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学类文本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东藏记(节选)

宗璞

太阳从新校舍东面慢慢升起,红彤彤的朝霞又唤醒自强不息的一天。这时,新校舍轮廓渐 渐清晰,一排排板筑土墙、铁皮搭顶的房屋,整齐地排列着。墙脚边这样那样的植物,大都是自己长出来的,使土墙不致太褴褛。铅皮屋顶在阳光抚摸下,泥垢较少的部分便都闪闪发亮。学 生们为此自豪,宣称“这是我们的‘金殿’”!

金殿是昆明东郊一处铜铸的建筑物,似亭似阁,可以将阳光反射到数里之外。新校舍的光芒,岂止数里呢。

一会儿,教室门都开了,图书馆门也开了。图书馆是校舍中唯一的砖木建筑。

不知什么时候,孟弗之已经在图书馆里了。他穿着一件旧蓝布衫,内罩一件绸面薄棉袍,手边放着一个蓝花小包袱。他每次到新校舍来都要到图书馆看看。书架上整齐地放着报纸杂志,弗之随手拿起一份报纸。报上有一篇分析空袭的文章,说前几个月空袭虽没有重大伤亡,却给人生活带来很大不便,警报期间还发生盗窃案件,新的一年里空袭会更频繁更猛烈。这时学生渐渐多起来,见到弗之,有人恭敬地打招呼,有人赶快躲开,有人置之不理。弗之神情蔼然,他坐在那里,整个室内便有一种肃穆气象。

有人在门外大声议论明晚时事讨论会的题目,好几个人都说看庄先生讲什么。弗之有些感慨。只知微观世界而不知宏观世界的卤辰,抗战以来,对外界的事关心多了。他走出门,一个学生对他笑笑说:“孟先生有课?庄先生每两周给我们分析战局,很有意思。”

“好。”弗之说,“讲过几次了?”

“两次。”学生答,他忽然手指着远处大声说,预行警报!

大家都朝五华山方向看去,山顶的旗杆上果然升起了一个红球。若不是它预示警报,这个红球在蓝天白云之下倒是很好看。

“我去上课。”弗之向大家点点头。学校惯例是有预行警报照常上课,空袭警报的汽笛响了才各自疏散。弗之进了教室,站在教桌前,慢慢解开包袱,把中国通史的讲义拿出来。

凄厉的汽笛声响了。空袭警报!汽笛声从低到高,然后从高处降低下来,好像力量不够了似的,稍停一下又从低到高。

① 弗之抬抬手臂,表示不上课了,慢慢地放好讲义,包起蓝布。学生们陆续向外走。最初有警报时人们很慌乱,有人真的拔脚飞奔,成为名副其实的跑警报。后来习惯了都悠闲起来, 似乎是到郊外散一次步。

弗之和人群的走向相逆,尽量靠边。“弗之,你往回走?”忽听见招呼,见庄卤辰夹在人群中匆匆走来,遂立住脚说:“你走得快,肯定不是跑警报。”

“当然不是。”卤辰穿一件深色大衣,拿着手杖,眼光还是那样天真清澈,脸上却添了不少皱纹,大概皱纹里装了不少时事报告。他指一指几排房屋后面的实验室:“老地方。”

弗之知道,每有警报,卤辰都到实验室守护,怕电器着火,怕仪器失窃。他觉得对实验室的惦记比对警报的恐惧还难受,还不如在实验室守着,炸弹来了也知道是怎么掉下来的。秦校长和朋友们几次告诫,他都如耳旁风。卤辰也知道,有警报时,弗之的习惯是回家坐在腊梅林里。有些文章便是那时构思的。

“我还有个防空洞,紧急警报来了可以钻进去。”“我有铁皮屋顶呀。”两人笑笑,各奔前程。

②这时街上已没有多少人,空荡荡的好像是等人占领,让人看了心酸。

弗之进了腊梅林,缓步而行,欣赏着阵阵幽香,走到门前,见门上挂着锁,知道碧初等已往 防空洞去了,遂也往城墙走来。城墙下原有一小洞,为狸牲出没之所。附近邻居一起把它修成 了防空洞,实际上面都是浮土,很不结实,不过躲在其中有一种精神安慰。此时弗之走到近处,见杂草中城墙有好几处裂缝,心想以后还该让妻儿到郊外去,便是邻居也最好不用这个洞。

汽笛猛然尖锐地响起来,一声紧接一声,声音凄厉,紧急警报!五华山的红球取下了,怕给 敌机作目标。

弗之走进洞去,他只是想和妻儿在一起。离洞口几步处有一个木栅栏,栏内黑压压的坐着许多人。碧初和三个孩子挤得紧紧的,给弗之腾出地方。这洞很窄,靠两边墙壁用砖搭了座位,人们便促膝挨肩而坐。众人都不说话,注意倾听飞机声音。黑黢黢的洞里一点声息皆无。

这时忽然一声猫叫,“喵——喵。”声音很好听。杂货店老板喝道:“不听说!等着掐死你!” 就在猫叫人呼中,远处传来“轰隆轰隆”的沉重声音。③大家,连那只猫忽然都静了下来。敌机来了。

飞机响了一阵,声音渐远。“喵”猫儿又大叫起来。众人都舒了一口气,想着今天不会扔炸弹了。

忽然飞机声又响起来,愈来愈近,似乎来到头顶上了。猫儿配合飞机,又大声叫了,声音不那么好听了,有点像紧急警报。另一家邻居说:“咋个整?你这只猫!”过了一阵,飞机声又愈来愈轻,终于消失了。

约又过顿饭时刻,解除警报响了。一声声拉得很长,没有高低。

“解除了!解除了!”大家愣了几秒钟才纷纷站起向外走。④他们出了防空洞,见天空还是那样蓝,云彩还是那样飘逸,腊梅还是那样馥郁。

(有删改)

【注】《东藏记》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背景,以历史教授孟弗之一家人为轴心,写从京城南下的一群知识分子在战争中的经历遭遇和精神历程。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简陋的新校舍在阳光照耀下散发光芒,凸显了学校为办学付出的努力,隐喻学校在传承文化、传播知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B.孟弗之听到门外有人大声议论时事讨论会的题目时,不禁心生感慨,这说明他对庄卤辰的转变产生了微妙的心理变化。
C.当习惯于听到警报时,人们“都悠闲起来,似乎是到郊外散一次步”,是对战争环境下人的坚强乐观心态的真实描摹。
D.本文与小说《百合花》都没有直接描写战场的激烈残酷,而是以战争为宏大背景,从具体情境和细节中展示人物形象。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孟弗之的动作与其形象相契合,也是他在战争中逐渐养成的习惯。
B.句子②着重描写街道的空荡,与后文防空洞里拥挤的场景形成了巨大反差。
C.句子③中猫的安静与其前后叫声变化,更有利于揭示战火带来的巨大伤害。
D.句子④连用“还是那样”,把战乱中人们对平稳生活的渴望鲜活地表现出来。
3.战争中的孟弗之、庄卤辰两个人物身上彰显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哪些可贵品质?请简要分析。
4.文章虽然只是原著的一部分,却可以当作一篇独立完整的小说来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4-04-1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滚烫的冰雕

王筠

在部队当兵的小儿子又快半年没有消息了。一天晚上,母亲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有一片白雪皑皑的山坡,她的小儿子和战友在山坡上睡着了,怎么也喊不醒。山上山下一片冰雪的世界,而他们所躺的这一片山坡却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

这个白雪皑皑的山坡在地图上被标定为1071.1高地,位于朝鲜半岛长津湖地区的最南端。在东线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重创的美陆战1师终于等到了南撤命令,1071.1高地成为陆战1师南撤的最后一道屏障。

1071.1高地上银装素裹,一片冰封雪冻的景象。

欧阳云逸和他的部队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磨难。刀削斧砍一样的寒风从阵地上掠过,刺穿了战士们单薄的衣裤,使他们饥寒交迫的身体慢慢变得麻木僵硬。士兵都蹲在堑壕里,蹲在深深的雪窝子中,他们的头上雪花席卷,狂风飞舞,漆黑如墨般的苍穹笼罩着冰冻的大地。

没有一个人要去躲避冰雪寒风,他们在等待着美国人的到来。极度的严寒摧残着大家的身体和意志,更折磨着他们饥饿的神经。部队没有一点可以果腹、可以提供热量的食物,饥饿和寒冷把他们推到了承受力的极限。

“都找……找吃的东……西,看看还……有没……有。”欧阳云逸僵硬的喊声在凄厉的风雪中回荡着,一瞬间就飘散而去,消失得无影无踪。

战士们抓起身边的积雪往嘴里送,吞咽积雪也能让他们饥饿的神经得到暂时的满足。

欧阳云逸再一次翻了翻自己的帆布挎包。挎包里装着他的洗脸毛巾、牙刷、牙膏、本子、笔、喝水的缸子,还有一个手绢包裹着的包包,那是鸭绿江中国一侧的江土,是他过江的时候带上的。

挎包里没有任何可以充饥或是能够提供热量的食物,欧阳云逸知道这一点。但是他冻僵了的手还是在里面摸索着,他摸索了半天,最后拿出了那管牙膏。牙膏还有大半管,欧阳云逸一直用得很节省。他的手指头已经完全僵硬了,他不得不用牙齿咬掉牙膏的盖子。牙膏也冻 住了,好不容易挤出了一截,欧阳云逸把这一截牙膏吃进了嘴里。

牙膏已经有些干硬,但并没有完全冻结,欧阳云逸慢慢嚼着,一股辛辣的味道充满了他的口腔。他把这管牙膏递给身旁的战士,战士咬了一截,然后又把它传给了下面的战士。一个传一个,半管牙膏被大家吃光了,每个人都吧嗒着嘴巴,每个人的嘴巴里都散发着浓重的辛辣的味道。

雪下得好像小了些,刺骨的寒风却更加猛烈。欧阳云逸害怕战士睡着了,他知道在这样严寒的夜晚,一旦睡着就再也起不来了。他喊叫着:“坚持……同志们,坚持住,我们要像钢钉一样钉在这个阵地上,绝不让美国鬼子从山下跑掉!坚持啊,同志们,天……就要亮了……”他声嘶力竭的声音响在每一个战士的耳边,伴随着一阵阵猛烈的寒风传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一个小战士挤在欧阳云逸的身旁,暗夜中他的脸上是一片神往的表情:“说来说去还是我们江南好,没有这么……冷。”

欧阳云逸紧紧接着他的肩膀:“打走了美国……鬼子就……回去,回到我们的……江南。我们……江南,油菜黄,稻花香,八月桂花遍地开…… ”

他们的目光极力望向前方的黑暗,透过寒风呼啸雪花飞舞的黑漆漆的夜幕,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江南,大片大片的油菜花黄得耀眼,沉甸甸的稻谷压弯了枝头,而桂花的芬芳漫天弥漫着,从他们山清水秀的江南一直飘散到脚下的长津湖畔,飘到了他们的身旁。他们都张大了鼻孔和嘴巴,深深地、贪婪地呼吸着……

高地上静悄悄的,寒冷的阳光洒在雪原上。没有枪声,没有喊声,也没有黄蜂般飞舞的手榴弹弹雨。这种安静过于反常,让美军师长史密斯有点莫名其妙。美国人终于小心翼翼地爬上了山头。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积雪覆盖的堑壕之中是一具具中国军人僵硬的身体,百十号人一个挨着一个趴在自己的战斗位置上,枪口全都指向下面的道路,那是陆战1师将要经过的地方。这些中国人的衣着都非常单薄,没有大衣,多数人还戴着单帽、穿着单鞋。冰雪在他们的脸上凝结成了寒霜,每个人的眉毛胡子上都挂着密集的细小的冰凌,冷风吹过,铮铮有声。他们就那样趴卧着,每个人的武器都已冻结在手中,而每个人脸上又是那样的神态端详。“让他们待在这里吧,不要打扰他们。”史密斯对着静静趴卧在阵地上的中国人行了个庄重的军礼。

(节选自2021年10月19日《解放军报》,有删改)

文本二;

(志愿军38军军长梁兴初,执行任务时,未能按时到达照川,延误战机,遭到彭德怀怒斥。)

梁兴初:“我想准备准备,准备结实了再打。我想尽量减少伤亡。我们牺牲的人太多了,太多了……战士们仗都已经打到看见新中国了,看见好日子了…… ”

彭德怀:“你我生在这个时代,牺牲是我们一定要付出的代价。你不付,儿子付,孙子付……我们这辈人,一身血,两脚泥,还是我们付吧!”

(节选自2023年10月《志愿军:雄兵出击》电影台词,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滚烫”与“冰雕”看似矛盾,实则意蕴丰富,志愿军战士同仇敌忾的坚定信念和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天地可鉴。
B.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半管牙膏“一个传一个”,每人只“咬了一截”,展现出战士们同甘共苦、团结友爱的精神品格。
C.虽然冻成“冰雕”,战士们依然保持着战斗姿态,枪口方向一致,可以看出志愿军军纪严明,他们非凡的意志力令人震撼。
D.史密斯向牺牲的志愿军行军礼,表明志愿军以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血性铁骨赢得敌人的尊敬,在精神上击垮了敌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中人物个性鲜明,欧阳云逸与战友们同生共死的坚韧果敢令人动容,梁兴初的软弱 退缩与彭德怀的英勇无畏形成反差,使人物更加血肉丰满。
B.小说细节传神,使作品更具张力,例如欧阳云逸挎包里用手绢包裹的那一包江土,藏着他对家乡的思念、对祖国的眷恋,铮铮铁骨,亦有柔情。
C.小说环境描写出色,用语洗练,文本一多处关于风雪、暗夜的描写既突出了志愿军所处阵地自然环境的恶劣,也为下文战士们冻成冰雕做了铺垫。
D.小说语言富有表现力,如“每个人的眉毛胡子上都挂着密集的细小的冰凌,冷风吹过,铮铮有声”,以视听结合的手法增强真实性,极富现场感。
3.作者写小战士和欧阳云逸在饥寒交迫中想起江南,有何用意?请结合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说说你的理解。
4.“战场上每一颗子弹射向的都是一位母亲的胸膛”,有人认为文本一第一段耐人寻味,不能删除;也有人认为这一段突兀赘余,可以删除。请结合文本二,谈谈你的看法。
2024-03-23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在困难的日子里(节选)

路遥

我终于上了高中。

我意识到,这是我生活道路上一个意义重大的开端。但是,很快我便知道了:我在这里所面临的困难,比我原来所预想到的还要严重得多。当然,饥饿依然是一个主要的威胁——可严重的困难还不仅仅在此。

在家里时,四舍八邻都不富裕,因此谁也不为自己的贫困而害臊。可现在一下子有了强烈的对比,就明显地感到自己太凄惶了。我羡慕我的同班同学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运。但我并不妒忌他们,我只是为我自己的寒酸而难过。我知道这不是我的过错——谁愿意过一种贫困潦倒的生活呢?

但是,我也担心往后有人会因为我的贫穷而欺负我,所以心情一直很沉重。我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不久,这样的情况就出现了。尤其是班上那个恶作剧的文体干事周文明——看来这是一个对人毫无怜悯心的家伙,而不幸我却和成了同桌。

每当下午自习时,我就饿得头晕目眩,忍不住咽着口水。而我的同桌偏偏就在这时,拿出混合面做的烤馍片或者菜包子,在我旁边大嚼大咽起来,还故意吧咂着嘴,不时用眼睛的余光扫视一下我的喉骨眼;并且老是在吃完后设法打着响亮的饱嗝,对我说:马建强,你个子这么高,一定要参加咱班上的篮球队!

这个恶劣的家伙!他知道我饿得连路都走不利索了,却叫我去打篮球!有一天,我们全班在校园后边的山上劳动,他竟然当着周围几个女同学的面,把他啃了一口的一个混合面馒头硬往我手里塞,那神情就像一个阔佬耍弄一个叫花子。

这侮辱太放肆了,我感觉浑身的血都往头上涌来。我沉默地接过这块肮脏的施舍品,一下把它远远甩在了一个臭水坑里!周文明顿时惊得目瞪口呆,一绺浅黄的头发披散在额前,手足无措地立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我同时用自己的眼睛告诉他:他如果要是再公开拿我的贫穷开心,我决不会对他客气的。我的同桌从此便很恨我,但他是再不敢在公众面前侮辱我了。可过了不久,更叫人难以忍受的事又发生了。

有一天,我们宿舍一位同学放在饭碗里的一个玉米面馍突然丢了。那个同学很快把此事反映给了班主任老师。事情很快就传开来,说我们宿舍出了贼娃子。不用说,怀疑的目光又全部落在了我的身上。鄙夷的目光像针一样扎在我的心上,使得我神情沮丧,连拍脚动手都变得不自在起来。

人们开始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我,而背后我又成了他们谈话的中心。后来,连外班的同学也在指指划划了。每天晚上,我都半夜睡不着觉,咬着被角偷偷地啜泣。此刻,我真想和什么人狠狠地打一架,好把我满心的愤懑排解一下!而我自己不知道,就在这时,有人却突然给班主任报告说:在我的枕头底下发现了玉米馍渣子!

班主任听到反映后,乘我不在的时候,带领几个班干部很快去查看了现场。据说,我的枕头底下的确有玉米面馍渣子。可是同时,有人也发现,我枕头底下还有一些荞麦皮,大家再仔细一检查,发现我的枕头被老鼠咬破了一个洞。

事情总算水落石出了:是可恶的老鼠把那个玉米面馍拉在这里吃了,并且还捎着咬破了我的枕头。真他妈的!人倒霉了,连老鼠也来糟践!事情到此实际还没有完。外班一些不明真相人听到的还是当初的传说。他们对这号事又没追根刨底的兴趣,所以我的贼名还继续在他们中间传播着。

入学一月多来,我就生活在这样的气氛中,简直叫人难以忍受,但也只能默默地忍受着。这个困难的岁月,对别人来说,也许只是经济生活上的;而对我来说则是双重的。

我常常呆呆地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望着一群一伙的同学们从学校的大门里涌出来,一路上互相热烈地交谈着,亲切地说笑着,有的甚至友好地手臂相攀,向灯火通明的街道走去。我真想大哭一场!我在心中默默地向他们呼喊:啊,亲爱的同学们,我并不奢求你们的友爱,但你们也让我平等地生活在你们之中吧!

文本二:

这束淡弱的折光(节选)

路遥

在当代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物质财富增加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却下降了;拜金主义和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冷漠态度,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量地存在着。造成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当然是很多的。如果我们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克服这种不幸的现象,那么我们就很难完成一切具有崇高意义的使命。

每当想到这些,我就由不得记起了三年困难时期的生活。那时,人们虽然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但在生活中却表现出了顽强地战胜困难的精神,表现出了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

因此,写过去的这段生活、并不是纯粹讲述一个历史故事,而是想用一种折光来投射我们的现实生活。这一束折光也许太淡弱了,但我仍然想让它闪射,我并没有回避那些日子里贫困生活的不幸情况。我觉得,对于小说来说,重要的是用艺术手法真实地表现出生活来,只要做到这一点,读者也自然会在美学欣赏的过程中,获得认识方面的价值。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我”在上高中之后,很快发现有比饥饿更严重的困难。既点明人物的身份和故事发生的背景,又能激发阅读的兴趣。
B.“我”羡慕同班同学的幸运生活,但并不妒忌他们,这种矛盾的心理恰好表现了“我”因极度贫困而产生的自卑以及强烈的自尊与骨气。
C.文章细节描写生动,如写周文明在“我”旁边“大嚼大咽”“故意吧咂嘴”,用余光扫视“我”的喉骨眼,形象地写出了周文明为富不仁的特点。
D.结尾部分作者直抒胸臆,抒发对友情的渴望和对平等的期待,表明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青年人所面临的困难,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2.下列与文本内容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小说主人公虽然在物质生活上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但身上闪射出来的极为可贵品质,能给人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
B.文本二表明,作者对拜金主义充斥我们的现实生活感到特别失望,因此他希望用文学的方式让读者在美的欣赏中,获得认识方面的价值。
C.文本一中的“我”不仅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也是事件的观察者、评论者,“我”常常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揭示人在贫困处境中的凄惶心境。
D.路遥的许多作品都再现了过去那些特殊日子里的贫困生活,从创作角度来看,真实表现人们在困境中的痛苦与不幸,是路遥作品的主题。
3.“周文明”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说,路遥的小说有浓重的现实主义色彩”,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为路遥作品写一则小评论,列出评论要点。
2024-01-23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50,那个寒冷的冬天

司汉科

引子

2014328日上午,437位长眠在韩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六十多年后终于回归祖国,中韩双方代表在仁川国际机场停机坪举行了交接仪式。

陈捷,你终于回家了!

八十九岁的父亲司淮生到机场参加了交接烈士遗骸的活动。他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反复喃喃着战友的名字。他的许多战友牺牲在了长津湖、盖马高原和老鹰岭……

金玲子的回忆

一天,敌机轰炸完刚离开,一个志愿军女兵出现在门口。女兵进屋就昏了过去,等醒了,金玲子把土豆给她吃了两个,她有些力气了,便说,是从老鹰岭下来的,去给部队送信。

她知道女兵叫陈捷,十七八岁的样子,长着很秀气的瓜子脸。陈捷哭着说,我要给部队送信,救救战士,他们都快冻死了。妈妈顺花见陈捷高烧得很厉害,就说,自己可以帮她去送信。陈捷坚持不肯,顺花决定陪她一起去。女兵说如果牺牲了,请一定把她送回中国,把她的骨灰交给一个叫淮生的志愿军战士,那是她的战友,也是她的恋人,她最爱的人。

父亲回忆

在那个风雪交加的晚上,他们仔细地辨认牺牲的战友,把他们的遗体一一地抬到山上石洞边上的空地上,整齐地摆好,让他们的头朝着自己祖国的方向。

骤降的气温和持续强降的大暴风雪,无情地肆虐着老鹰岭无名高地,老五团的战士不像美军有帐篷,有保暖的鸭绒被,还有口粮。

阵地上一些重伤员由于严寒,伤口很快被冻上,加上体内没有热量,他们将被冻死。他们谁都不愿意死,一条腿被炸断的小战士周长海拉着他的手,说:连长,我要回家,把我背回去吧。

淮生握着他的手,紧紧地抱着他,眼里含着泪,不知说什么好。

随着深夜和风雪的交加,不断有战士死去,他们充满绝望的眼神让他心里被电击一样的难过,他不敢直视战士们的眼睛。

21时:

淮生把怀表掏出来给排长,说:把它挂在树上,好记时间,让战士每隔半个小时进雪屋换一次岗,要动一动,跺跺脚。

在这样静静的夜晚,老鹰岭上,这群战士用生命之躯抗拒严寒。

22时:

淮生来到了马大球的阵地,在雪窝里他和淮生换着。马大球对淮生说:我问你一个很可笑的问题,你说,什么是最幸福?

淮生说:火啊,要是能生一堆火多好啊,我们好好地烤一烤。马大球叹了口气说:我也这样想的,哪怕只是划着了一支小小的火柴杆也好,可以暖暖手。

23时:

雪屋内被冻得受不了的战士一个挨一个抱成团取暖,但仍然挡不住阵阵袭来的狂风暴雪。

韩德明再次昏迷过去。韩德明今年三十五岁了,是个老兵。解放上海后,他本该转业,令也下来了,结果,朝鲜战争爆发了,他一句怨言也没说,就随部队上前线了。

过了很长时间,韩德明醒过来,见大家围着他。韩德明脸色蜡黄,大口地喘着粗气:我有句话,你们得答应我,我的父母都不在了,也没什么牵挂的,死在这儿,没什么遗憾的。

副连长很艰难地说:死后,把我捐了,捐给……

说完,副连长韩德明闭上了眼睛,永远地走了。

无名高地上,只有如泣如诉的风声。

145分:

大部分战士被冻死,一排排的战士已分不清哪个是冻死的雪雕,哪个是活着的战士。

淮生再次找到陈捷,说:只有你能救剩下的人,要不都死在了这里。他把最后几块口粮给了陈捷,她趁天还没有亮之前,消失在风雪中……

伯格上校的回忆

暴风雪停了下来。天刚刚蒙蒙亮。他们小心地向无名高地上进攻,生怕遇到突然袭击。

老鹰岭的这个清晨是多么的静啊,伯格上校带着他的团边冲边想,这支死缠烂打一路让他们惊魂未定的军队怎么突然悄无声息了呢,撤走了?他怕中了埋伏,前进得更加谨慎。

他们终于攻上了无名高地,并没有受到阻击。他心想,也许有不同寻常的事情要发生。

他听到一种声音,在不远处传来,由小变大。嗒嗒,在这宁静的山谷中显得格外的清脆,这声音让死神听到都感到窒息和恐惧,声音越来越大,如同惊雷,铺天盖地。

他几乎声嘶力竭地喊叫:全部卧倒。

但是,他的队伍趴下足有十几分钟,那个声音还是在响。

他抬起头来,仔细地辨认着声音的方向,他发现,这个声音来自不远处的一棵小树上。他小心翼翼地走近,是一块怀表,除了这个声音,整个阵地上没有半点声音和生气。

他为自己草木皆兵的样子感到好笑。

他放眼一看,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积雪覆盖的堑壕之中是一具具中国军人僵硬的身体,他们紧握着枪,枪口全都指向下面的道路,那是陆战队将要经过的地方。这些中国人的衣着都非常单薄,没有大衣,多数人还戴着单帽、穿着单鞋。冰雪在他们的脸上凝结成了寒霜,每个战士的眉毛和胡子上都挂着密集的细小的冰凌,微风拂过,铮铮有声。

伯格上校抬起右臂,微微并拢的手指在钢盔的边沿上碰了碰,对着静静地趴卧在阵地上的中国军人遗体行了个庄重的军礼。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捷,你终于回家了!”父亲的喃喃自语中,既有他对战友的长久思念,也充满了对朝鲜战场的痛苦回忆。
B.女兵说如果牺牲了,请把骨灰交给淮生,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明年轻的陈捷在战火中也保有对爱情的浪漫幻想。
C.淮生握着周长海的手,“眼里含着泪,不知说什么好”,从细节上生动而真实地反映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惨烈。
D.小说正文部分没有从正面去写战争,也没描写宏大的战斗场面,只写了战役中一个无名高地上一个晚上发生的故事。
2.关于文中伯格上校行军礼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含了一个军人丰富的内心情感,是一种纯粹真实的情感,有人性真实。
B.说明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是全人类的共识,可以跨越国界存在。
C.表达了对发动侵略战争的反思与愧疚,带有对战争的深深的伤感和自责。
D.丰富了伯格上校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鲜明,能强化艺术美感。
3.小说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分别讲述了什么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作者在《我写了什么?》的创作谈中说:“那个怀表的描写,既是时间的推进,也是心理的期望,更是战争的节点。”请结合自己的理解简要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延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温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屐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势,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虹关徽墨,不小心逝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从采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想想真不容易。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不经意间,我瞥见阁楼上稳站着一个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便主动打招呼,他问询了我的来意,邀请上楼喝茶座谈,我,一个找寻徽墨的陌生人,沿着屋内与厢房连成一体的木质楼梯,漫步走上阁楼,轻轻地踏在楼板上,咿呀作响,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生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更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

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家里书桌内一角散落着几块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七公分长,其侧分别有描金楷书“金不换”“凝香”字样,背面还有莲荷、白鹤等图纹,虽谈不上金贵,但仍散发着幽幽暗香,还有儿时习书的悠悠往事。回想小时候上学时,练毛笔字要买描红本、砚台,还有长条形的墨块。磨墨时总是弄得满手漆黑,便到校外小水塘边去洗干净,再继续练字。与墨的亲密接触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那几年,以后偶尔再接触毛笔,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菜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

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濯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両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似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

蓦然间,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徽墨出售”,我加快脚步走去,带一截虹关徽墨,去描绘心中的故乡。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注】虹关,即虹关村,古徽州村落,是“徽墨”产地之一,位于今江西省婺源县。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运用“孑然一人”“蹀躞”等词语,形象地描写了“我”寻找徽墨时身心疲惫、孤独失落的状态。
B.文章写了一位“隐者”,表达“我”对其放弃大城市舒适生活、在虹关与笔墨为伴的敬慕之情。
C.文章回忆儿时磨墨习书的一段经历,意在强调“我”与墨的渊源,真实亲切,具有生活气息。
D.文章以寻找徽墨始,以带走徽墨终,首尾呼应,脉络清晰;文字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和文化韵味。
2.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
3.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
2024-01-23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新泰市一中(实验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

张洁

杨莹终于可以回家探亲了。

母亲来信,叮嘱她回去时务必带一床被子,眼看冬天来了,家里却没有多余的被褥。

由于种种莫名的原因,她们那个家早已七零八散。弟妹们分赴几个农村插队落户,家里的被褥就被瓜分一空。而且这些年来,大家全靠母亲一个人的工资维持生活,哪里有钱添置被褥。

她打好行囊后,向司机班走去。

一开门,是满屋子的烟雾,熏得她睁不开眼睛。好像屋子里有个蜂窝煤炉就要熄灭,有人在上面加了一块引火煤。由于常年在光线不足的灯光下熬夜,她的一双眼睛全出了毛病,哪怕熏一点烟、吹一些风、见一点强光,就要淌泪。

随着一个粗哑的嗓门调主!砰的一声,好像有个满腾腾的木桶,倒在了地板上。

从开着的门外,吹来一阵风,稀释了房间里的烟雾,杨莹看到,屋子当间儿,一张用包装箱木板钉制的桌子旁,坐着四个学习五十四号文件的汉子。他们每甩出一张扑克牌,都要狠狠地拍击一下桌子。在如此拍击下,那桌子竟还没有碎裂,也算得上骨头硬了。

对门坐着的那位,咖啡色的鸭舌帽一直压眉上,嘴角上斜叼着一支香烟,眯着一双除了桌上的扑克牌、什么也不屑给一眼的眼睛。只见他懒洋洋地敛起桌上的散牌,分放在两只手里,然后高高地扬起双手,纸牌刷刷刷地从他手掌里速度均匀地飞出,一通一张,交叠地落在他面前的桌子上。

好像谁也没有发现屋子里多了一个人。杨莹一声不响,靠着门旁的墙壁站了很久。她不知如何提出自己的请求,虽说干校有个名正言顺的规定,凡是去火车站乘车的五七战士,都可以向司机班要车。

戴鸭舌帽的那位准是长了三只眼睛,虽然第三只眼睛长在哪儿她还没有见着。

他明明没有抬眼看她,却问了一声:要车?

杨莹点点头。

旁边一位,斜着眼睛打量一下杨莹,说:她?没门儿。

一阵难堪的、含义复杂的沉默。

只听见叭!叭!的甩牌声,又有谁往地上啐了一口痰。

她扭头走出那间屋子,顺手把门关好,茫然地在校部门口站了很久。盯着一只在空地上跳来跳去觅食的乌鸦,翻来覆去地想着一个顶简单、却又永远想不明白的问题:关于我,他们知道些什么?

当然,只有自己打起精神,全力对付那通向火车站的三十多里路了。

路旁的林木都已凋零,光秃秃的枝杈伸向天空,好像许许多多无告的人,在祈求那并不存在的老天的怜悯。

阴霾的天空,将伸向远方的道路,以及道路两旁的田野,挤压得愁眉苦脸,又像是因为隐忍,单调而沉闷。

下雨了,雨水顺着她的头发流淌下来。道路变得泥泞。路上的积水很快湿透了她脚上的布鞋。背上,被雨水淋湿的被子越来越沉了,挎在肩上的两道麻绳深深地勒进她的肩胛。

她没想到会下雨,就是想到,也不会带上雨具,当人格都得不到遮拦时,还有什么必要用雨衣、雨伞遮挡自己的躯体。

杨莹爱雨。

童年时,她总是穿件小背心,光着脚丫儿,在夏季喧闹的雨地里奔跑,叫嚷,嬉戏。被雨水淋湿的衣衫,紧裹着她圆鼓鼓的小肚皮。

长大以后,她喜欢打着雨伞,在淅沥的雨里散步。伞底下,另一张脸,在缠绵的雨声里,会显得更加可爱。

而现在,雨,为什么这样无情地冲刷她……她已经无法分清,流在她脸上的是泪,还是雨。

有没有什么东西,能在这无情的雨里,陪伴她一会儿?她四下张望,旷野里还有没有另一个行人。就是遇不到一个行人,哪怕遇到一头牛,甚至一只狗也好。没有,什么都没有,在这样的天气里,别说是人,就是最贪玩的小狗,也会紧偎在妈妈的怀里打盹啊。

陪伴她的,只有路旁那些林木,枝杈伸向天空,依旧在祈求。

它们是否求得了怜悯和同情?似乎没有。浸在苍黑的树干上的雨水,顺着树皮的纹路流淌下来,如同她流淌的泪。树也会哭泣?难道它们也会感到悲哀?……

她的脚,和着单调的雨声,机械地迈着。仿佛她一生下来,就是为了在这样的天气,背着一床被雨水浸湿的被子,在这样一条路上行走。

嘀嘀——一阵汽车喇叭从她身后传来,她头也没回,便朝大路一旁闪去。

一辆吉普车越过了她,跟着,她听见了刹车的声音。车门开了,一顶咖啡色鸭舌帽伸了出来,喊道:上来吧!

杨莹四处张望,以为上来吧是对另一个人说的。

茫茫的旷野里,除她而外没有任何人,她终于确信,那句话是对她说的。

鸭舌帽依然低低地压在眉上,一支香烟,依然玩世不恭地斜叼在嘴角上。车厢里,只听见雨刷咔嗒咔嗒地响着,在挡风玻璃上,扫出一个又一个扇形。眼前的路,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方向盘上,骨节突出的大手,一会儿旋左,一会儿旋右。

三十多年经历过的事情,接触过的人,飞一般地从记忆里闪过。唉,她那短暂的生命之途,竟也像挡风玻璃外的景物,一会儿迷离,一会儿清楚。

到了。

他一口把嘴里的烟头吐了出去,红红的烟头,在汪着雨水的地面上泛起一缕小得几乎看不见的青烟,又的一声熄灭了。

下车吧。

前前后后,这是他对她说过的第三句话。

杨莹默默下车,连一声谢谢也没说,甚至连头也没有回。

她呆呆地站在雨地里,听着车门的一声关上了。然后是倒车的声音;泥水飞溅的声音;加大油门的声音:最后,是汽车开去了的声音。

之后,她走进了那个偏僻的小火车站。

19808月于北京(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莹背着沉重的行李,冒雨走在通往火车站的漫长道路上,天空布满了阴霾,路旁的树木凋零,她不断地想着内心永远想不明白的问题。
B.戴着鸭舌帽的汉子不屑看其他人一眼,只是玩世不恭地玩着桌上的纸牌,杨莹也靠着门旁的墙壁站了很久,不知如何提出自己的请求。
C.杨莹爱雨,她童年时在雨地里奔跑、嬉戏,长大后喜欢打着雨伞在雨里散步,而现在,她感觉在雨中已不需要雨具,任雨水无情地冲刷。
D.杨莹默默地下了车,没有回头也没有感谢,只是默默地伴随着各种声音站在雨里,压抑着对司机班汉子不满的内心,直到最后汽车开走。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第三视角,围绕杨莹这位主要人物展开叙述,虽然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充满了杨莹内心复杂的情感。
B.文章善用多种描写手法,详细描写了杨莹和司机班汉子对话时的语言、心理、动作和神态,多角度细腻地刻画了杨莹的人物形象。
C.文章中戴着鸭舌帽的司机内心深处其实是善良的,他虽然表现得“玩世不恭”,话不多,但是却用实际行动给予绝望中的杨莹以帮助。
D.文章花较多笔墨对环境进行描写,周围的景物已经失去了独立意义,成为反映杨莹情感活动的道具,侧面表现了杨莹绝望无助的心理。
3.这篇小说的雨景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24-01-21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小二黑结婚(节选)

二诸葛的神课

邻居们见是兴旺弟兄们捆人,也没有人敢给小二黑讲情,直等到他们走后,才把二诸葛招呼回家。

二诸葛连连摇头说:“唉!我知道这几天要出事啦:前天早上我上地去,才上到岭上,碰上个骑驴媳妇,穿了一身孝,我就知道坏了。我今年是罗联星照运,要谨防带孝的冲了运气,因此哪里也不敢去,谁知躲也躲不过!昨天晚上二黑他娘梦见庙里唱戏。今天早上一个老鸦落在东房上叫了十几声……   唉!反正是时运,躲也躲不过。”他啰哩啰嗦念了一大堆,邻居们听了有些厌烦,又给他说了一会宽心话,就都散了。

有事人哪里睡得着?人散了之后,二诸葛家里除了童养媳之外,三个人谁也没有睡。二诸葛摸了摸脸,取出三个制钱占了一卦,占出之后吓得他面色如土。他说:“了不得呀了不得!丑土的父母动 出午火的官鬼,火旺于夏,恐怕有些危险了。唉!人家把他选成青年队长,我就说过不叫他当,小杂种硬要充人物头!人家说要按军法处理,要不当队长哪里犯得了军法?”老婆也拍手跺脚道:“小爹呀!谁知道你要闯这么大的事啦!”大黑劝道:“不怕! 事已经出下了,由他去吧!我想这又不是人命事,也犯不了什么大罪!既然他们送到区上了,我先到区上打听打听。你们都睡吧!”说着点了个灯笼就走了。

二诸葛打发大黑去后,仍然低头细细研究方才占的那一卦。停了一会,远远听着有个女人哭,越哭越近,不大一会就来到窗下,一推门就进来了。二诸葛还没有看清是谁,这女人就一把把他拉住,带哭带闹说:“刘修德!还我闺女!你的孩子把我的闺女勾引到哪里了?还我……”二诸葛老婆正气得死去活来,一看见来的是三仙姑,正赶上出气,从炕上跳下来拉住她道:“你来了好!省得我去找你!你母女两个好生生把我个孩子勾引坏,你倒有脸来找我!咱两人就也到区上说说理!”两个女人滚成一团,二诸葛一个人拉也拉不开,也再顾不上研究他的卦。三仙姑见二诸葛老婆已经不顾了命,自己先胆怯了几分,不敢恋战,少闹了一会儿挣脱出来就走了。二诸葛老婆追出门来,被二诸葛拦回去,还骂个不休。

恩典恩典

二诸葛一夜没有睡,一遍一遍念:“大黑怎么还不回来,大黑怎么还不回来。”第二天天不明就起程往区上走,走到半路,远远看见大黑、三个民兵已都回来了,还来了区上一个助理员,一个交通员。 他远远就喊叫道:“大黑!怎么样?要紧不要紧?”大黑说:“没有事!不怕!”说着就走到跟前,助理 员跟三个民兵先走了。大黑告交通员说:“这就是我爹!”又向二诸葛说:“区上添传你跟于福老婆。你去吧,没有事!二黑跟小芹两个人,一到区上就放开了。区上早就听说兴旺跟金旺两个人不是东西,已经把他两个人押起来了,还派助理员到咱村开大会调查他们横行霸道的证据。我赶到那里人家就问罢了,听说区上还许咱二黑跟小芹结婚。”二诸葛说:“不犯罪就好,结婚可不行,命相不对!你没有听说添传我做什么?”大黑说:“不知道,大约也没有什么大事。你去吧,我先回去告我娘说。”交通员说:“老汉!这就算见了你了!你去吧,我再传那一个去!”说了就跟大黑相跟着走了。

二诸葛到了区上,看见小二黑跟小芹坐在一条板凳上,他就指着小二黑骂道:“闻祸东西!放了你你还不快回去?你把老子吓死了!不要脸!”区长道:“干什么? 区公所是骂人的地方?”二诸葛不说话了。区长问:“你就是刘修德?”二诸葛答:“是!”问:“你给刘二黑收了个童养媳?”答:“是!”问:“今年几岁了?”答:“属猴的,十二岁了。”区长说:“女不过十五岁不能订婚,把人家退回娘家去,刘二黑已经跟于小芹订婚了!”二诸葛说:“她只有个爹,也不知逃难逃到哪里去了,退也没处退。女不过十五不能订婚,那不过是官家规定,其实乡间七八岁订婚的多着哩。请区长恩典恩典就过去了…… ”区长说:“凡是不合法的订婚,只要有一方面不愿意都得退!”二诸葛说:“我这是两家情愿!”区长问小二黑道:“刘二黑!你愿意不愿意!”小二黑说:“不愿意!”二诸葛的脾气又上来了,瞪了小二黑一   眼道:“由你啦?”区长道:“给他订婚不由他,难道由你啦?老汉!如今是婚姻自主,由不得你了,你家养的那个小姑娘,要真是没有娘家,就算成你的闺女好了!”二诸葛道:“那也可以,不过还得请区长恩典恩典,不能叫他跟于福这闺女订婚!”区长说:“这你就管不着了!”二诸葛发急道:“千万请区长恩典恩典,命相不对,这是一辈子的事!”又向小二黑道:“二黑!你不要糊涂了!这是你一辈子的事!”区长道:“老汉!你不要糊涂了!强逼着你十九岁的孩子娶上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恐怕要生一辈子气,我不过是劝一劝你,其实只要人家两个人愿意,你愿意不愿意都不相干。回去吧!童养媳没处退就算成你的闺女!”二诸葛还要请区长“恩典恩典”,一个交通员把他推出来了。

文本二:

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尽管书写的是当下发生的故事,描绘的是现时代的风云变幻,但其艺术风味却是古色古香的,富有传统之品格。其中之一便是单线发展,采用扣子(悬念)艺术。传统小说采用的是有别于西洋短篇小说“横断面”做法的纵式结构,多为单线发展,为避免一线到底易造成的呆板、单调的缺陷,往往在行文中设置形形色色的扣子,以增强小说的波澜。为适应中国百姓长期积淀 而成的审美习性,赵树理的小说大多也采用单线线索结构故事,常用扣子手法来增强文本的可读性与吸引力。

(节选自《抓住读者的心,小说悬念设置和案例分析》)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节选部分塑造了二诸葛这个落后农民形象,揭示了当时农村里封建旧习俗对人们思想行为 的束缚。
B.在三仙姑与二诸葛老婆打斗的情节中,作者着力刻画了三仙姑强悍、泼辣、蛮不讲理、外强中干的性格特点。
C.节选部分详细交代了区长对二诸葛的教育和开导,展现了二诸葛思想的初步转变和解放区干部优良的工作作风。
D.同样是现实主义小说,《百年孤独》加入象征、想象等技巧,借魔幻反映现实,而《小二黑结婚》重写实,更贴近生活的真实。
2.下列对小说节选部分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给人物起外号的手法,既鲜明地突出了人物的特征,又使作品风趣幽默,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
B.选取二诸葛的行为和语言作小标题,突出了叙事重点,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C.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小二黑被绑到区上后,二诸葛焦急万分,但还是不忘求神问卜。
D.作者继承我国古典小说的传统写法,不重在直接的心理描写,而主要通过语言和行动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3.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举例分析材料一“扣子”手法的运用及效果。
4.赵树理的小说散发着“山药蛋派”特有的乡土风情,其语言具有独特的风格。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子山古冰帽

阿来

①这是一片使我深感震撼的荒野。

天空低垂、地面粗犷起伏,无尽蔓延。置身其中,任何一个方向上,都卧满了花岗岩巨石。无以名状,只能形容成一群群史前巨兽。正午时分,蓝空深沉,天光降落,大地无声,岩石中夹杂的石英晶体和云母碎片反射明亮光芒,仿佛是石头们在低声交流,用一种神秘语言。石头巨兽们用几十万年、几百万年前洪荒时代生成的矿物嗓音说话。

③这些石头,上千万年前,还是地下深处炽烈的岩浆,是它们向上奔突的力量使青藏高原隆起。只是它们还未突破地表,便耗尽了能量,冷凝为坚硬的物质。又过了多少万年,才裸露在了地球的表面,阅尽了地质史上的沧海桑田。今天是公元20238812点,我弃了车,离开连接稻城县和理塘县的公路,进入这片粗砺的荒野,为了感受远超人类史的浩远时间。

④才几分钟,公路就从背后消失了,人的世界就消失了。只看见这些裸露于天地之间的古老岩石,倾听它们,抚摸它们风化的表面,观察它们表面斑驳的藻类与苔藓。巨石之间,是风、雨和雪剥蚀下来的细砂与泥土。泥砂中生出浅草与灌丛。杜鹃花期已过。浅草地上,星星点点,开着颜色明亮的小花。黄色系,蓝色系,当然还有这个高度上必不可少的红景天。这些花,在百万岁级的石头面前,短暂开放,只在十天半月之间。一棵孤独的红景天,一茎老枝,顶上攒聚几朵红色小花,根却粗大,深扎在一道岩石缝隙中。它置身在岩缝中,顽强生长起码已经十好几年了。石头的生命也不是永恒的,但其经历的时间之长久,会让人将其视为永恒。而一株草从萌发到枯萎,一朵花从绽放到凋零,也就是一年四季,让人深悟生命的美丽与短暂。

⑤其实,我来此并不为作这种简单的对比与体认,而荒野就具有如此魔幻的力量,召唤你进入,进入伟大的寂静与洪荒。

⑥我穿行到一片洼地,中央一个安静湖泊,湖泊不断变幻颜色。阳光不强烈时,它是深碧的,如一枚蓝宝石。当它辉映阳光,就变成一枚光焰夺目的钻石了。当我走到曲折的岸线上,光学效应消失了,湖水变回了水本身的颜色。我看见湖水中铺展的杉叶藻,蛙泳的蟾蜍,半陷于泥沼的巨石。沿岸线行走,沼地松软,脚下不时微微塌陷。脚陷进去,泥水泛上来、发出咕咕声响。沼地中出现了高大的植物:茎干挺拔,叶片肥大,开着硕大黄色花朵的,高齐我胸部的水黄。更多的花平铺在水边:白色的灯芯草,紫色的柳叶菜,构成一条环湖的沼泽生物带。

⑦离开这个湖,穿过一些巨石阵,是又一个洼地,又一个湖。大小湖泊如散布天空的星星,闪闪发光。衬着湖泊与巨石的是无边草甸。荒凉,寂静,有飞鸟,有走兽,却了无人迹。高地西北边缘,逶迤着一列山脉。山脊薄如刀刃,峰顶尖利如矛。这是典型的冰川地貌,前者叫刃脊,后者叫角峰。旷野上的巨石原来也在高处,只是它们早就在第四纪冰川的重压下破碎,脱离了山体,并被冰川裹挟,四散分离。

⑧那些巨石,在水中的、轮廓圆润;不在水中的,也不像在山上时那样棱角锋利。它们真是被打磨过了,在水的另一种形态——厚厚的冰川中,在地质史上称为第四纪冰期的数十万年数百万年里,被日复一日地打磨过了。在此之前,它们在造山运动中隆起,身处高峭雄伟的山峰上,或者本身就是山峰。但冰川来了,厚达几公里的冰川以肉眼不可见的速度缓缓流淌,裹挟着这些岩石一起流动,翻动它们沉重的身躯,打磨它们锋利的棱角。直到一万多年或两万年前,地球变暖回春,冰川化为流水,再也带不动这些庞然大物,便将它们遗留在了这片荒原,成为古代冰川存在过的证据,名叫冰川漂砾。是的,眼前这一切地貌,都是冰川所造就。那些星罗棋布的湖泊存身的洼地,也是冰川依靠自身重力挖掘出来的。

⑨这片充满久远时间气息的荒纡,是四川省级的自然保护区。所保护的就是这片古冰川遗迹,总面积3287平方公里。在地理学上,如此高如此广阔的冰川就不叫冰川了,而叫冰帽。我在十二年间五次来到这里。每一次到达,目的地不是南边的稻城县,就是西北方的理城县,但不管要去哪里,都要先在这里盘桓流连。

⑩公路边,傍着那些杜鹃丛,坐在草地上,喝水,吃点干粮。接我的朋友说,这里有新去处,你肯定会感兴趣,休息一阵,我们再去参观。

⑪我晓得中国科学院在这里建了一个天文观测站,因为这里的海拔高度,和通透干净的大气层。天文观测站,不就是体量巨大朝向天空的天文望远镜吗?当我们抵达时,眼前所见却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

⑫进大门,顺铁梯登上瞭望台。天阴了,台上冷风刺骨,远古冰川深掘出的一个巨大洼地,冰川漂砾都被搬走了。代之而起的一座座地堡状隆起的土堆,以同样的间距整齐排列,环绕着洼地中央一座四方形的巨大平顶建筑。我问了驻站科学家一个天真的问题:这怎么能看见星星?科学家告诉我,这座前沿尖端的宇宙线观测站捕捉的是来自宇宙深处的射线与粒子,并探测它们的来源。这些地堡样的建筑一共有5216座,每一座都是一台电磁粒子探测器。另外还有1188个缪子探测器。而中央那座四方建筑占地78000平方米,也是一种阵列探测器,名字叫作水切伦科夫,所要探测与捕捉的是宇宙中最微弱的光。这个高海拔的观测站,是目前全世界最先进的,是这个领域的前沿制高点。

⑬告别,渐行渐远;回望,这数千个地堡状的探测器最终和旷野上满布的冰川漂砾融为一体。

(摘自《稻城亚丁行记》,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来在行走中写作,第②段画线句写天空,写大地,给人以辽阔之感,同时把读者引向更广阔的精神空间。
B.作者以游踪为线,记叙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带读者认识世界、深入世界,既在文学之中,又在文学之外。
C.文章思路宏阔,纵横捭阖,不只“现在”一个维度,而是将现在、过去和未来联系在一起,具有历史意识。
D.文章具有丰富和博大的内涵,从地质学、生物学、文学等多个向度,书写生命的体验,使文章立体可感。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景极具特色,多处绘形绘声绘色,让人在静谧与美丽中生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B.作者将景物的亘古与短暂、粗犷与细腻进行对比描写,使读者在心灵上受到极大的震撼。
C.文章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使这篇散文变得精致而广阔。
D.文章寓情于理,与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相似,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精神的提升”。
3.请简要概括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4.阿来曾说:“感谢康巴大地,赐给我力量与灵感;感谢这片大地上聆听史诗与传唱史诗的人们,使我能够捕捉到庄严与朴素的美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扬州借景

蒋子龙

前不久在扬州参加一个对话会,有位外语学校的女同学说,她喜欢怀旧。这实际是道出了一种扬州的文化现象。

扬州已建城2500余年,古文化的积淀深厚而辉煌。第一为扬州扬名的是大禹,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时分天下为九州,扬州为其中一州,并因多水而扬波得名。一些代表着中国文化高峰的诗文圣手,如李白、欧阳修、苏东坡等,甚至连清皇帝康熙、乾隆,也都为扬州做过广告……这谁能比得了?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不怀旧反倒不真实了。而那个女同学又哪里知道,令她惶惑的正是扬州文化的精髓借古人”“借传统经典文化,以肥沃和提升现代文明的品位。

我们到扬州,第一天看瘦西湖、个园,第二天看何园……这也表明扬州对自己的人文景观非常自信,尤其是园林文化。古来就有定评: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

瘦西湖的发展,就完全在这个字上做文章,要想瘦得美,就得借景。充分利用其,才建成了百园之湖,徐园、闵园、贺园……过去的富商巨贾们,谁买地建了园子,就以自己的姓氏命名。瘦瘦的湖水像一条曲折回旋的绿丝带,将一个个珍珠翡翠般的园林串起来,一路楼台梅岭始,榭曲廊回直到山。这些园林的主人们必定要尽力突出自己的个性,穷尽玄思妙想,巧夺天工,出奇制胜。这样就很容易犯一个现代人经常犯的错误,乱搭乱建,只顾自己,不管整体,或破坏环境,混乱不堪,贻害无穷;或相互攀比、相互模仿,景致重复,乃至俗不可耐。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这类错误早已司空见惯。

然而,扬州之所以能有瘦西湖,能被尊为人文古城,就在于数百年前,那些各自发财的商人们,比现在的规划局更有环境意识和全局观念,审美品位也更高。他们的诀窍就是一个字。

首先就是借水。瘦西湖是魂,丢了这个魂、或毁了这个魂,谁的园子建得再好也一钱不值。谁若能将园林建得成为整个瘦西湖上的一个独特景点,才算是大功告成。另外,康熙、乾隆都分别六下江南,富豪们要把自家园林造得出类拔萃,就是寄希望能吸引皇上的目光,倘若圣驾光临,那便是天大的幸事。这就是必须好好借水的妙处,得好,整个瘦西湖都是你的,你也是属于瘦西湖的,皇上到了瘦西湖,就算是到了你家。

其次是借景。后建的园林不是要把先建的园林比下去、压过去,而是以原有的园林为背景,借旁边的优势衬托自己,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达到锦上添花的目的。所以,徐园的风格偏实,露中有藏,浅中求深;而净香园的特点就以空阔为主,手指目顾,苍远无边……关帝殿内的一副对联,集中表达了瘦西湖善于借景的真谛: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

尤其是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的扬州个园,更将一个字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第一是借竹自喻,取名个园。个者,竹叶也。一根杆子挺着个人,劲直有节。

然后是借石,叠成四季山景。借来几根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石笋,在一片竹林中破土而出,点缀春意。进得春天的大门,借皱、漏、瘦、透、秀、丑的太湖石,垒成一座夏山,灰蒙蒙、湿浸浸,仿佛带云欲雨。山内空灵,有小桥曲折,穹窿石屋,还有大小不等的各种洞窿,洞洞借景,风情幅幅。最妙的是它能借来每个进山者的想象力,让你觉得风从穴来,石壁生凉,小桥流水,鱼游鸟栖……最后是借宣石垒成冬山,宣石纯白,看似一场大雪覆盖了山峦,常年不消,寒气逼人。营造冬山光是借石还不够,还要借风,在背面的墙上打了24个孔眼,名曰风音洞,实际是起到一个大音箱的作用,每当风起,呼呼有声,为冬山制造北风呼啸的效果。

还有更绝的,走过冬山,在西墙上会发现两个窥春洞,透过此洞可见外面一片盎然生机,绿竹苍翠,春笋挺拔……此谓借春

探访扬州,深为其的艺术而叹服。举一反三,一部人类的历史到处一个字,借道、借光……善于借景者智,善于借力者强。盛唐时期,扬州是东南第一大都会,到明清,扬州成为当时世界上10个拥有5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之一……现今世界,既多极多元多中心,又呈现一体化趋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损俱损。此时借鉴扬州文化中的这个字,真是意味无穷,受用不尽。

(节选自《扬州借景》,有删改)

文本二:

后记

支撑我还有勇气编这本书的是后半部分的散文,自觉让读到它的人不是浪费时间。我的文学世界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虚拟的,这就是小说;另一部分是现实的,那便是散文。小说靠的是想象力和灵魂的自由,而散文靠的是情绪的真诚和思想的锋芒。我已不记得是怎样开始写散文的,仿佛这是一件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般必定会发生的事情。这类文字对生活、对自己具有一种更直接的真实意义,从中可清晰地看出我思想脉络的走向。我的视野、境界、文字,似乎也是随着写散文一点点打开、扩充的,正是散文使我认识到命运待我不薄,让我走过了那么多地方,见识了那么多风物。

书稿编成,定名为借景——我写过一篇散文《扬州借景》扬州之美在于会借景。我的文字也是从生活中借来的风景。

(节选自蒋子龙小说、散文集《借景·后记》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一个学生爱怀旧写起,道出扬州无时无刻不在“怀旧”的现象,扬州文化的精髓是“借传统经典文化”提升现代文明的品位。
B.徐园、闵园等园是在瘦西湖的“瘦”字上做文章,充分做到了“借景”;个园“借竹”“借石”等更将“借”字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C.瘦西湖、个园、何园、徐园、净香园等厅园的建造都在“借”字上下功夫,这充分体现了当时建造者的审美品位比现在的人更高。
D.文本二最后一句说“我的文字也是从生活中借来的风景”,这既指出创作来源于生活,又指作者对自己作品给读者带来的愉悦的自信。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自然段在写扬州历史文化悠久时,写清皇帝康熙、乾隆为扬州做过广告的内容,为写富豪们建造园林吸引皇上目光做铺垫。
B.文章在记叙和描写中不时穿插议论和抒情等,几种表达方式自然衔接,有机融合,丰富了文章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增强了表现力。
C.写到扬州的各式园林时,作者引用的“一路楼台梅岭始,榭曲廊回直到山”等诗句和几处“人文古城”的评价,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D.文章文笔优美,写景如画: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多用短句,尤其善用四字短语,形成生动活泼、节奏明快、典雅富有韵味的效果。
3.文本一以“借”统摄全文,请简要分析。
4.文本二指出,“散文靠的是情绪的真诚和思想的锋芒”,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这一主张的。
2024-01-19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

迟子建

希楞柱里暗淡了,看来是黄昏的时候了。火塘散发的暖流和昏暗了的天光,让我和我的故事都要打盹了,我想我该出去透透新鲜空气了。

雨停了,西边天上飘荡着几缕橘红的晚夜。如果说夕阳是一面金色的鼓的话,这些晚霞就是悠悠鼓声了。空中浮动的云经过了雨水的洗涤,已是白色的了。我发现营地变绿了,原来安草儿在那些刚刚拆卸了希楞柱的空地上,栽上了一棵裸的松树。

安草儿一手提着水桶,一手握着一束紫菊花从远处走来。他知道我喜欢这种花,一定是在去河边打水的路上,特意给我采的。他走到我面前,把花递给我,然后提着水桶去浇那些刚刚栽上的树。

他浇完树,放下水桶后,没有歇息一下,就进希楞柱取出晒干的蝙蝠,放在一块青石板上,用一块鹅卵石研磨蝙蝠,打算把它们捣成碎末,制成水剂,灌进那两只害病的驯鹿的鼻孔,治疗它们的咳嗽。

我回到希楞柱,发现火塘里的火比我出来时旺盛了,看来安草儿在取蝙蝠的时候,顺便往里面加了劈柴。火光把希楞柱照亮了。我打算找出桦皮花瓶,把紫菊花养起来。

我已经很久没有用那只花瓶了。瓦罗加知道我喜欢紫菊花,就特意做了个花瓶给我。为了衬托紫色,他选的桦树皮都是颜色偏暗而且有水样花纹的。花瓶只有一巴掌高,侧面看是扁平的,上下一样宽,只不过瓶口微微往里收了收。瓦罗加说插这种菊花,不能用又高又细的花瓶,那样不但花插得少,而且看上去花仿佛是受了来缚,不耐看。插这种花朵不大而又枝叶繁茂的花,必须用口大而且瓶身低矮的花瓶,那样花儿看上去才精神。

我有一个鹿皮口袋,装着一些我喜欢的物件:罗林斯基送给列娜的小圆镜子,瓦罗加送我的花瓶,尼都萨满和妮浩用过的狍腿鼓槌,珠克擦枪用的一决鹿皮,拉吉达装猎刀用的桦皮刀鞘,依芙琳送我的一块绣着一双蝴蝶的手帕,依莲娜留下的一张皮毛画,杰芙琳娜送我的一个镶武着鹿角纹和树纹的皮挎包。这些都是已故人留下的物件。

当然,那里面也有活着的人送我的物件,比如玛克辛姆用三叉树根为我做的烛台,西班用柞树上的风干的树犄角给我雕刻的痰盂,达吉亚娜为我买的一支镌刻着梅花喜鹊图案的银簪子,以及帕日格在城里给我配的一副老花镜,柳莎送我的一块早已不再行走了的手表。

虽然我有九十岁了,可我的眼睛一点也不花,用不上老花眼镜。我偶尔会受风寒,但也只是咳嗽个天两天就过去了,痰盂也就成了摆设。我喜欢月光和火塘反射出的火光,所以烛台在黑夜中也不会派上用场。太阳和月亮在我眼里就是两块圆圆的表,我这一辈子习惯从它们的脸上看时间,所以手表在我手里没什么用。如果是黑发上插着一支银簪子,那么这支簪子就像落在希楞柱上的白鸟一样美丽,可我现在白发满头,银簪子落在这样的头发里,美就会被掩埋了,所以它也被搁置起来了。如果瓦罗加在就好了,我会把它送给爱看书的他,让银簪子做书签。

我打开鹿皮口袋,里面的物件就像久已不见的老朋友一样,纷纷来与我握手了。我刚碰过鼓槌,桦皮刀鞘就贴向我的手背了。我刚把扎手的银簪子拔弄开,那块冰凉的手表就沉甸甸地滑入我的掌心了。

我翻找出桦皮花瓶,注上水,插上紫菊花,把它摆到狍皮褥子前。进了花瓶的花儿显得更加端庄和美丽。

安草儿进来了,看来他已经把蝙蝠研成碎末了。他把一个格列巴饼递给我,我掰了一半,另半块给他了。

柳莎在走之前,烙了两口袋的格列巴饼留给我们,这种饼放上一个月也不会坏。她足足烙了两天。也许是烟火把地熏的,她的眼睛在那两天是红肿的。我就着茶吃饼的时候,安草儿又出去了,他是个闲不住的人。我想晚霞一定落了,从希楞柱的尖顶上,可以看出天色已经深灰了。不过在晴朗的夏夜,这种深灰持续不了多久,月亮和星星就会把它调和成深蓝色。

我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我想我刚打开的鹿皮口袋里的那些物件,一定在清晨时就张开了它们的耳朵,上午时跟着雨与火、下午跟着安草儿捡到的那些东西,听了故事。我愿意把余下的故事继续说给它们。如果刚来到我身边的紫菊花接不上我的故事,你不要着急,先静下心跟着大伙一起听吧。关于这故事的源头,等我讲完后,让桦皮花瓶再单独地说给你吧。桦皮花瓶可不要推脱,谁让你把紫菊花拥进怀抱,并且吮吸了它身体里流出的清香的汁液了呢!

(有删改)

【注】故事背景是鄂温克部族都下山定居了,只有年届九旬的和孙子安草儿留在了山上生活和照看驯鹿。瓦罗加是已故的丈夫。希楞柱是鄂温克人住的圆锥形的帐篷。

文本二:

迟子建怀着素有的真挚澄澈的心,进入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以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被现代性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迟子建的文风沉静婉约,语言精妙。小说具有诗史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摘编自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辞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草儿在“那些刚刚拆卸了希榜柱的空地上”栽上松树,暗示鄂温克部族都已经下山定居了,山上只留下了“我”和安草儿。
B.安草儿特意采摘紫菊花送“我”,表现出他对”我”的关心,正因这样,他才会留在山上陪伴年届九旬的老祖母并照看驯鹿。
C.“我”的鹿皮口袋中既有已故之人留下的物件,也有离开的人送“我”的物件,虽然“我”已用不上它们,却仍十分喜爱它们。
D.柳莎离开前给“我”和安草儿烙格列巴饼时眼睛是红肿的,虽然文中说“也许是烟火把她熏的”,但实际应是她十分不舍离开二人。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篇对“我”生活环境的描写展现出迟子建对鄂温克部族生活的关注,也能体现出其诗意、温情的讲述特点。
B.文本一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展开叙事,“我”是回忆的主体和故事的讲述者,无形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并产生亲和力。
C.文本一将银簪子比作“白鸟”,“我”觉得自己的白发会掩埋它的美丽,表现了“我”对自己年华逝去的深切感伤。
D.文本一以“让我和我的故事都要打盹了”开始,以“我的故事还没有讲完”结尾,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完整严谨。
3.文本一中的桦皮花瓶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本二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2024-01-18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