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明中后期始,受经济思想领域新变化的影响,反传统、反封建的早期启蒙思潮在高度的专制压迫中蔚为风尚,例如“异端之尤”李贽等对孔孟教条的否定,对封建独断论的批判都是空前的;“左派”的泰州学派王学提倡的平民主义思想也是前所未有的。明清之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傅山等,更从不同侧面对宋明理学,乃至君主专制作了深刻批判。在文学领域,明中期,新兴文学的兴起,不仅在形式上超过“台阁体”文学和前后七子倡导的文学复古思潮,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冲破封建伦理的束缚,实现个性解放的文学魅力。从“童心说”到公安派的“独抒性灵”,再到“三言”“二拍”“四大名著”等,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弊端,正因如此,这一时期被学界比作先秦的诸子百家,甚至被誉为东方的“文艺复兴”。

——摘编自展龙《明清文化特征刍议》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中后期早期启蒙思潮“蔚为风尚”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早期启蒙思潮“蔚为风尚”的原因。
今日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百师联盟高三下学期信息押题卷(一)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唯物史观语境下,阐释学既不是一个区别于私人阐释才可能的公共阐释学问题,也不是一个基于文本而挖掘作者意图的语义阐释学问题。从现实效应看,近现代中国社会依次展开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代表了唯物史观解释和改变世界的现实样本,这对建构中国阐释学具有鲜明的镜鉴意义。

——摘编自焦佩锋《从公共阐释学到历史阐释学——基于对唯物史观理论性质的探讨》

阅读材料,围绕阐释学就近现代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任选一个或多个方面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昨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抢分卷(二)·新教材·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民政厅总管卫生工作,下面设有卫生处,辖有中西医药研究会。除了几个行政科室之外,还辖有国际和平医院、医药专门学校等医疗及教育机构。边区政府十分强调中西医合作,曾提出“中医科学化”“中西医互相学习”的口号,提倡用中医方法,就地采药供医疗使用;重视推广简便易行的针灸疗法。各根据地先后办了一些医学校,包括延安中国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学校等,还不定期举办一些短期训练班。政府提倡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预防”放在首位。各根据地的这些工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全国开展医药卫生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加强卫生工作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根据地加强卫生工作的意义。
昨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抢分卷(三)·新教材·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欧中世纪,教士和修道士的布道是一种重要的对民众直接进行神学指导的方式,是指教士以传道人的身份所进行的道德说教。中世纪的布道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关注话题、神学发展、语言学的发展、教俗人士的评论等。13世纪出现了极为普遍的所谓“针对性布道”,将听众分为“妇女”“教士“和“市民”等等,布道时耍兼顾听众的兴趣及时调整内容。通过戏剧来灌输信仰也是对民众进行基督教化的一种重要路径。戏剧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对《圣经》中的多种阐释进行了解和认识的方法和途径,还有以说教为目的,强调人对神的依赖以及个人与社会责任的道德剧、神秘剧等戏剧。此外,基督教会还利用寓意故事来进行基督教化的伦理道德说教。这些教化方式使得道德教化在民众中的传播更为广泛和普及,其过程也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渗透性,这些活动促进了基督教伦理道德体系的建构。

——摘编自邹丽霞《<罗马人传奇>与中世纪后期拉丁西方的道德教化》

材料二   宋代,社会风俗的教化与规范呈现出新的面貌。如宋真宗率百官亲赴曲阜孔庙祭莫,亲撰《崇儒术论》,救编《九经疏义》领行学校,作“劝学诗”明谕天下读书人。《宋史·职官志》中记述:地方官员具有“宣布条教”“旌别孝悌”“举行祀典“宣风化”等职能。在重建学校教化传播通道方面,庆历四年范仲淹推行“新政”时邀请教育家胡瑗赴京师执掌太学,将长达30年的苏湖私学教化经验引进太学。此外,乡约、家训等也在民间的社会教化中发挥重要的功能。如北宋学者吕大钩创立的《吕氏乡约》包括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和患难相恤。这其中“德业相劝”和“过失相规”着重于个人道德修养方面,而“礼俗相交”和“患难相恤”则侧重于个人道德的放大所造成的社会效应。陆游《放翁家训》也要求子孙秉承祖上清廉的家风,淡海名利、功利,教训子孙戒懒惰,与人为善,平等待人,同时祝福子孙要尽忠报国、廉洁为官、重视节操、不贫图富贵。

——摘编自张雪红《试论宋代社会教化的新特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西欧教会进行教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社会教化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西方社会教化的历史启示。
2024-03-02更新 | 22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省校际名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联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共两党基于自身立场,均颁行了自己的劳工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如1932年国民党政府颁布经过修正的《工厂法》和1931年及1933年共产党颁布的《劳动法》,其部分信息见下表。

法律法规

最低工资标准

工资发放形式

工资发放时间

加班工资标准

《工厂法》

以工厂所在地的工人生活状况为依据通用货币定期发放,每月两次延长工作时间应加给平时工资的1/3—2/3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1931年)

劳动部门规定的最低工资额现金(不得使用物品)每半个月发放一次休息日和节假日,发双薪;额外工作,发双薪;夜间工作,按一定的比率增加工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1933年)

由当地政府依据当地生活水平和职业等级,确定最低工资货币和实物每半个月发放一次;(临时性工作)工作完成时发放,且应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内发放2小时以内,增加50%;2小时以上,增加一倍

——摘编自衡芳珍《二十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的工厂法》

(1)根据材料,指出国共两党劳工政策中关于工资规定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国共两党的劳工政策。
2024-03-01更新 | 130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同盛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第四次考试历史试题
6 . “大一统”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91年,康熙帝宣布停止修筑沿用了2000年的长城,长城内外即成“一体”,即成“一家”。1703年,清朝选择塞外之地创建避暑山庄,每年盛夏之际来此,接见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历经康雍乾等朝纂修的《大清一统志》,备载天下山川、郡邑、政事、风俗,旨在构建国家广阔的疆域一统观,从而在观念上来代替“华夷之辨”。

——摘编自李治亭《论清代“大一统”与避暑山庄》等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近代中国国家转型之路与中国传统大一统思想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了内在的逻辑统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施行的不同的方针政策,都是为了在维护中国这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内在统一的基础之上,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的转型。

——摘编自王健睿《传统“大一统”思想与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内在逻辑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大一统”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通过严苛的修身和言传身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重要传承者。曾国藩的思想中包含了大量有关劳动的内容。他热爱农事,晚年总结四条修身经验,其中之一就是“习劳”,即练习、劳动和勤劳,认为劳动可以强健身体。曾国藩将劳动等身体活动视为养生之法宝,认为农业劳作还有陶冶情操、保持身心健康的功能。曾国藩把劳动视为修身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劳动习惯有利于勤苦耐劳品质的形成。他自幼勤奋好学,笃信读书求知要有恒,一生以勤为本,坚持勤劳刻苦。曾国藩不仅将劳动视为治生之道,而且把勤劳看作治家之道,将它视为家族兴盛的根本。曾国藩虽然不是专于劳作的乡间农民,但对农业生产技术却表现出了难得的热情和钻研精神。

——摘编自钱朝军、田密《曾国藩劳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概括曾国藩劳动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曾国藩劳动思想的当代价值。
2024-02-25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八)历史试题
2024·吉林·二模
8 . 黄河治理工作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大事,一部黄河治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左其亭、邱曦等《黄河治水思想演变及现代治水方略》

根据材料,围绕“黄河治理与民族发展”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史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2-25更新 | 113次组卷 | 3卷引用:秘籍05 抢分专项 · 论述题精练30题(含抢分提示) -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廷,人们的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封建社会中维护君主权力和等级制度的一套礼仪已不适应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19128月,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礼制》,以这样的形式确立“民国新气象”。民国初年改定的礼制与往代不同者有以下诸点:一、君国与民国:以往所谓国家,为一姓所有,现在则属于国民全体。二、人权思想:人权思想源自西方社会。在此思想下,法律之前人格平等。但在传统社会则有谨严的级序,个人人格随级序而异。三、世界性:中国由闭关自守一变而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因此必须处处与世界各国求同。四、近西俗而远中习。到了民国建元,礼制表现在服饰上,发生了更彻底和更确定的改变,政府与民间相率剪发,行新礼制和变易服饰

——摘编自张鸿俊《民国初年的礼制改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国初年礼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024-02-24更新 | 219次组卷 | 1卷引用:题型01 材料解析题——“背景”类设问-2024年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57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确定了“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基本经济政策。18962月,总理衙门奏请准各省设立商务局,以显示“恤商之诚”“行护商之政”。1898年,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又设农工商总局。1899年,清政府令在沿海省份设立保商局,保护回国侨商。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的历史背景。
2024-02-24更新 | 225次组卷 | 1卷引用:题型01 材料解析题——“背景”类设问-2024年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