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5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捺钵”意为辽帝的行营。辽帝在一年之中都要从事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活动,即“春水”“秋山”“坐冬”“纳凉”,形成了“四时捺钵”体制。捺钵时,皇帝都会在营地召集北方各少数民族酋长,处理政事捺钵成为整个辽朝的政治中心。辽朝实行“四时捺钵”的主要目的是(     
A.传承契丹族尚武精神B.强化对地方的监督管理
C.扩大游牧文明的范围D.增强各部族的政治认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41年11月8日,林伯渠在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边区成立三年来,“在边区和县级我们都建立了正规的参议会,行政工作集中于政府,创制复决之权及对于政府行政人员选举罢免之权,则属于各级参议会”。这表明边区政府(     
A.具有工农民主专政的特色B.践行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C.坚持统一战线的斗争策略D.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西汉时期引经注律的风气盛行,律学由此产生,著名的作品如“大杜律”和“小杜律”。律学实际上成为经学的一个分支。到了东汉,许多经学大师又是著名的律学家,如东汉郑玄著有“郑氏章句”。这反映了汉代(     
A.法律体系日益发展完善B.“大一统”影响治国思想
C.法家逐渐成为儒学分支D.法律的儒家化发展趋势
2023-10-22更新 | 773次组卷 | 17卷引用:海南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高考全真模拟(二)历史试题
4 . 在一次国际会议上,面对与会国家的矛盾和分歧,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次会议是(     
A.巴黎和会B.日内瓦会议C.万隆会议D.雅尔塔会议
5 . 如图中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赣南瑞金,在500余平米的祠堂内,劳动人民委员部、土地人民委员部等冠以“人民”称号的“部委”,分处在木板隔成的十多个小房间内。这座“祠堂”见证了中国共产党(     
   
A.创建与管理革命政权的伟大尝试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艰难历程
C.稳固和发展抗日民主政权的事迹D.领导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场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汉武帝倚重法术,重用文法吏。汉宣帝将之总结为“以霸王道杂之”,这一说法是对“隆礼尊贤而王”与“重法爱民而霸”并重的体现。随着文吏研习五经、儒生修治文法,兼具儒学与吏能的士大夫群体进一步形成。这反映了当时国家治理(     
A.皇权与士族共治B.儒家与法家并重C.确立了外法内儒D.德治与法治相济
2023-10-18更新 | 361次组卷 | 6卷引用:海南省海南中学、海口市第一中学、文昌中学、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

材料二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变法。
2023-10-17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海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在袁世凯、张之洞等的奏请和立宪派的压力下,清政府于1911年5月成立责任内阁。内阁总共13人,满族占到9人,其中皇族7人,汉族有4人,被称为“皇族内阁”。此举(     
A.意在促进传统政治转型B.客观上缓解了统治危机
C.壮大了革命反清的势力D.提高了立宪派政治地位
2023-10-17更新 | 251次组卷 | 5卷引用:海南省文昌中学、华迈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关于上行文体(下级向上级所呈递公文的一种文体),先秦时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称“上书”,而秦朝则把臣下上书改称为“奏从字形、字义上,“奏”蕴含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意思。这种文体称谓的转变(     
A.说明封建等级制度正式确立B.体现了皇权的政治文化诉求
C.文字统一推动政治认同形成D.表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10 .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一次自救运动,也是一次“自掘坟墓”的改革。清末新政推行的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但无论是在国内新式学堂中还是在留学生中,清政府并没有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士类的知识分子群体。材料旨在说明清末教育改革(     
A.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B.推动了思想解放
C.挽救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D.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
2023-10-17更新 | 216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海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