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化学综合库 > 化学反应原理 >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 化学平衡 > 化学平衡的移动及其影响因素
题型:解答题-原理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4 题号:19808270
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反应是降低排放的研究热点:   。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___(填“>”或“<”)0,设,y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上述反应对应的曲线是___________(填标号)。
   
(2)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下列对该反应采取的措施中合适的是___________(填标号)。
A.反应温度愈高愈好B.适当增大压强
C.选择合适的催化剂D.通入一定量的氮气
(3)T℃时,将充入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测得平衡时的物质的量浓度与平衡总压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A、B、C三点中的转化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C点时的分压________MPa,B点时该反应的压强平衡常数________(用平衡分压代替浓度)。
   
(4)在相同条件下,还会发生副反应:   
①一定压强下,随着温度的降低,气体中的物质的量___________(填标号)。
A.均增大     B.均减小     C.均不变
②已知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为,k为速率常数,R为摩尔气体常量,T为热力学温度,为活化能,A为指前因子,为常数。在反应器中按通入反应物,在不同温度、相同的催化剂条件下,反应进行到2min时,测得反应器中的浓度()如表所示。升高温度时,反应速率增加的倍数大的是活化能大的反应;通过下表可知活化能大的反应是___________(填“主”或“副”)反应。升高温度,k_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10.812722345.242780

相似题推荐

解答题-原理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使用石油热裂解的副产物来制取,其生产流程如下图:

(1)工业上常利用反应Ⅰ产生的合成可再生能源甲醇。
已知的摩尔燃烧焓分别为,则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此流程的第Ⅰ步反应为:,一定条件下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则____(填“小于”、“大于”或“等于”)。100℃时,将通入容积为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时的转化率为0.8.此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3)此流程的第Ⅱ步反应的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变化如下表:

温度/℃

400

500

600

平衡常数K

10

9

1

从上表可以推断:该反应的∆H_____0(填“>”或“<”),若在500℃时进行,设起始时的起始浓度均为在该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时,的转化率为____
(4)下图表示该反应在t1时刻达到平衡、在t2时刻因改变某个条件引起浓度变化的情况,图中t2时刻发生改变的条件是_____(写出一种)。
2021-01-30更新 | 87次组卷
解答题-工业流程题 | 适中 (0.65)
【推荐2】活性炭载钯(Pd/C)催化剂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和化工行业。废钯催化剂的杂质主要含炭、有机物及少量Fe、Cu、Al等元素。从废钯催化剂中回收钯(Pd),并制备二氯二氨合钯[Pd(NH3)2Cl2]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焙烧”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烧渣”的主要成分是PdO,利用水合肼(N2H4·H2O)在弱碱性环境下还原PdO,产生的气体可以参与大气循环。该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3)“粗钯”中含Fe、Cu等杂质,可采用电解精炼的方法得到纯钯。粗钯应与电源的__________极相连,Pd与Fe均为第Ⅷ族元素,性质相似,则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
(4)粗钯“王水溶解”时,生成氯钯酸(H2PdCl6),其中Pd元素化合价为___________
(5)“沉钯”中氯化铵与“混合液”中的氯钯酸反应生成氯钯酸铵[(NH4)2PdCl6]沉淀,其沉淀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推断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A 升高温度有利于氯化氢挥发,促使平衡正向移动
B 沉钯的最佳温度为100 ℃
C 该反应ΔS>0
(6)“氨水溶解”氯钯酸铵时,先加热将(NH4)2PdCl6转化为(NH4)2PdCl4,再与氨水反应。写出足量氨水与(NH4)2PdCl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7)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盐酸能将Pd(NH3)4Cl2转化为Pd(NH3)2Cl2沉淀的原因_______
2020-07-26更新 | 262次组卷
解答题-原理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实验:向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5 g Na2CO3固体和0.5 g NaHCO3固体,再分别加入30 mL0.3 mol·L-1盐酸,充分反应后,用手触摸试管,明显感觉到加Na2CO3固体的试管变热了,加NaHCO3固体的试管变冷了。甲同学由此得出结论:(aq)+2H+(aq)=H2O(l)+CO2(g) H1<0,(aq)+H+ (aq) =H2O(l) +CO2(g) H2>0。回答下列问题:
(1)乙同学认为该实验不一定能得到甲同学的结论,因为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固体溶于水时会有能量变化,乙同学的观点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
(2)查阅资料:
反应I:(aq)+2H+(aq)=H2O(l)+CO2(g) H1=-12.14kJ· mol-1
反应II:(aq)+H+(aq)=H2O(l) +CO2(g) H2 +12.64 kJ·mol-1
反应III:(aq)+ H+ (aq)=(aq)     H3=_______kJ·mol-1
②向VmLc mol·L-1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2V mL c mol·L-1稀盐酸。下列图象中,能正确表示该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的是_______ (填标号)。
A. B. C. D.
(3)该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设计实验验证碳酸钠、碳酸氢钠分别与稀盐酸反应的热效应。

表格一:
试剂1试剂2混合前温度/℃混合后温度/℃
0.5 g Na2CO340mL HCl 19.021.7
0.5 g NaHCO340 mL HCl 19.018.1
表格二:
试剂1试剂2混合前温度/℃溶解后温度/℃静置后的温度/℃试剂3混合前温度/℃混合后温度/℃
0.5 g Na2CO310mLH2O19.022.319.010mLH2O19.019.0
0.5 g NaHCO310mLH2O19.017.519.010mLH2O19.019.0
表格三:
试剂1试剂2混合温度/℃溶解后温度/℃静置后的温度/℃试剂3混合前温度/℃混合后温度/℃
0.5 g Na2CO310mLH2O19.022.319.010mLHCl19.020.5
0.5 g NaHCO310mLH2O19.017.519.010mLHCl19.018.3
实验操作:将试剂1与试剂2混合,测混合后溶液的温度,静置,冷却至定温,再将试剂3与之前的。混合溶液混合,再测混合溶液的温度。
①实验中玻璃搅拌器的使用方法是_______ (填 “顺时针搅动”“逆时针搅动”或“上下移动”)。
②表格二对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③反应IV:Na2CO3(s)+2H+(aq)= 2Na+(aq)+H2O(l)+CO2(g) H4
反应V:NaHCO3(s)+H+(aq)=Na+(aq)+H2O(1)+CO2(g) H5
H1_______H4(填“>”“ <”或“=”,下同),H2_______H5
2022-04-26更新 | 1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