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如汉初的《监御史九条》中,监察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非所当服者等。弹奏对象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据统计,清代科道官共上奏疏687篇,其中弹勒之疏约占30%,言事之疏约占70%,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中国古代的监察不仅“劫”,还有“举(荐)”,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在帝国政体下,监察的独立只能是外在的、相对的,而依附皇权是内在的、绝对的。

——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中国监察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监察权”的概念,至今仍为理论界和我们的法律法规所采用。监察权必须独立的思想,则是孙中山监察思想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亦是他长期一贯的思想。同时,他主张监察权是由国民大会授予的,必须对国民大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权应当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一样独立,主张建立立法、行政、司法、考选和纠察“五权分立”的政府架构。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作为他民权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国情,“集合中外之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所难以达到之高度。

——摘编自王晓天《孙中山的监察思想》

材料三   新时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对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的监察体制改革正逐渐步入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索实践的国境。从斯大林开始,苏联监察体制逐渐失去效力,导致苏联出现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国的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从监察职能延伸、监察主体的合理构建、纪法与法法的街接以及权力监督格局上进行路径创新,进一步提升国家腐败治理能力。

——摘编自聂应德、付扬《试论我国监察体制的创新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监察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重视监察体制建设的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2-05-29更新 | 376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1941年,陕甘宁边区制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奖惩暂行条例》,规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实行赋分制,工作50分,学习25分,操行25分。考核等级按分数多少定为七等,一等升级……六等降级,七等解职。这些规定(       
A.推动了干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反映了品行是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D.扩大了边区政权阶级基础
2022-05-04更新 | 2198次组卷 | 27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考试制度,大体也沿袭唐代。唐代应考的有许多是门第子弟,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因循而至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门第传统全消失了。农村子弟,白屋书生,偏远的考童骤然中式,进入仕途。唐代考议,有公卷、通榜之制。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长短。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又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宋代则因经历五代长期黑暗,人不悦学,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考试权独立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制度,实则不然,这个既没有继承传统也没有效仿西方的制度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体现了推翻帝制以后,政治权力出现了制衡的特点。在考试内容方面,民国时期效仿西方,增加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的科目,如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化学地质、机械、土木工程、建筑、医学、制药等23个专门学科,分科相当细致。1919年8月,公布《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政治经济、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图业、商业等专科,又将第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还效仿西方,试图通过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两分。

——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

材料三

考试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制度。中间递有改革,递有演变,积聚了不知多少人的聪明智力,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直到晚清,西方人还知采用此制度来弥缝他们政党选举制之偏陷。而我们却对以往考试制度在历史上有过千年以上根底的,一口气吐弃了,不再重视,抑且不再留丝毫顾惜之余地。幸而孙中山先生重新还把此制度提出,列为五权之一。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考试制度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文官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确立的背景。
(3)综上,谈谈你对考试制度的认识。
2022-04-28更新 | 492次组卷 | 8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明德学校(山大附中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4 . 据调查,解放初的农村村干部多是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多是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新时期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成为一个新动向。这些变化说明(     
A.宗法世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B.农村基层治理适应社会发展
C.经济地位决定农村干部身份D.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2022-02-26更新 | 356次组卷 | 24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1999年,汇编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国家公务员奖励暂行规定》和《国家公务员辞职辞退暂行规定》的法律文本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2005年人民出版社等正式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相关法律文献名称的变化说明我国
A.干部分类管理制度逐步建立B.公务员管理开始实现法治化
C.已形成公务员管理法律体系D.公务员的管理模式日趋成熟
6 . 下表为民国初期有关文官制度的部分法律法规状况。这些规定反映了 表2
法律法规状况
《文官高等考试令》所附《文官考试
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1915年)
规定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
学.物理,数学,测量.化学地质、采矿.冶金.兽医
等23个专门学科。
《文官高等考试法》1919年)规定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机
织,染色、窑业.酿造、图业、商业等专科。
A.考试权的独立B.对实用性人才的重视
C.共和制的巩固D.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7 . 民国初年的司法改组,导致大批旧式司法官员离职,由初出校门的法政青年掌理司法事务,问题丛生,为此推行了司法官“甄别”。其用意在于
A.保证司法公正公平B.保证司法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C.加快提拔培养新人D.保证建设近代法治国家
8 .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出台了《考选委员会组织法》《典试委员会组织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贯考绩法》等一整套文官考试任用、俸禄发放、奖惩与考核的法律。这表明当时的公务员制度
A.较为科学完善,并得以全面实施B.进行了制度化法律化的探索
C.提升了官员素质,杜绝了腐败现象D.组织严密,保证了政府的效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科举与文官选拔

材料一   科举始于隋唐时期,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士子自幼习诵儒学经典,皆以科考为目标。到了清代,科举考试内容仍以四书五经为主。19世纪中后期,工矿企业大量出现,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逐步发展。20世纪初,清政府增设外务部、商部、学部、度支部、法部、邮传部等新机构。1905年,清政府颁布谕令,规定自次年起停止科举取士制度。1915年,民国政府公布了《文官高等考试令》等法令。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政府除了国防、财政、税收、社会治安等传统事务外,还要管理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新事务。当时国王、贵族仍主导着文官的任用,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下。曾任驻华领事馆翻译的密迪乐提出,英国应该采用中国科举制公开竞争的原则,面向全体国民,实行考试录用官员的制度。18501870年间,许多杂志介绍中国科举制的选官程序和方法。1855年,英国开始实行文官考试制度,确立考试竞争和择优录用原则。1870年,英国完成了文官制度的改革,实现了从直接任命官职到公开竞争、考试录用的重大转变。


(1)列举隋唐之前中国的选官、授爵制度,并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
(2)19世纪以来,英国借鉴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文官选拔制度的改革:20世纪初,中国废除科举取士,推行新式教育体制。试评析这一现象。
10 . 下图是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颁发的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据此可知,当时国民政府
陈祥安,年叁拾捌岁,男性,
四川省中江县公民,应乙种
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核及
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
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
及格证书此证。
——中华民国叁拾肆年捌月 日

A.创立了考试选用官吏制度B.考试选官制度存在缺陷
C.公务员选任制度比较规范D.选官甄别审查措施严密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