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报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Z世代,也称为网生代”“互联网世代”“二次元世代”“数媒土著,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等影响比较大。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前十年,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区间,这一阶段可类比美国二战后的经济繁荣和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三大景气时期,居民进入大众消费时代,家庭耐用品逐渐实现普遍覆盖,国家生育政策下家庭规模继续缩小。这一时期8094一代大多已是青少年,而Z世代正值童年,因此相比8094一代,整体而言,Z世代出生以来家庭的基础物质条件相对丰富,成长在城镇的比例也更高,其消费更多聚焦于个体的、升级类的需求满足,随性购买的比例也更高。


Z世代成长于互联网快速普及的千禧年代,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的2010年后步入成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原住民。他们习惯使用互联网渠道搜集和分享消费信息,关注社交媒体,重视各类平台的消费者反馈,是种草”“拔草式消费的重要参与者;他们注重消费的社交圈层属性,以消费为社交货币,实现个性化表达。



材料二

Z世代大多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或还在学校学习,社会阅历不足,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促销手段和虚假宣传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容易在消费中被误导或上当受骗。向往精致生活,陷入炫耀式消费。喝杯咖啡、看场演出、买新款电子产品、抢购限量版球鞋,都是生活必需”“收入不高,也要对自己好一点……很多Z世代向往一些自媒体文章中描绘的衣着时尚、生活精致,不管自己是否能力所及,宁愿借贷,也要实现那些基于美好想象的生活图景,不少人陷入精致穷、炫耀式消费的怪图。

崇尚个性、兴趣多元、喜爱社交的Z世代,偏向圈层消费,而圈层中不同阶层的爱好者身份是存在区隔的,并且形成一条鄙视链。站在鄙视链最高端的是金钱,即谁消费水平最高谁便最有地位,不少人力图通过炫耀式消费来实现自我认知和圈层划分。很多Z世代被炫耀式消费带来的虚幻快感和美好想象所裹挟,攀比消费等助长了所谓先花后挣的享乐主义消费观,亟须进行合理引导。

(《消费新力量年轻新态度——Z世代消费行为分析与思考》,《光明日报》2022221日)

材料三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最后环节,Z世代催生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风向标价值。某购物平台发布虎年春节十大新年货,分别为洗地机、大厨预制年菜、滑雪服、剧本杀、低卡零食、春节智能手机壳、创意春联、年宵花抱抱桶、虎头帽、宠物新年衣服。由此可见,Z世代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让更多小而美的细分市场迎来广阔空间,为中国经济活力焕发注入了宝贵动能。

对企业而言,为产品找准精确的消费群体至关重要。正像是知名餐饮店推出自热锅、速食米线等产品,为的是迎合年轻人宅家消费的需求;正像是如虎添翼黄金饰品、鸿运升升服装饰品等国潮年货产品之所以能强势圈粉,原因就在于紧扣了弘扬国粹、回归国产的时代潮流。识别人群、找准用户,持续为消费者提供产品服务,企业才能在商海起伏中行稳致远,消费需求也才能健康持续提振起来。

(节选自《Z世代引领消费市场新潮流》,九派新闻,2022215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Z世代目前都正值童年,比80—94一代家庭物质条件更加丰富,对个体的、升级类需求的关注度更高,更喜欢随性购买。
B.四个国家的数据统计显示,只有中国的Z世代中倾向于个性化产品与定制服务的人数占比过半,其次分别是韩国、澳大利亚和日本。
C.Z世代与全网用户相比,在移动互联网使用时长及App使用个数方面更长、更多,表明他们在消费上更习惯使用互联网。
D.Z世代了解商品的第一渠道是朋友口头推荐,表明他们注重消费的社交(圈层)属性,爱把消费作为社交媒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年龄偏低、对促销手段和虚假宣传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使Z世代成为在消费中被误导和上当受骗的主要人群。
B.圈层消费存在区隔,也形成了鄙视链,消费水平最高的人站在鄙视链的最高端,而这些人的金钱大多通过借贷得来。
C.“Z世代”的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引发了市场的新变化,而这些新变化也给中国经济的进一步提振带来契机。
D.所有企业应针对“小而美”的细分市场,大力开展生产,因为“Z世代”的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就在这里。
3.下列对材料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A.“Z世代”的消费存在着隐患,需要被合理引导,同时“Z世代”的消费也带来了机遇
B.“Z世代”非常依赖互联网,他们的社交往往通过消费的方式,借此表达个性。
C.图3中“电视广告”占比最小,可见“Z世代”更喜欢手机电脑等设备,而排斥传统的电视。
D.“Z世代”引领了消费市场的新潮流,商家也需要不断转型,进行更加精细化的服务。
2022-12-01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2-12-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11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博物馆资源整合成果丰硕,馆际合作、跨界合作成为博物馆实现优势互补、创新发展的新途径。

跨界合作成为新常态,尤其是进入2019年以来,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著名博物馆与百度、腾讯、阿里等互联网企业开展不同形式和多层面的合作,进一步拓展了合作范围和形式,丰富了“互联网+传统文化”的实践形式。在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召开之际,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等通信科技公司相继与多家博物馆开展科技前沿合作,在博物馆开通5G业务。

资源“共享开发”成为新趋势。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敦煌研究院、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分别与健力宝、上海龙头、农夫山泉、中钞华森、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署了馆藏资源授权合作协议;中国文物报社联合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民族博物馆等11家单位共同成立“工艺振兴联盟”,致力于推动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和弘扬工艺文化,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摘编自《博物馆蓝皮书:中国博物馆发展报告(2019~2020)》)

材料二:

(摘编自“搜狐网”《数说文旅这十年我国博物馆行业发展迅速》)

材料三:

根据长时间的实践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国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较为单一,并不能够提供十足的产业发展源动力。目前我国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支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国家的经济负担。而博物馆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民营产业,在资金投入这方面具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与流程,这也是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获得外部资金少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博物馆本身经济收入少,也使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使其丧失发展文化产业的源动力。

其次,传统博物馆文化产业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大多数博物馆的经营模式都是通过各部门的明确分工来进行的,这种经营模式虽然在经营这方面能够提供明确的分工安排,但是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日期,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带来的变化是非常迅速的。为了能够使工作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在人员配置以及资金分配这两方面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然而现有的经营模式并不具备这样的灵活性,这成为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障碍。

第三,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性人才较为匮乏,并不能够满足其需求。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博物馆所任用的多是没有经过系统性专业学习或者培训的人员,这也就给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严重的问题。当问题出现时,工作人员不能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来制订针对性策略,而那些不具专业性的决定与策略会使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走下坡路。

(摘编自刘文彬《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2019年始,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博物馆与百度、阿里等互联网企业开展了多样化合作,博物馆的跨界合作成为常态。
B.故宫博物院等多家博物馆分别与多家企业签署馆藏资源授权合作协议,以及“工艺振兴联盟”的成立,形成资源“共享开发”的新趋势。
C.目前我国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源动力不足,主要原因是发展资金过度依赖国家财政,而太多严格的要求与流程又阻挡了外部资金的介入。
D.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而目前大多数博物馆现有的经营模式在人员配置和资金分配方面的僵化都成为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1年,全国博物馆平均每万人建筑面积超过200平方米,比2012年增长了一倍多;博物馆藏品数量达到4600多万件(套),比2012年翻了一番。
B.截至2021年,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数量超过3万个,比2012年增长了五成多;参观人次达到7亿多,比2012年增长了近2亿人次。
C.2012年至2021年这十年间,全国博物馆平均每万人建筑面积和博物馆的藏品数量都呈增长趋势,虽然其增长速度有时快有时慢。
D.自2012年至2021年,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个数除少数年份外,整体上呈增长态势,而2020年和2021年的参观人次呈负增长。
3.目前怎样突破中国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请结合材料提出合理建议。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球范围内来看,产业数字化仍然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2020年,数字经济占比为84.4%。中国数字经济呈现大致相似的结构,即“二八”比例分布。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产业化规模达到7.5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为19.1%。产业数字化规模达31.7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达80.9%。虽然继续呈现扩大的趋势,但低于美国(86.5%)、日本(84.6%)、德国(90.3%)等国家对应的指标占比。

(摘编自《中国数字经济增速放缓,产业数字化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材料二:

近年来,数字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成为引领我国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数字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消费者权益保障不完善等问题仍影响着消费者的感受。

2021年中国质量协会继续开展中国数字经济服务质量满意度研究,对北京、上海、武汉、广州、重庆、西安、哈尔滨等16个互联网产业发展迅猛且城区人口超500万人的超大、特大城市开展调研。调研覆盖全国七大区域,涉及16种主要的数字经济服务业态,共完成4754份有效问卷。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消费体验,较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生活需求,使消费者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有更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本年度的调研结果显示:2019年到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服务质量满意度稳步提升,但仍有上升空间;消费者权益保护维度近三年的评价持续处于低位,发展潜力较大;费用收取问题是消费者对数字经济服务感知最突出的短板;消费者满意度区域、城市差异成为数字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所有业态满意度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且各有亮点。

(摘编自《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服务质量满意度稳步提升》)

材料三:

在具有天然国际竞争态势的数字经济时代,要保持我国的数字经济竞争力,必须拥有自主的核心技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有数据表明,我国数字经济的增速已经放缓。就目前看,我国容易被人“卡脖子”的主要是在数字技术基础方面,比如芯片、基础软件等。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基础研究投入不足有关。2021年10月,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在第87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上公开表示,我国基础研究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研究投入不足。

企业已成为我国科研活动的绝对主体,但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导致企业难以有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也无法更多地掌握关键技术和技术创新活动。企业基础研究薄弱,致使企业难以获得相应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积累,难以提高吸收能力,也不利于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是美国创新体系一个重要特色。美国企业的研发投入金额占总企事业R&D(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80%,是联邦政府的8倍之多。

2016年12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2025年,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就将创造就业岗位2000万人,但人才缺口也将高达950万人。

“但科技自立自强不等于封闭起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对新京智库说,而是要在全球开放的背景下去实现。毕竟,现在知识和经济一样存在分工,一个国家不可能什么都自己研制出来,也不可能什么都自己造出来。

(摘编自《数字经济时代我国科技自主面临三块“短板”》)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一中,2020年,美国数字经济规模最大,中国次之,中美两国数字经济规模全球占比之和接近60%,具有绝对的规模优势。其后依次为德国、日本、英国等国家。
B.2020年,德国、英国、美国数字经济GDP占比超过60%,中国为38.60%,中国比全球平均值43.70%低。
C.2018年以来,中国数字经济增速与GDP增速同时呈现逐年下滑趋势,但是中国数字经济GDP占比仍持续增长。
D.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产业化规模占数字经济比重为80.9%,产业数字化规模占数字经济比重达19.1%。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经济成为引领我国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为消费者提供了舒适的消费体验,可见,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提升消费者的幸福感。
B.由于消费者权益保障不完善、费用收取问题突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数字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所以中国数字经济服务质量亟须提高,刻不容缓。
C.与美国企业的研发投入金额相比,中国企业投入严重不足,尽管企业已成为我国科研活动的绝对主体,但其发展前景堪忧。
D.在全球开放的背景下,保持我国数字经济竞争力,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意味着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发挥“人定胜天”的精神,闭门苦干定出成果。
3.数字经济时代,如何解决我国科技自主面临的主要问题?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一次在世界湾区圈露面的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既有传统的制造业、服务业,也有强劲的高科技产业作为支撑。2017年,广东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经费投入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相关从业人员名列全国第一。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已经积攒了一定的经济发展能量。据统计,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9市加港澳2区)以不到全国0.6%的土地和不到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13%的经济总量。与同类世界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占地面积超过旧金山、纽约和东京湾区面积的总和;港口吞吐量是以上三个世界级湾区总和的5倍,位居世界第一;同时其人口年龄的结构也相对较轻,劳动力人口比重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口动力强劲等优势。此外,从产业发展来看,香港的金融贸易、深圳的高科技、东莞的制造业,粤港澳大湾区的每一地域可谓分工明确,联系紧密,内部均衡,使之成为世界著名湾区应是水到渠成。

(摘编自刘晓琰、樊海旭《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优势》)

材料二:

我国的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比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湾区的发展情况,研究国际湾区发展历程及经验,或可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从纽约湾区经济历史的演进来看,由于毗邻港口并占据了有利的区位优势,湾区经济的开端往往越源于港口经济,但随着其经济内涵不断丰富,经济领域不断扩张,之后会经历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这三个不同阶段。纽约湾区经济的不断成熟,与合理的行政规划、明确的产业分工、开放的贸易格局等分不开。


图1     纽约湾区的发展演进路径

年代

演进路径

19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

单级城市,以港兴市基于港口发展商业贸易和加工制造业;美国制造业中心

20世纪20年代~20世纪末

城市群,资本之城以纽约为核心城市,形成卫星城环绕的都市圈;全球金融中心

21世纪至今

世界级湾区,创新崛起跨国金融机构集中地;依附著名大学构建产学研创新机制


图2     纽约湾区核心城市纽约的经济增幅(1980年至今)

图3     四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排行
TOP10TOP50TOP100TOP200TOP500TOP1000TOP1468
大学数量大学数量大学数量大学数量大学数量大学数量大学数量
纽约湾区

5

13

15

20

42

64

70

粤港澳大湾区

0

0

2

6

10

18

20

东京湾区

0

1

1

1

5

15

34

旧金山湾区

1

3

7

7

9

9

10

总计

6

17

25

34

66

106

134

(摘编自林勇、沈玲娣等《纽约湾区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启示》)

材料三:

逆全球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给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带来巨大冲击,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四大湾区经济发展也出现了新变化、新趋势。国外三大湾区都加大了对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高端产业的研发力度,个别领域甚至出现新的争夺战。旧金山湾区与东京湾区发展紧盯科技前沿,将计算机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力争在“工业4.0”时代的未来产业领域中把握更多的发展先机。在纽约湾区,除了继续保持金融领域的绝对优势以外,创意产业和科技创新产业迅猛发展。

国外三大湾区的研发机构和企业大都全球布局,供应链遍及世界各地。受疫情影响,产业链、供应链一度阻断。各国纷纷鼓励制造业回归本土,争相就近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国外三大湾区经济发展正从“全球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向“区域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转变。

(摘编自刘佳骏《全球四大湾区:特色鲜明各放异彩》)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纽约湾区从19世纪初开始就依托港口发展商业贸易和加工制造业,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实现了经济升级和产业分工。
B.纽约湾区在经济发展历史上分为以港兴市、资本之城和创新崛起三个时期,由美国制造业中心最终发展成科技创新中心。
C.纽约湾区与其核心城市纽约在发展演进路径上并不完全一致,现阶段经济增幅较低的纽约正处于自1980年以来的发展强盛期。
D.纽约湾区的高等教育竞争力处于优势地位,这为纽约湾区能够依附众多的著名大学构建产学研创新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粤港澳大湾区在占地面积、港口吞吐量、人口动力等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有着超越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等世界级湾区的潜力。
B.由于粤港澳大湾区把科技发展作为传统的制造业、服务业以及高科技产业的支撑,广东省加大了对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经费投入。
C.相较于其他三大湾区,旧金山湾区入选TOP1468的大学只有10所,数量最少,只有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半,可知其整体经济实力不强。
D.逆全球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业已重塑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原本相对稳定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3.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发展上怎样才能进一步大放异彩?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三概括说明。
2022-11-21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随着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顺利交会对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进入问天实验舱,中国空间站建造跨出关键一步。问天实验舱作为我国首个空间站科学实验舱在太空能开展哪些实验,备受关注。

空间站能提供长期的微重力、辐射等特殊研究环境,方便进行实验操作、实验模块更换和维修维护。“空间科学是引领我们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探索人类如何在地外生存,或是研究生命起源等,必须在外太空来开展相关实验。”空间应用系统副总师王珂说。

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师吕从民介绍,问天实验舱在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试验等4个领域方向规划部署了10余个研究主题,已立项40余项科学项目。生命生态实验柜将开展拟南芥、果蝇、斑马鱼等动植物的空间生长实验,揭示微重力对生物个体生长、发育、代谢的影响。“空间科学和应用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基础的物理学和宇宙学规律,同时通过生物、医学、材料学等研究提升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为人类未来走向深空而做一些知识和技术上的储备。”

(选自《问天实验舱将要展开哪些实验研究》)

材料二

8月29日,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暨空间站高等植物培养实验阶段性进展发布会举办。问天实验舱设计师赵黎平解密,由问天实验舱带到中国空间站的拟南芥种子和水稻种子已经“满月”。目前,拟南芥幼苗已长出了多片叶子,高秆水稻幼苗已长至30厘米左右高,矮秆水稻也有5~6厘米高。但是相比于在地面,太空植物的生长速度还要慢一些。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郑慧琼表示,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空间微重力条件下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培养实验,并获得水稻培养的关键环境参数,为进一步解析空间微重力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利用水稻进行空间粮食生产HONORS理论指导。同时,通过分析比较此两种模式植物在空间环境中开花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及其调控网络的变化,解析空间微重力条件下植物开花的分子机理,为进一步创制适应空间环境的作物和开发利用空间微重力环境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选自《中科院科学家解密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植物全生命周期实验》)

材料三

从20世纪50年代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如何利用植物保障人类在地外环境中生存所需要的食物、氧气和纯净水,成为空间生命科学最为关注的问题。近十多年来,随着重返月球、登陆火星、建立月球或火星基地成为人类空间探索的重要目标,建立以植物为基础的空间生物再生生命支持系统,成了新的研究热点。在过去60多年中,科学家们对于在空间种植和栽培植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各种空间飞行器中进行了20多种植物的培养实验。早期人们的空间植物培养实验主要目标是如何在空间环境中养活植物,使其能够萌发、生长、开花和产生种子,如今这些目标都一一实现了。

(节选自《到太空“种”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样品拟南芥和水稻是此次空间实验的模式植物,主要研究空间微重力条件下植物开花的分子机理,为太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B.为了实现太空植物全生命周期的培养实验这一目标,科学家们早期曾对空间植物培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C.带到中国空间站的拟南芥种子和水稻种子已经“满月”,虽然生长速度较地面慢,但长势良好,充分说明太空培育植物并不困难。
D.问天实验舱在4个领域方向部署了10余个研究主题,立项40余项科学项目,并且陆续开展微重力条件下高等植物培养的实验。
3.结合三则材料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各自的报道侧重点。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具体方略有:一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二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三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摘编自《人民日报政文·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

材料二:

“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意谓居所、栖息地。生态不仅指涉人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同时也切入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

收敛侵占自然物的欲望是可以达到的理性认识,先民便有这样的睿智,值得今人借鉴。荀子谓:“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荀卿并非以为人可以任意摆布自然,而是主张人与天地配合,如果与天地争职分,就是犯糊涂。

《易传》把天地人并称“三才”,天人协调是理想境界。《淮南子》讲:“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无论作哪一解释,都包含天地人皆以自然为归依、为原本之义。

人类必须顺从自然,而不可违逆自然。反对逆天而行,主张天人一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宗旨。如果把人创造的文化比喻为一株参天大树,是自然提供了大树赖以生长的阳光、雨露和土壤。

然而,现在的时代往往背离此道。工业革命以来,“征服自然”成为主流意识,物本主义压过人本主义,更蔑视自然生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病态扩张。当下迈入后工业文明的信息化时代,物本主义的工具理性更趋发达,掌握了核裂变、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今人,似乎可以得心应手地“改造自然”,但背弃自然法则,违背生命伦理,包括生物工程在内的科技创造,必招致自然铁腕的回敬。卡普拉在《转折点》中说:“我们第一次被迫面临着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灭绝这样一场确确实实的威胁。”这种威胁,并非来自毒蛇猛兽、地震火山,也不是天然病菌,而可能是自以为超越自然、左右自然的愚妄之人的逆天而行。这是当下人类必须时刻自警的。

(摘编自冯天瑜《人类应当对自然深怀敬畏》)

材料三:

东西方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在原始自然观基础上,原始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初始审视,从卡西尔的思想观念中,原始自然观就体现了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关系,人和其他动物以及所有的自然物都属于一种生命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人类的生存需要顺应自然,依赖自然,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人类生产活动发明的人工取火,保存火种,制造石器、骨器等,就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的成就,从创造的劳动工具方面来讲,人和其他动物就存在了本质的区别,人和自然界区分开来,但本质上仍然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

从东西方文化发展进程的差异性角度来讲,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工具的快速迭代、科技的进步,体现出了人对自然的征服观念和行为。但是,从中国历史文明发展的过程来看,原始自然观中生命一体化思想逐渐演变为天人合一,具有顺应自然和改变自然的双重性。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继承发展了东西方传统自然观,是当代自然观的最新体现,与工业文明时代中天人对立的自然观存在较大的差异。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下,人和自然之间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工业文明的自然观是将自然和社会碎片化,利用技术和资本将其重新组合,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掠夺、被操纵的一种形态。自然界成为人类征服的对象,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对自然资源过度使用,从而使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恶化。工业文明时期,人和自然之间由相互依存转变为相互对立,由于对自然任意开发,自然生态平衡被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形势逐渐严峻。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是在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平衡之间遵循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缓解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

(摘编自金凤姬“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基础及实践路径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虽没有“生态”一词,但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有了不违背天地规律、顺应自然使用人力的生态思想。
B.目前,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都面临灭绝的威胁,这种威胁来自自以为超越自然、左右自然的愚妄之人的逆天之行。
C.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下,人和自然之间的形态不是掠夺、被操纵,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D.“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传统自然观,顺应当今人类的生存需求,是当代自然观的最新体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讲天地人关系的时候,认为天人协调才是理想境界,人的生产生活不应该违逆自然,逆天而行。
B.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有了生态文明的思想,儒家所说的“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C.生态文明思想是西方环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思想核心是强调对环境的绝对意义上的爱护和保护。
D.无论天人一体、天人对立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是对天人关系的有益探索,都有合理的一面。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用来警醒“人类中心主义者”的一项是(     
A.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毛泽东)
B.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胡锦涛)
C.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
D.征服自然的工作是一项造福人类、促进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必然受到神的鼓励。(培根)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请结合材料,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2022-11-14更新 | 164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0%,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慢性病发病老年人数攀升,失能和半失能的老年人口也逐步增加。面对日益严峻的养老形势,中央多次强调抓紧养老布局、培育发展养老产业,面向老年人口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逐步完善我国养老体系。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从最初倡导机构养老转变为社区居家养老,现阶段的养老重心则转移到医养结合。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未病辽养、病后疗护的集医、养、康、护等于一体的满足老年人多种需求并对其进行持续性照护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双方参与协同推进医养结合,能够最大程度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口的养老及医疗需求,特别是高龄失能老年人,被认为是解决当前养老难题的一大有效途径。

(摘编自《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材料二:

前不久,国家卫健委等11个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国老龄人口特点、家庭发展趋势等新情况,瞄准医养结合的难点堵点,提出了多项政策措施,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各方持续努力,让医和养结合得更加通畅。

医疗卫生机构在诊疗、护理、康复等方面具有专业优势,养老机构在生活照料、身体调养等方面具有专长,二者相互合作,才能优势互补,发挥最大效能。过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辖,二者在业务上完全独立,导致医和养难以真正打通。这需要部门之间相互配合,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实现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在业务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当前,一些医养结合机构提供的优质服务收费还偏高,普惠性有些不足。收费高的背后是医养结合机构的人力、租金、医疗耗材等综合成本高。降低机构服务成本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用招投标等方式,让服务效率高的机构进入,同时发挥医保和长期护理险的作用,降低医疗照护负担;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医养结合服务的公益性,在土地租金、财税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患,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

专业人才直接决定着医养结合服务质量和供给。要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增设健康和养老相关专业和课程,适当扩大招生规模,从源头上解决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盘活现有资源,扩充医养结合服务队伍,例如引导现有医务人员从事居家医疗服务、进驻医养结合机构,鼓励退休医务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开展志愿服务,加强对照护员、养老护理员等人员的培训等。目前,与医疗机构相比,医养结合机构薪酬水平偏低,难以吸引医疗和养老复合型人才。因此,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是医养结合吸引专业人才重要举措。

发展医养结合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不断疏通难点堵点,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为老年人提供专业规范、质优价廉、多元可持续的服务,让老年人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摘编自申少铁《让医和养结合得更通畅》)

材料三:

卫生和养老服务是两个系统,各有各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卫生服务是为全体公民提供健康服务,突出健康预防、治疗等特性。而养老服务的对象则是具有一定风险性和脆弱性的老年群体,养老服务的目标在于为这些特定的老人群体提供保护管制和照料,具有很强的照护性。就养老服务与卫生服务的关系而言,两者在许多方面发生互动或重叠,如痴呆老人的照料、临终关怀服务、残疾老人康复服务和精神健康服务等。另一个重点是养老服务与医疗卫生中医疗护理(健康照料)的关系。这两种照料服务不容易区分,主要差别在于,医疗护理是在医院内辅助医疗的一种照料活动,而养老服务是在养老服务设施和机构中一项照料服务活动,有时需要药物治疗辅助。

尽管有时候养老服务需要卫生配合,但不能总想用卫生的思维和手段来提供养老服务,甚至用卫生的思维和手段取代养老服务。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不是说在养老服务机构都建立卫生服务设施就叫做医养结合了,养老服务过度医疗化挤占医保资金的做法不可取。所谓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属于养老服务工作中的一项,一定是以养老服务为主、卫生为辅。因此,我们一定要以老年人及其家庭的需求为基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重新思考、重新定位、合理设计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

(摘编自李兵《关于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几点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养老形势日益严峻,这就要求逐步完善养老体系。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在发生着转变,现阶段的养老重心则转移到医养结合。
B.《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多项政策措施,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满足了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
C.医疗卫生机构在诊疗、护理、康复等方面有专业优势,养老机构在生活照料、身体调养等方面有专长,二者相互合作,就能实现优势互补。
D.卫生服务是为全体公民提供健康服务,而养老服务的对象则是老年群体,就养老服务与卫生服务的关系而言,两者几乎没有重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都论述了医养结合问题,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B.医疗护理和养老服务虽然不容易区分,但本质并不相同。
C.只要养老服务机构建立卫生服务设施,就能做到医养结合。
D.想有效解决当前的养老难题,应协同、重点推进医养结合。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打通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具体做法的一项是(     
A.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在养老机构中设立医疗服务站点,提供嵌入式医疗卫生服务。
B.养老机构改造和增加护理型床位和设施,增强内设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C.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签约合作,为老年人提供预约就诊绿色通道等医疗服务。
D.医疗机构应设法让患有重症的老年病人住在医院,既为其提供医疗资源,也提供养老服务。
4.根据材料二,从哪几个角度入手让医养结合更加通畅?
2022-11-09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 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成绩令人欣喜,但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风险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粮食安全的全局性重要意义更加凸显。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能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吃饭问题,要把粮食安全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摘自《人民日报》2022.6.2《把大国粮仓的根基夯得更实》)

材料二:

从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起,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2009年,钟扬正式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据统计,在这十几年间,他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占到了西藏特有植物的1/5。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钟扬为什么要收集种子?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百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

他扎根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摘自《“探界者”钟扬》)

材料三:

作为农业的“芯片”,种子是粮食安全的根基。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奇迹。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最早的选种育种,是根据经验进行的。在看天吃饭的年代,人类一直对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进行着不间断的育种尝试。“春华灼灼,秋实离离”,这是对粮食生长过程的概括,同时也说明着种子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在人工选种育种方面,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诗经》中,就有关于农作物选种和育种的记载,“种之黄茂”,意思是播种时要选色泽光亮美好的种子,才会长出好苗。到了汉代,则出现了“顺时种之,则收常倍”的“存优汰劣”的穗选法。

据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时期,越国以灾荒为由,向吴国借一万石粮食。第二年,越国挑选粒大饱满的种子,煮熟之后还给吴国。吴国将这些种子当作良种播到地里,最终颗粒无收,引发饥荒。越国乘机发兵打败吴国。这些文字资料体现着古人对粮食和种子安全的危机意识,也一遍遍提醒我们,一粒小小的种子能够绊倒一个巨大的国家;种业的安全关系到粮食安全,也关系到国家安全。

作为粮食的根本,种子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粮食产量和质量,所谓“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种子的优劣同时也决定了价格,而价格决定了市场份额,以及人们培育这种粮食的积极性。

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如今我国大豆有进口依赖;大部分蔬菜、水果以及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国产品种有较强的竞争力,但能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农产品仍然存在差距。一些常见的蔬菜品种,如番茄、西兰花,种子进口比重较高。如果我国不能解决优质种子大量依赖进口的现状,我国农业将面临“卡脖子”风险。那么我们买来的种子不能种出来之后复制保留吗?答案是不能,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种子的基因优势慢慢消失。俗语中有“良种种三年,不选就要变”,就是这个道理。

目前,种源问题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一方面,良种的培育作为知识产权的范畴,需要我们严格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另一方面,世界上绝大多数种子供应已被美、法、德等西方国家种业公司垄断。他们利用技术优势开发出基因限制技术,即所谓的生物锁。一种是不育技术,另一种是农民自然无法保留的品种。总之,通过让下一代种子在许多方面不如上一代强大,实现技术垄断,对产品专利进行全方位保护。

作为粮食生产大国和种子需求大国,中国的种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种子产业价值链与核心竞争力面临双重考验。面对挑战,如何增强紧迫感,提高品种的科技含量及育种水平,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的民族种业,培育出更多可供农民选择的高产、优质、高稳定性的品种,从而使中国种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摆在中国广大种业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22.5.24)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进口粮食很多,对优质种子进口依赖性很强。只要实现科技自强,种源自主,就能完全摆脱外国的控制,真正实现粮食安全。
B.从4亿人吃不饱,到14亿人吃得好,我国的粮食产业发展喜人,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多重挑战下,我们牢牢守住了粮食安全的底线。
C.从最早的选种育种,看天吃饭,到现在的科技育种,人类不间断的育种尝试,决定着我们的食品越来越丰富。
D.种子达人——钟扬,扎根青藏高原,努力建设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这项工程可以造福万千苍生,虽然在高原上开展采集种子的工作无比艰难。
3.下列的农谚能体现择优选种重要性的一项是(     
A.清明玉米谷雨花,谷子抢种至立夏。
B.小满粒不满,麦有一场险。
C.稀留密,密留稀,不稀不密留壮的。
D.三年不选种,增产要落空。
4.为什么说粮食与种子安全一个关乎现在,一个关乎未来?
5.美国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在他的《粮食危机》中记述了美国曾经以种子为武器,对阿根廷进行的“农业屠戮”。在全球竞争的大环境下,丢失种子主权的悲剧一再上演,为我们敲响警钟,为避免重蹈覆辙,我们应该采取哪些防范措施。
2022-11-09更新 | 576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包装印有《觉醒年代》剧中形象的红砖冰激凌、含有中医药材的咖啡、从传统年画获取灵感的8K影片《门神》……在2021年服贸会首钢园文旅服务展馆内,经典的时尚“国货”随处可见。这些“中国智造”引领的“中国潮流”悄然崛起,向世界彰显着属于我们的文化自信。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调研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展馆内处处可见的中国元素与时尚潮流的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碰撞,意义非凡,是中国自信引领的全方位潮流的涌现,更是民族文化和大国科技驱动的全面创新。

“国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品牌与新时代潮流文化的交融,二者的结合,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是“中国智造”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因的“无缝对接”。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有关电商平台“618”促销活动期间,国产品牌销售额占比超过70%。首钢园区内,前往非遗文化体验基地、陶瓷艺术馆的人们络绎不绝。越来越走俏的“国货”背后,是国家创新力、创造力的提升,说明我们的产品和品牌更加“走心”,也更符合现代消费群体的喜好。

只有紧紧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为传统文化寻找到转化发展的表达方式,才能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注入强大力量和不竭动能。

(摘编自陶玉《“国潮”崛起凝聚文化自信的力量》)

材料二:

表1   国潮品牌四大维度

表2   中国李宁——国潮市场新风口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2022年国潮品牌发展蓝皮书》)

材料三:

从《龙门金刚》到《只此青绿》,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到闭幕式上的“折柳寄情”,绝美中国元素一次次令世界惊叹。随着中国传统文化频频出圈,国潮已成为一种时尚,在年轻人中大受追捧。

年轻也许无法怀旧,但经典对年轻人而言,永不褪色。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元素在世界时尚舞台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与传统文化形成双向互进的新国潮现象。国潮一方面代表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新生代群体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消费主张的变化。

可以说,根植于年轻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是国潮热的原动力。这些年,从曾经流行的韩流、日系、欧美风,到如今的国潮热,消费领域的流行趋势演变,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国人文化态度的时代转变。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时代舞台大放异彩,故宫文创、国家宝藏引爆话题榜,还是穿汉服、用国货、听民乐、看古装剧等等等,国潮正在成为年轻人的文化新宠。这虽然代表了一种时代的文化风潮、一种流行趋势,但也能够体现出自我风格和生活态度,获取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而且融进了社会热点、时代精神,因而年轻人在追逐文化潮流的过程中,寻找到了一种精神的契合。

围绕国潮下的国漫、国货、国艺、国乐、国学,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崛起、“圈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国潮作为追求表达自我情怀和文化态度的新形式,无疑振奋人心。可在这股追崇的热潮中,我们仍需多几分冷思考,不急功近利,不骛于虚声,要以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让国潮热持续热下去。

(摘编自张忠德《“国潮”崛起彰显文化自信》)

1.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某平台推出创作激励计划,鼓励创作者运用小视频、全息影像等多媒体手段,展现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B.2016年成立的国产牛奶品牌“认养一头牛”将抖音、小红书作为营销主阵地,与消费者建立了密切联系。
C.第15届中华老字号博览会上,国产老字号纷纷变身,如龙虎牌推出与潮玩家合作的DIY手作清凉油香囊。
D.三星堆博物馆推出了“青铜味”十足的月饼文创产品,尝到跨界的甜头后,又推出了“青铜面具”雪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中国元素,在推陈出新中筑牢品牌自信,可以让老品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B.国潮品牌以“文化+科技”为支撑,立足于新人群、新产品、新IP和新营销等四个方面,谋求创新发展。
C.2021年3~7月,李宁品牌在运动服饰品牌天猫旗舰店的销售额同比增速第一,并4次荣登月度排名榜首。
D.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与传统文化双向互进,促进了国潮热的升温,提升了中国元素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
3.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提到了“国潮热”的原因,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