滩’。到了月初月半,碰到天阴下雨,连大白天都会出来游魂的,我们上坟的都不敢单身来,老总,你可不能这么吓我这个老太婆呀!……

天色更黯淡,更阴沉了,枯草瑟瑟地摇摆着。

叭的一声枪响,划破了死般的沉寂,敌人对空放了一枪,壮了壮胆,又对准趴在坟上的老太婆,踢了一脚,正要开口,关大妈就接口道:

她哭得晕过去好几回,恨不得跟了她儿子去呢!还管什么人跑不跑的。这时,天上淅淅沥沥地下起

雨来。

两个贼兵向四周瞅了两眼,走了几步,又紧走了几步,就慌慌张张地跑起来,活像后面有人在追似的,一直跑出了坟场。

关大妈看他们走远了,赶紧拉着那个戴着她的头巾草帽,穿着她的大褂的小伙子说道:孩子,我们快回吧……

关大妈活了五十多岁,很少这样喜欢过,原来自己救的这个小伙子,就是倪老虎。

(选自《关大妈》,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子桂平曾说“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正是这朴素的阶级觉悟,成了关大妈临危救助革命者倪老虎的直接动力。
B.关大妈第一眼见到受伤的倪老虎,“那人呆住了,关大妈也抽了一口冷气”,这是因为倪老虎的伤势太严重了,让关大妈手足无措。
C.关大妈的儿子桂平牺牲后,他的革命战友倪老虎坚持敌后斗争,遭到清剿大队的追捕,中弹受伤后,他冲进了桂平新坟附近的草丛中。
D.“她哭得晕过去好几回,恨不得跟了她儿子去呢!还管什么人跑不跑的”一句含有“她都伤心糊涂了,可能又晕过去了”的潜台词。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坟场救人》为题,直接点明作品叙写的中心事件,这样拟题,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又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B.小说脉络清晰,环环相扣。关大妈祭坟、关大妈忆儿、关大妈救人、关大妈与倪老虎回家为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C.小说引人人胜,先后用拟声词“叭”“砰砰”“叭”描写清剿大队追兵的枪声,营造越来越紧张的故事氛围,使读者的心越揪越紧。
D.“穷鬼滩”是关大妈与倪老虎的交汇点,小说通过关大妈智救革命者的故事,着力展示她与清剿大队斗智中所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的品质。
3.“关大妈大声说着,连自己听着,也觉得这不像自己的喉音了”,文中这处描写表现了关大妈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作用是什么?
2023-07-25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日喀则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