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83 道试题
1 . 商周初立,都进行了大肆的封邦建国。前者分封依据的是方国(臣服于商的部落),王畿与方国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后者克服了殷代“多邦并存”的分散倾向,由周邦统领庶邦,通过宗法,分封及世官等制度将周邦与天下多邦“合为一家”。这一做法(       
A.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B.摆脱了神权对政治的影响
C.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D.强化了民众的政治认同感
2024-05-30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据考证,在古代的斯巴达,监察官对国王形成了有效监督,公民大会在选举、宣战、媾和等重要问题上享有决定权。斯巴达政体200年来的稳定,也反映了公民对自己的地位相当满意。这说明斯巴达(       
A.国王的权力极其有限B.实行直接民主政治
C.监察官为城邦权力中心D.有较强的公民意识
2024-05-3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北魏前期实行宗主督护制,任命坞主(豪强地主)为宗主来代行地方行政权力。486年,朝廷采纳李冲建议,“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大率十匹为公调,二匹为调外费,三匹为百官俸……。朝廷此举(       
A.旨在解决土地兼并问题B.增加了自耕农的赋税负担
C.受到了租庸调制的影响D.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2024-05-30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公元前11世纪,雅典废除了王政,设立终身执政官,随后又以十年一届的任期取代终身制。公元前682年又改为一年一届,并使执政官的人数增加为多人。公元前594年,建立四百人会议,实际执掌国家最高统治权。从这一历程可看出雅典(     
A.公民的权力范围不断扩大B.民主政治的形成具有渐进性
C.公民的法律地位趋于平等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充满曲折
5 . 《史记·循吏列传》开篇说道:“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以此为标准,以下汉代人物可列入循吏传的是(     
选项人物事迹
A洛阳令王涣“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B济南太守郅都“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郅都)至则族灭瞷氏首恶,余皆股栗”
C右内史郑庄“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
D祭酒蔡邕“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
A.AB.BC.CD.D
6 . 两宋时期,除了大小衙署门首或厅壁上予以公布的政令外,那些需要市民工商、四方百姓周知的刑律、法令、政策,则广泛张贴或书写于城门、市曹、驿站、邸店以至乡村村落。这说明,两宋时期(     
A.朝廷重视基层的治理B.地方行政制度调整
C.教化与法治逐步合流D.官府限制社会流动
7 . 下表是秦汉公文大体分类及主要形式。可见,秦汉时期(     
分类主要形式
御用公文制、诏、策、敕(戒)书等
官僚奏疏章、奏、表、驳议等
行移公文檄书、书、府书、记、爱书、变事书、奔命书、报书、举书、劾状等
管理公文吏卒名籍、病卒名籍、日迹簿、受奉名籍、钱谷出入簿、文书收发记录、财务登记簿等
A.官员文化水平较高B.君主专制统治效能加强
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D.行政事务运作比较规范
8 . 唐代以前,官印刻字一般是“左丞相印”“西安丞印”等官名,而到了唐代,官印都改成了“尚书兵部之印”“安西都护府之印”等官署名称,官印也不再由官员个人佩戴,而是由监印官保管。这一变化体现出唐代(     
A.官僚制度的日益成熟B.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D.机构设置更加科学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法百年战争,英国战败并退守英格兰等岛屿,客观上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建构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条件。战争也使英国民众普遍感到“法语是敌人的语言”“使英格兰人意识到他们的特性、统一性和共同的传统和历史”。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进行,原有的政治架构被打破,民族国家的建构成为历史的必然。16181648年,欧洲“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之间爆发“三十年战争”,战后签订的和约确立了缔约各方的“国家主权”,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建构。随着时间的推移,资产阶级借用“民族”概念来整合国家,目的是通过消解封建君主的合法性基础,建立自己的统治。

——摘编自黄其松《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叙事》

材料二   一战以后,源于欧洲的“民族国家”演化为“民族自决”原则,其首倡者为美国总统威尔逊。作为霸权更替的获胜者,美国可以借此削弱拥有大量殖民地的欧洲列强。然而,这一原则在一战结束后却在客观上推动了世界性的民族解放运动。由于各国一致奉行威尔逊原则,那些受压迫民族或未受国际承认的民族,自然会打着民族自决的名义,来争取其独立地位。

——摘编自田德文《国家转型视角下的欧洲民族国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进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指出卢梭为“消解封建君主合法性基础”所提出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性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的原因,指出这一时期印度为争取民族独立所作出的努力。
2024-05-2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殷商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把自己的统治假托为“上帝”的命令。周人灭殷后吸取殷亡的教训,认为“天命靡常”,即“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能否享有“天命”,取决于君主是否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否保民。这一思想变化反映出(     
A.原始民主政治的影响B.民本思想的萌发
C.统治者道德修养提升D.神权政治的衰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