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 道试题
1 . 西周时,周王实行“命卿”制度。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的正卿名义上仍叫“命卿”,实际并没有经过天子“受命”。这说明春秋时期(     
A.诸侯争霸频繁B.“礼崩乐坏”
C.宗法观念消亡D.君主专制减弱
2023-06-21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春秋时期的外交“辞令”多是群策群力,战国时期的外交“辞令”则多为个人随机应变、有的放矢,还出现了专供辩士学习与取用的虚拟游说文辞资料。这一变化是当时(     
A.礼乐制度强化的结果B.列国纷争激烈的反映
C.王室衰微加速的表现D.华夏认同增强的体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夏商西周时期,社会成员基本以“族”划分。最初的“族”指氏族,周代则指宗族。到春秋战国时期,“编户齐民”逐渐走上社会舞台,所谓“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这说明到春秋战国时期(     
A.社会成员趋于平等B.宗法血缘体制解体
C.中央集权制度确立D.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2024-05-15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三次联合诊断检测历史试卷
4 . 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这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铁犁牛耕推广B.华夏文化认同C.百家争鸣形成D.礼乐制度崩坏
2022-01-13更新 | 257次组卷 | 16卷引用:重庆市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周平王死后,桓王与郑国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这说明(     
A.等级制度的丧失B.分封制度遭破坏
C.土地制度的崩溃D.宗法制度的瓦解
6 . 《淮南子》载:“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载:“下及汤、武受命,以师克乱而济百姓,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司马法》是其遗事也。自春秋至于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材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战争频繁社会动荡B.礼崩乐坏规则变迁
C.兵家思想占据主流D.儒墨式微影响有限
2022-12-12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西汉某学者在描绘某时期用“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来形容当时的社会局面,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礼乐制度的崩坏
C.“学在民间”兴起D.各国变法的开展
2022-01-30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西周时期,周王和诸侯、卿士之间实行定期的会盟朝聘之礼。据《春秋》记载,春秋时期由诸侯主持的会盟就有22次之多,而诸侯之间的朝聘更是频繁。会盟朝聘活动的变迁表明(     
A.礼乐制重在规范人伦秩序B.春秋时期诸侯纷争不断
C.传统的政治秩序开始瓦解D.思想变革影响政治形势
9 . 祭祀是周代的“国之大事”,在祭祀先祖时,《周礼》明确规定“支子不祭”,也就说嫡子、庶子没有权力主持祖先祭祀,只有助祭资格,但在春秋战国时期,非宗子出身者纷纷作器主持祭祀先祖。这说明当时
A.分封制开始解体B.礼崩乐溃的局面正式形成
C.宗法制遭到破坏D.“克己复礼”已刻不容缓
10 . 春秋时期,楚共王去世后,诸子夺位,楚国陷入内乱。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废太子章而传王位于庶子何,赵国政局动荡。据此可知,当时
A.分封制化解了诸侯间矛盾B.中央集权出现加强的趋势
C.传统的宗法秩序面临挑战D.统治阶层致力于社会变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