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学类文本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祖父死了的时候

萧红

①祖父总是有点变样子,他喜欢流起眼泪来,同时过去很重要的事情他也忘掉。比方过去那一些他常讲的故事,现在讲起来,讲了一半下一半他就说:“我记不得了。”

②某夜,他又病了一次,经过这一次病,他竟说:“给你三姑写信,叫她来一趟,我不是四五年没看过她吗?”他叫我写信给我已经死去五年的姑母。

③那次离家是很痛苦的。学校来了开学通知信,祖父又一天一天地变样起来。

④祖父睡着的时候,我就躺在他的旁边哭,好像祖父已经离开我死去似的,一面哭着一面抬头看他凹陷的嘴唇。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一个人,好像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带得空空虚虚。我的心被丝线扎住或铁丝绞住了。

⑤我联想到母亲死的时候。母亲死以后,父亲怎样打我,又娶一个新母亲来。这个母亲很客气,不打我,就是骂,也是指着桌子或椅子来骂我。客气是越客气了,但是冷淡了,疏远了,生人一样。

⑥“到院子去玩玩吧!”祖父说了这话之后,在我的头上撞了一下,“喂!你看这是什么?”一个黄金色的橘子落到我的手中。

⑦夜间不敢到茅厕去,我说:“妈妈同我到茅厕去趟吧。”

⑧“我不去!”

⑨“那我害怕呀!”

⑩“怕什么?”

⑪“怕什么?怕鬼怕神?”父亲也说话了,把眼睛从眼镜上面看着我。

⑫冬天,祖父已经睡下,赤着脚,开着纽扣跟我到外面茅厕去。

⑬学校开学,我迟到了四天。三月里,我又回家一次,正在外面叫门,里面小弟弟嚷着:“姐姐回来了!姐姐回来了!”大门开时,我就远远注意着祖父住着的那间房子。果然祖父的面孔和胡子闪现在玻璃窗里。我跳着笑着跑进屋去。但不是高兴,只是心酸,祖父的脸色更惨淡更白了。等屋子里一个人没有时,他流着泪,他慌慌忙忙的一边用袖口擦着眼泪,一边抖动着嘴唇说:“爷爷不行了,不知早晚……前些日子好险没跌……跌死。”

⑭“怎么跌的?”

⑮“就是在后屋,我想去解手,招呼人,也听不见,按电铃也没有人来,就得爬啦。还没到后门口,腿颤,心跳,眼前发花了一阵就倒下去。没跌断了腰……人老了,有什么用处!爷爷是八十一岁呢。”

“爷爷是八十一岁。”

⑰“没用了,活了八十一岁还是在地上爬呢!我想你看不着爷爷了,谁知没有跌死,我又慢慢爬到炕上。”

⑱我走的那天也是和我回来那天一样,白色的脸的轮廓闪现在玻璃窗里。

⑲在院心我回头看着祖父的面孔,走到大门口,在大门口我仍可看见,出了大门,就被门扇遮断。

⑳从这一次祖父就与我永远隔绝了。虽然那次和祖父告别,并没说出一个永别的字。我回来看祖父,这回门前吹着喇叭,幡竿挑得比房头更高,马车离家很远的时候,我已看到高高的白色幡竿了,吹鼓手们的喇叭苍凉的在悲号。马车停在喇叭声中,大门前的白幡、白对联、院心的灵棚、闹嚷嚷许多人,吹鼓手们响起呜呜的哀号。

㉑这回祖父不坐在玻璃窗里,是睡在堂屋的板床上,没有灵魂的躺在那里。我要看一看他白色的胡子,可是怎样看呢!拿开他脸上蒙着的纸吧,胡子、眼睛和嘴,都不会动了,他真的一点感觉也没有了?我从祖父的袖管里去摸他的手,手也没有感觉了。祖父这回真死去了啊!

㉒祖父装进棺材去的那天早晨,正是后园里玫瑰花开放满树的时候。我扯着祖父的一张被角,抬向灵前去。吹鼓手在灵前吹着大喇叭。

㉓我怕起来,我号叫起来。

㉔“咣咣!”黑色的,半尺厚的灵柩盖子压上去。

㉕吃饭的时候,我饮了酒,用祖父的酒杯饮的。饭后我跑到后园玫瑰树下去卧倒,园中飞着蜂子和蝴蝶,绿草的清凉的气味,这都和十年前一样。可是十年前死了妈妈。妈妈死后我仍是在园中扑蝴蝶;这回祖父死去,我却饮了酒。

㉖过去的十年我是和父亲打斗着生活。父亲对我是没有好面孔的,对于仆人也是没有好面孔的,他对于祖父也是没有好面孔的。因为仆人是穷人,祖父是老人,我是个小孩子,所以我们这些完全没有保障的人就落到他的手里。后来我看到新娶来的母亲也落到他的手里,他喜欢她的时候,便同她说笑,他恼怒时便骂她,母亲渐渐也怕起父亲来。

㉗我懂得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我想世间死了祖父,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

㉘我饮了酒,回想,幻想……

㉙所以我哭着,整个祖父死的时候我哭着。

1.分析第⑮⑯两段画线句表达情感的异同。
2.从构思角度分析第㉑段画线句的作用。
3.本文语言平淡中蕴含深情,以第㉕段为例加以赏析。
4.你的学习小组要编写语文读本中的一个单元,请从《我与地坛》《项脊轩志》中选择一篇和本文组成单元,并给出组合的理由。
2024-03-11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湖与港

周拥军

黄茅港就像扎着马步在村口的土墙上写标语的亚叔随手写的一捺:深深地锲进陆地的是捺的起笔又细又窄,只能放得下一口水井;靠湖的那头是捺的收笔,宽一些、阔一些,可以并排放得下四五条大货轮。那里连着湖。港外,一湖的水在那里奔着流着。港口,一条矮矮的土堤隔开了湖,也把一湖的奔流隔开了。奔流的湖没有留意港,它太忙碌,有太多的目的地在等着它。目的地很远,动不动就是大码头、大商埠,它得铆着劲跑。港太普通了,还无法引起它的注意。

②没有人知道港从哪里来。这一代的黄茅港人出生时,港就在那里了,上一代或上一代的上一代黄茅港人出生时,港就在那里了。了解港的人都进了族谱,族谱像湖一样有很多支汊,一个支汊一巴掌大,一块巴掌大的地方写着几代人,要从那里找出港的历史太难了。泛黄的古老的县志里提到过港,但每提到港时,总跟一场洪水或一场饥荒有关。一涉及洪水或饥荒,古老的县志里的文字,不是模糊了,就是欲说还休,让你只能去猜。就像很多族谱里的黄茅港人一样,他们出现,随后就在一场洪水中消失了,族谱里找得到他们的名字,他们最终的归宿,则需要去猜想。

③在黄茅港,所有的离别都和湖有关。

④湖撞进村庄的那个清晨,田在水下、地在水下、房子也一半在水下的黄茅港人只能选择远行。

⑤远行还是只能选择走水路。逆着湖奔涌的方向,一只只摇摇晃晃的船载着无数个家庭的希望,离开了黄茅港。鼓荡的风如一根根的缆,牵引着这些茫然的船。水在流,岸在移,船在晃,离开时,他们还是青涩少年,归来时,已是满头银丝。最不幸的是村里的汉爹。中年丧妻的汉爹,洪水后,他揣着家里仅存的一瓶酒,挑着一担行李,踏上求生路,一趟远行,从此不知所终,抛下一大堆儿女在泥泞中顽强地生长。每年的清明,他的家人,总要在湖堤上插几朵纸花,倒一瓶酒,声嘶力竭地喊几声,让一个漂泊的灵魂记起来时的路。

⑥湖水终于退了,像丧夫的寡妇,哭着,喊着,跌跌撞撞,一步一回头地极不情愿地退回了湖里,昔日的浓妆艳抹被秋风剥去,它被还原成一条一掐就断的水带,像一个弃妇一样龟缩在湖心。

⑦水退后,湖安静了,堤开始热闹起来。堤也是岸,但它不是古岸,是全新的岸。岸已没有多少了.湖水冲击一次,岸就后退一点,退到湖都忘记它了,它就安全了,湖再也不来打扰它了。它也不再是岸了,有人急急忙忙地在它身上栽上了树,种上了庄稼,再后来,村庄也迁过来了,岸就正式结束了它作为岸的使命。尽管它的名字还带着岸的印记,但它和岸再也没有一点关联了。现在,岸的责任全给了提.堤其实也不再是原来的堤,原来的堤化成了一堆污泥。替代的堤离原来的堤有一段距离,新堤的位置已到了原来的湖滩上。在这个位置修堤,堤内的那部分滩就不再是湖的了。了解湖的人都明白,夺属于湖的东西,这个决心很难下,但所有的黄茅港人都投了赞成票。湖夺去了太多属于黄茅港的东西,他们必须从滩上夺回来一些。滩是上好的土地,有了土地,就有了收成,就有了跟湖斗的底气。这样的工程靠一家之力不行,靠一族之力也不行,得靠港内所有人的力量。

⑧冬天来了,雪大片大片地落下,遮盖了湖,遮盖了滩,也遮盖了堤。现在的湖像刚出生的猫一样温顺,但并不是没有任何戒备的温顺。现在,它失去了争斗的能力,只能在雪下窥探,紧盯着对方的一举一动。和人斗了一辈子,和堤和岸斗了一辈子,它知道,一点点放松,就会导致满盘皆输。人、堤和岸输了还有退路,不过是从头再来,但湖输了呢?它会比人、堤、岸更惨。湖输了,湖域会被一点点地收束、蚕食,只能像一个刚过门的小媳妇一样畏畏缩缩地活在阴影里。这不是湖的性格,一条从远古奔涌而来的湖,从来没有忍让、迁就和屈服的习惯。

⑨它在等,等一个季节,等一场连绵不断的雨,等一次平山移路的山洪,它知道这道新堤拦不住它。历史上无数次破堤的记录都证明了这一点,只是没有人愿意去翻这些历史记录了,他们的注意力都在堤上,都在被堤圈起来的肥沃的土地里。

(有删改)

1.第①段画线部分以“一捺”为喻体,请从构思的角度赏析其妙处。
2.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3.本文将“湖”人格化的写法很有表现力,请以第⑧段为例加以赏析。
4.小宁从文学体式、人文主题等角度编写阅读材料,已编写了以下两组,想把本文加入其中一组。请为他作出选择并阐释理由。
甲组乙组
《边城(节选)》/沈从文
《再别康桥》/徐志摩
《茶馆(节选)》/老舍
《荷塘月色》/朱自清
《赤壁赋》/苏轼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2024-02-19更新 | 17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教学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台湾姑娘(节选)

林斤澜

①一个戴厚眼镜的,未老先白头的中学教员告诉我的故事。

②一九四六年的秋天,我为了生活,远离不愿意离开的大陆,渡海到台湾中部的一个中学里教书。学校远离城市,宿舍又远离学校。那是一座日本式的木头小房子,经过了日本投降,国民党接收,弄得围墙倒塌,门窗破败。荒凉的院子和寂寞的田野连接起来了。我怀念大陆上的火热的解放战争,又听不懂本地话,没有一个朋友,活像被充军到沙漠上去了。

③有一天我上课回来,推开房门,不觉呀的一声,仿佛走错了人家。那挂在墙上的脏衣服不见了,摊在“塌塌米”上的被褥叠起来了,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收拾了。最难得的是一股清凉的气味,那是“塌塌米”刚用凉水擦过了。我听见厨房里有响声,从破败的窗子里望进去,只见一个瘦瘦的姑娘,在低着头刷洗锅碗。只能够看见半边脸,脸色又白又干,仿佛石灰。她像是怯生生地看我一眼,没有抬头,也不说话。这就是好心的台湾同事,给我找的“下女”。可是这么小,行吗?

④“小姑娘,叫什么名字呀?”

⑤“娃莫栽。”

⑥“家住哪里呀?”

⑦“娃莫栽。”

⑧“不要害怕,我这里没有多少事情要做的。”

⑨“娃莫栽。”

⑩我刚学会几句台湾话,知道“娃莫栽”的意思是“我不知道”。想必我说的话,她一句也不懂吧。我回到房里,拿一张纸,写上柴米油盐几个大字。再拿出十块钱,一起交到她手里。还没有解释什么,她就静静地一笑,把纸头和钱随便往兜里一塞。

⑪我想我总要说上几句什么才好,就把刚学会的几句台湾话全部搬出来,再捎带上几个日文单字,外加指手划脚,向她说明早饭午饭的时间,晚饭早迟一点不要紧,穿衣服向来不讲究,用不着天天洗换。我看得出来她至少是听懂了大半的。可是必要回答的时候,总是一声“娃莫栽”,或者静静一笑。我疑心这笑里面多少有些狡猾,并且她始终没有抬头看我一眼。

⑫啊,多么固执己见的姑娘呀。

⑬我是一个流浪的光棍汉,人地两疏,却得到这样舒适的照顾,心里充满了感谢。可是一天又一天,从她嘴里只能听到一句“娃莫栽”。我觉着是故意对我疏远。她仔细地固执地,保持着冷淡的态度,仿佛对大陆上来的人,一概不信任。有回我苦脸告诉她,不知叫她什么,只好叫做“娃莫栽”吧。她先是静静一笑,接着忍不住格格笑出声来,笑得直不起腰,两手捂脸,跌坐在台阶上。可是忽然打住了,笑容不见了,好像风筝断线,一下子飘得无影无踪。这一刹那间,她明明显出心事重重,不是这种年纪担当得起的心事,或者这种心事使她成熟得过早了。

⑭我向台湾同事打听她的身世,只打听到她的父亲是一个小学教师,她是高小毕业生。家口重,就念不起书了。我想一个教书的人,自己的子女反倒失学,真是叫人难过。我打算每天晚上抽一点点时间,教她国文。可是这姑娘挺有心眼,我一时不敢乱说什么。有天我到厨房里去,看见她捧着本大书,见我来了就往抽斗里塞。我抢过来一看,却是日文的《安娜·卡列尼娜》。我吃了一惊,说了一句愚蠢的话:

⑮“看得懂吗?”

⑯“啊!”她闭上了眼睛。

⑰我知道说错话了,赶紧叫道:“你很用功,好,很好。要学国文吗?我教你,我有时间,学吧,你学吧。”

⑱“娃莫栽。”

⑲此后每天晚上,我们上一小时的课。上课当中,我才知道一般的国语,她全听得懂。国文程度,也够高小毕业的了。

⑳过了三个月,我第一次让她作文,不出题目,由她随意写写学习的感想。她写道:

㉑“我要努力学习国文,赶快学好。明年我要考中学去。我的大哥被捉去当了兵,有了饭吃。我的二哥被捉去坐了牢,也有了饭吃。他们有饭吃,还使得我亲爱的母亲用不着吃饭了。

㉒从此我笑不畅快,玩不起劲。人家说我成了小大人。可是我的爸爸对我说:‘这样很好,可以供给你上学去了。’上学本是我的梦想,可是料不到,美丽的梦想会是这样实现的。因此,我没有一点理由偷懒,我要赶快学好国文。”

㉓我常年看作文卷子,但从来没有像这一回的动心。老实说,流下了眼泪,并且立刻背下来了。我是小心谨慎的人,平时牢牢记着,哪些话不能出口。可是给她上课时,我竟和她一起读报纸,向她介绍大陆上的真实情况,在字里行间,寻找大陆战场的真实局势。

……

㉔进了城,我慌忙带她走进一家清净的咖啡店。对面坐下之后,我发觉她的眼神里,透着猜疑,忧虑。可是她一字不提,全部埋在心里。可是又全部,叫黑白分明的眼睛泄露出来了。     

㉕“啊。”她闭上了眼睛。当睁开来时,神色很安静。说:

㉖“老师,你留心没有?听说有时候校长偷听你讲课。”

㉗我心里一跳,怎么她也知道了呢?我秉性谨慎,但又绝不说谎。到了真话不能明说的时候,就不作声。在课堂上讲近代史新文学史,都是只讲到“五四”,就声明讲不下去了。

㉘清早起来就收拾行李,“娃莫栽”好像不觉得意外,什么话也不说,只管帮我捆捆绑绑的。当我雇好脚夫,回头却看不见她了。叫了两声,也没人答应。我心慌了,走到厨房窗口,只见她笔直站在窗里,脸色石灰一样又干又白,脸上挂着两行眼泪。她一动也不动,只是手指头哆嗦着,手里抓着一张我的名片,那原是贴在房门上的,不知什么时候她拿下来了。看见这种情景,我脑子里轰的一声,全盘乱了,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反倒拔脚跑出院子。冬天的早晨,铁青的天色,荒凉的田野,哭泣的风,一挑行李,我踉踉跄跄上了路,走出里把地,终究忍不住了,猛的回头,从倒塌的围墙缺口,看见了破败的厨房小窗。窗里黑糊糊的,可是我好像清清楚楚,看见“娃莫栽”当窗站着,手里拿着我的名片,脸上挂着眼泪。我很难过,仿佛是一个丢下亲人,管自落荒而走的家伙。


【注】①林斤澜(1923-2009),又名林杰,浙江温州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9月赴台,以中学和职校教员身份从事地下工作。1957年初,林斤澜在《人民文学》第1期发表小说《台湾姑娘》。
1.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
2.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请从这一角度赏析本文的叙事特色。
3.最后一段画线句的语言极具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4.汪曾祺称林斤澜的小说为“怪味豆”小说,虽怪,但颇值得回味。请从这一角度对本文加以赏析。
2024-02-19更新 | 20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猫城记(节选)

老舍

①大蝎调了五百名兵来保护迷林,可是兵们全驻扎在二里以外,因为他们要是靠近了迷林,他们便先下手抢劫。但是不能不调来他们,猫国的风俗以收获迷叶为最重大的事,必须调兵保护。兵们不替任何人保护任何东西是人人知道的,可是不调他们来做不负保护责任的保护是公然污辱将士,大蝎是个漂亮人物,自然不愿被人指摘,所以调兵是当然的事,可是安置在二里以外以免兵馋自乱。风稍微大一点,而且是往兵营那面刮,大蝎立刻便令后退半里或一里,以免兵们随风而至,抢劫一空。兵们为何服从他的命令?还是因为有我在那里:没有我,兵早就哗变了。“外国人咳嗽一声,吓倒猫国五百兵”是个谚语。

②五百名兵之外,真正保护迷林的是大蝎的二十名家将。这二十位都是深明大义、忠诚可靠的人,但是有时候一高兴,也许把大蝎捆起来,而把迷林抢了。到底还是因为我在那里,他们因此不敢“高兴”。所以能保持着忠诚可靠。

③这天大蝎为收获迷叶举办了盛大的敬神仪式。他请我这个外国人作大神的代表,在迷林中心的高架子上替他保护迷叶。大蝎告诉猫兵们,摘叶的时候若私藏或偷吃一片,大神的代表便会用张手雷劈了他们。大蝎一声令下,兵们两人一组上树摘叶。不大的工夫,我在上面已能看到原来被密叶遮住的树干。

④猫人并不是不能干事,我心中想,假如有个好的领袖,禁止了吃迷叶,这群人也可以很有用的。假如我把大蝎赶跑,替他做地主、做将领……但这只是空想,我不敢决定什么,我到底还不深知猫人。我正在这么想,我看见大蝎的木棍照着一个猫兵的头去了。我知道就是我跳下去不致受伤,也来不及止住他的棍子了,但是我必须跳下去,在我眼中大蝎是比那群兵还可恶的,就是来不及救那个兵,我也得给大蝎个厉害。我爬到离地两丈多高的地方,跳了下去。跑过去,那个兵已躺在地上,大蝎正下令,把他埋在地下。一个人若不明白他人的心理,便往往会因自己的善意而有害于人。我这一跳,在猫兵们以为我是下来放张手雷,我跳在地上,只听噼咚噗咚四下里许多兵全掉下树来,大概跌伤的不在少数,因为四面全悲苦地叫着。我顾不得看他们,便一手捉住大蝎。他呢,也以为我是看他责罚猫兵而来帮助他,因为我这一早晨处处顺从着他,他自然地想到我完全是他的爪牙了。我捉住了他,他莫名其妙了,大概他一点也不觉得打死猫兵是不对的事。

⑤我问大蝎:“为什么打死人?”

⑥“因为那个兵偷吃了一个叶梗。”

⑦“为吃一个叶梗就可以……”我没往下说,我又忘了我是在猫人中,和猫人辩理有什么用呢!我指着四围的兵说:“捆起他来。”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似乎不明白我的意思。“把大蝎捆起来!”我更清晰地说。还是没人上前。我心中冷了。设若我真领着这么一群兵,我大概永远不会使他们明白我。他们不敢上前,并不是出于爱护大蝎,而是完全不了解我的心意——为那死兵报仇,在他们的心中是万难想到的。这使我为难了:我若放了大蝎,我必定会被他轻视;我若杀了他,以后我用他的地方正多着呢。无论他怎不好,对于我在火星上——至少是猫国这一部分——所要看的,他一定比这群兵更有用一些。我假装镇静问大蝎:“你是愿意叫我捆在树上,眼看着兵们把迷叶都抢走呢?还是愿意认罚?”

⑧兵们听到我说叫他们抢,立刻全精神起来,立刻就有动手的,我一手抓着大蝎,一脚踢翻了两个。大家又不动了。大蝎的眼已闭成一道线,我知道他心中怎样的恨我:他请来的大神的代表,反倒当着兵们把他惩治了,极难堪的事,自然他绝不会想到因一节叶梗而杀人是他的过错。但是他决定不和我较量,他承认了受罚。我问他,兵们替他收迷叶,有什么报酬。他说,一人给两片小迷叶。这时候,四围兵们的耳朵都在脑勺上立起来了,大概是猜想,我将叫大蝎多给他们一些迷叶。我叫他在迷叶收完之后,给他们一顿饭吃,像我每天吃的晚饭。兵们的耳朵都落下去了,却由嗓子里出了一点声音,好像是吃东西噎住了似的,不满意我的办法。对于死去那个兵,我叫大蝎赔偿他的家小一百个国魂。大蝎也答应了。但是我问了半天,谁知道他的家属在哪里?没有一个人出声。对于别人有益的事,哪怕是说一句话呢,猫人没有帮忙的习惯。这是我在猫国又住了几个月才晓得的。大蝎的一百个国魂因此省下了。

(节选自《猫城记》,有删改)

【注】①《猫城记》创作于1932-1933年,老舍从英国回国不久。此时的中国内有军阀割据、国共对峙,外有日本侵占东北,全国上下一片混乱,岌岌可危。情节概要:因飞机失事,中国人“我”坠落到了火星上的猫国,被一群猫人抓走。猫国大地主大蝎救了我,但他只是想利用我外国人的身份替他保护能使人上瘾又毒害精神的迷叶。我随着大蝎看到了猫国社会的种种情状,最终见证了猫国的灭亡。本文节选自第十三章。 ②国魂:猫国的货币。

1.本文语言很有特色,以第②段为例,分析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取得幽默讽刺效果的。
2.赏析“一名猫兵被打死”这一突发事件在文中的作用。
3.分析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的意图。
4.《猫城记》与《阿Q正传》主题接近,而各具艺术独创性,请结合文本内容辨析。
2024-02-18更新 | 25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年级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条凳

李新文

①溪水边的彭家畈是个大屋场。人多,树木也多。树木一多,便出木匠。恰巧,我爹是这行当里最牛的一个。我出生的那天早上,他正在堂屋里打条凳。斧子的咚咚声,刨子的呱唧声,还有人的呼吸,响成一种音乐。这混响,终于没挡住我“哇”的一声啼哭。爹用热烈的眼神看我,似乎在告诉我,等我长大后也会成为一个木匠。

②我在阳光里疯长,却对木活提不起精神。一到暑假,我便在村子里瞎逛,或去溪边钓虾米。白云悠悠,阳光把溪边的地坪照得通亮,散发出的光芒耀眼而纯粹。溪水很清,似乎能看见水的魂魄。虾米也多,或自由游弋,或待在石头上一动不动,一眨眼,又跑得无影无踪。那天上午,正当我在溪水边出神,身后突然响起一串咒骂,竟是爹。他板着脸,眼睛里翻涌着不计其数的叹息。翌日清早,我刚爬起床,他便冲我直喊:“来,来,来……”等我一脚跨进堂屋,他立马将斧头往我手里一塞,说:“砍几下木头看看。”可我见了锋利的东西,浑身发紧。哐当,斧子呈直线落下,差点将他的脚趾砸破。没用的东西!爹狠狠骂了句。

③爹的条凳打好了,我悄悄把鼻子拱上去闻,一股草木的味道。我突然心血来潮,将条凳放倒在地当船划,弄得呱啦作响,连满堂屋的空气也晃荡起来。我玩得正欢,哪知后脑勺上重重挨了爹一丁弓。爹板着脸,眼珠子怒气冲冲地瞪着我。我的目光与他相撞,砰,炸开了花。浓烈的火药味里,爹干脆又抛来一句——木头比人强多了!他把条凳刷上油漆,标上“东西南北”的序号,不知不觉间条凳与人世间的伦理秩序遽然对接,浑身上下凸显出一股无法抵挡的森严之气。一粒种子从生根发芽到长成树木,然后摇身一变,青涩之气转为浑穆气象,其间发生了多少量变与质变!我不知这是一棵树从一开始就想要的结果,还是上天的安排。

④条凳平时不用,空着。空着,也是庄重的摆设。只有逢年过节,它的涵义才悉数释放出来。年关的早晨,堂屋里摆上一大一小两张饭桌。大的是八仙桌,放在上堂屋的家神位前,与条凳共同制造肃穆的气氛。小的呢,是矮桌,搁在下堂屋,围着一圈木椅。这个时候,桌椅板凳把人的身份界定得泾渭分明:成年汉子坐条凳和八仙桌;小男人和女人一律坐矮桌小椅。

⑤开饭时,叔公——家族中的头号人物,自然坐在靠家神位的东方,东方为大。蹲在叔公屁股下的条凳傲然挺立,神色肃然,俨然显出一副家长的派头。祖母、娘、姑姑、婶婶和我坐小桌矮椅,一时间,整个瓦屋里的人都各就各位了。瞟一眼祖母,她正兔子吃草似的一口一口地嚼,嚼得那么安静,心平气和,似乎把八十多年的光阴嚼成一种不可琢磨的味道。祖母一脚踏进我家后,操劳了一辈子,却从没上过八仙桌和条凳的“正席”。她曾不止一次地说:“我一世行得正、坐得稳、算是上得了台面……”说话间,她把腰杆挺得直直的。事后一问,才知她一年四季不是坐矮桌小椅,便是端了碗饭蹲在灶门口吃。

⑥可世上的人各不相同,终究有上不了台面的。那年秋天,我叔叔娶了一房媳妇,模样儿周正,人也勤快,只是言谈举止大大咧咧。那年中秋的月光把夜色照得分外旖旎,不知怎么,那新媳妇一屁股坐上条凳,端碗就吃。爹见了,马上脸瓜子一垮,连珠炮似的低声嘟哝:“没家教的,没家教的……”第二天新媳妇被遣送回家,没想到那边的人传话来说:“封建透顶……”于是,一房刚过门的媳妇儿飞了。

⑦冬日里的雪花如期开放,从后山到稻田那段高坡就结上了一层厚厚的冰。踩上去,哧溜一下,滑出老远。这时候,我看见不少小屁孩将家里的条凳偷出,一个接一个爬到高处,然后翻过边儿放倒在地,然后一个挨一个坐着,腿脚趴得像扬叉,手臂一张,敞开喉咙大喊:“冲啊!——”旋即,“呼呼啦啦”接二连三地滑下来,发出的声响状如火车的呼啸。他们手搭着手肩并着肩,在木凳的呼啸声中铆足了劲儿向下冲。要么一溜烟冲进塘里,跌得人仰凳翻;要么翻入积雪很深的墈下,一片狼藉。那些离开堂屋离开八仙桌的条凳儿,在高坡上大呻大唤,忘却了彼此的身份,乐得不知东西。不到一个时辰,凳上的油漆渐次剥落,露出一块块木质。至此,它们恍然大悟自个儿仍然还是土地上的一棵树,没什么大不了的。

⑧第二天早起,我看见爹坐在条凳上闷闷地抽烟,烟圈儿把整个面盘笼罩,酷似一幅岁月里的版画。条凳们的耳朵被父亲的叹息灌满,它们回味起昨日午间那妙不可言的场景,陷入深深的惆怅

(有删改)

1.赏析第②段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2.第③段语言风格前后有变化,请对此作赏析。
3.第⑤⑥段由“祖母”写到“新媳妇”,分析其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
4.第⑧段写条凳们的“回味”与“惆怅”,意蕴丰富,结合全文加以评析。
2024-02-18更新 | 16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控(一模)试卷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惜花人已去

茹志鹃

①四月,又是一个四月了。

②十三年前的一个四月里,也是这样乍暖还寒的时节,我第一次见到了老舍先生,在北京丰富胡同,他的家里。那时,他和刘白羽同志一起,即将率领我们赴日访问。他当时虽然年已花甲有六,但人十分精神,瘦小的身骨,实在是硬硬朗朗的。做梦也没想到,在十六个月以后,他会愤而死去。一个人没有强烈的爱,也不会有这等强烈的憎和愤。而老舍先生在我的印象中,看来是那么平和,怡然。

③因为将去日本,又是在4月,大家一开始就谈到了樱花,然后又转到了中国的牡丹。

④北京人爱花,实在不下于广州花城。在北京,随便走到哪里的楼房或公寓跟前,只要一抬头,就能看到每一个楼窗里,阳台上,都放着盆花。老舍先生住的是四合院平房,院子里也排着大大小小的盆花盆草,大概很有些名贵的品种。而且,而且老舍先生像所有的北京人一样,爱花,也爱画。我已不记得他院子里的花,可是我却永远也忘不了,他珍藏的一幅画里的花,这是几朵牡丹,黑的牡丹。在生活中,我没见过黑牡丹,现在一见,发现它要比任何颜色的花更浓艳,更强烈,更富于生气。那乌绒似的花瓣上,玉露还未干,甜甜的馨香,仿佛扑鼻而来。在一片啧啧赞声之中,我看了看站在画卷旁的老舍先生,他抚着手杖,依然是那样微笑着,但他脸上的每一根线条,都舒展得像天空中大雁的翅膀。我猜想,在他的内心,恐怕会比这微微的笑容,有着更多的欢喜。正像这墨画的牡丹,却蕴藏着比火更红、更奔放、更炽热的感情。

⑤在日本,我们当然看到了樱花,不过我们去得稍稍晚了一点,正逢到落英的时候。我们看见樱花是怎样勇敢地,毫不留恋地,将自己洁净的花瓣,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覆盖住大地。要踏着这一地粉的、白的花瓣走去,真正是于心不忍,无从下脚。但老舍先生却毫不犹豫,扶着手杖踏上去了。不过,脚步是那么轻,那么轻地走着,在他走过的地方,花瓣也就更紧,更紧的贴近了大地。变成了一条隐约可辨的白色小径。

⑥我想,可能是爱花的人更了解花的心愿。让人踏着,把自己变成大地的一分,也许这就是落英的本意。于是,我也就跟着这条小路,走上前去。

⑦谁会想到,这位踏花的人,在十六个月以后,竟然也跟这樱花一样,毫无留恋地,但是愤然地将自己飘落在地,他紧紧贴着祖国母亲的胸膛,仿佛在说:士可杀不可辱。对法西斯式的迫害,我以死抵抗。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作成一条洁净的小径,让人们走在上面,更加轻捷,更加端庄。然而,然而老舍先生是多么爱生活啊!他爱花,爱画,爱生活中一切美的东西。

⑧代表团回到北京,已是5月。老舍先生兴致勃勃,和夫人胡絮青一起,请我们吃了辣味鱼,又请我们去中山公园看牡丹。

⑨北京人真是爱花的人,中山公园游人很多,花也开得很盛。看完了那粉的,红的,紫的,我们各人就回各人的住处了。因为觉得反正后会的机会正多,所以分手时也很随便。匆匆忙忙,马马虎虎,甚至我都不记得在什么地方分的手。到第二年的初冬,听到他愤而去世的消息时,我尽力地回忆,还是想不起最后告别的情景。而主动跑到我面前来的,却是最初见面时,他给我们看的那几朵黑牡丹,以及最后他扶手杖,走在一片牡丹当中的景象。他环绕着成片盛开的牡丹花床,慢慢地走着,有时停下来,瞧上一会,就又慢慢地向前走去,环绕着那粉的,红的,紫的牡丹,环绕着那活泼泼的生的意志,强烈的春的气息,从容不迫地走着。穿着他那件黑白相间的人字呢薄大衣,硬硬朗朗地走着……

5月,又是一个5月即将来了。这是我告别老舍先生以后,第十三个5月,是恶梦醒来后的第三个5月。我好像看见他,慢慢地走在成片粉的,红的,紫的百花当中,走在永远艳丽,永远生气蓬勃,永不凋谢的黑牡丹当中,从容不迫地走着,穿着那件黑白相间的人字呢薄大衣。

1.第④段画线句对画中黑牡丹作了形象描绘,请加以赏析。
2.阅读⑤⑥⑦三段,解析作者写老舍先生踏花而行的寓意。
3.第⑨⑩两段都描写了老舍先生观赏牡丹的情景,这样写是否繁冗?请加以分析。
4.有人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表现人性。结合小说《百合花》与本文,评析这种观点。
2024-02-17更新 | 139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水在滴

苏沧桑

⑴中午十一点半,徐师傅等人都吃饭去了。捞纸房像被突然摁进了寂静的井底。

⑵有两种水声,在空旷的寂静里,缠绕回响。

⑶第一种,滴答,滴答,滴答……不急不慢,不变的节奏和密度,这是榨纸声——徐师傅上午做的几百张湿纸抄在杉木仝板上,摞成一尺多高的湿纸垛,用千斤顶压上去,把水榨出来,在晒纸房里经过晒纸的工序,就成为一张真正的元书纸。

⑷水顺着纸垛边缘滴下来,滴在铺在底下的竹帘上,迅速汇集在竹帘的四角,滴落在青石板上,滴答,滴答,滴答……让人想起赤脚踏在青石板上的脚步,想起南方屋檐下慵懒的雨滴,想起小满时节前三天的山林,嫩竹拔节,万物萌动。雨滴在每一棵竹子的头上,被它们吮吸进身体,满山的嫩竹——元书纸的前世——的身体里,便流动着雾岚的气息、草木的幽香、覆盆子的酸甜、笋的青涩,流动着欲竹的当当声、竹子顺着坡道滑到山脚的哗哗声、杀青的唰唰声、砍竹人的咳嗽声,以及路过的山民呼出的烟草味、他或她的汗味、饭菜的味道、家的味道,年的味道……一棵竹,裹着整个山林的日月精气,一张元书纸的胚胎,在滴答声中渐渐成形。

⑸另一种水声,是流水声,细弱又清亮。它来自幽暗的捞纸房某个角落,水从一只装满纸浆的槽缸里溢出来,匍匐进地面。几近难以察觉的流水声,被无边的寂静扩大了。水声泠泠,像由远及近的银铃声从云霄洒落大地。

⑹这两种水声,在此地,已经回响了一千多年,也许更久远。冬去春来,世事更替,水声从未停息,改变的,是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

⑺此时,在村的另一头,作坊里年纪最大的捞纸师傅徐师傅,用手端起了饭碗。那双手已经在纸浆水里浸泡了四十五年,比白纸更白的手掌,已看不出掌纹和指纹,老茧连着老茧,有些地方已经开裂,又被纸浆水浸泡得更白。这双手,放进发酵捣烂的竹纸浆里,不细看根本分辨不出来。

⑻这双手已经不痛了,但很怕冷。数九寒天时,一天十几个小时,在结冰的纸浆水里进进出出,冷到骨头里的冷。冷了,就往电饭煲热水里蘸一下,暖和一下再做。

⑼痛的是肩膀、腰。一站十多个小时,一抬臂二十公斤,一天几百上千次。捞纸得用巧劲,抄得轻,纸太薄,抄得太重,纸又会嫌厚。每一张纸,重量误差不超过几克,要有手法、经验和耐心、细心。

⑽一缕阳光在吱呀一声里改变了形状,捞纸房的门被推开了,徐师傅回来了。刚才缠绕回响着的两种水声迅速遁迹,代之以一些更清晰明亮的声音——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滤水声、竹架子的咿呀声、一个老男人偶尔的咳嗽声。摇头晃脑的下午开始了。

摇头晃脑是每个上年纪的捞纸师傅的习惯。捞纸就是《天工开物》记载的荡料入帘徐师傅手持纸帘浸入水浆,纸帘随手腕晃动,使浆液匀开,慢慢向前倾斜,晃出多余的水浆,那层浆膜就是一张纸。随着倾斜、上提、放纸、揭帘这些动作的起承转合,他低头、转头至右边又转到左边,然后点头、抬头,一气呵成。纸帘提拉出水的最后一下,他的头点得很快,像在用劲,又像在对自己说对,对,对

⑿午后的换纸房,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是唯一的声音。他喜欢安静,连收音机都不愿意听。

⒀他并不关心纸是不是有生命,是不是有灵魂,他听不懂回归、传承、情怀这些字眼。他不知道那些纸去往何处,纸上会被写下或画下什么,哪怕是一个沉重的嘱托、一张生死状、一个孩子的梦想,或是一个罪人的忏悔……

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总归要好好做。生活,关系到他一天有多少收入,关系到他平淡无奇却无比重要的日常,更关系到心里安与不安。

⒂偶尔,他也会想,接替他操起这张竹帘的会是谁。他没有徒弟,年轻人都不学这个了。刚才,穿过村庄回捞纸房时,他碰到了一群人,一个在外地做生意回家过节的邻居,叼着烟,眉飞色舞地说着在新马泰旅游的事。邻居以前也做纸,后来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出去挣钱了,再也不碰纸了。

⒃徐师傅与他们擦身而过时,听到了一阵哄笑。他呵呵笑了几声,头也不回走上了通往捞纸房的田埂,重新将自己安放进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里,感觉世界又回到了他喜欢的样子。

(节选自《纸上》,原载《人民文学》2017年第5期)

1.第④段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加以赏析。
2.赏析第⑾段画线部分场景描写的妙处。
3.第⒁段画线句“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总归要好好做。”是理解徐师傅的一把钥匙,请结合全文评析其“做生活”的态度。
4.标题“水在滴”妙在何处?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2024-02-17更新 | 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明湖之春     

老舍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②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

③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④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艇行沟内,如穿高粱地,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所以,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⑤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这个,也许一时做不到。不过,即使做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算作名胜。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千佛山满可以不算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水,可太难找了。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泉,池,河,湖,四者俱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得的。设若我游湖时,只见沟而不见湖,请到高处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北灰绿的一片——大明湖;城外,华鹊二山夹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黄河。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⑥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懂得什么叫作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叨那里龙井茶,藕粉与莼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不论怎么说吧,这些东西既都是水产,多少总带者些南国风味;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⑦我写过一本小说——《大明湖》——在一二八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被火烧掉了。记得我描写过一段大明湖的秋景,词句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是什么什么秋。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一张油画,也画的是大明湖之秋,现在还在我的屋中挂着。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这里大概有点意思。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不仅是湖宽水净,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橛子,静静的立在山头上。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叶。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看吧,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字了。桑先生那张画便是在北城墙上面的,湖边只有几株秋柳,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柳叶儿半黄。湖外,他画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联成一幅秋图,明朗,素净,柳梢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

⑧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

(原载一九三七年三月《宇宙风》,有删减)


【注】亢德先生:即陶亢德,老舍先生的好友,时任《宇宙风》杂志编辑。《大明湖之春》即是由他出题目向老舍先生约的稿。
1.赏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
2.“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在文章中两次出现,分析其作用。
3.第⑦段画线句中的个人审美趣味与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的审美趣味异曲同工,请对此加以赏析。
4.本文标题为“大明湖之春”,最后笔墨却落在“大明湖之秋”,请分析这样构思的妙处。
2024-02-17更新 | 148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百灵

王世襄

①我喜欢百灵,却从来也没有认认真真养过百灵。

②儿时在北京,接近了一些养百灵的人。他们多数是八旗旧裔,但也有贩夫走卒,甘心把家中所有或辛勤所得全部奉献给百灵。从这些行家口中得知,如果养百灵不像京剧那样有“京派”“海派”之分,至少也有“北派”“南派”之别。北派对百灵的鸣叫有严格的要求,笼具朴质无华,尺寸也不大。南派讲求百灵绕笼飞鸣,故笼子高可等身,而且雕刻镶嵌,十分精美,价值可高达千百金。正因其高,富家遛鸟,多雇用两人,杠穿笼钩,肩抬行走。

③北派专养“净口百灵”。所谓“净口”就是规定百灵只许叫十三个片段,通称“十三套”。十三套有一定的次序,不得中间偷懒遗漏或胡乱重复。十三套的内容可惜我已不能全部记清了,只记得从“家雀闹林”开始,听起来仿佛是隆冬高卧,窗纸初泛鱼肚色,一只麻雀从檐下橡孔跃上枝头,首先发难。继而是两三声同伴的呼应,随后成群飞落庭柯,叽叽喳喳,乱成一片。首套初毕,转入“胡伯喇搅尾儿”。胡伯喇就是伯劳,清脆的关关声中,闻以柔婉的呢喃,但比燕子的呢喃嘹亮而多起伏,真是百啭不穷。猛地戛然一声是山喜鹊,主音之后,紧促而颤动的余音作为一句的结尾,行家们称之为“咯脑袋的炸林”,以别于“过天”。过天则音调迥异,悠然飘逸,掠空而去。原来“炸林”和“过天”是山喜鹊的两种基本语言,在栖止和飞翔时叫法有别而已。下去是学猫叫和鹰叫……十三套还有几句常规的结尾,据说西城的和东城的叫法还小有区别,明耳人能一听便知,说出它是西城的传统还是东城的流派。十三套连串起来,要求不快不慢、稳稳当当、顺顺溜溜、一气呵成,真可谓洋洋洒洒,斐然成章!

④过去东西南北城各有一两家茶馆,名叫“百灵茶馆”。东城的一家就在朝阳门外迤北,夹在护城河与菱角坑之间的“爱莲居”。凡是百灵茶馆都只许净口百灵歌唱,别的鸟不许进门,只能扣上笼罩,在窗户外边听,连敞开罩子吱一声都要受到呵斥。

⑤进门一看,真叫肃静,六间打通了的勾连搭茶室,正中一张八仙桌是百灵独唱的舞台,四匝长条桌围成一圈,上面放着扣好罩子的百灵笼,不下百十具,一个个鸟的主人靠墙而坐,洗耳恭听。

⑥俗语说:“父以子贵,妻以夫荣”,养百灵的却可以说“人以鸟尊”!哪一位的鸟是班头,主人当然就是魁首。只要他一进茶馆,列位拱手相迎,前拥后簇,争邀入座,抢会茶钱,有如众星捧月,好不风仪,好不光彩, 而主人也就乐在其中了。

⑦当年我也曾想养一笼净口百灵,无奈下不起这个苦工夫。天不亮,万籁俱寂、百鸟皆暗的时候便提出笼来遛,黎明之前必须回家。白天则将笼子放在专用的空水缸内,盖上盖,使百灵与外界隔绝,每天只有一定的时间让它放声鸣叫。雏鸟初学十三套时,要拜一笼老百灵为师,天天跟它学,两年才能套子基本稳定,三年方可出师,行话叫做“排”。意思和幼童在科班里学戏一样,一招一式,一言一语都是排出来的。所以养净口百灵,生活起居,必须以笼鸟为中心,一切奉陪到底。鸟拜了师,人也得向鸟师傅的主人执弟子礼,三节两寿不可怠慢失仪。鸟事加人事,繁不胜繁,所以我只能望笼兴叹了。

⑧中年以后,有机会来到南方的几个大城市,看到北派行家口中所谓的南派养法。高笼中设高台,百灵耸身登上,鼓翅而鸣,继以盘旋飞翔,有如蹦跹起舞。至于歌唱,则适性任情,爱叫什么叫什么,既无脏口之说,更谈不上什么十三套了。我认为去掉那些人为的清规戒律,多给百灵一点自由,也未可厚非。当年我曾抑南崇北,轩轾甲乙,自然受了北派的影响,未免有门户之见。

⑨不意垂老之年,来到长江以南的濒湖地区——湖北咸宁。我被安排住在围湖造田的工棚里、放了两年牛。劳动之余,躺在堤坡上小憩,听到大自然中百灵,妙音来自天际。极目层云,只见遥星一点,飘忽闪烁,运行无碍,鸣声却清晰而不间歇,总是一句重复上百十次,然后换一句又重复上百次。如此半晌时刻,蓦地一抿翅,像流星一般下坠千百仞,直落草丛中。这时我好像从九天韶乐中醒来,回到了人间,发现自己还是躺在草坡上,不禁嗒然若失。这片刻可以说是当时最高享受,把什么抓“五一六”等大字报上的乌七八糟语言忘个一干二净,真是快哉快哉!

⑩听到了大自然中的百灵,我才恍然有悟,北派的十三套和南派的绕笼飞鸣,都不过是各就百灵重复歌唱的习性,使它在不同的场合有所表现而已。北派十三套,可以把活鸟变成录音带,一切服从人的意志。南派的绕笼飞鸣,也终不及让鸟儿在晴空自由翱翔, 自由歌唱。

1.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语言表达效果。
2.请从选材的角度,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3.作者对百灵的喜爱之情经过了几次微妙的转变,请做简要分析。
4.请评价本文的思想意义。
2024-02-01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酸橙

傅菲

①金华的师傅来我家,带了一麻袋的橙子,作伴手礼。黄黄的皮,个头比柚子小一些,圆圆润润,握在手心,好舒服。橙甜,汁液淌嘴角。吃了橙,手也舍不得马上洗,用舌头舔一遍,把橙汁舔干净。村里没有人种橙,起先我们还以为是橘子呢。可哪有那么大的橘子啊。过了冬,我父亲对师傅说,这个橙好吃,比红肉囊柚子好吃,比常山橘好吃,你下次来,带两棵橙苗来,我们也种上。

②第二年,我家种上橙子树,种了两棵。又三年。橙子树高过了瓦屋,开了花。树冠伞形,圆圆的像撑开的伞一样。橙子花白白的,五片花瓣,中间一支黄色的花芯。满树的花,绿叶白花披在树上。中元节之后,树上的橙子一个也没有了,全落了。让我伤心。一次,邻村一个种果树的人,来玩,说,栽种的果树,第一次的果子,都会谢掉夭折,以后就不会了,即使不谢,也要把果子剪掉,让果树完全发育成熟强壮,抵抗力强,营养足,果子才会甜。

③又一年。橙子的皮还没发黄,青蓝青蓝,但个头已经塞满一只手掌心了。我便去摘橙子吃,用刀切开,掰开肉囊,黄白色,汁液饱胀。我塞进嘴巴,又马上吐出来,眯起眼睛,浑身哆嗦。母亲笑了起来,是不是很酸啊。我说,牙齿都酸痛了,没见过比它更酸的东西,比醋还酸。母亲说,没熟透的柚子、橘子、橙子、杨梅、葡萄,都酸不溜秋的,熟透了,酸变成甜了。

④皮黄了,和油菜花一样黄得澄明纯粹。摘橙子的季节到了。可橙子还是酸得牙齿漂浮。我对这棵橙子树,完全绝望了——再也指望不了吃上它。我父亲不死心,说,还是霜降呢,冬至以后肯定甜蜜蜜,野柿子也是冬至后甜蜜蜜的。过了冬至,剥橙子吃,还是酸。橙子吊在树上,再也无人问津了。

⑤金华的师傅又来过冬了,看见树上亮晃晃的橙子,说,橙皮发皱了,像老年人的额头,还不摘下来吃啊。我们看着师傅吃,津液翻涌。师傅掰开一瓣,塞进嘴巴里,嘴巴立马张得像个山洞,口水四射,说:“怎么会这样呢?会这么酸呢?”父亲读过几年书,说,春秋的晏子讲,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橘甜枳苦,都是水土不一样的缘故。师傅说,产橘的地方,可以产橙,橘橙是胞兄弟呀。不是水土的缘故,原本种下的,就是一棵酸橙子树。师傅带错了苗,让我们空欢喜了好几年。

⑥橙子树,再也无人关心了。

⑦大哥拿起柴刀,说,把橙子树砍了吧,树冠大,把牛圈的阳光遮挡了。父亲说,牛圈要阳光干什么,通风就可以了。大哥把农家肥堆在树下,父亲看见了,说,肥会发热,把树烧死。大哥说,烧死就烧死,橙子又想不到进嘴巴。父亲说,树还是树,和树上的果子有什么关系呢?果子不能吃,可不能怪树。母亲把一些不及时用的重物,也挂在树上,以前是挂在木梁上的,如待修的水桶、漏水的锅、猪槽。父亲又说,挂在树上多难看,还会把枝桠压坏了,树上开满了花,花下是猪槽,看起来就不像话。

⑧过了几年,橘子树蓬蓬勃勃,树冠有一个稻草垛那么大。看着满树的花,大哥不免叹气,说,这棵橘子树,像一个漂亮的女人却生怪胎。我书读不好,母亲以橙子树作例子,教育我:“你看看这棵橙子树,好看,结的橙子却难吃,谁都厌恶。做人也一样,光有外表漂亮,内里无货,也是没用的。”

⑨有一次,我表哥来,看着树上黄澄澄的橙子,烂在树上,很是惋惜。他是镇里有名的厨师,善于烧酒席。有人做喜事了,能请他掌勺,可是莫大的面子。他对母亲说:“二姑,这是好东西,烧鱼,用半个橙子,放点盐花煮,比什么都鲜,什么佐料也不用放,做酸汤也好,不用醋不用酸菜,是做酸汤最好的料了。”母亲说,哪有用酸橙子烧菜的。表哥掌勺,烧了鱼,烧了酸汤。母亲吃了,说,确是好味道,一个酸橙,烧出两个好菜。

⑩邻居也知道酸橙可烧鲜鱼,烧酸汤,家里做喜事,提一个篮子来,向母亲要十几个酸橙。提篮里,还拎十几个鸡蛋来。母亲怎么也不收,说,以前是烂在树上的,现在可以提鲜,算是没白白种了它。

中年以后,父亲患了一种病,就是打嗝。呃,呃,呃,怎么也控制不住。父亲是很少干重体力活的农民,不曾因受力过重而产生内伤。去市里的几家医院,都没检查出什么病因。中医也看了好几家,中药吃了几箩筐,没效果。母亲提心吊胆地担忧,没检查出病因的毛病,多可怕,像一颗地雷埋在身体里,可地雷在哪儿,查找不出来,多让人害怕。父亲是个乐观派,打嗝怕什么,不就是喝水噎着吗?吃饱了撑着吗?有人说,喝黄鳝血治打嗝,他三天两天,晚上提一个松灯,去田里照黄鳝,杀黄鳝吃。有人说,喝番鸭血治打嗝,他又各家各户请求,杀鸭子了,叫一声,把鸭血留下喝。

三年多的时间,打嗝也没停下。停下的时候,是睡着的时候。父亲说,医生也求了,菩萨也上了香,土地庙也上了猪头请,算是神仙也无计了,再也不管打嗝了。一次,一个原来下放在村里的上海知青,回村里探访,来我家吃饭,见父亲三五分钟打一个嗝,说,你这个病是不是好几年了。父亲说,是啊,大小医院看了十几家,没结果。知青是个医生,返城后学了七年的中医,他说,有一样东西,可以断病根,只是很难找。父亲说,打嗝太难受了,难找也要找。知青说,说难找也好找,用酸橙泡水喝,喝三个月,便好了。父亲把他拉到后院,说,这是不是酸橙。知青说,甜橙熟后会自然落蒂,酸橙不会,你这棵就是酸橙子,不采摘,四季有鲜果。

有一年,一个收木料的人,来村里收木料,拉到浙江做木雕家具。他见我家的酸橙树,对父亲说,这棵树要不要卖呢?按老樟木的价格算。父亲说,酸橙树收去干什么,又不是酸枝。收木料的人说,酸橙木打木床,比任何木头好,蚊子不入屋子。父亲说,钱再多,也会用完,树却年年开花,是钱换不来的。

(有删改)

1.赏析第①段画线部分的表达效果。
2.赏析第⑧⑨两段中人物语言的特点。
3.作者对酸橙的认识经历了哪些变化?请加以评析。
4.《红楼梦》中的探春曾被比作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如果用酸橙比喻《红楼梦》中的一位人物,你认为哪个最合适?请阐述理由。
2024-01-29更新 | 16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