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4 道试题
1 . 京剧脸谱各具特色,悲剧人物西楚霸王项羽,眼角下斜,嘴角下撇,虽不失庄重,却也预示着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命运;关羽“面如重枣”,自然画红脸;包拯“铁面无私”则黑脸非他莫属。由此可知,京剧脸谱
A.注重人物性格的多变B.客观评判了历史人物
C.渗透人们的价值取向D.艺术加工无史料价值
2 . 嘉靖本《三国演义》中写道:“孔明与子龙曰:‘美色,天下人爱之,公何独如此?’”到了清初毛评本《三国演义》中,孔明的话就被生生砍掉了一半,只剩下“孔明谓云曰:‘此亦美事,公何如此’”。这体现出
A.嘉靖本史料价值更高B.孔明形象儒家化倾向
C.市民文学勃兴的影响D.士人价值取向的转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水浒传》部分引文

引文出处
嘉祐三年瘟疫转盛。仁宗天子闻知,龙体不安,复会百官计议。向那班部中,有一大臣越班启奏。天子看时,乃是参知政事范仲淹(989—1052年)。《水浒传》楔子
(宋江)清晨醒来较早,出来街上从县前过时看到了一盏明灯,仔细一看是卖汤药的王公来到县前赶早市,宋江撒谎道:“便是夜来酒醉错听更鼓”。《水浒传》第二十回
卢员外攻打东昌府,因遇没羽箭张清,吃了败仗。宋江前去助战,被张清用石子打中一十五员大将。《水浒传》第七十回
燕青和李逵入东京城看灯,两个手厮挽着,正投桑家瓦来。来到瓦子前……李逵定要入去。《水浒传》第一百一十回

     ——据《明史·地理志》卷四十八


(1)从材料一中任意提取两条历史信息加以阐释。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水浒传》的史料价值。
2021-03-15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朝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明清时代,是白话小说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岁月。此时的白话小说不仅数量浩繁,而且以其辉煌的成就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在数千年中国文学殿堂中占据有很重要的位置。

通俗小说能够成为文学的主流,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崛起经过一个文学的启蒙、继而诞生启蒙文学的艰苦过程。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产生了新的城市阶级。阶级使社会群体重新划分,群体的价值意识也必然出现不可逆转的整合。          

——摘编自于平《明清小说外围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回答,明清小说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小说繁荣的原因。
5 . 有研究显示,《西游记》中,从东土大唐到西域,地域差别如此之大,吃的菜却非常雷同,绝大部分都是吴承恩家乡淮安的美食。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中国的饮食文化影响范围较广B.小说因艺术性不具备史料价值
C.时代和个人生活影响作品创作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诗文证史是指以诗词歌赋和笔记小说等文学作品作为史料来研究历史和书写历史。宋代以来的史家开始自觉地将诗文作为史料使用,形成了以诗文证史的史学传统。中国现代史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陈寅恪是其中最有成就的史家。在陈寅恪看来,小说主要有四方面的史料价值。第一,小说在历史研究中可与正史文献互补;第二,小说对史事的记载可弥补正史记载的不足;第三,有些小说史料价值很高,堪称实录;第四,小说对古代社会史研究有重要价值。陈寅恪对以小说证史释史作了重要发展,提出通性之真实个性之真实两个重要概念,指出小说作为史料具有个性不真实,通性真实的特点。

——摘编自徐国利《陈寅恪对“以诗文证史”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结合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陈寅恪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有人研究指出,吴承恩(江苏淮安人)的小说《西游记》中有多场宴会,而饭菜几乎都是如米饭、蘑菇、香蕈、木耳、豆腐、面筋、芋头、萝卜等名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准确描述了玄奘取经途中遇见的食物B.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影响到周边国家
C.反映了作者生活时代的南方饮食文化D.说明小说因其艺术性不具备史料价值
8 . 民族交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材料一 北魏时期鲜卑族墓葬出土服饰形制演变

时期

盛乐时期


(258-398年)

平城时期


(398-494年)

洛阳时期


(494-534年)

北魏墓葬出土服饰形制代表

出土地址

呼和浩特鲜卑墓

大同深井墓

河南偃师染华墓

解释

该时期服饰多头戴风帽,上衣下裤,典型鲜卑风格。

多数头戴风帽,上衣下裤;个别窄袖袍衫与褒衣博带(汉服特点)并存。

既有南朝官服元素,又揉合鲜卑服饰款式特征。汉族墓葬也出现上衣下裤、长靴及膝现象。

①鲜卑拓跋部于公元258年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后建立代政权,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


(1)依据材料概括北魏时期服饰发展趋势,从史料价值角度分析北魏墓葬出土文物对研究该时期社会历史的意义。

材料二 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很有吸引力。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在文化上也敢于并蓄兼收,群花同放。因此,唐王朝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再加对外交通发达,周边各国的使臣和商人,纷纷前来中国,与中国通商往来的国家发展到七十多个,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新课标中国历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对外交往发达的原因。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3)上述材料反映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据史学家考证曹操在世时曾吩咐待他死后多建疑冢以免遭后人挖掘,而七十二疑冢早在曹操之前民间就有传说。但后世著述的《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为彰显曹操多疑本性,大多将曹操与七十二疑冢直接联系在一起。这表明
A.文学的史料价值有折扣
B.曹操墓与疑冢毫无关系
C.曹操形象纯属文人杜撰
D.文学记载并不真实可信
10 . 《三国演义》是用通俗的语言,将王朝兴废,朝代更替等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的历史演义小说。这类历史演义小说
A.可以直接用作史料
B.具有一定历史价值
C.以唯物史观为基础
D.成为思想禁锢工具
2018-06-03更新 | 69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