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今,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手机客户端新媒体的崛起给年轻一代的阅读和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但由此而带来的“碎片化”阅读趋势也越来越引起大众的关注。身处其中的青年人应如何对待这样的阅读方式?

其实,“碎片化”阅读作为一种快速阅读方式,也并非全无是处。有人认为,“碎片化”阅读可以使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以概念和模块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比如“知乎”等问答网站的兴起,让知识的获取更加方便,大家可以迅速找到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现实指导性的建议,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不见得是坏事。

但另一个共识是,对于想要通过阅读提高思维能力,获取某个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来说,“碎片化”阅读显然是不够的。入职某金融公司不久的小楠就在努力抵抗“碎片化”阅读对自己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微信上的内容太多太杂,但是时间太少了。如果有大段的时间,比如周末或者晚饭后,我还是愿意坐下来,有系统地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他说。“碎片化”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方式孰优孰劣?无法一概而论。其实一次阅读是否深入有效,关键在于阅读者对阅读内容的选择,而非阅读方式的选择。手捧畅销的成功学书籍,和认真阅读一些有含金量的微信推送文章,两者高下,不言而喻。

(摘编自《如何做一个靠谱的阅读者》)

材料二: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阅读成为常态,上下班通勤、等人排队、出差途中,这些碎片化时间都可以成为阅读时间。一篇篇微信、一条条微博、一段段抖音小视频、一个个喜马拉雅音频,内容涵盖时政新闻、明星八卦、育儿心得、心灵鸡汤甚至广告软文……我们从早到晚看微信、刷微博,每天花费大量时间阅读,仿佛天下事十之八九尽在胸中。可这种泛化阅读并没有带来个人真正的成长,这是很多人共同的感觉。

这一方面与互联网的内容呈现特点有关,跳跃式的非线性阅读,使得人们的思维不断被分散,注意力很难集中于某一个主题,结果阅读变成浏览,知识的获取变成了简单的资讯检索。另一方面,在眼球经济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不少内容生产者热衷于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或所谓爆款文章来吸引人们的关注,这些内容适合浅阅读,迎合了大众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可阅读者的思辨能力却在逐渐退化。

因此,在这个“形散”已经不可避免的时代,要想保证“神不散”,读者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就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阅读的时间可以碎片化,但阅读的内容不能碎片化,即要形成知识系统。因为没有目的的阅读,就如同没有购买需求的主妇进了熙熙攘攘的大集市,茫然不知所措。在碎片化时代进行阅读,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时间,集中注意力,并且要具备一定的判断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内容,这样我们才不会成为被动的信息接收器,才能在信息泛滥的互联网环境中,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达到阅读的目的。

日本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原尻淳一曾根据谷歌公司7:2:1的投资基准比,从阅读时间分配上对读者的知识结构的建构进行了规划:70%的时间阅读专业领域,20%的时间阅读专业领域周边,10%的时间看未知的领域。从“知道分子”到“知识分子”,从泛化阅读到主题化阅读,其实就是在明确了个人知识体系之后,根据体系内各方面的重要程度优化时间和精力分配,采取苦读、略读、浏览等不同的阅读方式,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的结果。

此外,为了应对跳跃性的思维过程和欲罢不能的鸡汤消费,读者可能还需要在阅读形式上进行某些妥协,譬如每周抽取一定的时间脱离教字化环境,迫使自己在纸质的印刷文字上深耕。其实,许多图书馆、文化馆、独立书店已经推出了不少读书日、读书月活动,号召人们将深度阅读作为放松身心的方式。

(摘编自《信息过量时代,如何克服阅读焦虑》)

材料三:

阅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思维方式。以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介为主导的阅读方式,有可能趋向思维的碎片化、平面化、同质化,而在印刷时代形成的那种比较个性化的感知能力可能在降低。

信息时代的阅读很方便,有以往阅读方式所不具备的巨大潜能,当然要充分利用。现今,进行科学研究已经离不开网络资源。对于数字化新的阅读形态,只能主动跟进,而不能消极抵制。但要注意,新的阅读形态可能有利有弊,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阅读方式。纸质阅读和数字化阅读可以并存,既读书,也读“网”。一般而言,读“网”比较适合“浅阅读”,了解新闻信息,也是上网比较方便。但读纸质书更适合“深阅读”。要想读经典,最好还是读纸质书。因为上网阅读往往会受到其他推送信息的干扰,使这种本来“深阅读”的思维与感受变为“浅阅读”。

传统的纸质书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审美过程,装帧、开本、版式、纸张,都可能含有独特的美学意蕴,令人玩味不尽。每本书的流传过程,它的来路,都可能带有文化记忆。“坐拥书城”“有书卷气”是说一种令人羡慕的气质,这些在网络和电子设备上是得不到的。读书终究是一种生命体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无论现代信息科技如何发达,不能也不应当完全取代传统的阅读。在信息时代,既要适应和利用网络阅读,又要警惕和尽可能减少网络阅读带来的弊害。

(摘编自《信息时代的读书生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体的崛起给年轻一代的阅读和交流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弊端,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可算是件坏事。
B.阅读方式对人的思维能力产生影响,而“碎片化”阅读的方式无法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这是社会共识。
C.泛化阅读导致读者思维分散,是因为内容生产者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或所谓爆款文章来吸引人们的关注。
D.网络阅读无法培养出“有书卷气”这样的气质,信息时代在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阅读的同时不能忽略传统阅读。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浏览问答网站虽然属于“碎片化”阅读,但是读者可以从中得到生活和工作的现实指导性建议。
B.阅读的质量与数量并无关系,每天花费大量时间阅读不一定能使人得到真正的收获与成长。
C.阅读方式的选择相当重要,纸质书阅读比互联同阅读更有利于培养读者个性化的感知能力。
D.要想从“知道分子”变成“知识分子”,就不能“浅阅读”,而要有目的性地对专业领域进行苦读。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某人在浏览某博客文章后,在文后发表留言和作者进行互动。
B.某教师到网站上浏览与教育有关的书籍,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C.某同学想了解区块链的有关知识,于是到网上搜集浏览大量有关的信息。
D.某同学每周末抽出一下午的时间到图书馆或者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目。
4.材料一和材料三论述的内容都与阅读有关,但论述上各有侧重点,请简要概括。
5.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②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③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第4差序格局

材料二:

①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他们以一种逃离的心态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甚至断亲。这里所说的断亲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亲戚关系。

②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因为生产力、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人们总是要互助才能活下去。我们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更多以市场经济为主。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式。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

③另外,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各种内卷。尤其是教育的内卷,使孩子的大量时间都被各种辅导班和作业消耗掉了,他们从小到大都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基本独立于扩大化的家庭。这种内卷化的社会生长环境,对于青少年而言,休闲生活被极大地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与此同时,青少年从小就以学习为主,从小就与学校朋辈同学的见面、交流、互动显著增加,使得他们有了情感替代,用同学、朋友关系替换了亲缘关系。而且,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

④作为中国典型的互联网元世代00后在现实中越来越个体化、原子化和生活半径的紧缩化。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抢占了青年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演。

⑤最近几十年,中国产生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造成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乃至国外选择工作和成家立业。这种居住地的远距离分化,导致了表兄弟妹甚至亲兄弟妹之间也没法频繁交往。

⑥尽管互联网世代的青年呈现了比以往世代更加独立的个性和独自生活的适应能力,断亲的社会环境、时代条件和家庭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随着00后世代的年龄增长,他们将成家生子,之后形成自己的核心家庭,而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我把这个称为亲缘唤醒效应,只有亲自体验才能喚醒。这种心理也可以扩展到亲缘关系或朋友关系认知层面,即有的年轻人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

⑦还有一个变化是,由于国家推行二孩三孩政策,未来很多年轻人会有二孩、三孩,独生子女的现状会有很大变化。那么他们又有了兄弟姐妹了,下一代就会有二代的表兄弟姐妹。这种回归,当然不一定是完全复原,但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是会出现的。

(摘编自何国盛《断亲青年:谁还在走亲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洋社会,“家庭”界限分明,由夫妻双方以及他们的孩子共同组成。
B.中国人的亲属关系是一个以“自己”为中心,能涉及无穷多的人的网络。
C.材料二所谈及的“断亲”现象更多是一种情感心理意义上的,而不是法律上的。
D.受目前国家二孩三孩政策的影响,可以预期,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会出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用“捆柴”做比喻,形象地说明西洋社会的团体分子一般立在一个平面上,界限清晰。
B.“家庭独立”的程度会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生活的质量水平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
C.一些年轻人往往成家立业养育子女后,才会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
D.当今社会教育内卷严重地压榨了青少年亲缘交往的时间,这是造成“断亲”现象最重要的原因。
3.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相应结论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A.李老师在微信中把“工作群”置顶,然后是“家族群”,这种排序体现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提及的“差序格局”。
B.中国家庭外出访友时经常用“阖第光临”,却无法清楚地说出到底去了哪些人,这说明中国人的家庭观念非常淡薄。
C.本来关系亲密的张甲和张乙两兄弟,因工作所在地相距较远而导致无法频繁交往,关系淡化,这也是一种“断亲”现象。
D.家长们因教育孩子等问题而相互成为微信好友,关系密切,这表明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现在的各种“朋友圈”所替代。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亲缘唤醒”是解决当前“断亲”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谈谈有哪些方法可以“唤醒”逐渐疏远的亲缘关系。
2023-07-25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日喀则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超级英雄”电影,就是影片主人公不是一般的英雄人物,他们往往拥有超越普通人的各种特殊能力,并能运用这种特殊能力做出一些不同寻常的英雄壮举,如惩恶扬善、维护正义、保护民众、拯救世界等。

在中国电影的创作发展历程中,也曾先后出现过一些被广大观众认可和喜爱的“超级英雄”电影。这些影片所讲述的中国故事和塑造的“超级英雄”形象,在海内外广大观众中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之所以仍需要不断地创作拍摄一批“超级英雄”电影,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因为英雄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是激励人民大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而铭记和弘扬英雄精神则是永葆中华民族战斗力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而在各类文艺样式中,由于电影创造的银幕形象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所以创作拍摄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和中华美学风格的“超级英雄”电影,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非常迫切了。

其次,由于当下电影观众的审美娱乐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为了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电影观众群日益多样化的审美娱乐需求,为了吸引更多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能买票进影院看电影,在国产电影创作生产中自然也需要拍摄各类具有特殊震撼力的“超级英雄”电影。

另外,美国“超级英雄”电影往往称霸全球电影市场。中国电影若要确保国内电影市场票房,并能走出去,在国际电影市场上争取更多的票房份额,就要以题材、内容、人物和风格独具特色的国产大片与各类好莱坞大片进行竞争,其中国产“超级英雄”大片就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那么,如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超级英雄”电影呢?我国电影界在“超级英雄”电影的创作拍摄方面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和探索。无论是古代神话题材和近代武侠题材,还是现实生活题材,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

首先,国产“超级英雄”电影的题材、内容、人物、风格等应该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特色和中华美学精髓。如《霍元甲》系列、《叶问》系列等很好地表现了他们匡扶正义、惩治邪恶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无论是《水浒传》里的武松等人物,还是《三国演义》里的关羽等人物,都曾是历代民众崇拜的英雄,他们不仅有高超的武艺和出众的胆识,而且嫉恶如仇、重情重义。

其次,国产“超级英雄”电影创作还应该注重现实,努力塑造更多具有时代特点、生活气息并能体现主流价值观的“超级英雄”银幕形象。如救火消防员群体、航天员刘培强、志愿军战士等形象,他们虽然没有像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里的主人公那样拥有超自然的能力或者保证超能力的各种装备、武器和技术,但他们超越常人的勇敢、忠诚、担当和牺牲精神,以及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专业技术能力,成为这些英雄形象感人的艺术魅力所在。

另外,应该看到,美国的“超级英雄”电影都有高端的特效技术和强大的后期制作技术作为支撑和保障,舍此,这些影片也无法显示其吸引人的艺术魅力。为此,在电影科技和电影工业体系建设方面,我国还需要狠下功夫,迎头赶上。

总之,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为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和中华美学风格的“超级英雄”电影的创作和拍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期待着有更多这一电影类型的好影片问世。

(摘编自《中国银幕需要什么样的“超级英雄”》,人民论坛2021年3月23日)

材料二:

“超级英雄”首先是人物而不是符号,需要具备情感和价值上的共享功能。当前,基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塑造国人自己的“超级英雄”形象,尤为能够呼应社会各界在文化传承、艺术创新和跨文化传播等方面的诉求,满足国人的英雄情结和新时代对于英雄形象的期盼。而如何发掘“超级英雄”人物在中国电影行业和文化背景中的共性和特性,尤其需要思考如何让人物塑造回到作品创作的中心位置,以英雄人物为龙头带动整个叙事和创意的艺术水准和文化品质。

人物回到创作的中心,首先意味着“超级英雄”类型创作中的人物塑造应当成为影视叙事和视听语言的核心考量。在“电影重工业”的呼声下,我国的幻想类影视作品近年来出现重制作不重艺术、重奇观不重人物的倾向,因而故事情节和人物转变也缺乏扎实的情感基础和内心刻画,最终无法真正地在价值观和情感的层面打动观众。

人物回到创作的中心,还意味着创作者要以人物为媒介,营造出和当代社会、现代文明以及青年观众之间的共享性,这既包括了生活质感上的共鸣,更包括了情感和价值上的共享,从英雄人物身上找到自我的投射和认同感。

总之,中国式的“超级英雄”,一定是要植根于中国人的现实焦虑和渴望之中,但它又必须建设性地寻求这种表达的社会理解度和全球共享性。

(摘编自《中国式“超级英雄”如何登场》,《文汇报》2019年5月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影中的“超级英雄”多数拥有普通人不具备的各种特殊能力,并能运用这种特殊能力维护正义、保护民众、拯救世界等。
B.为满足当下电影观众多样化的审美娱乐需求,为吸引更多观众进影院看电影,中国“超级英雄”电影的创作极为迫切。
C.我国电影界在“超级英雄”电影的创作拍摄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霍元甲》系列、《叶问》系列等。
D.“超级英雄”首先是人物而不是符号,中国在“超级英雄”影片创作中应重点思考如何让人物塑造回到作品创作的中心位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也出现过一些讲述中国故事和塑造“超级英雄”形象的电影,但依然不能获得海外市场的认可。
B.为了使中华民族战斗力永存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需要拍摄极具震撼力的“超级英雄”电影。
C.高端的特效技术和强大的后期制作技术,是美国“超级英雄”电影称霸全球电影市场的主要原因。
D.幻想类影视作品创作如果不以人物为媒介,营造出一种共享性,就很难真正在价值观和情感的层面打动观众。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当下国产“超级英雄”的特点的一项是(     
A.有惩治邪恶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B.具有时代特点、生活气息,并能体现主流价值观。
C.拥有超自然能力或者保证超能力的各种装备、武器和技术。
D.人物身上能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特色和中华美学精髓。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新时代塑造中国式“超级英雄”有哪些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023-07-2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日喀则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自尊

①说到自尊,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人的自我尊重,这自然是不错的。但是,最近看到几位大师逸闻,方知道,自尊是在尊重别人中实现的。

②钱学森家里的炊事员曾经说,钱老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钱老儿子钱永刚听了炊事员的话后,也学了父亲的样子,每逢去餐厅吃饭,都穿戴整齐,他也要做尊重他人的人。

③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已有眼疾,在岭南大学居住的两层楼房的一楼给学生上课。当时选修他课程的不过五六人,陈先生绝不因选课学生多少影响他的讲课。夏天,他身着便装与助手一起在楼下工作,每当学生到家里听课,他都要自己拄杖扶梯缓步上楼改换夏布长衫,然后才下来上课。看着老师摸索着下楼的身姿,学生们感动不已,为师的高大,在他们心中已然耸立。

④当前,在社会中,一些人关注更多的是自我尊重。他们目中无人,装模作样,虚伪失真,故作姿态,这种看似自我尊重的过分表达,表现出的却正是不尊重别人的自我膨胀,是没有自信的无意识流露。

⑤与这些人相反,有些大师甚至在遭受欺凌和侮辱,人格遭到践踏的时候,还仍然具有表达尊重别人的强烈愿望。他们被剥夺了所有表达自尊的手段后,唯一可以表现的,就是穿戴整齐地向这个世界告别。傅雷先生在“文革”时被抄家后,所有家具贴上封条,他太太到朋友家借了干净衣服,夫妇两人穿了整洁的衣服上吊自尽了。整洁的衣着成了他们表达对这个世界和对周围人尊重的最后方式。

⑥由此可见,在生活中,你保持着对人的谦恭,人们便在你的谦恭中读出涵养和文明,心中会由衷地尊敬着你。

(选自《钱江晚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本文主要观点的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人的自我尊重。
B.自尊是在尊重别人中实现的。
C.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D.生活中需要保持着对人的谦恭。
2.下列各项,不属于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的一项是(     
A.举例论证B.道理论证C.比喻论证D.对比论证
3.第⑤段中,“遭受欺凌和侮辱”时,态度正确的一项是(     
A.自我尊重B.尊重别人C.自我膨胀D.有力反击
4.关于本文主体论证部分的结构方式,正确的一项是(     
A.递进式B.并列式C.总分式D.分总式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明星畸高片酬谁之过

①近段时间,影视明星高片酬的话题引发了舆论热议。其实,明星超高片酬对影视行业健康发展的危害早已被广泛论及:占投资成本过半甚至更高比例的演员片酬,挤占了制作其他环节的成本投入,严重影响了影视作品的艺术质量;对明星片酬的无节制哄抬,对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威胁;随之而来的影视演员一夜暴富、拜金炫富等现象所传达的价值观偏差,也给社会精神文化建设带来很大冲击。

②在影视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制片、发行、放映的全产业链都进入了急剧扩张期。仅就制片领域来说,各种热钱汹涌而至。而在放映播映平台方面,也猛增许多。这些新出现的影视投资、制片、发行、放映主体为中国影视业创造的“世界奇迹”贡献巨大。然而,当其他环节都在急剧扩张的时候,有市场号召力的明星却难在短时间内出现数量的快速增长。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当市场需求急剧扩张而供给相对不足时,作为“稀缺资源”的明星价格上涨似乎就成了必然。

③近两年来,各影视公司不仅给明星开出超高片酬,还纷纷高价收购明星们的公司以期绑定与明星之间的合作关系。更为雪上加霜的是,许多刚刚进入影视制片领域的新军,为了在激烈的明星资源争夺战中占得先机,往往打破既有的行业规则,为明星开出难以拒绝的超高片酬。

④事实上,成熟的影视工业体系对于明星的依赖并没有那么强,创意和制作才是最为重要的。以好莱坞为例,一些风靡全球的影视作品,启用的大多是小演员甚至是名不见经传的新演员。这些作品的成功并不依赖明星的光环,而是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创意、生动精湛的演技,以及令人瞠目结舌的制作水平。反倒是这些作品成就和培养了一批演员,让他们走上明星之路。而在稳定的影视工业体系当中,影视公司、演员、经纪公司之间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谈判议价的行业规则,明星片酬固然会因走红程度而起伏,但并没有出现类似中国这样片酬大面积坐地飙升的反常情况。所以,当前中国影视业中明星片酬反常飙升、过度依赖明星的畸形现象,恰恰折射出了当前中国影视产业在创意能力、制作水准、工业化水平等方面均未发展成熟的现实。“唯票房论”使中国影视产业处于前所未有的浮躁时期,那些蜂拥而入的热钱更是以赚快钱为目标,导致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弥漫整个影视业,IP热追IP,“鲜肉”热追“鲜肉”,明星似乎成了赢利的保证,而故事创意、表演艺术、精良制作这些对于影视生产至关重要的环节,反倒成了可以忽略不计的东西。在经历了前几年的疯狂之后,电影市场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包括暑期档的低迷现象,已经给那些故事拙劣、面瘫表演、制作粗糙、批量出炉的影片以冷酷的回应。虚火上升的市场终将面临现实的惩罚。

⑤可以说,反常的规模化高片酬现象,固然有基于供需关系失衡的市场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处于粗放式增长模式中的中国影视产业结出的病态畸形的恶果,是狂飙突进背景下的产业“热症”,与远不成熟的产业“幼稚病”双症并发的典型症候。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对于反常高片酬、追捧明星的现象,我们应该以倡导行业自律,加强行业规范,对于节目形态和导向进行宏观引导,在产品购播与营销环节加强政策指导和舆论管控来治标,再以加快中国影视产业的整体升级,建立成熟规范的现代影视工业体系来治本。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10月)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星超高片酬的危害非常大,对此人们普遍已有深刻的认识,可是制作方只关注明星耀眼的光环。
B.中国影视明星的数量少不是绝对的,这只是相对于影视产业其他环节的快速发展而言的。
C.当下,只有为明星提供超高片酬,影视公司才能在影视明星争夺战中占得先机,从而获得成功。
D.中国影视业就是因为明星高片酬挤占了其他环节的成本投入,所以影视作品质量下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出话题,指出了明星超高片酬对影视行业和社会精神文化建设的危害。
B.文章第二三段从经济规律与产业现状等方面,分析了明星超高片酬现象产生的原因。
C.文章第四段将美国的影视业和中国的影视业做了比较,指出中国影视业的弊病所在。
D.文章第五段对上文的论述做了总结,并提出改变中国影视业现状的具体细致的办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星并没有那么重要,好的创意、精湛的演技和制作才是影片成功的关键。
B.当下中国影视业的低迷现状已经告诉我们,过度依赖明星并不是影视业的出路。
C.影视公司、演员、经纪公司之间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业规则,影视业就能稳定健康发展。
D.改变中国影视业的现状还需多方面努力,以建立成熟规范的现代影视工业体系。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楼房可以是城市最为直接醒目的外观,重视它,也没什么错。但城市的本质从来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有多少不同的精神风貌,就会有多少不同的城市景观,并不只是豪华的外观所能够呈现出来的。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对这种美的理想追求,使得城市成为了人的精神的载体,并得以艺术性的外化和升华。在现代化的行进途中,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体现,首先需要对在城市建设中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说不,而多建设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如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苏州贝聿铭新设计的博物馆等。
梁思成先生在世的时候,曾经感慨:城市里到处是房子,而没有建筑。的确,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首先发现,和世界那么多号称国际化大都市相比,我们似乎最缺少的就是高楼大厦,于是,人配衣服马配鞍一般,我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外观,于是便越来越倾心倾力地盖房子。城市建设仅仅沦为梁思成先生批评的住人的房子,恰恰淹没了人本身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主体性位置。
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另一方面体现,还应该在于城市管理的大气,它的眼界,它的以人为本,尤其是对下一代的关怀方面。毋庸讳言,我们许多城市的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和公共天地,并没有真正充分地为公众服务,不少公园的门票一涨再涨,博物馆更是绝少对儿童免费开放。城市之所以不能够完全听凭经济的管理,还需要文化的领引,就在于文化更有益于世道人心以及对下一代心灵的滋润。城市管理中所体现的公共关怀丰富细致,是一座城市精神与文化品质的提升与彰显。
城市精神与文化,最终要落实在人的身上,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品质与风貌。人与城市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断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才能够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神高度与文化的海拔线。说到底,重视城市精神的建设,其实关系着城市建设的最终归宿。
(《文汇报》)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梁思成先生感慨的城市里到处是房子,而没有建筑,是说城市建筑没有城市精神。
B.城市建设中有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就是说建筑质量低,规划不合理。
C.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因为城市建筑流畅有精神美感。
D.城市公园和博物馆向公众尤其是向孩子们开放,是良好城市精神的体现。
2.2.下列关于“城市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精神,首先需要面对在城市建设中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说不。
B.城市精神还体现在它的眼界,它的以人为本,尤其对于下一代的关怀方面。
C.不断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才能够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神高度与文化的海拔线。
D.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等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不能代表城市精神。
3.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先生所说的我们似乎最缺少的就是高楼大厦,就是指城市建设缺少艺术性。
B.城市的本质从来不都是人精神的外化,因为人的喜好有相同和相似的地方。
C.作者建议城市管理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多一些公共关怀,尤其是要给下一代多一些心灵的滋润。
D.越重视城市精神建设,城市就越有风格品位和艺术性。
2016-11-1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西藏日喀则第一高级中学高二12月语文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莫言:中国土地上的语言奇迹
张 柠
面对如此残酷的伤痛记忆,莫言并没有使自己的小说变成“伤痕文学”,而是一种充满了民间性的“欢乐文学”。
我至今还记得,当初读到莫言的《欢乐》《粮食》《天堂蒜薹之歌》等小说时的情境。饥荒的年代,一位农妇偷偷将生产队的豆子完整地吞进肚子,回家后再将豆子呕吐出来,喂给饥饿的孩子和濒死的婆婆,自己“死蛇一样躺在草上,幸福地看着他们围着瓦盆抢食”。
读到这里,我的确忍不住要流眼泪,接下来的情节却让我忍俊不禁:农妇的“血骂”铺天盖地,将自己和辱骂的对象一起贬低为畜生和肉体器官,一股戏谑的民间语言的风暴扑面而来。当我正准备哈哈大笑起来的时候,天堂乡的盲歌手张扣的歌声又响了起来:“乡亲们种蒜薹发家致富/惹恼了一大群红眼虎狼/收税的派捐的成群结对/欺压得众百姓哭爹叫娘……”是这些充满伤痛的底层经验,充满民间智慧又时而戏谑的叙事语言,充满痛感又时而想象力张扬的叙事风格,刺激我写下了《文学与民间性——莫言小说里的中国经验》那篇长文,来分享和讨论莫言在中国文学叙事语言上构建出的独特性。
而且,我不认为莫言是在学习什么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他笔下的中国乡村世界是那么真实,真实得极端残酷。我也不认为他的语言有什么“狂欢化”的特点,他的语言是悲伤的土地中蹦出来的带着泥土腐味的语言。如果说他具有“民间”色彩的话,那也是中国特色的民间,而不是巴赫金笔下的中世纪欧洲的民间。莫言的小说叙事,是中国土地上的语言奇迹,是白话汉语文学经历了100年的操练,在叙事文学中结出的最新果实。
更具有特色的是,面对如此残酷的伤痛记忆,莫言并没有使自己的小说变成“伤痕文学”,而是一种充满了民间性的“欢乐文学”。莫言的文体,是一种生长在真正的“民间”土壤上的“欢乐文体”。他对民间悲苦的生活的表达和讲述是“悲喜剧相结合”,既不只是哭诉,或记账式的恐吓,也没有给人制造压力,没有给人心灵投下阴影,而是给人一种“欢乐”的、继续活下去的力量。真正的文学形式,就这样既凸现了生活的残酷性和荒诞性,同时又消解了那残酷生活带来的阴沉、死亡,以及随之而来的片面的“严肃性”,从而体现了文学的“民间性”中最本质的欢乐精神。这就是莫言的特殊意义。
此外,“莫言的获奖”也很有意义。它证明了只有尊重文学创作的规律,才能使得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获得更多的共鸣。
我希望“莫言的获奖”仅仅是当代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小小的序幕。
(选自《新京报》2012年10月12日)
1.下列对“莫言:中国土地上的语言奇迹”的理解,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
A.莫言小说的叙事风格充满痛感又有一定的想象力。
B.莫言小说的写作内容来源于中国民间底层的伤痛经验。
C.莫言小说的叙事语言带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智慧,在中国文学叙事语言中有独特性。
D.莫言小说的叙事形式是中国历代汉语文学操练的产物。
2.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莫言小说不是“魔幻现实主义”和“狂欢化”,而是根植于中国乡村的残酷真实与中国民间的色彩的“欢乐文学”。
B.莫言小说“欢乐文学”的叙事形式,消解了那残酷的生活,从而体现了文学的“民间性”最本质的欢乐精神。
C.尽管莫言讲述的是残酷的伤痛记忆,但其中那些采用了戏谑的民间语言描绘的片段,能让人读之有时却忍俊不禁。
D.作者还从莫言身上获得了这样的经验:尊重文学创作规律,才能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获得更多的共鸣。
3.3.请结合自己学过的小说内容,联系文中莫言表达和讲述“民间悲苦的生活”时所运用的“悲喜剧相结合”这一手法的特点,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
2016-11-18更新 | 513次组卷 | 3卷引用:2016届西藏日喀则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