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学类文本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大战中的插曲(节选)

聂荣臻

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的场面,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这些事情留给人的印象是很深刻的,时间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一想起来,好像并不遥远。百团大战中,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就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之中。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在进攻井陉煤矿的战斗里,我们的部队——三团一营的战士们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女孩,大的五六岁,小的还在襁褓之中。她们的父亲——井陉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受了重伤,经抢救无效殁命,她们的母亲也在炮火中死亡。部队从战火里救起她们的时候,那个不满周岁的女孩伤势很重,经过我们的医务人员及时抢救和治疗,她脱离了危险。前线部队不能带着两个孩子参加战斗,他们请示我如何处理,我答复他们: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

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她们。至于究竟怎样办,我考虑,或是由我把她们养起来,或是把她们送回去。我想,如果养起来,激烈的战事不知何时结束,边区的环境不仅艰苦,而且敌人“扫荡”频繁,部队经常转移,照顾两个小孩子,将有不少困难。再说,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留在异国他乡,大的五六岁了,已经开始懂事,留下来她很可能会伤感的。她们失去了父母,只剩姐妹二人,不在本国的土地上,将来也会给她们造成痛苦。送回去,爸爸妈妈虽然死了,她们家里总还会有亲戚朋友可以照应吧。想来想去,我决定还是把她们送回去。

半天工夫,部队就派人把两个孩子送到了我的指挥所。我先抱起那个受伤的婴儿,看到伤口包扎得很好,孩子安详地睡着,我嘱咐医生和警卫员,好好护理这个孩子,看看附近村里有没有正在哺乳期的妇女,赶快给孩子喂喂奶。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小孩子还挺有意思,开始不肯吃,我用水把梨冲洗了以后,她才接了过去。

把两个孩子安顿下来,我让炊事员做了一盆稀饭,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孩子就显得不那么拘束了。我问她叫什么名子,她“嗯嗯”地回答着。翻译在旁边说,她说叫“兴子”。我听这个名字差不多,像日本女孩子的名字,日本的女子很多都叫什么子什么子的。其实,这个小姑娘叫美穗子。她1980年来我国探望的时候,对我说,在日本话中,“兴子”的发音和“死了”的发音相近,当时她很小,问她叫什么名子,她不知道怎么回答,只知道说“妈妈死了”,翻译就由此认为她叫“兴子”了。

[文本二]

太行的松柏九州的樱

姜维朴   编文

这里是百团大战的一个侧面,井陉煤矿一片火海浓烟。侵略者妄想用疯狂的屠杀把人民征服,在血洗的土地上建立恐怖的强权。

炮火再猛也挡不住英勇的老三团,孩子的哭声却震动了战士的心弦。啊,年轻的母亲已被夺走了生命,赶快抢救孤儿脱离危险。

不满周岁的妹妹得到中国母亲照看,四岁姐姐却不吃不眠惊恐不安。怎样才能使幼小的心灵感到温暖,这件特殊的任务落到战士封奇书的面前。

难怪十七岁的小封有些畏难,谁听说八路军战士当起日本儿童保育员?语言不通,又不懂生活习惯,病倒了孩子,责任可怎么承担……

首长的叮咛使小封勇挑重担,小姑娘的哭声把战士的心震撼,尽管一句话也不相通,从那悲伤的目光,战士领会了万语千言。

兴子啊,乖孩子,快擦干泪水,叔叔一定把你送到妈妈身边,喝下这杯冲好的奶粉,老炊事班长还为你准备了早点。

也许“妈妈”一语触动了伤痛,小姑娘的哭声更难以收敛。首长和同志们都来看望,会说日语的王干事好不容易把姑娘劝转。

兴子啊兴子,请唱一支歌吧,让叔叔的心稍稍放宽。你看这美丽的土地已经洒满了中华儿女的血泪,为什么又把日本人民的苦难增添?

叔叔把河滩上的弹坑变成“大水库”,叔叔捉来鱼儿和兴子游玩……悲伤和恐惧从孩子心头慢慢消逝,阵阵笑声响起在古月河畔。(注:古月河在河北平山县古月村附近)

初升的朝阳多么明媚,遍地的野花向小姑娘点头召唤。叔叔帮你捕一对蝴蝶,好带给小妹妹做个纪念。

蝴蝶啊你可懂小姑娘的心愿,你快把女儿的笑声送到妈妈耳边;蝴蝶你还要告诉小妹妹,好心的叔叔会帮助我们团圆。

这一夜小姑娘睡得十分香甜,她梦见八路叔叔领着爸爸妈妈和小妹妹来到古月河边。叔叔在灯光下飞针走线,抢在秋风之前让姑娘换上新衫。

一身中国衣裳是这样可体,小姑娘心里更觉得温暖,低低地用日语向叔叔问候,叔叔只顾把姑娘梳洗打扮。

一日三餐叔叔给姑娘端汤喂饭,在叔叔身边姑娘越觉得饭菜香甜。每等到姑娘把饭菜吃完,炊事班长笑声朗朗,满面皱纹都舒展。

眼看小姑娘恢复了健康,同志们都把小封夸赞,姑娘也好像明白大家的心意,“叔叔!叔叔!”用中国话连声呼唤。

为什么古月河今天分外明亮?为什么钻天的杨树奏着欢快的乐章?为什么小姑娘的歌声那样动听?啊!原来是叔叔带领她去把妹妹探望。

小妹妹长得又白又胖,见了姐姐咿咿呀呀地拍着手掌。姐姐一遍一遍地把妹妹亲吻,中国妈妈止不住眼角闪着泪光。

太行山的初秋天高日朗,聂司令员凯旋归来把小姐妹探望,温暖的怀抱,香甜的梨汁……一对异国孤儿仿佛回到了父母身旁。

山村早已夜阑人静,独有这里亮着灯光。伟大的胸怀波涛激荡,苍劲的笔锋写下盖世华章。司令员的信汇聚了千山万水的控诉、反抗,一副挑筐担起了多少正义的力量。让那些罪恶的心在挑筐前战栗吧,而苦难的人民——从太行山到九州岛却看到了无限的希望!

巍巍的太行山啊请闪开你的山梁,让我们把远离的小姑娘再仔细看望。滚滚的消沦河啊慢一点奔流,你那满含血泪的波涛可曾谱下这友谊的篇章……

[注]文本二根据刊登于1980529日《人民日报》的报道《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编写。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用质朴平实的语言回忆过去,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流露出作者理性又真诚的感情。
B.文本一中聂荣臻照料孤女,给孩子找哺乳期妇女、拿来梨子给孩子吃、用小勺喂稀饭等细节,表现了聂荣臻将军的细心慈爱、和善亲切。
C.文本二“火海浓烟”和“天高日朗”前后对比,表现日本侵华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和八路军取得胜利后人民的美好生活。这样的景物描写在文本一中还有不少。
D.文本二中“蝴蝶啊”“兴子啊”“太行山啊”等“啊”带有强烈的呼告色彩,不仅体现作者对中国崇高人道主义的热烈颂扬,也自然而然把读者带入充满温情的氛围。
2.请简要分析文本二的语言特色。
3.文本二保留了文本一喂饭吃梨的真实细节,同时也虚构了文本一中没有的捉鱼捕蝴蝶的细节,请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用意?
2024-04-07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三新改革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归航

陆颖墨

①巨浪猛扑过来,掠过甲板,迎头浇盖了整个舰桥。舰长肖海波心头一凛,死死盯着海面。一个巨浪更加猛烈地狂扑过来。他冷笑:“果然是你!”紧接着,舰身大幅度左斜。他扶牢站稳,对那个把身躯捆在座椅上的操舵兵果断下令“右满舵!”

海情这么糟,一切都在预料之外。原来预测的台风是九级,谁知风力骤升到十一级,上级命令五艘驱逐舰迅速撤离驻泊海湾。偏偏,肖海波的西昌舰却无法离开,围着防风水鼓打转。

肖海波任舰长已有三年。他知道一般的台风不算大事。但他下达出航命令时,立即感到了异常:兄弟舰很顺利地解缆起锚,西昌舰却无法解开缆绳离开防风水鼓。预报的台风风向向南,军舰只要统一迎着台风向北航行就可以了。西昌舰遇到的麻烦是,一股更大的台风从偏离航向九十度的方向扑来。巨浪一次次冲上甲板,水兵根本无法过去解开缆绳。肖海波马上反应:军舰被狡猾的土台风咬住了。这太平洋上的土台风,来无影,去无踪,根本没法预防。

军舰左右猛烈晃悠,有几次和钢铸水鼓擦肩而过,有些官兵开始慌神。一个老水兵在腰上系上保险带,要冲出舰桥试图解缆,他半个身子刚出舱门,肖海波一把把他拽回,吼道:“想喂鱼呀?!”

怎么办?!肖海波把头伸出舰桥舱门,看着那几千吨的水鼓上拽住军舰的缆绳异常结实,随着风浪和军舰的摇晃,缆绳一下子沉入水中,一下子又划破海面从水里跳出,绷得笔直。②一沉、一拉,一沉、一拉,这每一次变动,都扯动着肖海波的心肺。突然,一个更大的浪过来,缆绳猛地蹦出拉直,肖海波一咬牙,一把斧子从他手中飞了过去,斧刃准确地砍中了绳子的中间,但舰身随着波浪左斜,绳子也开始下垂,斧刃和缆绳的撞击远远没有产生应有的力度。他心中大叹:“晚了!”

“只剩一把斧头了!”肖海波对自己说。他握住斧把的手有些颤抖,如果这次失败,等更大的风浪过来,西昌舰就只能和钢铁铸就的水鼓不停地碰撞了……

台风不允许他犹豫,他努力对自己说:“你能行,能行!静下心来!”缆绳刚弹出水面,斧子就飞了过去,在缆绳绷得最直时,一下子给斩断了!

西昌舰像脱缰的野马,飞速驶离锚地。

肖海波不敢放松,他还从没遇过这么凶狠的土台风。果然,不一会儿,更猛烈的风变换着方向来回推揉着舰身,能听到舰上的龙骨在嘎嘎作响。巨浪中,几千吨的西昌舰像一叶小舟左晃右摆。有两次。倾斜角度超过了六十度,似乎就要翻身沉入海底,但它还是倔强地回过身来,昂起舰首。

肖海波抱着柱子。努力不让自己滑倒。一定要赶紧救出西昌舰!他有点慌神,但很快镇静下来。也当过舰长的父亲曾对他说过,海情简单时,不能大意;海情复杂时,千万不能害怕!

他久久凝视着海面。

突然,他问操舵兵:“看见左边那个大漩涡了吗?”

操舵兵立刻点头。

“朝那儿开!”

操舵兵诧异地回头:“朝漩涡开?”

“是的,执行命令!”

没有犹豫,舰艇马上左拐三十度,猛一加速,一下子冲进了那片有漩涡的海面。好像,舰身变得平稳起来。

肖海波长吁了一口气。判断正确了。

那漩涡。正如他的判断。不是海流汇出来的。是风在水面吹出来的。舰桥里的几个兵都回过神了。用钦佩的目光看着他们的舰长。肖海波羞于接受这种钦佩:暂时是安全了。但依然在最危险的地方。下一步怎么办?

什么时候风能小下去?这是他现在最想知道的问题。土台风无法预测。上级也没法告诉他。怎么办?

忽然,他心中一阵发空,几乎同时,他听到报告:“舰长,我舰已进入公海!”

每次离开祖国领海,肖海波都会感觉心里空空的,但现在立刻变沉重了。以往对付土台风。如果冲不出去,就拖时间,台风闹腾一阵。就会慢慢变弱。而今天这个土台风,看样子绝非善类,铁了心让军舰跟着它走。他们已经和台风搏斗了八个小时,再这样被台风胁持着漂下去,不知会漂到哪个国家,会不会引起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肖海波的心揪了起来!

肖海波脑中飞速盘算——不能一直这样,要冲出去!可冲出去,行不?台风旋转无规律,要突围,军舰的速度和航向只能靠他判断,稍有差错,军舰就可能被掀翻。

他深深地看了看身边的几个兵,下达了突围命令。几个兵没有吱声,都回首看了他一眼,他用眼神给予了回答。按规定,遇到突发海情变化航线是合理的。水兵们的眼神告诉肖海波,他们有信心,也赞同舰长的决定:突围!

很快,军舰调过身来。冲进了狂风巨浪。庞大的舰身,在他和水兵们的操纵下,竟然变得如此灵活!④不管风向怎么变,巨浪怎么打,舰首总是紧紧咬住台风的风头。台风好几次绕到了舰身的左侧,想咬住它,把舰掀翻,就是没有成功。舰首和左甲板都像勺子一样伸进了巨浪,但是每一次都把巨浪的牙齿击碎。每一次快要冲出台风包围的时候,总有一个更高的巨浪张开大口,似乎要把西昌舰吞掉。肖海波知道这张大口的后面,就是平静的海面。他下定决心指挥操纵军舰冲进了那看似凶猛的大口……

突然间,舰身一震,恢复了期待已久的平静。肖海波眼睛一闭,凉凉的东西从他的面颊流下。他回过头,身后一条“巨龙”翻滚着远去。再回过头来,霞光万道,风平浪静,一条金色的航道在前方展开。

“向着祖国,归航。”他呢喃了一声,但水兵们都听到了,响亮地回答:“归航,向着祖国!”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肖海波对巨浪袭来时的果断处理展现了一个成熟的海军军官的风范。这也与后文介绍他任舰长三年形成呼应。
B.作者从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方面对其他官兵做了简要勾勒,展现了海军战士们上下一心,齐面危难的团结精神。
C.面对如此险恶的情形,有些官兵开始慌神,而肖海波则迅速冷静,沉着地面对危险,指挥战士及时展开自救,保卫西昌舰的安全。
D.小说通篇运用第三人称来讲述军旅生活的故事,通过大量心理描写、烘托等手法塑造了以肖海波为代表的勇毅果敢的军人形象。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的“扑”“掠”“浇盖”等动词描绘了触目惊心的画面,既突出了西昌舰所处环境的恶劣,也起到了吸引读者的作用。
B.句子②中用“一沉、一拉,”描写缆绳在水中起伏的场景,用顿号和逗号的停顿功能,与“扯动”一词照应。生动地表现了肖海波此时的焦急。
C.句子③的心理描写既表现了肖海波紧张的内心活动,也借此交代了西昌舰想成功冲出台风中心,要面对的困难之大。
D.句子④再现了西昌舰与台风巨浪奋力搏击的激烈过程,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西昌舰灵活勇敢的姿态,让人心生感佩。
3.小说的结尾段写出了人物丰富的感受。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本文叙事精彩,扣人心弦。班级读书小组准备从赏析叙事节奏的角度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围绕该角度简述你的短评要点。
2024-01-15更新 | 3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六校联盟实用性联考(二)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垃圾箱里的玫瑰

[美]卢·基利安·泽威克

这张请柬用的是贵重的羊皮纸,上面印有烫金字:“为最好的朋友举行最好的聚会。”

一想到要参加在童年时代的老朋友家里举行的聚会,我就满怀期待,激动得发抖。

星期六那天是聚会的日子,我早早就起了床。一路上,我边开车边回想着过去20年里我们的生活历程,5个小时就这样飞速而过。

凯茜正在东岸为竞选国会议员而四处奔忙;吉姆成了大学教授和知名的作家;吉娜是我们表演小组中唯一还在演戏的人;麦克——我小时候的亲密伙伴,现在是一家大公司的副总裁。我在一所高中当教师,从事特殊教育,是小组里第一个结婚的,也是唯一一个儿女成群的人。

沿着林荫小路一直往前,就到了位于湖畔的麦克家。他的家大得像一座度假村,漂亮的花园给美丽的房子增添了风采。麦克曾提起过,他为这个花园雇了一个全职园丁。

那天下午和晚上,正如我期待的一样美好。我们在湖上滑水,在湖里游泳,10个人聊着、笑着,一直闹到深夜。第二天早上,我和麦克端着咖啡到他的花房散步,他想让我看看园丁正在培育的长茎玫瑰。隔着绸缎般的紫红色花朵,麦克很随意地看着我。

“你知道吗,罗尔,在大学里你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更有能力。我们都认为你不应该只是一位母亲和教师。”

他的话犹如一声惊雷在我耳边炸响,我内心那种重逢的喜悦顷刻间烟消云散。这就是老朋友们对我的看法吗?我现在真的比不上他们?我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但因为过于不安,我没有作答。当我觉得我可以礼貌地离开时,我决定马上回家。他们逐个拥抱了我,说今后会多联系。我很快上路了,然而麦克的话却让我怀疑他们的真诚。

我从来没花太多时间反省过自己的生活,我一直太忙了。现在,我一路祷告着:“上帝,我是否正确地运用了我的天赋,你也对我失望吗?请告诉我,我是否在按你希望的方式生活?”

当我回到家里,4个孩子上前拥抱了我,还对我们周末聚会的细节问这问那。这倒给了我很大安慰。第二天我不必上课,因为我要参加一个会议,一位代课教师将代我管理班级。我盼望着趁这个机会能安静地反省一下。

我曾向学生们保证过,要在星期一去开会之前向他们介绍一下代课教师。尽管我叮嘱过那位代课教师史密斯女士要早些来,这样我可以为她做些准备,但她还是来晚了。她从走廊里喘着粗气冲向教室。看来我不得不抓紧时间向她介绍一下每个学生。我和她一走进那间没有窗户的狭小教室,14个学生便立即向我们致意。他们已经等得不耐烦了,都争先恐后地和我说话。

“罗尔,他们希望你来上课。”一个名叫坎迪的学生说。

我点点头,转向一个男孩:“皮特,今天你来负责给史密斯女士介绍一下情况,告诉她通常我们都怎么做。”

我轻拍了一下史密斯女士的手,表示我知道她能行,就转身离开了。

“罗尔,等一下,你去办公室之前我必须跟你谈谈。”红头发、粉白小脸的坎迪请求道,“我今天早上从病房逃出来了,你算我缺席,好吗?”

“这事我们明天再说。”我赶紧往办公室跑,高跟鞋踢打地面发出的一连串响声在走廊里回响着。

10分钟后我又回来了——我实在放心不下孩子们。我想,反正少了我一个人,会议也会照常进行。“史密斯女士呢?”

“不知道。”皮特说,另外13个人都一脸无辜地附和着,“我完全是按你的吩咐做的。我向她介绍了每个人,就像平常每个星期一样。我们交流了周末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最好的事,然后我们开始读上周写的小故事。史密斯女士看起来像要吐的样子,然后就离开了。”

坎迪说,“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

我打电话通知会议取消我的座位,然后通知办公室史密斯女士不见了。在这混乱的一天即将结束时,副校长走进教室,停留了一会儿。

“罗尔,谢谢你今天留在这儿。”她微笑着说,“孩子们离不开你。感觉怎么样?”

我给了她一个开心的眼神。

“说真的,这些孩子需要你。我真高兴你在这里做老师。”

两张熟悉的脸出现在门口,轻声问我是否可以进来。我还没来得及回答,坎迪和皮特就跑进来了,皮特手里还捧着一束精致的长茎红玫瑰。“我们觉得很抱歉,罗尔,因为我们,你没能去开会。这是我们在里克的垃圾箱里发现的,我们想你会喜欢。”

这两个十几岁的孩子默不作声地站在那里,满怀期盼地盯着我的脸。我可以感觉到有某种紧张的气氛弥漫在我们之间,但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是等待着。

最后,还是坎迪打破了沉默:“罗尔,大多数人都害怕像我们这样的患病少年,他们不愿跟我们在一起或是教我们。只有你愿意做我们的老师,更重要的是——你是我们真正的朋友。”他们两个分别拥抱了我一下,然后就飞也似的逃开了,留下了他们对我的深厚感情。

我抚摸着玫瑰丝绒般的红色花瓣。“麦克,这些玫瑰比你花园里的那些要美得多。”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请柬”用的是“贵重的羊皮纸”,并有烫金字“为最好的朋友举行最好的聚会”,说明麦克等人都很重视这次朋友的聚会。
B.小说将凯茜、麦克等人的事业现状与罗尔从事特殊教育、儿女成群相提并论,旨在凸显在大学时能力超群的罗尔目前生存状态糟糕。
C.罗尔原本在星期一要去参加一个会议,可最终还是放弃参加会议,一方面是放不下这些患病少年,另一方面是因为史密斯小姐不见了。
D.坎迪和皮特因为“我”没能去参加会议觉得抱歉,捧着一束红玫瑰献给“我”,并分别拥抱了“我”,这说明了他们的师生感情非常深厚。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朋友聚会始,以坎迪和皮特献玫瑰终,将友情和师生情进行对照,凸显了师生情的纯真。
B.罗尔珍视与童年朋友之间的友情,关心爱护学生,小说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和对话刻画这一形象的。
C.小说善于运用比喻,如“他的话犹如一声惊雷在我耳边炸响”,形象表现了麦克的话带给“我”的震惊。
D.通过对孩子们“满怀期盼地盯着”的神态描写,表现了孩子们强烈希望罗尔老师能够留下来。
3.小说两处写到了物象“玫瑰”,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史密斯女士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奥斯加要知道

[美国]迈克·奎恩[注]

方加斯·芬克巴顿先生舒舒服服地在一张他喜欢的椅子上坐下来,戴上眼镜,打开了当天的晚报。

“爸爸,”小奥斯加说,“机会是什么意思?”

“玩你的小电车去,不要来打扰我。”方加斯说。

“回答孩子啊,”芬克巴顿太太说,“他是你的儿子,是你的继承人,你不能这样对他说话呀。”

“你干吗给他穿成这副样儿?”方加斯先生说,“我一看见他就心烦。”

奥斯加穿着一套小福特莱劳公爵装,一对斜视眼,戴上副大眼镜。

“可是,他穿上这套衣服,看起来就和别人家的小孩大不相同了。”芬克巴顿太太说,“你应该为他感到骄傲才对呢。”

“爸爸,”奥斯加又说,“机会是什么呀?”

“机会就是赚钱的机运,好了,玩球去吧。”方加斯先生说。

“爸爸,你是怎样赚钱的?”奥斯加又问。

“回答他啊,”芬克巴顿太太说,“孩子想知道呢。”

“我靠做生意来赚钱。”方加斯先生一面说一面还想继续看报。

“爸爸,是不是谁都可以做生意?”

“当然谁都可以。”

“如果人人都做生意,他们都会当老板吗?”

“是的,儿子,如果他们都做生意,他们就都是老板。”

“那么谁去做工呢,爸爸?”

“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艾米里娅,叫孩子去玩他的象吧,我想看一下杜威的演说。”

“回答他呀,”芬克巴顿太太说,“他想知道呢。”

“那么谁去做工呢,爸爸?”奥斯加又问。

“总不能人人都做生意,”方加斯说,“这是不可能的。”

“但是你说了可以的。”奥斯加一个劲儿地坚持。

“我没有说过这种话。”方加斯说。

“你说过的,”芬克巴顿太太说,“答复孩子呀。”

“好了,好了,那么他们不能。”

“为什么不能呢,爸爸?”

“因为他们没有钱。”

“如果他们有钱,他们能不能呢?”

“当然能啦。”

“那么,如果他们都有钱,他们全都做生意,是不是他们都能当老板呢?”

“是的,他们都能当老板。”

“艾米里娅,如果你再不把这孩子叫去骑小脚踏车,我就要淹死他啦!”

“回答他吧,方加斯,他在渴求知识呢。”

“谁做工呢,爸爸?”奥斯加问。

“他们不能够全都做老板。”方加斯生气地说。

“就是他们有钱也不行吗?”奥斯加问。

“就是有钱也不行。”方加斯说,“总得有人做工,而且能够做的生意也是有限的。”

“有多少人能做老板呢,爸爸?”

“唔,也许一千或五百人中间有这么一两个吧。要知道,孩子,如果你没有工人,你就不能当老板,所以每个老板都有十个到一百个或者一千个工人。”

“你有多少工人,爸爸?”

“嗯,我们的是一个大公司,奥斯加,我们有一万个工人。”

“那么大多数人都没有机会了,是吧,爸爸?”

“你在说些什么呀!在美国人人都有均等的机会。”

“但是,爸爸,如果只有少数人能当老板,其余的人怎么办呢?”

“如果他们有创业的才能,他们也可以当老板的。”

“但是你说过,只有少数人可以,大多数人都得做工人。”

“好了,好了,不谈了,孩子,去看好玩的书吧。”

“那么大多数的人是工人,而且老是做工人,这样就是他们想做老板也不行,是吗,爸爸?”

“但是他们自然能够……不,我想他们不能。你这些想法是从哪儿来的,孩子?”

“那么,如果大多数人都是工人,而且老是做工人的话,那他们永远都不可能赚钱了,是不是?”

“嗯,如果他们挣到足够的工钱……如果……艾米里娅,是孩子睡觉的时候了吧?”

“如果大多数人是工人,而且老是做工人的话,那他们赚钱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挣到高一点的工钱,对不对呀,爸爸?”奥斯加问。

“艾米里娅,”方加斯说,“我不愿相信——,就是说,我不想说——他是个孩子。他简直是个梦魇,如果他是我的儿子,好……”

“回答他的问题呀,”芬克巴顿太太说,“孩子要知道,他在渴求知识呢。”

(有删改)

[注]迈克·奎恩,美共产党员。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经常在进步报刊上发表讽刺小品、政论、诗和广播稿。著有《危险的思想》《大罢工》等短篇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奥斯加要知道”一连串事情,他接连提问,父亲方加斯不断地回答,故事情节在提问、作答、劝说中推进。
B.奥斯加提出了“机会”“赚钱”“生意”“工钱”这些社会问题,身为老板的父亲既不愿回答,也很难说得清。
C.艾米里娅频频劝方加斯回答儿子的提问,方加斯却厌烦奥斯加,甚至一度打算淹死他,可见方加斯不爱儿子。
D.方加斯拥有一家大公司,他赚钱的机会远高于普通工人,“在美国人人都有均等的机会”只能是一句空话。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标题富有悬念感,其适度的留白促使读者去思考探求“奥斯加要知道什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以家庭日常对话来反映社会现实,大量人物对话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完成了人物性格的刻画。
C.小说结尾处多次使用省略号,表现了方加斯说话时的迟疑和语塞,显示出他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的窘态。
D.小说中三人的语言多寡不同,儿子说话最多,性格展现最早,母亲只有少量话语,所以其性格在结尾处才显现。
3.请简要概括小说中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4.这篇小说具有较为明显的戏剧化特征,请结合作品进行探究。
2023-12-04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部分高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年

齐川红

盼着,叨念着,新年到了。那一年来得早,因为没有腊月三十,二十九就是三十。

爹一直没有去赶集,卖猪的钱还没要来,没要来就没有钱,没有钱就赶不了集,赶不了集就买不了年货。二十八晚上钱才到手——猪201斤,6毛一斤,一百二十块零六毛,我早算过了。少给了1毛。爹说存一百到信用社,攒着翻修瓦房子,二十留着过年用。爹早早起来赶集。天阴沉沉的,刮着尖风。本来爹说带我一起去,可是太冷。爹用扁担挑着两个筐子独自走了。

已经下午了,我在堂屋烤着炉火,望着空空的院子。下雪了,洁白的雪花从空中飘飘悠悠落下来。

爹终于回来了,我赶紧蹿出去,看到筐子里空空无物,吃惊又失望。爹不说话,进屋放下扁担、筐,一言不发,拍打着身上的雪。串门子的娘也回来了,看到爹第一眼也笑吟吟的,可是往筐里一瞟,脸当即凝固了:买的东西哩?

爹坐下垂着头:没买。

没买你上街干啥?没有卖的?年三十是叫花子集,娘怀疑都收摊过年了。不是,我……钱丢了……爹吞吞吐吐。

我哭丧着脸,娘气得发抖,语不成声:恁大个人,咋能丢?你咋不给你丢了!说着滚下泪,哽咽着:这年咋过?啥也没有!

爹气弱小声地说:隔不到年外。

你是没本事人说话!大人好说,娃咋过年?连个糖疙瘩也没有!听见提到我,我哇一声哭了。

爹给我擦泪:乖,不哭,爹不好。

娘叨唠:我起早贪黑,养了一年的猪,生产队收工回来抽空薅一把草,顿顿饭舍不得吃完,给它留一点儿……

理亏的爹不说话。每次娘一发火,爹都这样。外面谁家孩子放了几个炮,提醒了娘。想着爹可能还没吃饭,娘就笼火气呼呼拉着风匣给爹炕个馍干。

爹偷偷问我:你不是有一块钱?前几天娘带我给一个亲戚家送几双新做的棉靴,走时,亲戚大方地给我了一块钱。娘推让着不叫我要,亲戚还是塞给了我,我一直装在贴身的口袋里。我不吭气。爹有点儿低声下气:一年到头,咋说也要给先人送点儿纸钱。娘撇撇嘴:丢人不,问娃要?我看爹难为情的样,凉手伸进棉袄里掏出了那带着体温的一块钱。

气归气,心疼归心疼,大过年的,不能吵架,不能骂人,只能忍着。娘重重叹叹气,不再埋怨爹。娘去准备扁食馅儿,没有肉,只好包素的,好在还有点儿猪油渣。

爹从坟上回来,赔着小心帮娘包。沉默了一会儿,娘说:我串门子,听说前头大奶肚子疼得厉害,一大早大爷拉上街了,他儿子还没回来,唉!我知道那一家,辈分高,儿子在东北当兵。爹心不在焉,了一声。娘像安慰爹,说:大过年的,看来人好好的比啥都强。

雪更大了,一会儿地上全白了,夜色也暗下来了。爹娘包好了扁食,等煮好出锅,我就可以放炮了。炮是前几天去舅家玩时那儿炮厂的姑娘媳妇塞给我的零炮,表姐给编成了串。这时进来了一个人,娘一看,叫道:哟,大叔回来了?来人穿着军大衣,笑着说:回来了。他手里拿着一块腊肉、一条干鱼、一个报纸包的啥子。娘疑惑地说:这是咋?大奶她——?娘住了口,怕说出来不合适。

来人看着爹说:多亏了大侄子。要不是他,我妈恐怕没命了。娘看着不说话的爹,又看看来人,迷惑不解。来人掏出一沓钱:这是一百二,点点。娘更糊涂了。

我妈不美气(方言,身体不适),我爹拉上街,半路遇上大侄子帮助拉到了医院。是盲肠炎,再晚一点儿就没命了。我爹钱带得不多,是大侄子……来人说完事情的缘由,从口袋里掏出两个子弹壳,递给我:做个掉炮玩。我高兴地接住了。

来人走后,娘问爹:你咋不说清?

还不是怕你不愿意?也说不准啥时候才能给。

娘说:买不来东西算了,反正在屋里吃红薯疙瘩也没人知道。年晃一下就过去了。开春再逮个猪娃。

我点燃了鞭炮,鞭炮噼噼啪啪响了起来。紧接着,整个村子都响起了鞭炮声。

(摘编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关于“天阴沉沉的,刮着尖风”的环境描写,为后文描写爹赶集“丢钱”没有置办年货的情节做铺垫。
B.爹没买回年货,在全家没有过年盘餐的情况下,爹还想着“给先人送点儿纸钱”,主要突出爹的封建迷信思想。
C.“我”把亲戚给的一块钱一直放在贴身口袋里,把它拿给爹时,还带着体温,说明这一块钱对“我”的重要性。
D.通过来人的叙述,娘终于明白爹没有置办年货的原由,知道了“丢钱”的真正原因,此时爹的形象变得丰满。
2.下列对本文的艺术手法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娘看到爹的第一眼笑吟吟的,内心喜悦,听到爹丢钱后,一系列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娘的吃惊与失望。
B.本文使用第一人称叙述,以“我”来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拉近文本与读者的距离,使文章亲切感人。
C.本文插叙来人的自述,揭开爹“丢钱”之谜,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富。
D.本文用了大量的方言,如“叫花子集”“笼火”“我妈不美气”等,文章语言充满浓郁的地域方言色彩。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爹”的人物形象。
4.如今过年,我们都在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了”,作者谈创作本文的目的时也说“怀念过去的年味”,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理解的“年味”是什么?
2023-11-22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天一黄昏,老胡家就打起鼓来了。大缸,开水,公鸡,都预备好了。

公鸡抓来了,开水烧滚了,大缸摆好了

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地来看。我和祖父也来了。

小团圆媳妇躺在炕上,黑忽忽的,笑呵呵的。我给她一个玻璃球,又给她一片碗碟。她说这碗碟很好看,她拿在眼睛前照一照。她说这玻璃球也很好玩,她用手指甲弹着。她看一看她的婆婆不在旁边,她就起来了,她想要坐起来在炕上弹这玻璃球。

还没有弹,她的婆婆就来了,就说,小不知好歹的,你又起来疯什么?

说着走近来,就用破棉袄把她蒙起来了,蒙得没头没脑的,连脸也露不出来。

我问祖父她为什么不让她玩?

祖父说:她有病。

我说:她没有病,她好好的。

于是我上去把棉袄给她掀开了

掀开一看,她的眼睛早就睁着。她问我,她的婆婆走了没有,我说走了,于是她又起来了。

她一起来,她的婆婆又来了,又把她给蒙了起来说:也不怕人家笑话,病得跳神赶鬼的,哪有的事情,说起来,就起来。

这是她婆婆向她小声说的,等婆婆回过头去向着众人,就又那么说:她是一点也着不得凉的,一着凉就犯病。

屋里屋外,越张罗越热闹了,小团圆媳妇跟我说:等一会你看吧,就要洗澡了。她说着的时候,好像说着别人地一样。

果然,不一会工夫就洗起澡来了,洗得吱哇乱叫。

大神打着鼓,命令她当众脱了衣裳。衣裳她是不肯脱的,她的婆婆抱住了她,还请了几个帮忙的人,就一齐上来,把她的衣裳撕掉了

她本来是十二岁,却长得十五六岁那么高,所以一时看热闹的姑娘媳妇们,看了她,都难为情起来。很快地小团圆媳妇就被抬进大缸里去。大缸里满是热水,是滚热的热水。

她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她的旁边站着三四个人从缸里搅起热水来往她的头上浇。不一会,浇得满脸通红。她再也不能够挣扎了,她安稳地在大缸里边站着,她再不往外边跳了,大概她觉得跳也跳不出来了。

那大缸是很大的。她站在里边仅仅露着一个头。

我看了半天,到后来她连动也不动,哭也不哭,笑也不笑。满脸的汗珠,满脸通红,红得像一张红纸。

我跟祖父说:小团圆媳妇不叫了。

我再往大缸里一看,小团圆媳妇没有了。她倒在大缸里了。

这时候,看热闹的人们,一声狂喊,都以为小团圆媳妇是死了,大家都跑过去拯救她,竟有心慈的人,流下眼泪来。

小团圆媳妇还活着的时候,她像要逃命似的。前一刻她还求救于人的时候,并没有一个人上前去帮忙她,把她从热水里解救出来。

现在她是什么也不知道了,什么也不要求了。可是一些人,偏要去救她。把她从大缸里抬出来,给她浇一点冷水。

这小团圆媳妇一昏过去,可把那些看热闹的人可怜得不得了,就是前一刻还主张着用热水浇哇!用热水浇哇!的人,现在也心痛起来。怎能够不心痛呢,活蹦乱跳的孩子,一会工夫就死了。

小团圆媳妇摆在炕上,浑身像火炭那般热。东家的婶子,伸出一只手来,到她身上去摸一摸,西家大娘也伸出手来到她身上去摸一摸。都说:哟哟,热得和火炭似的。

大家正在谈说之间,她的婆婆过来。赶快拉了一张破棉袄给她盖上了……

小团圆媳妇怕羞不肯脱下衣裳来,她婆婆喊着号令给她撕下来了。现在她什么也不知道了,她没有感觉了,婆婆反而替她着想了。

大神打了几阵鼓,二神向大神对了阵话。看热闹的人,你望望他,他望望你,虽然不知道下文如何,这小团圆媳妇到底是死是活,但却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总算是不无所得的。

有的竟觉得困了,问着别人,三道鼓是否加了横锣,说他要回家睡觉去了。大神一看这场面不大好,怕是看热闹的人都要走了,就卖一点力气叫一叫座,于是痛打了一阵鼓,喷了几口酒在团圆媳妇的脸上,从腰里拿出银针来,刺着小团圆媳妇的手指尖。

不一会,小团圆媳妇就活转来了。

大神说,洗澡必得连洗三次,还有两次要洗的。于是人心大为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这来看热闹的,不下三十人,个个眼睛发亮,人人精神百倍。看吧,洗一次就错过去了,洗两次又该怎样呢?洗上三次,那可就不堪想象了。所以看热闹的人的心里,都满怀奥秘。

果然,小团圆媳妇一被抬到大缸里去,被热水一烫,就又大声地怪叫了起来,一边叫着一边还伸出手来把着缸沿想要跳出来。这时候,浇水的浇水,按头的按头,总算让大家压服又把她昏倒在缸底里了。

这次她被抬出来的时候,她的嘴里还往外吐着水。

于是一些善心的人,是没有不可怜这小女孩子的。

东家的二姨,西家的三婶,就都一齐围拢过去,都去设法施救去了。

她们围拢过去,看看有没有死?

若还有气,那就不用救。

若是死了,那就赶快浇凉水。

若是有气,她自己就会活转来的。若是断了气,那就赶快施救,不然,怕她真的死了。

小团圆媳妇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

闹到三更天才散了场。大神回家去睡觉去了。看热闹的人也都回家去睡觉去了。

星星月亮,出满了一天,冰天雪地正是个冬天。雪扫着墙根,风刮着窗棂。鸡在架里边睡觉,狗在窝里边睡觉,猪在栏里边睡觉,全呼兰河都睡着了。

只有远远的狗叫,那或许是从白旗屯传来的,或者是呼兰河的南岸那柳条林子里的野狗的叫唤。总之,那声音是来得很远,那已经是呼兰河城以外的事情了。而呼兰河全城,就都一齐睡着了。

前半夜那跳神打鼓的事情一点也没有留下痕迹。那连哭带叫的小团圆媳妇,好像在这世界上她也并未曾哭过叫过,因为一点痕迹也并未留下。家家户户都是黑洞洞的,家家户户都睡得沉实实的。

团圆媳妇的婆婆也睡得打呼了。

因为三更已经过了,就要来到四更天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小团圆媳妇躺在床上笑、弹着玻璃球,觉得碗碟很好看等行为,说明她是一个贪玩稚气未脱的小姑娘。
B.小团圆媳妇第一次洗澡昏迷后,周围看热闹的人又都跑过去拯救她,还有人留下眼泪,这说明大家都不希望她受伤。
C.“所以看热闹的人的心里,都满怀奥秘。”这里的“奥秘”指期待有好戏看。他们可能不希望事态往好的方向发展。
D.给小团圆媳妇洗澡是呼兰河这座小城人们单调生活中的调味剂,他们愚昧无知,通过制造悲剧给生活增加一点色彩。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始一再强调大缸、开水、公鸡等都准备好了,人们严肃地忙碌着一件荒谬的事,暗示下文小团圆媳妇悲剧的开始。
B.本文中的小团圆媳妇和《祝福》中的祥林嫂一样都受到封建迷信的迫害,两位作者都流露出深深的隐痛与无言的斥责。
C.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是一个愚昧而残忍的农村妇女,她用尽一切办法折磨小团圆媳妇。所以她是旧中国农村恶人的代表。
D.本文通过记叙呼兰河的人们通过跳神赶鬼为小团圆媳妇治病的经过,批判了人们身上所表现的麻木、残忍的劣根性。
3.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环境描写的作用。
4.儿童视角要求小说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运用“儿童视角”叙事的表达效果。
2023-11-22更新 | 31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核桃坪是野生木姜籽和柴桂的乐土。木姜籽花淡淡的幽香如少女般温柔缠绵,正丛林木间散发出来,在你眼前浮游。很长一段时间,这固执的意象,始终挥之不去,它,黏附在我的眼帘甚至梦境里。那段时间,我仿佛也成了一株行走的木姜籽树。在山路边一道缓坡下,我看到一棵枝叶茂密的柴桂与一丛丛不知名的灌木挤在一起,柴桂雍容,而灌木则形象猥琐,这大自然的野趣,使我想起了梭罗的自然笔记,他笔下那些精美绝伦的句子,从容,优雅,但又瞬间直抵事物的内核,梭罗说:如果一种植物不按它的自然本性生长,那么它就只有死亡。雍容抑或猥琐只存在于人心在植物王国里则没有善恶美丑之分。梭罗是智者,他巧妙地将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融入笔端,化在词句之间,这让他的语言有了穿透时空的光芒。柴桂又名香桂,当地人称为桂皮,它与木姜籽一样,都是天然香料。为了躲避人类的肆意滥伐,它们不得不一退再退,在这崇山峻岭中隐伏下来。这片山野,因为它们的存在,天空变得无比湛蓝,鸟雀的鸣叫声也因此特别清丽。

朋友自诩为自然达人,他喜欢野外和一切野性之物,他的生命,因无数次山野奇遇而绽放异彩。为了观看绝顶日出,他瞒着家人夤夜出发,独自驾车翻越几十里山路,爬上突兀的巉岩,脚下是千仞孤峰,咫尺处是万丈深渊。岩峦喧响,山风肆虐,他攥着贴地蔓生的灌木丛,蜷伏在仅够容身的方寸之地,居然能目不转睛,一刻不停地盯着天际。当问及他时,他总是地嘟囔一句:人要保持自然天性,只有经常到野外去!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木姜籽花淡淡的幽香正从林木间散发出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你是如何理解“雍容抑或猥琐,只存在于人心;在植物王国里,则没有善恶美丑之分”的?请结合文段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铁凝

丽景酒店三楼,法兰西,六点。他们是这么告诉她的,她叫程秀蕊。法兰西是他们订的那间包房。

她走进法兰西时,胡晓南他们几个以及他们各自的太太和先生,正在高谈阔论。他们和她寒暄并告诉她李博的航班晚点了,李博大约八点才能到。

就出生地而言,她生在黑石头村,而他们,是三十多年前从C市去黑石头村插队的人。她下意识地看看胡晓南他们,他们衣着都很随便。胡晓南经营珠宝,可他浑身上下没有一样珠宝,看上去他的夫人也和他一样,两口子就像和珠宝作对似的。王芳芳是某国际品牌化妆品在这个省的总代理,可她自己却从来不用化妆品,也不向程秀蕊她们这些女士推荐。宋大刚供职于一家省级中医药学刊,刚从台湾参加一个两岸中药论坛回来。程秀蕊喜欢和他们相聚,从当年在黑石头村时就喜欢。她觉得他们是不俗的文明的人,而她内心深处总觉得和他们是有差距的。

那年,她跑来告诉李博一个消息:她们学校新来了一个名叫吴端的男生。这吴端的父母原是市政府的干部,因为有问题才下放到镇上。吴端在学校显得很突出,他穿浅驼色斜纹卡其布制服短裤,把小方格衬衫扎在短裤里。程秀蕊要说的是,这个名叫吴端的男生会打乒乓球,曾经被市少年体校选中,来到镇上,已经代表校队打过多次比赛,听说是打遍全县无敌手。所有这一切都足以引起一所乡镇中学的注目,而最让程秀蕊兴奋的,是他的球技。她想到了李博,想到他孤单一人和土墙的拼杀,不知为什么,她突发奇想地要促成一场比赛,一场吴端和李博之间的男子乒乓球单打。她自然还有一种让李博打败吴端的愿望,如果用敌方和我方来划分,显然她觉得她和李博都属于我方。她撺掇李博说,约他来打场怎么样?李博稍微迟疑了一下,结果还是答应了一声

在那个五月的下午,李博在黑石头村小学的破院子里和镇中学的乒乓球高手吴端如约会面。据说吴端还是身穿西式短裤小方格衬衫,白球鞋还是一尘不染。他的球拍是红双喜的名牌,他站在黑石头村小学的院子里,一定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李博的球拍是低一级流星的,边缘的破损处粘着星星点点的橡皮膏。他的衣裳,严格地说,他的衣裳肯定还溅着一些大粪的斑点。但这并不妨碍他和吴端在开赛前和比赛后还互相握手——据说。之所以用了据说,是因为这场比赛的策划人程秀蕊没能来看比赛,当时她娘在镇医院做手术。很长时间里,这成为程秀蕊一个特别重要的遗憾。

守候了娘一夜的程秀蕊满心惦记的都是李博的输赢。她一回村就迫不及待地向胡晓南和宋大刚打听昨天的比赛。他们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去观战。她又去向村里的大人和孩子打听。谁赢了?她问他们。一些人去小学看了比赛,但村人并不了解乒乓球,他们甚至看不懂输和赢。他们的注意力在另外的地方,比如两个少年人的握手,就让他们称奇并且开怀大笑。他们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赛个球还非得握手不可,

谁赢了?程秀蕊又急切地想要去问李博。她听说李博正在地里浇麦子,就直奔八队的麦地。远远地她就看见他正弯着腰改哇口。他的细瘦而有力的胳膊挥动着粗柄铁锨,显得那铁锨挺笨大。她铆足了劲儿冲他喊:谁——赢——啦?谁——赢——啦?

麦子正在灌浆,程秀蕊的呼喊声在饱满而又广阔的麦田里顽强地泛着回音。当李博直起腰就站在程秀蕊对面时,她却又谨慎地盯住他的脸,像怕吓着他似的把叫喊变成了小声,她小声问道:谁赢啦?

他当然知道她问的是什么,却不作答。他冲她无声地笑笑,她说不清那笑是腼腆还是自豪,是喜悦还是遗憾……接着,他把头微微一偏,望着远方低声感叹道:那个吴端,嗯,真棒!

李博从来没有告诉过程秀蕊那天的赢家是谁,程秀蕊却永远记住了五月的麦子地里李博的那个瞬间。阳光之下有一个词在她心里突然就涌现了:风度。是了,那就是风度,那就是她在从他们那儿借来的书中见到过却从来没有感受过的词;风度。在这样的风度面前,一时间问和答似都已经显得多余。那时她站在五月的麦子地里,仿佛被定住似的不能动弹,世界也在那瞬间变得安详静谧,洁白纯真。

三十多年已经过去,黑石头村的几个年轻人早就各奔东西,程秀蕊也从乡村出来,成了C市的市民。她在城市生活里始终也没再见过那样的风度,而她一生的追寻,一生想要理解和靠近的,又似乎总和出现过那个风度的瞬间有关,直至中年已过,直至老年即近。

她喝了一口已经凉了的普洱,听见胡晓南正在讲李博,讲他的科研、他的资产。宋大刚和王芳芳不时呼应着胡晓南,话里话外也不断满意着自己的现状。是啊,程秀蕊觉得胡晓南他们对他们自己无疑也是满意的,他们是生活的赢家。如若不然,他们为什么一定要把欢迎李博的地方选在法兰西呢?他们刻意占据了这地方,又表现着比它高出不少,不也是时刻在意着某种输赢吗?这样想着,程秀蕊就逐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法兰西、珠宝、化妆品、“1729普洱、真假壁炉……在她这样一个退休职工的心里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她赶来参加今天的聚会,其实也和生活的输赢没有关系。是啊,没有关系。她审视着自己从走进法兰西就开始的那么一点拿不准自己的小心思,她从那忽隐忽现的小心思里解脱了出来,她自在了许多,身上的黑裙子是长是短便更是无所谓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程秀蕊生在黑石头村,而胡晓南他们是曾在黑石头村插队的人。程秀蕊喜欢和他们相聚,但内心深处不认可他们的“不俗”“文明”
B.吴端乒乓球水平非常高,而李博喜欢乒乓球,程秀蕊千方百计促成双方乒乓球比赛的原因是她希望李博通过赢得比赛而树立自信。
C.李博始终没有说出比赛结果,但他对比赛对手吴端表现出了特别的佩服和尊重,他赛前、赛后都与吴端握手,他还给予吴端好评。
D.胡晓南对李博科研和资产的推崇,宋大刚和王芳芳的话里话外,都显示了他们心中拥有的优越感,他们看重输赢,看不起程秀蕊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暗喻,“红双喜”与“流星”喻指双方的球拍,反映了他们二人的不同家世。
B.“在饱满而又广阔的麦田里顽强地泛着回音”,形象地描写了程秀蕊的呼喊声之大。
C.程秀蕊最后解脱的心理,与她开始忐忑而自卑的心理形成了鲜明对比,强化了主题。
D.小说最后一段写到“法兰西”,既照应了开头的段落,也有利于描绘程秀蕊的心理。
3.小说标题“风度”具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的表达方式,往往采取直接叙述意识流动过程的方法来布局谋篇和塑造人物形象。本文具有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点,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围绕关键词“意识流”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坐对一山愁 (节选)

张拓芜

日日夜夜他坐对一幅彩色的黄山照片,他们相对无语,却似乎隐隐约约地沟通;①他喃喃对它诉说一些相思和向往,仿佛那郁绿的松梢会摇动,那奔泻的松涛就是答复。实际上,黄山对他来说还真陌生,他从没到过太平县境,他所看到的黄山只是一小幅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劣质印刷品。也不知翻照多少遍了,粒子粗糙,影像模糊,一幅摄影却变成一张点画,但就这样,还珍宝似的压在玻璃的正中央。

别无他故,只因为黄山是皖南的一部分。他是泾县人,泾县离黄山还远着,还有300来里地;但是他贪婪而霸道地据为他故乡的一部分。为的就是那份日思、夜念、难以排遣、无法诉说的浓浓乡愁。

长时日地坐对,凝视、仰望那迷漫云雾,氤氲岚气,那朝瞰夕晖的金光灿烂,不就是自家后门边河对面的四顾山?一声无来由的汽车喇叭惊扰了他,再仔细些一看,才不是!四顾山圆润、敦厚、婉约、土气,怎比得这峻峭、挺拔、瑰丽、秀逸的黄山?他有些泄气,燃起一支烟卷,又陷入沉思;还是比得的,黄山虽好,毕竟不是我泾县后人的;四顾山也有黄山的不及之处,比如朴拙、野趣、憨土之气等等。

四顾山,他总共上去过两回。两回都是懵里懵懂,上山时都是漆黑的深夜,虽然都打着火把,火把的光亮只及一两丈远,要不是跟着大队人走,恐怕连下山的路都找不着: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②如果把黄山比作相府千金,则四顾山就是采薪的村姑。如此一比,他就释然些了。

如今老了,有了些微常识,才知道四顾山在全中国诸大山岳中一千名以内是排不上榜的。和五岳相比,只不过是座小丘;在他的心中,世上没有一座山比得,因为四顾山是他最熟悉、最亲切的家山。

把黄山故作四顾,是极其勉强无奈的;从来名山胜水,要得诗人名士咏吟品题,四顾山地处偏僻,无此福气;好像现代的地理学家和摄影家也从未履临斯土,为了养我乡愁,暂把黄山借来一用罢,那天晚上,他陪好友去和明晨离台的摄影家话别,那摄影家正在装箱打包,他看到其中一幅似曾相识,心中大动,忙说: “那幅不是黄山吗?”“正是。”“卖不卖?”“先生你要吗?”

既然买不到四顾山画,那就弄幅黄山来解解馋罢!虽不是泾县的,但至少是安徽的。

他根本没有考虑到售价问题,以平常的常识判断,摄影总是照片,是可以一再复制的,售价总不会高出油画、国画和水彩, 三两千元大概够了。下楼后好友告诉他每幅售价1万整,吓得他舌头半晌缩不回去!

如今这幅摄影作品已在好友手中提着,他也只好咬着牙关认了。好友知道他经济情况很不好,说由她付款,他坚决不答应。

挂在电视机的上方,对面的长椅正是他平常阅读、看电视以及玄思冥想的座位。自从有了黄山图,他的头颅开始15度的抑扬,夜以继日地读啊、认啊的,这以后竟成为他日常正规的课业。虽是相对无言,却能互通讯息,不管山岚云霭、谷风松涛,都能了然它们的语意,如比手画脚的手语一样,聪人懂得;图若有灵,当也能从泪眼中读出他的思念与狂恋!

③读图的时候,也很有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浑然境界,心中好生舒畅通泰。但两者层次悬殊,李白是诗人与哲人的情境,他是个极其俗鄙的游子,只为了抒发、诉说浓烈的乡愁,所以要故意地“疑将黄山作后山”了。

他常搜索枯肠地写些故土风物的小文,别人或许觉得无甚足观,而他却慎重将事,摊开稿纸之前,几乎有沐浴斋戒、焚香顶礼的虔敬,一如抄经;他把平日的朝思暮想、感恋怀念发展成一种感恩的反刍。那宛如一坛陈年老酒,愈久愈甘洌香醇,愈久愈平和醪厚。其实家山对他来说应是模糊的,自12岁那年离开故乡,就再没有机会踏进斯土半步。12岁只是个少不更事的小不点,因为身在此山中,也不曾对山川草石多做深入的了解,而且足迹所及也只是附近几个村庄,离家25里的县城,总共只去过一回,但他对故乡似要比他住了30多年的台湾还熟稔,第一眼看到那幅照片,就认出是黄山。

那幅图的取景只是黄山一个小角落,不是名气响亮的天都峰、始信峰、蓬莱三岛、飞来石等等的名胜;但他竟一眼认出,好似老朋友久别重逢。这就是故国家园给予他的精神感召!

他没有跟家人联络过,看到别人接读家书的欣喜和悲愁,他的心头更是酸湖翻搅。主要原因是他这40年来一直坎坷蹭蹬,一事无成,乏善可陈,没脸向家人报告近况;二则故乡亲人都已年迈凋逝。

新近从同乡处辗转得悉,他的老父业已作古,由于消息来源九转十八弯,又欠详尽,强迫着自己不去相信。回到家立即摊开一叠纸,恭恭正正地写下:“父亲大人膝下……”

离开父亲膝下已达44个年头,1万多个日子离乱分别,有多少话语、多少思念要倾吐诉说?但父亲业已作古,这封和着血泪的家书竟是欲寄无从寄了。也罢,我就用依稀的,不标准的,几乎遗失了的泾县土话读给壁上的黄山听,山山相连、血脉相通,请你转达给四顾山听,父亲的坟墓一定葬在四顾山脉的某个小丘的山麓。④父亲啊,你听得到不肖游子遥远的呼唤吗?!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40年来没有跟家人联络过,得知父亲去世,却要写一封欲寄无从寄的家书,表现出游子的心酸与思念。
B.之所以“他”将黄山的照片挂在墙上,是因为黄山的照片已经成为故国家园的象征。
C.“他”的经济情况很不好,却坚决不让好友付款。体现了“他”要强的性格特点。
D.最后一段运用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称“你”,抒发的感情更加真挚强烈,进一步增强了作品感染力。
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的“摇动” “答复”,化静为动,让人感到似乎隐隐约约的“沟通”,表现“他”对故乡浓厚的感情。
B.句子②将黄山比作相府千金,将四顾山比作采薪的村姑,形成对比,更突出了四顾山没有名气、 衰败。
C.句子③引用李白的诗句,写出了人与山“相对无言,却能互通讯息”的境界,“他”的心里悠然自得,舒畅通泰。
D.句子④表层的意思是儿子对去世的父亲的愧疚与呼唤,深层意思是漂泊的游子对故国、家园、亲人的呼唤。
3.“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本文是如何体现“乡愁”的?请结合作品做简要分析。
4.本文以“坐对一山愁”为标题,有什么丰富的内涵?以此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分析。
2023-11-0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清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盐灾

蹇先艾

这一年春天,贵州省里各处都闹起盐灾来,像传染病似的,不到半个月便弥漫到东区的红沙沟和樱桃堡这两个遥遥相对的村子。臧洪发的盐号的进口货还是和从前一样地活泼和踊跃;但是他的买卖却越发做得紧了,只要盐巴一到,便严密地收藏起来,表面上总是露出货物缺得厉害的神气。

盐号强制垄断经营,传染病在红沙沟和樱桃堡越蔓延越厉害了。虽然一个人也没有死,但是大家都仿佛被笼罩在一种悲观的薄雾中,一点精神没有,全身的骨头都觉得酥软,比没有吃饱饭还难受。有时大路上看不见一个行走的人,农民们有的坐在门槛上发呆,有时睡在床上起不来。有时也看见一些人出来活动,三个五个地到村中的大路上去乱走,交换着叹息和抱怨。

在某天的深夜,红沙沟的小学教师臧岚初出现在他叔父臧洪发在樱桃堡的屋子里了。他穿一身蓝布的中山服,头发蓬乱着,满面的风尘,像走了很远的路被疲惫包围着的样子,一只手按在桌子角上,两眼望着他的商人叔父,心里充满了忧愁。

臧洪发和太太正躺在床上烧烟。太太看见来人,立刻就坐了起来。臧经理正在掏着沙锅烟斗里的烟灰,假装不理会。半天,他才把眼光在小学教师身上瞥了一瞥,慢腾腾地问道:你是不是又想起了什么改良村子的新主意?你这个新人物,你晓得不晓得,你越权了?小学教员是管不着那些事的。

臧岚初把脚往前挪了一步,正要预备答复,年轻的婶婶发言了:

岚侄,你有事就跟发叔说好了,不要太耽搁时间;发叔这几天人有点不舒服,想早点睡。

小学教师声音有点发抖道:发叔,红沙沟因为没有盐吃,昨天自杀了好几个人,你老人家知道吗?处置一个人,用这种刑罚,断绝了人家的盐巴,比不让人穿衣服,不让人吃饭,还要难受得多。

臧洪发刚刚吃了两口烟,烟斗就不大通气,正在那里憋着一肚子的气,没有地方发泄,听了一大篇自己最不爱听的话,他气得两个腮帮鼓得很高,把右肘靠在身后的乌木茶几上,急促地问道:

岚初,你说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我打听一下,发叔这边还存不存得有盐?

你怎么会晓得我家里还有盐呢?他的恶毒的眼光跟着问话射到对方的脸上。

青年放大了胆子道:我觉得这样的年辰,大家都没有盐巴吃,发叔家里倒反堆着这么多盐巴,人家说起来,恐怕不大好听吧!

哼!不大好听!盐号经理本来还隐忍着的,听见这几句话,立刻就撕开了他的老面皮。你这个东西懂得啥!我们的盐巴又不是抢来的!你是我的侄子!你,你不向着自己的人,反倒向着人家!

发叔!我不过提一提,你老人家用不着生这么大的气。

你的发叔待你怎么样?从前你上不起学的时候,我也帮助过你呀!

你老人家的确从前帮助过我,我永远记得。——不过那是另外一桩事情。

唉!我帮助过你,那么,如今你跑去袒护外人,这应当不应当呢?

发叔,你把袒护两个字用错了!我跟你说的是一件公益的事情,我不过来向你建议一下,还带得有一点主持正义的意思。

话说得明白一点,我倒要听听你主持的什么正义!

青年怕话说得太硬了,会要碰上他叔叔的钉子,便缓和地说道:我想,要是发叔把那些自己吃不完的盐巴拿一些出来,施舍给这两村的众人,发叔还可以博得一个好的名声。

施舍!呸!你们小孩子,懂得什么!盐巴是多么贵重的东西,多少钱一包!你也该去打听打听!拿来施舍给人,这简直不成话!

就是因为盐价太高了,大家才闹没有盐吃。

城里头哪家不吃盐巴,乡下人吃不起,怪哪个!

你老人家就不能减低一下盐价吗?

我有这么大的力量吗?你简直是胡说!大家议定的价钱,我一个人就能乱减!

发叔,不用瞒我了,城里哪家盐号不听你的话,只要你一提议减价,哪个敢来反对你!

岚初,你要造反是不是?

青年教师的怒火在心里燃烧着,终于腾冒出来说:我倒并不要造反,发叔你为富不仁!

臧太太坐在床的左侧,瞪了她的侄子一眼,喊道:岚侄,有话好好地说,不能跟你的发叔顶嘴!

臧经理的声音忽然发哑,说话很费力地命令道:你给我滚出去!

臧岚初像一棵大树兀立不动。

臧太太用嘴向门边了几下,意思是叫臧岚初赶快出去,深怕他们动起手来。

青年教师慢慢地退到门边道:发婶,没有什么,我这就会走的。他心里充满了失望,终于冷笑着,大踏步地跨出门去了。

那一夜,盐号经理夫妇都没有睡,等太太把信写好,抽一阵烟,东方也就露出鱼肚色来了。这信是写给盐号的大股东力团长的,太太原本就是力团长的丫头。

第三天,红沙沟和樱桃堡的人们盛传着两个奇突的消息,其实很平常,他们未免把它看得太严重了:

第一件,红沙沟小学教师臧岚初突然被捕了,什么原因,捕到什么地方去,没有人知道。

第二件,樱桃堡的大商臧洪发全家,由力团长派来的一排军队保护着进城去了,别墅里的东西,包括仓库里的存货,都搬走了,搬运东西的全是从城里雇来的精强力壮的脚夫和驮马,从黑夜一直搬到天亮。

空前的盐灾仍然在那两个村庄继续着。

19362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开头部分,讲述全省盐灾泛滥以及臧洪发盐号如往常一样活跃地进货,自然引出下文臧岚初深夜拜访叔父的情节。
B.从文本中“假装不理会”“半天”“瞥了一瞥”“慢腾腾”等词,可以看出叔父臧洪发对侄儿臧岚初的到来非常反感。
C.“城里头哪家不吃盐巴,乡下人吃不起,怪哪个!”揭示了当时贵州城市经济形势向好,而农村经济衰败的社会现状。
D.“我倒并不要造反,发叔你为富不仁!”表明臧岚初对叔父失望至极,于是不顾长幼礼节而揭露出臧洪发的丑恶嘴脸。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穿一身蓝布的中山服,头发蓬乱着,满面的风尘”,几笔就勾勒出了臧岚初落魄、充满绝望的知识分子形象,用笔老到。
B.作者以“盐灾”为题,将叔侄之间的矛盾冲突放置在盐灾的大背景中展开,结尾再次点出盐灾的持续,构思精妙。
C.作者在最后安排了臧岚初被捕和臧洪发搬家的情节,这种突转出人意料而又符合现实,提升了文本的批判功能。
D.作者以现实主义手法讲述故事,关照当时贵州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现象,在冷峻的笔法中饱含对普通民众的人文关怀。
3.这篇小说富有乡土气息,请结合文本加以简析。
4.班级读书小组10月的研读主题为“回眸旧时代的哀伤”,你将要分享对这篇作品的认识,请以“哀伤”为主题词,拟写你的发言提纲。
2023-10-30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统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