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学类文本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来到人间(节选)

史铁生

这孩子一来到世上,面前就摆好了一条残酷的路。先天性软骨组织发育不全。一种可怕的病,能让人的身体长不高,四肢长不长,手脚也长不大,光留下与正常人一样的头脑和愿望。一条布满了痛苦和艰辛的路,在等一个无辜的小姑娘去走。

“我看她现在还太小。”女的说。

男的在嘴里费劲儿地倒着鱼刺,考虑怎么回答她。

“再过一年,啊?怎么样?明年再让她去。”

“还不是一样吗?反正早晚有这么一天,她得知道她长得丑。”

“我答应了她,你没见她多高兴呢,立刻不哭了,一个人在床上玩,让我跟她一块玩。我到厨房去,她跑到厨房来问我,‘你说我丑吗?’”

“你怎么说?”女的张了张嘴,没说出话来,低头吃饭。

“你准又说她不丑。我跟你说不能骗她!”

“等她再大点,到五岁,再告诉她,可能会好一点。”

“干嘛不到六岁?干嘛不到七岁?大点也长不好!别说五岁。头一回知道自己是畸型人,和所有的人都不一样,别说五岁,五十岁也受不了。岁数越大也许越糟糕。”

“那怎么办?”

“没别的办法。得让她知道,让她及早在心里接受这个事实。”

第二天是星期日,孩子很早就醒了,赖在被窝里不起来,看着春天的太阳照进屋里,太阳光越来越多,自己躺在床上唱。

母亲做好了早点,进屋来说:“快起床吧,小懒丫头,吃完饭带你去公园。”

临出门的时候,孩子忽然有些担心:“妈妈,我不去幼儿园了吧?”

“不去。不去幼儿园。”

丈夫撒了一下妻子的衣襟。孩子一蹦一蹦地跑到楼道里去了。

“我知道,我知道,”妻子赶忙解释,“可是现在没法说。”

“那你也别那么说呀,‘不去!’说得那么肯定。”

两个人都叹气,急忙出来。孩子站在楼梯上喊他们。

公园里有了春天的模样,柳条绿了,湖面上有了游船。孩子一进公园就跑起来,跑跑停停,转回身喊她的父母。

“快来呀你们!草!草!”

草也绿了。孩子蹲在地上看,用手摸摸。

“有的草是绿的,爸爸,有的草是黄的。”孩子说。

草跟草不一样。”父亲话未说完孩子就已经跑开了。

“船!船!妈妈,咱们划船吗?”孩子又跑回来,抱住母亲的腿。

“告诉妈妈,你们幼儿园有船吗?”母亲说。

孩子一愣。

妻子看一眼丈夫,丈夫点点头,鼓励她。

“妈妈,我想划船。”

“那你得答应妈妈一件事,明天去幼儿园。”

“嘘——”丈夫作了个不满意的表情。

“嗯?”妻子有些慌张。

“别这么说,别这么许愿似的。”丈夫小声说。

孩子拉着母亲的手默默地走,专心地望着湖面上的船。“爸爸带你划船去,走!”父亲拉过孩子的手。

孩子有些犹豫,把手缩回来,望望妈妈。湖面上那些划船的人真让人羡慕。

“走,咱们划船去,妈妈也去!”母亲说。

在船上,孩子一直不说话。船桨有时打起水花,孩子忍不住笑起来,尖声叫,但很快又静下来,像个大人似的,心事重重地看着船边荡漾的湖水。

在饭馆里等饭的时候,父亲给孩子讲了个故事:“从前我认识一个小个子的人,很矮,只有筷子这么高……”

孩子笑起来:“真的?那他用什么吃饭呢?”

“别笑,还没人敢笑话他。别看他个子矮。这个人很了不起,从来不把高个子的人放在眼里,很多事别人干不了,可他能干。”

“他能干什么?”

“嗯……很多;譬如说,他研究出了一种药,这种药矮个子的人吃了就能长高。”

“那他干嘛不给自己吃一点?”

“嗯……可是他已经老了。别人吃了这种药都长高了,可是他自己却不会再长高了。所以没人敢笑话他矮,大伙都特别尊敬他。”

“这个人从小就上幼儿园。”母亲插嘴说。

丈夫差点没跳起来,狠狠瞪了妻子一眼。

孩子又低下头。过了一会,她又喊着要回家了,一个人先跑到饭馆外边去。“我跟你说了,上幼儿园是小事!”丈夫冲妻子喊,跑出去追孩子。

女的呆呆地坐在饭馆里,想哭又哭不出来。服务员把饭菜端来了。她问多少钱,服务员说你刚刚交过钱了。等服务员走开,她也走出饭馆。

她看见丈夫和孩子在草坪那边的长椅上,孩子正扯破了嗓子哭。她赶紧跑过去。

“看,妈妈来了,”父亲说,“妈妈给你道歉来了。”

“妈妈,”孩子哭着说,“我不去幼儿园。”

母亲抱着孩子,“欧欧,不哭,不哭,”不知再说什么好。

“妈妈骗了你,妈妈要给你说对不起。”丈夫给妻子使眼色。

孩子用脚使劲踢爸爸:“你甭说!不用你说!你走!你滚一边去!”

母亲还是说不出话来,光流眼泪。

“他还说,”孩子哭着对妈妈说,“还说我就是大脑袋,就是、长得、难看,他还说。”

“那怕什么?那没关系,”母亲抹掉眼泪,尽量让声音平缓、柔和。“大脑袋怕什么?矮个子也没关系,你能在其他地方比别人强,比别人更有用。”

“不!不!!”孩子喊起来,“我不是!我不是!爸爸、才、是哪!”她从母亲怀里挣脱出来,一个人哭着往前走去。

丈夫拍拍妻子的背:“这会你别再哭,有一个就够了。”

“我知道。我没有。”

两个人跟在孩子后面追上去。

到家以后,孩子又把自己关在厕所里。

女的在厨房里洗菜、切菜。男的淘米。男的隔一会到阳台上去一回,从窗户缝往厕所里看看。

天渐渐黑了。夫妻俩站在厨房通向阳台的门旁,听着孩子的动静。

过了很久,厕所的门轻轻响了一下。

孩子站在厨房门前的过道里,看见爸爸搂着妈妈,外面是万家灯火;还有深蓝色的天空和闪闪的星星……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天真活泼,爱玩爱笑,因为是侏儒症患者,她不愿意去幼儿园,即使是到公园划船获得短暂快乐后,也心事重重。
B.父亲讲小矮人的故事是要鼓励孩子身残志坚,做个有用的人,但是效果被母亲一句“这个人从小就上幼儿园”冲淡。
C.画线句写父亲想让女儿由“草跟草不一样”的现象领会到她跟别人不一样,进而让女儿面对并接受自己长得丑的现实。
D.母亲接受了父亲的建议,最终向孩子承认骗了她,并向孩子道歉,鼓励孩子“能在其他地方比别人强,比别人更有用”。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直接写小女孩患上一种可怕的疾病,因此要面对痛苦而艰辛的人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为小说奠定悲伤的情感基调。
B.“她问多少钱,服务员说你刚刚交过钱了”一句,用细节描写表现出孩子母亲因看见孩子情绪激动跑出去和受丈夫责怪而心慌意乱的情状。
C.文中对话展现了小女孩和爸爸、妈妈三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表现出作者对人生厄运等问题的看法。
D.本文与《我与地坛》都是在对日常生活进行摹写的同时,大量运用议论抒情句来表现主人公在面对残疾时内心的痛苦和挣扎,真挚感人。
3.从爸爸在饭馆里等饭时给小女孩讲故事开始,直至小说结尾,小女孩的心理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残疾·态度·爱;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丑。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蹭暖

春婆婆蹭了一个多月的暖,快冬至时,有点承受不住了。她家玻璃窗上的霜花,原来只在最下一格徘徊,现在攀升到了第二格,霜雪满窗,都看不清外面的天空啦。不过此时的天空也没什么可看的,灰白寡淡,就像一张发霉的面饼。

春婆婆上午在家呆不住,又不好那么早去黄鸡白酒,她就到别处蹭暖去。最开始,春婆婆习惯到附近的高档商场去蹭暖。春婆婆不购物,她进了商场,至多看看一楼卖饰品的柜台。明亮的玻璃柜台下陈列的那些金银玉器,玛瑙琉璃,做得是那么精致,流金溢彩,美轮美奂。春婆婆一件也买不起,只能饱饱眼福,不过她也不遗憾。因为在她眼里,那些东西终将成为遗物。看着人们在柜台前兴致勃勃地选着价格高昂的饰品,看着她们对动辄上千上万的衣服满怀兴趣和热望,春婆婆就怀念黄鸡白酒,她觉得进这样的商场大把花钱的女人是傻子,而进黄鸡白酒花小钱滋润自己的女人才是聪明人。可在玉门街,她见过的女人,很少有进酒馆的。所以来黄鸡白酒的男人们,见着她都爱说:“您老最懂得享受呀!”

大商场很少有休息区,但卖鞋的区域有试鞋的软椅,春婆婆便坐在那里。商场实在太热了,一楼卖鞋的又基本挨着卖化妆品的,各色化妆品的气味混合在一起,对人有催眠的作用,春婆婆闻着闻着,就打盹了。那些好心的营业员见她年龄很大,穿着体面,只坐着不买鞋,以为她是逛商场累着了,由着她坐;但也有各色的,嫌她坐着影响生意,轰一条狗似的,赶她走。这个时候,春婆婆就会立刻起身,脸热心跳地走掉,好像偷了人家的东西似的。一周下来,她不再去高档商场,那里的奢靡气息她厌弃了,于是转战到海城桥畔的奥维斯商场。

春婆婆进了奥维斯,直奔女鞋区。看着货架上陈列着的那些款式新颖的鞋子,花骨朵似的好看,但大都不实用。有的鞋跟尖如锥子,有的鞋脸窄窄巴巴,有的鞋帮弧度过大。这些看似漂亮的鞋子,其实是跟女人的脚作对的,它们与旧时代的裹脚布又有什么区别呢?看到这样的鞋子,春婆婆会怀念马奔埋在中央大街面包石下的鞋样子,那种鞋样子做出的鞋,穿起来是多么舒适啊。春婆婆慨叹着,刚在试鞋的软椅上坐下,服务员就殷勤地过来打招呼,问她想买什么样式的鞋?春婆婆摆了摆手,营业员莞尔一笑,客客气气地说:“不买鞋,这里是不能坐的。您要想休息,坐扶梯上楼,拐角处有椅子。”营业员温和地劝她离开,春婆婆也就不好意思再坐,起身走到扶梯处,上楼,果然看到了镂空的金属椅子。

春婆婆随身带着一个蓝布兜,里面装着一块手绢,一瓶水,一小包芥末青豆,半卷手纸,还有一册连环画。别看她不识字,但连环画的情节,大都看得懂。她喜欢那些根据中国古典名著改编的连环画,今天带来的便是《武松打虎》。春婆婆坐下后,打开蓝布兜,取出水瓶,先润了润嗓子,然后拿出连环画,惬意地翻起来。正看到趣味处,打扫卫生的来了,唤她抬起脚来。春婆婆毕竟岁数大了,再加上一路走来有点乏了,腿抬得不够高,穿蓝袍子的女人,无法将墩布顺到春婆婆脚下,呵斥她:“老太太,别把这儿当敬老院,哪儿来回哪儿去吧!”她的话音刚落,对面卖裤子的胖女孩帮腔说:“这岁数了还在外乱跑,估摸是个要饭的!找保安撵她走!”看来这里的人并不欢迎她。这座城市可蹭暖的地方海着去啦,何苦在这儿受羞辱呢!

走出奥维斯商场,春婆婆站在寒风凛冽的街头,苍凉四顾,心下茫然。自己该去哪儿呢?医院?候诊大厅椅子多,也够暖和,可是去那儿的都是看病的,侵占病人的座位于心不忍,再说医院喷洒来苏水,那股烂韭菜似的味儿,她受不了。去火车站?虽然不会有人撵她,可候车大厅人来人往的,声音嘈杂,空气也不好。春婆婆突然想起近在咫尺的海城桥下有个鲜花批发市场,隆冬时节,即便不为蹭暖,看看鲜花,也是享受,于是朝那儿走去。

推开鲜花批发市场的门,就等于从冬天撞入春天了!市场里花香扑鼻,姹紫嫣红。春婆婆每走过一家摊位儿,卖花的都亲切地问她:“您买什么花?做什么用?”春婆婆带着歉意说:“俺就是看看。”她们脸上的笑容,立刻就凋零了。装鲜花的塑料桶错落有致地摆在地上,颜色多样的康乃馨、玫瑰、菊花、百合是花市的主角,而白色的满天星和紫罗兰则是配角。春婆婆看了一圈,开始怀念自己早年在江畔卖的那些野花了。那样的花儿被夜露滋润过,被月光照耀过,被蜜蜂和蝴蝶亲吻过,被微风吹拂过,所以那花儿内里内外地灿烂!而市场的花朵,愣头愣脑不说,一些花儿的叶片上,还残留着农药的淡白痕迹。春婆婆转第二圈时,对花已了无兴趣了。她甚至觉得,这满场的鲜花,还不如自己捏的蜡花招人怜惜呢。也就是这个瞬间,春婆婆做出了开家里暖气栓的决定,她不想四处蹭暖了,她要让暖气吹散玻璃窗上的霜花,让窗格里的梅园,在她眼里明亮起来。

——节选自迟子建小说《黄鸡白酒》,题目为编者所加

注:①马奔:春婆婆丈夫。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天气寒冷,为下文春婆婆出门蹭暖作铺垫;两次写窗户上的霜花,首尾呼应。
B.文章按照春婆婆的行踪行文,随着她的行动展开情节,没有激烈的情节冲突,生活化气息浓厚。
C.面对别人的不留情面,春婆婆总能迅速调整好自己,从来不会因此产生不快,生活得自得其乐。
D.在塑造人物时,作者并没有过分地展示人性深处的缺陷,而是写出了小市民的小算计和小满足。
2.小说详写春婆婆四处蹭暖被驱赶的情节,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3.本文语言富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4-0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菁师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可怜虫

狄更斯

扰乱了女总管房间里静谧气氛的那个老婆子,担任报丧人的角色倒是挺合适的。她因为上了年纪而弓腰曲背,手脚颤颤巍巍地不由自主,她那变了形的脸现出一副努嘴斜眼的丑相,与其说这是造化之功,毋宁说像一张信笔乱涂的漫画草稿。

那个干瘪老婆子步履蹒跚地穿过甬道,登上扶梯,咿咿唔唔地回答女总管的责骂;后来她不得不停下来喘一口气,把蜡烛交给考尔尼太太,让脚步较快的女总管先向女病人躺着的那间屋子走去,自己尽全力跟在后面。

那是谁?病人以虚弱的声音问。

别嚷,别嚷!两个老婆子中的一个俯身到她面前说。躺下,快躺下!

我决不再躺下,除非我咽了气!病人挣扎着说。我一定得告诉她。过来!走近些!让我凑在你耳边说。

她一把抓住女总管的手臂,把她按在床畔一张椅子里,正要开口;这时她向屋子里扫视一圈,发现那两个老婆子探出上半身作谛听状。

叫她们走开,病人有气无力地说,赶快!赶快叫她们走开!

两个干瘪老太婆这时齐声哀号起来,说可怜的老莎利头脑完全糊涂了,连她最要好的朋友也认不出了。女总管把她们撵出房间时,她们还是一百个不答应,声称决不把朋友撇下。但女总管终于把她们关在门外,自己回到床边。两位老太太被摈诸门外,便改变腔调向锁孔中叫喊说,老莎利醉了。这倒可能不是瞎说,因为除了药剂师开的少量鸦片酊外,她最近一次喝下的掺水杜松子酒尚未充分发散;这酒确是两位可敬的老太太出于一片好心私下给她弄来的。

现在听我讲,垂死的妇人大声说,她像是在作极大的努力企图重新吹旺生命的一星余烬,就在这间屋子里,就在这张床上,我曾经看护过一个长得很美的年轻女子;她被送到习艺所的时候,两只脚全是尘土,血肉模糊,恐怕走了不少路,磨破了好几处,青一块紫一块的。她生下一个男孩以后就死了。让我想一想,这是哪一年的事?

别管哪一年,不耐烦的听者说,她到底怎样?

是啊,病妇喃喃地说着又开始进入刚才那种半昏迷状态,她到底怎样?她……啊,我想起来了!她大叫一声,蓦然跳将起来,面孔通红,两眼凸出。我偷了她的东西,我偷了!当时她的身子还没冷呢。我告诉你,当时她的身子还没有冷,我就偷了那件东西!

偷了什么?看在上帝的份上,你说呀,偷了什么东西?女总管急得直叫,并且做了一个好像要呼救的手势。

就是那件东西!病妇说着把一只手按在女总管嘴上。这是她唯一的财产。她明明需要穿暖,需要吃饱,可是始终舍不得那件东西,一直把它藏在胸前。我告诉你,那东西是金的!是纯金的,应当可以救她的命!

金子?!女总管跟着说。她急切地俯身问仰面倒下的病人:讲下去,讲下去,后来怎么样?产妇是谁?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她叮嘱我把那件东西保管好,病妇呻吟着回答,她信托我,因为当时只有我在她身旁。她头一回把挂在脖子上的那件东西给我看时,我就起了盗心。也许那孩子的死也是我作的孽!要是他们知道底细的话,一定会待他好些!

什么底细?女总管问,快说!

那孩子长得跟他的母亲一模一样,病妇并不理会,径自讲下去,我一看到他的脸,就不能忘记自己干的事情。可怜的女人!可怜的女人!她还那么年轻!真像一只温驯的小羔羊!等一等,我还有话要讲。我还没有把一切都告诉你,是不是?

是的,你还没有讲完,女总管应道,她低下头去竭力想听清从那垂死的女人口中吐出的每一个字,因为病妇的声音愈来愈轻,快讲,否则就来不及啦!

那母亲,病妇作了一次比先前更惊人的努力说,那母亲在刚感到临死的痛苦时,曾在我耳边有气无力地说,要是她的孩子生下来活得成,能长大,有朝一日听别人提到他那苦命而短寿的母亲,他不会感到太丢脸的。当时她把两只又细又瘦的手合在一起说:仁慈的上帝啊!不管那孩子是男是女,你得安排几个好心人在这乱纷纷的世界上照顾他,你得可怜可怜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不能把他扔在这个乱纷纷的世界上不管!’

那孩子叫什么名字?女总管问。

他们把他叫做奥利弗病妇用微弱的声音回答,我偷的那件金首饰是——

是什么?说呀!

女总管急切地凑到病妇面前听她回答。但是,当病妇再次慢慢地、直撅撅地坐起来的时候,考尔尼太太却本能地向后退缩。病妇用双手攥紧床罩,喉咙里发出一阵含糊不清的声音,然后倒在床上不再动弹。这下真的咽了气!门一开就急急忙忙进来的一个老婆子说。

结果她什么也没有讲出来。说罢,女总管若无其事地走了。

两个干瘪的老太婆显然都在忙于准备履行她们那份讨厌的职责,所以顾不上应答。女总管走后,便剩下她们两人在尸体旁边张罗。

(有删减)

[注]①奥利弗,从小就是孤儿,在济贫院受尽虐待,好不容易逃了出来,又不幸落入了贼窝。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妇在生命垂危时,想要把心中藏置多年的秘密告诉女总管,但是直到去世她也没有说清楚金首饰到底是什么。
B.两个老太婆自称是病妇的好朋友。但病妇并不愿意让她们听到自己接下来要说的话,可见病妇与她们并不是真正要好的朋友。
C.女总管想知道年轻女子的底细,但病妇径自说着。话语间表达出愧疚,并认为那个孩子若是活着不会为年轻女子感到丢脸。
D.年轻女子生下孩子后就死了,她不知道自己生的孩子是男是女,只是在临死前祈祷自己的孩子在纷乱的世上能有好心人照顾。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便营造出一种将有人逝世的紧张氛围,画面感较强,并且在字里行间充斥着对老婆子的鄙夷和讽刺。
B.小说没有全面交代年轻女子的身世,只是借助病妇之口讲述了年轻女子到习艺所的情况,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C.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讲述故事,使得叙述的故事不受时空限制,拉开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得叙述更加客观。
D.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每当病妇将要说出年轻女子的最关键信息时又转面讲述其他内容,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有评论认为狄更斯极其善于描写人之“丑”。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文中年轻女子是标题所指的“可怜虫”。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2024-04-0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看菜

白金科

徒弟是半道上捡的。木匠在早起上工的路上,碰见了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孩子衣衫褴褛,正站在雪地里瑟瑟发抖,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木匠于心不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孩子扑通跪在雪地里,磕了个头,就跟他走了。

木匠是这一带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木匠,木匠的活儿做得扎实精致,木匠尤其善雕刻,在家具上雕刻一些吉祥的图案,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都喜欢找木匠做活儿。

木匠现在在榆树沟一户姓殷的人家做活儿。殷家只有母女俩,闺女叫梅,十八岁了,母亲为她招了个上门女婿,需要做些家具,好成亲过日子,就请了木匠。

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不仅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木匠有了徒弟,便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

但有些事说晚了就容易出岔子,比如说这吃饭上的事,木匠一个说不及,就出了岔子。

手艺人上门做活儿,不住宿的,主家要管两顿饭。木匠的家离着榆树沟十里挂零,一早一晚打来回就行,用不着住宿。再说了,殷家只有母女俩,住下也不合适。通常的,上工第一天,午饭和晚饭都会上四个菜,这叫开工饭,再往后,午饭就只有两个菜了,但晚饭会保持四个菜。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有的菜是可看不可吃的,手艺人管这叫看菜,比如说这鱼。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咸鱼,这条咸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撤下去,明晚上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日子艰难,大家都懂。

殷家没有男人,也就没人陪木匠吃饭。前些天都是木匠一人一桌,今天木匠有了徒弟,那就师徒俩一块儿用饭了。

木匠好酒。先呷上一口酒,微闭双目细细品着。等到他睁开眼来,要去夹菜的时候,才发现徒弟已经破了鱼身了。

木匠赶紧制止,又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

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好看。现在,朝上的这面的中间部位已经被徒弟夹走了一块,有了一个不大的豁口,已经不是一条完整的鱼了。这样的话,这条鱼就成了剩菜,以后主家就不好意思再端上桌了。

徒弟自然不敢再去动那鱼。

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

师徒俩走后,殷家母女开始收拾碗筷。细心的母亲一眼就看出了那条鱼的端倪。母亲知道这是木匠体谅她们母女,告诉她这条鱼不需要换,以后再端上桌就是。

于是,这条鱼又被来来回回地端了十多天。

殷家的活儿做完了。这天晚上,师徒俩在殷家吃收工饭。拿起筷子,木匠对徒弟说:孩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

吃完饭,师徒俩要走了,殷家母女送至院门口。在院门口,木匠扔下一句话: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

母女俩迷惑不解。

等到去师徒俩吃饭的屋里收拾碗筷时,方才明白了木匠的话——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

日月如梭。一转眼,梅的儿子也十八岁了。梅为儿子娶媳妇,要做家具。这时候木匠已经老了,做不动了。木匠的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

新木匠是个年轻的后生,自幼就去城里了,在城里学的徒,那是见过大世面,见过洋玩意的。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梅说,咱庄户人家,结实耐用就行。后生有些郁闷。

吃午饭了。这第一顿饭是开工饭,按规矩上了四个菜,梅的男人陪着后生,入了席。

一开吃,后生就看上了那条咸鱼。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后生可不懂看菜这一说,他的师父就没教过他。他一伸筷子便去夹那鱼。

却是怎么也夹不动。

梅的男人脸上露出许多尴尬来。

后生明白了,这是一条木头鱼,是人工雕刻的。

后生的脸腾地红了。

自此,后生少了话语,活儿却是做得格外用心了。

(节选自《小小说月刊》)

文本二:

小小说是小说的样式之一。它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人物少、故事情节简单。在艺术处理上,对情节、环境不做精雕细刻,只集中精力描绘人物、深化主题。节奏变化紧凑,构思结构精巧,具有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在我国,小小说古已有之,《山海经》《世说新语》《笑林》中的小说大部分都是小小说。与其他小说相比,小小说更能及时地把握时代变革及其在人们心理上的反响,准确捕捉现实生活中美的闪光,使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某种有益的感悟和启发,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

(节选自百度百科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篇交代了徒弟的来历,徒弟“跪在雪地里”“磕了个头”,体现徒弟对木匠强烈的感激之情。
B.文本一中“木匠一个说不及,就出了岔子”,这个“岔子”指徒弟起初不懂饭桌上的规矩,破了鱼身。
C.文本一中新木匠对梅用的家具“有些不屑”,是因为梅经济拮据,看不上也做不起新式样的家具。
D.“小小说”在我国源远流长,是小说的样式之一,相比于其他小说,它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衣衫褴褛”一句运用外貌描写,展现了木匠初遇徒弟时,徒弟穷困、可怜的形象。
B.文本一详细介绍了“看菜”这一规矩的具体内涵,既照应标题,又暗示当时的条件艰苦。
C.结尾“这是一条木头鱼”出人意料,但实际上前文已有伏笔,如“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
D.“后生的脸腾地红了”运用神态描写,体现出后生的羞愧,也包含着后生对木匠的仰敬。
3.文本一是如何塑造木匠的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本二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小小说”的特征的。
2024-04-05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九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遗风

乔典运

汉王城是深山里头一个很小的村子,只有五户人家,分别姓刘关张赵黄。据说是三国时期刘备君臣的后代,不幸流落到此。这五户人家还保持着桃园结义的情分,人心一直很古,五家人亲如一家人,亲如一个人。

这天傍晚,关老二从村西头锄麦回来。他家住在村东头,要回家得穿过整个村子,要经过刘张赵黄四家门前才能到自己家里。①这两天他心不静,谁都不想见,就在村外磨蹭到天黑定了,以为家家户户都关门闭户了,才往家里走去

前天,大家一同去卖红薯干。关老二只有25斤,划票员多画了个0,成了250斤。关老二看了票心里惊喜得乱敲敲,他磨蹭到大家都结账走了才去取钱,多拿了五十块钱。②他一拿到钱手就发抖,想退给人家,可是只想了眨眼工夫就又不想退了,国家是个大麦秸垛,谁都去拽,自己从来没去沾过,就这么便宜国家了。自己没偷没抢,是老天爷看自己穷,才叫划票员三昏四迷把钱硬塞给了自己,自己再不要就不算人了,这样想想就没退。在回来的路上,关老二又犯了心病,这事给大家说不说?好像大家都没看见,不说也没关系。可是祖上有个规矩,见一面分一半,别说是人家算错了白给的,就是拾的,亲戚送的,也得分一分。

关老二又想到了秋天那件事。那天,弟兄五个一块上山挖中草药,到山顶汉王庙歇了一会,他翻了几道山,挂破了衣服挂破了皮,只挖了一把丹参,还不够一双草鞋钱,气得真想跳崖死了算了。还是祖上念他可怜,把他领到了猴上天后阴里,在刀削石崖上找到了几窝天麻,他冒着粉身碎骨的风险,一下子挖了十几斤,这么多要值上百块钱哩。他欢天喜地地回到了汉王庙,只见大家早已到齐,祖宗面前生了一大堆火,都在烤火吸烟。大家说等他半天了,说着从火堆里扒出烧红薯叫他吃,他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完添柴火,才看见大家的药筐都是空的,再一看神案前边有一堆草药。他不明白,就奇怪地看着大家,刘老大说:大家说了,老祖先们南征北战,打来天下都有福同享,今天挖点药也应该当着老祖先的面拢成一堆,然后平分,也叫祖先们看看,咱们的心还和他们的心一样。关老二听了顿时一颗心掉到了冰井里,可是又有口难言。自己挖了天麻,大家并不知道,看样子大家是真心真意遵照祖先遗训,自己怎好说个不字?他看看自己的祖先关公,关公也对他红着脸,好像是为他不愿平分而害羞。大家看他倒出的是天麻,一个个傻了眼,刘老大忙伸手拦住了他:二弟,这一回你就不要太为难了!关老二是个血性人,虽说心里像喝了碗醋,还是硬着手腕搅个不分你我,然后哈哈大笑道:这有啥,咱们谁和谁,别说一点草药了,就是命也该兑上!说得大家一齐夸他不愧是关公的后代。关老二看着大家的笑脸,自己直想哭,大家都没自己受的苦大,苦大苦小一样平分,心里老不是味。关老二想起这件往事,如今心里还不平,难道这次人家多给的外财也得再分分?

关老二迷瞪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他想去找老大探探口气,看他知不知道自己得了外财。天已大明了,村子还没醒,有钱难买天明觉,你睡他睡我也睡,不睡白不睡,大家比着睡。关老二看家家还关门闭户,心里就有气,这算啥日子呀?谁都不想走到人前,一个比一个懒,可是,走到人前行吗?不说别的了,连顿好饭都吃不成,做顿好饭也得分成五份,一家送一份,轮到自己嘴里没有了。有这规矩谁还有心思往好里过?关老二想着,到了刘老大门口,突然头顶响起呱呱的老鸹叫声。大清早碰到老鸹叫凶多吉少,不由浑身打了个冷战,忙弯腰在地上摸了一把,什么也没摸着,还是举起空手往树上打去,老鸹吓坏了,恶声恶气地呱呱叫着飞跑了。关老二呆呆看着老站过的桐树,树叶早落光了,横七竖八的枝条像张牙舞爪的夜叉。③一阵西风,夜叉们冲着他扑来,他慌慌地跑回家了

关老二又躺到床上,又拉被子包住了头。被窝里漆黑,他好像看见了关公涨红着脸在发脾气,骂他不该坏了祖先规矩。他浑身发抖了。老婆做好饭喊他吃饭,他不动也不吭,老婆以为他病了,就坐在床头陪他。

黄五送来了糖,张三端来了龟汤,赵四带来了烟,刘老大送来了橘子。媳妇叫他起来吃,他一下掀翻被子坐起来,红着脸红着眼吼道:吃!吃!好吃难消化!昨天,都是昨天来人送的?他们一定是知道了!④关老二浑身瘫软了。他哆哆嗦嗦从怀里掏出了一卷十元的票子,递给老婆,少气没力地说:给,拿去,每家给他们十块!

关二嫂不情愿地迟疑着走了。

关老二满肚子不满,看着家里,咬着牙说:搬!非搬走不可!

文本二:

寓言的意义首先表现在小说当中的关系上。是一种能力,一种可能,一篇作品如果达不到一定程度的,小说是无法获得充实的内涵的,无法使人联想起生活中最基础的层面。小说的也就是它的寓言功能,这反映出小说家在形而上方面所努力的程度。没有形而上,小说必然要缺少一种恢弘,一种浩瀚,一种气派,一种大。

——毕飞宇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老二将自己得到意外之财看作天意,并将原因归结到划票员身上,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疚之感。
B.关老二冒着风险采得天麻回来,看到大家准备遵照祖训平分草药,他虽不情愿,也不好意思反对。
C.作为关公的后代,关老二的思想被深深地烙上忠义精神的印迹,这既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束缚。
D.小说最后一段写关老二决意搬走,将他内心的偏执狭隘暴露在读者面前,揭示了小说的批判主题。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反映出关老二获意外之财不想让人知道、怕人知道后要平分的复杂心理。
B.句子②表现了关老二的矛盾心理,既有良心上的不安,又有精神上的自我安慰。
C.句子③写关老二想不遵祖训却又内心胆怯,“夜叉”是他纠结挣扎心理的折射。
D.句子④中的“浑身瘫软”,表现了关老二在自己的秘密被揭穿之后的崩溃绝望。
3.文本一以“遗风”为题有何作用?
4.文本一具有寓言小说的特征,请结合文本二,谈谈你对文本一中“小”和“大”理解。
2024-03-31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二模模拟测试(九)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 中   

张 洁

杨莹终于可以回家探亲了。

母亲来信,叮嘱她回去时务必带一床被子,眼看冬天来了,家里却没有多余的被褥。

由于种种莫名的原因,她们那个家早已七零八散。弟妹们分赴几个农村插队落户,家里的被褥就被瓜分一空。而且这些年来,大家全靠母亲一个人的工资维持生活,哪里有钱添置被褥。

她打好行囊后,向司机班走去。

一开门,是满屋子的烟雾,熏得她睁不开眼睛。好像屋子里有个蜂窝煤炉就要熄灭,有人在上面加了一块引火煤。由于常年在光线不足的灯光下熬夜,她的一双眼睛全出了毛病,哪怕熏一点烟、吹一些风、见一点强光,就要淌泪。

随着一个粗哑的嗓门“调主!”砰的一声,好像有个满腾腾的木桶,倒在了地板上。

从开着的门外,吹来一阵风,稀释了房间里的烟雾,杨莹看到,屋子当间儿,一张用包装箱木板钉制的桌子旁,坐着四个学习“五十四号文件”的汉子。他们每甩出一张扑克牌,都要狠狠地拍击一下桌子。在如此拍击下,那桌子竟还没有碎裂,也算得上骨头硬了。

对门坐着的那位,咖啡色的鸭舌帽一直压眉上,嘴角上斜叼着一支香烟,眯着一双除了桌上的扑克牌、什么也不屑给一眼的眼睛。只见他懒洋洋地敛起桌上的散牌,分放在两只手里,然后高高地扬起双手,纸牌“刷刷刷”地从他手掌里速度均匀地飞出,一递一张,交叠地落在他面前的桌子上。

好像谁也没有发现屋子里多了一个人。杨莹一声不响,靠着门旁的墙壁站了很久。她不知如何提出自己的请求,虽说“干校”有个名正言顺的规定,凡是去火车站乘车的“五七战士”,都可以向司机班要车。

戴鸭舌帽的那位准是长了三只眼睛,虽然第三只眼睛长在哪儿她还没有见着。

他明明没有抬眼看她,却问了一声:“要车?”

杨莹点点头。

旁边一位,斜着眼睛打量一下杨莹,说:“她?没门儿。”

一阵难堪的、含义复杂的沉默。

只听见“叭!叭!”的甩牌声,又有谁往地上啐了一口痰。

她扭头走出那间屋子,顺手把门关好,茫然地在校部门口站了很久。盯着一只在空地上跳来跳去觅食的乌鸦,翻来覆去地想着一个顶简单、却又永远想不明白的问题:关于我,他们知道些什么?

当然,只有自己打起精神,全力对付那通向火车站的三十多里路了。

路旁的林木都已凋零,光秃秃的枝杈伸向天空,好像许许多多无告的人,在祈求那并不存在的老天的怜悯。

阴霾的天空,将伸向远方的道路,以及道路两旁的田野,挤压得愁眉苦脸,又像是因为隐忍,单调而沉闷。

下雨了,雨水顺着她的头发流淌下来。道路变得泥泞。路上的积水很快湿透了她脚上的布鞋。背上,被雨水淋湿的被子越来越沉了,挎在肩上的两道麻绳深深地勒进她的肩胛。

她没想到会下雨,就是想到,也不会带上雨具,当人格都得不到遮拦时,还有什么必要用雨衣、雨伞遮挡自己的躯体。

杨莹爱雨。

童年时,她总是穿件小背心,光着脚丫儿,在夏季喧闹的雨地里奔跑,叫嚷,嬉戏。被雨水淋湿的衣衫,紧裹着她圆鼓鼓的小肚皮。

长大以后,她喜欢打着雨伞,在淅沥的雨里散步。伞底下,另一张脸,在缠绵的雨声里,会显得更加可爱。

而现在,雨,为什么这样无情地冲刷她……她已经无法分清,流在她脸上的是泪,还是雨。

有没有什么东西,能在这无情的雨里,陪伴她一会儿?她四下张望,旷野里还有没有另一个行人。就是遇不到一个行人,哪怕遇到一头牛,甚至一只狗也好。没有,什么都没有,在这样的天气里,别说是人,就是最贪玩的小狗,也会紧偎在妈妈的怀里打盹啊。

陪伴她的,只有路旁那些林木,枝杈伸向天空,依旧在祈求。

它们是否求得了怜悯和同情?似乎没有。浸在苍黑的树干上的雨水,顺着树皮的纹路流淌下来,如同她流淌的泪。树也会哭泣?难道它们也会感到悲哀?……

她的脚,和着单调的雨声,机械地迈着。仿佛她一生下来,就是为了在这样的天气,背着一床被雨水浸湿的被子,在这样一条路上行走。

“嘀嘀——”一阵汽车喇叭从她身后传来,她头也没回,便朝大路一旁闪去。

一辆吉普车越过了她,跟着,她听见了刹车的声音。车门开了,一顶咖啡色鸭舌帽伸了出来,喊道:“上来吧!”

杨莹四处张望,以为“上来吧”是对另一个人说的。

茫茫的旷野里,除她而外没有任何人,她终于确信,那句话是对她说的。

鸭舌帽依然低低地压在眉上,一支香烟,依然玩世不恭地斜叼在嘴角上。车厢里,只听见雨刷咔嗒咔嗒地响着,在挡风玻璃上,扫出一个又一个扇形。眼前的路,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方向盘上,骨节突出的大手,一会儿旋左,一会儿旋右。

三十多年经历过的事情,接触过的人,飞一般地从记忆里闪过。唉,她那短暂的生命之途,竟也像挡风玻璃外的景物,一会儿迷离,一会儿清楚。

到了。

他一口把嘴里的烟头吐了出去,红红的烟头,在汪着雨水的地面上泛起一缕小得几乎看不见的青烟,又“吱”的一声熄灭了。

“下车吧。”

前前后后,这是他对她说过的第三句话。

杨莹默默下车,连一声“谢谢”也没说,甚至连头也没有回。

她呆呆地站在雨地里,听着车门“砰”的一声关上了。然后是倒车的声音;泥水飞溅的声音;加大油门的声音;最后,是汽车开去了的声音。

之后,她走进了那个偏僻的小火车站。

1980年8月于北京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莹背着沉重的行李,冒雨走在通往火车站的漫长道路上,天空布满了阴霾,路旁的树木凋零,她不断地想着内心永远想不明白的问题。
B.戴着鸭舌帽的汉子不屑看其他人一眼,只是玩世不恭地玩着桌上的纸牌,杨莹也靠着门旁的墙壁站了很久,不知如何提出自己的请求。
C.杨莹爱雨,她童年时在雨地里奔跑、嬉戏,长大后喜欢打着雨伞在雨里散步,而现在,她感觉在雨中已不需要雨具,任雨水无情地冲刷。
D.杨莹默默地下了车,没有回头也没有感谢,只是默默地伴随着各种声音站在雨里,压抑着对司机班汉子不满的内心,直到最后汽车开走。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第三视角,围绕杨莹这位主要人物展开叙述,虽然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充满了杨莹内心复杂的情感。
B.文章善用多种描写手法,详细描写了杨莹和司机班汉子对话时的语言、心理、动作和神态,通过多角度细腻地刻画了杨莹的人物形象。
C.文章中戴着鸭舌帽的司机内心深处充满了善良和美丽,他让杨莹的内心从绝望到充满希望,并成为杨莹从厌世到恋世想法的转机。
D.文章花较多笔墨对环境进行描写,周围的景物已经失去了独立意义,成为反映杨莹情感活动的道具,侧面表现了杨莹绝望无助的心理。
3.文章中描述杨莹的眼睛有毛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通过雨景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24-03-30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雪山大地

杨志军

父亲登上一座雪冈,坐下来看着,有些奇怪:这是谁家承包的草场,怎么会养这么多的马?马对草场的要求很高,破坏性也很大,采食加上蹄子踩踏,个体牧人是养不起马群的。在整个阿尼玛卿草原,草高半拃、草密苫土的普通草场一般是五亩养活一只羊,十二亩养活一头牛,至少二十二亩才能养活一匹马,养马比起养牛养羊奢侈多啦。他想数数这群马的数量,数了不到一半就被马的移动打乱了,只好大致估一下:一百五十匹到两百匹。他顺手挖开身边的积雪,摸了摸地面,没有草,只有土,不禁眉头一皱,已经是瘌痢头的草原啦,怎么还能让马群来糟蹋?①不错,是糟蹋,对草原的索取超过了它的付出能力就是糟蹋。他起身看看四周,放马的牧人呢?就见马群朝山坳那边缓缓移动着,把一匹灰色马丢弃在原来的地方,再一看,灰色马是鞴了鞍鞯的。他走过去,看到浅浅的洼地里,一个牧人正躺在积雪上呼呼睡觉,凉飕飕的空气里充满了酒被肠胃消化后的气味。父亲大声吆喝着:“起来,起来,盗马贼来啦。”

牧人迷迷糊糊坐起来,看了一眼父亲说:“啊啧啧,怎么是强巴校长?”父亲仔细一瞅,也认出了对方,原来是喜饶的阿爸。喜饶的阿爸爬起来,哈腰致礼:“多谢啦,多谢啦。”父亲诧异道:“莫名其妙谢我干什么?”对方唠唠叨叨说起当初他怎么认识了父亲,父亲又是怎么说服他送儿子上学的。“幸亏听了你的话,不然我们做梦也想不到喜饶会变成公家人。喜饶现在好得很,县政府里住,县政府里吃,还能天天见到县长、县委书记。”②父亲说:“这算什么,喜饶要是干得好,以后他自己就是县长、县委书记。”“啊啧啧,那我得好好念祈福真言拜雪山大地哩。如今的草原上,旱獭见了我也会磕头作揖,将来你扶持他当了县长,哈熊豹子也得给我弯腰吐舌头啦。”他好像不知道父亲如今只是个跟他一般无二的牧人,父亲也不想多解释,又寒暄了几句,便问起马群的事。原来马群是玛沁冈日牧马场处理给牧人的,牧人们没钱,就用承包的草场交换,他的这群马换走了他家承包的一大半草场。父亲惊讶地问:“把草场给了人家,你怎么办?这么大的一群马,吃不了几天,草就没啦。我敢保证,你家现有的草场,春天长出来的草到不了夏天就会连根消失。”喜饶的阿爸满不在乎地说:“到时候办法就有啦,大不了赶着马群远远地去呗。”又指着远方绵亘不绝的山脉说:“山里有的是草场。”父亲着急地说:“不可能,那里很多地方都在雪线以上,光秃秃的没有草,有草的地方早就被人占啦。”“③我多多地念祈福真言,雪山大地自会保佑。”“雪山大地只保佑做对了事的人,对做错了事的人,一定会惩罚。”喜饶的阿爸还是听不进去,父亲追问道:“用草场交换马匹是谁牵的线,是公家还是私人?”喜饶的阿爸自豪地说:“是我家喜饶,他给这片草原上许多牧人都说啦,放牛放羊的话牲畜增加得慢,你们几年才能富?现在一倒手,草场换马匹,几天就富起来啦。”父亲火了:“喜饶是我的学生,还是沁多县畜牧局的人,怎么这么糊涂?”他又气又急,想立刻骑着日尕前往县上痛骂喜饶一通,拿出铁哨就要吹,又把气憋了回去。父亲喘口气坐下来,望着马群说:“明年这个时候马群至少会增加五分之一,草场就更显得不够啦,唉,你们哪,互相攀比也没错,但不能只比牲畜不比草原,草原比牲畜重要得多,牲畜没了可以繁殖,草原没了可就连命都没啦。”

这天晚上,父亲为了日尕,住在了喜饶的阿爸家。 翌日一大早,走一阵休息一阵,天黑后才到达桑杰家。梅朵黑、当周和多吉(三条藏獒)同时欢叫着扑了过来。 父亲卸了鞍鞯嚼子,让日尕去刨雪吃草,一转头,就见一堆黑影站在帐房门口。

角巴说:“回西宁需要什么你们就从家里拿。”父亲说:“家里除了牛羊奶子还有什么?城里生活最需要的是钱,钱家里有吗?”角巴说:“没有。”父亲不客气地说:“那你还不赶快想办法把牛羊变成钱。”索南说:“一万个不可,牛羊变成钱的话,钱没啦,牛羊也没啦。”父亲说:“这么多牛羊除了让你脸上光彩,什么作用也起不了。”索南说:“人没有了光彩,还活什么?只有牲畜才不需要光彩。”桑杰说:“索南,不许你对强巴阿爸用这种口气说话。”索南说:“那你们说嘛,你们说了我就不说啦,少了牛羊就是要了我的命。”父亲说:“不是别人要你的命,是你在要草原的命,你要了草原的命,就是要了自己的命。”索南一脸懵懂。父亲又对桑杰发起脾气来:“当初索南在学校好好的,我还准备培养他当班干部呢,你们非要让他回家放牧,说是产冬羔的羊群和产春羔的羊群不能混放,结果呢,把大事耽搁啦。他要是把学上出来,就不会说这种无知的话啦。”又瞪了角巴一眼说:“都是你怂恿的,连草原重要还是牛羊重要都分不清楚。不跟你们讲啦,睡觉。”④梅朵说:“家里人吵架啦,我们这些做晚辈的不好说什么,但道理是明白的,强巴阿爸说得没有错,索南哥哥你要听话。”才让说:“要是举手表决的话,我也会站在强巴阿爸一边。”索南生怕大家表决,赶紧说:“强巴阿爸已经说啦,睡觉。”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看到醉酒的牧民躺着睡觉,开玩笑地吓唬牧民说盗马贼来了,可见“父亲”跟草原上牧民之间良好的关系。
B.喜饶的阿爸认为儿子成了公家人,旱獭见了自己也会磕头作揖,将来要是儿子当了县长,自己会更加自豪的。
C.“父亲”和桑杰一家的关系良好,“父亲”到达桑杰家的时候,受到了梅朵黑、当周和多吉这三条藏獒的“欢迎”。
D.“父亲”批评桑杰让索南回家放牧,桑杰认为索南比不上同学,就如同产冬羔的羊群和产春羔的羊群不能混放。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两次出现“糟蹋”,表明“父亲”对牧民没有管理好马群而让其胡作非为的愤怒。
B.句子②中“父亲”的话,既有对喜饶读书后有出息的欣慰,又有对喜饶大好前途的期待。
C.句子③中喜饶的阿爸说“雪山大地自会保佑”,照应了文章的标题,也表明了他的信仰。
D.句子④中梅朵的一番话,既表明了对强巴阿爸的支持态度,又没有逾越其晚辈的身份。
3.小说是如何塑造“父亲”的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草场·利益·见识。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忧患意识。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4-03-21更新 | 15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新乡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西伯利亚的温暖

冯有才

①卡尔是一名政治犯,被发配到西伯利亚的时候,正值十二月,天寒地冻。而后,卡尔被分配到了林场,成为一名伐木工人。监工托可可夫斯基很严厉,工人们都非常恨他。如果完成不了定额任务,工人们不但没有面包吃,甚至还会被抽得遍体鳞伤。当然,倘若超出了任务,就会得到半瓶伏特加作为奖赏,超出部分的木材,托可可夫斯基将他们囤积在一个仓库,并不急着马上运回莫斯科。

②第二年二月的一天,一名伐木工人生病了,整个班组没有完成定额任务,托可可夫斯基让整个班组的人饿了一整天,而那名生病的伐木工人,被托可可夫斯基喊出去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大家都猜测:那名可怜的正在生病的工人,一定是被可恶的监工托可可夫斯基遗弃了或者处决了。

③然而,不幸的事仍不断发生。还有一次,卡尔把木材抬上火车的时候,不小心滑了下来,木材从车厢里滚落,砸到了一名沙皇士兵。托可可夫斯基顿时火了,他拿起了皮鞭,使劲地抽打着卡尔,还随手拿了一根木棒,朝卡尔的腿上砸去。卡尔能清楚地听到骨头碎裂的声音。随后,几名工友把受伤昏迷的卡尔抬回了小木屋。没有医生,又加上天气恶劣,卡尔的腿恢复得很慢,三个月后才能下地走路。他每走一步,都会对托可可夫斯基的仇恨加深一分。

④战争即将结束的消息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大家都在心底高兴着,希望早点结束这样的日子。托可可夫斯基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对大家的态度也开始收敛起来。但是,大家对他的仇恨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⑤一天早上,卡尔被一阵哭声惊醒,那是从托可可夫斯基暖和的小屋传来的。卡尔赶忙跑过去,只见满头是血的托可可夫斯基躺在床上,看样子是受了很重的伤。托可可夫斯基努力睁开眼,看见卡尔后,从枕头底下摸出了一个日记本放到卡尔的手上,对卡尔说,你是这里唯一的政治犯,知识最深,你会懂得的。你会懂得的。卡尔接过日记本,托可可夫斯基便闭上了眼睛。卡尔迅速把日记本放进了衣服里,闻声而来的工友也走进了木屋。托可可夫斯基的妻子哭诉:凌晨,托可可夫斯基出门小便。天快亮的时候,她发现丈夫还没有回来,于是马上去找,结果刚出门,就看见了躺在门口的血迹斑斑的丈夫。她知道,丈夫是因为仇恨被人打伤的,凶手一定是这一千多名工人中的某一个。

⑥卡尔和工友们埋葬了托可可夫斯基,下一步怎么做,大家都很茫然,虽然传说战争要结束了,可是并没有明确的消息,他们将何去何从?小心地翻开日记本,卡尔的心一阵阵刺痛。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那名生病的伐木工人一定会死了,因为是托可可夫斯基知道他患了肺炎后,让装运木材的火车把他送到了城里医治。

⑦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卡尔的性命一定没了。因为托可可夫斯基在那一刻,看见了好几名子弹已经推上枪膛准备枪杀卡尔的士兵。

⑧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这一千多名伐木工人的性命一定没了,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冬宫在几天前就下了命令要处决他们。一股小部队已经在开来的途中。

⑨如果托可可夫斯基不死,这里就不会混乱,工人们也就没有办法趁乱逃走。

⑩除了卡尔,没有人知道托可可夫斯基是自杀的。卡尔把战争结束的消息告诉了大家,工人们一阵沸腾,欢呼雀跃,瞬间便冲破了伐木场看守士兵的警戒,跑进了丛林深处。

⑪卡尔并没有跑,而是走进了托可可夫斯基的小屋。他知道,从他得到日记本的那一刻起,他就应该为这对可怜的母子承担起责任。

⑫由于没有了工人,到来的士兵们也就没有采取措施,都纷纷离开了。几天前还是拥有一千多人的伐木场,变得十分空旷和冷清。后来,陆陆续续地又回来了几十个工人,卡尔把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给他们传阅。他们都选择了留下,在林场新建了许多小屋,建筑小屋所用的木材,都是托可可夫斯基提前囤积的。这一切,似乎都在托可可夫斯基的预料之中。

⑬冬天的西伯利亚,仍有一个温暖的小村落,村子的名字叫做托可可夫斯基村。村民们是那些伐木工人的后代,村子中还有一本族谱——那是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

⑭日记本的扉页,是卡尔临终前一年写的一句话:只要有爱,再冷的地方,也会有温暖的时刻!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叙述了西伯利亚林场的监工托可可夫斯基为了挽救一千多名工人的生命,不怕别人误解,不惜牺牲生命的传奇故事,讴歌了托可可夫斯基人性的光辉。
B.主人公托可可夫斯基在得知战争结束后,害怕不明真相的工人报复自己,所以对待工人们的态度也有所收敛。工人内心的仇恨也有所缓和。
C.卡尔开始对托可可夫斯基充满仇恨,当了解真相后,不但留下来照顾其遗孀和孩子,而且找回逃走的工人,建立以“托可可夫斯基”为名的村庄来纪念他。
D.本文语言妙趣横生,情节跌宕,前半部分写托可可夫斯基虐待工人遭仇恨,后半部分用日记本揭开真相,构思巧妙,欲扬先抑。
E.这个故事发生在战争期间的俄国,它告诉我们:爱是人世间温暖的源泉,能够抵御所有的寒冷与伤害。

(2)小说中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托可可夫斯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024-02-1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河水汤汤

汤成难

河水流到父亲这儿的时候,就变得温和了。用父亲的话说,没有了脾气。水面上闪着细碎的波纹,白亮亮的。它在晒着肚皮呢,父亲总是这样说。父亲所说的就是这条通天河。

这是一段父亲饲养的河流。父亲的船憩在岸边,或者漂浮在河中央,过河的人喊上一嗓子,声音贴着水面颤悠悠地过来了,父亲转过身,拾起桨向岸上划去。没人过河时,父亲就把桨收到船上,两只桨交叉着,依在船舷上,和我的父亲一样沉默。

饲养一段河流最好的方法就是照顾好河岸。岸怎么修,水就怎么流。有一次我们发现堤岸上有一个豁子,河水正想从那儿溜走呢。父亲找来蛇皮袋,把泥土装进去,泥土便有了形状,压肩叠背地把河水管得妥妥帖帖。父亲说那些溜走的河流,最终都把自己弄丢了,他亲眼看见一条三米宽的河,在树林中被蕨类植物吃掉,还有一次看见一截河流被水泥路咬断了。父亲照料着河岸,生怕弄丢了一滴水。他在水边竖根杆子,杆子上系着绳子以标注水位,过些日子再来看,水位下去了很多,绳子在空中兀自飘扬。父亲坐在石头上望着河水发呆。那些日子父亲变得愈发沉默,他扛着铁锹走在河岸上,铲铲,拍拍,敲敲,从东边走到西边,又从西边走到东边,直到河岸和河水都被驯服了。到了小满,我们看见做标记的绳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了。父亲掏起一捧水说,你看,它们又跑回来了。再过一些时候,河水继续上涨,绳子淹没在水中,河面宽阔了很多,父亲坐在石头上,脸上溢出水光。这个时候父亲会向我讲述过去的事,父亲说从前的通天河比现在宽多了,从南岸划船到北岸需要半个钟头,当然,这是父亲童年时的通天河。现在呢,从南岸划到北岸只需十来分钟,父亲清晰地记得他的桨在水中只做了37次翻转运动,如果河面宽阔的话,需要56次。只有在某一年的冬天特别少,父亲的桨只要划动19下,船就靠岸了。父亲为此十分沮丧。

有一天,来了一支桥梁建筑队。和建筑队一同到达的还有几辆装载着各种机具的卡车,车轮在村道上轧出很深的车轱辘印,像铁轨一样伸向通天河。

这是一九九六,在通天河的历史上应该记下这个年份。

桥一天天长大,像横卧在通天河上的巨兽,相形之下,父亲和他的小船如同一只小甲虫。桥筑好了,来摆渡的人越来越少了,也很少再有人来河边洗衣淘米了。父亲心事重重,他不知道是不是桥把人与河水的距离拉开了,还是人们不再习惯亲近河水了,总之,他很久没有听到水码头上河水一样的欢笑声了。

是的,水码头——父亲更习惯称作水板凳——用木板或者石头铺成,村里的人从前都在水板凳上淘洗一年四季的食物和衣裳,世世代代如此。现在水板凳上居然长出了青苔,还有一处倒塌在水里。父亲用锹将青苔清理掉,又将活动的石头压紧,人走上去就稳稳当当了。从水板凳上回来,父亲并没有回到小船,而是去了村里,他先去了一个叫王彩凤的人家,站在她家贴着日月千秋照,江河万古流对联的门前。这个叫王彩凤的女人最爱去河边洗鞋了,她的嗓门儿总是很大,笑声水珠儿似的叮叮当当落在河面上。父亲的突然出现把她吓了一跳,她皱了皱眉问什么事呢?父亲支支吾吾,直到离开都没说出一句话。父亲又去了王国柱家,他看见王国柱挑水的桶正躲在旮旯里呢。父亲转身离开,接着,他又去敲了敲另外的几扇门,虚掩的院门内阒静无声,只有狗从里面迎了出来——它们的主人还没从桥那头回来哩。①父亲默默地往回走,头垂到胸口,嘴里一遍遍念着那句对联,像是和谁在怄气似的。

整个冬天父亲都在河岸上奔忙,将河岸又加高一尺。

第二年秋天时,渡口来了几个年轻的男孩女孩,他们是从城里过来的,经过通天桥时看到了摆渡船,很稀奇,②便像一群麻雀似的叽叽喳喳飞下来。他们要摆渡。

男孩女孩们麻雀似的跳上船,船一离开河岸,麻雀们就兴奋得尖叫,一个女孩踉踉跄跄从船尾去向船头,一个男孩向父亲提出要自己划桨,他对这种看似简单的运动正摩拳擦掌呢。男孩接过父亲的桨,费力地摇起来,船却原地不动,他转过身,把所有力气都用在对付其中一只桨上,结果,船在原地旋转,这又引起女孩儿们的一阵嘲弄和尖叫,他们前俯后仰,夸张地笑着,差点掉进河里。过了河心,小船才稳当起来。河面好宽哦,好像划也划不到岸似的,女孩感叹着。所有的河流都流向大海,男孩顿了顿补充道,你们知道吗,世界上所有的河流都是同一条河。

啊,那这条河会连着亚马逊河吗?

对呀,还有尼罗河。

连着长江吗?

可是,长江的源头在哪里呢?

长江的源头是当曲河啊。

不对不对,沱沱河才是长江的正源哩。

男孩女孩们争论着,一阵风吹来,将他们的话毕毕剥剥刮落在水面上。父亲坐在船板上,认真听着,他第一次听到这些,仿佛听着祖上的传说一样。他拘谨地坐着,半开半闭的眼睛承受着阳光的猛烈倾泻。③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桨离他很远,他几次按捺住胳膊的下意识抬起——这种感觉使父亲有些不安,也有些难过。他成了被摆渡的人了。

日子向前流淌,从前和父亲做标记的绳子飘扬在空中。其实,早在大水之后,河水不断地逃走,现在从北岸到南岸只要划21次桨就到了。水位一天天矮下去,河流变得孱弱细瘦。父亲坐在石头上,看着远处的河岸——又被野草们统领了,密密层层的巴泥草、蓟草、莎草在午后的烈焰里噼啪作响,高涨的气温催生出许多奇怪的、阔大的锯齿状叶子,④它们繁复得不可思议,在河岸上大肆铺展,千百倍地繁孳。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描写父亲眼中的通天河,亲切的用语体现出父亲对河流的深厚感情,自然引出父亲照顾河岸的叙写。
B.父亲在通天河上通过摆渡来谋生,照顾并曾经驯服了河流,但后来发了大水,河水逃走,父亲为此自责不已。
C.文中列举父亲的桨在水中进行翻转运动的次数变化,呈现出了通天河水量逐渐减少的趋势,引发读者的思考。
D.村中王彩凤家张贴的对联“日月千秋照,江河万古流”,反映民俗,增添了文化气息,而且与现实比照鲜明。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的“默默”“怄气”,写出了父亲对村民不再亲近河水的不接受及难过。
B.句子②用“麻雀”“叽叽喳喳”展现了年轻的男孩女孩看到摆渡船时的好奇、兴奋。
C.句子③中通过对父亲动作和心理状态的描写,展现出父亲当时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
D.句子④大肆扩张的野草使河流变得孱弱细瘦,文章以此作结,意蕴丰厚,耐人寻味。
3.父亲在照顾河岸的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情感体验。请结合文本前四段简要梳理概括。
4.汤成难曾说“我希望自己能写出时代发展中小人物身上的理想主义”,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2024-02-08更新 | 20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济洛平四市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爱喝稀粥

王蒙

①在我的祖籍河北省南皮县,和河北的其他许多地区一样,人们差不多顿顿饭都要喝稀粥。甚至在米饭炒菜之后,按道理是应该喝点汤的,我们河北人也常常喝粥。

②家乡人最常喝的是黏粥,即玉米面熬的糊糊。乡亲们称做这种粥为,他们说馇锅黏粥,而不说什么熬一锅粥。新下来的玉米,有时候加上红薯,饭后喝上两碗,一可以补足尚未完全充实饱满的胃,二可以提供进餐时需要摄入的水分,三可以替代水果、甜食、冰激凌,为一顿饭收收尾,做做总结,把嘴里的咸、腥、油腻、酸、辣味去一去,为一顿饭打上个句号。

③喝稀粥的时候一般总要就一点老腌萝卜之类的咸菜。咸菜与稀粥是互相提味、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这一点无须多说。吃惯了这种搭配,即使吃白米粥、糯米粥、牛奶麦片粥、燕窝粥、海鲜粥,如我后来有幸吃过的那样,也常常不能忘情于老腌萝卜、云南大头菜或者四川榨菜,还有天源酱园、六必居、保定春不老的名牌特制酱菜。咸菜也是不断发展丰富提高的,常吃稀粥咸菜也罢,食者是完全用不着气馁的。

④也有属于甜点性质的粥:赤豆汤,八宝莲子粥,板栗、杏仁、花生做的羹食等等。就不就咸菜,则无一定之规了。

⑤粥喝得多、喝得久了,自然也就有了感情。粥好消化,一有病就想喝粥,特别是大米粥。新鲜的大米的香味似乎意味着一种疗养,一种悠闲,一种软弱中的平静,一种心平气和的对于恢复健康的期待和信心。新鲜的米粥的香味似乎意味着对于病弱的肠胃的抚慰和温存。干脆说,大米粥本身就传递着一种伤感的温馨,一种童年的回忆,一种对于人类幼小和软弱的理解和同情,一种和平及与世无争的善良退让。大米粥还是一种药,能去瘟毒、补元气、舒肝养脾、安神止惊、防风败火、寡欲清心。大鱼大肉大虾大蛋糕大曲老窖都有令人起腻、令人吃不消的时候,然而大米粥经得住考验而永存。

⑥另一种最常喝的粥就是黏粥了。捧起大粗碗,吸溜吸溜吸吮着玉米面熬的稠稠乎乎、热热烫烫的黏粥,真有一种与大地同在、与庄稼汉同呼吸、与颗颗粮食相交融的踏实清明。玉米粥使人变得纯朴,变得实在,玉米粥甚至给人一种艰苦奋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乡土意识、忧患意识,安贫乐道、随遇而安、人不堪其忧我也不改其乐的意识。玉米粥会叫人想到贫穷困难。此话不假,笔者在三年困难时期就有过一天只喝两顿粥的经验,玉米粥拼命喝,喝得肚子里咣里咣当,喝得两眼发直。正因为如此,笔者才由衷欢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繁荣经济、人民生活提高等有目共睹的伟大成绩。同时,玉米食品又是和营养学、现代化、生活选择的多样化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在那个一些小子认为月亮都要比中国的圆的美国,炸玉米片、崩玉米花都是深受欢迎的大众食品,少量的玉米糊糊也可以作为配菜与主菜一道上台盘,为西式大菜增色添香。近年来,国内的玉米方便改良食品也方兴未艾。呜呼,吾乡之玉米粥也,且莫以其廉价简陋而弃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它的生命力还远大着呢!

⑦至于每年农历腊月初八北方农村普遍熬制的腊八粥,窃以为那是粥中之王,是粥之集大成者。谚曰:谁家的烟囱先冒烟,谁家的粮食堆成尖。是故,到了腊八这一天,家家起五更熬腊八粥。腊八粥兼收并蓄,来者不拒,凡大米、小米、糯米、黑米、薏仁米以及其他等等,均融汇于一锅之中,熬制时已是满室的温暖芬芳,入口时则生天下粮食干果尽入吾粥,万物皆备于我之乐,喝下去舒舒服服、顺顺当当、饱饱满满,真能启发一点重农爱农思农之心。说下大天来,我们十多亿人口中的八九亿是在农村呀,忘了这一点可就是忘了本喽。

⑧闽粤膳食中有一批很高级的粥,内置肉糜、海鲜、变蛋乃至燕窝鱼翅,食之生富贵感营养感多味感南国感,食之如接触一位戴满首饰的贵妇,心向往之赞之叹之而终不觉亲近。这大概反映了我土包子的那一面吧。

⑨当然,不是说稀粥至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眼界的开阔,我们的餐桌上理应增添许多新鲜的、富有营养的饮食,饮食习惯上的保守是不足取的。其实讲到吃东西,我是很能接受新鲜事物的,包括各种东洋西洋土著乃至特异食品。这一点使我深觉自豪,这一点使我时而自吹自擂:鄙人口味,就是富有开放性兼容性嘛。我喜欢尝试新经验,包括吃喝,这样,活得不是更有滋味吗?对身体健康不是更有利吗?

⑩但是,我对稀粥咸菜似乎仍然有特殊的感情。当连续的宴请使肠胃不胜负担的时候,当过多的海鲜使我这个北方人嘴上长泡、身上起荨麻疹的时候,当一种特异的饮食失去了最初的刺激和吸引力、终于使我觉得吃不消的时候,当国外的访问生活使我的肠胃不得安宁的时候,我会向往稀粥咸菜,我会提出喝碗粥吧的申请,我会因看到榨菜丝、雪里蕻、酱苤蓝,闻到米粥香味而欢呼雀跃,因吃到了稀粥咸菜而熨帖平安。不论是什么山珍海味,不论是什么美酒佳肴,不论走到哪个地方,在不断尝试新经验、补充新营养的同时,我都不会忘记稀粥咸菜,我都不会忘记我的先人、我的过去、我的生活方式,以及那哺育我的山川大地和纯朴的人民。我相信我们都会吃得更美好、更丰富、更营养、更文明、更快乐。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差不多顿顿饭都要喝稀粥,甚至在米饭炒菜之后不按道理喝汤而常常喝粥,是河北许多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B.作者家乡的“黏粥”不仅可以饱腹,还可以提供水分,甚至可以去除嘴里的味道,比水果、甜食、冰激凌更美味。
C.作者认为粥喝得多、喝得久了,人对粥自然也就有了感情。比如人在生病的时候,会想喝粥,特别是大米粥。
D.作者爱喝稀粥,原因丰富,有内心不能忘记自己过去的经历和过去的生活方式的原因,有思念故乡的原因。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我爱喝稀粥”既是全文的线索,又概括了文章的内容,直接点明中心。
B.第⑥段“捧起大粗碗”“吸溜吸溜”“热热烫烫”等口语的运用,使文章浅显易懂。
C.第⑧段写闽粤膳食中高级的粥,与作者家乡的粥形成对照,体现作者家乡粥的土气。
D.喝稀粥是生活中的常见小事,作者运用以小见大手法,在小事中寄寓情感和思考。
3.文中多处引用古诗、名句、谚语等,有何作用?
4.王蒙曾说,要通过自己的作品“给人一点忠告,一点经验,一点建议,希望更多的人活得明朗一些”。请结合文本,谈一谈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忠告、经验或建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