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尊

①说到自尊,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人的自我尊重,这自然是不错的。但是,最近看到几位大师逸闻,方知道,自尊是在尊重别人中实现的。

②钱学森家里的炊事员曾经说,钱老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钱老儿子钱永刚听了炊事员的话后,也学了父亲的样子,每逢去餐厅吃饭,都穿戴整齐,他也要做尊重他人的人。

③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已有眼疾,在岭南大学居住的两层楼房的一楼给学生上课。当时选修他课程的不过五六人,陈先生绝不因选课学生多少影响他的讲课。夏天,他身着便装与助手一起在楼下工作,每当学生到家里听课,他都要自己拄杖扶梯缓步上楼改换夏布长衫,然后才下来上课。看着老师摸索着下楼的身姿,学生们感动不已,为师的高大,在他们心中已然耸立。

④当前,在社会中,一些人关注更多的是自我尊重。他们目中无人,装模作样,虚伪失真,故作姿态,这种看似自我尊重的过分表达,表现出的却正是不尊重别人的自我膨胀,是没有自信的无意识流露。

⑤与这些人相反,有些大师甚至在遭受欺凌和侮辱,人格遭到践踏的时候,还仍然具有表达尊重别人的强烈愿望。他们被剥夺了所有表达自尊的手段后,唯一可以表现的,就是穿戴整齐地向这个世界告别。傅雷先生在文革时被抄家后,所有家具贴上封条,他太太到朋友家借了干净衣服,夫妇两人穿了整洁的衣服上吊自尽了。整洁的衣着成了他们表达对这个世界和对周围人尊重的最后方式。

⑥由此可见,在生活中,你保持着对人的谦恭,人们便在你的谦恭中读出涵养和文明,心中会由衷地尊敬着你。

(选自《钱江晚报》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不是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的一项是(     
A.举例论证B.道理论证C.比喻论证D.对比论证
2.下列关于本文主要观点的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人的自我尊重。
B.自尊是在尊重别人中实现的。
C.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D.生活中需要保持着对人的谦恭。
3.第⑤段中,“遭受凌辱和侮辱”时,态度正确的一项是(     
A.自我尊重B.尊重别人C.自我膨胀D.有力反击
2022-05-18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58年,一个电话改变了黄旭华的一生,从此,他的一生与核潜艇结缘。

此前四年,美国建造的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首次试航;一年前,苏联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58年6月27日,聂荣臻元帅向中共中央呈送《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于潜艇的报告》获批,拉开了中国研制核潜艇的序幕。1959年秋,中国领导人希望苏联帮助中国发展核潜艇,遭到拒绝。毛泽东警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然而,当时连核潜艇长什么样儿也不知道。黄旭华他们只得带着“三面镜子”找有用信息:用“放大镜”搜索相关资料,用“显微镜”审视相关内容,用“照妖镜”分排真假虚实,就这样,中国核潜艇事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在一波三折中发展。

1965年3月,核潜艇研制工作全面启动。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在葫芦岛成立,黄旭华开始了“荒岛求索”的人生。白天养猪、修猪圈、接受批判,晚上黄旭华和同事们潜心于核潜艇事业。没有计算机计算核心数据,就用算盘和计算尺。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和稳性,就用磅秤来称。黄旭华和同事们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尖端的技术问题,同时用创新的思维解决关键问题,核潜艇的形状是采用常规线型还是水滴线型,一度困扰着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美国发展核潜艇分三步走,先是采用适合水面航行为主的常规线型,同时建造一艘常规动力水滴线型潜艇,摸索水滴型体的流体性能,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先进的水滴型核潜艇。依据大量试验和科学论证,黄旭华提出,“三步并作一步走”,研制中国的水滴型核潜艇。

功夫不负有心人。黄旭华和同事们先后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和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信、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7项技术。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这是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入列。

1981年4月,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成功下水。两年四个月后,交付海军训练使用,加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4月29日,我国进行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数百米深的深潜试验,是最危险的试验。“核潜艇上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深潜后承受的外压是1吨多。这么大的艇体,有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间门封不严,都是艇毁人亡的结局!”为增强参试人员信心,减小压力,这位64岁的总设计师做出惊人决定:亲自随核潜艇下潜。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核潜艇不断向极限深度下潜。海水挤压着艇体,舱内不时发出“咔嗒、咔嗒”的巨大声响,直往参试人员的耳朵里钻。黄旭华全神贯注地观察并记录着各种数据。

成功了!当核潜艇浮出水面时,现场的人群沸腾了。

1988年下半年,中国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完成水下发射导弹试验,意味着中国真正具备了水下核反击能力。核潜艇横空出世,使我国从此摆脱了超级大国的核讹诈。

“为了工作上的保密,我整整30年没有回家。”黄旭华说。

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黄旭华埋头苦干的人生,正是中国核潜艇人不懈奋斗的缩影。

(摘编自刘诗平等《人生,为祖国深潜--记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

【注】黄旭华,中国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副指挥,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2020年1月10日,黄旭华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材料二:

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进程中,科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大国重器,令中国人民挺直腰杆;高铁、跨海大桥等基础设施,夯实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助推中国技术创新由“跟跑”向“并跑”转变,并逐渐向“领跑”发起冲击。这些辉煌成就背后,凝结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心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品质得以彰显、传承和发扬。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汇、彼此影响,我们在内外环境上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内部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前景向好,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从外部看,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前夜,科技竞争愈加激烈,各国在能源与资源、信息网络、新材料、医药健康等研究领域持续发力,期望通过重大科技突破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在此背景下,弘扬科学家精神,就要让科学技术更好服务国家发展需要,推动我国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并通过营造科学氛围和科学环境,在全社会集聚起不懈攀登的力量,实现科学精神的代际传承,助力科技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

(摘编自丁查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较多笔墨交代事件发生背景,主要目的是说明我国提出导弹原子潜艇制造计划的由来。
B.文章介绍当年核潜艇研制的简陋条件和恶劣环境,凸显了主人公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精神。
C.文章将我国当时的研制方案与美国发展核潜艇的方案进行对比,旨在表现我国方案的可行性。
D.文章写64岁的黄旭华亲自随核潜艇做深潜试验,突出表现了他与同事们身先士卒的带头意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选取黄旭华“荒岛求索”的事迹,集中表现了老一代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体现了选材的典型性。
B.材料一以核潜艇研制时间为线索,既利于展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过程,又利于展现主人公的精神境界。
C.材料二首段选取多个标志性事件,目的是论证“凝结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心血”这一观点。
D.材料二第2段分析我国当前面临的形势,利于激发读者的使命感,体现了新闻评论鲜明的针对性和引导性。
3.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4.基于材料二中“我们在内外环境上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你认为材料一这篇人物通讯有何社会现实意义?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为文化传承插上数字的翅膀

最近,浙江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正式发布当古窑址遇上AR新科技产品,游客只需在移动设备上下载专门的APP,现场扫描导览图,就能再现800年前的龙窑烧制场景。通过数字技术,让古窑址起来,如今,文物正通过科技手段获得重生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的许多文化资源——无论是语言、文字、风俗、传说,还是手工技艺、音乐、舞蹈——正面临着流失乃至失传的危险。如何把历史文化传承下去,是所有国家都面临的共同挑战。数字技术的诞生,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开辟了一条新路。当前,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正在全世界成为一股强劲的浪潮。我国文博事业与非遗传承要想跟上时代潮流,就必须抓住数字化机遇,用数字技术武装自己。

数字技术的最大好处是突破时空界限和物理限制。博物馆的藏品本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理应走出深闺,为社会所共享。但现实是,博物馆的展馆面积、服务人员等都是有极限的,不可能满足所有参观者的需求,也不可能把所有展品一股脑全拿出来展览。如何解决博物馆有限展馆面积与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数字技术开辟了一条新路。通过采集文物或展品的数字信息,打造数字化虚拟博物馆,就能使观众足不出户而遍游天下。特别是未来VR技术越来越先进,有可能与人的视觉、触觉等深度融合,各种以前只能近观而不可把玩的珍贵展品不但可以看,还可以在虚拟中触摸,实现全方位、沉浸式、交互性地参观。这就在实地参观之外创造了替代性选择,对于扩大受众群体、保护文物安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数字技术还可以提升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一个简单的例子是,现在不少博物馆在展品和展厅里设置传感器,收集观众停留时间和是否拍照等行为数据,以此作为改进展览的依据。法国卢浮宫用蓝牙传感器采集观众参观行为数据,分析短期停留和长期停留的参观者的不同参观模式,为治理馆内拥堵提供决策依据。陕西历史博物馆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观众对有文字的展品、图版、成套的文物更感兴趣,驻足时间明显更长。大数据分析具有准确、客观、简便的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提升效率。

目前,我国文博与非遗领域应用数字技术的成功经验不少,比如数字敦煌”“虚拟圆明园等,但与观众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些数字博物馆点击率很低,对非遗的记录还停留在录音录像的初级阶段。应当看到,当前青年一代已经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在故宫的参观者中,一半以上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青年人已经习惯于从数字化世界中汲取知识。文物与文化遗产进驻到数字化世界里,才能赢得青年人,让历史延伸到更远的未来。

我国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也就意味着数字化的工作极其繁重,因此必须增强紧迫感,加快数字化进程。只有跟上数字化的时代潮流,才能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摘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如何把历史文化传承下去的共同挑战,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开辟了一条新路。
B.数字技术为我国文博事业与非遗传承提供了机遇,让文物与文化遗产“进驻”到数字化世界里,从而赢得青年人,让历史延伸到更远的未来。
C.大数据分析具有准确、客观、简便的特点,基本可以帮助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D.在未来,VR技术有可能与人的视觉、触觉等深度融合。参观者既可以看,还可以在虚拟中触摸到以前只能近观而不可把玩的珍贵展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浙江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正式发布“当古窑址遇上AR新科技”产品这一事件,是为了引出数字技术的话题。
B.文章第三段通过具体的例证,分析了数字技术在突破时空界限和物理限制两方面的好处,从而证明了数字技术的重要性。
C.文章最后一段对我国文物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工作提出了要求、勉励和期待,有力地收束全文,表明了写作目的。
D.本文的标题即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能较好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历史特别悠久,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这就意味着将文物与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工作比世界上很多国家在这方面的工作都要繁重得多。
B.如果我们没有抓住数字化机遇,用数字技术武装自己,我国文博事业与非遗传承就不可能跟上时代潮流,从而被淘汰。
C.如果文物与文化遗产不“进驻”到数字化世界,就很难吸引已经习惯于从数字化世界中汲取知识的青年一代,我们的文化传承就可能出问题。
D.“数字敦煌”“虚拟圆明园”等都是我国文博与非遗领域应用数字技术的成功范例,但仍远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所以必须加快数字化进程。
2022-01-08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业态是指基于不同产业间的组合、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产业链环节的分化、融合、行业跨界整合以及嫁接信息及互联网技术所形成的新型企业、商业乃至产业的组织形态。如无人超市,是一种顾客通过手机扫码人脸识别进入无人超市购物、无现金支付的新商业模式,它的24小时营业、无干预购物、结账速度快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近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其中,针对新业态,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部分,方案明确,要大力发展共享经济、数字贸易、零工经济,支持新零售、在线消费、无接触配送、互联网医疗、一站式出行、共享员工、远程办公、宅经济等新业态。

(摘编自MBA智库·百科、搜狐网)

材料二

2012-2019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走势图

因受新冠肺炎影响,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06504亿元,增速同比下降6.8%,2020年1-2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21万亿人民币,较同期大跌20.5%。但是,疫情催生下,经济发展迅速,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逆势增长3%。2月中旬,各省陆续复工复产,国内消费逐渐回暖。3月,部分产业产值降幅明显收窄。

(摘编自《宏观看行业:网上生活之直播带货》)

材料三

疫情期间,由于贸易往来受限,通过跨境电商对接海外客户时降低交易成本,传统外贸大额交易的特点改变了,变为多批次、小批量地把本土产品通过网络卖到全球

广东社会科学院专家丁力将这些在疫情期间催生的新经济现象称为隔离经济。他用四句话来概括隔离经济,分别是线上交易主流化、线下生产无人化、企业运营虚拟化、终端服务视频化。在这些变化背后,本质是市场需求的改变。既然市场需求改变了,未来需要怎么样的产业结构来对接则是一个大问题。丁力说。

(摘编自南方周末《一季度GDP成绩单复盘》)

材料四

记者:很多人也担心,非常时期培养出来的用户消费习惯或理念,能否成为行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王微:这一阶段产生的一些创新,有些可能是暂时性的需要,但总归是有需求基础的。如果这些行业企业能够加快完善服务,拓展应用场景,增强用户粘性,多数创新前景是可期的。

记者:为应对疫情影响,如何更好地推动这些新业态经济发展?

王微:行业协会要广泛开展新模式、新业态知识普及活动,让更多的企业学会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产业链整合及企业组织创新等方式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抓好新一代信息技术设施建设,在全球范围内聚集制造资源和需求,提前抢占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先机,积极拓展新模式、新业态应用范围。

政府部门一方面要着力提升现代化监管能力,如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缩短审批流程,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互联网+监管;另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推动解决新业态涉及的分工协作问题、新模式涉及的体制障碍问题,为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摘编自《王微:疫情催生五大行业机遇爆发式红利需转为持续动力》)

1.下列不属于疫情防控中催生出来的经济新业态是(     
A.线上商超、外卖行业等企业短期租用餐饮、影院、酒店等企业闲置员工,实现“员工共享”。
B.政府各教育部门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停课不停学”的在线教育。
C.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将馆藏文物的资料分类录入云端,开设线上展览。
D.多家企业采用云签约、云招标等形式进行线上远程办公。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疫情的影响下,餐饮、住宿、旅游、娱乐等传统行业遭受重创,“宅”经济却发展迅速,新业态可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B.材料二中,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呈现逐年稳步上升趋势。2020年1-2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降,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却逆势增长。
C.防疫期间爆发式涌现的新业态,有些是昙花一现的应急之计,有些因为培育了用户新的生活、办公、社交、消费等习惯,都前景可期。
D.云计算、大数据、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防控防疫、复兴经济提供了巨大的支持,抓好新一代信息设施建设,是发展新业态的技术前提。
3.疫情下活跃的经济新业态,如何在未来拥有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2022-01-0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何理解生死,是伦理学自古以来最重要的话题之一。比如苏格拉底之死,就成为古希腊哲学家们反思善恶、人生与幸福的标志性事件,并影响至今。因此,对人类而言,生死的话题,可以说是一个相对普遍性的、超越性的话题。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国家之中,该话题都必然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其实与历史上众多促进人类反思生命的事件一样,比如战争、灾祸或者其他种类的疾病等。在某种意义上,疫情可能并不会促进整个人类对生命的理解,但却有可能会促进你、我、他等具体个人对生命的理解。或者说,你我等特殊的人类个体,或许因为年龄、经历的不同,未曾认真思考过生命的话题,于是疫情便成了促使你我走向反思之路的那个引子,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可贵。

对于人类整体而言,无论是否发生这次疫情,生命自身的价值与意义都始终存在。至少这里面包含有几个伦理学话题。这些话题在伦理学中早就进行了长期的讨论,但在这次疫情中有了较为集中的体现。其中,最为凸显的话题至少有三个: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政治共同体与个人的关系、个人的生命与幸福的关系。

首先,就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而言,我们似乎要重新反思人类所处的地位。在西方开启现代化道路以来,人类的主体性得到了空前膨胀,而自然界则沦为了人类统治或随意改造的客体或对象。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人类似乎不仅拥有了统治自然界的信心,也拥有了统治自然界的工具。可是,无论现代科技有多么强大的“异化”力量,但它依然只是一种工具,而不具有目的性的价值。科技的发展,看似使人类具有了操控自然界的力量,但这只是一种假象。有学者指出,随着全球变暖、南北极冰层的融化,地球的生态系统将发生一系列连锁变化,这也包括生命史远远早于人类的病毒有可能会再次现身等等。放到更长远的时间维度去看,人类所有无节制的肆意妄为,都最终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因而我们今天试图“拯救地球”的所有努力,或许都不过是为了拯救人类自己。

其次,就政治共同体与个人的关系而言,我们应该认识到,人无法脱离政治共同体而生存,并且也只有在良序的政治共同体之中,每个人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幸福与卓越。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脱离城邦的人,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个鄙夫。”因此,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我们更是政治共同体中的一分子。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地参与到公共生活之中,并且为国家更美好的未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政府不仅是一个权力机构,同时也还肩负着保障并促进公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的道德职责。

最后,就个人的生命与幸福而言,我们应该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过得更有价值。经过这次疫情,我们无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性。但其实,无论是否出现新冠肺炎疫情,或者说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物都必然难以避免这种脆弱性。而为了应对这种脆弱性,人类也早已使用了诸多方式,包括宗教的、哲学的、文学的,等等。但更重要的是,相较这种脆弱性而言,我们更应该明白,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度过一种有价值的人生。当我们看到那些身在前线的医务工作者与志愿者的忙碌身影时,相信我们对此或多或少都有了答案。

所以,对人类而言,生命伦理的问题是且应该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毫无疑问,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更零诊反思这些问题。但当新冠肺炎疫情退却之后,生命伦理就不重要了吗?我们就不用反思这些问题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说,在处理完这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后,我们更应该冷静地思考这些伦理问题。因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显然不应是面临困境后的被动反思,而应是处于顺境时的主动探索。

(摘编自陶涛《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命伦理思考》《光明日报》2021年11月0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肺炎疫情和战争、灾祸或者其他种类的疾病等一样,可以促进人类反思生命。
B.这次疫情引发的对伦理学话题较为集中的讨论,最终揭示了生命自身价值与意义。
C.人类即使有操控自然界的科技力量,也难以阻止生命史远远早于人类的病毒变化。
D.为了应对生命的脆弱性,最重要的方式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度过有价值的人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苏格拉底之死为例子,是阐明生死的问题是伦理学自古以来最重要的话题之一。
B.文章列举的伦理学话题,有助于证明人类整体的生命自身价值与意义都始终存在。
C.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论证人既无法脱离政治共同体又和政府都应承担各自责任。
D.文章基于新冠肺炎疫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对生命伦理作了深刻而全面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特殊人类个体未曾认真思考生命,但疫情促使其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可贵。
B.人类只要有节制地发展科技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就不会遭受自然的灾难。
C.身在前线的医务工作者与志愿者天天忙碌的身影,就充分体现了人生价值。
D.与新冠肺炎疫情相比,生命伦理问题不仅要被动反思,更要主动思考探索。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现金社会现实吗?

①放眼全球,无现金的电子支付已成为互联网时代技术改变生活的一种趋势,也成为“互联网+”的一种模式。但是,无现金社会是否能成为现实?

②无现金社会的两种技术催生的信息文明不但可以促成无现金社会的到来,而且将从各个方面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有专家预测,未来10年,约50%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代替,其中金融行业就首当其冲,因为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简捷,能节省大量人力。仅仅是在节省劳动力上,实现无现金社会就有最大的理由。

③电子支付其实是弱人工智能的体现,在互联网的支撑下,手机银行正大行其道,每个银行只要有一款通用软件,就可以让手机使用者无须现金即可完成日常的所有消费和交易。手机银行软件的功能相当于一个个人电子银行,包括个人开户、个人贷款、转账汇款等19大类100余项个人非现金业务,用户可根据需求,按照提示操作。

④这些不用现金的金融业务,在方便公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节省了金融业的劳动力。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2016年工行、农行、建行减少柜员近6万人,而且在过去4年,33家大中型银行减员超过32万人,占全国银行业全体从业者的近1/10在这些减掉的人员中,大部分是过去银行中传统的柜台操作员。

⑤金融业另一个需要较强的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的领域是股票证券交易。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提供的信息是,在2000年顶峰时期,高盛在总部的现金股票交易柜台雇用了600名交易员,但今天只需两名交易员就可以照管所有柜台。其实,股票交易最能体现从有纸化到无纸化,从过去交易市场的万头攒动、人声鼎沸到今天交易市场的缩小,电子交易快捷安静运行,都依赖的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

⑥今天,中国人的无现金支付主要依赖支付宝和微信支付,95%的网友选择这两种电子支付方式。现在,支付宝有超过4.5亿实名用户,排名无现金支付第一位;其次是微信支付,用户达4亿。采用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电子金融交易和流通,当然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益处和方便。

⑦无现金社会能节约社会资源,降低成本。货币作为交换的等价物,其本身也需要材料和制作,无论是古代的金位、银位、铜板,还是今日的硬币和纸币,都需要资源、材料、制作手段及技术。如果实现无现金社会,则印制钞票的成本和资源就会大大节约。

⑧无现金社会还能减少疾病传播。纸币上的微生物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繁杂,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支原体、衣原体等,有上百种。钞票上的细菌是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

⑨此外,没有现金的社会让那些抢劫现金的不法分子无从下手,相应的犯罪将消除。而且,无现金社会还能杜绝假币坑人的事情发生。

⑩当然,电子支付也存在很多问题。电子支付并非对所有人都是便捷的,例如,没有联网的地区,不会使用电子支付的老人,等等。即便是基本可以实现无现金的丹麦,很多乡村地区的退休老人不使用银行卡,更无法使用电子支付,无现金社会可能让老年人感觉自己被排除在社会体系之外。

⑪当然,电子支付在解决现金遗失、被抢盗等安全问题之外,又产生了另一方面的安全问题。电子支付和流通的安全常常遭遇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人为的漏洞和恶意诈骗。黑客攻击和技术诈骗已经让电子金融的支付和流通遭受很大损失,并且催生了无数电子诈骗案。电子金融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可能遭遇系统崩盘而无法进行金融支付和流通。例如,在灾害发生时(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人为灾害如战争),光纤和终端设施遭到破坏,电子支付就会陷入瘫痪,一个社会的正常生活也随之瘫痪。同样,黑客攻击也会让网络瘫痪,从而让消费和支付无法进行。即便这样的事情很极端,也可能多年不遇,但是从安全的角度,即从信息技术确保安全和灾难控制与救援的思维来看,人类也很难只实行一种没有备份的系统,在生活和金融领域全部取消钞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D.程序顺序
2.根据原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专家认为,未来10年,至少有50%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代替。
B.在互联网的支撑下,手机银行正大行其道,每个银行只要有一款通用软件,就可以让手机使用者无须现金即可完成日常的所有消费和交易。
C.股票交易最能体现从无纸化到有纸化,从过去交易市场的万头攒动、人声鼎沸到今天交易市场的缩小,电子交易快捷安静运行,都依赖的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
D.中国人的无现金支付主要依赖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微信支付排名无现金支付第一位。
3.下列对“无现金社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益处和方便”的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能节约社会资源,降低成本。
B.能减少疾病传播。
C.让那些抢劫现金的不法分子无从下手,相应的犯罪将消除。
D.对所有人都是便捷的,即使没有办银行卡的儿童和老年人都是可以使用的。
4.根据原文内容,要真正做到无现金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需要增加劳动力,确保互联网后台操作顺利。
B.完善网点建设,实现网络全覆盖,让不会使用电子支付的老人也能参与进来。
C.要确保信息技术安全,杜绝电子支付和流通过程中的安全漏洞和恶意诈骗。
D.避免系统崩盘的事情发生。
2021-10-01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汉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规矩是生命的防线

韩青

①钱穆先生在他的文章《做人的规矩》中曾写道:“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事实上就是这样。一个人要是没有约束和监督,他的动物性随时随地都会迸发出来,进而伤及他人、他物。所以,孟子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其实,这样说还不够深刻,应该说:没有规矩,就难以成人。而所谓规矩,就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底线,如果没有它的存在,原本井然有序的生活就会被打乱,原本能实现的理想就会被搁浅,不一而足。

②因此,每个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懂规矩,并且要在它管辖的范围内做事、做人。这就像火车一样,必须在自己的轨道上行进,才能拥有自己正常的生活和目标,一旦脱离了自己的轨道,结果就不言而喻。现在流行一种说法——生活要有诗和远方,而一个不懂规矩的人,在抵达诗和远方之前就出事了,甚至永远跟未来美好的一切诀别了。显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守规矩就是对自己的保护、尊重和升华。

③《三国志》中记载:一次,曹操带兵出征,路过一片麦田时,下令任何人不得踩踏,违者斩,可自己的马却受惊踏入其中,于是他说:“我自己下的命令,自己却带头去破坏它,又怎能让三军执行呢?”说罢,拔出宝剑,割下了自己的头发。古人割须割发都是一种刑罚,而他自刑,全军震动,也使军队纪律更严明。如果他带头不守规矩,那么他就不可能打下自己的江山,也不可能成为历史上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④说实话,好规矩的确能成就人,而将它化作具体行动的人,品格得过硬。《资治通鉴》中记载的西汉大臣张安世就是这样的人。当年,他曾向朝廷举荐过一个人,此人前来道谢,他非常生气,认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耶”!从此与此人绝交。他作为功臣,虽食邑万户,却仍穿夫人亲自纺织的布衣,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他“不望私谢”之举了。可见,他做自己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超然物外,甚至连一句感谢的话也不要。这就是他的好规矩,而他在落实它的过程中,显然有过硬的品格贯串始终,否则,再好的规矩也会成为一朵谎花。而如此过硬的品格,往往都源于一颗“优等的心”,毕淑敏说,这样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⑤《经世奇谋》中记载的窦仪就有一颗这样的心。当年,赵匡胤攻下滁州,周世宗派翰林学士窦仪去登记滁州府库的货物。赵匡胤派了自己的亲信官吏来取库藏的绢。窦仪说:“您当初刚攻下城的时候,即便把库房里的东西拿空也没有关系,如今既然已经登记为官物,没有诏书就不能拿了。”赵匡胤由此很器重他。而他的心何其“优等”,如果没有这样的心,那么他就会变得很随便、不讲原则,进而失去了规矩、品格。

⑥莱蒙特说:“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要知道,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矩,一旦你脱离了或破坏了它,可能就会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所谓守规矩,既指自己守规矩,又指自己守别人、别物该有的规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尊重自己和别人,防止自己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他人、他物之上。

⑦由此可见,规矩就是生命的防线。有了它,那些假、恶、丑的东西就会被拒之于心门之外,进而防止我们误入歧途。

(摘自《思维与智慧》2020年第2期,有删改)

1.给加点的字注音。
(       )   (       )   (       )   (       )
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选文开头引用钱穆先生和孟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说一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毕淑敏说,这样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6.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读了选文后你得到的启示。
2021-10-0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汉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中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梦想,的确没那么简单。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大学教育能使人视野宏阔、见识丰盈,并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118日)

材料二

1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读书无用论 渐渐流传,一是因为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因为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会忘记。

读书有何用?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要学,不仅我们 学,下一代也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读不读书才重要。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这就引出了一系列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二是,尽管生活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铲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诸如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生等教育改革举措,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材料中的网红们以鲜活的例子证明了读不读书不重要,所以对我们来说读书也不重要。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地方上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B.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猛烈批判。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
2021-09-2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网络时代,为了吸引大众眼球,为了人们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中抓取最有兴趣的东西,各种网络平台、新媒体技术都推出了快速视听的内容。

倍速“追剧”,已是时下很多年轻人的文化娱乐生活方式和休闲生活方式。“倍速”能够改变播放的速率。一部1小时的剧,在开2.0倍速的情况下,30分钟就可以看完;扩展到一部剧,用20集的时长就能看完40集的电视剧,缩短了很多观剧时间。而比起跳着放,倍速播放并不会遗漏重要的情节。

网上有一个关于“倍速”的调查,参与者近八成为上班族,超六成为90后。在选择倍速模式观看内容的类别中,音乐娱乐内容以68.2%居榜首,而历史人文类与知识技能类内容也占到了45.5%……还有一些视频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推出了“5分钟看一部电影”“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等,把倍速带入了经典阅读之中。诸如《一本书读通中外经典》《世界经典名著快读》《一分钟读懂×××》……这些指导阅读的图书,基本以速成、倍速为主。这些图书大多是对名著经典的作家生平、写作背景、情节梗概、人物角色作简明扼要的梳理,偶尔会加上编者个人的评价。这些图书透露出一种截然不同的阅读理念:教读者在短时间内掌握名著的精华,从而不用再去啃原著这块“硬骨头”。

有学者认为“倍速”阅读的流行,说明“速食”阅读的后经典时代已经到来。“过去的时代慢,所以是沉浸式阅读。后经典时代其实是在孕育一个新的审美快感,要看到迅速阅读的美学体验和这个时代相呼应。”但我们都知道,书籍所记录的文字是抽象的符号,它要求阅读者阅读的同时要思考,否则就不能理解文字的意义……所以,倍速阅读的流行,不能证明阅读的深度不再重要,也不能说明阅读需要去精神化。倍速阅读的弊端不仅在于这种阅读方式挤占了深阅读的时间,使我们无法形成理性化、系统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这种阅读方式忽视了对深刻思想的领悟和品味。

我们现在处在这样一个“速度”时代。对欣赏的事物,或精神对象。我们似乎已经没有了心灵的品味,没有灵魂的交流,没有精神的对话,一切以实用、消费为原则,快速见效、带来功利,一切要服务于这种追求速的快乐,追求速度、追求流行,成了我们文化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据。

今天,信息的洪流奔涌而至,我们更容易将智慧与知识、知识与信息混淆起来,更倾向于用经济学的方式来解决人生的问题,用娱乐的方式、技术的方式来对待文化的问题、精神的问题,物质力量、技术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时也会长久地纠缠在一起,难解难分,彼此对立、又互相渗透,构成着我们内在的思想紧张。所以,在这个文化“倍速”,甚至精神生活也“倍速”的时代,我们应该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回望心灵的能力,让我们的文化“慢下来”,让我们的精神“慢下来”。如此,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文化和精神的美、真、深的品质。

(摘编自袁跃兴《“倍速”时代,文化要“慢下来”》)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下生活的速度快,信息量大,所以人们的阅读方式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向“速食”转型。
B.经典时代的沉浸式阅读能让人领悟和品味深刻思想,并且形成理性化、系统的知识体系。
C.在互联网时代,音乐娱乐内容比历史人文类与知识技能类内容更加适合采用倍速模式观看。
D.文化和精神具有美、真、深的品质,它需要人们采用深度阅读的方式去感知、感受和感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几次举例,目的是论证人们在网络时代用娱乐、技术方式对待文化、精神问题的弊端。
B.文章基于对文字抽象特征的分析,作出了倍速阅读挤占深阅读的时间、忽视深刻思想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摆出事实,再分析利弊,最后联系时代背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D.文章既关注到信息奔涌,又主张文化、精神应“慢下来”,显示出作者客观而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倍速带入经典阅读中,只求速成、倍速而不去读原著,是忽视思考的杀鸡取卵之举。
B.时代的“速度化”,使快速见效、带来功利成为了人们文化乃至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据。
C.有学者从“孕育着新的审美快感”的角度认同“速食”阅读,体现了与时俱进的自觉。
D.倍速时代应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和心灵的勇气和能力,这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最是“经典”润人心

①近一段时期,舞台作品诸如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大型演出《美丽中国•古风国韵》,电视综艺作品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经典咏流传》、湖南广播电视台的《声入人心》及其同名音乐会全国巡演,均备受观众喜爱。这些节目都选择了大众化的角度和方式去呈现经典,虽性质不同却殊途同归,起到普及经典的作用。它们构成了文化消费市场中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

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打造更多文化艺术精品,广泛传播和弘扬文化经典,是时代赋予的重任。

③呈现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传播效果。《美丽中国•古风国韵》把中国古典文化瑰宝以精美的现代舞台展现出来:《经典咏流传》以公众人物演绎中国古典诗词为主,带领人们“读诗成曲,传唱经典”;而《声入人心》音乐会则以流行的、大众化的方式呈现西方古典音乐的艺术魅力。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新的文化现象,引发观众热烈反响,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对文化经典进行更多、更深的了解,起到了陶冶大众情操的社会美育作用。

④文艺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甘霖。而文化经典作为其中的核心部分,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与人文内涵,具有深邃的思想性、艺术性,可以更好地满足大众精神需求,起到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作用。各民族文化经典都是一座座丰厚的审美富矿,代表较高的文化艺术品位,包含着优秀传统文化和诸多经典艺术元素,具有不可或缺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⑤毋庸讳言,当今过快的生活节奏、过度的商业包装,也让“快餐式”文化消费占据了不小市场。有的人静不下心,有的人缺少时间,致使文化经典有时很难走入人心,无法全面深入地发挥其润物无声的美育功用。对此,我们不妨将文化经典蕴于当代影视艺术文化之中,或以受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助推文化经典的普及与传承,都不失为一种良策。

⑥期待作为“阳春白雪”的文化经典,不仅能顶天立地,而且能铺天盖地,从而春风化雨、丰厚心灵,繁荣文化、滋养文明。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5月29日,有删改)

1.下列各项对第①段中舞台作品受观众喜爱原因的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大型演出形式B.大众化的角度和方式
C.进行全国巡演D.独具特色的风景布置
2.下列各项,对第②段中优秀作品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品形式要多样B.作品要有正能量
C.作品要长久流传D.作品要放弃规范
3.下列各项对文化经典很难走入人心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人们很难静下心B.“快餐式”文化消费占据一定市场
C.缺少一定的时间D.没有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声入人心》音乐会是以流行的、大众化的方式呈现中国古典音乐的艺术魅力。
B.文化经典作为文艺的核心部分,可以更好地满足大众精神需求,具有重要作用。
C.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打造文化艺术精品,传播和弘扬文化经典,义不容辞。
D.我们可以将文化经典蕴于当代影视艺术文化之中,助推文化经典的普及与传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