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1 . 材料一:

①全国两会期间,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积极构建良好的育人“生态圈”,着力破解教育负担过重问题,让学生各展所长并得到积极正向评价,获得广阔发展空间。

②其中要点之一在于夯实“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学校教育主阵地。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积极推进育人方式变革,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保障学生有充足的体育锻炼和课间活动,注重劳动习惯养成;加快学校教育提质增效,着力解决好“小眼镜”“小胖墩”和“小焦虑”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摘编自《共建教育生态 共促学生成长》《中国教育报》,2024年3月12日)

材料二:

①日前,深圳发布《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每天一节体育课的通知》,各区、各校将坚持“一区一策、一校一策”,积极响应。

②专项督导让“每天一节体育课”落实落细。深圳要求,从2024年春季学期始,每学期新授课周内,各学校须严格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严禁削减体育课时,严禁其他学科及活动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深圳还将开展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监测,建立健全市、区两级体育课专项督导制度。

                              。深圳积极推进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校园的工作。近三年来,深圳引进50多名冠军和退役运动员到学校任教。“我的体育老师是冠军”已是深圳很多中小学生引以为傲的现实。

                              。深圳引导中小学校加大新改扩建力度,做大运动场地。深圳还大力推进“体教融合”,促进更多体育场馆面向学校开放。

⑤深圳市教育局负责人说,深圳力争到2025年,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力争达到70%,学生近视率力争下降2%,每位学生熟练掌握1项以上运动技能。

(摘编自《“每天一节体育课”如何落到实处》《中国教育报》,2023年12月28日)

材料三:

①北京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总结推进会暨密云区劳动教育工作现场会召开。会上,北京市少年宫、东城区教委、密云区教委等7家单位分享了劳动教育的经验做法。

②北京市少年宫开发了29门劳动教育融合课程,丰富孩子们的劳动体验;东城区将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课时、职业体验纳入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密云区加强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和劳动研学实践基地建设,开发精品课程路线。这些做法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③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介绍,未来北京将把劳动教育与中考改革、双减提质增效等一系列教育改革结合。北京市还将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力量,实现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并实施“劳动+”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他学科、实验教学、课后服务。

(摘编自《北京市中小学将实施“劳动+”课程》,人民网,2023年10月26日)

材料四:

①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天津市委会主委、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剑萍调研发现;全社会和部分学校对美育重视不够,尤其学校美育资源不足,教师结构性缺编,美育专用教室不能满足需求;学校美育发展不均衡,有的地方和学校投入严重不足;美育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缺乏评价标准引领,有的还存在一定程度功利化倾向,以比赛、评选、考级、升学为目标。

②在李剑萍看来,美育对孩子全面发展作用不容低估,要培养每个学生欣赏美、感知美、创造美的兴趣,因此,完善中小学美育督导机制十分重要。

(摘编自《国政协委员李剑萍:完善中小学美育工作机制》《人民政协报》,2024年3月11日)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积极构建良好的育人“生态圈”,要点之一在于夯实“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学校教育主阵地。
B.深圳力争到2025年,全市每位学生初步掌握1项以上运动技能。
C.北京市将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落实劳动教育。
D.全国政协委员李剑萍先生认为完善中小学美育督导机制十分重要。
2.阅读材料二,给第③、④自然段各补充一个中心句。
3.请指出材料三第②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结合以上四则材料,针对材料四中李剑萍委员在调研中发现的“美育不足”问题,就如何完善中小学美育提出三条合理具体的建议。
2024-05-14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4月安徽省蒙城县等2地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蒿子粑粑的爱

许晶

①雨过天晴,风光无限;千花百草,争相明媚。空气里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芳香,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忍不住想起故乡的蒿子粑粑,它又叫艾草粑粑

春天一到,艾草就开始认真地长、卖力地长,在菜地里、池塘边、河岸上、竹林间处处可见它的身影。那青绿色的艾草,宛如一个个精灵,透着生机、希望。我爱故乡、爱春天,总盼着故乡的春天和母亲做的蒿子粑粑。

③今年惊蛰一过,我又缠着母亲不停地问:妈妈,什么时候可以吃蒿子粑粑了呢?母亲望着我,一脸笑容地说:你又嘴馋啦?我咯咯地笑着,连连点头。在母亲面前,我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午饭过后,我兴奋地跟着母亲出门采摘蒿子。

④这天的阳光很温暖,照在身上暖暖的,我们寻到一处小竹林,里面的高子长得茂密、嫩绿、新鲜。母亲弯下腰,两手轻轻把一丛高子拨开,一手拂着一片,另一只手轻轻一掐,高子便摘断了。她的动作娴熟,一小会儿的工夫,母亲就摘了一大袋子。再看看我这边,我不由得笑了。 你怎么摘得这么快?我惊喜地问。母亲轻轻地答:你不经常做,没关系!我望向母亲的手,她不停地摘,不停地摘,我心里一阵酸楚。我才发现她的手已不再细嫩……母亲一边摘一边和我拉着家常,周围安安静静,空气里弥漫着一缕缕清香。

⑤回家后,母亲吩咐我装一盆清水,她把清理好的高子都放进清水里清洗。我要帮忙,她连连拒绝,说她一会儿就做好了。清洗好后,我们把蒿子放在竹篮里晾干水分。母亲又烧了一锅水,水烧好后,她把洗净的蒿子放进了沸腾的开水中,蒿子在里面打几个滚后就可以捞上来了。刚烫好的离子还很烫手,她似乎已经习惯了,把蒿子的水分用力拧干,揉成一团,再用刀剁碎。她不习惯用破壁机,说是太碎了,不好吃。我劝她,她总是不听,生怕做出来的味道不好。接下来是要炒了吗?我问。是的,还要放一点点盐,放糖也是可以的。母亲一边说,一边开始翻炒蒿子。炒好之后便是和面了,她把提前准备好的面粉端出来,放入炒香的蒿子,再慢慢地放水,最后开始揉,揉得又软又黏。揉好之后,母亲再放油煎,煎到两面有一层薄薄锅巴的时候,就可以盛出来吃了!

⑥母亲一边忙碌着,一边叮嘱我,我都一一记在心里。我想等母亲再老一点,我就做给她吃,只有现在学会了,以后才不至于拿不出手。

⑦母亲一刻也没停,看着煎好的粑粑,我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拿起一个放入嘴里,瞬间觉得幸福无比。蒿子粑粑又香又脆,味道好极了!

趁热吃才好吃,你在外面难得吃到,多吃点!

⑨蒿子粑粑的味道就是爱的味道,我感到温暖又知足。

(选自《学习强国》,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②段开头画横线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艾草在春天里努力生长的茂盛之景。
B.④段中“我心里一阵酸楚”,是感慨母亲不再年轻.心疼她那因劳动不再细嫩的双手。
C.文中母亲喜欢使用破壁机搅碎蒿子,因为破壁机能把蒿子搅得又碎又细,增添美味。
D.本文写妈妈带我采蒿做粑的经过,表现我对蒿子粑粑的喜爱和对母亲的感激敬佩之情。
2.文章第②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3.按照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那青绿色的艾草,宛如一个个精灵,透着生机、希望。(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母亲弯下腰,两手轻轻把一丛蒿子拨开,一手拂着一片,另一只手轻轻一掐,蒿子便摘断了。(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中“母亲”的人物形象特点。
5.文章以“蒿子粑粑的爱”为题有何妙处?
2024-05-1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4月安徽省蒙城县等2地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3 . 荣光中学九(1)班开展“龙年祝福语”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甲)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引起许多网友开始关心汉语里的叠字。因此,龙行龘龘,前程朤朤这句独特的龙年祝福语应运而生。

(乙)龙行龘龘出自汉字字典(玉篇》,象征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代表着吉祥、尊贵和力量:而龘龘则代表了新时代的繁荣发展,寓意着腾飞、崛起和发展前程朤朤出自《西江赋》,表示我们的未来会如同星空般璀璨,充满希望和挑战。

这个祝福语寓意美好,它鼓励我们要勇敢地去追求梦想,不断地去突破自己,意味着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得到吉祥和好运的庇佑,最终实现美好的前景。

(1)甲处画线句有用词不当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2)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
(3)2024年是甲辰年,2025年应该是什么年呢?(       
A.甲辰B.乙辰C.乙巳D.丙午

(4)从短语结构类型来看,“前程朤朤”是       短语。
(5)对于这句祝福语的火爆,有网友质疑这是过度使用生僻字,有孔乙己掉书袋之嫌,请写出两条反驳的理由。
2024-05-1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4月安徽省蒙城县等2地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4 . 材料一:

作为公益性文化场所,大部分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这份免费的午餐不仅公众欢迎,显然也受到部分商家的垂涎。据报道,有研学团推出的故宫私享团,一次收费开价高达1000元。不仅如此,还有旅行社、研学团起了热门博物馆、展览的流量,将直播间直接搬进了展厅,售卖博物馆讲解、研学项目等产品……尽情发挥其技。

除了,还有一个字,让博物馆和公众不胜其烦。这个,既指表面上的喧哗吵闹,比如孩子穿梭打闹、讲师声嘶力竭等,让静谧优雅的文化场馆变成了喧闹的菜市场,不但影响广大游客的参观体验,甚至有可能造成安全隐患;也指一些研学游成了热闹的观光旅游,无只有。有参观者反映,在博物馆看到研学团学生们排排坐,不观展不看文物,却低头玩手机;有些讲师讲解历史知识不严谨、不准确、不科学,给学生们灌输了一肚子野史八卦,不仅误人子弟,还造成对历史文化的曲解、对公共资源的滥用。

③“博物馆热而变味,一些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研学游,不仅增加参加者的家庭负担,还给孩子的教育带来负面影响。本来美好的博物馆研学热,被这一,失了真研真学的本色。

(《新华网三评“博物馆热”》,有删改,“新华网”2023-08-27)

材料二: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少年儿童暑期生活,820日,由安庆博物馆联合安庆市蓝天使艺术中心共同推出的首部沉浸式少儿实景话剧《梦回六尺巷》在安庆博物馆城市记忆展厅精彩上演。全天六场演出,场场爆满,2000余名观众现场观看。

话剧通过纷争”“报信”“批诗”“和解四幕,讲述了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礼让邻居吴家三尺地,吴家深受感动,亦让地三尺的故事。小演员们的精彩演出,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观看,展厅实景带来沉浸式感受,也极大丰富了观众的观演体验。

此次活动,让参与演出的小演员们对六尺巷的故事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他们的演绎,也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传承至今的谦和礼让精神。

材料三:

每个文学地标的设计都藏有巧思。比如,第一个文学坐标,位于和平公园西园,设计人员重新设计了花窗,并镂空嵌入《世说新语》《文心雕龙》等八部文学名著的内容,回廊内则用自然声效吸引人们走进来,当声效系统感应到有人进入,亭子中央区域就开始播放梁武帝萧衍的《河中之水歌》,声景设计得非常巧妙。

不仅声景设计得巧妙,视效也很抢眼。比如,地处鸡笼山北最幽深处的鸟台,有一个文学屋檐,以线条勾勒出中国古建屋檐意象,并用声景交互的科技手段营造出飞鸟入山林的意境,游客在檐下小憩时,会听到用古音朗诵的《紫钗记》《牡丹亭》,起身离开,诵读声即停。

如今,通过运用智能文本分析、时空GIS系统建构、数据关联分析等方式,这座数字文学博物馆链接起南京1000多个文学之都地标,形成文学空间网络,让南京的世界文学客厅从一个馆走向一座城,也让文学有了更多人间烟火气。

(《到数字文学博物馆体味古都文韵》,有删改《光明日报》2023–08–09)

材料四:

博物馆热,与其说是一种文旅现象,不如说是一场文化寻根。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一件件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一个个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一段段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是架起过去、连接当下、展望未来的文化桥梁。在这里,讲解员述说历史典故,培厚文化土层;在这里,孩子们触摸传统文脉,涵养文化自信。

博物馆热的兴起,离不开孜孜以求的创新。据统计,2022年,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举办线下展览3.4万个、教育活动近23万场,接待观众5.78亿人次。无论是国家博物馆综合运用多种数字化手段、展示珍贵馆藏文物,还是上海博物馆开启长达24小时的上博十二时辰艺术嘉年华,抑或是浙江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在遗址上以原貌、原尺度立体标识展示⋯⋯越来越多博物馆创新展陈方式、革新服务意识,不断拉近文物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网红长红,化流量留量。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停留于一时的升温,更寄望于持久的保温

(《博物馆热,升温更要“保温”》,有删改《人民日报》2023–08–11日)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物馆免费开放,深受公众欢迎。于是旅行社、研学团“蹭”起了热门博物馆、展览的流量,成为它们的圈钱工具。
B.研学游的重点在“游”——热闹的观光旅游,其次才是安静的观展听讲,真研真学。
C.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沉浸式实景展示,可以给观众带来全方位全新感受,极大丰富观众的观演体验。
D.博物馆想要由“网红”变“长红”,化“流量”为“留量”,就要创新展陈方式、革新服务意识,不断拉近文物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2.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主要内容。
3.材料四画横线的句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在博物馆的利用与创新上,我们能从以上材料中学到哪些经验?请你简要概括。
2024-04-29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涡南片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5 . 材料一:

第108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将于4月12日—14日在成都举办。2月15日,记者获悉,第108届全国糖酒会将首次设立中华老字号专区,该专区位于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15号馆,集中展示各省区市老字号匠心优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民族品牌,共拓市场发展新商机。老字号是传统商业文化的重要载体,拥有着庞大的价值消费认同群体,在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当前响应促消费和稳经济的重要举措。

(摘自“新华网”,有删改)

材料二:

通常意义上,企业之所以被称为老字号,先决条件是历史的悠久性。日本最长寿的木造建筑企业金刚组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欧洲最古老的酒窖餐厅企业圣彼得至今已有1200 余年历史。我国商务部认定的1128家中华老字号中最老的企业刘毛笔甚至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根据相关调研显示,千余家中华老字号中只有10%生产经营有一定规模、效益好、健康运营,将近70%的企业因观念陈旧、机制僵化、创新不足、传承无力等原因面临发展困境,还有约20%的企业长期亏损、濒临破产。由此可知,老字号的发展单单强调是不行的,其关键在于历久觅新的前提在于坚守对传承技艺与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的核心在于平衡现代性与传统性,从过去的经验转向创新意识与多样化形态。

(摘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材料三:

①老字号之所以能够历经岁月沧桑、延续百年基业,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共性原因就是在企业理念中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同仁堂、张一元、吴裕泰等名字都来源于《易经》。同仁堂取名自同人卦,意在以天火同人倡导医者仁义之心;张一元取名自乾卦,意在以元亨利贞倡导顺应天道自然;吴裕泰取名自泰卦,意在以小往大来表示安泰与顺利。天福号的人心自明,善如家人、同升和的同心协力,和气生财、全聚德的聚拢德行、义利食品的先义后利,主张的都是以德兴商、诚信为本。由此可知,传承老字号,首先要传承理念与精神。在现代商业环境下,面对市场上出现的不诚信经营现象,老字号所坚守的文化理念与商业道德尤为珍贵。

②在传统社会,手艺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从生疏到纯熟,从青涩到老练,每一件事情、每一样东西都努力做到最好。无论是同仁堂的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还是吴裕泰的古训制之惟恐不精,采之惟恐不尽,都体现出老字号对于品质的坚守。无论是内联升千层底布鞋每平方寸纳81针的严格限定,还是荣宝斋装裱一幅普通中堂从托心开始至完成的整整17道工序,每一个步骤背后都是对顾客的承诺。在充斥着浮躁与喧嚣,强调机器生产、效率至上的大工业时代,全社会对于工匠精神的推崇恰恰体现出匠心品质产品的稀缺。

(摘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材料四:

互联网时代,许多陈旧的经营模式都将被改写。老字号企业可以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中,通过电商平台积极拓展自身的知名度,运用大数据技术改变生产策略,吸引更多的客群,通过创新进行转型升级。

除了企业自身的力量之外,老字号企业也可以积极开展与政府和社会各部门的跨界合作,通过政府出台针对老字号企业改革发展的扶持政策,并以此为契机创新发展思路与模式。老字号企业应当利用互联网结合自身的文化特色,积极拓展创新,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名片。

(摘自《中国市场》,有删改)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字号在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B.我国商务部认定的1128家“中华老字号”中只有20%的企业长期亏损、濒临破产。
C.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体现出老字号对于品质的坚守。
D.老字号企业可以通过电商平台积极拓展自身的知名度,运用大数据技术改变生产策略。
2.请用简洁的文字给材料一中的消息拟写恰当的标题。
3.简析材料三第①段的论证思路。
4.现实生活中,不少老字号品牌也面临诸多困境,针对这种情况,请你联系生活实际,结合以上材料,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2024-04-27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柚子

叶骑

在他心中有一个结,关于自己的母亲。

那是一个极寒的冬天,兴许是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缘故,他跟妹妹都病倒了,躺在被窝里,一副楚楚可怜的模样。那天晚上,母亲把家里唯一的一只老母鸡杀了,给兄妹俩炖了一锅热气翻腾的鸡汤,闻着满屋四溢的香气,他的嘴里早已翻江倒海。

母亲端了碗饭,来到卧室,给妹妹递了一个鸡腿。

“来,幺妹,起来吃个鸡腿。”母亲说。

睁开眼,看了看母亲,摇摇头,又躺下了。

母亲又劝了一遍,妹妹还是没有起床。

母亲把鸡腿递到他面前,半开玩笑地说:“你再不吃,我可就给你哥哥吃了。”

也许是太饿了。也许是一个鸡腿对这个家庭太过奢侈,他竟然信以为真,猛地接过鸡腿,也顾不上还躺在病床上的妹妹,只三两下的工夫,就把整个鸡腿吞没在了自己嘴中。

母亲愣住了,他也傻傻地杵在床边。

突然,母亲扬起右手,一个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耳光狠狠落在了他还略显病态、煞白的脸上。

母亲下手很重,丝毫没有手下留情的意思。他捂着自己通红的脸,拖着还病着的身子,踉踉跄跄回到自己的房间,放声大哭。

他知道自己有错,也知道作为哥哥,这个鸡腿他应该先给妹妹。但母亲这个迅如雷霆、全无片刻犹豫的耳光,像一把刀,深深地扎下去,切过肌肤,深抵血肉,斩断了母子间的情谊。

此后,关于这记耳光,母亲不说,他也没提;虽然母子间也偶有交流,但这是一个死结,种下了,在那里生了根,发了芽,任谁也无法解开。

人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倒不假,他自小成绩出众,读书、学习的事情从来不用母亲过问。高考那年,他力拔头筹,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名校,毕业后又不负众望留在了大城市。至于后来的结婚成家,一切顺理成章。终于,他离开了家乡。也远离了自己的母亲。

这是自己想要的吗?他挣扎着问过自己,但心里没有答案。

远隔千山万水,生活细碎如麻,他平时跟母亲联系不多,回家就更少了,要是真算下来,一年到头,估摸看也就过年带妻子回家待几天。

在中国,婆媳关系是出了名的难处,多少夫妻因为这层关系处理不当,最后闹得妻离子散。然而,妻子却是一个例外,每年回家,妻子叽叽喳喳跟他母亲扯着家长里短的事情,相谈甚欢。

反倒是他自己一个人在旁边默不作声,一副女婿去丈母娘家过年的派头。

妻子说,母亲很好,心思细腻,令人尊重。妻子还说他家门口种的那棵树,枝繁叶茂,冬天也不落叶,真好看。

他哑然而笑,望向一旁,没有接话。

妻子见他没有回答,接着问道:“听说,你跟妈妈关系不好,是因为那记耳光的事吗?”他心头一惊,猛然回过头来,一脸肃穆地看着妻子。

“你觉得妈妈心里没有你?”妻子问。

他迟疑了一下,点了点头。

“你知道吗,在我的老家,人们会在自己家门口种各种各样的树,比如,桂花树、槐树、香樟树……但很少有人会在门口种柚子树,你知道你家门口种的是什么树吗?”

妻子自言自语讲完,没等他回答,说:“是柚子树。柚子,谐音‘佑子’,你觉得你妈妈心里没有你吗?”

妻子说完了,不再言语。

他怔怔立在原地,望着眼前的这棵柚子树。它那么高、那么大,蜿蜒的枝叶亭亭如盖,宛若一把伞、一个臂膀,紧紧护住整个庭院。多少个黎明,他从这里匆匆出发;又多少个黄昏,他从外面踽踽归来。但不管他飞得多高,走得多远,只要他转过身,它仍然张开怀抱,静候着这只归巢的鸟儿,朝家的方向飞来。

恍惚中,他记起小时候奶奶告诉他,这棵柚子树,是他出生那年,母亲亲手在家门前种下的。

(选自《啄木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柚子”多次出现,它是贯穿文章的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
B.小说开头以“他心中有一个结”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C.因为吃一个鸡腿,母亲狠狠给了他的耳光,以致让他很多年都无法释怀。
D.小说中他的妻子贤惠善良,不但与母亲相处融洽,还帮助丈夫打开了心结。
2.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吃完鸡腿,挨了耳光→_________→留在城市,远离母亲→_________→妻子开导,最终释怀
3.请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他捂着自己通红的脸,拖着还病着的身子,踉踉跄跄回到自己的房间,放声大哭。(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2)它那么高、那么大,蜿蜒的枝叶亭亭如盖,宛若一把伞、一个臂膀,紧紧护住整个庭院。(从语言运用的角度)
4.最后一段在小说有什么作用?
5.有人建议把小说的标题“柚子”改为“一记耳光”。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2024-04-2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材料一:

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我从年轻的时候起就敢于对前人或他人的工作质疑,特别是那些与实验不符的结果,常在我的脑海中打个问号。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治学、科研的最大特点是敢于大胆怀疑,精于小心验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著名材料学家郭可信的人生信条。从年轻时的努力勤奋到成名成家,他一直发扬这种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从而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在科研领域,如果没有挑战精神,不敢大胆质疑,充其量只能做一个——工作者,而不能做一个——科学家。

(选自《用科学精神烛照前路》,有删改)

材料二:

①“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1993年,曾有科学家提出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在听到这个消息后这样想。

②做一项大的科学工程,大部分是没有先例的,需要一个核心人物,南仁东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他是技术的核心推动者,是团队中掌握新技术最快的人,从宏观把握到技术细节,都免不了他来操心。这一试,从壮年到暮年,22年光阴如梭,口径达500米,其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场、8鸟巢体育场的中国天眼终于建成。

③从钱学森、李四光、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到屠呦呦、南仁东、黄大年等新中国培养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面对科研,他们身上都凝聚着同样的精神内核,这就是创新、严谨、求实。

④半导体物理学家黄昆曾记述:回顾半个多世纪的科研经历,我深深体会到:科学研究贵在创新,要做到‘三个善于’,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善于提出模型或方法去解决问题,善于作出最重要、最有意义的结论。其中最关键的是善于抓住机遇,发现和提出问题。这是对科学家创新之道的高度凝练。

⑤从第一生产力第一动力,中国的科学家正在续写新的历史篇章。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北斗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高铁、人工智能、移动支付、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金融科技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更深刻的变革在于科学文化,从强调缩小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差距到重视推进原始创新,是科学家精神的升华。

(选自《赓续创新奋斗的精神血脉——科学家精神述评》,有删改)

材料三: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手稿记录着我国火箭导弹事业发展的重要历程。而另一位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为了保护记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的文件,在遭遇空难时,用自己与警卫员的血肉之躯作为保护罩,紧紧守护着这份珍贵文件的安全。

②在杜祥琬看来,深沉的家国情怀是中国现代科学家们最大的共同点。他们经历了从战乱到民族新生的过程,科研道路也崎岖不平,但是他们始终坚持科学救国、兴国的志向,始终以民族振兴为己任,堪称民族的脊梁。杜祥琬说,这种精神,不论何时都是要传承的。

这些科学家的手稿资料既是传承家国情怀的信物,也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中国现当代科技进步的足音。

④比如,古植物学家、地质学家李星学院士一辈子信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他留下的一摞摆纸质手稿,虽然已经泛黄,字迹也淡了,但是他对华夏植物群,包括大羽羊齿类植物和东亚晚古生代煤系研究的重要成果从未被人遗忘,这些成果在国内外赢得了盛誉。

(选自《眺望科学精神的理性光辉——老科学家手稿中的学术学风传承》,有删改)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和著名材料学家郭可信都富有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B.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带领团队建造了中国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
C.中国过去强调“缩小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差距”,现在是重视“推进原始创新”。
D.杜祥琬所说的“坚持科学救国、兴国的志向”是专门对钱学森和郭永怀精神的总结。
2.材料二引用半导体物理学家黄昆的记述,有什么作用?
3.材料三第③段有什么作用?
4.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哪些科学家精神?
2024-04-2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的苦槠树

谢光明

①“的一声,父亲重重一个耳光甩在我脸上。

②十五岁那年,我留着遮住眼睛的长发,开始逃学。父亲包容我的叛逆,但绝不允许我逃学。那天下午同学们放学后,父亲找到我,一脸的愤怒,出手打了我。我捂着火辣辣的脸跑,父亲的怒吼声在身后紧紧追着我:不许回家!

③天很快暗下来。我独自坐在村庄后山的苦槠树下,望着寻来的父亲手电筒射出的光,就是不愿回家。夜深了,村庄几十户人家逐一关门熄灯,最后只剩下我家昏黄的灯光从大门里透出来,洒在熟悉的小巷。突然,苦槠树上传来一声令人毛骨惊然的啸叫,紧接着,让人不寒而栗的叫声又一遍遍传来,吓得我魂飞魄散,跌跌撞撞离开苦槠树,慌不择路地往那条亮着灯光的小巷跑去。父亲听见我的脚步,什么也没说,让我回了家。后来我才知道,苦槠树上待着猫头鹰一家。

④后来,高考落榜,我回到村里,当了个农民,跟着父亲早出晚归,春种秋收,面朝黄土背朝天。我不明白的是,大人总是妖魔化村庄,千叮咛万嘱咐,要我们长大后离开村庄。我觉得农村很好,春暖花开,自由自在。坡上那棵苦槠树,初夏时节开花,犹如一团白色轻云,散发淡淡馨香,熏得无数蜜蜂与蝴蝶醉不能归。秋天,苦槠籽落雨般哗啦啦地掉在坡下的菜园和屋顶瓦片上,松鼠面对一地搬不走的苦槠籽一筹莫展。苦槠树是一块风水宝地,乌鸦喜鹊为了争抢这块地盘,经常大打出手,在村庄上空上演惨烈空战。就连马蜂也要参与进来,将一个个水桶般的窝挂在树上。

⑤霜降时节,忙完了稻谷的收割后,父亲带我去深山捡毛栗和苦槠籽。皖南地区,山高田少,古往今来,缺粮是常态。苦槠籽含有淀粉,用苦槠粉制作的苦槠圆子、苦槠羹、苦槠豆腐在缺粮时能代替米饭。父亲用树枝仔细拨开落叶,就像捡稻穗,把一粒粒苦槠籽捡起来装在麻布袋里。偶尔,我们会在树洞里发现松鼠的粮仓,里面藏了不少橡籽、毛栗和苦槠籽,父亲喜出望外,就像捡到了宝,全部掏走,树上的松鼠气得上蹿下跳。那天,父亲闪了腰,我挑起捡来的苦槠籽,一副不足百斤的担子,让我汗流浃背,衣服上留下一层盐渍。当我精疲力尽地坐在石头上休息,看到同龄的伙伴骑自行车燕子般飞过我身边去县城读书,我开始感到后悔和自卑。

⑥捡回家的苦槠籽,晴天摊在竹垫上晒干,下雨天我们不能上山劳作,就把苦槠籽研磨成粉,然后用水过滤,沉淀。经过一系列繁琐的工序,最后将苦槠粉放在大缸里当粮食储藏起来。研磨苦槠籽需要两个人在石磨上操作,一个推磨,一个往石磨进口塞苦槠籽。真不知道父亲一个人是怎么完成的。

⑦我一岁左右,父母离婚,家里就我和父亲两个人。你要学一门手艺,砖匠、木工或裁缝什么的都可以。那天,秋雨绵绵,我跟父亲在河边搅拌木桶里的苦槠粉,他揉着腰,苦口婆心地对我说。

⑧他还是希望我凭借一门手艺离开村庄。我向父亲妥协,选择学漆工。不过我要求去城里学新技术,喷漆,不想跟农村那些老师傅学。父亲答应了我的要求,把我送到市区叔叔家,去油漆技术培训班培训。

⑨事实上我并没有学会油漆技术,但从此真的离开了村庄,去许多城市打工生活,一漂就是几十年。有时候,一觉醒来,不停地摇头,有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的迷茫。逢年过节回家,我总要把自己最光鲜的一面呈现给日渐苍老的父亲。他不知道的是,求职、加班、讨薪这些他从未经历过的事,困扰着我。

⑩后来,我在外面有了自己的家庭,孩子跟我回村庄,说是去走亲戚,我感到恐惧。我恐惧父亲老去以后,我可能再也回不了村庄了。孤苦伶仃的父亲,他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就是让我离开村庄,不知道他现在面对越来越空寂的村庄,一个人坚守那栋越来越旧的老房子,心里是否有未曾料到的遗憾。离开家乡,是我们这辈人的宿命,走或不走注定都会痛苦。

前年,我去县林业局,请林木专家鉴定了村里那棵苦槠树的树龄:130岁。林业局将它登记编号,纳入重点保护树木之列。每次回到村庄,我都要去坡上看望那棵苦槠树,在树下拍照。它巨人般俯视日渐萧索的村庄,依然枝繁叶茂,葱茏葳蕤。风中萧萧,雨里飒飒。春夏之交,依然繁花似云,蜜蜂蝴蝶成群结队在树上流连。秋冬之际,落果如雨,松鼠还在为搬不完的苦槠籽发愁。它像一尊高大威猛的守护神,静静守护脚下的村庄,我的家园。

(选自《新安晚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考落榜后,我回村干活,觉得农村挺好的,但后来还是走出农村,在外面有了家庭。
B.苦槠籽含有淀粉,用苦槠粉可以做出苦槠圆子、苦槠、苦槠豆腐等,是难得的美味佳肴
C.“孩子跟我回村庄,说是去走亲戚”看似闲笔,实则表达“我”对后代忘却村庄的担忧。
D.村里那棵苦槠树由于有130岁的树龄,而被林业局登记编号,成为重点保护对象。
2.根据文章内容,补充下面的表格内容。
时间“我”与父亲的关系“我”与苦槠树的关系
十五岁那年苦槠树上猫头鹰的叫声,吓得“我”回了家
高考落榜后跟着父亲早出晚归,春种秋收
离开村庄后请林木专家鉴定苦槠树树龄,让它纳入重点保护树木之列

3.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它像一尊高大威猛的守护神,静静守护脚下的村庄,我的家园。
4.文中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5.文章标题“我的苦槠树”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24-04-2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胖姐

隋荣

①晚上八点多钟,床头柜上的手机响了,是个陌生号码,我没接。这些日子,总有不明不白的电话,不是贷款,就是保险,要不就是推销保健品。

②上午,我在开会,手机一阵震动,还是那个号码。我把手机扔进包里。散会来到走廊,手机再次震动起来,我气呼呼地按下通话键:“喂,你找谁?”

③“方林吗?我是胖姐。”“胖姐?”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④“就是A公司的胖姐,咱们还是同事呢,我在规划部,你在销售部……”

⑤我恍然大悟,脑海里闪出一个胖胖的、热情干练的身影:“胖姐,你去哪儿了?许久没你的消息了。”

⑥“你在哪儿上班?我去找你。”胖姐说。我瞅了眼手表,说:“你到菲菲咖啡馆,中午在那见面。”

⑦说起胖姐,我有十多年没见她了。胖姐名叫肖露露,长着一张娃娃脸,一笑一对酒窝。她老公是货车司机,一次出车祸,头部受重伤。胖姐为照顾老公,辞去了工作。我也到另一家公司谋职。

⑧临近中午,我赶到菲菲咖啡馆,挑了张靠窗的桌子坐下。过了一会儿,一个瘦瘦的女人急匆匆地走进来,她环顾一圈,奔我而来:“方林。”我望着女人发愣。女人摘下口罩,她面色晦暗,眼角凹进一条深沟。胖姐大我三岁,也就四十岁出头,可她黑发里已蹿出许多白发。我迟疑地问:“你是胖姐?”

⑨胖姐扯住我的手说:“还胖姐呢,瘦得不成样子了。”

⑩我在她眼里寻到熟悉的影子,问道:“胖姐,你还好吗?姐夫好吗?”

⑪胖姐轻声说:“你姐夫走了,走了有半年了。”胖姐扭脸望向窗外,等她回过头来,眼圈泛红。

⑫胖姐的老公成了植物人。亲戚朋友劝她放弃治疗,她有些犹豫。一天,儿子果果坐在床边,摸着爸爸的脸说:“妈妈,爸爸死了吗?爸爸为什么不动?我要没有爸爸了。”果果哭了,胖姐抹去果果脸上的泪珠,问道:“你想让爸爸活着?”果果点点头。胖姐把果果搂在怀里,说:“爸爸在,爸爸会天天陪着你。”

⑬老公住了三个多月的院,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借了许多外债。胖姐到处找工作,一天打两三份工,还要插空赶回家,给老公做饭喂饭。老公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吃饭,需通过鼻饲饮食,以流食为主。晚上回来,她还要给老公换尿布、清理粪便、擦洗身子,等忙活完这些,才能给果果做饭。

⑭胖姐掏出笔记本搁到桌上。里面密密麻麻地记着一串串数字。胖姐说:“本子上记着借的钱数和借款人名。我拼命地打工,就想把借的钱还上。”

⑮我惊讶地问:“都还清了?”胖姐叹了口气说:“还清了。你是最后一个。”胖姐掏出一沓钱放到桌上:“当初,我从你手上借了五千块钱。”

⑯我说:“钱不多,不用还了。”我把钱推给胖姐,胖姐又推回来,说:“三年前,我手机丢了,还有些人的钱没有还上,我就到处打听,想办法找到他们。我去原来的公司找你,那个公司倒闭了,我问了许多人,才打听到你的电话。”

我握住胖姐那粗糙的手,真诚地说:“难为你了,真不能想象你是怎么熬过来的,搁我早就垮了。

⑱我凝视着胖姐,问道:“你付出这么多,值吗?”胖姐低下头,沉吟了一会儿,仰起脸说:“出事那年,果果才五岁,十二年过去,果果已经十七岁了,长成一个一米八的大小伙子。我做这一切,就是让果果留住对爸爸的记忆。每天早晨上学,果果都要跑到爸爸的床前说,爸爸我去上学了。晚上进家,果果对他爸爸说,爸爸我回来了。每次考试,果果都要跟他爸爸讲。一次考完试,果果拿着卷子,跟他爸爸说,数学考九十二分,有两道小题做错了。语文考九十八分,作文得了满分。题目是《我的爸爸》。老师把作文作为范文念给同学们听,课堂上哭声一片。”

⑲胖姐说到这儿,泪流满面。我抱住胖姐,哽咽。

(选自《芒种》2023年第4期)

1.对选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不但叙述自由灵活,还给人们带来了一种亲切感。
B.小说多次描写“我”与胖姐的对话,不但刻画了胖姐这一形象,而且推动了情节发展。
C.胖姐的老公成了植物人,胖姐坚持为其治疗的原因是让儿子留住对爸爸的记忆。
D.结尾段,胖姐泪流满面,“我”也哽咽,其原因是被果果的懂事及他对爸爸的真情打动。
2.阅读全文,梳理“我”与胖姐有关的事件,完成下面的填空。
十多年前,胖姐与“我”在A公司共事→①__________→老公成了植物人,胖姐坚持治疗→②__________→手机丢失,胖姐打听联系债主→打“我”电话,胖姐还清最后一笔债务。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我握住胖姐那粗糙的手,真诚地说:“难为你了,真不能想象你是怎么熬过来的,搁我早就垮了。”
4.第⑦段属于哪种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
5.文中的胖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2024-04-15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涡南片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一万颗花生有多重

徐建中

①农村老家,每逢花生采摘后,田地里都会不可避免地遗落下一些零散的花生,这时候,很多人便会去田间捡,俗称放羊,意思是说田主人不要那些掉下的花生了,每个人都可以去捡。

②每到这时,母亲也会去捡。我曾叮嘱过她多次,那么大年纪要注意身体,就不要去捡什么花生了;可她总是很轻松地说:你放心,捡花生一点也不累,反正在家闲得慌,出去了还有人说说话;再说,我就是捡一点你平时喝酒的时候吃,没事的。

③母亲说得如此自在,我只好依了她。老人也有她们自己的圈子,趁捡花生时彼此唠嗑一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然而,一直以为真如母亲所说,她出去捡花生就是为了放松,可是今年捡花生期间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我如梦方醒。

④那天,一位同学听说我们老家的生花生特别好吃,就让我帮他买5公斤。我一听,轻巧地说:这么点花生还用得着买?我包了于是,我告诉母亲,想把她捡的花生送5公斤给同学。哪知母亲一听,很不满:这花生是捡给你吃的,怎么能送人呢?不送。见母亲不同意,倒是很出乎我的意料,她一向对我言听计从,宠爱有加,这次怎么会这样坚决?这同学是我最好的朋友,送给他吃和我吃了一样,我们送点给他吧。我恳求母亲。那怎么能一样呢?不送!

⑤看母亲那么固执,我有点恼,声音便大了起来:不就是5公斤花生吗?6元钱一公斤,也就30元钱的事,您要真不同意,那我就去找别人买算了。母亲一听,欲言又止。良久,她才诺诺地说:算了,送5公斤你同学吧,反正,送他了,你就少吃了一点,只是,5公斤花生得有10000多颗呢!

⑥听着母亲的念叨,我有点恍惚,自从参加工作后我就喜欢喝酒吃花生,几乎一天也没间断过。所以,每到花生收获的季节,母亲便会为我准备两蛇皮袋子花生,足够我吃整整一年。但我从没数过一公斤花生有多少颗,母亲是怎么知道的呢,难道她数过?看来,这年纪大了就是闲,难怪她舍不得送,花生都是以公斤论,哪有以颗论的?10000多颗,这么大一数字,自然就有点舍不得了。这样一想,我忽然感觉母亲老得有点迂了,送10000多颗花生她会心疼,如果是送30元钱,她应该就不会那么纠结了吧。

⑦吃完饭,母亲用一个小蛇皮袋装了5公斤花生,默默地放在了我的身旁。看她一言不发,我知道,她还是没转过这个弯来,在她心里,还是不愿意送的。我忽然觉得自己有点残忍,母亲既然不愿意送,我偷偷去买点就完事了,为什么要让母亲为难呢?这样一想,我自责地说:妈,这花生还是不送了,我就和同学说,我们家也没有了。母亲抬起头,从无奈的眼神中挤出一丝笑容:没事,送吧,也就10000多颗花生,值不了几个钱。

⑧几天后,花生送给了同学,母亲似乎淡忘了这件事,她依旧每天出去捡花生,那个意气风发的母亲又回来了。那天,我回家看母亲,开车走在田间的小路上,远远看见路旁的花生地里有一个佝偻的身影酷似母亲;近了,我点住刹车,摇下车窗,那不是母亲还会是谁?我赶紧下车轻轻向她走去,她捡得正专心,以至于我走到了她身旁都没察觉,她依旧穿着那件褪了色的灰布衬衣,背上已经让汗渍浸透;她左手扶在提篮上,右手握着钉耙一次又一次地掷向太阳炙烤着的沙土,10多次后,右手才停止挥舞,左手离开提篮从地里拾起一颗花生,然后放下钉耙腾出右手,用手指弹了弹,最后放入了篮中。随后,钉耙又在一下一下地舞,记不清多少次之后,终于又发现了一颗花生,拾起来,用右手弹着,不知道,她是在以此检验花生是否已经烂掉,还是在花生上做记号,看这是她为儿子捡到的第多少颗花生!

⑨原以为捡花生很简单,却没想到这般艰难。向四周望去,整片旷野中,只有几个稀稀落落捡花生的人,都和母亲隔得很远,我蓦然惊觉,母亲所谓的唠嗑在哪里呢?沙子迷进我的眼,10000多颗花生,得用母亲布满老茧的手弹多少次?原来,花生确实可以不以公斤论,那里面的爱,远远不是斤两可以称出来的。

(选自《黔东南日报》2023年2月18日,有删改)

1.通读全文,梳理“我”对母亲的情感变化,完成下面的表格。
事件“我”对母亲的情感或态度
母亲去田间检花生,说是以此打发时间依了母亲
(1)(2)
母亲念明说5公斤花生有一万多颗(3)
(4)蓦然惊觉,内心复杂
2.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1)我一听,轻巧地说:“这么点花生还用得着买。我包了。”(从加点词的角度)
(2)她左手扶在提篮上,右手握着钉耙一次又一次地掷向太阳炙烤着的沙土,10多次后,右手才停止挥舞,左手离开提篮从地里拾起一颗花生,然后放下钉耙腾出右手,用手指弹了弹,最后放入了篮中。(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3.从全文看,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4.文章以“原来,花生确实可以不以公斤论,那里面的爱,远远不是斤两可以称出来的”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024-04-09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涡阳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