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

年份人力车马车轿子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
1889698454491100000
19261460000034591943764172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据《上海研究资料》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上海交通工具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材料二 ㊣190835日,上海第一次通行电车,自静安寺至外滩,两旁观看者很多,且有带着照相机拍照的,但乘坐者仅24人,其中一半是外国人。这是因为当时有“不能乘坐,坐了容易触电”的谣传。㊣19241217日,北京电车公司在天安门南举行通车仪式,据《晨报》报道典礼毕,有中外来宾数百人,分乘八辆花车,以天安门为起点,经东单、东四…西四、西单至天安门”,绕行一周。“车上乘客异常拥挤,沿途观者亦人山人海,秩序甚好。电车初行,王钟麒在《神州日报》撰写社论,痛骂洋人搜刮金钱,断绝人力车夫的生计。㊣19291022日,北平发生人カ车夫砸毁电车的事件。据记载,当时砸毁有轨电车63辆,电车站闸5座,轰动了整个北平城。

——摘自仲富兰主编《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1840-1949


(2)围绕“电车与20世纪初期的中国民众反应”,自拟一个论题,从材料中选择恰当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所选材料恰当,论述角度多维,逻辑严密。)
2 .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讨论问题是在肯定“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尊无二上”的合理性的前提下进行的,故有学者指出,中国“政治学说所讨论的重点不是政体,而是治道”。这反映了明清之际的思想家
A.提出建立民主政治B.未摆脱时代的局限
C.主张天人合一D.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2021-03-24更新 | 687次组卷 | 23卷引用:选必3第一单元测试卷A卷
3 . 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欧洲与中国间文化交流打破了平等均衡、长短互补的格局,文化交流变成了作为落后一方的中国向作为先进一方的欧洲学习的进程。从一开始就是在欧洲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这样尖锐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就中国方面而言,就不简单是一般意义上的落后向先进学习,而是为着寻求解决中国政治危机、救亡图存而向对手学习。随着对于救国方案探讨的深入,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对于欧洲文化的注意力,渐渐便转移到了探讨如何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构成进行改造上。

——摘编自林延清、丁伟志《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


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白居易最重要的作品《长恨歌》几乎贯穿于整个《源氏物语》中,成为源氏三代人爱情发展的基调。书中仅引用的白居易的诗歌就多达90多处。这说明(  )
A.仅白居易的诗对日本有影响B.白居易是最有才华的诗人
C.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颇深D.白居易与紫式部交流较多
5 . 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将中国居于世界文明的最高层次,把西方相对弱势国家称为“夷”,将英国、美国等强国置于与“华”相等的地位。这反映出当时
A.“中体西用”指导社会革新B.近代工业文明冲击传统观念
C.西方地理知识开拓民众视野D.开明知识分子反思君主专制
6 . 明末清初与清末民初的两次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1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获准进入北京······尽管没有得到皇帝批准传教的正式文件,但却得到了事实上的默认。据统计,“在200年时间里,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共有456人······出版了成百上千部中文著作”,“其输之科学,有天文、历算、地舆、炮铳、水利及格物致知之学。”

——杨志文《耶稣会与西学东渐》

材料二   罗马教皇禁止中国天主教徒遵守中国政令习俗,比如“祖先崇拜”、“儒学崇拜”等。康熙帝对此批示:“今见来臣告示,竟是和尚道士,异端小教相同。·····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1700年,康熙帝宣布禁教,驱逐传教士。乾嘉禁教之后,清政府闭关锁国已成定局。“西学东渐”的星星之火终究未能形成燎原之势。

——骆利红:《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评述》

材料三(清末民初)由于上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各路人才在这里汇聚,不仅有众多兼通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教士,而且还有一批中国的优秀知识分子。······从西译著作中,由自然界引申到人类社会,使当时处于惆怅的中国多了一份思考和选择。如严复先后翻译了《天演论》《国富论》《论自由》、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等,使梁启超、康有为等力主改革和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激动不已,似乎从中悟出了中国的某种道路。鲁迅知有新书《天演论》出版,便花了500文钱买了一本,读后顿觉眼界大开。鲁迅想以科学救国和他从事文学的唤醒民族的思想底蕴是完全一致的。

——陈敬全、朱新轩《上海在西学东渐中的地位和作用》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并指出此时“*西学东渐'的星星之火终究未能形成燎原之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末民初“西学东渐”较之材料一、二中“西学东渐”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新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2021-02-03更新 | 344次组卷 | 5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6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5大核心考点+50道高频非选择题)(统编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春秋时期,齐国统一了今山东北部、河北西南部的诸夏族小国和莱夷等少数民族,今河北东北部的一些小国和令支、孤竹等少数民族为燕国所并,晋国兼并了赤狄、白狄和“伊洛之蛮”等少数民族。这说明当时
A.分封制的实施扩大了周朝疆域B.民族交融加剧了华夷之争
C.诸侯争霸战争推动了民族交融D.分裂割据引发了争霸战争
2021-02-03更新 | 869次组卷 | 24卷引用: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东方学者劳费尔在《中国伊朗编》中曾高度称赞中国人“采纳许多有用的外国植物以为己用,并把它们并入自己完整的农业系统中去”。

据记载:宋清间我国作物引种以高产、经济作物为主。棉花、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烟草、辣椒(等蔬菜)先后引入,成为广泛栽培的重要作物。我国作物布局缘此发生了重大变化,并由此加速了中国农业产业分化与农业商品化趋势。明清时期,果蔬栽培种类比宋元时期增加约一倍,我国现代作物、果蔬种类结构基本上在清代后期已经定型。宋清间人口数量又呈急剧增长态势,高产作物的引入对于缓解粮食供应矛盾、促进农业商品化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


谈谈你对外来作物在中国传播的认识。
10 .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丝绸之路的开通B.中西交往频繁
C.中华帝国的强大D.新航路的开辟
2021-01-17更新 | 1074次组卷 | 24卷引用: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