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学类文本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鲍庄(节选)

王安忆

鲍仁文往大路上走去,渐渐地才看见过来一个人,是个走路的,担着货郎挑,慢慢地近了。

“大哥,前面的庄子叫什么名?”他大声问道。

“小鲍庄。”鲍仁文回答他。

“哦,这就是小鲍庄。”小伙子说,和鲍仁文齐着肩走。

“怎么,你知道小鲍庄?”鲍仁文瞅瞅他。

“咋不知道?小鲍庄的名声可响哩。都知道这庄上人缘好,仁义。”

……

耕读老师来动员捞渣上学了。捞渣七岁了,该上学了。

可是文化子已经在公社上中学了。一家供不起两个学生。

要早二年,就好办了,文化子巴不得不上学呢!可如今不同了,文化子不知咋的开了窍,一下子学进去了。从班上最后一名蹿到第一名。

捞渣也想读书。庄上在学校的孩子,脖子上都有一条红围脖,这就叫他羡慕。他虽然还不知晓这红围脖是啥意思,可他知道是叫人学好的。

他大说,还是让捞渣读吧,文化子能写个信儿记个账就算了,回来做活也算是个大半劳力。文化子不干了,又哭又闹还不吃饭,捞渣便说:“让我二哥念吧,我不念了。”

捞渣不念书了,成天下湖割猪菜,和着一班小孩子。小孩子都围他,欢喜和他在一起。谁走得慢,捞渣一定等他。谁割少了,不敢回家,捞渣一定把自己的匀给他。谁们打架了,捞渣一定不让打起来。跟着捞渣,大人都放心。这孩子仁义呢,大家都说。

捞渣能割猪菜了,鲍五爷却连绳头都搓不动了,成天价只能坐在墙根底下晒太阳,一直晒到中午,懒懒起来走回家烧锅。捞渣就不让他走了:“来俺家吃吧!”

吃长了,他大就逗捞渣:“你老叫五爷来家吃,俺家粮食不够吃了,咋办?”

捞渣认认真真地回答:“我少吃一张煎饼,少喝一碗稀饭。可管?”

他大这才笑出来,摸摸儿子的脑袋。

这天,嫁到山那边的大闺女带着孩子回来了。捞渣就到鲍五爷那里去借一宿,和鲍五爷脚对脚地挤一床。鲍五爷偎着捞渣小猫似的身子,话也多了:

“我老不死,自己都活烦了。”

“好日子都在后头哩,”捞渣开导五爷,“立马有好日子哩!”

“我吃的是百家饭,我是个老绝户噢!”

“五爷,你咋是绝户呢!咱都叫你爷爷哩。”捞渣说,说完就沉沉地睡去了。

“你的嘴好乖哟!”鲍五爷说,“捞渣,你有点像我那社会子哩。和社会子一样,都仁义……”鲍五爷对着黑暗拉着呱。

这天,雨下个不停,坐在门槛上,就能洗脚了。西边洼处有几处房子,已经塌了。县长下来看了一回,乡长下来看了两回。村长满村跑,拉了一批人上山搭帐蓬,帐蓬是县里发下来的。

这天,天亮了一些,云薄了一些,雨下得消沉了一些,心都想着,这一回大概捱过去了。不料,正吃晌饭,①却听鲍山西边轰隆隆地响,像打雷,又不像打雷,连成一团。“跑吧!”人们放下碗就往山东面跑。

今年春上,乡里集工修了一条石子路,跑得动了,跑得赢水了。跑到山上,回头往下一看,哪还有个庄子啊,成汪洋大海了。

村长点着人头,都齐了,独独少鲍五爷和捞渣。

“捞渣——”他喊。

“捞渣——”鲍彦山家里的跺着脚喊。

鲍彦山到处问:“你不是说见他和鲍五爷了吗?”

“没见,我没说见啊!”回说。

鲍彦山急眼了,到处问:“你不是说见了吗?说他牵着鲍五爷!”

都说,谁也再想不起究竟是说见了的。也怪,兵马乱的,不真,听不真也是有的。

鲍彦山家里的跳着脚要下山去找,几个娘们拽住她不放:“去不得,水火无情哪!

“捞渣,我的儿啊!”鲍彦山家里的只得哭了,哭得娘们儿都陪着掉泪。

村长带着十来个会水的男人,砍了几棵杂树,扎了几条筏子,提着下山去了。

筏子在水上漂着,漂进了小鲍庄。哪里还有个庄子啊!什么也没了,只有一片水了。一眼望过去,望不到边。水上飘着木板,鞋壳子。

“捞渣——”③他们直起嗓子喊,声音漂开了,无遮无挡的,往四下里一下子散了,自己都听不见了。

筏子在水上打转,一只鸟贴着水面飞去了,鲍山矮了许多。

“那是啥!”有人叫。

“那可不是个人?”

前边白茫茫的地方,有一丛乱草,草上趴着个人影。

几条筏子一齐划过去。划到跟前,才看清,那是庄东最高的大柳树的树梢梢,上面趴着的是鲍五爷。鲍五爷手指着树下,喃喃地说:“捞渣,捞渣!”

树下是水,水边是鲍山,鲍山阴沉着。

男人们脱去衣服,一个接一个跳下了水。一个猛子扎下去,再上来,空着手,吸一口气,再下去……足足有一个时辰。最后,拾来一个猛子下去了好久,上来,来不及说话,大口喘着气,又下去,又是好久,上来了,手里抱着个东西,游到近处才看见,是捞渣。筏子上的人七手八脚把拾来拽了上来,把捞渣放平,捞渣早已没气了,眼睛闭着,嘴角却翘着,像是还在笑。再回头一看,鲍五爷趴在筏子上早咽气了。

筏子慢慢地划出庄子,十来个水淋淋的男人抬着筏子刚一露头,人们就呼啦地围上了。

一老一小静静地躺在筏子上,脸上的表情都十分安详,睡着了似的。那老的眉眼舒展开了,打社会子死后,庄上人没再见过他这么舒眉展眼的模样。那小的亦是非常恬静,比活着时脸上还多了点红晕。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捞渣想读书,且深得父母疼爱,于是鲍彦山为了能让捞渣上学,不惜让文化子辍学。
B.捞渣在姐姐回娘家时,到鲍五爷家借宿,为了表现他的仁义,他安慰开导鲍五爷。
C.小说用全知视角客观地描写了日常生活片段,从而使捞渣这个人物形象更真实丰满。
D.小说与《哦,香雪》一文风格相同,多用方言,充满乡土气息,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描写了小鲍庄在大水到来时的天气情况,暗示洪水之大,为下文捞渣的死埋下伏笔。
B.句子②通过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露出鲍彦山家里的对儿子朴素而深沉的爱。
C.句子③“漂开”“无遮无挡”反衬出小鲍庄格外寂静,渲染紧张的氛围,调动读者的情绪。
D.句子④详写男人下水打捞捞渣的场景,类似电影慢镜头,淋漓尽致地还原了救人的细节。
3.选文结尾写“那老的眉眼舒展开了”“那小的亦是非常恬静”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分析。
4.有人说,捞渣是《小鲍庄》这部作品表现人情美、人性美的一个高峰。请结合文本分析。
2024-04-1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五九

老舍

张丙,瘦得像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都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 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

他的议论,不是有系统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事,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 ”。说完,他自动地斟上一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中国是无望的。无论怎说! ”

这一晚,张丙来了,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有什么新闻?”

出我意料,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笑的。“打架来着。”他说。

“谁?你?”我问。

“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

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地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优越,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办?”

“过去劝解,是第一步。 ”

“假若你一看见他打那个小孩子,你便想到: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有意义吗?”他的眼睛发光了,看看我的脸。

“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

“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做呢!你真要过去说他几句,他一定问你:‘你管得着吗?你是干什么的,管这个事?’你跟他辩驳,还不如和石头说几句好话呢。假如你和他嚷嚷起来,自然是招来一群人,来看热闹;结果是他走他的,你走你的:可是他白打了小孩一顿,没受一点惩罚;下回他遇到机会还这样作!”

“那么,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逗他。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做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看一个小孩挨打;那让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他呢?”

“他?反正我是计划好了的:假如我不打他,而过去劝,他一定得意扬扬而去。设若我跟他讲理,结果也还是得打架;不过,我未必打得着他,因为他必先下手,不给我先发制人的机会。”他又笑了。我知道他笑的意思。

“但是,”我问,“你打了他,他一定还手,你岂是他的对手?”我很关心这一点。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那自然我也想到了。这种人,向来利用筋肉的优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是看清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

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

“他打人,人也打他,对这等人正是妥当的办法;人类是无望的,你常这么说。”我打算招他笑一下。

他没笑,只轻轻摇了摇头,说:“这是今天早晨的事。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又遇见他了。” “他要动手了?”我问,很不放心地。

“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一家外国人做仆人的。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来,低声下气地央告他们:踢他!踢他!然后向我说:你!你敢打我?洋人也不打我呀!

然后又向那两个小孩说:踢!踢他!

“看他敢惹洋人不敢!”……

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 ”

“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噢!”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

他好像忘了说那句“ 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碗茶,便走了。

【注】这篇小说是老舍为“五九 ”国耻日而写的,发表于 1931 年 10 月《齐大月刊》。“五九”即1915年5月9日,就是在这一天,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卖国条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九》是一篇思想深邃的文章,作者通过塑造张丙这个底层人物形象,揭示当时社会的残酷和黑暗,表达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担心。
B.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与张丙十分熟悉,起到了组织情节的作用,同时也表达了“我”对张丙深深的同情和失望。
C.张丙“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 ”表明他对国人国事并未失去热情。“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表明他内心的愤恨、不平和痛苦。
D.小说结尾借人物之口暗示“五九”的深刻含义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表达了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主题。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线索清晰,情节紧凑,主要通过“我”的反复发问和张丙的回答来展开,不枝不蔓。
B.小说以“五九”为题,标题的陌生化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引发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C.小说主要运用了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手法,并借助环境烘托塑造了勇敢、善良、爱国的张丙。
D.小说取材于市民的日常生活,表现了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并将笔触延伸到对民族精神的挖掘。
3.文中多次出现“中国人没希望”对塑造张丙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我”说完“五九”,为什么会流下泪来?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2024-04-11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有的天空都蔚蓝

樊健军

五月里,一场声势浩大的龙卷风突如其来。那天,我们在上第三节课——作文课,王新知老师正给我们朗诵一篇他写的范文。刚开始,我们都被他的朗诵吸引,或者是假装被吸引。后来,我们不安起来,因为教室里越来越幽暗了,仿佛黄昏来临了。

那可是上午呀。下第一节课时,村庄上空还裸露着大块的蔚蓝,只有几个灰色云团散兵游勇似的,在天边瞎溜达。下第二节课时,那些云团已经铺张开来,像块铅灰色的大地毯一样,把原本的蓝色都遮蔽了。

风渐渐猛烈起来,窗户上残存的塑料布被吹得呱啦呱啦响。闪电刀锋一样的光亮划过教室,轰隆两声响,天空像被炸开了两个大窟窿。狂风把沙石和乌云一块卷进了教室,摔打在我们脸上。书本被刮跑了,墨水瓶被刮翻了,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

龙卷风来了!昏天黑地中,班长郑不迟在号叫,声音恐怖而凄厉。也许是郑不迟绝望的叫喊提醒了王新知老师,他几乎在同一时间行动起来,指挥我们,快,往厕所那边跑。事后证明他这一决定无比英明,龙卷风正是对着我们的教室旋转过来的。

暴风雨持续了半个多小时。风停雨住,天空里的云翳散去,又露出一小块一小块的淡蓝色,村里的状况惨不忍睹。公路上一棵几丈高的白杨树被连根拔起,直挺挺地躺在路中间。学校操场边一棵三四个人才能合抱得过来的老柳树,被拦腰折断。被风剥下来的一块柳树皮,怕有几十斤重,竟然飞过屋脊,落到了学校后面的公路上。所幸的是,全校二百多名师生,仅有几人受了轻伤,并无性命之忧。

郑不迟说:我看见天上伸下来一个漏斗,比砖瓦窑的烟囱还大,像吸管一样,吸啊吸啊,把我家的两头猪崽吸进去了,我家的两头猪崽像长了翅膀,飞起来了,飞得好高好高……

我妈妈……一定是乘龙卷风飞走了。李小瓜忽然说,声音里带着点哭腔,眼睛发直,像被谁用棍子敲蒙了一样。

那以后,我们发觉李小瓜总是心不在焉,上课时东张西望,好像害怕屋顶会突然塌下来,要提前设计好逃跑路线。王老师多次批评他,可他把老师的教诲当成了耳旁风。

课间,我们到场地上追逐玩耍,李小瓜怔怔地站在一旁,好像在注目着什么。后来,我们才意识到,他张望的是龙卷风来时的方向。他似乎在盼着龙卷风到来,或者在守候它的到来。

遇上刮风的日子,李小瓜特别留恋室外活动,巴不得在风里多待上几分钟。我们被风灌得睁不开眼时,他迎风而立,只听风把他的衣服吹得猎猎作响。龙卷风没有让李小瓜失望,终于有一天又来了。我们老远看见一根乌黑的擎天柱,旋转着一步步朝我们逼近。它像列竖起来的铁车,飞速越过土丘,在大片的稻田上滑行,眨眼进入了我们的村庄。

我们目睹了龙卷风把李小瓜裹住的全过程。他像陀螺一样急速地旋转起来,好像有一股力量朝上撕扯,他被自己的衣服包裹了脑袋,后来,可能是纽扣被扯掉了,衣服像长了翅膀,飞了起来。我们以为他像郑不迟家的猪崽一样,四肢变成翅膀,很快会飞到半空里,最终不知去向。结果却不是这样,龙卷风放过了他,下了土路,跑到了路边的稻田里。龙卷风散了,只剩下李小瓜赤身裸体趴在地上。

王老师被吓得灵魂出了窍,好半天没能说出话来。他清醒过来后,把李小瓜拎回教室,让他面壁而立,站了整整一个下午。虽说这样,但不妨碍李小瓜成为我们膜拜的英雄。他看上去不比谁强壮多少,甚至还有些孱弱,想不到身体里埋伏着如此强大的能量。我们缠着他,非要他说说被龙卷风裹挟后的感受。他对此非常悭吝,只说我差点飞起来了

我们算是看出来了,李小瓜一门心思幻想着乘龙卷风飞起来。有一天,刘大好在追上李小瓜后,一手捉住他的胳膊,一脸嘲弄对他说:你瞧瞧,你长得像只南瓜样,还真能飞起来?郑不迟在一旁添油加醋:就算飞起来,你也是只猪崽。

这种对李小瓜的嘲讽并不是第一次。村里人都知道他是孤儿,爸爸死了,妈妈跟一个挑杂货担子的货郎走了。刚入学的那两年,我们中间每当有人同他发生矛盾时,最锐利的武器就是把真相抛出来,你妈妈同浙江来的小货郎跑了

在王老师的监督下,李小瓜要想重复那种冒险的冲动,已然很困难了。就在我们以为他偃旗息鼓时,谁知他在暗暗筹划,要将他谵妄的幻想变成现实。有一天,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件稀奇古怪的衣服。那是件用无数布头拼凑起来的百衲衣,黑一块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都是不规则的形状。更为奇特的是,衣服表面密布皱褶似的小口袋,小口袋里插满了鸡鸭的蓑羽,甚至还有几根长长的雉鸡尾毛。他当着我们的面穿上了它,那样子分明是只瑟缩的老母鸡。他张开双臂,作势要飞起来。可能是他的胳膊不够粗壮,支撑不起翅膀,摆出来的动作给人一种无力感。他的眼神却透露出得意,好像在说,你们瞧着吧,我要飞起来,飞到你们头顶上,飞到天空里。

第二年五月下旬,一场骇人的龙卷风袭击了我们村庄,它的力量前所未有。龙卷风过后,人们发现有块巨石落在了稻田里,将稻田砸下去一个深坑。当时,村里有个腿瘸的人在河滩上放鸭。后来,人们在几里开外的稻田里找到了他,他的鸭子则不知去向。

李小瓜大概就是在这场龙卷风中失踪的。龙卷风刮来的那天刚好是星期天,学校放假,所以没有人留意到他的行踪。我们找遍了整个村庄,都没有找到他的任何踪迹。

(选自《广州文艺》2023年第9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描摹了龙卷风到来时的情形:反常、恐怖,因而人们都慌乱无措。
B.班长郑不迟夸张的号叫以及讲述,对龙卷风的形态和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补充。
C.李小瓜因为同学们的嘲笑和目睹了龙卷风的威力而产生了守候龙卷风的心思。
D.本文开放式的结尾带有一定的魔幻色彩,暗合了小说的标题,给人以希望。
2.关于文中李小瓜展示“百衲衣”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小瓜很执着,他一直在为乘着龙卷风飞起来积极准备着。
B.李小瓜很得意自己有这件衣服,他不但自信,而且扬眉吐气。
C.“我们”的感受,如“无力感”等,暗示了李小瓜可能会遭遇失败。
D.作者在描绘百衲衣时非常细腻,主要是想突出它的“稀奇古怪”。
3.小说以“我们”为叙述者,有何好处?
4.以“龙卷风之于李小瓜”为开头,写一段100~150字的文学短评。
2024-04-1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丁迎新

①不到十一点,兵就起了床,把穿衣服的声音压到几乎没有。已经看了十几回班长交给他的手表,没有丝毫睡意,脑子里乱糟糟的,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走出宿舍门,连队哨兵诧异地看了兵一眼,抬腕看看手表,比正常接岗时间早了半小时。

②夜太静了,静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再轻也能听见。走出营区才按开手电筒,一束光直射出去,把黑暗刺出个窟窿,揭开了伪装。有了光亮,兵踏实了许多,光亮似乎是枪,可以随时消灭一切威胁。

③半年的新兵生活结束,工兵哨正好轮到本连队,交到新兵排,每班一个月。昨晚第一次是班长带的,细枝末节交代了个清。八小时一班,提前十分钟接岗,从连队到哨位是半个小时路途,不得睡岗、坐岗和做任何无关的事,子弹袋和枪不离身,没有危及生命安全的情况绝不许开枪,等等。还暗示,那是挖在山体中的工兵仓库,须保证绝对安全。兵能背出来。

④营区在山脚,哨位在另一座山的半山腰。走出营房的地界就是荒草掩映的山坡。曲曲弯弯的小路越走越细,细到看不出是路。没有星光,黑暗如慢慢收紧的网。压迫着兵。冲锋在前的光亮也渐渐无力抵抗,兵的肌体在收缩,而且寒意渐浓,总感觉路边会有什么扑过来。

⑤兵从小就胆小,不和大人一道,不敢出门。屋里灯不开,不敢进家,晚上睡觉用被子蒙着头,尿急了也憋着,不到天亮不下床。兵是爸爸逼着他当的,不把胆量锻炼好了别回来,这是爸的原话。兵很委屈,不是自己想胆小,是不由自主地怕,究竟怕什么。自己也说不清。比如现在就是。

⑥总算接近了哨位,冷汗遍布全身,内衣沾在了皮肤上。这才感觉到握手电筒的手有些麻木。另一只紧握成拳的手像是攥着一团火,松不开了。

⑦站住!口令?

⑧我是雄鹰。回令?

⑨鹰击长空。

⑩敬礼,交接,兵站到了哨位上,随着下哨战友手中的光亮隐入黑暗,世界只剩下了黑暗,紧紧围裹着兵,黑暗里什么都会有,什么都会出现,兵透不过气来。兵闭上眼睛,一层眼皮果然隔开了世界。不行,危险一旦出现,会措手不及。兵睁开眼睛,还睁得大大的。向周边的黑暗里搜索。习惯了黑暗的缘故,能看到近前模糊的影像,是树,是草,也可能是其他。兵握枪的手更紧,像弹簧,一触即发。

不行!我是兵,连这些我都怕,还怎么担负保家卫国的职责?兵的脸开始发烫、一直紧绷着的心也烫,烫得周身发热。今晚的口令不知道是谁编的,男人应该是鹰,军人更应该是鹰。

兵决定就利用现在的机会锻炼胆量,大好的机会。哨位方圆五步开外,是低矮的灌木草丛,再远些是成林的杂树,兵端枪在手,身体微躬前倾,开始迈进。右手食指贴紧扳机,大拇指紧贴保险,这是班长教的,开保险和击发可以在瞬间完成。走过灌木草丛了,走进杂树林了,黑暗成团成堆汹涌而来,兵不再是兵,目光也成了枪,不顾一切地挺进。

大不了以死相拼!这是最坏的结果。如此一想,反而豁然了。

突然,“啊”的一声长叫在上空划过,紧接着是翅膀振动的气流和枝叶碰撞。兵一个激灵,枪口迅速抬起,直指向天,差一点就打开了保险。不知什么鸟,被兵惊动了,一场虚惊。

回到哨位,兵有了变化,心在心的位置,跳动有序,身体和肩背的枪一样正直,目光坦然扫视,黑暗尽收眼底。兵想笑,像打了一场战,赢了,不累,反而精神抖擞。

谁在用力地擦洗天空吧,天微微地泛白了、泛蓝、泛青、主要是白。听见营区的起床号响了,兵一下子振奋起来,这才感觉到双腿麻木僵硬,感觉到深秋的寒,赶紧原地跺脚,伸展臂膀。

天边泛红了,山巅不改初衷,厚重坚挺。仰头间,兵发现一只鹰,在天空优雅盘旋,一圈又一圈。昨晚惊飞的,会不会是它?

鹰越来越低了,能看清鹰的翅膀和爪,兵目不转睛,脖子都仰酸了。突然,鹰化为一粒子弹,直射下来。兵的反应快,视线猛地下滑,一只野兔的身影一闪而过。鹰一个拉升动作,第一次突袭失败了,又开始画圈。兵看出鹰的凶狠来,开始担心弱小的兔,本能地从地上捡拾石块,向天上扔。石块是无能的,还在远远够不着的高度就掉下来,兵还扔。可惜不能开枪,否则,非要了你的小命不可,看你还欺负弱小。

鹰飞走了,是认了输还是另寻目标,兵不知道。扔石块用力过猛了,胳膊跟训练投手榴弹之后一样酸痛。

厉害呀,把鹰都打败了!

随着说话声,班长从灌木丛中笑盈盈钻出来,衣服上湿迹斑斑,是霜的痕迹。班长什么时候来的?兵不解,欲张的嘴又抿紧了,脸上不好意思地笑,心里已溢起一股暖意,向周身弥漫。

(选自《安徽文学》2023年第7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接岗的细枝末节,兵能背下来,而且比正常的接岗时间早了半小时,足见兵的细致认真。
B.父亲为了锻炼兵的胆量,逼着儿子当兵,兵感到很委屈,说明他一直对当兵有抵触情绪。
C.兵站到哨位上以后,睁大眼睛在黑暗中搜索,当看到近前模糊的影像时,内心更紧张了。
D.小说最后写到兵心里溢起一股暖意,这既是班长带来的关怀,也有兵感受到的自我成长。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比喻手法,将黑暗比作慢慢收紧的网,给人压迫之感,营造了紧张的氛围,烘托出兵内心的恐惧。
B.第十五段多用短句写兵的变化,不仅加快了行文的节奏,也进一步反映出兵此时战胜恐惧的喜悦和激动。
C.小说以“兵”称呼主要人物,刻意模糊人物形象,突出人物身份,侧重展示内心世界,使小说更具有普遍意义。
D.小说中“鹰”是全文线索,推动了情节发展,兵战胜鹰的过程,就是成为鹰的过程,象征兵的成长蜕变。
3.这篇小说以心理描写见长,那么它是如何刻画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的,请结合文本内容举例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结尾班长的出现不合时宜,有狗尾续貂之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4-04-10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光之师

苏莞雯

此处是青海戈壁上的一座高新科技基地,由国有企业黄河公司主管。江凌不是职工,但曾经以摄影顾问的身份在这里短暂工作过。在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后,黄河公司成功开发了仅有铅笔大小的核电棒。江凌本以为,再次来到这里时能见证星际飞船的成功发射。没想到,发射塔才刚建成,彩星人就主动现身了。

那个模样像女孩的彩星人告诉江凌:“不要浪费能源了,太多的文明被无谓的探索消耗一空,最终衰败。”

江凌按住手边的相机:“可不管怎么说,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江凌带进暗房的,不是一台普通相机。

三年前,黄河公司为了捕捉可控核聚变的触发实况,研发了一套拍摄设备。现在,江凌用以相似技术改造过的相机留下了彩星人的真实身影。照片输入电脑后,彩星人的真实形象通过能量数据转化呈现。人类女孩的影像逐渐淡化,最后成为一层透明薄膜。

一天后,黄河公司组织了一场特别会议——彩星人学习小组。会上,江凌了解到,彩星人的科技以光子为基础,他们能在量子层面制造奇异粒子,打开虫洞,实现空间跃迁。

会后,江凌再次见到了彩星人。

“我带来了一些照片,你看了以后就知道人类为航天事业付出多大努力了。这样应该就能理解我们,早早回你自己星球去吧!”

女孩却不以为然:“看那些边缘区域的光线,那就是毁灭你们的魔鬼。”

“你说这些边缘的黑色区域?什么也没有啊。”

“这些区域的能量更高,只是超出了人类的可见光谱。”

女孩接着说:“你们人类的光子科技,很原始。在彩星,光子是理解万物的基本要素。只要能解读光子上携带的信息,就能交流。不仅如此,必要时我们还能修改光子。而你们,还需要声音和语言……”

“你们那儿的人不说话的?所以你也没有名字?……既然来了地球就入乡随俗吧,我看你这个样子和我女儿差不多大,干脆把她的小名送给你,就叫羽衣。好听吧?”江凌说。

“你女儿?我从你的眼光的光子中知道你女儿生病了。其实,我不理解你们,就像你们不理解我们。不如,你和我回一趟彩星?”

江凌的女儿患了一种罕见的眼疾,什么都看不见。江凌最终决定前往彩星人的星球。

经过漫长的准备,江凌乘坐的飞船发射,通过羽衣打开的虫洞,到达了羽衣的母星。

飞船在一片望不见尽头的海面降落。江凌乘坐透明的潜水球,随羽衣的身影往水下继续钻去。视线先是没入黑暗中,然后逐渐有了光亮——那是一些在海底微微发光的珊瑚。

“正如你所看到的……”羽衣转了个身,通体闪着荧光,“彩星,已经死亡了。”

“我是这个星球上最后的生物。”羽衣身上的光亮持续扩散,将坚硬、冰冷的潜水球照耀得格外绚丽。

“我们向往宇宙的绚丽,为了走得更远,研发出一种能量储存方式,但是我们的技术让最近的恒星急剧衰竭,彩星也失去了能源……”

“这一趟回来,我用最后的能量打开了虫洞,今后哪里也去不了了。”羽衣说,“你们该回去了,趁虫洞还没关闭。”

随着彩星人的忠告公之于众,全球很快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正当人类争执不下时,星际飞船清洗潜水球的区域突然陷入莫名的黑暗。科学家们查出起因是潜水球表面沾染了一种来自彩星的病菌。

“虽然对外说是病毒,其实没那么简单。”组长对江凌说,“从潜水球上带回来的,是被彩星人编辑过的光子。这种光子能加速我们的原子技术。但人的肉眼没有相应进化,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都会逐渐超出肉眼的可见光。然后,人类就会陷入黑暗中。”

解铃还须系铃人,江凌还需要再去彩星一趟。

星际飞船穿透彩星厚重的大气层之后,再次潜入海底,然而最终找到的,只有羽衣的尸体。这时,江凌看见了三道奇异的光束。一名宇航员按住江凌的手,突然有些哆嗦:“那……它们可能是彩星人留给同胞最后的信号。”

另一名宇航员调动探测设备观察了一阵:“这三束光的能量太弱了,彩星人是通过虫洞在外旅行的,想要发送信息给他们几乎不可能,除非……有恒星级的能量。”

“我们不是有吗?”江凌脱口而出,“核电棒!”

在漫长的等待之后,羽衣留下的三个光束,成功召唤回来两个彩星人。借助彩星人打开的虫洞,江凌乘坐的星际飞船重返太阳系。此后的48小时,地球上的各个角落陆续迎来了数月以来第一个有阳光的清晨。

“那个彩星人女孩,到底还是没能阻止我们。”彩星人研究小组组长有些感慨。

“说不准,羽衣不仅给她的同胞发送了信号,也给我留了回彩星的信号。”江凌答道。“你是说,她故意让你带回了光子病毒,知道你会返回去帮她召唤同胞?”

“我不知道,但或许她的本意并不是想阻拦人类飞向宇宙,而是想来向我们求助的。”

一辆大巴车启程离开黄河公司。

在大巴车的摇晃中,江凌梦见了无垠的太空。他在摆弄相机,女儿则从飞船的舷窗旁转过头来,对他说:“爸爸,光子技术让我看见了比彩虹更多的颜色。”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彩星人用影像形式与地球人交流,应该有多方面的考虑,比如怕暴露自己的弱点,又或者是避免接触地球上的微生物。
B.黄河公司派遣江凌去拍摄彩星人的身影,更多的是为了研究彩星人,希望有更多的观察角度,至于解决地球潜在危机则是一种巧合。
C.彩星人拥有先进的光子技术,而地球人拥有核技术,这种设定跟两个文明的进化环境相关,也体现了科幻小说对真实性的追求。
D.江凌的女儿虽然没有直接出场,但却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江凌最后的梦境充满希望,给科幻小说增添了人文气息。
2.关于文章第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海”“高新科技”“国有企业”不仅交代了故事背景,更增添了浓郁的中国特色。
B.黄河公司开发了铅笔大小的核电棒,既是科学幻想,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C.发射塔建成,彩星人现身,事件看似独立,却能激发起读者寻找两者关系的好奇心。
D.彩星人劝告地球人不要浪费能源,与低碳环保的社会风尚相呼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3.刘慈欣说:“科幻文学吸引人的是:能借助科学给人类带来的神奇感,借助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对未来的向往。”请简要分析本文中的“神奇感”和“对未来的向往”。
4.小说里写到,羽衣更可能是“想来向我们求助”而非“阻拦人类飞向宇宙”,结合文本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2024-04-08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稽阳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书本的交往

[法]蒙田

与书本的交往伴随着我的一生,并处处给我以帮助。它是我孤独中的安慰。它解除我的闲愁和烦闷,并随时帮我摆脱令人生厌的伙伴。它能磨钝疼痛的芒刺,如果这疼痛不是达到极点和压倒一切的话。为了排遣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唯一的办法是求助于书籍,书很快将我吸引过去,帮我躲开了那个念头。然而书籍毫不因为我只在得不到其他更实在、更鲜活、更自然的享受时才去找它们而气恼,它们总是以始终如一的可亲面容接待我。

俗话说:牵着马的人也可步行,只要他愿意。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国王雅克是个年轻、英俊、健壮的人,他常让人将他抬在担架上巡游四方,头下垫只蹩脚的羽枕,身穿灰不溜秋的粗布袍,戴顶同样质料的睡帽,后面却跟着豪华威武的王室随从队,各色驮轿和骏马,众多侍从和卫士,表现出一种还相当稚嫩且尚未稳固的威严。①痊愈之券在握的病人无须同情。这一警句很对。我从书籍中得到的收获全在于对这一警句的体会和运用。事实上,我使用书本几乎并不比那些不知书为何物的人更多。我享受书,犹如守财奴享受他的财宝,因为我知道什么时候我乐意,就随时可以享受;这种拥有权使我的心感到惬意满足。不管在太平时期还是在战乱年代,我每次出游从不曾不带书。然而我可能数天,甚至数月不用它们。我对自己说:“待会儿再读,或者明天,或者等我想读的时候。”时间一天天过去,但我并不悲伤。因为我想书籍就在我身边,它们赋予我的时日几许乐趣。我无法说清这一想法使我何等心安理得,也无法总结书籍给我生活带来多大的帮助。总之,它是我人生旅途中最好的食粮,我非常可怜那些缺乏这种食粮的聪明人。不过出游中我更愿接受其他的消遣方式,不管它多么微不足道,何况这类消遣我从来不会缺少。

在家中,我躲进书房的时间要多些。我就在书房指挥家中一切事务。我站在书房门口,可将花园、饲养场、庭院及庄园的大部分地方尽收眼中。我在书房一会儿翻翻这本书,一会儿翻翻那本书,并无先后次序,也无一定的目的,完全是随心所欲,兴之所至。我有时堕入沉思,有时一边踱来踱去,一边将我的想法记录下来或口授他人,即如现在这样。

我的书房在塔楼的第三层。一楼是小礼拜堂,二楼是一间卧室和它的套间,为图一个人清静,我常睡在那里。卧房的上面原是个藏衣室,过去那是我家最无用的处所。改成书房后,我在那里度过我一生中的大部分时日和一天中的大部分光阴,但我从不在那儿过夜。与书房相连的是一间布置得相当舒适的工作室,冬天可以生火,窗户开得很别致。要不是我怕麻烦又怕花费(这怕麻烦的心理使我什么都干不成),我便不难在书房两侧各接一条百步长、十二步宽与书房地面相平的游廊,因为墙是现成的,原为派其他用处,高度正好符合我的需要。②任何僻静的处所都要有个散步的地方。我若坐着不动,思想便处于沉睡状态,必须两腿走动,思绪才活跃起来。所有不靠书本做学问的人,都是这种情况。我的书房呈圆形,只有一点平直的地方,刚好安放我的书桌和椅子;我所有的书分五层排列在四周,围了一圈,弧形的墙壁好似弓着腰把它们全部呈献在我面前。书房的三扇窗户为我打开三幅多彩而舒展的远景。屋子的空间直径为十六步。冬天我连续待在那里的时间比较少,因为,顾名思义,我的房子高踞于一座小山丘上,而书房又是所有房间中最通风的一间。我喜欢它的偏僻和难以靠近,这对工作效果和远离人群的喧闹都有利。③这里是我的王国。我竭力把它置于我个人的绝对统治之下,竭力使这唯一的角落不为妻子、儿女、亲朋所共有。在别处,我的权威只停留在口头上,实际上不大牢靠。有的人连在家中都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可以在那儿享受清静和避不见人的地方,依我看,这种人真可怜!野心家必得抛头露面,如同广场上的雕像,这是他们罪有应得。“有高官厚禄则无自由”,他们连个僻静的退身之处都没有!我在某个修道院看到,修士们有条规矩:必须始终待在一起,不管干什么,须当着很多人的面。我认为修士们过的苦修生活中,没有什么比这更难受的了。我觉得,终身独处要比从不能独处好受得多。

倘若有人对我说,把文学艺术仅仅当作一种游戏和消遣,是对缪斯的亵渎,那是因为他不像我那样知道,娱乐、游戏和消遣是多么有意思!我差点儿要说,其他任何目的都是可笑的。我过一天是一天,而且,说句不敬的话,只为自己而活:我生活的目的止于此。我年轻时读书是为了炫耀,后来多少为了明理,现在则为了自娱,从来不为得利。过去我把书籍作为一种摆设,远不是用来满足自我的需要,而是用来做门面,装饰自己;这种耗费精力的虚荣心,早已被我抛得远远的了。

读书有诸多好处,只要善于选择书籍;但是不花力气就没有收获。读书的乐趣一如其他乐趣一样,并不是绝对的,纯粹的,也会带来麻烦,而且很严重;读书时头脑在工作,身体却静止不动,从而衰弱、委顿,而我并没忘了注意身体。对暮年的我来说,过分沉湎于书本是最有害健康,最需要避免的事。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作者直接阐明了与书本打交道是他重要的生活交往方式,因为书籍能带来心灵的慰藉。
B.文章第二段引用俗语、警句及故事,说明随时享受书本的拥有权是一件让人十分快乐的事,表述形象风趣。
C.作者认为,终身独处要比不能独处好受得多,因而拥有一处完全属于自己的僻静的处所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D.读书的好处是要花力气获得的,读书的乐趣不是绝对和纯粹的,过分沉湎于书本是最有害健康的事。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采用了引用的手法,将“缺乏书籍的人”形容为“痊愈之券在握的病人”,这类人因不读书而失去人生乐趣,不值得同情。
B.句子②意在表明读书需要思考的空间,静止不动的死读书、读死书是不可取的。
C.句子③中作者把僻静而又无人打扰的书房称之为自己的王国,内心流露出他对拥有这样一处处所的无比骄傲和满足。
D.句子④的“娱乐、游戏和消遣是多么有意思”是作者不以功利为目的的读书观的形象表达。
3.作者在叙述与书本交往时,写出了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请加以梳理概括。
4.作家余华说:蒙田随笔中的智慧不是用一种庞大的理论来吓唬你,他好像很亲切地跟你聊天,你在听一个非常博学的人跟你谈道理,他说得都非常朴素,让人感觉被打动了。“跟你聊天”的表达方式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试作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草原上的日出

[英]多丽丝•莱辛

早晨四点半,分秒不差,他骄傲地按下将要响起的闹铃。男孩迅速起身穿衣,他只能赤脚出门了。现在可还是夜里啊:星星还在眨眼,树在身后静伫。他试图寻找天亮的迹象,可现在什么都没有。他在落满树叶的黑色小道上疾行……

第一只鸟在他脚边醒了过来,接着一群鸟冲向天空,尖叫着宣布新一天的开始。突然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激情。他跳到那片天空下,发出狂野的、意义不明的喊叫,然后像头野兽似的狂奔起来,疯了一般全不似之前那样谨慎:正在清醒的疯狂中忘我地歌唱生命的愉悦和青春的奢华。他觉得自己将来的生命是一件伟大而神奇的东西,这东西完全是他自己的。血液在脑中升腾,他大声说道:“只要我愿意,我能改变世界上发生的一切。”

突然,好像传来一种陌生的回声!他侧耳倾听,迷惑不已,因为那不是他自己的声音。他狂乱地四下张望,接着低头看去。地上黑压压的全是蚂蚁,又大又壮,它们对他视而不见,急匆匆地向挣扎着的什么东西奔去,好像亮闪闪的黑水在草中流淌着。

之后,他屏住呼吸。怜悯和惊惧攫住了他,只见一只野兽倒在地上并停止了尖叫。此时此刻,他只听见一只鸟儿在鸣唱,以及行色匆匆的蚂蚁的沙沙声。

他抬头冲那只不住扭动、时而抽搐的黑色东西望去。它比刚才安静了。从那团微微扭动的东西尚能模糊看出是只小鹿。

他突然想到他可以开枪射击,让它结束痛苦:于是,他举起枪。然而,他又缓缓地放下了枪。那只鹿再不可能有什么感觉了,它的挣扎是神经的机械反射。但使他放下枪的并不仅仅是这个,而是一种在脑海里逐渐膨胀的愤怒、痛苦和抗拒感:如果我没来,它也会这样死去。我干吗要干涉呢?类似这样的事情灌木丛中随处可见:随时都在发生。活着的东西在极度痛苦中死去,这是生命的演变过程。我阻止不了,我也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

此时,他脚下的蚂蚁们嘴里衔着粉红色的肉片正浩浩荡荡地返回。他的鼻子闻到了新鲜鹿肉的酸味。他极力控制着空胃徒劳地抽搐,然后提醒自己:这些蚂蚁也需要吃东西!

那东西已经小了。现在,它看上去已经难以辨别。他不晓得时间已经过去了多久,随后看见那个黑影渐渐变小,些许白色从中显露出来,在阳光中闪闪发亮。是的,是太阳刚刚升起来了,它照耀在岩石上。唉,整个事情不可能超过几分钟。

他跨步前行,信步踩碎了几只蚂蚁,直至他站到那具骨架前。它已经被剔净了肉。除了白骨上粉红色的碎肉块,仿佛它已经在那里躺了好多年。骨头四周,蚂蚁嘴里衔着肉,渐渐稀少。

那个男孩朝它们——又大又黑又丑的蚂蚁们望去。其中有几只站住,正用闪亮的小眼睛盯住他看。“滚!”他冷酷地对那些蚂蚁说,“我不喜欢你们!不管怎么样,都不喜欢。滚吧!”说完,他想像着那些蚂蚁转身离去的情景。

他在那些骨头边弯下腰,触摸头颅上的孔穴:那是眼睛所在的地方,他想到了鹿那水汪汪的黑眼睛,觉得这一切难以置信。

那天早上,也许一小时前这只小生灵还骄傲又自由地走在灌木丛中,感受着皮肤上的凉意,就像他自己感受到的那样,感到兴奋。它自豪地踩着大地,轻轻地甩动着漂亮的白尾巴,嗅着清晨寒冷的空气。它像国王和统治者们那样行走,自由漫步在这片灌木丛中。每片草叶为它而生长,闪亮纯净的河水供它饮用。

但是,接着——发生了什么事呢?谁会想到这样一只箭步如飞的动物会被一群蚂蚁困住呢?

(选自《现当代英国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男孩”清晨在灌木丛中的遭遇使他的心理和情感经历了由痛苦、愤怒——恐惧、怜悯——释然的变化。
B.小男孩最终放弃了以“开枪”来帮助小鹿“结束痛苦”的想法,是“愤怒、痛苦和抗拒感”这一系列主观情绪使然。
C.“猎杀”“陌生的回声”“辽阔寂静的草原”等这些细节在无形中放大男孩的恐惧,击碎了他对世界的美好幻想,他的信念在此刻开始出现动摇。
D.草原上“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一幕,展现了大自然的残酷无情,深刻揭示了人类应该与自然斗争,征服自然的道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小鹿行走的姿态形容成“国王和统治者们”,此处运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小鹿作为一个鲜活生命体的自豪骄傲。
B.运用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形象细腻地表现了小男孩的心理变化。“举起枪”和“放下枪”两个看似矛盾的动作紧密相承,突出了小男孩内心激烈的冲突。
C.小说以简洁的语言集中描写了主人公在一个清晨经历的不同场景,场景的转换喻示男孩不同的心路历程,揭示了其成长中的不同状态。
D.小说以两个问句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回味和想象的空间,同时可以引发读者关于生命哲理的思考。

(3)小说在叙述人称的变化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4)标题“草原上的日出”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4-04-05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婚婚,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儿,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现在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轻伤的问问,重伤的就得拉开他们的符号,或是翻看他们的衣襟。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号上写着X营的字样。啊!不是,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但我又莫名其妙地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战斗开始后的几十分钟里,一切顺利,伤员一次次带下来的消息,都是我们突破第一道鹿寨,第二道铁丝网,占领敌人前沿工事打进街了。但到这里,消息忽然停顿了,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说在打,或是在巷战。但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甚至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了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1.下列各项中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通过“我”这一独特的女性视角来叙事,使这一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的庄严故事显得温馨;通过“我”的细微观察,也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更生动鲜活。
B.通过担架员的叙述正面描写小通讯员受伤的情景,这一画面直观形象,有力地表现了小通讯员英勇无畏的精神,也让担架员的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C.选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如新媳妇为小通讯员缝补破洞等细节。这些细节描写不仅渲染烘托了情境氛围,也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作品极富感染力。
D.选文语言简洁,耐人寻味。如选文中用两个“啊”表现了新媳妇看到受重伤而牺牲的小通讯员时的不同情感;还多处运用省略号隐去人物的不同心理,任由读者自行体会其中人物的心理,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2.下列各项中对选文的最后一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一结尾是小说的高潮部分。通过小通讯员的牺牲与新媳妇的反常举动,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战争的伤痛与人性之美,更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B.用“平常的、拖毛竹的”来强调小通讯员的平凡,这与他冒死救助他人的伟大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出了他舍己救人的崇高品格,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C.选文最后写新媳妇把百合花的被子盖在小通讯员身上,表现了她对卫生员的不满和对小通讯员牺牲的悲痛之情,这样的情感氛围容易感染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D.结构上,这一段中的“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照应题目,也与前文新媳妇对这条被子的不舍形成照应,强化了“百合花”的象征意味。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4.诗化小说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一个产物,这一类小说具有散文和诗的某些特征。请结合本文分析诗化小说的特点。
2024-04-05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S9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安德烈·洛佩兹的遭遇

[阿根廷]曼波·贾尔迪内里

透明直梯下降的速度很快,安德烈·洛佩兹感觉到从脚底升起的一阵寒意。自己的胃好像在脖子里,手在头两边,而头在更高的什么地方。

安德烈·洛佩兹来到路边,眼前的日落泛着珍珠般的光芒,一栋栋高楼从大道两侧的树木上方冒出头来,在黄昏中映衬着如血燃烧的残阳。他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看周围熟悉的暮色,走向自己的汽车。

拉开车门,他坐了进去。转动车钥匙的同时,他在后视镜中发现,旁边的一栋楼里跑出来三个人,面孔他是认得的;又看到前方的街道上,一辆绿色的福特猎鹰轿车正稳稳地停在路边。他的脊背发凉,低头一看,果然指示盘上的红灯已经熄灭(说明不久前发动机是热的)。这个时候,他发现有一支狭长的管子,那黑色的管口正顶在自己的左眼边。

“往那边去。”一个声音命令道。安德烈·洛佩兹机械地向右边的座位挪动,显得笨手笨脚。

“现在解锁后车门。”

他照做了。上来的两个人都还是孩子的模样——一个黑黑的,矮个,毫不起眼,慌乱得要死,面庞不断地抽搐,看起来就像只闪烁的霓虹灯;另一个金黄头发,瘦骨嶙峋,个子高得像辆大卡车,脸上一直是种受到惊吓的表情,行动有些困难。第一个人发动了车子,两个年轻人冲他笑了笑。

“老实点,老头。”金头发的说,声音细细的,“今天你得晚点回家,因为我不太舒服。我的伤特别疼,他们说是烂掉了。”

安德烈·洛佩兹简直无法控制自己紧张的情绪。他的汗毛倒竖,努力镇定下来,平静地回答:

“可以。”他慢慢转身向后,尽量不让动作显得可疑:“让我看看伤口。”

金头发脱掉外套,撩起毛衣,解开衬衣的所有纽扣,露出从胸脯到腰间缠着的厚厚的绷带,上面满是血迹。

“让我看一下。”安德烈·洛佩兹小心翼翼,从工具包中取出一把小剪刀,生怕动作太大引起误会。一边清理伤口,一边往上面撒一种白色粉末,接着是大量的红色消炎药水——他记得的,八天以前,自己就遇到过这三个家伙。那次,他从“卡车”的肋骨中间取出了一枚0.38英寸口径的子弹。他被警告说,几天后得再见一次面复查。然后几个人在滨河大道北段的位置下车了,立刻登上了一辆没有牌照的蓝色老爷车,瞬间绝尘而去。

这次治疗就要结束了。他心想自己干得不错,因为那个伤口虽然还在发炎,有点发紫,但并没有感染。

车正在穿越潘帕区,往滨河大道的方向行驶。

“你还得注意休养,”他说,“但可以不用再看医生了。差不多一周内,拆掉绷带,擦点消炎药水,再换上两片纱布和创可贴就行了。记得要继续吃一个星期我上次开的抗生素。”

“卡车”笑眯眯地盯着他。

“你表现还行,老头。”他说,“继续往前吧,到萨尔格罗兜兜圈子,现在还早……”

安德烈·洛佩兹长舒了一口气。他用一只手捋着头发,望向窗外,眼角的余光扫到那大个子——夕阳把他的脸分成了两半,其中一边是惊人的金黄色。对方意识到安德烈看他,又多了点笑容。

“你一个月能赚多少钱?”

“不少,但没你们想象的那么多。”

“医生挣得都特别多啊。你还觉得不够?”

“并没有。我母亲有癌症,常年卧病在床。还有妻子和四个孩子。光给我妈治病,到现在花费已经有上百万了。而且我还背着房贷、车贷。医生确实挣得不少,但我的负担挺重的。”

“那你的孩子呢?”

“都在上学呢。他们还小。”

“你老婆?”

“照顾我妈。”

“原来你妈快死了。”握着方向盘的人说道,“如果我们知道的话,就不会找你了。你的表现真是不错。”

他道歉的语气令人反感。

“老头子,”“抽搐脸”面带微笑,“我们要付给你钱,二十万比索和我的宝贝,你觉得怎么样?要知道,我们就这么多现金了。”

“但是……”安德烈·洛佩兹惊呆了。

“行了,你拿着吧。”“卡车”确定地说。他从肩膀上递过来一卷万元纸钞,包在一条可疑的手帕里,还有一块沉甸甸的金表。

“你妈妈有病,还有一大家子要养,”他补充道,“而且你看起来人不错,表现很好,我相信你不会乱来。”

安德烈·洛佩兹努力克制着脸上的微笑。

这时,两辆警车擦肩而过,尖利的警笛声此起彼伏。

“是警察!”“卡车”喊道。

“那现在怎么办?”他鼓足勇气问。

“我们马上处理完,你安静不要动。”

安德烈·洛佩兹觉得自己的肠子都打成了结。

“给你的钱够不够?”“卡车”问他。

“啊?不,不……”他突然感到一阵抑制不住的恶心。

“行了老头,别装了。五十万,先借着,明天我们一定送到。你表现不错的。”

“别,拜托!我……”

“好啦,随便你。”开车的人踩下脚刹。

车停靠在了五十六号国道旁。

“再见了,老头。一切多谢啦!”几个人向他道别,跑向停在十米以外的蓝色轿车。

正在这时,国道旁停着的一辆车突然打开探照灯,照亮了那三个身影。几阵机关枪的扫射让他们瞬间倒地,十几个警察同时往那个方向奔跑。

“别碰那老头!”安德烈·洛佩兹认出,是“卡车”的声音在叫。随着最后一粒子弹,他永远地安静了。

一辆绿色猎鹰轿车上,下来一个男人,手里握着一把枪。他靠近“卡车”,盯着看了几秒,瞄准他的头扣动了扳机,洋洋得意地踱着步,走到安德烈·洛佩兹的车边。

“干得好,医生。”警官伸手向他问候。

安德烈·洛佩兹没有回答。他双眼紧紧盯住人行道上那三个血肉模糊的年轻人,开始呕吐。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氛围凝重,“如血燃烧的残阳”与结尾处三个青年的命运相照应。
B.“安德烈·洛佩兹简直无法控制自己紧张的情绪”,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人物心理,说明被劫持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C.在得知安德烈的一家过得并不容易时,劫匪们提出给他现金作为补偿,可见三个劫匪的内心并非想象的那般凶恶,还是善良的。
D.文中两次出现绿色猎鹰轿车,这一细节表明作者在故事的开始便埋下了伏笔;结尾处再次出现,令人恍然大悟,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节奏并非总是紧张的,在安德烈和劫匪的闲聊中,放缓了故事的节奏,这是作者有意为后文的情节突转蓄势。
B.劫匪“卡车”临死前拼尽全力喊出“别碰那老头!”,刻画出劫匪在弥留之际心存一丝善意,人物形象出人意料。
C.通过安德烈被劫持的遭遇,在一波三折的情节中展现出人性,安德烈与劫匪的形象彼此对照,人性时暗时明,呈现出独特的文学魅力。
D.小说主要采用外貌描写和对话来突出安德烈医生的个性和心理,塑造了一个内心复杂、生活艰辛的人物形象。
3.小说是怎样叙写安德烈·洛佩兹的遭遇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4.40年前,曼波以笔名参加拉美文学大赛,《安德烈·洛佩兹的遭遇》从三千多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被提名为最佳小说之一,著名诗人、小说家博尔赫斯给出了这样的评价:“结尾处呕吐情节成为了这个故事的点睛之笔。”请结合文本对此加以分析。
2024-04-05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橡树

赵南柱(韩国)

(1)时间应该足够通过人行道,可是出租车就开始减速,没等红灯亮起,就停在了等待线前。

(2)“想听首歌吗?”

(3)突然,年纪大概有60多岁的出租车司机拿起放在副驾驶位置的木吉他,开始演奏。

(4)“我的刑期已满,正要赶回家……”

(5)一首常听的歌。《老橡树上的黄丝带》,这是结束监狱生活回家的男人送给妻子的歌。他对妻子说,如果你还在等我回家,那么请在村口的老橡树上系一条黄丝带。我记得很久以前在杂志上读过。绿灯亮起,司机赶忙把吉他放回副驾驶位置,重新握起方向盘。

(6)“做歌手是我的梦想,以前还谱过曲,现在彻底放弃了。”

(7)“原来是这样啊。”

(8)我喝醉了,只是礼节性地回答。

(9)司机并不介意,继续说道:“我想唱歌,也有想见的人。如果您不喜欢听,请告诉我。”

(10)我偶尔会以大学生记者的身份在新闻网站上传文章,突然觉得弹吉他的出租车司机可以成为新闻主人公。在交叉路口,在人行道旁,我又听了几段,到达家门口的时候,我正式做了自我介绍,并且说我还想和他多聊会儿。司机有些尴尬,我决定不关里程表,问他想见的人是谁。

(11)“我那时很不像话,说要做音乐,一分钱也不给家里,还指手画脚……”

(12)很长时间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加入组合,前往音乐咖啡厅和活动现场唱歌,可是连零花钱都赚不够。也曾带着试音带找过多家唱片公司,最终也没有得到机会。他对通过媒人介绍认识的妻子没有丝毫感情。双胞胎女儿出生的瞬间,他还在和一起做音乐的人们通宵喝酒,抱怨这个世界让他怀才不遇。即使如此,妻子也没有埋怨过他,而是独立抚养着两个女儿。直到现在,他也不知道妻子当时是怎样维持生计的。

(13)除了这些,他还出过轨。任何情况下都没发过牢骚的妻子,唯独这件事不肯放过他。闻味道,翻口袋,不让他换电话。他外出的时候,妻子悄悄尾随,带着两个女儿去音乐咖啡厅,从早到晚监视他。有一天,妻子和两个女儿突然失踪了,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也没和亲戚朋友联系。这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

(14)“现在我知道她们在哪儿。女儿们还是学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我也帮不上忙,怎么好意思主动联系她们呢?我盼着她们偶然坐上我的车,曾经在她们附近转来转去。我在孩子们的学校附近转来转去,一次也没遇到,可能她们不坐出租车。我应该去开公交车……”

(15)他搔着后脑勺,难为情地笑了。车费持续上涨,我说我想把歌听完。他又拿起吉他。我觉得他可能会不喜欢露出自己的脸,就主动要拍摄他弹奏的手和轮廓。

(16)“现在,整车的乘客都在欢呼。我无法相信我所看到的。我要回家。”

(17)唱到“老橡树上挂满了上百条黄丝带”的时候,他的眼角含着泪水。我也有点儿感动。付他的车费比平时高出3万元。

(18)报道反响不错,还上了门户网站的主页。大部分评论都说自己重新思考了家庭的意义,或者希望得到妻子的谅解,希望妻子幸福。几家电视台想要采访出租车司机,可我并不知道司机的联系方式。故事似乎就在余韵中结束了。

(19)傍晚时分,有人留言说见过弹吉他的出租车司机。前面的头发已经花白的出租车司机,副驾驶位置上放着木吉他,每次等信号灯时都会弹唱经典老歌。不过每段留言提到的故事都不相同:为了寻找因为父母反对而分手的初恋,为了寻找离家出走的儿子,为了寻找贫穷而从小被人领养的小弟弟……有人像我一样,为了把歌听完而多付车费,有的只是想帮助他而随手给他些钱,更多的人不肯收他找回的零钱。反对留言和抗议电话接踵而至,最后不得不发文道歉,撤回原来的报道。

(20)我感到气愤而羞耻!我给留言的网友发邮件,向私人出租车工会咨询,辗转出租车停车场四处打听,还是没能找到他。当时为什么没想到记下他的车牌号呢?现在我也没有什么办法,可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些流传于世间的众多新奇的,令人惋惜、流泪的故事,不论真假,我们总被忏悔者的真诚打动。但是又有谁在忏悔者背后蜷缩着,无辜地承受着更多的伤痛?我讨厌自己的疏忽和无情。

(21)我再没有写过报道,但仍想寻找那夜的司机。

(节选自中信出版社《她的名字是》,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足够通过人行道,但出租车却减速停车,可见是司机在为自己的演奏找时机。
B.文章第五段介绍歌词内容,是为了引出下文司机介绍自己的“经历”的内容。
C.在到家之后,“我”仍想跟司机聊聊,而对陌生人突然好奇自己的过往经历,司机感到尴尬。
D.虽然司机有编故事谋钱财之嫌,但故事内容引发广泛共鸣,这说明社会生活中存在类似问题。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四两段中司机没等乘客回答便开唱,使人感到突兀,从而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在第十五段司机的神态描写中,“我”强调“他可能会不喜欢露出自己的脸”,为后文写没有找到这个司机埋下伏笔。
C.第二十段只采用叙事和抒情的手法。写“我”由于受骗感到愤怒,由于“疏忽和无情而感到”羞耻,从而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D.结尾写“我”再没有写过报道,但仍想寻找那夜的司机,小说到此戛然而止,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3.本小说作者通过直接对话与间接转述两种方式来还原出租车司机的故事,这样的方式有什么好处?
4.有人曾说赵南柱的小说纪实色彩很浓重。文本是如何体现真实性的?
2024-04-0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